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运算律_0.doc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数学【运算定律】重点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数学【运算定律】重点知识点
a×(b-c)=a×b-a×ca×b-a×c=a×(b-c)
6、连减定律:
字母表示:a-b-c=a-(b+c)a-(b+c)=a-b-c
a-b-c=a-c-ba-b+c=a+c-b
7、连除定律:
字母表示:a÷b÷c=a÷(b×c)a÷(b×c)=a÷b÷c
a÷b÷c=a÷c÷b a÷b×c=a×c÷b
三升四数学·暑假衔接
四年级上册数学【运算定律】重点知识点
1、加法交换律:
字母表示:a+b=b+a
2、加法结合律:
字母表示:(a+b)+c=a+(b+c)
3、乘法交换律:
字母表示:a×b=b×a
4、乘法结合律:
字母表示:(a×b)×c=a×(b×c)
5、乘法分配律:
字母表示:(a+b)×c=a×c+b×c a×c+b×c=(a+b)×c
a×(b-c)=a×b-a×ca×b-a×c=a×(b-c)
6、连减定律:
字母表示:a-b-c=a-(b+c)a-(b+c)=a-b-c
a-b-c=a-c-ba-b+c=a+c-b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7、连除定律:
字母表示:a÷b÷c=a÷(b×c)a÷(b×c)=a÷b÷c
a÷b÷c=a÷c÷b a÷b×c=a×c÷b
三升四数学·暑假衔接
四年级上册数学【运算定律】重点知识点
1、加法交换律:
字母表示:a+b=b+a
2、加法结合律:
字母表示:(a+b)+c=a+(b+c)
3、乘法交换律:

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教案数学教案:运算定律教学内容:运算定律(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教学目标:1.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顺序;2.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法则;3.能够熟练应用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加法和乘法的运算顺序的理解;2.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法则的掌握。

教学难点:1.能够熟练应用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2.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法则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2.学生准备课前作业。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用示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加法和乘法的基本概念,并提问如下问题:-你们能给出加法和乘法的定义吗?-加法和乘法有哪些基本性质?二、新知呈现(15分钟)1.教师给出加法和乘法的运算顺序规则,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和说明。

-加法运算顺序:先计算括号内的加法,再计算不带括号的加法。

-乘法运算顺序:先计算括号内的乘法,再计算不带括号的乘法。

-示例:8 + 2 × 4 = ? (先乘法再加法)5 × 3 + 2 = ? (先乘法再加法)(3 + 4) × 2 = ? (先括号内的加法再乘法)2.教师给出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法则,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和说明。

-加法法则:交换律、结合律、零元素、相反数。

-乘法法则:交换律、结合律、单位元素、相反数。

-示例:2 + 3 = 3 + 2 (交换律)(2 + 3) + 4 = 2 + (3 + 4) (结合律)0 + 5 = 5 (零元素)5 + (-5) = 0 (相反数)三、示范演练(15分钟)1.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出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解答和讨论。

-示例题1:(2 + 5) + 3 = ?-示例题2:4 + 2 × 3 = ?-示例题3:7 + (-7) = ?2.教师随机选择几组学生进行表演回答,并解释答案的正确性。

四、巩固练习(15分钟)1.教师布置练习题,学生个别完成。

-练习题1:(3 + 7) + 4 = ?-练习题2:5 + 2 × 6 = ?-练习题3:9 + (-9) = ?2.教师巡视学生完成情况,并进行辅导。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人教版)总复习 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1教案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人教版)总复习 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1教案

第十单元第2课时: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年级:四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一、教学背景简述“数的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贯穿小学整个阶段的学习。

运算能力是重要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复习内容是“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重点是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加深对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之间的联系、运算顺序、运算定律的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整理与复习中提升运算能力,积累自主梳理、建构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学习目标1在整理和复习中深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感知运算间的联系,熟练掌握运算顺序;进一步理解运算定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整理复习四则运算和简便运算的意义、方法、联系、应用的过程,提升运算能力,积累自主梳理建构的数学活动经验。

3感知四则运算和简便运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作用,发展运算能力和应用意识。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唤起认知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提到四则运算,你想到什么了?预设:我想到了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二)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及联系1讲故事感知意义(1)讲故事,理解意义提问:你能用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讲讲故事吗?先想一想,然后写一写。

预设:提问:明明用这四个小故事表达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在他心目中的样子。

你能读懂吗?追问:故事读完了,你有什么感受吗?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同学的故事。

预设:①关于身高的加法故事;②社团中的减法故事;③动物园里的乘法故事;④菜园里的除法故事;⑤骑行中的除法故事。

追问:你还能再讲一个乘法故事吗?追问:几个几相加的故事,有关“倍”的故事,关于面积的故事,以及数量关系中的故事。

看来乘法能帮我们解决这么多问题呢。

那加法、减法和除法又能帮助我们解决怎样的问题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研究。

四年级运算律教案

四年级运算律教案

【教案一】四年级运算律的认识教学目标:1.理解四则运算的运算律,能够准确运用运算律进行运算。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算速度。

教学重点:1.运算律的定义和应用。

2.运用运算律进行运算。

教学准备:1.教案和教具准备。

2.学生的教学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先进行快速计算:247+189-56-88=?2.以一个简单的算式为例,引入四则运算的运算律:a+b-b=a。

3.通过几个类似的例子,复习加法和减法的运算律。

二、讲解(20分钟)1.运算律的定义:运算律是指在特定的运算规则下,运算顺序可相互交换,结果保持不变。

例如: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运算的嵌入律等。

2.分别对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律进行讲解,并分别列举例子进行说明。

3.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四则运算的运算律。

三、练习(20分钟)1.练习新学过的运算律:(58+17)-17=?(75-21)+21=?(5×4)×3=?(32÷8)÷4=?等等。

2.练习四则运算的推理思维:例如:7+3=10,那么3+7=?8×4=32,那么32÷4=?等等。

3.出示一些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运算律进行计算。

四、巩固(15分钟)1.随堂练习:出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运算律进行计算。

2.提问学生:1.2+3-3=?2.(48×6)÷6=?3.(9-2)+2=?等等。

3.让学生自己出题,出示答题卡写出成绩,并奖励优秀的同学。

五、课堂总结(5分钟)1.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的运算律。

2.强调学生要灵活运用运算律,可以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例子的方式,让学生从具体的算式中理解四则运算的运算律。

然后通过练习和巩固,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并应用所学的运算律。

在课堂总结中,要求学生总结所学的运算律,并强调其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整个教学过程简洁明了,学生参与度高,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023模板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023模板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023模板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023模板1教材内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

通过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①收集生活素材来渗透负数的概念。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②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对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有个直观的认识。

④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自主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及实际应用能力。

学者分析:本班有学生62人,大部分属于中上水平,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好奇心强,具有创新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策略:(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

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的需要。

因此,教学本节课应注意为孩子们提供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既让学生引起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2)借助直观手段理解相反的分界点与“0”的关系。

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理解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

如何突破难点,直观教学手段是关键。

这其中温度计的观察和海拔图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从直观到半直观再过渡到比较抽象地认识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开展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1、复印存折明细记录贴入,观察支出(—),存入(+),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表示( )“_” 表示( )他们表示的意思是(){填相同还是相反}2、上网收索今天的天气预报,记录哈尔滨,和福州的气温数据。

哈尔滨( )表示—--------------------------------------------福州( )表示—--------------------------------------------它们是以(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16°表示--------------—16°与—16°表示两个( )意义的量。

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教案教案名称: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数学游戏、实例推导、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将数学运算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乐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真正理解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的含义和作用。

2.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实际问题应用运算定律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运用数学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加法和乘法知识,并通过回答问题或解决问题来巩固旧知识。

2. 学习加法的交换律(10分钟)让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2+3= ? ,3+2= ?”,观察结果是否相同,由此引导学生发现加法的交换律:加法运算中,加数的顺序不影响运算的结果。

通过实际举例让学生感受交换律的作用,例如:“3个苹果+5个苹果=8个苹果,5个苹果+3个苹果=8个苹果,无论先加哪个数,最后结果都一样。

”3. 学习加法的结合律(15分钟)让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2+3+4= ? ,4+2+3= ?”,观察结果是否相同,由此引导学生发现加法的结合律:加法运算中,加数相同的几个数,可以按任意顺序相加。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结合律的含义和作用,如:“小明用2元买了一支铅笔,之后又花3元买了一根橡皮,最后花4元买了一本书,共花费多少钱?2+3+4=9;小明又花4元买了一本书,先花了4元再花2元再花3元,还是花费多少钱?4+2+3=9。

同样的数按不同顺序相加,结果都一样。

”4. 学习乘法的交换律(10分钟)让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2×3= ? ,3×2= ?”,观察结果是否相同,由此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的交换律:乘法运算中,因数的顺序不影响运算的结果。

通过实际举例让学生感受交换律的作用,例如:“5个鸡蛋共有35个鸡蛋黄,那么是先分2个蛋子还是先分3个蛋子,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4单元 单元学习目标总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4单元  单元学习目标总览

第4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学习目标总览一、教材简析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积的变化规律、常见的数量关系。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先从因数中间和末尾没有0的笔算乘法入手,运用已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形式,总结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再通过对一组乘法算式的观察、比较,归纳出乘法算式中积的变化规律。

最后运用乘法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抽象出常见的数量关系。

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

二、知识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用法则进行笔算。

2.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3.掌握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和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乘法的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比较、归纳、抽象、总结的思维方法,提升知识技能的迁移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谨慎思考、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重点难点重点: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1.中间或末尾有0的竖式简便计算方法。

2.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应用。

3.灵活地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一、课时分配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3课时2积的变化规律1课时3解决问题2课时二、教学指导1.充分发挥学生原有经验的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多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习模型化的数学方法。

本单元学习的“单价、数量和总价”与“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感悟“单价、数量和总价”与“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经历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并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模型化的数学方法。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以下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共含2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本学期我承担学校理科教研工作、任四年级组组长、代四(7)班数学课。

我一定扎扎实实地搞好学校的教研工作,做到一周一教研,搞好师徒结对工作;抓好本组队伍建设,使各项工作走在学校前列;搞好教学工作,使不同的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每一个孩子都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现计划如下:一、学情分析本学年,我继续担任四(7)班数学教师,经过一年的相处,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彼此关系融洽,同学们学习态度较端正。

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方法,师生之间也由陌生到熟悉。

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好,喜欢学习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但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更大的数、乘法、除法、生活中的负数、线与角、运算律、方向与位置、可能性等教学内容。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第二单元“线与角”。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3、第三单元“乘法”。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4、第四单元“运算律”。

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精选8篇)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欢迎来阅读!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篇1本册教学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四年级数学上学期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公开课)

四年级数学上学期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公开课)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丹江口市肖家沟小学王正学教材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的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

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

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通过学习,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积的变化规律》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一般现象中寻找规律,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内容提供必要的思维模式。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

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我注重开发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这一组算式去发现问题从而去经历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这四个层次的学习。

在这四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将会通过观察、探索、交流、归纳等方式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体验发现规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自主思考探究,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再归纳总结)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有谁去过习家店或者对习家店有所了解?生:学生举手。

师:点一名学生,请你谈一谈习家店有什么好玩的地方?生:习家店有农博园……师:下面,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到习家店农博园看看去(大屏幕展示并播放青蛙叫声……)听说习家店的农博园开园啦!星期天,小明怀着愉快的心情和小伙伴一起去农博园游玩儿,远远地就听到一阵阵叫声‥‥‥师:他们是什么?生:青蛙。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模板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模板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模板本信息窗以“黄河掠影”为主线,通过研究黄河三角洲逐年造地面积变化情况,引出用字母表示数和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一起看看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欢迎查阅!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在理解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学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2、让学生利用知识迁移,借助“用字母表示数”的经验和形式,在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习本课内容。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学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实质。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知识回顾(1) 速度、时间、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 长(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是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口答。

师强调公式的完整性。

师: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你能写出它的另外两个变式吗速度等于什么时间等于什么请你在练习本上写出来。

生: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二、探究新知师:用文字表示这些计算公式比较麻烦,你能想个简洁一点的表示方法吗生:我们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他们。

师:那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字母先表示一下“路程=速度×时间”这个公式,写完后可以同桌看一看。

指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写法。

预设可能的写法有:c=a×b, Z=xy,师:这就是我们今天主要研究的内容-----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板书标题)刚才同学们的表示方法都不错,但在今后的学习中,一般用一个固定的字母来表示一个量,通常我们用s表示路程,用v表示速度,用t表示时间。

那这个公式就可以表示为生:s=v t 师:那这个公式还能怎样变化生:v=s÷t,t=s÷v 师:大家看这,我把s=v t写成v t=s行不行生应该有争论,师直接说明:这个公式求的是路程,在数学上通常把要求的量写在前面。

师:那求路程直接写成vt行不行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师见机点评,引出正确答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运算律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运算律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运算律本单元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再教学乘法的运算律;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

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

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

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

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1? 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学习活动中主动认识运算律。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还要发挥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多方面有所发展。

教材希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认识运算律并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为此,教材设计了一条鲜明的教学线索,在发现运算律、总结运算律的时候,都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安排了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

教材安排了引出一个实例进行类似的实验在众多案例中概括用符号表达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得正确的结论。

(1)引出一个实例。

第56页例题求跳绳的人数,学生分别列出算式28+17=45和17+28=45。

由于得数相同,这两道算式可以组成等式28+17=17+28,这是教学加法交换律引出的第一个实例。

如果求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会列式(28+17)+23或28+(17+23),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也可以组成等式(28+17)+23=28+(17+23),这是教学加法结合律引出的第一个实例。

同样,在教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教材也都先引出一个实例。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推荐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解决以下问题: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

)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小明115厘米时几岁?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四、小结评价。

五、作业: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教学内容:国土面积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4单元 2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4单元 2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人教版)

2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材第48页的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八的第3~7题。

本课学习的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一个知识块,它是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扩展和提升。

因此这节课的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发展水平出发,引导学生由旧知迁移到新知。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师准备】PPT课件。

1.出示口算卡片:40×50=12×30=130×4=80×70=700×8=说说你是怎么口算的。

预设生1:40×50,先计算4×5,在后面加上两个0。

生2:12×30,先计算12×3,在后面加上一个0。

生3:130×4,先计算13×4,在后面加上一个0。

生4:80×70,先计算8×7,在后面加上两个0。

生5:700×8,先计算7×8,在后面加上两个0。

2.用竖式计算。

102×5=140×7=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本上完成。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预设生1:我用的竖式计算,列竖式。

生2:100×5+2×5。

生3:140×7,先计算14×7,在后面加上一个0。

【参考答案】1.2000360520560056002.510980方法一(出示课件)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1.学生说题意。

预设生1: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生2: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是两个问题。

2.说一说这个问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预设生:160×30,106×30,因数的末尾有0或者因数中间有0。

运算律小学数学教案

运算律小学数学教案

运算律小学数学教案
主题:运算律
教学目标:
1. 了解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规律;
2. 掌握运算律的应用;
3. 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教学内容:
1. 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
2. 减法的运算规律;
3. 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
4. 除法的运算规律。

教学重点:
1. 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规律;
2. 运用运算律解决问题。

教学步骤:
1. 情境导入:老师出示一些简单的数学运算题,引导学生思考数字之间的关系;
2. 提出问题:向学生提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规律,并解释其含义;
3. 练习运用: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拓展延伸:给学生一些拓展题目,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5. 知识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点,加深记忆。

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方法;
2. 实际操作教学方法;
3. 探究式教学方法。

教学工具:
1. 黑板、彩色粉笔;
2. 数学练习册;
3. 实物实例。

课后作业:
1. 完成练习册上的习题;
2. 思考并总结学习到的运算律。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正确思考,确保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及反思【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数学活动认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并会用字母表示两个规律。

2.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用途,发展应用意识。

【学习重点】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数学活动认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并会用字母表示两个规律。

【学习难点】归纳总结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听故事,回答问题:古时候有个人养了一群猴子,猴子最喜欢吃苹果了,那个人就早上给猴子6个苹果,下午4个苹果,猴子一听不愿意了,怎么早上6个,下午才4个少了二个。

于是那个人早上给猴子4个苹果,下午给6个苹果,猴子就高兴了。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想说的?有发现这个故事里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吗?师:故事中聪明的养猴人通过交换位置解决了实际问题,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交换位置这种现象。

那么,在我们的数学中是不是也存在这种现象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合作:★活动一:探索加法交换律1.根据观察,提出猜想:①教师板书2+3和3+2。

②学生观察2+3和3+2,说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③师:任何两个数相加,和都不会变吗?(学生猜想)2.学生验证:①你能照黑板上的样子再写两组吗?②观察上面的式子,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给你所发现的规律起个名字吗?我发现了:。

我给这个规律起的名字是:。

③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你所发现的规律吗?3.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一填。

13+9=()+1376+58=()+()()+()=32+21()+()=()+()★活动二:探索乘法交换律乘法也有交换律吗?我的猜想:。

举例验证:。

我的发现:。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列举生活实例解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感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用途。

1.数的分解,根据乘法口诀列式。

2.结合本班男、女生人数计算总人数。

(两种方法)3.学生举例。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第三单元《3. 角的分类》(配套教案)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第三单元《3. 角的分类》(配套教案)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2是直角的?直角是多少度呢?用你们手中的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尺上的直角。

(出示第4页PPT)【学情预设】学生能根据三角尺上的直角判断出∠2是直角,也能用量角器量出直角是90°。

师: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1直角=90°,那么你们知道锐角和钝角的度数是怎样的吗?同桌互相交流讨论。

【学情预设】锐角比直角小,锐角度数应该小于90°;钝角比直角大,钝角度数应该大于90°。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角的直观分类知识这一基础入手,引出测量关键角“直角”的度数,对直角由原来直观认识过渡到利用度数来定义,接着借助原有对锐角和钝角描述性的定义上升到数学层面,即用度数范围来定义这两种角。

(2)揭示课题。

(1分钟)师:角可以看作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形成的图形。

(出示第5页PPT)师:如果继续旋转,又会形成哪些不同的角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进一步认识各种角。

(板书课题:角的分类)二、课堂探究(17分钟)1.认识平角(5分钟)课件动态展示从0°旋转到锐角再到直角、钝角最后到平角的过程。

(出示第6页PPT)师:大家请看,这个还是角吗?(出示第7页PPT)师:了解了这五种角的度数,你们能表示它们的大小关系吗?【学情预设】学生能表示它们的大小关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周角是一条边旋转一周后与另一条边重合所形成的角。

师:周角、平角和直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出示第8页PPT)【学情预设】1周角=2平角;1平角=2直角;1周角=2平角=4直角。

(教师板书)【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经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借助角的度数这一要素,明确这五类角的度数及度数范围并不困难。

本环节给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在交流中体会、想象、表征各种角的大小关系,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完善自己的知识建构。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总复习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总复习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总复习教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在课后感到一些遗憾,但实际上课堂上的缺陷和漏洞总是与备课不充分、不细致,教案的书写不全面有关。

今天在这里整理了一些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总复习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总复习教案1一、指导思想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1、大部分学生情况分析本学期所任教的四年级,共有学生86人。

在经过了三年半的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

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

对本班的学生,我认为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

培养本班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本学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2、学困生基本情况分析个别的学生由于基础不好,存有知识断层,学习的自律性比较差,学习能力弱,接受能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

在他们当中有的是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关心,指导,督促不够;有的是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过于迁就;有的是由于不好的学习习惯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

上述原因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失去信心,致使形成后进生。

也有几位学生是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

所以,继续加强学困生的转化也将是我本学期工作的重点。

三、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师:18000介于整万数1万和2万之间,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变成0后向万位进1,就得到了近似数“2万”。
介绍18000约等于2万,用“≈”表示,写作:18000≈2万全班读一读。
3.在数线上标出11000,12000,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9000这几个数,请学生尝试分别说出它们的近似数及想法。
① 先请学生读一读这个数,看看含有几级的数。
② 对照数位顺序表,尝试写一写。
③ 反馈写数结果。
④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板书呈现结果
“五十二亿五千六百万”写作:5256000000
(2)呈现题目:“二十亿零四百三十五万”写作 。
过程要求;
① 学生独立写数,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放弃数位顺序表,直接写数。
板书设计:
近似数
0、1、2、3、4 舍 18000≈20000
四舍五入法
5、6、7、8、9 入 233482≈200000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2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多位数。
3、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重点:
多位数的读写法,读数中有“零”的写法。
请多组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道理,给予鼓励。
3. 教师小结:四舍五入到十万位,关键看万位。
4. 如果将233482四舍五人到万位、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数分别是多少,怎样得到的?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帮助直观感知求近似数的方法。
5. 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二、多位数的读法
1、亿以内数的读法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律》 精品同步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律》 精品同步教案

第3单元运算律单元备课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2课时加法运算律的应用第3课时连减的简便计算第4课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5课时乘法分配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方法一:(4+2)×25=6×25=150 方法二:4×25+2×25=100+50=150教师:你们能看懂他们是怎么想的吗?让学生说一说两个算式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利用课件进行展示:用圆形表示每组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用正方形表示每组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

方法一:方法二:教师追问:这两种方法都求出了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我们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接起来,组成一个等式。

板书:(4+2)×25=4×25+2×25(4)拓展刚才我们算出了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如果一共分成1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课件出示:教师:你能不能用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怎样解决?结果多少?这两个算式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4+2)×15=4×15+2×15(5)进一步引导:除了把圆形表示每组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用正方形表示每组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组成一组以外,我们还可以看作什么?如果把圆形看作每组男生人数,正方形看作每组女生人数,每组有2个男生,3个女生,我们又可以求出什么呢?怎么列式?口算一下!第6课时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第7课时练习课(课件出示)教师:现在这个大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学生:(21+19)×9(2)学生独立计算。

(3)教师指名汇报,课件出示正确答案。

总结解题思路。

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巩固了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技能,巩固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五、布置作业课本第30页练习八第5题,第31页第7题,有余力的同学完成思考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运算律
教学要求:
1.教学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探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我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激发兴趣
课前从射阳县实验小学的历史及传统体育项目入手,激发学生爱校的热情,为学生表演跳绳做好准备。

同学们,老师想请两位同学代表男生和女生举行跳绳比赛,请听好:时间20秒,所有男生给这位女生计数,所有女生给这位男生计数,清楚了吗?好,比赛开始。

1、前两组各派一名代表举行跳绳比赛。

2、引入新课。

二、自主参与,合作交流
学习加法交换律
1、根据刚才的比赛结果,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2、可以怎样列式呢?还可以怎样列式呢?
3、观察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那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4、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计算一下左右两边相等吗?
5、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等号两边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6、验证猜想
①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你能再写几个这样的等式吗?同桌合作来验证你写的等式是否成立?
②学生汇报,师问:左边是多少?右边是多少?
③你最多能写多少个这样的算式?写得完吗?
④验证是多角度的,你能举一个例子说明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等吗?能举出来吗?其实老师也找不出这样的反例,课前我们射阳外国语学校数学组全体老师都在找这样的例子,他们也都说找不出来。

7、大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这样的规律。

8、为了简洁明了,我们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加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

板书谁能给他起个名字?加法交换律
9、我们过去学过用交换加数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来验证加法,
其实就是应用了加法的交换律。

分页标题#e#
10、练一练
①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

690+174573+18195+409
②神舟7号:昨天晚上9点,我国又发生了一件大事,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上课前,老师了解了最新的报道,请听你能根据这个信息写一道加法的等式吗?又通过你知道吗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学习加法结合律
刚才比赛是男生赢还是女生赢?那么女生你们服气吗?那好,我们再给女生一次机会,你们要不要?好,请再选一名代表,时间还是20秒
1、我们又能提出什么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2、怎样列式呢?先求什么的?加括号,老师想先求出女生一共跳多少下,应该怎样加括号?
3、男女生各做一题比较结果我们又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这两道算式?
4、请你算一算下面的圆圈两边的算式,圆圈里能填上等号吗?
+13○45+
+22○36+
5、先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再比较这三组算式,看看等号两边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发现?
6、用a、b、c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板书:
+c=a+这就是加法的结合律,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口算就是应用了加法的结合律。

例如:
5+9
=+9
=4+
=4+10
=14
7、揭示课题,我们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得出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些只是运算律中的一部分,以后我们还将学习运算律中的其他内容。

三、巩固反馈,升华新知
1、奥运知识同学们,今年暑假我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我国一共得到多少枚奖牌呢?请根据加法结合律的知识列出一道等式。

同学们知道下一届奥运会在哪个国家举行吗?本届奥运会我国的奖牌总数世界第一,你希望下一届奥运会我国可能得到多少枚金牌、银牌、铜牌,我们预祝下一届奥运会我国奥运军团再创佳绩!根据29届奥运会奖牌数仿照加法结合律列一道加法计算的等式。

2、火眼金睛规则:运用加法交换律的女同学起立,运用加法结合律的男同学起立,两者都用到的全体起立,两者都用不到的大家坐着不动。

82+0=0+8247+=+8 分页标题#e#
75+=+4870+10=5+75
3、巧破密码
36+□=a+□
+64=45+
560+=+□
4、速度大比拼
女生男生
+2438+
+1245+
+9187+
为什么男生快?让女生停下来看看男生所做的题目,发现了什么?原来运用加法的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2、思考:8+1+6+9+4+5+2
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你们能很快算出这道题的结果吗?
3、课外拓展题
本节课大家的表现非常出色,可后面的评委、老师这俩天却非常辛苦。

引导学生向他们介绍射阳的美景,一起欣赏金滩飞鹤图片,引发学生想带客人去参观的想法从而得出安排汽车这一拓展题。

教后反思:
1.创设现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上课学校的历史入手,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从而让学生想为大
家表演跳绳,从中得出数据,为本节课的例题教学服务。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氛围。

2.改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时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从而得出结论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

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加法运算律产生的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设计中还能够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精心设计习题,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
能够选取学生都非常熟悉的和具有一定政治意义的题材,学生既容易接受又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答题时还能够采取多种形式,如:做一做、站一站、填一填、比一比等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升华。

分页标题#e#
四、重视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总结时采取了让学生自己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并进行了简要的复述。

还能够结合射阳好风光既能够让学生向客人介绍射阳,又能自然地引出实践操作题,同时还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责任感。

思考题和课外延伸的实践操作题使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延伸,又培养了学生
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不足之处:
1、安排这两个运算律教学时采用的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因此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也应该让学生多举些例子,让学生去评价所举的例子好不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

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

2、学生在比较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区别时讲得有点草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