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舆情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舆情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舆情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介绍舆情处理的重要性和意义舆情是指社会公众对于一件事物或事件持有的态度、看法和评论。

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轻松获取大量信息,形成自己对某个事件或现象的观点,并通过互联网交流传播。

而舆情处理则是指针对这些公众意见进行监测、分析和管理,为企业、政府等提供决策参考。

二、当前舆情处理存在的问题虽然舆情处理非常重要,但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1.信息源不准确:由于网络上充斥着大量谣言和不实消息,无论是早期采集还是后期分析,在数据来源上都面临挑战。

整理出一个可靠的数据来源至关重要。

2.反应速度慢:由于信息传播迅速,并且很多时候危机都突如其来,在第一时间作出积极回应尤为必要。

但往往在庞大体系下整合资源比较困难,导致反应速度不够快。

3.缺乏专业能力:虽然对外宣传部门专业知识广泛,但舆情处理需要更多的跨学科、全方位和长期性的研究。

很多地方因为缺少专业人员,导致处理舆情时经验不足。

4.单一渠道推送:注重新闻传媒对于舆论引导作用还是必不可少的,但现在公司普遍使用新媒体平台并忽视了信息集散系统建设和线上敏感点掌控度提升,并且对外视频闭路系统覆盖率也相对滞后。

三、改进问题的建议为了提高舆情处理工作效果,我们可以:1.加强信息质量监测:针对网络谣言和不实消息,在数据采集及分析阶段增加筛选机制,选择可靠性较高的数据源,并结合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进行内容识别与判断。

2.优化决策流程:建立健全紧急事态反应机制,减少冗余环节;并通过数字化协同办公、移动办公等方式提高危机管理部门效能。

构建有效灵活庞大知识共享交流平台,并通过国内西文资讯相互交叉验证清华风险消费所里企业爬虫监控软件进一步完善,实施危机应对。

3.培养专业人员:加强相关领域的教育培训和研究,招聘更多有舆情处理经验的专业人员,并建立与学界合作共同开展舆情研究项目。

同时,注重激励机制和知识分享,吸引优秀人才投身于舆情处理工作。

4.多渠道推送:通过社交媒体、电视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多样化的渠道将信息传递给公众。

舆情处置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舆情处置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舆情处置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问题的背景和存在的原因舆情处置是指对涉及公众利益和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重大事故或非法行为等舆情进行收集、分析、应对和引导的过程。

舆情处置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及时、准确地了解公众的关切和舆论动态,提供科学、精准的回应,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然而,目前在舆情处置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缺乏及时响应和处理能力:部分地方政府和机构对舆情处置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建立健全的舆情监测和应对机制,导致信息传递和反馈的有效性下降。

2. 信息获取不准确:在舆情处置过程中,部分从业者仅依赖于传统媒体渠道获取信息,忽视了社交媒体和新兴网络平台上的信息资源,导致所得信息偏差较大,无法准确把握舆情发展趋势。

3. 处置策略缺乏创新:一些舆情处置工作的策略停留在应对舆情发生后的简单回应上,缺乏规划和前瞻性思考,对于潜在的舆情风险未能及时采取措施,从而造成事态升级。

二、问题存在的影响及危害舆情处置工作存在的问题,对社会安全和公众的信任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1. 影响社会稳定:舆情事件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可能会引发不安情绪和公众恐慌,进而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2. 降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公信力:政府、企事业单位对舆情处置不力,会导致公众对其信任度下降,从而影响其形象和声誉。

3. 浪费资源和能力:对舆情处置工作的怠慢和不合理破坏了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浪费了政府及其相关机构的人力和财力。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为了解决舆情处置工作存在的问题,促进舆情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以下是一些应对措施:1. 加强舆情监测和信息获取能力: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全面、准确的舆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收集舆情信息,并依靠传媒、新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力量,获取更多、更准确的信息。

2. 提高应对能力和处置策略的创新性:深入研究舆情学理论和处置策略,及时掌握新兴网络舆情特点和规律,采用因地制宜、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避免简单回应形成不必要的负面效应。

舆情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舆情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舆情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一、舆情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的迅猛发展,舆情防控成为了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

然而,仍然存在着一些主要问题妨碍了有效的舆情防控。

1.信息来源乱象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来源变得五花八门,种类繁多。

信息可信度参差不齐,容易掺杂谣言、虚假消息等不实内容。

这给舆情防控带来了巨大挑战。

缺乏规范和可靠的信息来源导致监测和处理舆情时无法准确把握真实情况。

2.应对机制不完善当前的舆情防控机制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尚显不足。

许多组织或政府部门缺乏及时、有效地回应方式。

信息发布速度跟不上社交媒体传播的速度,延误了解与回应相关事件的能力。

3.重视程度参差不齐不同地区、行业对于舆情防控重视程度参差不齐。

有些地方还停留在被动接受舆论的状态,忽视了在舆情防控中主动引导、回应的重要性。

长期下来,这种不统一的态度可能会导致舆情失控或反应迟缓的问题。

4.专业人才短缺舆情防控需要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队伍来监测、分析和处理各类信息。

然而,目前专业人才依然是稀缺的资源。

许多组织对于舆情防控的重视程度不够,招聘和培养相关人才方面存在问题。

二、改进舆情防控的建议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改进舆情防控工作,提高相关部门及组织的承载能力。

1.加强信息来源监管建立健全信息来源准入机制,规范网络媒体运营行为,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加强对互联网数据采集过程中隐私保护以及虚假信息识别技术的研发,提高监测与预警系统准确性和敏感性。

2.优化应对机制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提前设置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设立专门团队进行信息搜集与分析,及时发布权威的事件说明,以引导舆论方向。

加强与媒体和社交平台的合作,提高信息发布渠道的速度和覆盖范围。

3.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舆情防控工作的认知与理解。

倡导正确使用互联网并培养公众辨别信息真伪能力,降低虚假信息对舆情防控的影响。

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和网络意见领袖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宣传。

舆情处置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舆情处置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舆情处置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舆情处置工作存在的问题当前社会信息极速传播的时代,舆情事态泛滥成灾,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面临着越来越复杂和严峻的舆情挑战。

然而,尽管各地各部门在舆情处置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披露不及时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已不可忽视。

然而,在实际的舆情处置过程中,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通常无法及时发布相关信息,给舆情控制带来了困难。

舆情传播的迅速性使得无论是积极向前发展还是消极反对,都需要瞬间做出回应。

过早干涉可能导致错误决策或损害声誉,而过晚干预则可能失去掌控局势的机会。

2.缺乏专业人才有效地处理危机舆情离不开专业人员的支持和参与。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地方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存在缺乏长期规划以及紧迫性感受较低的问题。

舆情处置工作需要从事批判性思维和敏感性分析,以便快速识别、理解和应对各种类型的舆情,然而,缺乏专业人才可能导致反应迟缓或错误决策。

3.危机公关意识淡薄危机公关是有效处理负面舆情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然而,在一些地方政府或企事业单位中,仍存在着危机公关意识淡薄的问题。

当危机爆发时,不少单位往往慌乱无措,甚至错失了向社会传递积极信息的时间窗口。

这可能进一步加剧舆情的恶化程度,给网络舆论造成更大的冲击。

二、改进舆情处置工作的建议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改进舆情处置工作:1.建立及时互动机制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及时凝聚真实信息,并以适当方式向公众发布信息。

为了与公众保持良好沟通和迅速响应其需求,可以建立微信群、微博账号等多种形式的互动平台,及时回应热点问题和传达相关信息,增强舆情处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2.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加大对危机公关等专业从业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力度。

可以通过组织相关培训、聘请顾问或与高校合作等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应对能力。

此外,还可以成立舆情处置专家团队,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理念与路径选择——基于网络舆情应对的SWOT分析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理念与路径选择——基于网络舆情应对的SWOT分析
地 方政 府应对 网络舆情 的理念与路径 选择
基 于 网络舆 情应对的S WOT 分析
封志强 陈立峰 中共绍兴市委党校
【 摘 要 】近年来 ,网络舆情的迅速发展与地方政府应对能力产生了明显的不协调。本文运用 0 T 态势分析法 ,在厘清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的优势、劣势和面 临的机会 、威胁的基础上,提 出地方政府应对 网络舆情在理念上要从优势视角出发 ,在建设的维度上强调善治理念,在路径上要从公共政策的议程设置、公共话语 的网络空间、意见领袖、政府形象和法制化五个方面进行 突破。 【 关键词 】网络舆情;政府;理念;路径
问题 提 出 近 年 来 , 伴 随 着 网 络 技 术 的 不 断 发 展和 网 民 数 量 的 迅 猛 增 长 , 互 联 网 以其 开 放性 的传 播 模 式 , 为 公 众 自 由表 达 个 人 意 见和 诉 求 提 供 了独 立 的 话 语 空 间 ,逐 渐 成 为 公 众 进 行 舆 情 表 达 和 政 治 参 与 的主 要 场 域 。 然 而 , 由于 地 方 政 府 在 舆 情 管 理 中的 传 统 思 维 和 行 为 模 式 , 使 其 在 应 对 网 络 舆 情 上 的 “短 板 效 应 ”凸 显 , 由此 引发 的 网 络 舆 情 事 件 , 尤 其 是 危 机 性 、群 体 性 事 件 频 发 , 造 成 了很 大 的 社 会 负 面 效 应 ,严 重 损 害 了政 府 形 象 和 公 信 力 。因 此 ,在 互 联 网 与 舆 情 深 度 互 动 的 社 会 背 景 下 ,探 讨 如 ’ 何提 升 地 方 政 府 应 对 和 引导 网 络 舆 情 的能 力 已成 为 一 项 重 要 课 题 ,也 是 建 设 服 务 型 政 府 和 创 新 社 会 管 理 方 式 的 具 体 体 现 ,具 有重 要 的现 实 意 义 。 根据 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 《 第 3 2 次 中 国互 联 网络 发 展 情 况 统 计 报 告 》 , 截止 2 01 3 年6 月 底 ,我 国的 网 民规 模达 5 . 9 1 亿 , 互 联 网 的 普 及 率 为44 . 1 %。在 受 众 规 模 如 此 巨 大 的 网 络 社 会 背 景 下 ,要 提 升 网 络舆 情 应 对 能 力 , 需 要 地 方 政 府 能 够 透 过 各种 “网 络 乱 象 ” ,从 本 体 上 正 确 认 识 和 辨 析 网 络 舆 情 。 目前 , 国 内 已有 一 些 学 者 从 政 府 角 度 对 网 络 舆 情 进 行 研 究 。 刘 毅 认为 网络 舆 情信 息 的引 导是 一种 “ 软 控 制 ” , 而 对 不 良和 非 法 舆 情 信 息 内容 的管 理 则 是 “硬 控 制 ” , 这 种 以 “疏 ” 为 主 , 以 “堵 ” 为 辅 的 网 络 舆 情 引 导 和 管 理 方 式 是政 府 理 性 和 科 学 的 选 择 。 张 春 华 认 为 政 府 应 从优 势 视 角 出 发 , 改 变 以往 的控 制 思 维 , 实 现 善 治 理 念 转 向 ,最 大 限 度 地 发 挥 网络 舆 情 的 积 极 作 用 , 促 进 网 络 舆 情 的健 康 发 展 。 李 萍 通 过 对 网 络 舆 情 的 发 展 趋 势 和 地 方 政 府 在 应 对 网 络 舆 情 中 存 在 的 诸 多 误 区进 行 综 合 分 析 , 提 出 地 方 政 府 应 着 重 提 升 包括 建 立 网 络 舆 情 快 速 反 应 机 制 、 理 性 应 对 网 络 负 面 新 闻 、 疏 通 民 意 表 达 的 多 元化 渠道 和 不 能 把 网 络 表 达 等 同 完 整 民意 等 能 力建 设 。 韩 舒 立 等 认 为 目前 的 网 络 舆 情 治 理模 式还 延 续 着传 统 的 对 抗 逻 辑 和 维 稳逻辑 ,并且过分于依赖舆情分析工具, 这 就 导致 网 络 舆情 背 后 民 众 的 “焦 虑 ”心 理 难 以 消 解和 紧 张 的 官 民 关 系 , 消 解 网 络 舆 情 治理 困 境 的 根 本 途 径 有 赖 于 政 府 逻 辑 的转 换和 开放 性 公 共 空 间 的 营 造 。刘 凯 等 通 过 对 近 年 来 和政 府 相 关 的 网 络 舆 论 事 件 发 展 规律 进 行 定量 分 析 , 计 算 出 了政 府 因 素 对 网络 舆 论 危机 的 作 用值 , 并 最 终 得 出 结 论 : 若 舆 情 事 件 中 政 府 因 素 起 促 进 作 用 ,那 么政 府 对 舆 论 危 机 的 作 用 值 越 大 。

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探析

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探析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塑造了全新生产生活形态,改变了传统舆论格局。

在用户生产内容(UGC)的环境下,媒体格局复杂多元。

新兴媒体影响力越来越大,日益成为信息的重要聚集地和强大的舆论场,对网络传播秩序产生重要影响。

资讯内容的用户生产正在重塑网络舆情的生成路径、表现形式和传播特点,这给地方政府舆情应对带来新的风险,形成新的挑战。

一、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当前,微博、微信、客户端、抖音、头条、百度等网络平台上的每个账号都可视为一个媒体,传统媒体也纷纷开设新媒体账号,各种信息裂变式传播,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的重要引爆地和舆情生成的重要场域。

舆情事件往往在社交媒体发酵扩散,刷屏于各大网络平台,加上商业目的的炒作和营销,舆情演变越发复杂。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传播主要呈现以下新特点。

(一)速度快热度高“舆情信息在社交平台和自媒体呈井喷式相互交集,一些敏感话题被广泛关注和讨论形成舆情热点,呈几何式增长、波浪式扩散,网络舆论规模及其影响力与日俱增。

”[1]目前网络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各类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头条号、抖音等社交工具和自媒体。

网络舆情形成热点后,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相互借力,提高关注度。

原来说舆情回应“黄金24小时”,而现在“黄金两小时”是舆情回应的最佳窗口期。

目前,5G等技术极大加快了网络传播速度,尤其有利于音视频传播,一条视频传遍网络只需要几分钟,网络舆情生成速度空前加快,大大缩短了舆情处置“窗口期”,加大舆情应对难度。

(二)燃点低风险大“现代化风险表现出全球化、数字化、生态性、人为性和叠加性等特征,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要引起全党全社会的高度警觉。

”[2]当前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舆情在传播过程中极易发生转向、升级或者裂变,在极短的时间内演变成为舆论热点、焦点、沸点,引发的风险具有全球性、高危性、难测性和普遍性。

当前网络舆情事件无论发生领域还是社会影响,都呈现燃点低、爆点多、复杂化、多样化趋势。

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问题及对策

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作为第一信源和公众意见喷涌渠道的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现实民意的风向标和参照系。

近年来,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各种社会矛盾频现,人们的价值观趋向多元,外部环境的调整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显著增加,突发公共事件尤其是突发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其中很多事件的发生、发展或指向均与政府部门或个人相关。

而一些政府部门或职能机构对此类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不当、处置不力、引导无方,往往导致政府危机,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了负面社会效应,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特点分析(一)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具有突出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指出,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①。

政府危机突发事件是指事件发生、发展与政府部门或个人有关,并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危害的突发事件。

相比一般事件而言,政府危机突发事件更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破坏性、牵连面广等基本特征。

所谓网络舆情是网民借助于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将对某事物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动倾向反映出来的集合体。

不仅具有自由性、互动性、即时性、多元性、隐匿性、偏差性等特点,而且具有跨界连接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功能,是为一种不得小觑的社会动员力量。

(二)政府突发危机事件的高发范畴分析梳理近年来影响较大的社会舆情事件不难发现,很多事件的发生、发展或指向均与政府部门或个人相关。

以2012年为例,舆情主体所属部门为地方政府的舆情事件占比最高,为28.1%,较2010、2011年的26.2%有所增长,按事件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①社会民生问题引发的政府危机事件,这类事件主要发生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领域的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如2014年 4 月兰州自来水苯含量严重超标引发自来水危机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问题及对策叶奕(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5)摘要:与政府部门或个人有关的突发事件极易成为舆论中心,引发喷涌状的网络舆情。

浅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倪丹来源:《记者观察·中旬刊》2019年第12期摘要:网络舆情的产生原因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是价值观的多样化。

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不重视新媒体的作用;对网络舆情反应滞后;缺乏正确的网络舆情引导方式;领导干部的舆情应对水平能力不足等方面,需要予以重视并得到解决。

关键词:地方政府;网络舆情;问题及对策(一)网络舆情的产生原因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快速發展。

我国互联网普及率逐渐提高,网民人数增加,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使互联网运用载体更加多样化,网民不再局限于使用计算机使用网络进行交流,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兴起为网友提供了更便捷、自由的交流平台,这些都为网络舆情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另一方面是价值观的多样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公众管理和参与政治意识增强、经济市场化、文化需求多元化等方面的巨大变化也接踵而来。

多元化的社会群体使社会矛盾复杂多变,普通的社会事件容易被激化为大型的突发性公共事件,从而引发网络舆情危机,让社会舆论更加复杂。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1.开放性互联网的完全开放,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开放、共享的信息网络,手机的出现,让人们获取信息更加便捷。

每个人可以自由选择信息,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也能在网络上获知他人的观点和看法。

网络的匿名性,也让网民能更真实直接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情绪。

2.互动性网络成为当今社会人与人沟通交流的工具,当一个热点事件出现后,网友参与讨论,进行留言、点评、转发,形成互动和讨论。

各种观点的交锋、汇集,使网络成为新的舆论场。

因此,网络的互动性使观点相同或相似的人更容易聚集在一起,形成网络舆论。

3.“传染”性互联网科技的普及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大大缩短了人与人,地域与地域之间的距离。

手机的便捷,让人们获取信息速度快,网友在社交网站、新闻网站对热点事件的看法和观点会影响到其他网友对事件的看法。

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与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目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它以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力和独特的互动性、流动性,加剧了局部问题全局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个体问题公众化、一般问题热点化趋势。

但由于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事前缺乏监控防范,事后缺乏有效引导,以致原本很小的一件事不断被放大,甚至被以讹传讹,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引导网络舆情,正确处置网上舆情危机,正成为摆在各级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网络舆情危机及其主要特点随着网络媒体等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达,地方政府只有积极促进以网络舆情为代表的民意得到充分表达,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也促进地方政府形象的提升。

网络舆情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

但并不是所有的议论都能达到网络舆情的“规格”,议论借助网络虚拟空间,发表意见的网民达到适当的比例,才能构成网络舆情。

而本文所提出的“网络舆情危机”,也是就地方政府而言:正面的网络舆情可以发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促进地方政府管理的效应;负面的网络舆情则会妨害地方政府管理,甚至危害这个地区的稳定发展以及人心所向。

网络舆情危机,就是指这种负面的危害社会稳定的网络舆情。

通过对近年网络上热议的网络事件分析,可以发现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主要有以下特点:1、紧扣社会民生问题,以负面新闻为主。

目前各地发生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大都与社会民生问题紧密相连。

从医疗改革、户籍改革到高考,都是普通民众非常关心的问题。

其次这些舆情危机事件以负面社会新闻为主,比如杭州“飙车案”、“躲猫猫”事件、河南农民工“开胸验肺”等等。

2、网民普遍“同情弱势群体,否定强势群体”。

“嫌富爱贫”的“弱者思维”在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同情弱势群体,否定强势群体”是很大一部分网民对于新闻事件的惯有态度。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偏差与对策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偏差与对策
《 决策咨询} 2 0 1 3年 ・ 第 4期
地 方 政 府 应 对 网络舆 情 事 件 的偏 差 与对 策
向 骏 向福 明

要: 身处 网络信息 时代 , 突发事件频发 , 随着 网络媒介 的深度介入 , 一些地 方政 府在应 对 网络舆 情事件方 面 , 往
往存在 思想认 识不到位 、 应对体制机制不健全 、 应对 时效滞 后 、 综 合应 对能力不 足等 方面 的偏差 。有 鉴于此 , 本 文 试图就地方政府在 网络舆情 事件应对的体制机制建设 、 应 急预 案制定 、 网络舆情 引导 、 网络 技术监 控 、 网络舆 情应 对 的责任追究 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 以期完善 网上 网下综 合 防控 体 系, 提 升地方 政府应 对网络 舆情事 件 的综
方 面也 增加 了整个 社会 压力 , 会 造 成社 会 结 构脆 弱 和不稳 定 。

但 同时也 应 看到 , 在 突发 事件 频 发 和 网络 媒 介 越来 越 深度介 入 的现 阶段 , 一 些地 方 政府 在 网络 舆 情事 件 的应 对 认 识 上 、 应对体制机制上、 应 对 及 时

地方 政 府在应 对 网络 舆情 事 件 中的 心 媒 体 报 道后 会 添 乱 , 不 利 于危 机 处 置 , 或 是 担 心
说 了真 话就 表示 自己工作 中存 在过 失 , 会 引起 公 众 质询 , 于 是 不 敢 公 布 事 件 真相 , 或 是 公 布 时语 焉 不 详, 或 是答 非所 问 , 信息 发 布不慎 重 。
络成 为 社 会 话 语 能 量 得 到 巨 大 释 放 的公 共 平 台。 由此 平 台 汇 集 成 的 网络 舆 情 具 有 参 与 性 、 互动性 、

浅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问题及思考

浅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问题及思考

1 地 方 政 府应 对 网络 舆 情 的 现 状 提高地 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 的效度 , 关键是提高政府的能力 , 而 互 联 网 的 飞速 发 展 , 作 用 渗 透 社 会任 何 领 域 。 方政 府 是 国家 政府 能 力是 动 态 、 其 地 基于 多 因素 相 结 合 的 有机 整 体 , 必须 站 在 宏 观 的角 行政机构的延伸 , 方面 , 一 网络舆情 的产 生在 时空范围 内, 接近地 度来提高政府能力 , 最 才能理性的应对网络舆情。 方政府 , 其次 , 社会治理是政府 的基本职能 , 舆情危机的产生和频发 , 31政府结构调整 能力是指政府为适应t  ̄ 行政环境 的变化进 . lB , 必 然 会 引起 国家 行 政 机 关和 国 家管 理 者 的 关 注 ,但 是 国 家机 构 和 管 行组织结构的调整。 网络舆情是以点带面 的形式传播 , 在传播的过程 理 者 的 介入 是 非 直 接 的 ,具 体 应 对 舆 情 危 机 的政 策 和 行 为 由地 方 政 中, 必然分化出不 同的阶层和利益主体 , 呈现出网状模式的社会 分化 府来执 行,地方政府 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必然成 为应对 网络舆情的核 必然 催 生 权 力 的 分散 ,政 府 必 须 改 变传 统 的 金字 塔 型 机 构 朝扁 平 化 心 主体 。通 过 2 0 0 9年 度 人 民 网对 地 方政 府 应 对 网络 舆 情 能 力 的 分 结 构 调 整 , 才能 适 应 信 息 化 时代 所 带来 的与 之 相 对应 的结 构 调 整 , 才 析得出 , 各地方政府 由过去的忽视 、 控制、 打压网络舆情 的形式 , 转变 能合理 的应对网络舆情 , 提高应对 能力。 为 积 极 反应 并 回 馈 网 民态 度 , 方 政府 的有 效 作 为值 得 肯定 , 进 步 地 其 32 网 络 制度 化 能力 是 指 政 府 使 用 公 共 权 力 ,通 过 运 用 相 关 技 _ 状态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个 方面。 术、 法律和法规规范网络秩序 , 制定网络立法, 建立一个健康、 和谐和 11 积 极 响应 网络 舆 情 , . 与公 众 形 成 良性 互动 文 明 的网 络环 境 。 网络 的制 度 化 必 须 以 实 现 公众 的 自 由权 利 的基 础 与过 去 传 统 应 对 网络 舆 情 的 效 度 比起 来 , 目前 地 方 政 府 应 对 网 上 , 不是控制公众言论 自由为 目标 , 但是制度化必须控制非法言论的 络 舆 情 的态 度 、 为和 反 应 速 度 都 有 大 大 的提 高 , 建 立舆 情 信 息 煽动 ,一方面维 护和保 障公众权利的依 法实现 ,其中包括言论 自由 行 从 搜 集 机 制 、 地 方政 府 纷 纷 发 布 网 络 舆 情 新 闻 发 布 会 、 设 专 家 咨 权 、 晓权 、 诉权 等等 , 外 , 府 必 须 对 网络 进 行 适 度 的控 制 和 管 各 开 知 申 另 政 询 座谈室等等 一系列措施 , 对公 共政 策的执行 、 会突发 事件 的处 社 理 , 制 的 目 的是 防 止舆 情 信 息 的泛 滥 , 控 规范 网络 。 理 , 过网络、 通 电视 、 纸 和 网 络 调 查 等 方 式 向 公 众 公 布 相 关 动 态 过 报 33 信 息 整 合 能 力 : 指 地 方 政 府 通 过 互 联 网 、 立 现 代 化 电子 . 是 建 程和及 时发布信息 ,使公众 能够及 时对整个事件进行 分析 和跟踪。 政府有效整合 不同利益集团或者利益个体 的政治倾向、 政治情感等 , 对 于 比 较 棘 手 的 问题 , 府 与 公 众 之 间 的 交 流 与 讨 论 , 成 了 良性 政 形 把握不同群体 之间的意识发展倾 向, 抓住 公众 心理 , 而制定高效的 从 的互 动 。 公 共 政 策 , 现 和 谐 发展 。信 息 的整 合 包 括 : 息 搜 集 、 息 分 类 , 实 信 信 信 12 电子 政 府 的完 善 , 行 政 务 公 开 . 推 息 统计 、增 强 地 方政 府 信 息 的 整合 能 力等 等 ,建 立 网络 舆 情 搜 集机 舆情在网络 空间是初始民意的 自发状态 , 民意成直接关联 , 与 但 制 、 规范 地 方 政 府 电 子 门 户 网 站 的 建 立 , 善 政 府 信 息 公 开 化 、 理 完 合 是受网络空间的影响, 情的演化可能与民意背道而驰 , 舆 网络舆情 的 化 和 科 学 化。 特殊性 ,要求政府 必须具备现代化的政府 能力 ,完善政府的门户 网 34 政 府 回应 能 力 :是指 政 府 对 公 众 的 需要 和 所 提 出 的 问题 作 . 站 , 行政务公开是政府综合能力之一 , 推 随着 网络 热 点 事 件 的 发 生 , 出积 极敏 感 的反 应 和 回 复 的 过 程 政 府 回 应 是 回应 公 众 的 利 益 , l 。 满 地 方政府以探索的形式 ,开放电子政府 、建立和健 全信访制度等形 足公众需要, 解决 民 意所 需 的行 政 行 为1 3 ] 府 回应 能 力是 建 立 在 相 。政 式, 专门开设政 务公开 、 信息透 明的门户 网站 , 公众 提出的问题及时 关技术支撑 、 制度 的条件下 才能体现政府的能力。 首先必须规范回应 解答 , 取得 了很大的成效。 的法制化建设 为核心 ,建立公共权 力的保障机制和依法行政的监督 13公共决策过程 中 , . 积极纳入公众 意见 机 制 ; 次 : 传 统 回 应 机 制 的 基 础 上 , 快 、 强 网络 基 础 设 施 建 其 在 加 加 公 共决 策走 向制 度 化 民 主决 策 , 实质 表 达 的在 决 策 过 程 中 , 其 要 设, 建立相应的有效回应载体和 民主化、 科学化、 理性化、 法制化的回 求政治系统积极采纳公众的意见 , 来提高政治 系统的合法性。 目前 , 应流 程 设 计 和 运 作 , 能从 本 质 上 提 升政 府 的社 会 回 应 能 力。 才 通过地 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 的公共决策过程中可以明显看 出,地方 35 公 共服 务 能 力 : 地 方 政府 以 公众 意 志 为导 向 , 足社 会公 . 指 满 政 府 通 过 不 同 的 网络 平 台 ( B 、 络 社 区 、 客 、 统 媒 体 ) 解 网 B S网 博 传 了 众需 求为出发点 , 为社会提供优 质的公共服务。 其实质是政府的职 能 民心 理 , 布 消 息 , 集 公 众 意 见 等 行 为 , 得 越 来 越 多 的公 众 愿 意 发 采 使 定位依据主要是弥补市场缺 陷和公众需求 ,为公众和社会提供 公共 关注政治 , 与政治活动 , 参 与政府共 同进行社 会治理 , 促进公 共决 策 产 品。现代化的政府可以将社会性 、 公益性、 自我服务性的事务性工 的科学化、 民主 化和 决策 化 。 作从政府职能 中剥离出去 , 交给 中介组织和事业性单位承担, 由过去 2 地方政府应对 网络舆情的问题 全 能 型政 府 负责 的 社 会 生 产 、 配 、 换 的经 济职 能 分权 由社 会 性组 分 交 21 地 方政 府 应 对舆 情 危 机 的滞 后 性 . 织 负 责 1 政 府 重 点 把 握 和 谐 市 场 的 培 育 , 立 信 息 中 继 站 , 公 众 4 1 , 建 为 舆 情危 机 指 的 是 针 对 某 一特 殊 刺 激 事 项 所 产 生 的涉 及 民众 利 益 提供 各种 政 策 信 息 、 共 服 务 信 息 , 公 为社 会 和 公 众 提供 优 质 的 公 共服 较深的舆情… 。舆情危机 的演化往往以突发性 、 时空范围内迅速传播 务。 的 特 点 , 善 而 合 理 的处 理 危 机 , 求 政 府 及 时作 出 合 理 的 处 置 , 妥 要 但 36 电子 政 务 能 力 : 指 政府 接借 助 电 子信 息技 术 和 管理 理 论 , . 是 是 政府 难 以在 较 短 的 时 间 内组 织 相 关 部 门 以及 集 中优 势 资 源 ,不 可 对传统政务进行持续不断地革 新和 改善 ,以实现高效率 的政府管理 避免的在应对舆情危机 中出现滞后性。 和服务 。加强地 方政府 电子政务的能力关键点是 , 建立政府门户网 22 网民群体 的逐渐递增 , _ 信息量的扩大 站、 健全 电子政务制度和相应 的机构 , 培养计算 机技术人才 , 加强公 网络舆情的实质是 公众借助 网络平台 , 维护 自身利益, 随着民主 务 员 的 电子 政 务 技 术 能 力 , 大 办 公 自动 化 设 备 和 信 息 基础 建 设 , 加 完 化程度 的提高 , 公众参与意识 的觉醒 , 参与群体逐 渐扩 大 , 息量 的 信 善 对 技 术 设 备 和 技 术 人 才 的投 入 ,基 于 政 府信 息 内容 数 字 化和 开 放 剧 增 ,政 府 必 须 设 立相 应 的信 息 整 合 机 制和 制 度 ,来 收 集和 辨 别信 的电子政府与一体 , 才能提高政 府行政效率。 息 , 然 给增 加 政 府 整 合 信 息 的 负担 和 阻碍 公 共 决 策 的 效率 。 必 参考文献 : 23 网络 空 间 的虚 拟 性 、 放 性 . 开 … 何超 建

舆情处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舆情处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舆情处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引言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舆情成为了一个突出而重要的问题。

舆情对于政府、企业以及个人来说,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然而,在进行舆情处置工作时,我们也面临着一些主要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主要问题描述1. 舆情信息收集不全面在处理舆情工作时,信息收集是至关重要的步骤。

然而,在现实中存在多种渠道和形式的舆情信息,并且变化万千。

如果仅仅局限于传统媒体或者官方发布渠道,容易导致信息获取不全面甚至失真。

2. 舆论分析能力欠缺在处理公众意见和声音时,需要凭借经验和专业知识判断其真实性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地方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并没有拥有足够专业人员从事充分有效地分析与研判。

3. 应对危机事件反应迟缓危机事件发生后,迅速做出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尽早采取措施能够避免舆情负面效应扩大化,降低舆情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政府或企业所处的体制机制导致其反应较慢,错失了最佳的处理时机。

4. 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处置舆情存在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等问题。

这与相关部门在调查阶段没有准确把握社会民意及关切点息息相关。

三、解决方案提出1. 建立全面的信息收集系统为了更好地收集各类舆情信息并及时掌握动态,在现有传统渠道基础上加强新媒体、第三方平台等网络信息来源的整合和监测技术手段建设,并注重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2. 增强专业分析人员队伍建设通过招聘与引进等方式增加专业人员数量,并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团队整体素质;推行形式多样灵活高效、相互配合的舆情危机处置工作模式,培育专业分析人员与信息科技人员之间的协调互动关系。

3. 建立应对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为了更好地在危机事件发生后迅速做出反应并及时扼制负面效果,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和决策机制;加强预警机制与指挥体系的建设,确保紧急情况下能够高效运转并快速响应。

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作者:武正坤来源:《记者观察·中旬刊》2020年第01期摘要: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人都有话语权,个个都是记者。

网络信息已深入社会的肌体,无时无刻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由此,紧密关注网络舆情动向、不断加强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切实保障网络舆情安全,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舆论或行为是政府和新闻媒体必须重视和认真对待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网络舆情;制度;管理一、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在舆情应对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引导能力欠缺,主导意识不强。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信息平台层出不穷、传播途径不断拓展,网络舆情演变过程千变万化,爆发网络舆情诱因错综复杂。

由于地方政府舆情主导意识不强,导致舆情引导能力和引导水平滞后,舆情临测和管理的体制机制与现实不相匹配,网络舆情事件层出不穷。

二是态度消极,化危为机意识不强。

在引导和处置网络舆情时,政府部门不能一味地以封堵、删帖等传统方式应对网络舆情,要积极培养与新媒体打交道的能力,重视与新型媒体的沟通交流。

三是引导方式简单,舆情受众意识不强。

这是一个“技术+思维说话”的时代。

传统媒体面临被边缘化的困境,由于阅读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在安逸僵化的体制机制里后知后觉的人们,开始懵懂觉醒,却又一下子难以适应新的形势。

被动就意味着失去,失去技术领先、传播创新,失去竞争的优势。

四是应对机制不完善,舆情沟通渠道存在壁垒。

由于我国互联网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滞后,在网络舆情事件处置中存在法律空白和执行瓶颈。

如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虽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但由于协调力度不够、部门权责不清、舆情应对机制不活,导致舆情防控工作效率不高。

二、网络舆情应对策略新时代的新闻宣传首先面临的是—个汪洋大海般泥沙俱下的信息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舆情“燃烧物质”、舆情“助燃剂”和舆情“点火温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应该采取减少舆情燃烧物质、增加舆情灭火剂、降低舆情点火温度等措施进行综合防范治理。

舆情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舆情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舆情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一、舆情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舆情工作是指对公众对于某一事件或话题的关注和评价进行调研、分析和处理的工作。

在信息时代,舆情工作成为了政府、企业和组织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任务。

然而,目前在我国的舆情工作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信息获取渠道不畅通舆论场景日益复杂多样化,涵盖了传统媒体、网络社交媒体以及地方性平台等多元渠道。

然而,当前仍存在信息获取渠道不畅通的问题。

部分地方政府或企业机构没有做好网络媒体监测系统建设,导致无法及时获得全面准确的舆情信息。

2.数据处理能力有待提升随着社交媒体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如何从大量数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有技术手段往往难以有效地处理这些数据,并实现快速准确分析。

因此,在舆情工作中需要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与培训,提升相关人员对于数据处理的能力。

3.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亟待提高在当前社会,突发事件频发,这些事件对于舆情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一些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在突发事件处理中缺乏经验和应对机制,导致信息发布混乱、回应不及时、处理效果不佳。

因此,需要加强相应人员的培训与演练,在平常时期建立健全的预案和信息发布渠道,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改进舆情工作的建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提高舆情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以下是几点建议:1.加强信息收集与监测政府及相关机构应积极建设网络媒体监测系统,通盘考虑传统媒体、新闻网站以及社交媒体等渠道,以获取更为全面准确的舆情信息。

同时,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舆情工作中引入预测模型和数据挖掘技术,实现对舆情数据趋势和变化规律的分析与预判。

2.优化数据处理流程和技术手段利用先进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舆情信息进行筛选、排序和分类,以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建立与不同平台的数据整合能力,实现多维度的舆情分析,进一步洞察公众表达和需求。

3.加强人员培训与能力建设由于舆情工作的复杂性和专业性较高,因此需要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与能力建设。

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探析

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探析

应 对机 制,在 很大程度上制 约了对危机事件 的应对水平 。 日 I J舌 ( 四)网络管理调节手段单一 ,缺乏针对性。网络这个崭新 的平台 2 0 0 8 年6 月2 O 日胡锦涛 总书记在人 民 日报 社考察工 作时指 出:“互 联 网已成为思想文化 信息 的集 散地和社会 舆论的放大器 ,我们要充 分 为公众提供 了平等的话语权 ,发表言论的平等性和 自由性,提高了公众 认识 以互联 网为代表 的新兴媒体 的社会影 响力 ”, “ 通过 互联 网来 了 通过网络参与政府管理的热情 。公众关注社会上发生 的事件,通过 网络 解 民情 、汇聚 民智,是一个重要 的渠道 ”。可见 ,党和政 府高度重 视 发表 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体现 了社会和民主的进步 ,因此,我们应该鼓 励网民的正当的言论发表。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 ,目前我国正处在 网络舆情 。 政府 积极地 、正确地应对 网络舆情有助 于促进政府 管理信息 公开 社会转 型期 ,社会的一些矛盾逐渐 凸显出来,一些 民众的切身利益受到 透 明,有助于促进政 府管理 决策 的科学化和 民主化 ,有利 于 民意诉 求 损害,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在 正常 的渠道里得不到有效 的解决,会把这种 不满情绪发泄在 网络上,由此产生 了负面的信 息,这些负面的信息在网 的表达 ,促进公众积 极参与政府 管理 ,有利 于政府危机 管理的开展 , 树立政府 良好形象 。然而从 当前 情况来看 ,一些政府对 网络舆情 的重 络中引起 了共鸣会在网络上迅速传播 。对于这些消极 的网络舆情信息 , 要 性 认 识 不 足 , 没 有 正 确 认 识 网 络 舆 情 、 理念 滞 后 ,没 有 意 识 到 网 络 政 府 应 当采 取 积 极 的 手 段 进 行 引 导 。对 于 热 点 问题 ,不 能 只 是 一 味 地 舆 情 的 影 响 力 、缺 乏 对 网 络 舆 情 的 科 学 的 、 完 善 的 有 效 引 导 ,应 对 和 删 、堵 、封 ,还 应 讲 究 处 理谋 略 ,防 止 因处 理 不 当 引 发新 的 矛 盾 。 ( 五 )政府举 措滞后于 网络 舆情 的发展 。政府作为公共 管理的主 处置 网络 舆情失 当,最终导致 了网络舆情危机 事件 的产 生,影响政府 管理的有效发挥 。 体应该公开 政务信 息 ,与 公众进行对称 的信 息交流和沟通 ,满足社会 ( 一 )对 网络舆 情 的认识 不 到位 。政府 有 些官 员还 没有 主动 上 公众对政府 管理信息 的知情 权 。但是 目前 一些政府在面对 网络舆情事 网的意 识 。据一 些调查显示 ,仍有不少政府 官员常年 不 “ 触 网”,他 件时对相关信 息没有采取及 时的公开或选择 一个观望选择 期的公开方 式,这种处 置方式成 了网络舆情朝不 良方向发展的根本原 因。政府把 们 获 取 信 息 的 方 式主 要 来 源 于 电视 、 报 纸 等 传 统 媒 体 。2 0 0 8 年1 0 月, 清华 大学媒 介调查 实验室 公布 了一项调 查 问卷 结果 ,在 6 2 9 名地方 党 自己放在权利 的中心 ,对 网络舆情不 闻不问,与 网络舆情之 间没有很 政县处 级 以上政府 官员中 ,3 3 . 0 5 % 的政府 官员 “ 从不 上网 ”。从 中可 好的互动 ,当网络舆情不 良信息 出现 时,相 关政府官 员只 是对事件进 澄清 ”、 “ 解释 ”,应付而 已.这样 的做法 根本满足 以,政府 对 网络舆情 的重视力度 还不够 。一些官员对 网络 舆情事件 的 行无关紧要 的 “ 认 识 不 足 ,对 已 出现 的 敏 感 矛盾 和 问题 重 视 不 够 。主 要 有 以下 几 个 方 不了公众 的知 情欲望 。随着 社会经济和 网络 技术的发展 ,公众参与政 面 :一 是认为 网上舆 情信息缺 乏权威性 、专业 性 ,二 是视 网络为洪 水 治的意识不 断增强 ,对政府 政务信息 的关注 也不断高涨 。在 网络舆情 猛兽 ,其会把 问题扩 大,惧而远 之 ;三是认 为网络上不会 发生大 的事 危机事件发 生时,政府应 该及时运用传统媒 体和网络媒体及 时地 对相 件 ,就 是发生 了在现 实中补救也 可 以,采取 消极的态度应 对 。政府 官 关信息进行发 布,与公众进 行意见沟通 ,采 取有效 的网络宣 传和 引导 员对 网络舆情认识上 存在 的误 区,致使政府在 面对 网络舆 情热点事件 技巧,避 免事态 的不 良发展 。 ( 六 )网络舆 情不能有效 反映公众 的利 益诉求 。在 当前利 益主体 时 ,不敢 直面 网络舆 情,常常采 取回避态 度,少说话 、少 做 ,害怕 承 担责任 ,放任 网络舆情的发展 。人 民网 “ 地方领导 留言榜 ”的留言总 多元化和利益 分层加剧 的背景下 ,需要 建立 一个长期有效 的利益沟通 数和 回复 总数 ,截止2 0 1 1 年8 月1 4 日共收到 网友 留言 1 9 3 1 0 5 条 ,地 级市 协调机制 ,使 各种利益群体 的利益诉求 可以得到充分表达 。现阶段我 政府回复数5 2 4 0 5 条,回复率仅为2 7 %。2 0 1 0 年3 月1 7 号 ,卫 生部在其 官 国网络技术越 来越发达 ,网民的数量呈增长 趋势,他们有 更多的机会 方 网站 就 山西 疫 苗 问 题 发 布 公 告 称 : “ 卫 生 部 对 此 高 度 重 视 ,立 即 开 利用网络舆论 来表达 自己的诉求 ,由此而 导致的网络事件逐 渐增加 , 展 有 关 调 查 工 作 , 要 求 山西 省 卫 生 厅 尽 快 报 告 预 防 接 种 异 常 反 应 监 测 事件发生 的原 因也呈现多样 化。我国制度 的不完善 、社会 管理滞 后等 新 的情 况 ” ;而 山 西 省 卫 生 厅 表 示 :相 关 报 道 “ 基 本 不 实 ” 。这 种 对 因素,造成政府 与 民众之 间沟 通渠道 的阻塞 ,致使弱势群体 合法权益 事实真 相的隐瞒和对 网络舆情 的忽视 ,迅速在 网络上传播 ,引起 了媒 受到损害时 ,无法通过正 当的渠道来解 决。另外,有些政府 官员欺上 瞒下,扭 曲社情 民意 ,往往用牺 牲群众利益 来换取 自身 的利 益。 由于 体 和 公 众 的热 切 关 注 。 ( 二 )忽视 网络 舆情的影 响力 ,缺乏对 网络舆情 的有 效引导 。在 执 政理念偏差 ,许多群众就会通 过不正 当的手段来诋毁政府 的形象, 山西疫 苗事件发 生后 ,当地政府 的响应度 ,即地方政府对 于 网络舆情 如通过 在 网上发 布谣 言 ,借 此 发泄心 中 的怨恨 。这些 网上 谣言会 蛊 共 振”效应 ,直至酿 成重 突发公共 事件和热 点话题 的响应 和表达情况 ,包括响应速度 、应对态 惑、煽动那些义愤 填膺 的群众 ,导致产生 “ 度等 ;官员 问责 即对 舆情关注 的不作为或无 良官员做 出处 理;动态 反 大的网络舆情事件 。 应 及 政 府 随 着 网 络 舆 情 的 发 展 , 矛 盾 的激 化 或 转 移 ,迅 速 调 整 立 场 、 二 、结语 更 换 手 法 ; 网络 技 巧 即 很 好 地 运 用 网络 等 新 媒 体 进 行 信 息 发 布 和 意 见 借用温总 理常引用 的一句 话来说 : “ 知 屋漏者在檐下 ,知政失者 9 次 中 国 互 联 网调 查 中心 显 示 ,我 国 目前 的 网 民数 沟通 ,熟悉 网络宣传 和引导技 巧。2 0 1 O 年 在地方政府应对 网络舆情 能 在 网 络 ” 。根 据 第 2 亿 。 我 国 现 在 正 处 在 社 会 转 型 期 ,改 革 处 在 深 水 区 , 社 会 矛 力 的十 大事件 中,山西疫苗事件 的政府应对 在排行榜 中垫 底 。在应对 量 已 突 破 5 中 ,政 府 响应 山西 疫 苗 事 件 得 分 一 3 . 0 0 ;动态 反应得分0 . 3 3 ; 官 员 问 盾 日益显露 ,政府 管理难度 不断加深 。网络舆 情在一定程度 上是社会 责得分0 ;网络技 巧得分 1 . O 0( 标准分为 1 O 0 )。从 中可以看 出。一些 现 实的真实反 映,对政府管 理提 出 了新 的要 求和挑战 ,网络 舆情 将会 政府在观 念、操作上 还没有意识 到 网络舆情给 政府管理带 来的重大影 对 政府管理产 生越 来越重要 的影响,如何应对 和处置 网络舆情成 为了 响 。近年 来 , 网络 舆情 不 断高涨 ,有 时候 甚至左 右 了一些 事件 �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对策研究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对策研究
重庆 ‘ ‘ 九龙坡 拆迁 事件 ” ‘ 照 门” “ 、 艳 、 日记 门” 、
‘ 刚门 ”等 ,可 发 现 网络 舆 情 危 机事 件 主 要 有 以 李
下几 个特 点 。
( )紧扣 民生 问题 ,同情 弱势 群体 一
首先 ,这 些危 机事 件大 多与 社会 民生 问题 紧 密
二 、公 共事 件 中 网络舆 情危 机 的诱 因 负 面或 突 发 性 事 件 更 容 易 吸 引 民众 注 意 和热 议 ,激 发 非 理性 情 绪 的 滋生 和 非 理 性舆 情 的 出现 。
( ) 四 传统媒体 的滞后性 随着 网络影响的发展 ,特别是 博客 ( L G) BO 、 手机上 网等传播方式的普及 ,带来一个 ‘ 人皆可 ‘ 人
为记者 ” 的时代 ,突发 公共 事件 在 网络 上形 成热 点 后 ,各 大 网站 会 在 一段 时 间 内极 度 关 注 事 件 的 进
定 、促进 国家发展具有 重要 的现 实意义。本 文分析 了近年来众 多网络舆 情危机 事件 ,并提 出了科 学应对和
处 置 网络 舆 情要 坚持 的原 则 。
【 键 词】 关 地方政府 ;网络舆情危机 ;处置原则 ;导控机制 【 基金项 目 】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重点课题 。 【 作者简介 】 刘丽敏 ,河北省社会科 学院馆 员。
泄 的 一 种 方 式 ,一 般 不 会 对 社 会 秩 序 造 成 太 大 影 响 。但 随着互 联 网 的快速 发展 ,网络 给舆情 表 达和 舆 情 汇集 提供 了一 个非 常便 捷 的平 台 ,社会 舆情 越 来 越 多地 以网络舆 情 的形式 表 现 出来 。 由于互联 网 的 匿 名环 境 以及 网 民阅 历 、思 想 认 识 水 平 的 局 限 性 ,面对 一些 热点 事件 时 ,很难 在短 时间 内厘 清 事 件 背后 复 杂 的社 会 和 理动 因 ,使得 非理 性 和过 于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问题研究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问题研究
1 6 9
加 强了公 众对 政府执 政 的监督 , 政 府执政 透 明度提 高 , 吸 引 更 多人参 与政 治, 表 达 自己的看 法 、 政 治信念 等 ;
须 首先 了解 网络舆 情 的双重 影响 。 1 . 网络舆 情 的积极 影响
要 公开 公正地监 督和评 价政府 的执政 能力 , 需要一 个合理 的 评价 体系 。信息 时代 , 政 府应 对 网络舆情 能 力 , 也 是其执 政 能力
重要 的组成 部分 。 合理 的 网络舆情 应 对能 力评价 体 系 , 可 以让 政
的综合 表现 。
从 网络 舆情 的传 播过 程来看 , 引导 网络舆情 的最佳 时机 是在
网络舆情 : 是指 公众通过 互联 网对网络和 现 实社 会 中的各种 刺激 性信 息大 肆传 播 的时候 之前 ,这 个 时候介 入 并引 导网络 舆
社 会现象 、 问题所 表达 的态度 、 意愿 、 政 治信念 、 思想 、 意见和 情绪 情 , 能有 效防止 负面 影响 的产 生。
关 键词
网路 舆情
影 响 措 施
文章 编号 : 1 0 0 9 . 0 5 9 2 ( 2 0 1 3 ) 0 3 . 1 6 9 . 0 2 政府开 通 了网络 问政 , 使政府 对国家 的行政 管理更加 便捷 和
作 者简 介: 李岳 , 湖 北工 业 大学经济 与政 法 学院 。 中图分类 号 : D 9 2 0 . 4 文献标 识码 : A
看法 和意 见 。
( 1 ) 事件 发 生一 ( 2 ) 刺 激性 信息传 播一 ( 3 ) 网 民态度 、 意 见和
舆情: 就 是指 公众 在一 定时期 , 关 于各 种社 会现象 和 时事热 情绪 的形成 一 ( 4 ) 网络交 流互动 一( 5 ) 网络舆情 的形成 一 ( 6 ) 积 极 点等 社会 问题所 表达 的态 度、 意愿、 政治 信念 、 思想 、 意见 和情 绪 影 响/ 消 极影 响

政府应对网络舆论的问题及策略

政府应对网络舆论的问题及策略
E 厂 _ ^ A 1 A 0 7_ i H _1e
_

2 1 ・ 上半 月 ) 0 0 6(
政 府应 对 网络辩 论 的 问题 及策 略
口 关 文波
摘要 : 网络 舆 论 不仅 存 在 于虚 拟世 界 , 我 们 的 现 实 生 活也 正 产 生 着不 可 忽视 的影 响 。 对 纵观 近 期 地 方 政 府 在 应 对 网络 舆 情 过 程 中 的表 现 , 思想 观 念 、 制 机 制 和 措 施 方 法 上 还 存 在 着 问题 和 不 足 。如 何 准确 把 握 舆 情 民 其 体 意 , 演好 网络 意见 领 袖 的 角 色 , 于树 立 良好 的政 府 形 象 , 进 本 地 区 改革 、 展 和 稳 定 具 有 重要 的 意 义 。 扮 对 促 发 关键词 : 网络 舆论 地方政府 策略 家 的 一 幅相 似 度 极 高 的 “ 虎 图 案年 画 ” 老 后 , 络 舆 论 开 始 一 边 倒 地 指 向 了 对 地 方 网 政 府 部 门把 关 不严 或 是 不 作 为 的 批 评 。
去年 , 海 白领 王 帅 在 网 上 发 帖披 露 上
多 元化 等个 性 特 征 。 网络 舆 论 正 成 为社 会
舆 论 中 日渐 重 要 、最 具 活 力 的组 成 部 分 ,
甚 至 在 很 多 时 候 已经 成 为 引 领 社 会 舆 论
走 向的 主 导 力量 @ 。基 于此 背 景 , 学 应 对 科


看 做 是 一 种 “ 遍 的 、 蔽 的 和 强 制 的 力 普 隐
量 ” 。 文 所 探讨 的 “ ① 本 网络 舆 论 ” 指 “ 网 , 在
步 改进 。 网络 是一 把 “ 刃 剑 ” 它 在 推 动 双 , 社 会 文 明进 步 的 同 时 。 给 不 良信 息 的 传 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表” 。当前 , 我 国正进人大变革大转型时期 , 改革进入
关和地方代议机关组成的整体。目 前, 很多学者都是从 广义上来理解地方政府这一概念的。徐勇等考察我国
政治结构 , 结合我国实际来界定地方政府 , 把地方政府
深水区, 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突出, 使各利益结构和 社会组织都发生了鲜明的变化, 利益多元化格局非常突 出, 社会收入分配不均, 财富越来越集中 在少数人手中, 贫富差距悬殊严重, 富人越富, 穷人越穷等, 导致仇官仇
成为促进社会 和谐 的重要 阵地 。n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 出, 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 , 加强网络社会管理 , 推
民公仆的形象, 没有履行好 自己应尽的职责。当前, 我
国社会发展处在转型期 , 各种矛盾 和问题 突出, 各种社 会问题也 比较严 重通过 网络来传达。人
员。透过网络舆情, 反映出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 网络舆情信息本质上应当归属于意识形态领域 ,
约, 各部门的职能和职责划分欠清晰, 各种内外因素交
织在一起, 使得地方政府常常成为责任和矛盾的集合
体, 成为网络舆情的舆论对象。
首先, 网络舆情的爆发很多时候是由于政府部门 的失职。现实生活中, 有些地方领导干部队伍不作为
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 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体制, 加
强 网络法治建设和舆论引导。n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 要加强互联 网领域立法 , 完善网络信息服务 、 网络安全
本来与地方政府没有什么牵连, 但矛头往往指向政府, 特别是地方政府, 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严重挑战, 这就是
网络舆情 的“ 罗宾汉情结” 。罗宾汉是英 国民间传说中
民群众普遍认为“ 信法不如信访, 信访不如信网” , 遇到
事情时 , 首先想 到的是通过 网络传播的蝴蝶效应来 把 事情闹大 。 其次 , 网络舆情 的矛头多指向地方政府。很多事情
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u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要健全
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 , 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
或者胡作非为 , 存在严重的官本位思想 , 没有树立好人
是社会生活的意识系统和观念形态。 我国党和政府
历来都十分重视网络意识形态 问题 , 党的十六届 四中
全会指出, 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对社会舆论
的影响。 这时期, 党认识到新媒体对执政的重要性, 不断加快建设法律法规和技术保障。十六届六中全会 强调, 要加强互联网等的应用和管理, 使各类新兴媒体
项长期工作来落实。互联网是意识形态控制的制高
点, 我们要用好马克思主义这块思想文化阵地, 在网络
5 4
杨 林刚 : 地方 政府 在应对 网络舆 情 中存在的 问题及 对策 分析
社 会观察 2 0 1 5 年3 月
时, 网络舆情往往不辨案情的是非曲直, 凭借自己头脑 中形成的刻板效应来对善恶做出判断, 一边倒偏向弱势
富现象严重 。同时, 各种社会 问题严重 , 房价、 教育 、 就
定义为中央政府为治理国家一部分地域或部分地域某 些社会事务而设置的政府单位。I 1 4 1 我国是单一制国家,
中央政府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 地方政府受中央政府的
领导和监督, 但地方政府也拥有很多相应的自治权利。 地方政府在自己的行政区域内具有政治、 经济、 文化等 各项管辖权, 是该行政区域内 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 长
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政治、 经济、 文化 等产生极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党和国家就对
应对网络舆情进行 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 取得了相应的成 绩 。同时 , 由于各种原因, 也还存在很多问题 。 1 . 对网络舆情认识不够, 危机意识不强 当前 , 一些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对 网络舆情 的认识不
期 以来 , 由于我 国地方政府行使权力受其他因素的制
业、 医疗、 环境等问题都直接影响到每个社会成员切身 利益。 但是, 公众对现实的不满和抱怨往往无法发泄出
来, 网络就成为了大家宣泄的场域。网络舆情是社会舆
情在联网空间的映射, 它往往和一些突发事件、 群体性 事件和危机事件密切关联 , 大多都对准政府部门及官
信息通道上唱响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的主旋律。
2 . 网络舆情与地方政府的关联性
地方政府是相对于中央政府而言的, 是代理中央政 府来应对一些地域性事务。从狭义上讲, 地方政府是指
地方行政机关。从广义上说 , 地方政府是由地方行政机
相关, 它是现实社会的反映和延伸, 是现实社会的“ 晴
保护、 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依法规范网络
行为。㈣可见 , 党和国家始终把 网络舆情治理作为 国家

的一位侠盗式人物, 他武艺出众, 机智勇敢, 是一位劫富
济贫、 行侠仗义的绿林英雄。㈣ 在中国, 所谓网络舆情
的罗宾汉情结是指人们普遍具有的一种心态, 只要涉及 官民和贫富之间的冲突, 即强势与弱势群体发生冲突
中共 桂林 市委党校 学报 第 1 5 卷第 1 期 社会观 察 2 0 1 5 年3 月
了它与一般的社会舆情有着不同之处。网络舆情是社
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它具有突发性 、 互动性 、 匿名 性、 及时性 、 非理性 、 片面性和自由性等特点。表面上看 网络舆情是 网民通过互联网来表达 自己对某一事物的 观点和建议 , 实质上 , 网络舆情 与我们的现实社会密切
群体一方, 如药家鑫案和邓玉娇案等。当前, 网络阵地
往往成为草根之怒的发布场 , 成为“ 仇官” 、 “ 仇富” 、 “ 仇
警” 、 “ 仇城管” 等情绪的宣泄口, 网民自 然而然地倾向 保
护弱者 , 形成 自觉 的组织系统来支持弱者 , 反对强者 。
因此, 地方政府经常遭到各种不公正的批判、 指责。另 外, 网络舆情具有放大效应, 对政府的过错进行人肉搜 索, 小小的一个失误很容易被无限放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