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第七单元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新课标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检测试题
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检测试题(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古代中国的农业1、2、3、4古代中国的手工业5、6、7古代商业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8、9、10重农抑商及海禁政策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4泰安一模)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表现在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
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D.佛教的广泛传播解析:B 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犁牛耕逐渐成为古代中国主要的耕作方式,再加之小农经济在古代中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故“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愚民政策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均与“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无关,故A、C、D三项错误。
2.(2014陕西质检)《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
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右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
该作品反映出清代( )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B.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C.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D.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解析:D 题干反映的是南宋至清代农业生产中的铁犁牛耕生产力水平下的男耕女织生产现象,说明我国古代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故D项正确;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是在东汉时期,故A项错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南移完成,且题干图片信息无从反映,故B项错误;“租佃关系”题干内容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3.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在描述16世纪的历史写道:“……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
”材料中心满意足的注视着过去的根本含义是( )A.固守农耕经济B.坚持君主专制C.昧于世界大势D.实行闭关锁国解析:A 16世纪的欧洲“正在崛起”,指新航路开辟后,西方逐渐摆脱封建社会,发展资本主义,走向工业文明,相对应的中国“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应指其停留在封建社会,固守农耕文明,故A项正确;君主专制的强化只是“注视着过去”在政治上的体现;昧于世界大势是“注视着过去”在思想观念上的体现;闭关锁国是“注视着过去”在对外政策上的体现,三者都不是材料的根本含义,均排除。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训练(山东)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2
(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莆田月考)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下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
这说明( )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 D.贝是货币2.(2012·北京朝阳统考)“蜀人以铁钱重,私为文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其中反映出了( )①铁钱使用不便是交子出现的诱因②交子是一种以信用为基础的票据③是唐宋以来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④官府发行管理保障资金周转需要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3.唐朝前期的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下列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A. 天子至尊,皇权至上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张”D.“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4.以下两段材料记载的商业状况,最早出现的时期是( )A.秦汉B.隋唐C.两宋D.明清5.宋仁宗景佑年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
煕宁年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
材料说明( ) A.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被停止了C.城市职能发生了变化 D.商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了6.(2012·惠州调研)清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市井俗人,喜爱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程朱理学成为统治理想7.“因‘丝绸之利日扩’……‘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四方大贾辇金至日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衔道肩摩。
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了汉代“市”的出现与规范B.反映了唐代“草市”的兴盛与发展C.反映了宋代“市”的发展突破了时空的限制D.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景象8.明清小说《拍案惊奇》中描写了一位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
高考历史必修2总复习: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高效总结
认识
(1)中国古代以农耕 为主的经济形态,创 造出了长期领先世界 的文明 (2)生产方式和国家 政策是影响经济发展 的重要因素 (3)要想实现近代化, 必须推翻封建制度 (4)坚持对外开放的 基本国策不动摇
(1)货币不断 发展变化 (2)商人群体 不断发展 商 (3)城市商业 业 不断繁荣 (4)汉和宋元 时期,对外 贸易兴盛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高效总结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要旨概览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知识整合
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类别 发展成就 (1)以种植业为主、 家畜饲养业为辅的 产业结构 (2)以铁犁牛耕为 代表的农具的革新 农业 (3)水利设施的不 断完善 (4)玉米、番薯等 作物的引进和棉花 种植的推广 认识 (1)中国古代以农耕 (1)商周时期,多采用 为主的经济形态, 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 创造出了长期领先 (2)春秋时期出现自耕 世界的文明 农经济,并长期占据 (2)生产方式和国家 主导地位 政策是影响经济发 (3)井田制瓦解后,土 展的重要因素 (3)要想实现近代化, 地私有制不断发展 (4)租佃关系不断发展, 必须推翻封建制度 (4)坚持对外开放的 明清时期普及全国 基本国策不动摇
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
阳,繁华的夜市是当时扬州城的一个 特点。 (4)明清时期,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 上营建了北京城。北京和南京是全国
性商贸城市,全国共出现数十座较大
的商贸城市。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三、近代前夜中西方的历史差异
类别 中国 极力强化君主 政治 专制,统治日 益腐朽 农耕经济高度 繁荣;资本主 经济 义萌芽产生但 发展缓慢 西方 进行资产阶级革 命,建立近代民 主政体
2019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测试卷: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一、选择题1.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井田制开始瓦解 B.商品经济发展C.小农经济兴起 D.家庭手工业产生2.形成“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观念的社会背景是A.小农经济盛行 B.闭关锁国政策推行C.商品流通不畅 D.传统手工产量不高3.我国的南北分界自古是淮河跟秦岭一线。
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考中进士淮河以南却占了95.2%。
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源于A.丝绸之路的衰落 B.政治中心的转移C.程朱理学的兴起 D.经济重心的南移4.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到清代乾隆皇帝时,1741年突破l亿,1776年达到2亿,1790年超过3亿。
发展到道光皇帝时的1834年突破了4亿人口,这种人口的大量增长对中国来说A.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B.促进了城市化发展C.是长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5.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
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 .国家“重商”政策确立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6.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
此规定有利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7.据史载:唐朝前期,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毫县)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
江南东道(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上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归纳提升岳麓版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归纳提升岳麓版巧归纳•為效整合|* +冷卄W卄bd + i ^■i + e4-i-i!4 + r!i4-rB4 + +(对应学生用书第87页)1. 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
2. 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
3. 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
4. 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5•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6•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 (2012 •海南高考)《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A. 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 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 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 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解析】题干反映了统治者“藉田”、“亲蚕”的现象,以及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的历史现象,说明统治者重视农桑生产,这正因为古代中国是农业文明,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D项正确。
本题易因表面认识而误选A项,主要是无法正确解读“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信息;B项无从体现;C项说法错误,重农抑商是从秦国的商鞅变法开始的。
【答案】D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明清闭关锁国政策实行原因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多少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有利于社会安疋,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①根本原因:自然经济和君主专制统治②客观原因:防御外国侵扰和对付东南沿海人民抗清斗争基本含义重视农业,抑制手工业和商业严格限制中外交流表现①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②对商业征收重税③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留广州一处通商;并规定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和管理对外贸易评价圭寸建社会初期,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封建统治的巩固;明清时期,阻碍工商业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近代社会的落后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使中国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2. (2010 •浙江高考)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2021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单元优化提升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答案
单元优化提升一、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特点方面特点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男耕女织为主要生产模式,以小农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实行精耕细作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多种经营模式并存,但以家庭手工业最为普遍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经济思想农本思想是“农为本,工商为末”,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对中国古代“农本”思想的冲击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海禁”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拓展训练——对接25分综合题]1.(2020·皖南八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
”——摘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材料二亚当·斯密曾说:“中国历来是世界上最富裕,也是一个最肥沃、耕耘最得法、最勤奋而人口最众多的国家……然而,马可·波罗在500年前游历该国的记述,与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
可能远在当日之前,这国法律与组织系统容许她聚集财富的最高程度业已到达。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经济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特点。
(12分)【思路点拨】第一小问中国古代的经济模式,通过材料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知为自然经济;第二小问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规模较小、相对封闭。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专题总结提升四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含解析新人教版
专题总结提升四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一、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
2.土地制度的特点: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是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基本状态。
3.经济重心:经历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布局。
4.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虽然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存在,但手工业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商业较繁荣。
5.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6.经济政策:中国古代封建政府大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考题例证1】[2018·四川资阳三模]明代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由种田转向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农业生产技术的高速发展B.手工业技术的巨变C.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D.世界市场的需要二、中国古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1.影响人口迁移的流向。
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2.伴随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逐渐由北方内陆地区向南方的东南沿海、沿江一带发展。
3.影响城市布局的变化。
从曹魏时期开始,城市建设有了明确的规划,城市的中轴线出现,城市的主体——宫城,坐北朝南、左右对称,扩大了中轴线的纵深,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城市设计思想。
【考题例证2】[2018·山东滨州模拟]汉代最好的工匠是属于官府的,最好的工艺品皆是由官府所造的,而宋代的名瓷则多为民间的工匠所造。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B.商品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C.程朱理学的积极倡导D.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三、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异同点【考题例证3】[2018·山东淄博模拟]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些“商人通过市肆—经纪以造袜原料发给妇女去织造,按规定条件,付与工资;然后由其收鬻,以之包售四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小结与测评课件岳麓版
⑤ 搁置问题抓住老师的思路。碰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老师所讲内容的时候,最好是做个记号,姑且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继续听老师讲后面的 内容,以免顾此失彼。来自:学习方法网
[主干整合] 一个主题: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演变;两大形态: 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形态;三大线索: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以官营手 工业为核心的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变及与 之相关的商业政策。
[综合归纳]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
方面
特点
产农业生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 模式 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
2.从范围看,宋朝的商业革命由于专制制度的阻碍,工 商业的发展仍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对外贸易仍以官方贸 易为主,官营手工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市场比较狭 小;西方的商业革命已形成区域性贸易市场,使世界市场的 雏形出现,推动了经济结构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出现股份制 金融机构、银行等。
3.从影响上看,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推动封建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迈进;西方商业革命迫使西 欧封建制度瓦解和推动资本主义发展,贸易中心的转移推动 了西欧的英国、荷兰、法国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文 化和社会制度开始变革。
运,散入村闾。”他们共同强调
()
A.政府提供补贴以减少农业震荡
B.国家干预经济以消灭经济危机
C.调节市场供给以稳定经济
D.增加粮食生产以弱化市场矛盾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5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时作业
课时作业15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第二次质量考评)我国古代历法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已出现原始历法。
商周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夏小正》。
这表明( ) A.原始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B.古代重视利用物候知识发展农业C.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形成农时观念解析:历法的产生是为农业生产服务,原始历法的出现是因为农业的产生;我国古代农业发达,从而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历法制定也取得较大的成果。
故答案为D项。
A项因果倒置,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探讨的是历法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排除B项;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排除C项。
答案:D2.(2018·湖南省益阳市、湘潭市高三调研考试)东汉章帝建初元年诏令:“流人欲归本者,郡县其实禀,令足还到,听过止官亭,无雇舍宿。
长吏亲躬,无使贫弱遗脱,小吏豪右得容奸妄。
”这说明当时( )A.流民问题严重B.最高统治者希望从根本上解决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问题C.王朝采取措施保证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D.地方政府的勤政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到处流浪的人想返乡,进行农耕的,地方郡县要根据实数赈济粮食,而不是流民问题严重,排除A。
题干中没有提及关于土地兼并的问题,而且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排除B。
根据题干可知,汉章帝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支持“流人”回乡从事农业生产,该做法有利于保证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C项正确。
题干体现东汉皇帝诏令要求地方长官勤政以维护社会稳定,未体现地方政府的勤政,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答案:C3.(2018·汕头高三统测)下图是关于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一项示意图。
这反映了( )A.耕作技术成熟促使人地矛盾开始缓解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完善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解析: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发展到汉代耦犁再到唐朝曲辕犁,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说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完善,故C选项正确;材料图片无法体现人地矛盾开始缓解,故A选项错误;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指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材料图片也没有反映,故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将小农经济与其它经济形式作比较,故不能说明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故D选项错误。
2020版高考历史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过关检测含2019届新题含解析岳麓版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时间:分钟,分值:分)一、选择题(本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黔东南州模拟)《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
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
”《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趋时,活土、务粪泽、早锄、早获。
”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 ).尊重自然规律.注重农业时令.强调精耕细作.重视历法指导解析:选。
材料“‘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
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
’《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趋时,活土、务粪泽、早锄、早获’”反映了古代农业注重农业时令、尊重自然规律、重视历法指导,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表现,、、三项是精耕细作的具体表现,不合题意,项是材料主旨的精确表述,故项正确。
.(·马鞍山模拟)下图为东汉画像砖中的《戈射收获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动解析:选。
从图中可以看出,画面中既有射猎、捕鱼的场景,也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场景,故项正确;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图中没有手工业生产的场景,故项错误;从图中看不出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等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的信息,故项错误;我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以土地私有制为主,故项错误。
.(·南通、扬州等六市模拟)《甲子语溪闵雨四首之一》云:“塘中龙骨高数层,龟坼田中纵复横。
青裙箬笠倚车卧,但有空车无水声。
”该诗句中提及的生产工具( ).利用水力资源提高冶铁质量.推动铁犁牛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克服地势限制增强灌溉效益.使农田灌溉摆脱了对人力的依赖解析:选。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反映的是灌溉工具,故、两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塘中龙骨高数层,龟坼田中纵复横”可知,这种灌溉工具有利于克服地势限制,可增强灌溉农田的效益,故项正确;材料“青裙箬笠倚车卧”表明需要人力,故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一讲考题演练(含解析)岳麓版-岳麓版高三全册历史试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一讲考题演练(含解析)岳麓版【高考题组】高频点1古代农业的发展1.(2014·海南单科·T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
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解析】选C。
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税收入,故C正确。
2.(2014·广东文综·T1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
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B.均田制受到破坏C.分封制恢复D.“市”突破空间限制【解析】选B。
由题干中“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说明唐代实行了均田制,“违法卖买”说明由于土地买卖现象存在导致土地被“恣行吞并”,均田制受到了破坏,故B正确。
A 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C与题意不符,D在宋朝出现。
3.(2013·江苏单科·T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解析】选B。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A说法错误。
C中“随葬必备品”、D中“最早出现于”的说法,在题干材料中无从反映。
而成套铁农具出现,有利于促进农业精耕细作,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4. (2013·海南单科·T8)图1反映的是(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解析】选B。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2讲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练习岳麓
第12讲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福建龙岩模拟)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以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答案 A 由“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看出贾思勰反对粗放式的滥种,要求把每一块土地达到最理想的产出,故A项正确。
B、C、D三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
2.(2019广西贺州调研)《汉书·食货志》:“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业生产的产量低B.农民赋税负担沉重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答案 C “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反映了小农经济规模小和产量低;“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反映了小农经济下农民赋税负担的沉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的是土地兼并。
这些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C项正确。
3.(2019广东广州模拟)河南农谚说:“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
”江苏农谚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
”这些农谚( )A.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B.没有科学可信性C.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D.源于农民的无知答案 C 我国古代对农业的总结是经验性总结,非理论性总结,故A项错误;古代农谚是农民对农业实践经验总结而形成的智慧结晶,故B项错误;从河南农谚和江苏农谚可以看出,抓住节气有利于粮食产量的提高,故C项正确;农谚是农民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故D项错误。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规范专项练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规范专项练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角度一从概念内涵、特征、本质、属性角度命题1.四川不少地区过去都有举办“牛王会”的风俗。
崇州农户要给牛喂汤圆,简阳农户要给牛披红戴花,雅安农户要给牛王菩萨祝寿……这反映了 ( )。
A.四川地区农民生活富庶、安定B.迷信思想借民间习俗广泛传播C.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D.川西地区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解析材料中反映了对牛的自然崇拜,这反映出牛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选择C项。
答案C2.汉朝政府曾经专门规定,商人穿鞋必须一只黑一只白。
汉朝实行该规定的目的是( )。
A.经济困难,倡导物尽其用B.尊儒学为正统,强调社会礼仪C.羞辱商人,推行重农抑商D.重视法家学说,宣扬政府权威解析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都是强调要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如,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答案 C角度二从历史起因、条件、规律、趋势、影响角度命题3.右图是甘肃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 )。
A.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B.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C.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D.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解析根据图示反映的是曲辕犁,而在甘肃莫高窟壁画中出现,说明该项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在西北地区使用。
故此题应该选择B。
答案 B4.明代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社会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这主要是因为 ( )。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C.资本主义的萌芽D.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产品主要供宫廷和贵族需要,与市场联系不密切。
而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日用品用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手工业能够满足城乡市场迅速增长的需要,其地位日益重要,在许多行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
答案 D5.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过关检测 岳麓版-岳麓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单元过关检测(五)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北朝儒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很多家族家训的蓝本,流传甚广。
在治家篇中,他教育子孙:“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闭门而为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
”这主要体现了( )A.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B.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求C.理学对正常欲求的压制 D.小农经济对思想的影响解析:选D 家训的意思是老百姓要想生存,吃的食物来源于庄稼,穿的衣服来源于桑麻……即使闭门不出,生存所需的东西也都有了,只是家中没有盐井而已,这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故D项正确。
A、B、C三项与材料无关。
2.白居易在《朱陈村》中提到:“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这体现出( )A.古代农民具有较高的集体荣誉感B.经营农业是当时农民的毕生追求C.小农经济有利于宗族的连续性D.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解析:选D 材料体现了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生活状况,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故D项正确。
3.(2017·某某一模)明代《姚公子传》中写道:“千年田土八百翁。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王朝更替频繁 B.商品经济的发展C.农民起义的破坏 D.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解析:选D 材料“千年田土八百翁”反映出封建社会下土地所有权流转频繁,封建政权尤其是在大一统时代政权往往比较稳定,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始终没有成为最主要的商品交换内容,故B项错误;农民起义是封建王朝阶级矛盾尖锐的结果,并非频繁发生,故C项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后,土地私有合法化,土地可以通过合法的方式实现土地所有制的流转,故D项正确。
4.(2016·某某模拟)据《全唐文》记载:“岭南、某某及某某蕃客,宜委节度使常加存问,除收舶脚进奉外,任其往来通航。
”皇帝诏令允许蕃客“自为贸易,不得重加率税”。
这反映了唐朝( )A.海上丝绸之路繁盛 B.经济重心南移刺激外贸C.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设立机构加强外贸管理解析:选C 材料中“宜委节度使”管理蕃客,并对关税进行规定,任其往来通航,自为贸易,故C项正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过关检测 岳麓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过关检测岳麓版(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江西赣州模拟)读下列两图,唐代筒车发明和推广后,翻车却仍长期而广泛地存在于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最主要原因是()A.封建政府对农业生产技术并不重视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较迟缓C.我国南方地区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D.翻车不仅可以灌溉,而且也能排涝解析:选D。
通过以上两幅图片的比较,结合南方的地理环境,可以得出主要原因为翻车不仅可以灌溉,而且也能排涝,故D项正确。
中国是农业大国,封建政府对农业生产技术相当重视,故A项错误;“唐代筒车发明和推广后,翻车却仍长期而广泛地存在于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并不能说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较迟缓,故B项错误;翻车的运用和南方的劳动力资源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
2.(乌鲁木齐高三诊断)李成贵在《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中写道:“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小农”成为“最重要的变量”的原因是()A.人口数量较大B.地域分布广泛C.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D.封建土地所有者解析:选C。
人口数量大、地域分布广,是小农的特点,但与题干“影响统治”没有直接关系,故A、B项错误;因为小农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所以直接影响统治,故C项正确;小农不一定是封建土地所有者,封建土地制度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国家土地所有、自耕农土地所有,而占主导地位的并不是农民土地所有制,故D项错误。
3.(陕西渭南质检)《左传·昭公四年》中载:恒公曰:“伍鄙(人民)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材料中“相地而衰征”的实质是()A.按照土地的多少和好坏而征税B.有利于调动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C.所有制形式的变更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解析:选C。
A项属于“相地而衰征”的内容,故A项错误;“相地而衰征”承认了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调动私田所有者的积极性,属于其影响,故B项错误;“相地而衰征”的实质是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推动了所有制形式的变更,故C项正确;私田同样征税,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属于其影响,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第七单元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探究题)(2012·福州模拟)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B.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D.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2.(易错题)“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上述材料反映出松江地区( )①棉织业发达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④棉织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⑤对外交往频繁A.①③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⑤3.在香港苏富比2011年秋季拍卖会上,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以1.68亿港元高价成交,刷新了明代瓷器拍卖世界纪录。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制瓷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东汉晚期烧制出青瓷B.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C.宋代民窑超过官窑,处于瓷器生产的主导地位D.清朝前期瓷器可通过广州销往国外4.(2012·淄博模拟)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整理研究成果时,附了两幅描绘生产民俗的河北剪纸,借以说明中国古代的某种经济形态,同时他们还引用了与这一经济形态相对应的言论。
这些言论不应包括( )A.“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B.“上农除末,黔首是富”C.“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井盐耳”D.“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5.(探究题)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孟、仲、季分别指代第一、第二、第三,那么仲夏指的是阴历( )A.五月B.六月C.七月D.八月6.(2012·武汉模拟)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
”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A.手工业的发展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商品经济的发展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7.(预测题) 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
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
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
”下列描述与材料不相符的是( )A.农户植棉日益普遍B.农民负担沉重的债务和赋税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8.“世人结交需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
”这首诗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人际关系的庸俗B.社会风气的败坏C.商品经济的发达D.价值观念的更新9.《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
”《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
”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A.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唐朝商品经济发展C.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10.《唐律疏议》规定:“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处徒刑二年。
”这表明唐朝时期(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严格维护坊市制C.城市商品经济繁荣D.允许郡、县开设市场11.(2012·福州模拟)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
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12.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和西方显露资本主义的曙光,大致处于同一个历史时代。
但不久,两者从此进入两种不同的轨道。
导致近代前夕中国经济相对迟滞的最主要原因是( )A.明清鼎盛B.人口压力过大C.传统农耕文明的衰弱D.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阻碍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13.(2012·潍坊模拟)“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
”材料主要反映了( )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B.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D.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14.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
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恰当的是( )A.官办工商业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B.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C.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和小农经济的存在15.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政策,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①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②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③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产生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16.(2012·安徽师大附中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江浙地区,在很早以前就是我国的粮仓……而到康、雍、乾时期,“本地(指江浙地区)所产米谷,不足供食用……”。
以前地广人稀、物产不丰的湖广地区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逐步成为粮食供应的重要基地。
过去的“苏湖熟,天下足”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
此时,江浙地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粮食不能自给。
松江种稻之地只占1/3,每年都从外地运进大量粮食,人口稠密、特别是集中了大批非农业人口的工商业城镇,更是家无隔宿之粮,江浙市镇更是如此。
——戴逸《简明清史》材料二清朝建立之后,顺治、康熙、雍正统治时期,政府明确提出“王政之本在于农桑”。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在立法方面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扶持与鼓励。
正因为如此,康熙、雍正、乾隆百余年时间里,实现了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该时期封建经济的某种繁荣。
——福建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史》材料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服务,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演讲大纲》(1)根据材料一,概括江浙地区农村经济在清朝前期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清朝前期推行的经济发展政策。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8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共中央针对土地流转现象而采取的政策。
根据材料一、二、三,你能够得到哪些认识?(6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元代以来,松江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数年来,肃定一邑,所出布匹,足当吾松(松江)十分之一矣”。
材料二康熙四十八年,康熙说:“本朝自统一区宇以来,已六十七八年矣。
百姓俱安享太平,生育日益繁庶。
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
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共谋生焉能给足?”乾隆四十六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
材料三汉唐……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
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
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能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
——《鲁迅全集》(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当时出现的经济现象。
这说明了什么?(4分)(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从上述历史现象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6分)(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这给中国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6分)(4)就以上现象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拟订一个合适的研究题目。
(4分)答案解析1.【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由材料得出的结论是否准确的判断能力。
A、B、C三项分析的是材料的真实性及关系,偏离了本题的主旨,排除。
后一学者根据材料二反驳了前一学者得出的结论,因此,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2.【解析】选A。
由“所出布匹,日以万计”说明①正确。
“以织助耕”体现自然经济中的“男耕女织”的特点,③正确。
②依赖于雇佣关系,而材料中没体现。
④⑤在材料中也没体现。
3.【解析】选C。
在宋代,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水平的是官营手工业,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才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所以C项错误。
【误区警示】明代是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势力消长的分水岭。
明代前期以前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明代中叶以后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4.【解析】选D。
两幅剪纸反映了“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A项强调抑商,“末”指商业,实际上强调重视农业,与小农经济有关。
B项强调发展农业,与小农经济有关。
C项体现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D项强调的是发展工商业,与小农经济无关。
故选D项。
5.【解析】选A。
孟、仲、季指代第一、第二、第三,或者也有用伯、仲、叔的。
所以,仲夏就是指夏天的第二个月。
一般来说,是指阴历五月份。
6.【解析】选B。
由材料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可以无限制地占有并可以买卖,说明了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土地私有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B项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代表着生产力的进步,故选B项。
D项是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而不是原因,排除。
【变式备选】(2012·济南模拟)《国语·晋语》中记载,晋国范、中行氏的子孙,因避祸逃亡出国,“将耕于齐”,自耕而食。
有人就大加指责,说不该将祭祀的牲畜用来耕地。
材料主要反映了( )A.春秋时期牛耕已经出现B.晋国农业生产技术比齐国先进C.传统的保守思想是先进技术传播的阻碍D.牛耕技术还不普遍【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说人们指责用祭祀的牛进行耕田,认为这种行为不符合常规。
说明这种现象还不能普遍被人接受,还不是社会中的普遍现象。
7.【解析】选D。
由“《木棉歌》”、“翻白絮”、“机中布”说明A正确;由“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可判断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一个农户用自己种的棉花织布,做衣服供自己消费并用来交纳赋税,这体现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生产模式,C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D项,而且在明中叶以前,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D项错误,故选D项。
8.【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论证和探究问题能力。
对诗中本质含义的理解要结合诗人所处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