论李东阳以声辨体的诗学思想
李祁与李东阳诗歌及诗论比较研究
李祁与李东阳诗歌及诗论比较研究李祁与李东阳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位有影响力的诗人和诗论家。
两人不仅在诗歌创作上各有特色,对于诗歌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同。
本报告将从作品特色、文学批评和思想传承等方面比较研究两位诗人及其诗论。
提纲:I. 介绍李祁与李东阳的生平及创作时间背景II. 李祁和李东阳的诗歌特色比较分析A. 李祁的诗歌风格及题材特点B. 李东阳的诗歌创作及传统文化的继承III. 李祁与李东阳的诗歌评价比较A. 两人的文学批评思想的异同B. 同一时期的文学评价对两人的评价与定位有何不同IV. 李祁与李东阳的诗论比较A. 李祁的诗论与古代文学批评传统的延续B. 李东阳《梦觉女词》的创作与诗论V. 对李祁与李东阳思想传承的比较研究A. 李祁和李东阳的影响及影响方式B. 思想传承方面的不同与相似VI. 李祁与李东阳诗歌价值比较A. 两人的诗歌在当时的价值与影响B. 两人的诗歌在今天的价值与影响VII. 李祁与李东阳的人生观与文化观比较A. 李祁的人生观与文化观B. 李东阳的人生观与文化观VIII. 李祁与李东阳对中国诗歌史的贡献A. 李祁对古典诗歌发展的贡献B. 李东阳对口语化诗歌发展的贡献IX. 结论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李祁与李东阳的诗歌、诗论和思想传承方面,探究两人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中的地位与贡献。
尽管两人的创作风格和文学批评存在差异,但都对中国文学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两人的双重身份——既是诗人,也是诗论家,使得他们的作品更为重要和有价值。
同时,以今天的眼光审视他们的作品,能够增进我们对于中国文学传媒的认识和理解。
1. 介绍李祁与李东阳的生平及创作时间背景这是一个重要的提纲,能够为接下来的比较研究提供背景信息。
首先要介绍两人的出生岁月、生活经历和文学成就,这样可以让读者有一个详细的认识。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两位诗人的创作时间背景,也就是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文艺运动等等。
2. 李祁和李东阳的诗歌特色比较分析这是整篇论文中最重要的提纲之一,也是核心内容。
诗“贵情思”--明代主流诗学论诗的音乐性
“ 诗, 夫 比兴 错 杂 , 物 以神 变 者 也 。 难 言 不 测 之 妙 , 触 突 发 , 动 情 思 , 其 气 柔 厚 , 声 悠 假 感 流 故 其 扬 , 言切 而 不 迫 , 歌 之 心 畅 而 闻之 者 动 也 。 李 梦 阳不 是 以 “ ” 为 “ ” 对 立 面 , 是 以 其 故 ” 情 作 理 的 而 “ ” 为 其 对 立 面 , 是 一个 不 能 忽 视 的用 法 。 “ ” 多 层 面 的 , 学 家 也 有 理 学 家 的 情 。 但 调 作 这 情 是 理 “ ” 强 调 “ 触 突 发 ” 由 此 导 向对 感 觉 和 意 象 的 捕 捉 ; 调 “ 动 情 思 ” “ 声 悠 扬 ” 由此 导 调 却 感 , 在 于 动 人 观 感 , 果 不 能 摇 荡 读 者 的 性 灵 , 未 免 淡 乎 寡 味 了 。 诗 歌 的 基 础 是 如 就
“ 律 讽 咏 ” 是 语 言 的音 响 , 声 , 因此 , 们 不 单 要 ( 眼) “ ” 首 诗 , 且 要 ( 耳 ) “ ” 首 我 用 去 渎 一 而 用 去 听 一 诗 ; 者 也 应 该 把 他 的 诗 吟 诵 给 别 人 听 。抒 情 诗 的精 神 、 伏 和 生 命 , 着 “ 咏 ” 现 出来 。 作 起 随 讽 呈 李 东 阳 在 《 堂 诗话 》 说 : 诗 必 有 具 眼 , 必 有 具 耳 。 眼 主格 , 主 声 。 闻 琴 断 知 为 第 几 弦 , 麓 中 “ 亦 耳
明初诗学与李东阳的“格调”论
相依仿”,[1]模拟仍然是不可缺少的第一步。
美习惯的自觉归属,并试图用倡导诗歌的音乐性特征对侈言
其次要选择好诗歌的声调,他认为“宫”声是最合适的, 诗法进行反拨。如其诗作最突出的艺术特征就是声调的顿挫
也是最容易写好的。还用潘应昌举其乡先辈口耳相传的诗歌 和谐,《夜过邵伯湖》云:“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飘飘
其所处的诗学背景来考察。
“声律精严格调难,更兼词气有波澜。性情吟咏随时见,雕
一
琢何须刻肺肝。”[18](卷下)邱濬《送钟太守诗序》说:“及出示
李东阳生于正统十二年(1447),天顺八年(1464)18 岁的时候考中进士,至正德十一年(1516)70 岁寿终,经
所和晏铎辑明盛诗,格调不凡,音响清越,盖有得于前诸公 者,然后信所见有过于所闻,而名下果无虚士也。”[19](卷十二)
再次就是更具体的创作方法。我们不妨以《怀麓堂诗话》 远客归心正渺茫。万古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烟中
中相关言论逐条引用。 诗韵贵稳,韵不稳则不成句,和韵尤难,类
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直过镇江更东下,夜深灯火 宿维扬。”[6](卷九十三)“此”、“几”在实词中间确实起到了转换
失牵强,强之不如勿和,善用韵者,虽和犹其自
有人依据《怀麓堂诗话》中李东阳对严羽诗论的肯定,认为 明徐一夔《送章琛序》:“其诗引物连类几三百言,属对精切,
其重视音调格律的诗歌观念远绍于南宋严羽,此种说法有一
格调森整,而其諰諰然愿学之意溢于词气之表。”[17](卷八)有
定的道理,但是对一位诗人理论观念的阐释,还是应该结合 就声律言格调的倾向。胡俨《阅古作寄简子启八首之三》云:
────────── 收稿日期:2005-01-08 作者简介:孙春青(1974-),女,河北邢台人,唐山师范学院讲师,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古
宗唐而不拟唐——论李东阳的诗学思想
囿。 ‘ 欲超 乎 时 代 土 壤 之 上 ’ 模 拟 而 毕 肖原 作 , 而 , 是不 可能 的 。二 、 拟 无 必 要 。 因 为 ‘ 之 为 道 亦 模 诗 无穷 ’诗人 不必 以模 拟 为 能 事 , 应 ‘ 不 经 人 道 , 而 贵 语’ 。三 、 拟 流弊 不少 。首 先 模 拟 致使 诗 作 ‘ 调 模 格 局限 ’必 然 造 成 雷 同。 其 次 ,无 以发 人 之情 性 ’ , ‘ ,
本文 试 图从 理论 和创作 两 个方 面来 论 述李东 阳
宗唐 而不 拟唐 , 反对 摹拟 、 剽袭 的诗 学思 想 。
但 有一 点却 未 引起 人 们 足够 的重 视 , 就是 李 东 阳 这 虽 然提 倡宗唐 复古 , 却 宗唐 而不 拟唐 , 但 明确 地 反对 摹 拟 、 袭 。这也 成 为前后 “ 子 ” 烈 攻 击他 的 口 剽 七 猛
关键词 李东阳;李东阳集》 《 《 ; 怀麓 堂诗话》 宗唐; ; 拟唐 中图分类 号 : 0 . 2 文 献标 识码 : 文章 编号 :0 6—2 9 (0 9 0 0 5 0 I 72 2 A 10 4 1 2 0 )3— 0 7— 5
李东 阳不仅 是茶陵派 的盟 主 , 明代 前期著 名 还是 的诗论家 , 他的《 怀麓堂诗 话》 明代 前期颇有 分量 的 是 诗话著作 , 定程度上 成 了明代 中叶宗唐 复古 的号 在一 角, 同时也开 启了前后 “ 子” 七 的诗 文复古运动 。
不免假 诗之 泛滥 。这 两 点 均 有 碍 诗人 开 辟 诗 道 , 自
20世纪80年代以来李东阳诗歌及理论研究综述
维普资讯
1 6
湖 南
城
市
学
院
学
报
20 年第5 06 期
又于 《 吴都文粹续集 》收得佚文一篇。11 1 2
二、李东阳诗学理论研究 2 0世纪 8 0年代以前 ,对李东阳的诗歌理论 的评价一直不是很高 , 新时期关于李东阳与茶陵 派诗歌理论的研究 ,在众多文学史批评史论著中 都有涉及 ,也发表了一定数量的相关论文 ,大致 可 以归结 为 以下 三类 :
取得 的主要 成就 。
一
周寅宾整理本改题为 《 李东阳集 》 ,分三集 ,
18 由岳麓 书社 出版 。第一 集收 录李 东 阳致仕 9 4年
前的全部诗歌;第二集收录李东阳的 《 文前稿》 及《 杂记 》 中的 《 诗话 》 第三集为李东 阳的 《 ; 文 后稿 》和 《 杂记 》中其他散文 ,以及后人写的序 、 志 、传 、年谱等。【 l 钱振民整理李东 阳罢政家居 时所作诗文 ,编为 《 李东阳续集 》 ,于 19 97年由
维普资讯
第2 卷 第5 7 期
20 年9 06 月
湖 南 城 市 学 院 学 报
J 0URNAL OF HUNAN TY CI UNI VERS TY I
、 . 7 No5 b1 2 . S p .2 0 et 0 6
著有 《 李东 阳年谱 》 ,精心考订李东 阳生平 、家
世 、经历 、交 游等 ,为新 时期 李 东 阳研 究 奠定 了
收 稿 日期 :20 .22 0 51.3
基金 项 目:湖南 省社 科基 金项 目 (6 C16;湖南 省哲学 社 会科学 重 点研究 基地 “ 0Z 0) 中国古 代文 学与 历史 文化 研究 基地 ”成 果之 一 。 作者 简介 :邓新 跃 (9 0 ) 17 .,男 ,湖南 安化 人 ,副 教授 ,文学博 士 ,主要 从事 中 国古代诗 文 与诗 文批评 研究 。
李东阳诗学思想浅论
李东阳诗学思想浅论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广茶陵(今湖南茶陵县),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年间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卒谥“文正”,故世称“李文正”、“李西涯”、“李长沙”。
李东阳是明代前中期文坛领袖,复古格调派诗歌理论的奠基者,他的诗论观点集中在《怀麓堂诗话》及为友人所作的诗集序言当中。
本文拟从文体批评、诗学风格与诗学取向三个方面来探讨李东阳诗学理论的主要成就与特征。
一、辨析诗文文体差异诗文辨体是明代诗学理论批评的核心话题,尤其在明代复古格调派诗学理论中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作为复古格调派理论先驱的李东阳,其文体批评集中在辨析诗文体性特征的差异,强调诗歌独特的文体规范与创作要求,尤其是强调诗歌的基本音乐属性,这在明清两代产生重要影响。
明前期台阁体盛行,创作上呈现诗衰文盛的局面,诗歌地位相对低下。
文有经世治国之用,诗则变为应酬之作,导致重文轻诗局面的出现。
另外,诗文艺术特征模糊,出现了“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情况,诗失去自身独立的文体特征,沦为文的附庸。
因此,对诗文在认识上急需澄清两者之别,显扬诗歌之固有价值与文学意义。
李东阳多次论及诗文之别,目的是让人认识诗文有异。
李东阳认为:“若典、谟、诵、诰、誓、命、爻、象之谓文,风、雅、颂、赋、比、兴之为诗;变于后世,则凡序、记、书、疏、箴、铭、赞、颂之属皆文也,辞、赋、歌、行、吟、谣之属皆诗也,”明确诗与文不能相混。
“夫文者,言之成章,而诗又其成声者也。
章之为用,贵乎纪述铺叙,发挥而藻饰;操纵开阖,惟所欲为,而必有一定之准。
”而这里谈到诗文最明显、最重要的区别,是诗必须讲究声律之美。
李东阳论诗十分重视诗的音乐特征。
古代诗歌追求音律谐美,节奏变化,追求达到音韵顿挫抑扬的效果。
沈约提出“四声八病”之说,力求做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李东阳肯定运用声律陶冶性情的见解,反对诗文不分、诗文错位的倾向。
明代诗歌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评李庆立先生的《怀麓堂诗话校释》
21 0 0年 第 3期
明代 诗歌理论 研 究的新 成果
评李 庆 立先 生 的《 怀麓 堂诗 话校 释 》 朱 印海
( 城大学文学院, 聊 山东 聊 城 2 25 ) 5 0 9
[ 图分 类 号 32 67 中 1o .
[ 献 标 识码 ] 文 A
的 , 自争 唱 着 。 不 曾有 过 挺 身 而 出 , 竿 而 呼 的 诗 坛 的 勇 各 揭
士 。他们 的能 力 , 同样 的也 不能 够 达 到独 辟 一 径 , 创 一 派 的 独 雄 略 宏 图 。 l 一 ”也 就 是 说 这 一 时 期 的 文 学 家 和 理 论 家 ” (
李东 阳辈 又 何 尝 不 是 如 此 。他 们 是 庸 俗 , 们 是 低 头跟 着 人 他
走 。他 们 没有 创 一 家 之 学 , 派 之 说 的野 心 。L ( 1 这 种 基 本 一  ̄lP 8 i 8) 否 定 的 态 度 , 老 一 辈 古 典 文 学 专 家 新 时 期 的研 究 论 著 中也 在
给我 们 以 极 大地 欣 喜 。
正 ”故 世 称 “ 文 正 ”“ 西 涯 ” “ 长 沙 ” , 李 、李 、李 。李 东 阳是 明代 成
化 后 期 至 正 德 初 期 文 坛 的领 袖 , 古 格 调 派 诗 歌 理 论 的奠 基 复
者 , 是第 一 个 具 有 全 国 影 响 的湘 籍 文 学 家 。 也
首先 ,怀麓 堂 诗 话 校 释 》 同 于 一 般 的 诗 话 校 注 著 作 , 《 不 而 是 一 部 带 有极 强 学 术 研 究性 质 的 诗歌 校 注 与 阐 释性 著 作 。过
去 人 们 指 责李 东 阳虽 官 至 高位 , 其 诗 歌 理 论 不 成 系 统 , 如 但 正
试论李东阳对明代杜诗学的贡献——以诗学理论和现实主义创作为中心
2020年2月第41卷第1期湘南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gnan UniversityFeb.,2020Vol.41No.l 试论李东阳对明代杜诗学的贡献-----以诗学理论和现实主义创作为中心严瑶,邢云龙(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李东阳作为明代前中期承先启后的诗人,引导了明前中期文坛由台阁体"冗沓肤廓”文风向复古风气的转號。
不同于宋代理学家和明初台阁体作家们过分强调文学批评表达“明道立教”的社会功用性,李东阳将推崇“杜诗学”理论批评的着眼点、,转向于对杜诗成就的揭築、格调意境的探啧和现实主义创作的实践。
李东阳提出的杜诗批评理论和在此基础上的现实主义创作,旨在恢复中国古典诗歌审美理想,使其在馆阁环境的束缚下获得突破并使之走向诗学正路,以期革新和置换明初以来文坛的风气。
关键词:杜甫;杜诗学;李东阳;诗学理论;现实主义创作中图分类号:1207.227文献标识码:A D01:10.3969/j.issn.l672-8173.2020.01.010杜诗批评肇始于中晚唐时期,国家急剧的由盛转衰给时代变革之际的文风也笼罩着一股沉闷之气。
元稹、白居易和韩愈等人试图通过对杜诗的播扬,藉此宣传政治思想、文学观念的同时,也能倡导“辅时及物”和“文以明道”的社会功用性。
有宋一代,社会的动荡麻败、内外矛盾的交织,致使宋人极力倡导杜诗忠君爱国精神的普世教化作用,杜甫俨然成为了儒家思想的仁义化身。
正如程千帆先生所说:“宋代诗人基本上是被笼罩在杜诗的巨大影响之内。
”⑴元代以降,士人对杜甫及其诗歌亦是评价甚高,杨载《诗法家数》称:“老杜全集,诗之大成也。
”[2]元好问在《杜诗学引》中更是首次提及“杜诗学”这一概念。
有明一代,杜诗学理论批评蔚为大观。
李东阳作为茶陵诗派宗主,站在时代的关按点上,直面审视明代前中期时局的激荡变化和台阁体“冗沓肤廓”文风笼罩文坛所带来的影响。
作为当时文坛的执牛耳者,李东阳在审视杜诗集大成式成就的同时,尝试引导人们关注诗歌的审美特质,从格调、声律、意境的角度提出杜诗批评所具有的时代审美理想的新见解,并一跃而上致力于突破馆阁环境的束缚而广泛创作现实主义诗篇,以期尽可能革新和置换明初以来文坛的流弊风气,劝诫当时文坛并努力使之走向诗学坦途。
李东阳诗歌文论思想探析
李东阳诗歌文论思想探析作者:李小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5期摘要:在明代中期文坛,李东阳处于文坛领袖的地位。
他利用其特殊的地位,不仅积极、也对当时颇为盛行的台阁体文风进行救弊,而且以一种宗唐复古的诗歌思想影响了当时的诗坛刨作,为随后前七子的崛起作好了思想上的准备。
关键词:李东阳诗歌文论思想[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5-0062-02李东阳,字宾之,好西涯,卒谥文正,生于京师(今北京),葬于京师,祖籍湖广茶陵(今属湖南)。
正德初年,阉宦刘瑾用事,辅臣刘健,谢迁均致仕而去,惟东阳独留相位。
此后,李东阳不仅在政坛享有盛名,而且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批文学才士,形成了一个有影响的文学集团。
正如《明史》所载:“弘治时,宰相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
”王世贞《艺苑卮言》也说:“长沙公少为诗有声,即得大位,愈自喜,摘拔少年轻俊者,一时争慕归之,虽模楷不足,而鼓舞攸赖。
长沙之于何、李也,其陈涉之启汉高乎?”从上所引我们可以看出,李东阳在当时文坛确实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正因为具有这样的影响,才使他在文坛文风不振的时候,能一呼而群应,对扭转当时诗歌创作的不良风尚,起到了关键作用。
明代从永乐以后,以三榻(榻士奇,榻薄,裼荣)为代表的雍容典雅的台阁体在文坛占据着主要地位,台阁体体现的是太平盛世的文风,是明初以来政治比较稳定,经济比较繁盛的状况在文学思想上的反映。
但这种文体所表现的内容相对单调,主要局限于上层士大夫对最高统治者的歌功颂德和相互之间的唱和应酬,极大地偏离了儒家所推崇的诗教旨归。
面对此种状况,作为当时馆阁巨手的李东阳,清醒地认识到台阁体文风所带来的弊病,于是居高而摘流,开始积极倡导新的文学风尚,力图扭转当时衰退的局面。
正如李梦阳所说“我师崛起杨与李,力挽一发回千均黄卓越先生在他的《明中期文学思想研究》中也指出,从明中期文坛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弘治朝出现的一个重要变化,便是数量相当之大的非翰林成员进入到了古文词的写作行列。
李东阳乐府对其诗歌理论的实践
李东阳乐府对其诗歌理论的实践作者:王仪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09期内容摘要:李东阳作为明代复古格调派诗歌理论的奠基者,从纠正当时的文坛风气出发,在自己的乐府诗创作实践中,继承了唐宋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力求打破模拟抄袭之风,践行了“因人命题”的主张,并且强调诗的音乐性必须体现在诗的节奏上,重视“自然之声”,因此他的拟古乐府对后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李东阳乐府诗歌理论创作李东阳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更是明代复古格调派诗歌理论的奠基者。
徐朔方在《明代文学史》称赞他为“明代诗史上第一个真正的诗人”。
[1]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李东阳对当时乃至后世文坛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十世纪以来,李东阳也逐渐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尤其是关于他的著作生平以及诗歌的创作与理论。
近些年,学术界似乎把重点放在了李东阳的乐府诗研究上。
一.推崇复古《明诗别裁集》序言中说道:“宋诗近腐,元诗近纤,明诗其复古也。
”[2]也就是说宋诗近乎迂腐,元代诗歌又太过纤弱,而明诗恰恰受到元末明初时的文学复古思想的影响,诗歌复古便成为了一种极为流行的创作趋势。
这种复古思潮可以说是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歌自身发展相互糅杂的结果。
明朝初叶,杨世奇、杨荣、杨溥三位内阁大臣,领导文坛几十年,形成了风靡全国的台阁体。
台阁体诗文的内容大多比较贫乏,一般都是歌功颂德,咏唱太平,艺术上追求典雅平正,这样导致了“真诗渐亡”的结果。
李东阳在文学史上的首要贡献之一,便是结束了台阁体的统治。
他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继承了唐宋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力求打破模拟抄袭之风,充满了真情实感。
作为统治阶级,李东阳深刻地认识到儒家在意识形态中起主导作用,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需要正统意识形态的宣扬。
文学作为重要的载道工具,历来被统治者和士人阶级所重视。
因此,李东阳提出文学复古的理论:“文章关乎气运,亦系于时尚。
”[3]在当时的诗坛,台阁体盛行,奢靡的诗风对国运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从李东阳的社会地位出发,提倡文学复古势在必行。
李东阳的乐府诗研究
李东阳的乐府诗研究李东阳(公元前110前70)是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代表着春秋时期古代中国文艺的精髓。
他的著作中大量汇集了乐府诗,他更是被称为“乐府之祖”。
本文重点研究李东阳乐府诗的创作历程、特点与影响。
李东阳有大量的作品存世,其中乐府诗共有135篇,占其作品总量的1/4,这也体现了他长期从事乐府诗创作的热情。
他和冯瞿等人创造了乐府诗新技法,开发和发展了以前的诗体。
他完成了乐府诗的整个创作过程,从诗的类型到语言的艺术处理,充分展示了他的能力。
李东阳的乐府诗以准确、简洁的语言表达前人无法叙述的历史情节。
在他的乐府诗中,提到了秦楚战争、国家分裂等历史事件,刻画出一个时代的深刻感受和每个人的情感。
他还重新审视了历史,塑造了特定时期中国人民的社会习气和价值观。
李东阳的乐府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对后世乐府诗的影响。
他的乐府诗使诗人们更加力求在思想、表达、技法等方面达到跨越的效果,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乐府诗体系。
他的乐府诗也激发了其他诗人的创作火花,促进了他们的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诗歌形式,保存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特征。
综上所述,李东阳是中国乐府诗史上重要的一位诗人。
他将乐府诗纳入自己的作品,创造了新的写作技法,丰富了中国文学形式,被誉为“乐府之祖”。
他作品精湛,行文自然,令人流连忘返。
他的乐府诗,不仅丰富了乐府诗的内涵,更为中国文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力量,对后世的乐府诗创作者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李东阳的乐府诗为中国文学史添了灿烂的一笔,使乐府诗成为一种传世的、经久不衰的文学形式,给后世的乐府诗创作者以启发,使得中国古代文艺再次活跃起来。
论李东阳的《拟古乐府》
论李东阳的《拟古乐府》
李东阳的《拟古乐府》以传统古诗词之美洋洋洒脱,令人耳目一新,十分赏心悦目。
在这份诗集里,李东阳深刻地研究了古典文学,用新
颖的语言融入元素,让人感受到一种诗情画意,耳边回响着旷古之音,人文主题揭示出强烈的感染力,充满了活力和趣味性。
李东阳的《拟古乐府》中,使用了各种华丽的元素,包括突出的打拍子,恰当的定时,神雕怒鸣的声音,吟诵和押韵,这些都在节奏中加
入富有表现力的节拍。
它的笔触表现自然,充满色彩和生动的场景,
给读者以流畅的感受,让人沉浸其中。
李东阳在《拟古乐府》中,将
历史文化底蕴借入抒情内涵,曲中文言美景,自然融入现实生活,勾
画出一幅灵动而细腻的审美画卷。
总而言之,李东阳的《拟古乐府》是一份拥有传统古诗词精髓的杰出
诗集,由流畅的结构,新颖的音乐,精彩的叙述,令人难忘的熟悉情节,构成了这份散文诗集的行文特色。
李祁与李东阳诗歌及诗论比较研究
李祁与李东阳诗歌及诗论比较研究李祁和李东阳都是唐宋之际的著名诗人和文学理论家。
虽然两人出生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的诗歌和诗论具有一些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本文进行了李祁和李东阳诗歌及诗论的比较研究,并列举了以下9个提纲标题:1. 李祁和李东阳的生平及背景简介2. 李祁和李东阳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特点比较3. 李祁和李东阳的诗歌主题和情感体现对比4. 李祁和李东阳诗歌的韵律、格律、押韵方式及结构比较研究5. 李祁和李东阳的诗歌语言特色及表现形式比较6. 李祁和李东阳的诗人身份及诗歌地位分析7. 李祁和李东阳的诗论思想、理论分析与比较8. 李祁和李东阳诗歌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及影响9. 李祁和李东阳的诗歌和诗论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启示通过以上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李祁和李东阳的文学成就及其贡献,同时对他们的诗歌及诗论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变化,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和艺术特色,促进当代文学创作的发展。
1. 李祁和李东阳的生平及背景简介此提纲主要介绍两位诗人的生平经历、家庭背景、受教育背景、事业发展等情况,为后续论文做铺垫。
2. 李祁和李东阳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特点比较这个提纲可以对比两位诗人的创作风格,比如是否倾向写豪放,还是清淡细腻;诗歌的表现形式是否相似等等。
3. 李祁和李东阳的诗歌主题和情感体现对比这个提纲主要探讨两位诗人的诗歌主题和情感体现,如他们所描述的生活、人物、自然等概念在诗歌创作上的不同角度展现。
4. 李祁和李东阳诗歌的韵律、格律、押韵方式及结构比较研究本提纲分析两位诗人的诗歌形式,包括韵律、格律、押韵,结合古诗词的发展历程对其进行评价。
5. 李祁和李东阳的诗歌语言特色及表现形式比较该提纲主要探究诗人的语言特色及表现形式,比如两位诗人是否倾向于使用古代汉语或方言,是否融合了外来词汇等等。
6. 李祁和李东阳的诗人身份及诗歌地位分析本提纲主要分析两位诗人在当代文学界的诗人地位,同时探讨他们在历史上的影响和地位。
明代诗学中的“因气成声”论
明代诗学中的“因气成声”论“声”与“气”是中国古典诗学中两个非常重要的范畴。
今人探讨“声”“气”关系,关注更多的是桐城派诸人所提出的“因声求气”论,而对为何可以“因声求气”则语焉不详。
曾国藩说,“姚惜抱氏谓诗文宜从声音证入,尝有取于大历及明七子之风”(《复吴南屏》),指明姚鼐的理论渊源乃在“明七子”。
明代诗学中,李梦阳曾提出“谛情、探调、研思、察气”(《林公诗序》)以观人,谢榛亦有“熟读之以夺神气”(《四溟诗话》)之说,这可视为清人“因声求气”论的先声。
明人提出这样的主张,是因为他们认为“气”是“声”产生的先决条件。
“声因于气”(宋濂《林伯恭诗集序》)、“因气以成声”(徐祯卿《谈艺录》)、“声本于气”(林兆恩《诗文浪谈》)是明人对“声”“气”关系的普遍认知。
“气”范畴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形成。
其内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有关世界万物生成本源的天地本根之气,古人常以“元气”论来称之,元气在自然物质世界流转,形成风、雨、云、雾、水、露、朝、暮之气;一种是人体生命之气和精神之气。
二者同时又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存在。
因为人作为“万物”的一种,同样是由“元气”形成的,天、地、人同为“一气”,此所谓“一气流行”“天人合一”。
明人的“因气成声”论就主要围绕上述两种“气”论展开。
声本于天地元气中国古人认为,宇宙由气之运动变化形成,万物在气的交通中彼此感应,这也即《周易》所言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钟嵘立足于此,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诗品序》),刘勰曰“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文心雕龙·物色》),二人说明了文学(包括“声”)产生的源头在于之气与万物之气的“心物交感”。
明人基于此种气化流行、万物交感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人之声在天壤间,与元气同出入,犹鱼之在渊与水同呼吸也。
故凡声与气同,则虽生杀万物、惨舒阴阳、代谢四时,将无不至矣。
”(孙作《长啸轩记》)“生杀万物、惨舒阴阳、代谢四时”指代的正是天地间万物气化流行的状态,孙作以“鱼”依赖于“水”来譬拟“人之声”对于“天地元气”的依存关系。
李东阳《麓堂诗话》探析
第31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1月 Vol.31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09 ────────── 收稿日期:2008-09-19 作者简介:韦江(1974-),男,壮族,广西河池人,广西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40-李东阳《麓堂诗话》探析韦 江(广西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摘 要:李东阳《麓堂诗话》是明初诗话的代表作,其中集中地体现了李东阳的诗歌理论。
这些理论涉及诗歌的本体性、诗歌的创作、诗歌的鉴赏与评论、诗歌的接受与传播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诗歌理论系统。
关键词:李东阳;《麓堂诗话》;诗歌理论 中图分类号: I 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09)01-0040-03Analysis of Li Dongyang’s Lu Tang Poetical TalksWEI Jiang(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 Guangxi Ui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4, China)Abstract: Li Dongyang’s Lu Tang poetical Talks is the masterpiece of the poetical talks at the beginning of Ming Dynasty,which reflected the theory on the poetry of Li Dongyang. These theories involve the body of poetry, creation of poetry and appreciation and comments on poetry, the accepta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poetry. It forms a relatively complete theory of poetry.Key words: Li Dongyang; Lu Tang Poetical Talks ; theory of poetry李东阳(1447—1561)是明代前中期文坛领袖,他不仅在诗歌创作上建立了茶陵诗派,而且在诗歌理论上也有《麓堂诗话》传世。
李东阳《拟古乐府》新变——兼论对明清咏史乐府的开启
官 50 年。 据 《 明 史 》 记 载: “ 朝 廷 大 著 作 多 出 其
两晋文人,如陆机( 261 - 303) 已作有《 拟乐府》 ,这一
人出” ,至明代李东 阳 继 之 大 力 创 作 拟 古 乐 府,并 直
接明确以拟古乐府名之,受其影响,明清诗人创作拟
手。” [ 1] 他一生著 作 丰 富,今 有 《 怀 麓 堂 集》 《 怀 麓 堂
句比拟也亦明矣。” [ 12] 王士禛指出,读者视角不应局
限在字句是否比拟上,言外之意,其妙处体现在字句
之外的新题目上。 这 些 评 论,都 敏 锐 地 注 意 到 李 东
二、因人命名的新题
关于乐 府 诗 的 命 题 原 则, 李 东 阳 在 《 拟 古 乐 府
阳乐府诗的与众不同之处。
2021 年第 3 期
说:“ 我明 元 老 西 涯, …… 拟 乐 府 百 篇。 举 世 珍 之,
不啻隋珠赵 璧。”
[ 2]
明 崔 廷 槐 ( 1499—约 1560) 也 看
到并指出:“ 西涯乐府优于诗。”
[ 3]
清朱 庭 珍 ( 1841—
1903) 更是赞曰:“ 茶陵在明,自是名家,与李何王李
并立无让,其 乐 府 自 成 一 格, 非 七 子 所 及。”
其质而 不 俚,腴 而 不 艳 …… 然 或 重 袭 故 常 …… 多 仍
丕父子猜忌打击的郁愤;或者诗题与内容不合,同本
的是汉魏乐府之朴拙。 同时他也注意到汉魏之后的
行》 ,有的写神仙丹药,有 的 咏 明 君 吟 相 思,和 “ 秋 胡
律沿袭旧有的乐 府 创 作,故 不 足 取。 从 这 个 角 度 出
博,于 声 与 调 或 不 暇 恤。 延 至 于 今, 此 学 之 废 盖 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 新 跃
(湖 南科 技 大 学人 文学 院 ,湖 南湘 潭 ,41120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摘 要 :明 代 茶 陵 诗 派 的 开创 者 李 东阳从 声 律 形 式 的 角度 来探 讨 诗 歌 的 本 质 特 征 ,是 我 国 古代 较 早 开 始探 讨 古 体 诗
声 律 问 题 的批 评 家 ,尤其 是 他 的“以 声辩 体 ”的 乐府 诗 论 与 乐府 诗 创 作 ,是 对 宋 代 以 来 诗 学批 评 过 于 注 重 义理 说 教
维普资讯
第 12卷 第 4期 2006年 8月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CENT.SOUTH UNIV.(SOCIAI SCIENCE)
V rJ}.1 2 N O.4 A ug. 2006
论 李 东 阳 以声 辨体 的诗 学 思 想
李 东 阳 (1447—1516),字 宾 之 ,号 西 涯 ,卒谥 文 正 ,湖广茶 陵(今湖 南茶 陵 )人 。弘治 、正德 年 间长期 任 内阁大 学士 的李 东 阳是 明代 前 期 文坛 领 袖 ,茶 陵 诗派 的开 创者 ,同时 也 是 杰 出 的诗 学 批 评 家 。 尤其 是他 的“以声 辨体 ”的诗 学 思 想 ,代 表 明代前 期 诗学 辨体 批评 的最 高成 就 ,对 前 后 七 子 复 古格 调 派 的形 成 具 有 重 要 影 响 。
的理 性 化倾 向 的 反 拨 ,是 明代 诗 学 辨 体 理 论 发 展 的 产 物 ,值 得 引起 研 究 者 的 关 注 。
关键 词 :李 东 阳 ;以 声 辩 体 ;诗 学 思 想 ;诗 学辨 体理 论
中 图 分 类 号 :I207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2—3104(2006)04—0492—04
基 金 项 目 :湖 南 省哲 学社 会 科 学 重 点研 究 基 地 “中 国古 代 文 学 与 历 史 文 化 研 究 基 地 ”阶段 性 成 果 之 一 (05K004) 收 稿 日期 :2005—11—15 作 者 简 介 :邓 新 跃 (1 970一 ),男 ,湖 南 安 化 人 ,湖 南 科 技 大 学 副 教 授 。文 学 博 士 ,主 要研 究 方 向 :元 明 清 文学 ,古 代诗 文批 评 史
对 于诗歌 的渗 透 ,而 相对 忽视 了建 立 在音 乐 属 性 基 础上 的诗 歌文 体特 征 的声韵 美 。
另一 方 面 ,唐 以前对 于 诗歌 的声律 问题 的探 讨 , 主要 集 中于 近体格 律 诗 ,如受 佛 经 梵 音转 译 而 形 成 的 以“四声八 病”为主 体的声 律说 ,直接 导致 了“永 明 体 ”新 体诗 的兴起 ,不 仅 成 为 了唐 代格 律 诗 的 滥觞 , 而且 ,在政 教 伦理 之 外 确 立 了诗 歌 声 律 的文 体 形 态 意 义 。但 在崇 古抑 律 的传 统 观 念 影 响下 ,诗 歌 声 律 的探 讨在 唐代 古 、近 体 诗学 理 论 中 出现 了完 全 不 同 的发 展路 径 :近体 格 律 诗 的声 律 特 征 因为 日益 强 化 而趋 于细 密 ,趋 于程式 化与庸 俗 化 ,从 晚唐 五代 盛行 的 诗格就 可 见 当时风 尚之一 斑 ;与此 相反 ,古体 诗歌 的声 律特 征 则被搁 置 ,陈子 昂论 诗重 在“骨 力端 翔”, 李 白认 为“齐梁及 陈 隋 ,众 作等 蝉噪 ”,反对 齐 梁声律 对 古体 诗 的浸淫 ,白居 易论 新乐 府 的创作 主张“根情 苗 言华 声实 义”,可 无论 是 理 论 还 是创 作 上 ,“华 声” 是 其最 薄弱 的环 节 。宋 以后 ,随着 儒 家 义 理 的定 于 一 尊 ,诗 歌 的政治 道德 功能 日益 强化 ,古体 诗歌 的声 律 特征更 是 遭到 了严 重 的忽视 。
一 、 诗 乐 关 系 与 李 东 阳 的“以声 辨 体 "
古代 文学 理论 中论 诗乐 关 系大都 立 足于 以礼 乐 为 基础 的诗 教 ,即孑L子 所说 的“兴 于《诗 》,立 于礼 ,成 于乐 ”。(《论语 ·泰伯 》)汉代 以后《诗 》与 礼 、乐 虽 已 分 离 ,可 温柔 敦厚 的审 美 风 尚 已经 为儒 家 诗 教 的 基 本 要求 。诗学 批 评 中 片面 强 调 诗 乐 的“观 ”的作 用 , 如《诗大 序 》:“情 发 于 声 ,声 成 文 谓 之 音 。治 世 之 音 安 以乐 ,其政 和 ;乱世 之音 怨 以怒 ,其 政乖 ;亡 国之 音 哀 以思 ,其 民困 。”至 唐代 孔 颖 达 《礼 记 正义 》依 然 以 诗 、乐为 儒家 政治 伦理 教化 的 两翼 ,只不 过更 强调 诗 的美刺 功 能 :“然 《诗 》为乐 章 ,《诗 》乐 是 一 ,而 教 别 者 :若 以声音 干戚 以 教 人 ,是 乐 教 也 ;若 以《诗 》辞 美 刺讽 谕 以教人 ,是《诗 》教也 。”中唐 以后 ,“文 以明道 ” “诗 以言 志”之说 盛行 ,对 诗 歌 的文 体 形 态 风 格 的 探 讨被 日益 强化 的诗 歌 的政 治道 德功 能所 淹没 。在 诗 学 本体论 上 ,诗歌 沦 为 了政 治教 化 的手段 。总之 ,在 明 以前诗 学批 评 中 ,大 抵 是 强化 乐 的政 治 伦 理 属性
李东 阳是 我 国古代 较早 从 声律形 式 的角度 来探 讨 诗歌 本 质 特征 的批评 家 ,对 于诗 乐 关 系 的深 入探 讨 ,是李 东 阳诗学 批评 最具 独创 性 的重要 组成部 分 。 他在 《麓 堂诗 话 》中开宗 明义地 首先提 出 :
诗 在 六经 中别 是 一 教 ,盖 六 艺 中之 乐 也。 乐 始 于 诗 ,终 于律 ,人 声 和则 乐 声 和 。又 取其 声 之 和者 , 以 陶写情 性 ,感 发 志意 ,动荡血 脉 ,流通 精神 ,有 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