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

合集下载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二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二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二宋贤德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他精通中国文化,并在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

他的翻译作品以其精准的语言表达和深刻的理解而闻名,尤其是他所翻译的《聊斋志异》,堪称是一部不朽的经典。

《聊斋志异》是一部中国古代小说,原名《聊斋》。

全书撰成于清代,作者是蒲松龄。

这部小说以讲述民间传说和鬼怪故事为主,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被誉为中国古典鬼怪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被奉为伟大的文学瑰宝。

而宋贤德的全英译本也被誉为对这部经典作品的最完美诠释。

宋贤德对《聊斋志异》的英译本堪称是一项伟大的艺术创举。

他不仅顺利地解决了中英文之间的语言障碍,更是通过他对中国文化和民俗的深刻理解,将原著中的神韵和魅力完美地传递到了英语读者的心中。

在他的译本中,不仅传达了故事情节的魅力,更是在细节之中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切感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在宋贤德的译文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原著中的神奇故事,更是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性、伦理道德和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

他的译文中,对于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塑造、情节铺陈和语言表达都做到了淋漓尽致,不仅保留了原著的风采,更是在细节之处加入了自己的见解和理解,让译文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值得一提的是,宋贤德在翻译过程中所运用的英语非常地道,不仅符合了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更是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他对于英语表达的精准把握,不仅使译文更富有韵味,更是使英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部中国古典名著。

宋贤德在译文中所加入的注释和解读也是他译文的一大特色。

他通过对人物背景、故事背景和中国古代民俗的解读,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故事中的来龙去脉和文化内涵。

这种辅以注释的翻译方式,不仅使得译文更加立体和生动,更是增加了读者对于中国文化的好奇和向往。

宋贤德所翻译的《聊斋志异》英译本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贵之作。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一)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一)

·《聊斋志异》在国外·文章编号:1002-3712(2019)01-0090-08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一)任增强(山东大学国际汉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99)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30/ki.1002-3712.2019.01.009在《聊斋志异》西传史上,2014年可以称之为一个标志性的年度。

积数年之功,美国圣劳伦斯大学“Frank P.Piskor”英文教授宋贤德(Sidney L.Sondergard)皇皇六卷本的《聊斋志异》(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全英译本最终全部由耆那出版公司(Jain Publishing Company)出版发行。

这是迄今为止,在英语世界出现的第一部《聊斋志异》全译本。

译者宋贤德教授早年曾先后于威奇托州立大学获得学士与硕士学位,南加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供职于美国圣劳伦斯大学,著有《磨笔:早期现代女性英语作家的修辞暴力策略》(Sharpen-ing Her Pen:Strategies of Rhetorical Violence by Early Modern English Women Writers,2002);英文译著方面,除《聊斋志异》外,另译有张金星《野人魅惑》,目前正致力于翻译中国学者周晓光教授的《新安理学》。

《聊斋志异》非但是齐鲁文学,乃至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典范之作,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拥有外语语种最多的一部。

自十九世纪以降,《聊斋志异》便以单篇译文或节译本的形式在英语世界广为流布,但出于种种原由,却未曾出现过全英译本。

而今,这一憾事终得补足。

获益于宋贤德教授的全英译本,英语世界读者终得收稿日期:2018-10-20作者简介:任增强(1980-),男,山东泰安人。

文学博士,山东大学国际汉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兼任文化部—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海外汉学、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二)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二)

·《聊斋志异》在国外·文章编号:1002⁃3712(2019)04⁃0092⁃07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二)任增强(山东大学国际汉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摘要:美国汉学家宋贤德教授在其《聊斋志异》全英译本的第二篇序言中,着重探讨了狐仙题材故事,认为狐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其中蕴含了蒲松龄的道德教化与社会批判。

宋贤德的这一观点为我们全面把握西方汉学界关于《聊斋志异》的评论与界认,提供了重要的认知维度。

关键词:聊斋志异;宋贤德;狐仙;道德教化;社会批判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宋贤德教授在本卷共迻译出83篇聊斋故事,其中与狐仙题材有关的,共计29篇,包括《九山王》《红玉》《遵化署狐》《酒友》《灵官》《汾州狐》《焦螟》《贾儿》《董生》《侠女》《娇娜》《巧娘》《狐联》等。

据此,宋贤德发现,蒲松龄往往将狐仙活动的—官员的衙署与书生的书斋,藉狐仙与官员和书背景设置于两个特殊的地点——生间的互动,以检验后两者的道德品行。

由此,在《聊斋志异》的故事中,狐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通过与凡人之间的交往,为现实“建立秩序”,蒲松龄也以此抵抗世俗对鬼怪故事的偏见。

蒲松龄笔下的狐仙做出诸种或正或邪的举动,以刺激凡人的反应,虽然作者并未做出明确的评论,但是这些狐仙题材故事中隐含着复杂的道德、哲学和情感方面的内涵。

由宋贤德教授的上述论断,我们也可以说西方汉学界并非仅仅关注聊斋故收稿日期:2019⁃01⁃21作者简介:任增强(1980-),男,山东泰安人。

文学博士,山东大学国际汉学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海外汉学。

事的香艳内容或奇异性书写,其中蕴含的道德教化与社会批判,也是汉学家目力之所及的内容。

由此,宋贤德的观点对所谓在西方汉学界《聊斋志异》“从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讽世大作,沦为传达扭曲的中国形象的《来自中国书斋的奇异故事》”这样的界认,既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也让我们再次意识到《聊斋志异》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并非“铁板一块”,出于不同的文化语境、时代诉求、价值判断、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情况往往是非常复杂的。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二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二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二【摘要】American sinologist Song Xiande has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field of Chinese studies with his complet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by Pu Songling. In this series of translated texts, Song Xiande provides readers with a deep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lassic Chinese literary work. Through his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examin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Song Xiande sets the stage for his study. He then delves into his research methods, textual analysis, character and story examinations, as well as stylistic evaluations and academic insights. Song Xiande's translation not only introduces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to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ese literature but also influences future research in sinology. His work opens up new possibilities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romises a bright future for the field.【关键词】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研究背景,重要性,研究方法,文本解读,人物分析,故事分析,作品风格,学术研究,贡献,影响,未来展望。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二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二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二1. 引言1.1 宋贤德及其对《聊斋志异》的研究意义宋贤德是一位备受尊重的美国汉学家,他对中国文学的研究颇具建树。

他的全英译本《聊斋志异》更是成为了西方学界研究的焦点。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和民间传说。

宋贤德的翻译工作为西方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学的窗口,为推广中国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

宋贤德对《聊斋志异》的研究意义不仅在于将这部作品翻译成英文,更在于他对其中文化、历史背景的深入解读和解释。

通过宋贤德的研究,西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领略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思想。

宋贤德对《聊斋志异》的翻译也为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传播和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的译作架起了中西文化之间的桥梁,促进了两种文化的互相了解和交流。

2. 正文2.1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的学术背景美国汉学家宋贤德,生于一九○◆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东亚研究系,曾在中国留学多年深造,精通中文和英文。

宋贤德对中国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热爱中国古典文学,他曾多次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关于中国文学的论文和研究成果,广受好评。

宋贤德研究的重心主要集中在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翻译和研究上,他曾对《红楼梦》、《水浒传》等著名作品进行过深入研究,被誉为西方汉学界的权威之一。

而《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部充满神秘和惊悚的作品,也吸引了宋贤德的注意。

宋贤德的学术背景扎实,对中国文学有着深厚的造诣,同时又具备优秀的翻译技巧和理解能力,这些优点使得他在研究和翻译《聊斋志异》这部作品时取得了显著成就。

宋贤德的学术背景为他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赋予了他在西方汉学界的重要地位。

2.2 《聊斋志异》全英译本的历史意义宋贤德的《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这部作品为西方读者提供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的窗口。

通过这本书,西方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超自然现象,从而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聊斋志异》英译文、译本订误与补辑

《聊斋志异》英译文、译本订误与补辑

《聊斋志异》英译文、译本订误与补辑张丽(新西兰高等教育学院,新西兰奥克兰0620)摘要:关于《聊斋志异》英译文、译本的勾稽梳理,似已完备。

然而《聊斋志异》英译文、译本状况芜杂,研究者时间精力有限,叙述或有不够准确之处,内容也难免遗珠之憾。

本文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订误与补辑,希望能为《聊斋志异》英译文献整理略尽绵薄之力。

订误主要内容如下:荷兰汉学家高延(Jan Jakob Maria de Groot )翻译了十一篇聊斋故事而非十篇,篇目与李福清、王丽娜所列也有出入;潘子延所译“A C row W ife ”不是《马介甫》而是《竹青》,所译“Some P layers of the M agic S word ”(含两则故事)分别为《池北偶谈》中的《剑侠》与《女侠》,其中《剑侠》篇被误认为《聊斋志异》中的《王者》。

补辑内容如下:潘子延所译《大力将军》与高延翻译的《果报》《跳神》为研究者失检,而高延未曾翻译的《头滚》却被录载。

同时高延所译《聊斋志异》故事可谓开以研究为目的的《聊斋志异》英译之先河,其以研究为目的的典籍征引与翻译具有独特而明显的特征。

此外,笔者还发现了两种此前仅有存目而无详考的译本,分别是1937年白廼逸译本和1974年吕世棠译本,后者为抄袭之作。

最后,笔者认为2008年出版的马德五译本为伪译本。

因此笔者建议将“吕译本”与“马译本”排除于《聊斋志异》英译史及英译研究之外。

关键词:《聊斋志异》英译文;高延;潘子延;白廼逸;吕世棠;马德五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22-08-29作者简介:张丽(1989-),女,山东滨州人。

新西兰高等教育学院幼儿教育专业学士后在读,研究方向为明清小说英译。

·《聊斋志异》在国外·文章编号:1002⁃3712(2023)01⁃0059⁃20引言本文所作相关订误及补辑乃是按《聊斋志异》(下文简称《志异》)相关英译文及译本的出版顺序进行。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三)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三)

·《聊斋志异》在国外专题研究·文章编号:1002⁃3712(2022)02⁃0102⁃07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三)王潇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美国汉学家宋贤德教授在其《聊斋志异》全英译本第四卷第一篇序言中,聚焦科举题材故事,着重探讨了科举制与儒家思想之间的关系,其中揭橥了蒲松龄对科考价值的批判以及如何实现真正儒家价值的思考。

宋贤德教授没有囿于《聊斋志异》的讽刺艺术,而是深入文本扎实考证,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蒲松龄的生平经历,深度探求聊斋故事背后的逻辑架构及思想态度。

宋贤德教授在序言中对《聊斋志异》文本的分析与阐释,为我们敞现了海外研究视域,有助于我们加深中外学问的相互砥砺,突破学术藩篱,不断拓宽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国际视野。

关键词:《聊斋志异》;宋贤德;科举制;儒家思想;社会进阶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志码:A译者按宋贤德教授在本卷共迻译出82篇聊斋故事,其中大部分与科举题材有关,其在序言中提及《冷生》《画马》《褚生》《司文郎》《沂水秀才》《钟生》等。

透过这些作品,宋贤德发现,蒲松龄在聊斋故事中隐秘地回应了自己屡试未第的科收稿日期:2021-06-15作者简介:王潇萱(1999-),女,河南许昌人。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与海外汉学。

考经历,并展现出自己对于科举制的真实态度及深度思考。

蒲松龄反对科举考试对儒家思想学习和实践之间的割裂,认为科考进阶并不意味着成为“儒家价值模范”,相反,很多儒生并未完成儒家价值观的内在转化,这也造成种种畸形的社会现象,背离了儒家思想本身。

作者指出,中国当时的社会制度并不能使儒生真正掌握并践行自己的儒家理想,而使其变成了一种谋求向上阶级的工具。

因此,蒲松龄猛烈抨击这种现象并倡导思与行的紧密结合。

最后,作者借助蒲松龄聊斋故事中深度阐发的“孝”这一核心概念,见微知著,以此诠释蒲松龄眼中儒家思想的推行和实现,从而揭示出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批判性和创造性。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二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二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二
在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的第二篇文章中,我们将继续探讨这位美国汉学家的翻译成就以及对于《聊斋志异》这一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

宋贤德教授出类拔萃的翻译功底和深厚的文学造诣使得他的译文不仅在语言上准确地表达了原著的意境和情感,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于中国文化与历史的深刻理解与洞察。

在这篇序言中,宋贤德首先对于《聊斋志异》的独特魅力进行了诠释。

他指出,《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对于神魔、鬼怪的丰富想象与神秘世界的描绘,更是对于社会现实的一种隐喻和讽刺。

宋贤德教授深入挖掘了《聊斋志异》背后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使得读者在阅读他的译文时不仅能够感受到作品之美,同时也能够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与社会意义。

宋贤德在这篇序言中表达了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与尊重。

他深情而感性地写道:“翻译《聊斋志异》是我多年来的一个梦想,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将这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呈现给更多的西方读者,让他们能够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

”宋贤德教授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与推崇可见一斑,他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汉学家与翻译家,更是一位将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的使者和传播者。

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二是一篇代表了汉学家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翻译的高度成就与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尊重的文章。

通过对于《聊斋志异》的文化背景、翻译理念以及作品内涵的详细解读,宋贤德教授使得读者不仅能够更好地欣赏原著的美丽与神韵,同时也能够领略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与深刻哲理。

希望他的翻译之路能够越走越宽,为世界各地的读者带来更多优秀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精彩译本。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四)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四)

·《聊斋志异》在国外专题研究·文章编号:1002⁃3712(2022)02⁃0109⁃08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四)姚静(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美国汉学家宋贤德教授在其《聊斋志异》全英译本第三卷第一篇序言中,着重探讨了小说的素材来源问题。

蒲松龄“雅爱搜神”,将目光投向了超自然世界,尤其是古今异事,奇谈异闻。

但《聊斋》的独特之处在于借花妖狐魅之事映写尘世,二重并置,在故事末尾的“异史氏曰”中发表议论,实现道德教化之目的,在小说写作过程中,将自身个性特征、心理结构附加于小说人物,寄托其对黑暗现实的满腔孤愤,扬善惩恶的良苦用心。

蒲松龄很少以第一人称下笔,而是隐蔽在故事人物背后,以旁观者的身份介绍他所收集到的各种怪谈,使小说读来真实性大为增加,也体现了蒲松龄创作的严谨性和独特的审美诉求。

关键词:《聊斋志异》;宋贤德;素材来源;审美诉求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志码:A译者按宋贤德教授在本卷共迻译出82篇聊斋故事,题材涉猎颇广,考察这些故事的素材来源,宋贤德教授发现,蒲松龄是有意识地搜集奇闻异事,并加以整理表现。

宋贤德教授从蒲松龄的生平出发,论及整部小说的批判色彩,浮于鬼收稿日期:2021-06-15作者简介:姚静(1997-),女,江苏邳州人。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海外汉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109怪故事之外更重要的是作者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切思考,一生执着于科举功名,让蒲松龄对仕途黑暗以及公道不彰有着切身的体会,加之生活在底层百姓之间,对官府的愤懑之情,使其欲为之发声,但清初思想禁锢,文字狱的黑色恐吓使蒲松龄等清代文人无法直抒胸臆,只得在虚构世界中借花妖狐魅来寄托忧思,于是批判科举制度和揭露封建社会的压迫性与腐朽性构成《聊斋志异》的重要主题,展现了作者劝善惩恶的价值观。

值得注意的是宋贤德教授还谈及整部小说的艺术美学,是蒲松龄本身的艺术天赋让这些民间传说故事大放异彩,其中倾注了作者大量心血,用传奇法以志怪,使用简洁的文言,在写作时融汇中国文学文化史上的许多典故,小说严谨凝练且内蕴丰厚,在世界文坛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不愧怪异文学的巅峰之作。

从翟理斯到宋贤德:《聊斋志异》英译本比较研究

从翟理斯到宋贤德:《聊斋志异》英译本比较研究

从翟理斯到宋贤德:《聊斋志异》英译本比较研究
张淑霞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4
【摘要】翟理斯与宋贤德的《聊斋志异》英译本相距一百多年,其翻译思想、译介特征、文化信息传递的忠实度各不相同。

翟译本归化策略明显,译文中出现大量改写与删减。

宋译本以异化策略为主,正文本的英译与书名、标题、注释等副文本的英译“将直译进行到底”,同时从多模态翻译视角出发,采用近百幅全新插图,使译文更加贴近读者。

两个译本的差异之大与译者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密切相关。

【总页数】5页(P140-144)
【作者】张淑霞
【作者单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I046
【相关文献】
1.想象的他者--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本研究
2.重回历史现场——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本的翻译目的研究
3.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本中的社会文化意识研究
4.《聊斋志异》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归化和异化——以翟理斯和梅丹理、梅维恒译本为例
5.《聊斋志异》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归化和异化——以翟理斯和梅丹理、梅维恒译本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聊斋志异》英译本中的伪翻译现象分析-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聊斋志异》英译本中的伪翻译现象分析-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聊斋志异》英译本中的伪翻译现象分析-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引言同《红楼梦》和《论语》等其它许多中国典籍一样,《聊斋志异》也不断被不同的译者翻译成英语,慢慢完成了其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过程。

19 世纪40 年代至20 世纪40 年代,是《聊斋志异》英译的第一次高峰时期。

在此期间,许多西方汉学家,如德国汉学家郭实腊和卫礼贤,美国汉学家卫三畏,英国汉学家梅辉立、禧在明、阿连壁和翟理斯,法国汉学家乔治苏利耶德莫朗等,为英语世界奉献了许多特色各异的《聊斋志异》英译文,为《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翟理斯的两卷本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更是自出版伊始就被公认为英语世界《聊斋志异》英译本的代表之作。

早期西方汉学家英译《聊斋志异》时处西强中弱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西方汉学家深受当时盛行的西方中心主义意识形态影响,翻译《聊斋志异》时会根据西方的意识形态、文化习惯以及自己的翻译目的对原文进行操纵,结果导致他们的《聊斋志异》英译中存在大量的伪翻译现象。

1 伪翻译伪翻译分为两种,一种是图里所指的那些无实际翻译操作过程,借翻译之名行创作之实的翻译( Toury,2001: 40) ; 一种是拉多所指的那些偏离原文太远而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翻译( MarkShuttleworth &Cowie Moria,2004: 134) 。

中外翻译史上,第一种伪翻译并不鲜见。

例如,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史上存在大量伪翻译: 《清静心法经》、《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本生心地观经》、《仁王经》等都是借翻译之名自创的伪经; 中国当代作家王山出版自己创作的畅销书《第三只眼睛看中国》时,声称该书是译自德国学者洛伊宁格尔的作品; 俄国文豪普希金发表诗歌《致李锡尼》时,声称译自某个古罗马诗人,其实该诗是他自己创作的作品; 法国作家皮埃尔路易出版《比利提斯之歌》时,声称该书译自希腊女诗人比利提斯的作品,不过后来人们发现《比利提斯之歌》是皮埃尔路易本人的创作。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聊斋志异》英译本的三维转换研究——以宋贤德译本为例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聊斋志异》英译本的三维转换研究——以宋贤德译本为例

2432020年30期总第522期ENGLISH ON CAMPUS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聊斋志异》英译本的三维转换研究——以宋贤德译本为例文/吕 含篇章。

因而,本文除了分析《聊斋志异》中词语形式的文化专有项,也考虑到语音和句子层面的翻译难点,如文言文中的骈散句和对偶句。

二、文化专有项的分类文化的定义有百余种,其中奈达的文化分类被选为本课题的分类模式,因其兼顾了物质和意识形态两个方面,包括生态文化、社会文化、物质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五大类。

由于各民族生活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的差异,生态条件也有不同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动物、植物、气候、方位等地理词汇上。

《聊斋志异》中的生态文化专有项大多包含隐喻或作委婉语使用,具有特殊含义,如动物类的“驽骀”和“豚儿”是古人用来自谦的词汇。

植物类的“细柳”用来形容女子纤细婀娜的姿态,而方位类的“北兵”实际上是指清兵。

社会文化包罗万象,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交际中,包括社会习俗、社会关系、行为习惯、社会阶层、 规章制度、生活方式、历史背景等。

《聊斋志异》中包括大量的社会文化专有项,如表示婚丧嫁娶习俗的“吉期”和“冰斧”,表示科举制度的“秀才”以及表示社交礼仪的“折柬”等等。

物质文化专有项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制造出来的物质实体,在《聊斋志异》中大多以建筑物、服饰、生活用品、乐器等名词来体现,如服饰类的“靴”,生活用品类的“几”,以及乐器类的“箫管”和“琵琶”。

宗教文化在奈达的分类中分为宗教传说和宗教信仰两部分。

儒家的“忠孝仁义”,佛家的“业满劫脱”,道家的“天师”和“葫芦”,甚至民间信奉的白莲教都是蒲松龄用以抨击当时黑暗社会的有力武器。

语言文化指一种语言在语音、词汇、句式、篇章等层面上的经典文学作品《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书中塑造了大量生动的狐仙、妖怪、鬼兽等形象,并借此表达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对社会的黑暗面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取得了中国文言小说的最高成就。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二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二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二宋贤德(Clement Egerton)是一位著名的18世纪英国汉学家,他不仅翻译了许多中国文学名著,而且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也有着深刻的理解。

他翻译的《聊斋志异》一直备受关注,被誉为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翻译。

在本系列的翻译中,我们将对宋贤德的《聊斋志异》全英译本的序言进行分析和翻译,并对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翻译技巧进行深入探讨。

在宋贤德的《聊斋志异》全英译本的序言中,作者首先对书中的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指出这部作品是一部古代中国的民间故事集,其中充满了神怪、幽冥的故事和传说。

他认为这些故事不仅在情节上具有吸引力,而且展示了中国文化和民俗的独特魅力。

这种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赞美在当时的西方社会中是非常罕见的,因此宋贤德的翻译也成为了西方人认识中国文化的窗口之一。

在序言中,宋贤德还对自己的翻译理念进行了阐述。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是要让原作的思想和精神得以传达,而不是简单地逐字逐句地翻译。

在他的翻译中,有时会对原文进行一些增添或改动,以保持原作的意境和韵味。

他还指出了自己在翻译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比如文化背景的差异、语言表达的难点等。

通过这样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的艰辛和复杂性。

在对宋贤德的《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的翻译中,我们也需要在保持原文基础上,对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翻译技巧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解释。

首先在翻译序言中,我们需要准确表达宋贤德对中国文化的赞美和敬仰,同时要注意在翻译中体现出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在对宋贤德的翻译理念和困难进行介绍时,我们需要保持原文的清晰和流畅,同时要解释清楚其中的难点和复杂性,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

宋贤德的《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是一部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而且也体现了汉学家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赞美。

通过对这一序言的翻译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同时也能够体会到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试论《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王矾

试论《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王矾

试论《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王矾发布时间:2023-05-16T08:01:40.194Z 来源:《中国教师》2023年4期作者:王矾[导读] 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瑰宝,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且被译为多国文字,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瑰宝,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且被译为多国文字,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

本文尝试将《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分为三个阶段,对每个阶段较为突出的译者以及译介特点进行历时性描述研究。

关键词:《聊斋志异》;英译;译介一、引言作为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顶峰之作,《聊斋志异》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在海外也享有盛名,拥有外文译文语种二十余种。

在众多的外语译本中,英语译本数量最多,达近20种,在英语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本文尝试分三个时期,对由西方译者主导译介的《聊斋志异》英译本及译介特点进行梳理和归纳。

二、译介早期:以片段及单篇译文为主《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大概始于1842年。

早期的译介以在华传教士及外交官翻译的片段及单篇译文为主。

其中的代表人物是郭实腊、卫三畏、梅辉立、阿连壁等汉学家。

郭实腊:视之为宣传“异教信仰”的宗教读物关于《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首次译介,诸位学者观点不一。

一些学者认为,《聊斋志异》在西方的最早译介出自晚清来华德国传教士郭实腊。

据相关学者考证,早在1842年,郭实腊就在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英文期刊《中国丛报》上发表了《聊斋志异》的评介文章。

该文简述了《聊斋志异》中九则故事的情节,并将其归为宣传“异教信仰”的宗教读物。

卫三畏:供学生使用的汉语学习教材以王丽娜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美国传教士卫三畏是最早将《聊斋志异》译介到英语世界的西方汉学家,卫三畏于1842年编订的汉语学习教材《拾级大成》被视为《聊斋志异》译入英语世界的首次尝试,其中包含《种梨》、《曹操冢》和《骂鸭》三篇故事。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二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二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二
宋贤德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他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研究功底,在《聊斋志异》的英译本中展现了非凡的翻译功底和对中国文化的独特理解。

本文将针对宋贤德的《聊斋
志异》全英译本进行介绍和评价,希望读者通过本文能更加深入了解这部作品的独特魅
力。

宋贤德的《聊斋志异》全英译本是在汉学领域中的一部经典之作,他不仅仅是一个翻
译家,更是一个具有深刻中国文化理解和洞察力的学者。

《聊斋志异》是清朝文学家蒲松
龄所著的短篇小说集,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
化和民间传说。

宋贤德在翻译《聊斋志异》时,不仅仅是将文字从中文翻译成英文,更是
在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语境和意境的基础上,为西方读者呈现了一部真正具有中国文化特
色和魅力的作品。

在宋贤德的《聊斋志异》全英译本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对原作的尊重和理解。

他不
仅仅是翻译了文字,更是深入挖掘了其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内涵,让西方读者能够更好地
理解和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

在翻译过程中,宋贤德不仅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表达,更加注重了对背后文化内涵的理解和传达,这使得他的翻译作品更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珍贵遗产,它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

宋贤德的翻译工作为西方读者打开了一扇窥视中国文化的窗口,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
欣赏这部经典之作。

通过他的翻译,西方读者可以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观念、价
值观和生活方式,这对于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和增进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聊斋志异》民俗事象英译策略研究及对民俗交流的启示

《聊斋志异》民俗事象英译策略研究及对民俗交流的启示

·《聊斋志异》在国外·文章编号:1002⁃3712(2023)04⁃0049⁃10《聊斋志异》民俗事象英译策略研究及对民俗交流的启示蒲艳春(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109)摘要:本文基于民俗学和翻译学理论,对《聊斋志异》英译本中精神民俗和社会民俗内容的英译策略展开研究。

研究表明,翟译本民俗事象英译以归化策略为主,宋译本以异化策略为主。

对民俗交流的启示如下:第一,译本翻译具有时代性,译本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具有时代性,译本更新要与时俱进,随时代发展不断完善和深入。

第二,译本翻译应注重思想性及对民俗内涵的挖掘与传达。

第三,要加强对英译本海外接受情况的研究,了解各译本在海外的接受度和满意度,总结成功译本的译介经验,助力民俗文化更有效地交流和传播。

关键词:《聊斋志异》;民俗事象;翻译策略;民俗交流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志码:A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1]4,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1]3因此,中国文化走出去,就要让中国的民俗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就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

收稿日期:2023-06-18基金项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山东民俗文化对外交流研究”(编号:ZH201906035)作者简介:蒲艳春(1980-),女,山东淄博人。

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聊斋志异》是一座民俗宝库,蒲松龄堪称研究民俗学的一大富矿。

[2]2我国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民俗信仰及民俗语言艺术等内容在《聊斋志异》中都有丰富的呈现。

作为优秀文学作品,其翻译对民俗文化对外交流传播有积极意义。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的主题或篇名或关键词字段中,包含“民俗文化翻译”的期刊文章有59篇,大部分文章都笼统探讨民俗文化翻译的方法。

目前未检索到结合《聊斋志异》探讨民俗文化翻译与传播的文章。

美国汉学家蔡九迪《聊斋志异》研究译文

美国汉学家蔡九迪《聊斋志异》研究译文

·《聊斋志异》在国外·文章编号:1002⁃3712(2016)01⁃0081⁃11收稿日期:2015⁃05⁃07作者简介:任增强(1980-),男,山东泰安人。

文学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外汉学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海外汉学。

美国汉学家蔡九迪《聊斋志异》研究译文任增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外汉学研究所,山东青岛266555)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迄今,以来华传教士、外交官、华裔学者和本土汉学家为主体的海外学人构建出《聊斋志异》在西方译介与研究的一个独特话语谱系。

海外的聊斋研究因置身于异质文化语境中,对若干问题的识见与论述往往颇有新意,其相关成果可为我们提供独特的研究方法、视角,乃至新的研究资料。

以海外聊斋学为借镜,为我们重新认知与评价《聊斋志异》的特质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提供了一种参照。

我们课题组近年来着力于梳理与评析《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流布与受容。

期间,承蒙著名聊斋研究专家、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袁世硕先生不吝赐教,得悉诸多资料线索,而美国汉学家蔡九迪(Judith T.Zeitlin )所著《异史氏:蒲松龄与中国文言小说》(Historian of the Strange :Pu Songling and the Chinese Classical Tale ,1993)作为英语世界首部聊斋研究专著,堪为海外聊斋学扛鼎之作。

蔡九迪现为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中国文学教授,先后追随著名汉学家韩南和史景迁两位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及从事博士后研究,而本书即是其博士与博士后期间专治中国文学的一大创获。

全书以文本细读为基础,结合中国志怪书写传统,特别是晚明以降的历史文化语境,假以西方视角,寻绎出聊斋故事“越界性”(the crossing of fundamental . All Rights Reserved.boundaries)的特质,进则由“癖好(主∕客)”“性别错位(男∕女)”“梦境(幻∕真)”三个向度展开论述,以此考察蒲松龄如何更新了志怪这一文学门类。

《聊斋志异之鸽异》原文及译文

《聊斋志异之鸽异》原文及译文

《聊斋志异之鸽异》原文及译文《聊斋志异之鸽异》原文及译文《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聊斋志异之鸽异》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鸽类甚繁,晋有坤星,鲁有鹤秀,黔有腋蝶,梁有翻跳,越有诸尖,皆异种也。

又有靴头、点子、大白、黑石、夫妇雀、花狗眼之类,名不可屈以指,惟好事者能辨之也。

邹平张公子幼量癖好之,按经而求,务尽其种。

其养之也,如保婴儿:冷则疗以粉草,热则投以盐颗。

鸽善睡,睡太甚,有病麻痹而死者。

张在广陵,以十金购一鸽,体最小,善走,置地上,盘旋无已时,不至于死不休也,故常须人把握之;夜置群中使惊诸鸽,可以免痹股之病,是名“夜游”。

齐鲁养鸽家,无如公子最;公子亦以鸽自诩。

一夜坐斋中,忽一白衣少年叩扉入,殊不相识。

问之,答曰:“漂泊之人,姓名何足道。

遥闻畜鸽最盛,此亦生平所好,愿得寓目。

”张乃尽出所有,五色俱备,灿若云锦。

少年笑曰:“人言果不虚,公子可谓养鸽之能事矣。

仆亦携有一两头,颇愿观之否?”张喜,从少年去。

月色冥漠,旷野萧条,心窃疑俱。

少年指曰:“请勉行,寓屋不远矣。

”又数武,见一道院仅两楹,少年握手入,昧无灯火。

少年立庭中,口中作鸽鸣。

忽有两鸽出:状类常鸽而毛纯白,飞与檐齐,且鸣且斗,每一扑,必作斤斗。

少年挥之以肱,连翼而去。

复撮口作异声,又有两鸽出:大者如鹜,小者裁如拳,集阶上,学鹤舞。

大者延颈立,张翼作屏,宛转鸣跳,若引之;小者上下飞鸣,时集其顶,翼翩翩如燕子落蒲叶上,声纸碎类鼗鼓;大者伸颈不敢动。

鸣愈急,声变如磬,两两相和,间杂中节。

既而小者飞起,大者又颠倒引呼之。

张嘉叹不已,自觉望洋可愧。

遂揖少年,乞求分爱,少年不许。

又固求之,少年乃叱鸽去,仍作前声,招二白鸽来,以手把之,曰:“如不嫌憎,以此塞责。

”接而玩之,睛映月作琥珀色,两目通透,若无隔阂,中黑珠圆于椒粒;启其翼,胁肉晶莹,脏腑可数。

张甚奇之,而意犹未足,诡求不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作者:任增强来源:《蒲松龄研究》2019年第01期中图分类号:I207.419; ; 文献标识码:A在《聊斋志异》西传史上,2014年可以称之为一个标志性的年度。

积数年之功,美国圣劳伦斯大学“Frank P. Piskor”英文教授宋贤德(Sidney L. Sondergard)皇皇六卷本的《聊斋志异》(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全英译本最终全部由耆那出版公司(Jain Publishing Company)出版发行。

这是迄今为止,在英语世界出现的第一部《聊斋志异》全译本。

译者宋贤德教授早年曾先后于威奇托州立大学获得学士与硕士学位,南加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供职于美国圣劳伦斯大学,著有《磨笔:早期现代女性英语作家的修辞暴力策略》(Sharpen?蛳ing Her Pen: Strategies of Rhetorical Violence by Early Modern English Women Writers,2002);英文译著方面,除《聊斋志异》外,另译有张金星《野人魅惑》,目前正致力于翻译中国学者周晓光教授的《新安理学》。

《聊斋志异》非但是齐鲁文学,乃至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典范之作,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拥有外语语种最多的一部。

自十九世纪以降,《聊斋志异》便以单篇译文或节译本的形式在英语世界广为流布,但出于种种原由,却未曾出现过全英译本。

而今,这一憾事终得补足。

获益于宋贤德教授的全英译本,英语世界读者终得以对《聊斋志异》这部中国古典名著有了全面的了解与认知。

宋贤德译本堪称雅俗共赏,既兼顾普通读者的阅读趣味,为多数聊斋故事配以颇具欧风美韵的手绘插图;又注重译作的学术性,采用译研并行的方式,在每卷译本前撰写长篇导语,对蒲松龄的艺术创作以及聊斋故事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做了多向度的解读。

笔者从事英美聊斋学研究多年,今得宋贤德教授委托,正陆续将其各卷译本导语迻译为中文发表,以飨读者。

本篇即第一卷中的首篇导语,着重探讨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的作者身份问题,及其对聊斋叙事的影响。

艺术家隐身之谜: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的声音与面目位于河南西南部的新野县,在长篇史诗巨制《三国演义》中曾上演过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故事。

出于怀古之幽思,我与随行来中国的两名学生于2004年造访了这座古城。

访问期间,当地的文化部门邀请我们前往一叙。

交谈中,有人询问我本人在美国教授或者研究何种中国文学作品,我顺带提及了迻译蒲松龄整部《聊斋志异》的翻译计划。

闻听此事,一位女同志将我拉至一边,但见她一脸的神气,悄悄地告诉我说在文革“破四旧”运动中,其家人曾冒着风险私藏了一本《聊斋志异》。

而后,我也听到过类似的传闻。

中国人对《聊斋志异》这样一部记叙超自然故事、民间传说以及怪诞异闻的故事集有着强烈的喜好,而这种偏好一定程度上是认为蒲松龄(1640-1715)藉小说以行道德教化之目的。

作为早期现代(early modern)中国的伊索,蒲松龄给予读者的不仅是娱乐与教化,或许最吸引读者的是其对清代早期官僚体制痛心疾首的批判。

尽管科举制依然留有些许理想主义的神话,借助于科考而向上层流动的体制维持着学术精英统治与儒家的社会哲学,但在蒲松龄创作那些志怪故事时,由于数百年来贪污腐败和以权谋私所造成的积弊,现实社会早已是千疮百孔。

在《聊斋志异》494则短篇故事的核心处有一个谜团,恰如道士或者善于变化的狐狸精所施展的法术那般有趣:作者仅仅将自己描述为一个编辑者(editor),而非故事的创作者(creator),甚至于连一个将文学形式赋予本事的匠人都不是。

在诸多故事末尾颇具个性色彩的附言或者附录中,蒲松龄自称为“异史氏”,承袭太史公司马迁的做法,将自己定位为奇异故事的档案员或者史学家。

笔者倾向于将“氏”多译为英文中的“collector”(收集者),以向整部小說稿本形成的过程致敬。

蒲松龄曾非常率直地在《聊斋自志》中表明,“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其颇为谦逊地声称自己是“闻则命笔,遂以成编”。

这种说法,在其长孙蒲立德(1683-1751)处得到了确认,后世学者如邹涛则在《三借庐笔谈》中提到:蒲松龄作《聊斋志异》时,常设烟茶于道旁,“见行者过,必强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

位于山东省淄博城外的蒲松龄主题公园(临近于蒲松龄故里淄川)内,有一口“柳泉”,据说蒲松龄便是以柳泉之水招待那些来自四面八方、为他提供故事素材的旅者。

蒲松龄故作谦卑之态,弱化其作者身份,这一点也可从“聊斋”一词中得以看出。

“聊斋”既是其书斋名,又融入其书名之中。

顾名思义,“聊斋”即“闲聊的书斋”(studio of chit-chat)抑或“休闲的书斋”(studio of leisure)(我还曾见过类似“懒散的书房”(studio of idleness)的译法)。

于此,蒲松龄创作出各种奇幻的故事:狐仙鬼女造访书生、变化多端的精灵鬼怪以及灵魂的附体,这些也正是大部分聊斋故事的特征。

高扬其书斋在故事创作中的地位(蒲松龄世称为“聊斋先生”),这是蒲松龄拒绝将这些故事的创作归功于自己的另一自谦方式。

蒲松龄对其作者身份含糊处理,在这一谜团的核心处存在着两种张力:一方面,蒲松龄力求规避藉《聊斋志异》以为其赢得文名或彰显其文才;但与此同时,又表明《聊斋志异》是一部文学巨著而非仅是简单的访谈辑览或田野调查报告,①由此试图展现蒲松龄本人关于文学传统的渊博学识与叙事散文的创作天赋。

在本卷所译篇目中,读者将会看到,诸多故事开门见山便提及作为主人公的书生声名远播,或者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才能卓异。

第二种张力,即一方面蒲松龄在故事末尾的“异史氏曰”中以道德教化者的面目出现,这常令人想起其他山东籍的思想家如孔子和孟子等的哲学论点。

在此卷所译的八十三篇故事中,有二十六篇附有蒲松龄的评论。

蒲松龄常以第一人称的叙事口吻突然介入,如在故事《偷桃》中,他怀疑此变戏法者乃宋时秘密组织白莲教之苗裔;在《四十千》中,他又表现出对生死之淡然。

蒲松龄借助于故事,或苦口婆心或潜移默化地教化读者的同时,也体现了其对非理性的魔幻世界之包容。

蒲松龄对受难的鬼怪精灵表现出深切的同情,而对那些为谋求私利而违背社会正义的人,他主张要严惩不贷;此外,他认为冥冥中的遭遇似乎可以指引人生之途,助人重新步入正道。

由《聊斋自志》也能清晰地看出蒲松龄对自身作者角色的矛盾性心理。

其自称“雅爱搜神”(自视为宋代作家苏轼的衣钵传人,满腔热忱地宣称“情类黄州,喜人谈鬼。

”),另一方面,又自觉无人赏识,心忧“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蒲松龄特有的自我擦抹(typical self-effacement),使其将创作过程“笔墨之耕耘”比作“萧条似钵”,由是,“寄托如此,亦足悲矣”。

然而,在简短的自志中,蒲松龄有意识地大量用典,历数中国文学史上八位不同的名家,由此非但透露出蒲松龄意欲展现其关于文学传统的广博学识,试图以《聊斋志异》延续这一传统,而且暗示出蒲松龄内心渴望读者能够将《聊斋志异》视为一部文学作品,而不仅是对他人所述故事的收集与整理。

或许在此有一种不同的情感注入方式,完全替代了蒲松龄所曾维持的作者缺席状态,故事中郁郁不得志的书生似乎闪现着他本人的影子,在故事《成仙》中,周生被仇家构陷,革除了功名;在《某公》①中,陕右某公,辛丑进士,死后见冥王,起初因罪恶多端而被罚转世为羊,但因其生前救人活命,而得以赦免。

虽然蒲松龄以如此姿态否认了自身的文才,但其借故事人物之口吟诵诗篇,以此向作者身份的完整性与崇高地位(authorial integrity and veneration)致敬;其次,向可以让人不朽的文学功能致敬(如林四娘在转世投胎前,曾为其情人陈公吟诗一首);最后,甚至向诗歌可以作为工具,衡量才能之不足而使人谦逊的现实用途致敬(在故事《狐联》中,一对狐女意欲魅惑焦生,便抛出上联,若焦生不能对答,便要与之行床笫之事。

焦生自知毫无胜算,断然拒绝作答)。

当然,故事中的诗句皆出自蒲松龄之手,也体现了蒲松龄作为作者的才华;此外,早于1660年,二十岁的蒲松龄便与同窗好友结成“郢中诗社”,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其对诗歌的特殊喜好。

《聊斋志异》诸多故事末尾的“异史氏曰”又使得蒲松龄俨然是社会批判者,他似乎借之以自我证明(self-justification)、自我授权(self-authorization),甚至是自我警示(self-admonition)。

蒲松龄公开称颂故事中人物的善行义举,为衔冤负屈者打抱不平。

在某种程度上,蒲松龄所大力赞扬的角色较为卑微,是并不起眼的小角色,例如家境贫寒,却智勇双全的于江。

同样,蒲松龄在一些故事中警告世间以貌取人的不良后果,比如《婴宁》中女主人公貌似青春痴呆型的(quasi-hebephrenic)笑声,几乎遮蔽了其爱心与孝心;或者如《画皮》①,王生贪图美色,不仅被骗,反而几近丧命。

加之,在聊斋故事中那些不受赏识的书生往往备受礼遇,上述蒲松龄的种种做法就不难令我们想起蒲松龄的科场际遇与屡试不第。

蒲松龄十九岁时参加科举考试,县、府、道试均夺得魁首,考中秀才,而后应乡试,竟屡困屋场。

1687年,蒲松龄因乡试“越幅”而被黜,1690年再次因犯规被黜;其1660、1663、1666、1672和1678年乡试落榜之原因早已无从知晓。

蒲松龄屡踬屋场,由此也就不难看出为何其在诸多故事中力倡绕开整个科举制:以首篇《考城隍》为例,“予姊丈之祖”宋焘,因有真才实学而直接被召赴试,诸神越过民间的主考官而直接对其进行“高级别”(higher)的测试。

由其他故事,也可看出其中有着蒲松龄自身经历的共鸣,例如,一位十九世纪的评点者曾明确指出,《叶生》这则故事是蒲松龄隐晦的自传。

这一点似乎不足为奇,蒲松龄在故事末尾曾哀叹道:“天下之昂藏沦落如叶生其人者,亦复不少!”应试的考生乡试及第便是举人,之后即有资格参加在京城举行的会试。

即使在会试中名落孙山,依然可以为官。

但蒲松龄在乡试中落榜,虽少负文名,但仍无缘仕途,这无疑令其愤恨不已。

特别是对于像蒲松龄那样的寒士而言,不屑以重金贿赂考官或攀附权贵,除自身刚正不阿之外,尚受制于贫寒的家境(蒲松龄幼时曾因家境困窘而失学),但许多碌碌无为之辈却借此勾当而高官得做。

因此在《聊斋志异》中以权谋私、中饱私囊的贪官污吏以及不劳而獲的宵小之辈,最终都难以落得好下场。

②例如,《画壁》中的朱孝廉,因觊觎壁中天女的美貌而被吸入壁中;《劳山道士》中愚蠢的王生,自认为学得道士穿墙之术,下山后急于炫耀,结果法术失灵而碰壁。

而《僧孽》则讲述了张某暴卒至地府,见其兄长在冥狱中受罚。

原来其兄长虽身为僧人却不遵法戒,敛财淫赌,将要遭冥王惩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