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性角度的教育实然发展与应然追求的价值冲突与平衡

合集下载

教育的应然与实然目的之比较观

教育的应然与实然目的之比较观

教育的应然与实然目的之比较观作者:王玉红来源:《新课程·上旬》2017年第06期(辽宁省营口市盖州市太阳升学校)摘要:教育目的一直是教育界探讨的重要问题。

以我国现行教育目的为例,通过实然教育目的与应然教育目的的对比,找到我国教育目的的功利化问题,促进教育向应然教育角度靠拢。

关键词:教育目的;实然;应然;教育功利化一、教育的应然目的:和而不同教育的应然目的,是按照教育目的的存在形态而对其进行划分的一个教育目的的分支,描绘的是教育应有的、理想的目的。

关于教育的应然目的,不同国家、不同立场的人们向来有着不同的说法。

宗教本位论认为“为了能够使人们达到最后的目的,教育应该使人们具有知识、德性、虔信和忠诚等品质”;国家本位论则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使个人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具有起码的政治品格、生产能力和社会生活素质”;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人们充分地实现他们的自然潜能,以便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想的社会和国家”。

从以上的列举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由于时代背景、社会制度、个人经历等的不同,人们对教育的应然目的的认识往往各不相同,但是这些关于教育目的的应然理念都表现出了普世的、博大的教育观念——这些观念都追求个人与社会两个方面价值的美好实现。

所以,教育的应然目的是和而不同的,它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述,然其内在一致性是寄寓了一种理想化与完备化的教育构想,一种对教育目的的美好希冀,可以指导我们有效地去发展一种理想式的、玫瑰花园一般美好的教育。

二、教育的实然目的:功利化明显当我们从现实的视角切入我国教育目的的时候,我们时常会发现一些让我们不太满意的地方。

按照承载者划分,教育的目的可以划分为国家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和个人层面。

下面,我们就以这四个层面为切入点,以中国的现状为例,分析实然的教育目的。

就国家的层面而言,我们可以从法律与关键的中央文件来分析中国的国家教育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简论教育的实然发展与应然追求

简论教育的实然发展与应然追求

63中国科教创新导刊I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N O .30C hi na Educa t i on I nnov at i on H er al d 科教论坛教育的实然发展与应然追求是教育发展过程中难以把握但又不容忽略的重要问题。

无论就人的完善、社会的进步还是就教育自身的发展而言,这一问题都具有首要的、根本的乃至最终的意义。

1基本范畴的阐释在现代,“实然”通常被用于表示事物的本真事实状态,是一个客体性概念;而“应然”通常用来表明主体对事物的价值期待,是一个主体性概念。

教育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实践,其发展必然受到现实中诸客观因素的制约。

因此,教育的实然发展被理解为:教育受现实诸客观因素制约而表现出明显的现世功利性,在可能——现实层面上动态的运作过程。

教育又是以人为对象的,人的生成性特征要求通过教育来实现人自身的完善。

基于此,教育的应然追求被理解为:教育因人的生成性、开放性以及未完成性而表现出鲜明的终极关怀,在理想——可能层面上流变的寻求历程。

在教育的实然发展中,教育以实体的形态表现出来,它既涵盖已经发生了的事实,也涵盖了正在发生的事实;它既指向静态的结构体系,也指向动态的活动过程。

某一时期的教育、某种教育组织形式、某一教育活动等都只是教育实然发展过程中有限的一点、一线或一面。

而在教育的实然追求中,教育以观念的形态表现出来,它可能内在地蕴含在某些教育思想之中,也可能外在地表现在某些教育活动、教育制度之中。

教育的实然发展首先表现为教育事实,同时也蕴含着某种价值取向;而教育的应然追求首先体现为一种价值取向,不一定必然变成事实或立即变成事实。

2教育的应然追求与实然发展的两极弊端剖析教育的应然追求长久以来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进行着,但时至当代,这种追求似乎并未获得实质性进展;而教育的实然发展也始终在持之以恒地推进着,但其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

2.1教育的应然追求的过度理想化在教育的应然追求与实然发展的两极弊端中,其中的一极弊端即表现为教育的应然成分过多,单纯关注人生意义,教育的终极关怀有余而现实关怀不足,教育中人文精神浓重而世俗精神欠缺。

实然与应然的辩证关系

实然与应然的辩证关系

實然與應然的辯證關係实然与应然的辩证关系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对于世界和事物的认知常常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实然与应然。

实然是指对于世界和事物的真实面貌的把握,而应然则是指对于世界和事物应当如何的理解。

实然与应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富有哲学思辨的课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实然与应然的辩证关系。

一、实然与应然的辩证统一实然与应然是人类对于世界和事物的不同层面的理解,二者既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又有一定的区别。

在认识世界和事物的过程中,实然是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直接认知,是基于对客观现象的观察和实验得出的。

而应然则是基于对实然的理解和推理,通过归纳和演绎得出的。

实然与应然不可分割地统一于人类的认知过程中,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作用。

实然是现实的显现,是不加任何主观色彩的客观存在。

但是实然并非绝对的,它的局限性体现在我们的感官和认知能力上。

人的感官受限于主观条件,对于世界和事物的直接认知只是从个体、片面的角度出发,可能存在偏见和误解。

所以,人们不能仅仅凭借实然来判断和认知世界,需要进一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理解事物的本质。

应然则是人们根据实然所得到的认识和经验,通过逻辑推理和归纳演绎得出的一种理性的追求。

应然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理性化诠释,是对实然的补充和提升。

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实然的基础上的,但又不完全受限于实然,可以超越实然从事物的本质和价值层面来理解和把握。

二、实然与应然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性实然和应然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人类认识真理、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实然对于应然的基础和支撑。

只有通过对实然的准确把握,我们才能够进行准确的应然推理和理论构建。

实然是认识的起点和出发点,只有根据实然来制定应然的原则和规律,才能够使认识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科学。

其次,应然对于实然的提升和发展。

应然是人们对于实然的不断思考和反思,是对实然的超越和改造。

应然通过批判和创新,推动实然的进步和发展。

教育要发现人性尊重人性发展人性

教育要发现人性尊重人性发展人性

教育要发现人性\尊重人性\发展人性作者:陈凯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10年第02期人是教育的核心要素。

教育是为完善人、发展人的活动。

教育中的人性问题,是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关键问题。

从教育理论研究来看,要追问的问题很多,如教育是什么,即教育的本质观问题;教育的作用是什么,即教育的价值观问题;教育结果怎么样,即教育的质量观问题,等等。

但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都离不开对教育中人的问题的追问,因为教育的主体是人,而人性问题又是人的问题中最本质、最基础的问题。

从历史上对人性的理解来看,人性应包含自然性、社会性,理解人性必须结合具体的时代、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

正是从这三个层面的综合把握出发,笔者认为,追求生存与发展是人的本性。

人性是教育存在的前提与起点,又是教育活动的目的和归宿,而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是完善人性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径。

求生存、求发展的人性观,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必须发现人性、尊重人性,进而发展人性,也就是要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特别是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需要,不断改进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尽可能减少外在的控制或强迫,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提升个体素质,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相融。

然而,在最应该体现伦理精神和人性价值的学校教育中,却往往存在着严重的对人性的漠视,导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非人性化的教育现象。

从下述新闻报道中,我们便可以略见一斑:日前,石碣某中学一名化名为小叶的女生向本报反映,学校从新学期开始要求学生统一留短发:其中男生需剪成平头,女生头发最长不得超过颈部,所以她只能忍痛剪掉了细心呵护了5年的秀发。

该校德育处有关负责人表示,统一发型有利于规范学生仪容仪表,让他们更加专心学习。

而多数家长支持和理解学校做法,但部分学生表示,学校规定剥夺了他们的自由选择权。

从“应然”和“实然”的角度探析普世价值

从“应然”和“实然”的角度探析普世价值

从“应然”和“实然”的角度探析普世价值马焕琴吕淑良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摘要】文章将从“应然”和“实然”两个角度阐释对普世价值的看法。

【关键词】普世价值应然实然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中国国情及当代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大趋势,运筹帷幄推进了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接轨。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深入,一些发达国家政治上的民主法制、经济上的自由市场及文化上的多元包容给我国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宝贵经验。

但在对待不同、甚至相悖的价值观的问题上,也给我国带来了困扰。

近来关于是否存在普世价值的争论在我国不断升温,本文将从“应然”和“实然”两个角度阐释对普世价值的看法。

所谓“应然”即“应该是什么样”,是一种理想化状态。

在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今天,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冲突仍经常发生,究其根本。

文化价值的冲突是这些冲突发生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因此在构建和谐世界的愿望下人们就试图寻找一种超越国界、超越种族的价值共识,试图建立一套普世价值体系。

持普世价值存在论的学者们认为:“在哲学上,普世价值又称普适价值,指一些有限的、所有人类都认同的观念的集合。

”如李德顺认为,普世价值就是指人类长期生存与发展中形成的自觉追求的一切有益的、美好的前景,是人类认同自身的普遍权利和责任,是人类普遍的或超越了民族、国家、阶级、宗教、行业等界限的共同基本价值。

纵观人类社会,对真、善、美的讴歌和向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目标。

毫无疑问,人类对一些基本价值如民主、自由、人权、公平、正义、平等、博爱等的追求是可以达成一致的,而这些一致的基本价值就是存在论者所讲的普世价值的内容。

温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见面会上中外记者说:“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

”戈尔巴乔夫也认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推崇“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即“普世价值”。

人性视角下的教师发展策略

人性视角下的教师发展策略

教育推动着人类的发展,推动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教师更需要发展。

近年来,教师的整体素质的确在向前发展,但是,在发展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阻碍教师全面协调发展的问题。

事实上,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人们对教师作为“人”的本质属性的忽视,致使人们对教师的理解和关注不够,漠视了教师作为“人”的人格和天性。

为此,循着教师作为“人”的人性脉络来领悟教师发展的内涵,积极寻找教师发展的策略,便成为解决当前教师发展中问题的时代决策。

一、教师发展的内涵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同时事物内部又隐含着矛盾,这就促使事物在对立、转化、统一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向前发展。

由于发展是必然的,人应该顺着发展方向不断优化自身素质以及与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以提高自身适应环境、认识事物、变革事物、创造事物、促进和谐……的能力,以及提高自身存在的价值与精神境界,这就是“人的发展”。

由此推及“教师的发展”定义:教师在生活、教学中,不断协调自身各要素之间及个体与外界之间的关系,从而不断提高协调能力。

二、“人”性视角下教师发展策略只有当我们认清了人的本质,才能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个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要了解人的本质,我们需要先从人的属性着手,即人性。

人性有广义、中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性是指人所具有的一切属性;中义的人性是指人与动物相比所特有的一切属性;狭义的人性就是指人的本质,即人与动物相比所具有的本质属性。

按结构,人性又可以分为:人的本性,指的是人与生俱来就具有的自然性、动物性;人的个性,指的是人的现实本质、个别本质。

因此,为了更好地把握人性,笔者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进行系统的分析,并从中寻找人之为人、人之发展的根本依据和内在机制。

下面,笔者将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中去挖掘人的本质属性,并从中找寻教师的发展策略。

(一)自然性——教师发展的根本自然性是人的最根本属性,遗传基因是人的自然基础。

人类来源于自然界、动物界,同自然界、动物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有着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因此,人必然要受到一切自然规律,尤其是生物规律的支配。

教育实然发展和应然追求——兼论教育价值取向疏离问题

教育实然发展和应然追求——兼论教育价值取向疏离问题

引言自有人类,便有教育;自有社会,便有教育。

人与社会是教育的两大逻辑起点。

不可否认,教育自产生以来,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人之每一发展、社会之每一进步,无不与教育息息相关,因为在人与社会的前进历程中,教育无所不在且无时不在。

然而,历经数百万年的风雨之后,教育于人而言,仍然并非清晰可辨的独立实体存在。

在实然的意义上,教育的发展怎样?在应然的意义上,教育的追求何在?长久以来,这些问题一直在极大程度上困扰着人们。

一方面,教育是人的教育,人作为一种永恒的价值存在物,要求教育持续地赋予人以价值生活能力,教育的理想追求因而成为人谋求自身高层次存在状态的外在反映。

然而,如果这种理想追求一旦成为脱离现实基础的盲目攀升,则终将会因缺乏实现的可能性而陷入毫无意义的空想之中,人类的发展将得不到任何实质性的进步,甚至会相对处于一种负发展状态。

另一方面,教育处在社会中,教育发展中的社会功利要求不可缺少也无可厚非。

但是,现实中教育过度的功利化发展却造成了意义的迷惘和文明的危机。

这样的教育显然是缺乏理想的教育,而“缺少理想的教育可能是高效的,但必然是平庸的。

”【1l那么,健康的教育发展之路何在?无论就人与社会而言还是就教育本身而言,这似乎都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重大问题。

一、教育的实然发展与应然追求之基本范畴的梳理(一)实然、应然之词源分析从词源上考察,在古汉语中,“实”表示对事物的判断、确认,常用在名词谓语成分前面,近似于副词“乃”、“即”之类,用现代汉语可译为“就是”、“本是”、“才是”、“是”等意。

如一1一《文心雕龙·熔裁》中“附赘悬胱,实侈于形。

”(身上长了个肉瘤,是形体上的多余。

)又如((法言·问明》中“不聪,实无耳也;不明,实无目也。

”(听觉不敏锐,是没有耳朵;看不清楚,是没有眼睛。

)“应”则表示动作行为按理应当如何,表明动作的进行、情况的出现合乎情理,在现代汉语中多作“应当是”、“应该是”解释。

例如《资治通鉴·梁纪·敬帝太平元年》中“桃枝妄言应诛,陛下奈何滥赏!”(刘桃枝胡说八道应当诛罚,陛下您为什么还要任意地赏赐他!)又如《南史·宋武帝纪))中“成王不负桐叶之信,公亦应不忘司马之言。

学校的目标:应然与实然——基于田野调查的思考

学校的目标:应然与实然——基于田野调查的思考
参考文献 :
因此 , 精心策 划和建设健 康 向上 、 要 丰富多彩 的社 区文 化 。学校一方面除 了加强社 区学 生活动中心 、 宣传橱窗 等硬 件建设外 , 还要强 化软环境建设 , 以满 足大学 生对 精神 文化 的高度 要求 , 营造 良好 的社 区环 境 , 使学 生社 区真正具备 教育育 人 、 管理 育人 、 服务育人 的功能 。 4高校学生社 区教育管理模式 管理手段信息 化 、 . 网 络化 。当前社会 已经进入 高度 的信息化 时代 , 如果对高 校学 生社 区的管理继续 采用 旧的人 工化管 理手段 势必 造成 管理上 的混乱 ,也不 能满足 当代 大学 生信息 化 的 要求 。从 学生拥 有个人 电脑 的高 比例就 可以看 出当今 大学生 的信 息化程 度。对 于高校 学生社 区的管理 , 建立 必要 的信息整理 以及 收集 学生愿望 、呼声 的反馈极 为
人环 境 ,而 高校 学生社 区文化是 大学校 园文化 的重要
网络化 。
组成部分 , 也是对 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补充 。高校学生 社 区是大学 生休息娱 乐的主要 场所 ,丰 富的社 区文化
活 动可 以培 养学生 的生活技 能 、增加学 生间 的交流 和 沟 通 、 富学生课 余 生活 、 丰 培养 学生 兴趣 爱好 等 , 品 高 位 的社 区文化往往 可 以对大 学生 的人 格产生潜 移默化 的影 响 、 熏陶 和感 染力 , 可 以作 为一 种激励 因素和 原 它 动力 , 动学生 积极 奉献 、 推 开拓 进取 , 情感 上 产生 共 从 鸣 , 利 于大学 生 的健康 成长 , 而达 到育 人 的 目的 。 有 从
此 ” “ 要如此 ” 观察事 物 。[ 什么要通 过观察 来 或 需 来 1 1 为 发掘社会 运作 的隐秘进而获 得社会 运作 的“ 实然 ” 态 状 呢?吴思通过提 出“ 潜规则 ” 这个概 念回答 了上述问题 。 他认 为 , 有些事 情尽管在 理论上可 以说得冠 冕堂 皇 , 但 在实 际中可 能会 有完全不 同 的运行 方式 ,如果对社 会

教育的传统价值与现代教育的冲突

教育的传统价值与现代教育的冲突

31. 教育的传统价值与现代教育的冲突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育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学生的纪律和听从。

而现代教育则更加关注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个性发展。

因此,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

首先,传统教育强调教师的权威和纪律。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往往处于较为高位的地位,学生需完全服从教师的安排和指导。

教师对学生的言行有绝对的控制权,学生的意见和主张往往被忽视。

然而,这种教育方式在现代社会已越来越被质疑。

现代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表达自己的意见。

因此,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权威与现代教育中学生的主动性产生了冲突。

其次,传统教育注重记忆和应试技巧。

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往往被要求记住大量的知识点,并通过考试来衡量他们的学习成果。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纯粹的记忆能力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需要了解知识的应用场景,并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传统教育中重视应试技巧的做法与现代教育的需求产生了冲突。

此外,传统教育中往往存在排斥个性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被视为群体中的一员,往往要按照统一的标准接受教育。

学校往往只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而忽视了他们的兴趣、特长和个性发展。

然而,现代教育注重个性化教育,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学校也越来越重视生活教育和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因此,传统教育中忽视学生个性和兴趣的问题与现代教育追求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产生了冲突。

总之,教育的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

传统教育注重纪律和应试技巧,强调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听从,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而现代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创造力、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教育的发展需要顺应社会的变化,不断调整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人性的冲突与和谐的追寻

人性的冲突与和谐的追寻

人性的冲突与和谐的追寻人性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冲突,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然而,人们总是在追寻着和谐的状态。

本文将从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来探讨人性的冲突以及和谐的追寻。

首先,从个体层面来看,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冲突。

有时候,我们会面临自我与他人的冲突。

例如,在社交场合中,我们可能会为了迎合他人而做出一些违背内心的行为,从而与自己的真实想法产生冲突。

此外,我们还可能会在追求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产生冲突。

比如,在工作中,我们可能面临着是否应该为了自己的晋升而不择手段或者是为了团队的利益而放弃个人的得失。

这些冲突常常困扰着我们,导致内心的不安与纠结。

然而,尽管冲突存在于个体内心,但我们还是不断追求和谐。

和谐的追寻是人们内心的一种需要。

当我们找到平衡点时,内心的冲突得到了化解。

这种和谐状态不仅能够带来内心的满足感,也能够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反省、减少欲望、寻求共赢等方式来实现和谐的追寻。

这些努力让我们在不断探索和妥协的过程中找到了生活的平衡点,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除了个体层面的冲突与和谐,社会这个更大的层面也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冲突。

社会冲突源于不同的思想观点、不同的利益诉求以及不同的文化差异。

这些冲突常常表现为社会的对立与矛盾,例如阶级冲突、种族冲突、宗教冲突等等。

这些冲突不仅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也会对个体造成负面影响。

然而,社会冲突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永远与和谐无关。

相反,社会对和谐的追寻更加迫切。

社会和谐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础。

社会的和谐需要人们各自互相尊重、理解与包容。

通过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减少社会不平等,提高社会的公正性和公平性,我们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

为了实现和谐的追寻,我们需要培养一种包容、理解和尊重的思维方式。

我们需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理解他人的利益和观点。

尽管人性中存在着各种冲突,但只有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式,我们才能够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总而言之,人性的冲突与和谐的追寻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探讨人性善恶的哲学问题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探讨人性善恶的哲学问题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探讨人性善恶的哲学问题一、引言人性善恶是一个古老而深刻的哲学问题,也是高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对于人性善恶的探讨,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并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判断准则。

二、人性善恶的争论与分析1. 人性善论人性善论认为,本质上,每个人都有天生的良好品质和赞美的潜力。

这种观点认为人们内心深处都具备着普遍而持久的好意和同情心。

他们相信积极向上、互助合作、尊重他人是每一个人内心固有的特质。

2. 人性恶论相对地,人性恶论则指出,每个个体在社会环境下更容易表现出贪婪、自私、无情等消极特质。

这种观点认为,在生存竞争中,个体倾向于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甚至不惜损害他人。

3. 修道德塑造品格认识到这两种看法之后,高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借助多种思辨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人性善恶这个哲学问题。

通过分析真实的案例、开展角色扮演、进行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培养人性善良的方法与途径1. 教育育人教育是塑造人性善良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和家庭应注重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和正确价值观,教育他们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勤于奉献。

2. 锻炼自我约束通过含有道德义务和责任感的活动锻炼自我约束能力,使得每个个体在行为上遵守规范,并对错误行为承担责任。

例如,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困难群体关爱和帮助的意识。

3. 培养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情趣有助于提高个体内心对美好事物及行为的追求,从而潜移默化地将善良品质内化为日常行为习惯。

四、法治与人性善恶1. 法律的力量法治的重要性在于能够通过制定和执行正当的法律,约束人性中恶的一面,保护善良一方的权益。

法律是社会共识和价值观的体现,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并对违背公序良俗者予以惩罚。

2. 培养法治意识高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意识和尊重法律的观念。

学生应了解并遵守国家与社会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同时也要学会用合理、合法、公正的方式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利益。

论人性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作文500字

论人性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作文500字

论人性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人的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个体发展,第二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第三阶段是社会化发展。

人在进入社会之前和进入社会之后的两个转变是不一样的。

一个人在社会开始阶段的改变决定了他整个生命的转变;另一个人在社会期间会有一些改变,但这些改变影响不大。

我们可以说每个人都可能发生这样和那样的变化。

本文通过分析影响一个人行为、能力的因素,分析人性和教育对人未来发展可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探讨教育或人性在促进个人发展中扮演何种角色。

一、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影响人行为的因素有很多,这就涉及到行为认知、心理、行为后果和行为策略这五个方面。

要想实现行为规范,就必须要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要想实现行为规范,就必须要通过努力学习相关内容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良好行为。

这五个方面也是人们行为动机、行为判断与选择、行为结果动机、行为计划力等。

所以我们要从社会开始改变自己,首先就要让自己形成一个良好信念的基础上,再来考虑如何塑造行为。

二、人性和教育对个人未来发展有哪些影响?人性和教育对个人未来发展影响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个人能力,教育或者说人性的影响。

对于每个人才,社会和教育体系都要付出代价,而代价就在于培养人才。

人类有可能变成一个没有底线的动物:自私、贪婪、嫉妒、懒惰、冷漠、不负责任、任性、不讲道理、不公平等等都可能成为人们的榜样。

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特色和风格,影响了人们不同类型的人格。

教育或者说人性对人们未来发展可能起到以下几个作用:促进他们未来发展并最终影响整个人生阶段中人性和教育对个人未来发展会起到怎样地作用;改变人们个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与否、以什么方式实现个人生命旅程及其发展;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所要求能力类型及特征,并能够适应行业和岗位竞争环境的人才;能让教育或者说人性影响每个人未来的个人发展方向与特点。

三、教育或人性可以在促进个人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教育或者人性对人一生的发展是有积极影响的。

人性假设的教育学意义-精选文档

人性假设的教育学意义-精选文档

人性假设的教育学意义-精选文档人性假设的教育学意义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因此,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

任何时代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都是建立在这个时代对人性的理解以及对人性的假设基础之上的,而教育所能达到的深度也就取决于那个时代对人性认识的深度上。

人性假设是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人性的现实表现有选择的抽象。

从不同的学科看人性,可能会形成不同的结论或看法。

历史上,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都探讨过人性问题及人性论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并提出了基于一定人性假设的教育观。

一、教育学中几种人性假设的研究范式(一)人性善和人性恶关于人性,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从道德属性来诠释的伦理取向,即著名的“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论。

这种伦理人假设,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在我国,人性善的预设者首推孟子。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具有“仁义礼智”四端,教育是“犹水之就下”的“顺性”过程。

与孟子的性善说形成对照的是荀子的性恶说,荀子认为人心总是利已害人的,认为教育是逆性的,提倡“以法为教”,对人进行控制与严惩。

西方社会关于人性的善恶则存在着古希腊伊壁鸠鲁的幸福即善,基督教的“原罪说”等。

(二)理性人和非理性人“人是理性的动物”,自苏格拉底、柏拉图明确提出理性人假设以来,理性人就因理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独有的特征,以及理性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而成为人的实践活动的主导的人性假设。

教育以理性人作为自己的人性假设,对人类知识的增长和儿童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人性不仅仅只是理性,教育中的人不能仅仅以理性为目标,他还有动物般的激情和精神的冥想”,非理性观在教育中强调人的理性能力有限,不能理解生命与存在的无限丰富性与复杂性,真理并不存在于理性之中,教育需要诗性的直觉与体验,需要热情。

(三)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把人的本质当成自然人假设的最典型的代表是18世纪的启蒙学者卢梭。

他认为人是自然界进化来的,人必然受教育,但是一切强加都会损坏人的本质发展,唯有提供一种遵循人的自然天性和发展规律的教育,才能使人得到发展。

浅谈教育善的求索 实然与应然

浅谈教育善的求索 实然与应然

浅谈教育善的求索实然与应然论文关键词:教育善应然实然论文摘要:教育伦理学作为一门求索教育善的真谛及其实现的学问,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其研究必须注意以下方面:在教育伦理的标准建设中,不仅要设定教育者行为之应然,而且要昭明这种应然之内在依据;在教育伦理的目标设定上,既要坚持主导道德的一元性,又要成认多元道德取向的现实合理性;在教育伦理的功能向度上,不仅要注重贬抑教育行为之“恶〞,又应衰扬教育行为之“善〞;在教育伦理的价值追求上,不仅应研究个体如何致善,而且要关注社会善的实现。

相信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切实关注和有效解决,将有利于提升教育伦理学的学科价值。

当代中国教育界正处在由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引发的社会全面转型和不断推进的教育改革进程之中。

教育伦理学作为一门求索教育善的真谛及其实现的学问必须关注并积极应对这种变化,通过自身卓有成效的研究为教育改革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广阔教育者的教育实践设定符合时代精神的伦理路标。

教育伦理学要有效履行这一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必须在审视研究现状的根底上,对研究视角的选取和研究内容的安排做出富有新意的探求。

而教育伦理学要实现这种由实然到应然的转变,应该在以下方面有所改变和突破。

一、标准建设:设定应然与昭明依据教育伦理学作为一门探索何为教育善、如何实现教育善的科学,其价值的实现集中在社会所设定的教育伦理标准为广阔教育工作者的自觉信守。

离开了这一点,教育伦理学就只能是停留在形式上的神思玄想,就难以表达其作为教育实践理性的内在特质,从而亦难以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因为,尽管教育伦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具体地表达为教育伦理价值、教育伦理标准和教育伦理秩序三个层面。

但在这三个层面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却是教育伦理的标准层面。

其一,教育伦理标准是教育伦理价值的载体,离开了教育伦理标准,教育伦理价值就无所附依。

其二,从教育伦理秩序的形成来看,它实际上是教育伦理标准实现的必然逻辑结果。

孔子人性论的当代教育价值

孔子人性论的当代教育价值

孔子人性论的当代教育价值
要以孔子人性论为基础,从人性论的角度出发,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孔子的人性论为指导,来指导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的一生是由天、地、人三个方面组成的,天地万物都是人的精神支柱,人的生命活动都是在天地之间进行,人的精神状态也是在天地之间进行。

所以,我们要学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做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能力的人。

我们在职场中,也是如此。

有些人总是抱怨自己的工作不如别人,或者抱怨自己的老板不如别人的老板,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其实,抱怨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会让你陷入一种消极的情绪中,从而影响你的工作效率。

如果你能正确看待自己的工作,就不会有这样的抱怨,而是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乐观方能向上,向上方能成就美好,这也是孔子的人性论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理性教育观之应然向度——朱熹“人性论”思想的当代教育价值反思

理性教育观之应然向度——朱熹“人性论”思想的当代教育价值反思

理性教育观之应然向度——朱熹“人性论”思想的当代教育价值反思作者:赵彦俊孔虔高姣姣来源:《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8年第8期赵彦俊孔虔高姣姣(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辽宁锦州 121000)[摘要]朱熹为宋明理学之集大成者,其“宇宙论”奠“人性论”之始基,“人性论”剖“人性”生成之路径,进而为“教育何以能”奠定了系统且扎实的哲学基础。

朱熹“人性论”思想体系的当代教育价值:可生成本善学生观,秉持本善的人性理念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可生成现实学生观,遵循人性的客观特点是教育的实践基点;可生成内生过程观,关照人性的自觉力量是教育的实效基础;可生成全面引导观,注重人一境的多维整合是教育的应然追求。

此四维“理性教育观”之应然向度,给当代教育者诸多理论与实践上的启示。

[关键词]朱熹;宇宙论;人性论;理性教育观[中图分类号】C40 - 09;B244 [文献标志码lA[文章编号】1674 - 6120( 2018) 08 - 0001 - 06南宋大儒朱熹的理学思想极富研究价值,当前学者主要立足史学、哲学及教育学等领域对其进行了多元探讨,如有学者通过分析朱熹人性论思想的来源,论述了其对当代政治教育的价值,还有学者从自然之性、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三个维度表征了儒家忠德视域下的朱熹人性论。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还可以勾勒出更清晰的人性生成逻辑路线。

2011年我国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其中“教育观念”“教育信念”等概念得到强调并成为近年来教育领域探讨的热点,而“理性”作为一种合目的、合规律、富有深度且兼具时代考量的理智思维方式,必然成为当代教育者的价值诉求。

因此,可进一步深描朱熹人性论思想中的人性生成路线,以“理性教育观”为人性论思想启示的新挖掘点,对当前教育观念及实践问题加以反思,推动朱熹思想在当代教育境遇中再次绽放其价值。

一、朱熹“宇宙论”:奠“人性论”之始基朱熹之前的儒家学派曾提出“性善论”或“性恶论”的人性假说,却都因缺失系统的宇宙本体论基础而存有局限。

《让教育回归人性》周国平读后感3篇

《让教育回归人性》周国平读后感3篇

《让教育回归人性》周国平读后感3篇《让教育回归人性》周国平读后感1当我们提起教育,很容易想到的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考试分数的追逐,却常常忽视教育中关于“人”的部分。

近日,我读了周国平先生的《让教育回归人性》,深受启发。

在这本书中,周国平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首先,我非常赞同周国平先生提出的“教育应该以人为本”的观点。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功利性太强,我们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分数和成绩,却忽略了他们内心的感受和真正的需求。

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导致孩子失去自我,变得机械、冷漠。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个性和情感发展,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其次,周国平先生强调了教育中“爱”的重要性。

只有当我们真正爱孩子,才能用心去理解他们,发现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走向成功。

这种爱不是简单的物质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

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用心灵去和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和关心。

另外,《让教育回归人性》中也提到了教育中关于“美”的部分。

美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让他们能够欣赏美、创造美。

通过美的熏陶,孩子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生活,从而更好地成长。

结合当今社会现状,我认为这本书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能够脱颖而出,往往会过度关注成绩和分数。

这种做法很容易导致孩子的个性和情感被忽视,他们可能会成为“考试机器”,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因此,《让教育回归人性》这本书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是关于人性的培养和成长。

此外,《让教育回归人性》还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言传身教、家庭氛围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家长应该注重家庭教育的质量,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 。
( ) 的实 然性与 应然性 二 人 马克思 指 出 , 人双 重 地存 在 着 , 观上 作 为 “ 主 他 自身而存 在着 , 观 上 又存 在 于 自己生存 的这 客


应然 与实 然 —— 人 的两 重 性
些 自然 无 机 条 件 之 中 ”[ ] P4 1 。 马 克 思 所 阐 1 ( .9 ) 明 的人 的 两 重 性 , 刻 地 揭 示 了 人 性 的 奥 秘 。 一 深
6 3
曲铁 华 牛 海 彬 基 于人 性 角 度 的 教 育 实然 发 展 与 应 然 追 求 的 价 值 冲 突 与平 衡
教 育 发 展 之 路 何 在 ? 无 论 就 人 与 社 会 而 言 还 是 就
完整 性特征 。
教育本 身而言 , 似乎 都 是 一个 难 以逾 越 的重 大 这
此 , 育的应 然追 求是 人 类基 于本体 论 的哲 学基础 进 行 思 辨性 思 维 的 结果 ; 教 同时 , 育 教 处在 社会 中 , 育发展 中的社会 功利 要 求 不可 缺 少也 无 可 厚 非 。教 育 的 实然发 展 则 是 教
在 实证 论 基 础 上 进 行 实 证 性 思 维 的 产 物 。 教 育 单 纯 在 其 中任 何 一 极 上 的 发 展 都 不 足 以
“ 当是 ” 用 “ 应 , 实然 : ’ 表示 事 物 的本 真 事 实 状 态 , 而用 “ 然” 应 表示 主 体对 事物 的价 值 期 待 。具体
少也 无 可厚 非 。但 是 , 实 中 教 育过 度 功 利 化发 现
在 ?长 久 以来 , 这些 问题 一 直 在 极 大 程 度 上 困扰 着 人们 。一 方 面 , 教育 是人 的教育 , 人作 为 续 地 赋 予 人 以 价值 要
展却 造 成 了意义 的迷 惘和文 明 的危机 。这样 的教
育 自产 生 以 来 , 已取 得 了 显 著 的 成 就 。 人 之 发 展 、
社会 之进 步 , 不与 教育 息息 相关 , 无 因在 人 与 社 会
生 活能 力 , 教育 的 理想 追 求 因而 成 为人 谋 求 自身 高层次 存在 状 态 的 外 在反 映。 然 而 , 如果 这 种 理
( ) 然 与 应 然 的 内 涵 一 实
方面 , 他从客 体 的向度揭示 人必 然地 、 无可避免 地
在现 代 , 然 与 应 然 通 常 被 理 解 为 “ ” 实 是 与
是存在 于他所 赖 以生 存 的各 种 自然 、 社会 条 件 之
中 。这 是 因为 , 人是 一种对 象性 的存 在 , 他不能 脱
基 于 人 性 角 度 的 教 育 实 然 发 展 与 应 然 追 求 的 价 值 冲 突 与 平 衡
曲铁 华 牛 海彬
摘 要 : 教 育 是 人 的 教 育 , 作 为 一 种 永 恒 的 价 值 存 在 物 , 求教 育 持 续 地 赋 予 人 以 人 要
价值 生活 能力 , 育 的理 想追 求 因而成 为人 谋 求 自身 高层 次 存在 状 态的 外在 反 映 。 因 教
想 追 求 一 旦 成 为 脱 离 现 实 基 础 的 盲 目攀 升 , 终 则 将 会 因 缺 乏 实 现 的 可 能 性 而 陷 入 毫 无 意 义 的 空 想
的 发 展 历 程 中 , 育 的 影 响 无 处 不 在 。 然 而 , 经 教 历
之 中 , 类 的发展 将得 不到 任何 实质 性 的进 步 , 人 甚
育显 然是 缺 乏理 想 的 教 育 , “ 少 理 想 的教 育 而 缺
可 能 是 高 效 的 , 必 然 是 平 庸 的 ” 那 么 , 康 的 但 。 健
收 稿 日期 : 0 0 1 -8 2 1 —02
作 者 简 介 : 铁 华 , , 宁 铁 岭 人 , 北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科 学 学 院副 院长 、 授 、 士 生 导 师 , 育 学 博 士 ; 曲 女 辽 东 教 博 教 牛海 彬 , , 男 辽 宁 朝 阳人 , 山 师 范 学 院 教 育 科 学 与 技 术 学 院讲 师 , 育 学 博 士 。 鞍 教 ( 林 吉 长春 102 ) 30 4
关 键 词 : 人 性 ;实 然 ;应 然 ;教 育 价 值 取 向 ;冲 突 ;平 衡
中 图分 类 号 : 4 G 0—0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4— 1 2 2 1 ) 4— 0 3— 6 2 A 10 9 4 【0 1 0 0 6 0
自有 人 类 , 有 教 育 ; 便 自有 社 会 , 有 教 育 。 便 人与 社会是 教 育 的两 大 逻 辑 起 点 。不 可 否认 , 教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 ur a fCa tlNo ma o n lo pia r lUnie st v riy
2 1 年 第 4期 01
( o i c n e E io ) Sc l i cs d i a S e tn
( 第21 ) 总 0 期
陬百
在 全 部 意 义 上 满 足 人 性 与 社 会 发 展 的 真 正 需 要 , 未 能 在 完 全 维 度 上 认 清 人 与 社 会 生 也
存 的 真 实 状 况 。 由 此 , 教 育 的 实然 发 展 与 应 然 追 求 的 价 值 冲 突 上 , 章 倡 导 实 然 向 应 在 文
然 的趋近 、 然与 应然 的动 态平衡 与 和谐发 展 。 实
至 会 相 对 处 于 一 种 负 发 展 状 态 。 另 一 方 面 , 育 教 处 在 社 会 中 , 育 发 展 中 的 社 会 功 利 要 求 不 可 缺 教
数百万 年 的风雨 之后 , 育于 人而 言 , 然 是并 非 教 仍
清晰 可辨 的独 立 实 体 存 在 。在 实 然 的 意 义上 , 教 育的发 展怎 样 ?在 应 然 的意 义 上 , 育 的 追 求何 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