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及反思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5篇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5篇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了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
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
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学生诵读课文诵读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
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三学生分组探究1语词破译组:负责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
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四交流探讨的结果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⑴ 词语: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
《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和点评五篇
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是明朝张岱的代表作。
作者出身官僚家庭,一生未做官。
下面是精心整理的《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和点评【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目标: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一起回顾“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等等。
)这些都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最新10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最新10篇湖心亭看雪篇一一、导入师: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最美在西湖。
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的美。
打开记忆的背囊,分享一下你所熟悉的诗句中的西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师:同学们分享的诗句中,西湖多姿多彩,但是明代的`汪珂玉却说过这样一段话:“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学生齐读)师:今天,我们就去认识一位能够真正领略山水之绝的人,他就是张岱,让我们走进《湖心亭看雪》,领山水之绝色、悟作者之情怀。
二、读美文,整体感知师:这是明清时期的一篇小品文,文中有很多容易读错的字,你们有30秒钟的准备时间,敢挑战的就勇敢的举起你的手。
师:全部正确,向他学习,每个词语读两遍。
(有错误时:咱们同学都读的跟他一样吗?学生纠错后。
嗯,第一位同学是我们班的勇者担当,第二位同学是汉字小英雄。
)师:扫清了文字障碍,请同学自己大声地朗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一会找同学展示朗读。
师:同学们朗读的兴致盎然。
哪位同学为我们展示一下呢?(女生读一段,男生读二段)师:这两位同学为我们开启了朗读之旅。
谁能来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呢?从字音、句读两方面评价。
师:两位同学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让我们捧书端坐,大声地朗读这篇美文。
(生:齐读)师:从同学们洪亮的声音和整齐的朗读中,我看到了你们的自信。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再朗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自主学习,积累重点词语,疏通文意,有疑问的时候可以向小组成员寻求帮助。
那两个小组把你们积累的重点词语板书在黑板上?回去后继续疏通文意!(生:自主学习)两个小组展示翻译师:同学们对文章的字词句都有了准确的理解。
《湖心亭看雪》教学案例实录共3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案例实录共3篇《湖心亭看雪》教学案例实录1《湖心亭看雪》教学案例实录近日,笔者参加了一次以《湖心亭看雪》为主题的文学教学。
通过本次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文学素养,还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本文旨在通过记录实际的教学案例,分享一下如何有效地开展文学教学。
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陆游及其代表作《湖心亭看雪》;2.了解写景抒情的基本技巧和形式;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美感体验能力;4.使学生感受到唐诗的文化魅力和情感渗透。
二、教学内容1.了解唐代文学背景和陆游的生平;2.朗读《湖心亭看雪》和背诵诗歌;3.分析诗歌写景和抒情的技巧;4.品味《湖心亭看雪》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过程1.理解诗歌背景和作者生平教师通过ppt、图文并茂地介绍唐代文学背景,让学生了解唐诗的特点以及唐代文人的风貌。
然后通过三幅图片让学生对陆游的生平有一定的了解,为学习诗歌创造了必要的背景。
2.学习诗歌和背诵教师朗读《湖心亭看雪》,为学生呈现了一幅幅画面,然后再让学生自己阅读诗歌,并有意识地感受内容和意境。
然后让学生分组背诵,通过反复朗读不断提高学生朗诵的感染力和诗歌理解能力。
3.分析诗歌写景和抒情的技巧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如诗歌的节奏、韵律、形式结构、寓意隐喻等。
学生在讲解中自己阅读诗歌,研究如何在不同场景下进行写景抒情的运用。
4.品味《湖心亭看雪》的情感内涵教师通过题外话和课外拓展,让学生感受到《湖心亭看雪》背后的情感内涵。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由思考,发表个人看法和感言。
四、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多种手段呈现诗歌,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了唐诗的优美和广阔。
通过讲解、讨论与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美感体验能力及阅读技能。
不过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注意文学教学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深入理解唐诗而不是机械谙读而忽略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情感体验。
教师在教学前需仔细检查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教具,及时修改或更换过时或难以理解的文字或图片,例如在介绍唐代文学背景时,可以通过多媒体ppt,将青铜器等实物展示给学生看,呈现更加鲜活直观的文化背景。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通用9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通用9篇)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通用9篇)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篇1本堂课主抓关键词“痴”,以朗读贯穿课堂,同时引用史料,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导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图”为例,引发学生对雪的感悟,说到对古诗的记忆,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带着“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这个问题听完视频朗读,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关键句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紧接着又用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课的核心词语——“痴”。
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
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二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
主要抓住本文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能否去掉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
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三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
主要是抓住“金陵人”这个特殊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词语来理解作者。
当然这个“金陵人”的发现也是破费工夫的。
请学生把目光锁定到酒后话别这句话,问他们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大家都沉默不语,这时,我换一种方式——如果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答你是顺德人,行吗?学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问的地方,也把视线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让学生说说金陵的历史地位,以及见解张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第一篇:《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一、导入师:我想问下同学有没有去过苏杭两地,无论去或者没有去,你们一定听说过一句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杭之美的确是人尽皆知的,那苏杭最出名的地方大家知道吗?生:知道。
师:那是哪里?生:西湖师:西湖作为我国的著名的旅游胜地,因此也有了“人间天堂”这种称呼。
(屏幕显示西湖美景)西湖不仅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也对西湖的美景赞不绝口。
因此,他们用大量的笔墨来描绘西湖的美景。
你们知道有哪些描绘西湖的诗句吗?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有哪些诗句(屏幕显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师:这些诗句用渲染的手法,多种色彩构成了春秋夏三季西湖不同的美,我们唯独没有看到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西湖的湖心亭看一场雪!二、整体感知师:现在我要请同学们一起将全文朗读一遍,同学们要注意两个问题,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屏幕显示全文注音以及节奏的划分,学生齐读)师:接下来我要检查预习的情况,看看大家字词的掌握情况。
(出示第一段重点词语,学生回答)师:看来大家都掌握得不错,现在我要让同学们看一幅图,这是什么图?(显示图片)生:雪景图师:你们能从文中找出描绘这幅画的文字吗?生:能师:我请一位同学起来将他找的读出来。
生: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师:还有吗?生: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很好。
生:刚才这位同学在说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个问题,这里天与云与山与水,用了三个“与”子,在现代汉语中就会出现重复啰嗦的情况,而在这里,能不能去掉呢?生:不能师:那你们告诉我为什么?生1:我也认为不能去掉。
“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师:很好,这三个“与”字,生动的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的浑然难辨的景象。
《湖心亭看雪》教案及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案及反思《湖心亭看雪》教案及反思(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湖心亭看雪》教案及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湖心亭看雪》教案及反思 1课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教案〖学习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
下雪啦,多好!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
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作者简介〗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侨寓杭州。
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
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
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
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四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本节课,关于文言实词和写作手法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是学生们能够质疑,能够思考,并能够在思考中有所收获,实在是一件可与而不可求的幸事!或许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课堂生成吧?!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字词解释和文义疏通让学生在预习中对照课后注解完成,有疑难小组交流解决,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二)《湖心亭看雪》的教学目标中我把重点定在:通过想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静苍茫的意境之美,学习白描手法的运用。
就是希望培养学生的文学感悟力,去品析雪后西湖的空灵静谧之美。
并在预习导案中设计了三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
在课堂上学生也能品析出雪后西湖的苍茫、寂静之美,但因课堂前半部分学生对字词疏通方面质疑太多,使得课堂前松后紧,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赏析,来品读,让教学重点没有凸显出来。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掌控,突出课堂的教学重点,体现学生主体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这个设计体现了四有:有目标,有自学,有讨论,有读写;其次,三语(导语、过度语、结语)在备课的时候在考虑到了;同时整个环节基本符合:自学释疑、整体赶制;训练操作、合作探究;反馈矫正,读写巩固;延伸迁移,联系实际。
以上这些在上课时都体现到了,而且,在合作探究质疑环节,由于学生质疑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我又适当加入了一个讨论,自己感觉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当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比如在最后的结语处只强调了学生要选择自己的痴事去追求,却没有强调追求的前提是痴事的正确性。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三)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反思如下:1、成功的地方在于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5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要怎么写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5篇湖心亭看雪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牛牛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湖心亭看雪》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散文,是文人学士所钟爱的一种体裁,他们追求与自然融为一体,山水本是无情物,因他们融入了自己的细腻情思,山水便有了性情,自然便有了生命,人与自然可以亲切的交流对话。
《湖心亭看雪》就是明代散文家张岱所作的散文,它以简洁凝练的笔墨描写了雪后西湖的独特风光,在苍茫广袤的冰雪世界中,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高雅情趣。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觉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教学重、难点】1、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1、诵读法、猜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
爱好美术的同学可以通过绘画展示文中美景,也可选择与美文相配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
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一)导语: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
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几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呢?(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赏析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赏析《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赏析《湖心亭看雪》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字,却把湖心亭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表现得栩栩如生。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西湖更是以其景致优美闻名于世,白居易曾说过:“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西湖”。
可见西湖美景之诱人,如果有机会游览西湖,你会在什么季节去呢?生回答:(此处略)师:同学们的选择各不相同,却唯独没有冬天,可见大家都希望在最舒适的季节看最美的景色。
有这么一个人,他选择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寒夜独自一人去西湖赏景。
今天,我们跟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品味他笔下雪景之美,感悟雪中之情。
二.授课过程(一)检查课前预习师:我们看看大家预习的怎么样。
请一位同学介绍张岱生平,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生1: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师:晓丹同学为我们提供了张岱的生平及著述,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的?生2:(补充)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
之人耶有用没用?”。
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师:很好,林祥同学的补充可助我们走进作者思想世界,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的?生:没有了。
师:那好,我的资料再加上将晓丹和林祥同学提供的,就较为全面了,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将黑体部分做笔记。
(出示张岱生平——幻灯片一)生做笔记(二)初读文章——做到读对师:下面请李睿同学朗读课文,要咬字清楚,断句准确。
公开课《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反思(共4篇)
公开课《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反思(共4篇)篇一:《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大家,他的小品文历来受人推崇,《陶庵梦忆》与《西湖梦寻》是两本非常受人欢迎的书,他的文字淡雅隽永,读后叫人回味无穷,但也就是在这淡雅隽永的文字背后,隐藏一份悠悠的家国情怀,寄情于山水是中国文人历来的一种自我解脱的方法,当个体生命面临不可抗争之命运时,便会把精神寄托于纷争喧闹以外的青山绿水家园,在山与水的调和中觅到一份安宁,以此再来寻求更高远的超脱,张岱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完成了他的《陶庵梦忆》的,里面的这篇《湖心亭看雪》是全书中的精品,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散文的奥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一篇文字更可以看作是描写西湖雪景的千古绝唱。
本文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为依据,注重文言文的词汇理解和积累,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注重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根据这一原则,我把本文的教学过程分为“白文断句----整体感知”和“赏读文章----体会情感”两部分。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读读背背和积累文言词汇为主要目标。
在语文课程中,文言文教学所用课时、师生所花时间都逐渐增多,主要是花在文言词语的记忆上。
在文言字词教学中,我们大多采用借助课下注释和参考书、工具书理解课文意思,然后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反复记忆巩固。
这种方法对文言文初学者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
但随着文言词汇积累的增加,学生对词汇的遗忘率也逐渐增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没有提高。
这主要是因为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思考,对文言词语没有真正理解,效果也就达不到要求。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一定的文言词汇积累,这时可以考虑让学生不借助任何材料给白文断句(在初始阶段可以提示难点),也就是根据学生自己的积累和经验给白文断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经过看书下注释,同学互相探究讨论、老师点拨理解文章意思。
通过给白文断句这一训练,我们希望能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有所进步。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集锦14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集锦14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篇1本堂课主抓关键词“痴”,以朗读贯穿课堂,同时引用史料,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导入部分以一组西湖风光图为例,引发学生对西湖雪景的好奇,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接着简介作者,提醒学生注意:张岱少为富贵公子,明朝灭亡后就不做官,入山著书。
有着这种经历的人,他的文章会流露出什么情感。
带着这个疑问,和学生一起去赏读文章。
一是赏雪景。
这是一篇非常简短的文章,在同学反复朗读之后把文意疏通,便开始研读课文。
从标题入手,写湖心亭看雪,必然要写雪景,于是先引导学生欣赏雪景之美,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雪景之美?主要抓住本文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有什么表达效果?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
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二是品痴人。
欣赏到如此美丽雪景的张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同学们想用一个什么字来形容他?学生思考片刻后异口同声的答道“痴”。
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应该是痴迷、举止异常。
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
接着,找“痴”行,初悟痴心。
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优秀8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优秀8篇《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篇一本堂课主抓关键词“痴”,以朗读贯穿课堂,同时引用史料,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导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图”为例,引发学生对雪的感悟,说到对古诗的记忆,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带着“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这个问题听完视频朗读,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关键句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紧接着又用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课的核心词语——“痴”。
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
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二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
主要抓住本文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能否去掉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
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
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三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
主要是抓住“金陵人”这个特殊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词语来理解作者。
当然这个“金陵人”的发现也是破费工夫的。
请学生把目光锁定到酒后话别这句话,问他们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大家都沉默不语,这时,我换一种方式——如果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答你是顺德人,行吗?学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问的地方,也把视线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让学生说说金陵的历史地位,以及见解张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通用14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通用14篇)《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篇1师: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生兴致勃勃背诵“孤山寺北贾亭西”,背诵“水光潋滟晴方好”)师: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顺缠绵。
可是假如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点评:三言两语的导入,留下了悬念】师:请一位同学朗诵全文,同学们认真听,粗步感知一下课文内容。
(生陈熙之读,很有感情,师生简评。
)师:再请一位同学读一遍。
这次朗读的要求高了一点儿:这篇短文中啊,犯了一个颇严峻的前后冲突的错误,请你把它找出来。
(生惊诧奇怪)(一同学举手要求读,也还不错。
)生:老师,我找出来了,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当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消失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生:还不仅有舟子呢,前文还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究竟是多少人啊,这几处都是冲突的。
师:同学们好敏锐!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冲突呢?我们是不是应当和张岱商议一下让他改改?生:我建议先不急,等咱们深化钻研了课文再作定夺,说不定这其中另有奥妙呢!(大部分同学表示同意)师:来,我们一起来再齐诵一遍,这次要求更高了。
文中啊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
(生齐读,老师适时多次幽默提示:没有陈熙之读得好。
同学会意,快速主动调整。
)生:老师,我找出来了,这个字是“痴”。
(同学纷纷表示赞成,老师板书“痴”)【点评:三次朗读,次次要求不一样,抓冲突是为下文留下伏笔,抓“痴”是抓全文切入点。
三次朗读为同学深化入文本作了预备。
】师:“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生:傻,笨!生:呆。
反正就是行为举止不同常人。
师:对,这个张岱啊,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
大家再自由读两遍,咱们争论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现出特殊的呆气了。
(生自由朗读,争论,纷纷举手。
)生:“是夜更定”,他竟然在凌晨的时候去看雪,真不行思议!生:还自称是一个人驾船去的,胆子可真大。
《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及讨论
《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及讨论《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及讨论引导语:《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描写西湖美景的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及讨论,欢迎大家阅读!《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及讨论(一)《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湖心亭看雪》,作者是谁?生:张岱。
师:看注释作者什么时期的人?生:明末清初。
师:活了多少岁?(82?83?84?)生1:82生2:83师:到底是82还是83?生:(齐答)82师:他生活在明清两代的人,“跨时代”——他在明朝活了多少年?(上面有资料呀!)师:作者在明王朝生活了多少年?生:47年。
师:清朝活了多少年?生:35年。
师:张岱出生于仕宦之家,自己也做官,有条件享受宫廷生活,特别是47年明王朝。
清朝之后在深山老林里著书,一直到死,披头散发,连亲人都认不出来,像独兽怪物。
如此之人,你想他对明清朝的感受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对明王朝是怎样的?生:怀念。
师:对清王朝又是怎样的呢?生:看不惯。
(老师引导)师:所以他在深山中写的书都命名均有“梦”字。
请同学们看书,这两本书分别叫什么?生:《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师:回首47年生活人生如梦,往事如一梦,一场空!师:今天《湖心亭看雪》是《陶庵梦忆》中的一篇文章。
同学们数有多少行文字?生:10行。
师:严格说才九行文字,不到两百字,却有极高的作品艺术价值,是《陶庵梦忆》的代表作。
生:(窃笑)师:不信,请看课文。
师:作者看雪的地点在哪?生:西湖师:西湖在哪?生:(没反应).师:不知道?那我提示一下,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上有描写西湖的诗句是?师生共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里的最后两句是?师生共读:“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师:可见西湖是个美丽的地方,不是一般的地方,是文人雅士闲居之地。
然后我们再看题目——《湖心亭看雪》(老师指着黑板)重点词是哪个?生:“看”。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4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4篇《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1(一)预习课1、请全班同学各自提供一首描写西湖的诗歌,准备课堂交流。
2、请找出课文中的一个会意字,并举例你所知道的3—5个会意字,并相互传看审定。
找出课文中的多音多义字,读准字音,把握意义用法;掌握课文中自己不认识的生字的读音、意义用法;课文中的“雾凇沆砀”中的“凇”是形声字吗?为什么?3、在课文中标明作者写湖心亭雪景的量词,请试用其它量词置换。
4、作者全文很好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有大小的对比、动静的对比、冷热的对比,请用课文中的语句一一说明。
5、试将柳宗元《江雪》诗和本课作一对比,并说明它们所写内容的异同,准备在全班交流。
6、你认为作者“痴”吗?你觉得应该怎样理解文中的“痴”?(二)讨论课师:同学们,上次布置本课的作业大家完成得很好,今天我们结合课文的学习一起来讨论讨论。
先请几个同学自告奋勇朗诵你提供的描写西湖的诗。
生1:朗诵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有相同的同学举手(生举手)生:朗诵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好!有相同的同学举手(生举手)生:朗诵《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师:有相同的举手。
(生举手)好!看来选这三首的同学居多,那么我们看第一首写的是西湖的雨景,第二首是西河的荷景,第三首呢?生齐:西湖的春景。
师:对!我们要学的明朝散文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写的是西湖的……生齐:西湖的雪景。
师:好!我们的作者登场了,他到西湖去进行一场与人不同的观光旅游。
作者开篇就交待了游湖的时间、地点、人物、天气状况,还有呢?旅游方式是坐车、乘飞机还是—————?生:划船。
师:对!还有旅游的用品是?生:炉火。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6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6篇)《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上完《湖心亭看雪》,我回味无穷:短文长教,简文丰教真能制造出美妙的境界啊!这份美妙,诞生于以下“突破”。
以“读”突破。
从最开头的全文朗读到重点句子的品尝读,“读”是整堂课的主线。
在读中查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饱满人物。
“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读”中自有山重水复疑无路,“读”中自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读出了爱好,读出了韵味儿,读出了精神,读出了灵魂。
“读”是主旋律,“读”也成了文言课堂最大的亮点。
以“用”突破。
第一自然段的成语概括和想象不用说了。
其次自然段的解读方法的设计颇费了一番心思。
如何在“读”的基础上有所深化,从而推动课堂教学,又掀起同学的其次轮的学习爱好呢?因地制宜应用文言的方法效果不错。
同学用得兴高采烈,老师导得轻松自如。
“读”中“用”,“用”中“读”,既“读”又“用”,相得益彰。
文言之学习,成了一种好玩的尝试。
这样的课堂,怎么可能不风起云涌呢?感到不满意的是:同学思维的起点有好些处还开头于老师预先设计好的的“导”,假如能彻底地实现课堂思维从同学始,那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属于同学的啊!《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2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大家,我很喜爱他的文章,听朱老师的课,让我近距离了解了张岱,从这堂课讨论,可见朱老师的文学功底之深厚。
朱老师在设计教学时以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为根据,注意文言文的词汇理解和积累,注意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注意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抓住文章的两条主线同时进入,即从人物和大事并进,层层深化,课堂进展的有头有序,结构完好思路清楚。
对我来说,文言文教学依旧是很难啃得大骨头,教学方法还是不够敏捷,问题的突破不够深化,朱老师的示范课,给我很大的启发,初二同学经过一年的学习,有肯定的文言词汇积累,这时可以考虑让同学不借助任何材料给白文断句〔在初始阶段可以提示难点〕,也就是依据同学自己的积累和阅历给白文断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经过看书下解释,同学相互探究商量、老师点拨理解文章意思。
《湖心亭看雪》反思总结(通用17篇)
《湖心亭看雪》反思总结(通用17篇)《湖心亭看雪》反思总结篇1上完《湖心亭看雪》,我回味无穷:短文长教,简文丰教真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啊!这份美好,诞生于以下“突破”。
以“读”突破。
从最开始的全文朗读到重点句子的品味读,“读”是整堂课的主线。
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
“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读”中自有山重水复疑无路,“读”中自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读出了兴趣,读出了韵味儿,读出了精神,读出了灵魂。
“读” 是主旋律,“读”也成了文言课堂最大的亮点。
以“用”突破。
第一自然段的概括和想象不用说了。
第二自然段的解读方法的设计颇费了一番心思。
如何在“读”的基础上有所深化,从而推动课堂教学,又掀起学生的第二轮的学习兴趣呢?因地制宜应用文言的方法效果不错。
学生用得兴高采烈,老师导得轻松自如。
“读”中“用”,“用”中“读”,既“ 读”又“用”,相得益彰。
文言之学习,成了一种有趣的尝试。
这样的课堂,怎么可能不风起云涌呢?感到不满足的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有好些处还开始于老师预先设计好的的“导”,如果能彻底地实现课堂思维从学生始,那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啊!《湖心亭看雪》反思总结篇2在设计《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想通过递进式的朗读,来不断加深学生对文章语言的品味,来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在读中体悟。
“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同是,为了避免一味朗读带来的枯燥乏味,我设计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且将朗读穿插在文章的讨论理解之间。
对文章的理解,结合学生自身的体会,避免过度拔高,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
在《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教学中,我也注意到了教师自身角色的定位。
在新课改过程中,有一种趋势,那就是淡化教师的角色,认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舞台等等。
我认为这样的观念是偏颇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一定是主角,但一定要占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语言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起关键的作用。
人教版语文八上《湖心亭看雪》word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师: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生兴致勃勃背诵“孤山寺北贾亭西”,背诵“水光潋滟晴方好”)师: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点评:三言两语的导入,留下了悬念】师:请一位同学朗诵全文,同学们仔细听,粗步感知一下课文内容。
(生陈熙之读,很有感情,师生简评。
)师:再请一位同学读一遍。
这次朗读的要求高了一点儿:这篇短文中啊,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请你把它找出来。
(生惊诧好奇)(一同学举手要求读,也还不错。
)生:老师,我找出来了,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生:还不仅有舟子呢,前文还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这几处都是矛盾的。
师:同学们好敏锐!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和张岱商量一下让他改改?生:我建议先不急,等咱们深入钻研了课文再作定夺,说不定这其中另有奥妙呢!(大部分同学表示同意)师:来,我们一起来再齐诵一遍,这次要求更高了。
文中啊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
(生齐读,老师适时多次幽默提醒:没有陈熙之读得好。
学生会意,迅速主动调整。
)生:老师,我找出来了,这个字是“痴”。
(学生纷纷表示赞成,老师板书“痴”)【点评:三次朗读,次次要求不一样,抓矛盾是为下文留下伏笔,抓“痴”是抓全文切入点。
三次朗读为学生深入入文本作了准备。
】师:“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生:傻,笨!生:呆。
反正就是行为举止不同常人。
师:对,这个张岱啊,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
大家再自由读两遍,咱们讨论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现出特别的呆气了。
(生自由朗读,讨论,纷纷举手。
)生:“是夜更定”,他居然在凌晨的时候去看雪,真不可思议!生:还自称是一个人驾船去的,胆子可真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及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及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师: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生兴致勃勃地背诵“孤山寺北贾亭西”,背诵“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师:请一位同学朗诵全文,同学们仔细听,初步感知一下课文内容。
师:再请一位同学读一遍。
这次朗读的要求高了一点儿:这篇短文中啊,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请你把它找出来。
(生惊诧好奇)
(一同学举手要求读,也还不错。
)
生:老师,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说话。
还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这几处是矛盾的。
师:同学们好敏锐!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和张岱商量一下让他改改?来,我们一起来再齐诵一遍,这次要求
更高了。
文中啊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
【点评:三次朗读,次次要求不一样,抓矛盾是为下文留下伏笔,抓“痴”是抓全文切入点。
三次朗读为学生深入入文本作了准备。
】师:“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
生:傻,……,就是,痴人首先是行为痴。
(众笑)
师:妙!(板书:行痴)
……
师:哦,这同学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融入宇宙的愿望啊!(师板书“痴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
(众笑)
生:应该是故意的吧。
正如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中三人都是痴人,何需留名,一留反而就俗了。
师:哦,同学们一点拨,老师懂了。
世上居然有如此痴人,视世俗世界而不顾,一心要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
可是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如此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会不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
生:不会。
舟子没有文化,不可能懂他。
师:此时此刻,他心里会说什么呢?(生蹙眉思考)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同学们,找找这个迷,
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
(生急看,恍然大悟) 生: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生:他想: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张岱,绝不媚俗失节,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
(生鼓掌)
师:老师非常佩服你们。
你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
(生板书“痴心”)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
他们不仅仅是寄情于山水,而且是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
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寻找心智的独一。
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凝寒独立是其人格。
让我们回顾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那首《江雪》。
(师生齐诵《江雪》)
师:同学们,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
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在动情的朗读中结束全文)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1.以“读”突破。
从最开始的全文朗读到重点句子的品味读,
“读”是整堂课的主线。
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
“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读”中自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读出了韵味儿,读出了精神,读出了灵魂。
“读”是主旋律,“读”也成了文言课堂最大的亮点。
2.以“用”突破。
如何在“读”的基础上有所深化,从而推动课堂教学,又掀起学生的第二轮的学习兴趣呢?“读”中“用”,“用”中“读”,既“读”又“用”,相得益彰。
文言之学习,成了一种有趣的尝试。
这样的课堂,怎么可能不风起云涌呢?感到不足的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有好些处还开始于老师预先设计好的“导”,如果能彻底地实现课堂思维从学生始,那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啊!
拓展阅读:《湖心亭看雪》主旨
文章是张岱(dài)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
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
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
更重要的是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赏雪人的情态,将赏雪人融入了这迷人的雪景之中的痴迷之状描绘的生动逼真。
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更是用了白描手法。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
读来觉得这简直不是文章,而纯粹是孤独者与孤独者的感通,孤独者与天地的感通,因为作者把很多会于心的东西流于言外,用旷达和幽静共同酿制了一种近乎纯美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