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语文八级下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2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2《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一、导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鸟鱼都有思恋故旧的情感,那么人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1、读懂文意;2、感情痴情;3、品读画卷。
(师板书课题,并出示本课的目标)二、读懂文意——完成目标11、一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句读。
(师提示学生注意“强、更、芥”的读音)2、一生再读课文,注意读时的感情处理。
3、学生齐读课文,注意字音、句读。
4、学生自读课文,据课下注释理解文中意思,不理解的字词标注出来,询问。
5、学生质疑,师生一起答疑解惑。
6、学生齐读课文,一生概括文章所写内容。
师做点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三、悟痴情——完成目标21、如果让你用文中的一个字对张岱作一个恰当的评价,你会选用哪一个字?(痴)2、舟子语中的“痴”是什么意思?(结合“喃喃”的意思来理解)3、应该带着一种怎样的表情来读“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句话?(自言自语、困惑不解)4、痴人必定有痴行,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其痴行”,一起品读“崇祯五年十二月······独往湖心亭看雪”句。
张岱有哪些异常的举动呀?(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更定时,独往)5、那么张岱冷不冷?(品“拥”、“独”字——张岱不但身体冷,而且心里也是感到冷清的)6、但是张岱到了湖心亭之后,却感到了一点温暖和亮色,因为在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和他一样的痴人了,这两个痴人见了张岱之后非常的激动和高兴啊,来,我们一起来读出这几句7、生齐读“到亭上······强饮三大白而别。
”师指导学生反复读“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句,读出激动和欣喜,并让生翻译这个句子。
8、“湖中想不到还有这样的人呀”,那么,什么样的人呢?假如你是金陵客,请将这句话说完整,“湖中想不到还有如此的人呀”(生可填写“与众不同、超凡脱俗、闲情逸趣、痴迷于山水、清高孤傲等等)9、那么张岱见到金陵客以后,是否也象金陵客一样满心激动欣喜呀?(通过品读“拉、强、别”等相关词句,体会张岱的“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10、张岱哀愁的原因是什么呢?(结合课下注释对张岱的介绍,来理解他的故国情结)那么你还可以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张岱的故国情结呢?(崇祯五年十二月;是金陵人,客此。
湖心亭看雪 课堂实录
《湖心亭看雪》的课堂实录师:(欣赏西湖的图片)西湖美吗?生:美!师:古代的文人墨客是怎么来赞美西湖四季的?生:【春】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夏】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西湖秋晚叶绍翁爱山不买城中地,畏客长撑屋后船.荷叶无多秋事晚,又同鸥鹭过残年.师:刚才我们和古人一起去感受了西湖春夏秋之美,那西湖的冬天又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今天,我们就踏着明末清初散文家张岱的足迹,紧跟着他去领略西湖冬雪之妙——板书:《湖心亭看雪》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朗读是我们走进文言文的第一步,先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文本,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下面你们推荐一名同学来为大家范读。
生:自由读,范读师:在熟读文言的基础上,我们还要通晓文意。
课前已经要求大家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下面就来考考各小组准备情况。
(1)抢答:1、3、5、7小组,解释下列词语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是日更定矣(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余挐一小舟(通“桡”撑船)拥毳衣炉火(用毛皮制成的衣服)雾凇沆砀(白色弥漫的样子)上下一白(全)与余舟一芥(像小草一样的微小)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客此(客居)舟子喃喃曰(自言自语)(2)抢答:2、4、6、8、9小组,翻译下列句子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接连下了三天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的一片。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7课《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 鄂教版
《湖心亭看雪》学习目标:1. 读准读通,译读课文2. 赏读痴行痴景,体悟作者“痴心”3. 拓展延伸,读出文外之意,学习坚守与独立。
学习重点:赏读痴行痴景,解读痴心。
学习难点:痴心的的解读。
教学设想:“痴”字乃一篇之骨,痴人张岱,把一个“痴”字写透,学习这篇短文,就要抓住“痴”字做文章,寻着痴人——痴景——痴心的预设思路组织教学,穿越文字,让学生经历一段生命的旅程与情感的“攀登”,引导学生逐步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的滋味。
本课咬定语言不放松,在咬文嚼字上下功夫,通过删、换等手段先颠覆语言,再比较、揣摩,开掘它所蕴涵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感知到语言的精妙,所以,在本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学习一种方法,营造一种氛围,感受一种人格。
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湖心亭看雪》。
人说啊,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可以解读诸多信息。
“湖心亭看雪”这个题目交代了什么?生:时间和事件。
师:如果给你这个题目来作文,你可能会写些什么?抓住命题作文中的关键词,关键词是什么?生:看雪。
生:描写雪景,还有和小伙伴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师:人、事、景。
(并板书)师:当然,如果你喜欢雪,文章的字里行间会传达出你的快乐;若你不喜欢雪,读者透过文章触摸到的一定是一个冰冷的世界,也就是文中要渗透作者的情感。
(板书:情)师:这也就是说,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景由人设、情由景生,情景交融的。
设想:破文解题,引出本文主要的写作内容。
什么人在什么地点做了一件什么事?人、事、景、情也梳理出本文的学习重点。
300年前,有一个人叫张岱,曾经到湖心亭去看雪,也作了一篇文,他在文中会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初读,读准读通(一)读准,读熟师:听老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和句子的停顿。
(师配乐背读课文)生:拿笔勾画。
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朗读节奏。
师:古文其实是没有标点的,也就是没有句读,凭借刚才的朗读,你能准确地给本文断句吗?生1:试读第一节。
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
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作者: ————————————————————————————————日期:《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东良中学苏英敏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有没有去过杭州西湖?生:没有。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组西湖美景的图片,请欣赏。
(出示幻灯片1-16)看完这组图片有什么感受?生:美。
师:所以,人们夸赞苏州杭州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西湖的美历来被文人墨客所称道,我们知道的诗词中就有这样的诗句,想一想有哪些?师生:(出示幻灯片17、18、19)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最后两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宋代的大文豪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师: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赏雪景并体会作者情感。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8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湖心亭看雪》(板书课题,出示幻灯片20、21)二、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师:湖心亭在西湖的什么位置?又是怎样形成的?(幻灯片22)看白板找一位同学读下来。
生:(一位)读下来。
师:同学们看白板,请同学们齐读有关张岱的介绍性文字以及文章寄予的情思。
(出示幻灯片23)生:读出白板上对张岱的介绍文字。
三、明确教学目标师: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接下来我们要学习课文。
带着教学目标学习课文,会对课文有更深的了解,请同学们齐读本课的三个教学目标(出示幻灯片24)生:齐读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课文师:带着这三个目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我们来看看大家读的怎样,找两位同学分别读课文的两个自然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8课《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新版)语文版
《湖心亭看雪》一、导入师:南方少雪,更少大雪,大雪三日后的西湖会呈现怎样一种奇景呢?今天我们就跟随明末清初的张岱一起到西湖的湖心亭去看雪。
当代著名散文家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赞叹《湖心亭看雪》与《记承天寺夜游》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两轴精品。
这样高雅的美文,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更加高效地学习呢?请听一听另外一位文化名人给咱们的建议。
(屏显。
生齐读。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宋·朱熹)师:朱熹告诉我们这一读书的方法,用文中的词语说,就是———生:熟读。
师:继而———生:精思。
师:今天我们按照朱熹所言用熟读、精思学《湖心亭看雪》。
二、熟读1.一读:范读。
师:下面看屏幕,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大家要听清字音,听准节奏。
(屏显课文及生字注音。
背景音乐起,师范读课文。
生鼓掌。
)2.二读:散读。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
请看大屏幕,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把课文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开始———(生自由读课文。
)3.三读:指名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
下面,哪位同学来读第1 自然段?(一生读第1 自然段。
)师:读得字正腔圆!请看“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个句子该如何断句。
生(齐):“湖中筑人鸟声筑俱绝。
”师:小伙子请你读第2 自然段。
(生读。
)师:你的声音很浑厚。
注意“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中“更”的音调为四声。
(生齐读“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四读:齐读。
师:扫清了字音障碍,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生齐读。
)5.五读:细读。
师:接下来,我们细读文章。
这遍朗读的要求是:读课文,读注释,有疑问的组内交流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组长汇总,提交全班共同讨论。
好,各组长组织本组开始活动。
(生细读课文,小组活动。
师巡视。
)师:这就是读书的状态,这就是学习的状态。
各组提交疑问,其他组帮助解决。
生:“舟子喃喃曰”中的“喃喃”是什么意思?生(抢答):小声嘟囔。
生:“一芥”中的“芥”是什么意思?生:应该是草的意思。
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
《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吴忠市第二中学王文奇导入(咏雪佳句大比拼)师: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
古往今来,出现了许多咏雪的佳句,谁能说说。
生1:宋朝王安石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生2:晋朝谢道蕴的“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生3:唐朝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生4:唐朝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生5:唐朝刘长卿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生6:唐朝李白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师:昨天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是要同学们去查咏雪诗句,今天同学们都表现非常出色,尤其是赖宗康同学,举手发言也积极,表现比往常要好。
希望赖宗康同学能够继续努力,现在让我们一起步入明末张岱的世界,去品味《湖心亭看雪》。
(赏识一:通过答题,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特别是对平时表现不太出众的同学,及时抓住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高度表扬,以增强他的自信心。
)朗读课文师:现在播放示范朗读音频,学生听读,请把握字音及停顿。
生:(听范读)师:同学们,你们说女生中谁的朗读最好?生:科代表朱元鑫。
师:那男生呢?生:黄盼。
师:现在请他们两位给我们大家朗读课文,好不好?生:好。
师:下面掌声有请他们两位。
(掌声)生:(朗读)师:请其他同学简单点评一下。
生:声音大,流畅,有感情。
生:不过“更日”的“更”应读“ɡēnɡ”。
师:宗楠同学听得非常仔细,纠正得完全正确。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大声有感情朗读课文。
生:(全班大声齐读)(赏识二:该朗读环节通过学生自读,学生推荐读,学生点评一系列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质疑解难师:同学们关于课文中实词,你有哪个不明白的,请提出来,其他同学帮忙解决。
生1:我不明白“俱绝”的“绝”含义是什么?生2:消失。
语文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杭州之盛在于西子一湖,大多数人会选择什么季节出行?生:冬季。
师:大多数人!生:春季或者夏季。
师:在这样的季节可以看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对于大多数人,会选择一天中什么时间去西湖呢?生:早上。
师:我们的作者张岱在冬季去西湖。
他究竟想要借助表达些什么呢?我们读文言文,首先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如第二自然段中有一句“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师: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会读了吗?生:会。
师:把我们昨天预习的结果展示给我们的老师。
生: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不错啊,朗朗书声是我们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同学们会翻译了吗?“上下一白”的“白”是什么意思?生:全。
师:你怎么知道解释为“全”?生:根据全文的意思。
师:我们还可以通过怎么样的方式来了解文言词的解释呢?课下注释,根据课下注释的标注来了解个别词的解释。
今天老师教给大家一个解释的方法。
“一身是胆”的“一”是什么意思?生:全。
师:由此可以推断,“上下一白”的“一”解释为“全”,这就是推断法。
我们再来看个成语“面面俱到”,“俱”是什么意思?生:全。
师:你能精确翻译这个句子吗?“拥毳衣炉火”。
看到这个句子,你感觉到了天气怎样的状况呢?生:十分寒冷。
师:从哪个词中能恨明确地感受到“十分”呢?生:拥。
生:表达出来了,毛皮大衣本来就说明了寒冷,又说道火炉,更能体现了。
生:我觉得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师: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如果十分寒冷,那应该是紧紧裹着。
师:大家注意到了吗?刚才这位男生用了一个词语“紧紧裹”,我们再来翻译下。
我们再来看一个句子“湖上影子,”人教版教参上是这样翻译的,哪位同学来读一下。
生:读翻译。
师:两个红字“道”、“叶”,写出了景物什么特征?生:简洁。
生:孤独。
师:影子这个词语确实能够体现出“孤独”,但影子是淡淡的。
痕、点、芥、粒又写出了什么呢?师:你认为可以用什么两次来形容呢?生:条。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湖心亭看雪》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1.3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词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3.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难点: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图片展示湖心亭的雪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雪景的感受。
1.2简要介绍作者张岱及《湖心亭看雪》的背景。
2.自主学习2.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2学生标注出生字词和重点词语,并查找注释。
3.课堂讨论3.1.1课文描绘了哪些雪景?3.1.2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1.3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有何特点?3.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4.课堂讲解4.1讲解生字词和重点词语。
4.2分析课文结构和表现手法。
4.2.1课文以时间为线索,描绘了雪景的变化。
4.2.2课文运用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了雪景。
4.2.3课文以诗化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比较阅读5.1让学生比较《湖心亭看雪》与《咏雪》两篇课文,分析它们的异同。
5.2学生分享比较结果,教师点评。
6.课堂小结6.2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比较阅读等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课后作业旨在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但仍需在课堂讲解和课后作业方面进一步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在自主学习环节,可以设计如下对话引导:教师:“同学们,你们在阅读课文时,有没有注意到作者在描绘雪景时用了哪些词语?能分享一下你们的发现吗?”学生甲:“我发现作者用了‘白茫茫’、‘雪压’等词语来描述雪景。
《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及讨论
《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及讨论《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及讨论引导语:《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描写西湖美景的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及讨论,欢迎大家阅读!《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及讨论(一)《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湖心亭看雪》,作者是谁?生:张岱。
师:看注释作者什么时期的人?生:明末清初。
师:活了多少岁?(82?83?84?)生1:82生2:83师:到底是82还是83?生:(齐答)82师:他生活在明清两代的人,“跨时代”——他在明朝活了多少年?(上面有资料呀!)师:作者在明王朝生活了多少年?生:47年。
师:清朝活了多少年?生:35年。
师:张岱出生于仕宦之家,自己也做官,有条件享受宫廷生活,特别是47年明王朝。
清朝之后在深山老林里著书,一直到死,披头散发,连亲人都认不出来,像独兽怪物。
如此之人,你想他对明清朝的感受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对明王朝是怎样的?生:怀念。
师:对清王朝又是怎样的呢?生:看不惯。
(老师引导)师:所以他在深山中写的书都命名均有“梦”字。
请同学们看书,这两本书分别叫什么?生:《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师:回首47年生活人生如梦,往事如一梦,一场空!师:今天《湖心亭看雪》是《陶庵梦忆》中的一篇文章。
同学们数有多少行文字?生:10行。
师:严格说才九行文字,不到两百字,却有极高的作品艺术价值,是《陶庵梦忆》的代表作。
生:(窃笑)师:不信,请看课文。
师:作者看雪的地点在哪?生:西湖师:西湖在哪?生:(没反应).师:不知道?那我提示一下,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上有描写西湖的诗句是?师生共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里的最后两句是?师生共读:“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师:可见西湖是个美丽的地方,不是一般的地方,是文人雅士闲居之地。
然后我们再看题目——《湖心亭看雪》(老师指着黑板)重点词是哪个?生:“看”。
《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一声问好之后,我想和大家套套近乎,你们都多大了?生:12,13师:奥,12,13,这是花一样的季节这个季节也是爱做梦的季节同学们你们都做过梦吗?生:做过师:爱做什么梦?生:白日梦(大笑)师(笑):美梦,白日梦那么,你们有梦想么?生:有师:老师也有梦想特别是来到我们曲阜大地,孔子的故乡,就梦想着能和孔子一样和众家弟子72贤才侃侃而谈,在辩论中见真知,在读书中享人生不知道我们的梦想能否实现生:能师:看来,梦这个字是有些意思的在明朝有个人,他把自己的前半生当做梦来回忆,并且写成了书,这个人就是张岱,这本书的名字就是《陶庵梦忆》大家是从哪里看到的?生:注释师:大家很聪明,很会学习陶庵指的是谁?生:张岱师:大家不要小瞧了张岱,我国当代有个著名学者对张岱有个评价,大家看大屏幕(展示课件)生1(读):明文第一,非张岱莫属,陈平原尤其是《陶庵梦忆》篇篇都是好文章,每次读《陶庵梦忆》,总是其乐融融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庵梦忆》中最美的文章《湖心亭看雪》,美文共欣赏,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下文章,开始生(自由读)师:谁给大家来朗读一下(生举手)生2读师:大家注意仔细听字音师:读得怎么样?生3:第一段中读错一个字师:还有要说的吗?生4:我觉得还应该注意每段的情感师:好,要求更高了生5:还有“独往湖心亭看雪”中间应该停顿,刚才他一句读下来了师:是的,注意停顿表意才能更清晰这个句子应该怎样停顿?生:在“独往”和“湖心亭”后面师:给大家示范一下生读师:刚才大家不但按我的要求读准了字音,还听出了节奏和情感下面看大屏幕,注意以下字音哪个同学读一下?生6读:是日更定余强饮三大白,崇祯雾凇师:我注意到一个字,他读得有些犹豫,哪个字?一起说生:崇祯师:大家齐读两遍生读师:还有一个字毳衣炉火生读师:每个同学自由把重点读音读两遍生读师:下面把我们的文章对照着注释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是你读不懂的,弄不通的,看了注释依然有些模糊的地方,做好批注,等会儿我们来交流一下生自由读师:好了,大家说一下有哪些地方不懂生7:第一段最后一句中的“芥”,是什么意思?师:有谁能给他帮忙吗?生8:这里是小草的意思师:非常准确,比喻非常微小的事物生9:最后一段最后一句不太明白师:哪个同学来协助一下?生10:这句的意思是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师:大家质疑的很踊跃,下面我想考一考大家,看大屏幕,我们能否辨得清这些词语的意思生11:上下一白,一是全部;长笛一痕,一道生12:是日更定,是这的意思,是金陵人是表判断生1 3:上下一白,白色;强饮三大白,杯师:课文中还有没有?生14:是日更定计时单位,更还有还的意思师:那么请看下面译文当中有些地方错了,或者不当,赶快找一找生15:第一句错了,冰花一片弥漫师:解释的哪个词?生:雾凇沆砀师:还有没有?生16:长堤一痕,长堤的一道痕迹露在外边师:这样解释是直接了些,但是少了一点美感,是吧?长堤远远看起来,被雪覆盖了以后看起来彷佛是一道痕迹,所以,有一道淡淡的长堤的痕迹,大家觉得能够吗?生:能够生17:最后一句,舟中人两三粒罢了,应该是舟中的人显得很渺小,就像两三粒罢了师:你加入了你自己的感觉,但是你还是说舟中的人两三粒罢了生18:我觉得是舟中两三个罢了师:有进步,但我觉得还不是最美的粒在文中写得多美啊,不但仅个量词,而且还是个比喻呢?生19:我觉得是舟中的人就像是两三粒米粒一样渺小师:更精彩了,其他同学还有要说的吗生20:船上两三个米粒大小的人罢了生21:船上两三个米粒一样的人而已师:米粒其实是船上的小小的人影子,舟中两三粒人影罢了师:好,读通了文章,读准了字义,下面我们大声把文章一起再朗读一遍进一步理解张岱生齐读师:随着我们的朗读声,我们离张岱越来越近了张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文中有一个字对他的真性情做了概括,看看是哪个字?生齐:痴师:痴,能组什么词?生:痴迷师:好,张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痴人,他的痴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大家拿起笔在文中勾勾画画,生22:我觉得应该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③,余拏④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大雪下了三天,不怕寒冷,独自去看雪师:张岱的痴表现在行为上,哪个字表现痴呢?生23:独,下着雪一个人去湖心亭,对山水痴迷生24:拥毳衣炉火师:张岱不是一般人,是个痴人生25:湖中人鸟生俱绝,人和鸟都没了,而张岱却独自去湖心亭,反衬出他的痴迷师:不但人和鸟都没了,连声音都没了,真是万籁俱寂生26:是日更定,更定是晚上8点左右,一般都在家中休息了,而张岱却跑到湖心亭看雪,而且是在寒冷的冬天师;世人游西湖多是春秋或七八月份,而张岱却选择了冬天,选择了晚上,一独一绝,让我们感到了张岱的痴迷,独特,与众不同课本附录了柳宗元的一首诗,《江雪》,看一下那些句子和本文的意境相似生27:孤舟说笠翁,独钓寒江雪师:和哪个句子表现的意境相似啊生28:我觉得应该不是这一句,应该是千山鸟飞绝,师::与哪个地方啊生28:湖中人鸟声俱绝师:刚才那位同学说的与我们文中哪个地方意境一致、生28:独往湖心亭看雪师:一绝一独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特立独行的张岱,一个清高自赏的张岱,下面我们一起把这段文字读一下,体会一下这绝的意境,独的心境生齐读师:这样的痴人,眼中的景色定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张岱眼中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呢?生29: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师:不要紧张生30: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师:很好,那么咱们把写景的句子男生一句女生一句来读一下,男生读那句合适啊?生齐:男生读前面女生读后面生齐读师:张岱眼中的雪景独特在哪里呢?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下,交流一下,同桌前后之间交流一下生交流师:这位男生还没发言呢生31: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师:好在哪里生31:因为上下白茫茫的一片,有梦幻般的感觉,充满诗情画意师:白茫茫一片,好空阔,他说了一个关键词是什么?生齐:梦幻师:和我们平时的景象不一样生32:我觉得还能体现雪的纯洁,而且世间万物联系在一起,浑然一体,让我们感到非常的惬意师:惬意这个词用得好,太棒了辛弃疾曾经说过,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张岱看雪是这样的,你说张岱的志趣和追求是什么样的生33:张岱是个很清高清白的人,高洁的人能守得住内心的纯洁,就像冰雪一样生34:我认为从这个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很宽广,也体现了张岱的宽广的胸襟师:真棒,没想到小小的年纪领会的那么到位生35:我觉得从这里还能体现出作者遗世独立的生活方式师:遗世独立这个词怎么理解生35:他不同于社会中其他的人,超凡脱俗生36:感觉从这里体现出他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师:同学们分析的特别棒,这广阔的大自然俨然就是张岱的心胸啊生37:我从第二段中的几个一字还有两三粒,长堤只剩下一道痕迹,湖心亭只剩下一个点,说明作者把天地的空旷与景物对立起来,一切事物显得那么渺小生38:我觉得两三粒而已,独往,说明很少有人能理解他的心境,欣赏这样的美景师:也体现了他的独,正像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一样生39:我绝得一痕一点两三粒,还能把那种寂静的气氛传达出来生40:我要补充一下,两三粒体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生41:他和别人不同生42:我体会到这里的景色如同仙境一般师:好,朦胧梦幻仙境,与现实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从中看出张岱确实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一个痴人,一个超凡脱俗的痴人,一个遗世独立的痴人,他爱这山水,渴望与他融为一体这样美丽的文字,我们不读不背是不过瘾的试着背一下生齐背师:只看画面背诵生齐背师:借助你的想象走进张岱为我们描绘的幽远脱俗的画面,想象着背生齐背师:我发现中间四个男生闭上眼睛想象着背的,我们不妨闭上眼睛,如果还不够的话,我们还可以手舞足蹈再来背一下生齐背师:走进这样的画面,你想发出点什么感慨?生43:这个景象是让人陶醉的生44:这个景象是让人痴迷的生45:这个景象很有意境的,不可言语的师:这样一个痴人在湖心亭中又遇到了什么,他的心情怎么样生46:大喜激动师:从哪里看出来生46: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生47:我认为遇到了知己师:如何体现的生47:余强⑩饮三大白而别师:酒逢知己千杯少除了强饮酒外,他们之间还有什么样的对话生48: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说明他们是知音师:还有什么对话生49: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师:我们配合一下,我问请问你贵姓啊生齐:是金陵人,客此师:读出有点异样吗生50:问姓氏,他回答是金陵人,有些答非所问师:为什么生50:张岱觉得是一个地方的人,知己师:刚才说得不全面,对注释了解不够,看客此这个词,金陵人客居于此,张岱也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何必知道姓名呢?看大屏幕;金陵是南京,明朝开国之都,后迁都北京张岱写这篇文章还有些什么情绪在里面呢?生51:还有些怀念和留恋留恋明朝师:故国之思生52:还有些激动生53:有些孤独寂寞,沧桑师:看屏幕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而终,了解他的经历,少年富有,明亡后入山,骇骇为野人统观全文,我们总结一下张岱的痴表现在哪里生:痴在故国,前朝师:在这种大背景下,忆起来西湖之游,想到了心中的坚守张岱不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痴迷于故国家园的梦忆之中《红楼梦》中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再,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们一起背一下,理解张岱的痴师生齐背下课。
《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
《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听仙乐,赏美图,平定心神,集中注意力,为上新课做准备。
)师:刚刚我们听着优美的古筝曲《平湖秋月》,赏着西湖的如画风景,却独缺了文,是一大憾事。
谁能来说几句镌刻在你记忆深处的与西湖有关的诗句来弥补一下?生: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师:这是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名句。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不错,这是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句子。
生: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师:不与四时同在何处呢?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师:同学们说的这些诗歌,非春即夏,大多繁花似锦、绚丽缤纷的。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冬季傍晚美丽的雪景。
今天我们就随着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吧。
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
生:读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一、更、痕、芥、沆砀、强”等文言词。
2.探究文字背后掩藏的张岱复杂的情感世界。
)师: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我们来读课文,初步感知一下课文内容。
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
生:自己朗读课文;指名读课文;全班齐读课文。
师:读了几遍课文,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但要想探知张岱寄寓在本文中的复杂的情感世界,我们还得从基础做起,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生: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
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难。
师生共同小结重点字、句。
师: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之上我们再来读课文。
生:全班齐读课文。
师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生:“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师追问:若用一个字概括呢?生:“痴”师: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痴”来?生:“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晚。
生:“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说明天气之寒。
按理,应是躲在家里,围炉取暖,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的“痴”。
师:从张岱与众不同的行止我们看到了他的“痴”,那么同学们,张岱的这种“痴”的背后是一颗怎样的心灵呢?(找出第一自然节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一个字来,并结合背景材料体会)生:——独师:明明有“舟中人两三粒”,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矛盾吗?生:他认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心情,从文章最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观念。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3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3篇《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3篇《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1(一)预习课1、请全班同学各自提供一首描写西湖的诗歌,准备课堂交流。
2、请找出课文中的一个会意字,并举例你所知道的3—5个会意字,并相互传看审定。
找出课文中的多音多义字,读准字音,把握意义用法;掌握课文中自己不认识的生字的读音、意义用法;课文中的“雾凇沆砀”中的“凇”是形声字吗?为什么?3、在课文中标明作者写湖心亭雪景的量词,请试用其它量词置换。
4、作者全文很好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有大小的对比、动静的对比、冷热的对比,请用课文中的语句一一说明。
5、试将柳宗元《江雪》诗和本课作一对比,并说明它们所写内容的异同,准备在全班交流。
6、你认为作者“痴”吗?你觉得应该怎样理解文中的“痴”?(二)讨论课师:同学们,上次布置本课的作业大家完成得很好,今天我们结合课文的学习一起来讨论讨论。
先请几个同学自告奋勇朗诵你提供的描写西湖的诗。
生1:朗诵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有相同的同学举手(生举手)生:朗诵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好!有相同的同学举手(生举手)生:朗诵《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师:有相同的举手。
(生举手)好!看来选这三首的同学居多,那么我们看第一首写的是西湖的雨景,第二首是西河的荷景,第三首呢?生齐:西湖的春景。
师:对!我们要学的明朝散文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写的是西湖的……生齐:西湖的雪景。
师:好!我们的作者登场了,他到西湖去进行一场与人不同的观光旅游。
作者开篇就交待了游湖的时间、地点、人物、天气状况,还有呢?旅游方式是坐车、乘飞机还是—————?生:划船。
师:对!还有旅游的用品是?生:炉火。
《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
八年级(下)第五单元课堂实例
20、湖心亭看雪
——湖山夜雪觅诗情
师:(吟诵柳宗元的《江雪》如果说柳宗元“独钓寒江雪”是寄情于山水的话,那么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则是痴情于山水。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味《湖心亭看雪》。
学生自由朗读,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来评价张岱。
生:“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章结尾作者借舟子的话点出了一个“痴”字。
师:(板书:痴)“痴”字是一篇之骨。
我们来看看痴人眼中之痴景。
【咬文嚼字赏痴景】
师:张岱乘一叶小舟夜访西湖,映入作者眼里的是怎样的一派景观?)
(学生读写景句)
师:作者笔下的西湖雪景好奇怪哦,如果我来写,我会这样写:(课件展示)
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提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只、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师:比较一下,原句和改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我们先来看前一句,对比读一读,推敲推敲。
生1:加上三个“与”字,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痴迷的境界,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
生:连用三个“与”字,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更能衬托出上下一白、水天一色磅礴浩渺的壮观之美。
生:原句浑然天成,衔接更自然,语气更连贯,有一种音韵之美,如果去掉这三个“与“字,读起来语气显得生硬,不如原句读起来顺畅。
师:看来这三个“与”字并不多余啊。
来,我们把这种音韵之美读出来。
(学生拖长音调,读出了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
)
师:有人这样标点这句话你同意吗?。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6
《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师:同学们,提到这篇《湖心亭看雪》会觉得很亲切,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西湖边上,那一池碧绿的湖水给了文人墨客足够的灵感,他们写尽了西湖的春夏秋冬,写尽了西湖的风花雪月。
今天我们看一下张岱笔下的湖心亭又是怎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景致呢?先请同学念一下这篇课文。
一女生朗读课文。
师:在这儿呢一起看一下,“余桡一小舟”的“桡”是什么意思?生齐:撑船。
师:对,是撑船的意思。
还有“拥毳衣炉火”的“毳”是三个毛字,它的本义是鸟兽的细毛,在这里毳衣什么意思?生齐: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师:对,指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还有“雾凇沆砀”,沆砀什么意思?生齐:白气弥漫的样子。
师:白气弥漫的样子。
在预习的过程中,还有什么问题没弄明白?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等候。
师:既然大家没有问题,那老师要提问题了。
首先是一词多义的词。
“是日更定矣”的“更”是什么意思?生:是初更以后,初更的意思,初更以后,更是计时的方法,初更是晚上八点左右。
同一个字,后面还有一个句子“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更”,更是什么意思?生:还。
师:对,还的意思师:这里还有一个句子。
“上下一白”,“一”什么意思?生:“全”的意思。
师:哎,“全”的意思,“一童子烧酒炉正沸”的“一”什么意思?生:一个。
师:哎,有一个,对了。
看这个句子,“是日更定”,“是”怎么解释?对,这的意思。
“强饮三大白而别”,什么叫强饮?生:勉强。
师:有的同学说勉强,有没有更好的解释。
对,痛快的意思,在这里“强”表示痛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这个“客”是什么意思?对,客居,名词作动词。
弄清楚这些意思后,我们一起把文章读一遍。
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有没有找到描写雪景的句子是哪一句?生:师:是“”吗?不是很准确。
另外同学再找找,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
你说。
生:“雾凇沆砀……两三粒而已。
”师:好的,请坐。
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这两句写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生:我觉得西湖的水很美,美在哪里?追问:美在哪里?师:美在很平静,从哪里看出来的?生: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湖心亭看雪》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西湖更是以其景致优美闻名于世,白居易曾说过:“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西湖”。
可见西湖美景之诱人,如果有机会游览西湖,你会在什么季节去呢?生回答:(此处略)师:同学们的选择各不相同,却唯独没有冬天,可见大家都希望在最舒适的季节看最美的景色。
有这么一个人,他选择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寒夜独自一人去西湖赏景。
今天,我们跟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品味他笔下雪景之美,感悟雪中之情。
二.授课过程(一)检查课前预习师:我们看看大家预习的怎么样。
请一位同学介绍张岱生平,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生1: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师:晓丹同学为我们提供了张岱的生平及著述,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的?生2:(补充)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
之人耶有用没用?”。
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师:很好,林祥同学的补充可助我们走进作者思想世界,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的?生:没有了。
师:那好,我的资料再加上将晓丹和林祥同学提供的,就较为全面了,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将黑体部分做笔记。
(出示张岱生平——幻灯片一)生做笔记(二)初读文章——做到读对师:下面请李睿同学朗读课文,要咬字清楚,断句准确。
第28课《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语文版初二下)
第28课《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语文版初二下)师: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生津津有味背诵〝孤山寺北贾亭西〞,背诵〝水光潋滟晴方好〞〕师: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但是??假如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模样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点评:三言两语的导入,留下了悬念】师:请一位同学朗诵全文,同学们认真听,粗步感知一下课文内容。
〔生陈熙之读,专门有感情,师生简评。
〕师:再请一位同学读一遍。
这次朗读的要求高了一点儿:这篇短文中啊,作者犯了一个颇严峻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请你把它找出来。
〔生惊诧好奇〕〔一同学举手要求读,也还不错。
〕生:老师,我找出来了,文中开头是讲〝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但是后文又显现了一个舟子在讲话。
生:还不仅有舟子呢,前文还讲〝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这几处差不多上矛盾的。
师:同学们好敏捷!名篇名作如何能够前后矛盾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和张岱商量一下让他改改?生:我建议先不急,等咱们深入钻研了课文再作定夺,讲不定这其中另有奥妙呢!〔大部分同学表示同意〕师:来,我们一起来再齐诵一遍,这次要求更高了。
文中啊有一个词语能够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
〔生齐读,老师适时多次幽默提醒:没有陈熙之读得好。
学生会意,迅速主动调整。
〕生:老师,我找出来了,那个字是〝痴〞。
〔学生纷纷表示赞成,老师板书〝痴〞〕【点评:三次朗读,次次要求不一样,抓矛盾是为下文留下伏笔,抓〝痴〞是抓全文切入点。
三次朗读为学生深入入文本作了预备。
】师:〝痴〞用通俗的话如何讲啊?生:傻,笨!生:呆。
反正确实是行为举止不同常人。
师:对,那个张岱啊,确实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
大伙儿再自由读两遍,咱们讨论一下,他哪些地点表现出专门的呆气了。
〔生自由朗读,讨论,纷纷举手。
〕生:〝是夜更定〞,他难道在凌晨的时候去看雪,真不可思议!生:还自称是一个人驾船去的,胆子可真大。
语文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湖心亭看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文言文湖心亭看雪一、导入(课前多媒体播放“西湖十景”,渲染气氛,走进西湖)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千百年来,西湖的美令无数文人墨客为她挥毫赋诗。
你都知道哪些描写西湖的诗句?(学生交流)是呀,同样的景物,因为诗人的心情不同,志趣各异,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师:张岱,一位明未清初的文人(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简介),有一天也怀着满腔心事走进了西湖,他笔下的西湖又会是怎样一番模样?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陪张岱去《湖心亭看雪》。
二、译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课件出示该句),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做到准确译读。
老师先将课文范读一遍,请大家边听边拿笔圈记出自己容易读错的生字词。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圈画生字词)师:大屏幕上的这些生字新词哪个同学来范读一遍?(课件出示:崇祯..雾凇沆砀...一芥.铺毡.喃喃)..挐毳衣(先指名认读,后出示拼音,再提示学生注意字形,最后学生齐读两遍)师:请大家自读课文,边读边标记出自己不太理解的文言词句。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师:学贵有疑。
哪位同学先来说说你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吗?(学生举手提出自己不理解的文言词语和句子,互问互答,老师适时点拔)师:刚才老师说了,读文言文要学会准确译读,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大声的将课文翻译一遍。
(学生自由译读课文)师:现在请大家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再一次齐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学生齐读课文)三、品读: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师:你想用文章中哪个字来概括作者的形象?生1:我觉得用一个“独”字好,作者孤身一人前去看雪,体现了他的独来独往。
生2:我认为应是“痴”字,作者的行为是独来独往,但结合全文看,作者更是一个“痴”人。
师:你看问题很全面。
是的,曹雪芹曾在《红楼梦》中无限心酸地写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课件出示该句)。
张岱的“痴”,又该作何解呢?下面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去体味作者的一片痴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师: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生兴致勃勃背诵“孤山寺北贾亭西”,背诵“水光潋滟晴方好”)师: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点评:三言两语的导入,留下了悬念】师:请一位同学朗诵全文,同学们仔细听,粗步感知一下课文内容。
(生陈熙之读,很有感情,师生简评。
)师:再请一位同学读一遍。
这次朗读的要求高了一点儿:这篇短文中啊,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请你把它找出来。
(生惊诧好奇)(一同学举手要求读,也还不错。
)生:老师,我找出来了,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生:还不仅有舟子呢,前文还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这几处都是矛盾的。
师:同学们好敏锐!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和张岱商量一下让他改改?生:我建议先不急,等咱们深入钻研了课文再作定夺,说不定这其中另有奥妙呢!(大部分同学表示同意)师:来,我们一起来再齐诵一遍,这次要求更高了。
文中啊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
(生齐读,老师适时多次幽默提醒:没有陈熙之读得好。
学生会意,迅速主动调整。
)生:老师,我找出来了,这个字是“痴”。
(学生纷纷表示赞成,老师板书“痴”)【点评:三次朗读,次次要求不一样,抓矛盾是为下文留下伏笔,抓“痴”是抓全文切入点。
三次朗读为学生深入入文本作了准备。
】师:“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生:傻,笨!生:呆。
反正就是行为举止不同常人。
师:对,这个张岱啊,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
大家再自由读两遍,咱们讨论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现出特别的呆气了。
(生自由朗读,讨论,纷纷举手。
)生:“是夜更定”,他居然在凌晨的时候去看雪,真不可思议!生:还自称是一个人驾船去的,胆子可真大。
(众笑)生:还不是一个普通的冬天的凌晨,是“大雪三日,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
师:你把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夸张地读一遍。
(生动情读,有意识地夸大处理了“大”字和“绝”字,师生颔首。
)师:想想,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师:什么声音都没有。
师:用一个成语表达如何?生(想了想):万籁俱寂。
师:这是从哪个感觉器官来描写的?生:听觉。
师:能从其他角度来写吗?生:湖上白茫茫的一片,白得刺人的眼睛,人呵出的气,到空中马上就被凝固了,耳边是呼呼的风声,空气都是冰凉的。
师:想象得还可以。
也能用一成语来表达吗?生:天寒地冻。
师:好。
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你会在家干什么?生:烤火。
生:缩在被窝里看书睡觉。
生:喝热茶热咖啡聊天。
师:可是张岱,居然在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你看他,是不是有些“怪异”啊?生:就是,痴人首先是行为痴。
(众笑)师:妙!(板书:行痴)生:还有老师,你看张岱,他眼中的西湖雪景我觉得也挺异的。
师:你有感情地读一遍,说说异在哪儿?(生读,还挺有感情。
但是抓耳搔腮说不出来)师:来,咱们一起读这两句,细细体会一下。
(生读,摇头晃脑的,有些韵味儿)生:这幅图嘛,反正就是觉得很不一样,一会儿大一会儿小的。
(众笑)师:不着急,我来帮你。
老师觉得呀,这一句问题也挺多的。
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多拖沓啊,古人不是说要惜墨如金吗?一连用了四个“与”,我看一个都不用也行。
生:不行,老师。
师:为什么不行?你看我读。
(师去掉四个“与”,很认真地读了)生:效果不对了。
师:哪点不对,你得说服我。
(大家仿佛表达不出来一样)师:那我们对比读一读。
先去掉“与”读一遍,然后再把原文读一遍。
(生对比读了一遍)生:哦,老师,我感觉出来了,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
生: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
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师:好样的,有眼光!来,咱们读出天地苍茫的景象。
(生拖长音调读,摇头晃脑,韵味儿十足)师:还有一个地方,老师不解啊。
你说文中那些量词怎么这么怪啊?明明应该是这样的嘛: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三个而已。
生:不好,显得好大哟!师:大有什么不好吗?看得更清楚有什么不好吗?生:前面的大和后面的小形成鲜明对比,这样才“异”嘛!(众笑)师:哼,不仅是量词有问题,我还觉得顺序也有问题呢,如果我来写就这样安排“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你看,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清晰,符合人的心理要求嘛!生:不好,味道全没有了。
师:啥味道?生: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和进苍茫宇宙的那种味道。
师(惊喜的):漂亮!咱们读读最后一句,把那个“而已”的味道读出来。
(生反复读“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教师反复指导“而已”的读法)师:感觉到这“而已”的言外之意了吗?生:景啊,人啊,不过是这沧海一粟罢了,在苍茫天地中,他们都似有似无,“天人合一”了!(师生惊喜,热烈鼓掌)师:哦,这同学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融入宇宙的愿望啊!(师板书“痴景”)【点评:一翻虚拟假设性的对话,一步步引导学生品味痴人之“痴景”,读得细腻读得丰满,读出了内涵读出了妙处。
】生:老师,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突然又写喝酒聊天什么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坏了?师:问得好。
说不定这后边还藏着关于“痴人”的秘密呢!咱们先到对话中去找。
来,请一同学读读“大喜”一句。
(一生起,读得回肠荡气,神态语气俱佳)师: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咱们用文言文说出来。
生: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生:湖中焉得有此豪情之人。
生:湖中此人,知音也!生:志同道合,三生有幸!(众笑)师: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如何回答?生(抱拳):彼此彼此!(众大笑)生(抱拳鞠躬):幸会幸会!(众笑)师: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师有一疑问啊: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地址,不留电话不留E-mail,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
(众笑)生:应该是故意的吧。
正如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中三人都是痴人,何需留名,一留反而就俗了。
生:我想起《还珠格格》中的一个细节,小燕子的哥哥才出现时,尔康他们问他姓名,他不答,只说“一箫一剑走天涯”。
(众笑)师: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啊?生:他不愿和人深交,他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
生:他只愿融入自然中,和自然为友,而不愿进入世俗的生活。
师:我们现在来看最初我们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楚人数吗?是张岱一不小心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吗?生:我懂了,根本就不是失误,根本就是因为他“眼中无人”,知音尚且不顾,何况舟子。
(生鼓掌)师:那他的眼中只有什么呢?生: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属于自然的。
师:哦,同学们一点拨,老师懂了。
世上居然有如此痴人,视世俗世界而不顾,一心要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
可是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如此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会不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生:不会。
师:为何?生:舟子没有文化,不可能懂他。
师: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生:他一言不发,摇着头,脸上有一丝琢磨不透的微笑。
生:他一脸端庄而严肃,眼睛如深潭般深邃。
在又起的漫天大雪中凌寒独立,一言不发。
(生鼓掌)师:此时此刻,他心里会说什么呢?(生蹙眉思考)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同学们,找找这个迷,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
(生急看,恍然大悟)生: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生:他想: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张岱,绝不媚俗失节,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
(生鼓掌)师: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你们。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
(生板书“痴心”)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
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
他们不仅仅是寄情于山水,而且是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
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寻找心智的独一。
同学们,正如那位同学所说,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凝寒独立是其人格。
让我们回顾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那首《江雪》。
(师生齐诵《江雪》)师:同学们,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在动情的朗读中结束全文)【点评:巧设情景,让学生过了一把应用文言文的瘾。
痕迹不露的引导、巧妙自然的回扣、水到渠成的点睛都让人感觉酣畅淋漓。
】【教学感言】上完《湖心亭看雪》,我回味无穷:短文长教,简文丰教真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啊!这份美好,诞生于以下“突破”。
以“读”突破。
从最开始的全文朗读到重点句子的品味读,“读”是整堂课的主线。
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
“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读”中自有山重水复疑无路,“读”中自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读出了兴趣,读出了韵味儿,读出了精神,读出了灵魂。
“读”是主旋律,“读”也成了文言课堂最大的亮点。
以“用”突破。
第一自然段的成语概括和想象不用说了。
第二自然段的解读方法的设计颇费了一番心思。
如何在“读”的基础上有所深化,从而推动课堂教学,又掀起学生的第二轮的学习兴趣呢?因地制宜应用文言的方法效果不错。
学生用得兴高采烈,老师导得轻松自如。
“读”中“用”,“用”中“读”,既“读”又“用”,相得益彰。
文言之学习,成了一种有趣的尝试。
这样的课堂,怎么可能不风起云涌呢?感到不满足的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有好些处还开始于老师预先设计好的的“导”,如果能彻底地实现课堂思维从学生始,那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啊!【课例点评】文言文到底该如何教?这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焦点。
通过王君老师的《湖心亭看雪》,我们似乎可以作一些有益的思考。
第一,文言文也需要定位。
就《湖心亭看雪》而言,这篇明末清初的文章在语言上几无难点,而作者高超的素描技巧及其景中情事中情却引人玩味,耐人琢磨。
所以,本堂课教师要作的是引导学生走进一类特殊的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抉择。
第二,本文的一大亮点是老师的引导很到位。
教师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课堂上没有教师的作为,就是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