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朱自清散文口语化的语言特色

合集下载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汉寿毛家滩中心学校皮美蓉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他写散文很讲究语言的运用,字斟句酌,下的功夫很深,因而很有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口语化、情意化、风趣化。

朱自清总是以平常说话的口气来写作,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方式,以期写得朴素自然些。

在《说话》一文中,他主张“用笔如舌”,认为“文章有能达到这样境界的,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这是怎样一个不易到的境界!”他极力提倡作品的“谈话风”。

在《内地描写》一文中,他说,“这种谈话风的文章,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追求这种作风,作品才能象“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

“所以朱自清的散文,在语言方面有极深造诣的一个特点就是口语化。

“五四“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不少作家的作品,名义上叫”白话文“,其实是不伦不类的东西,绝没有一个人的口里真会说出那样的话。

过于欧化的句法,过于长的句子,读者看了半天,还弄不明白讲的什么意思,有时候只把”之乎者也“换成”的了吗呢“,其余的词语和腔调还是文言的,可是,朱自清一开始写散文就用的是比较规范的白话,并以口语入文。

读他的作品,就象跟他面对面坐着,听他对你亲切的谈话,有一种动人的风采。

他用口语娓娓动听地表现他的生活感受,我们读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平稳清新,是一般书面语所达不到的。

为了口语化,朱自清很注意使用口语的词汇和句式: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

(《春》)在这里,朱自清尽量使用口语词汇。

例如,他不说春天时候各种树都开花了,争妍斗艳,而说“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不说这些花争先恐后地迎春开放凑热闹,而说“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不说在想象中觉得这些花已经结出了甜美的果实,而说“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i不说野花是各式各样的,而说“杂样儿”。

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或工笔细描,委婉含蓄;或粗笔勾勒,饱含至情;或细细道来,自然淳朴;或面叙家常,风趣间出。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欢迎大家阅读。

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如果我国的散文是一个百花园,那朱自清的散文则是一束艳丽的美人蕉,闪烁着朴素而夺目的光华。

他的散文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文章的选材、立意等。

然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老子》六十四章),可以说,深厚的文字功力,清新的语言风格是奠定朱自清散文这座美丽的大厦的基石。

前人对其散文语言准确、朴素、自然等艺术特色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朱自清散文语言特色的神韵美、古典美、形象情感美、音乐美四个方面。

一、语言诗情诗意的神韵特色“曾经是诗人的朱自清,总是以开放的心灵去感受人生,感受自然,感受个体的生命,从中获得令他感动的诗情、诗意,并用诗化的语言将所得的感受、感动表达出来。

”郁达夫曾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

”散文中虚实相生的意境大多是通过比喻来实现的,而朱自清非常善于运用比喻。

“他曾说,文学语言一要自然,二要创新。

”所以,他的比喻往往让人们出乎意料,写前人所未写,但仔细品味,又在情理之中表现出了一种求新的审美要求。

如《荷塘月色》中,运用明喻、暗喻、借喻等。

并且为了更好地描写景物的美,还使用了博喻。

“博喻即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的运用突出了荷花色彩鲜明、富有光泽的特点。

这段文字不但有博喻,同时还是排比句式。

两种修辞手法并用来描写荷花,充分显示了《荷塘月色》写景状物追求极致之美的语言神韵美。

朱自清先生还善于运用通感手法去塑造语言的神韵美。

论朱自清散文的时代语言艺术成就

论朱自清散文的时代语言艺术成就

论朱自清散文的时代语言艺术成就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成就显著,其艺术化的口语技巧、生动传神的字句修辞技艺及朴质清幽的语言风格,都深深地刻上了过渡文学的时代烙印。

标签:朱自清语言艺术时代性朱自清的散文,“以美丽动人的文字”,为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活力,其散文作品多将文学的大众化特征与语言的艺术化追求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体现了时代语言的独特魅力。

一、娴熟生动的语言表达技巧(一)“口语化”的语言特点通俗浅近的“口语化”艺术是朱自清极为自觉的语言艺术追求之一。

1929年,先生就在《说话》一文中首先提倡“用笔如舌”和“以说话论”的文风;并先后在《雅俗共赏》等篇章中提出了创造“口语化”语言的一些具体审美标准[1]。

这一切为他散文的语言风格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自清的“口语”,主要以北京口语为基础,兼融其方言和西欧语言的某些表达方式,形成了具有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语言风格。

在他的散文中,言辞亲切、随和,语句清新、典雅。

如:(1)她和润儿在一处玩儿,一大一小,不很合适,老是吵着笑着。

但合适的时候也有:譬如这个往床底下躲,那个便钻进去追着;这个钻出来,那个也跟着——从这个床到那个床,只听见笑着,嚷着,喘着,真如妻所说,像小狗似的。

(《儿女》)引文中的词汇,多从口语中提炼而来,生动形象,简洁自然。

“玩儿”“合式”“老是”“那个”,尽是北京人的口头语言。

在“这个……那个……”的口语句式中,作者用简洁恰当的动词,生动流畅的短句,使孩子们生动和谐的玩耍场面跃然纸上。

这样感性的文字犹如一个个音符在欢快地跳跃,充满了生活气息。

再如:(2)你见过衔着橄榄的人吗?腮帮子上凸出一块,嘴里不时地滋儿滋儿的。

(《谈抽烟》)作者通过“衔”“腮帮子”“凸出”“滋儿”这些形象的口头语,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了吃橄榄的人的情态,言虽简,形却肖,艺术效果极佳。

值得一提的是,朱自清主张在实践中,有必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适度吸收并揉合富有生命力与表现力的文言成分和西欧语言的某些表达方式,使之“变为已有”[1],从而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化口语。

浅析朱自清散文中独特的语言风格

浅析朱自清散文中独特的语言风格

浅析朱自清散文中独特的语言风格作者:王宏军来源:《大观》2016年第08期摘要: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清新自然,语言优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朱自清主要是从朴素美、音韵美、装饰美和绮丽美四个方面提炼语言的。

学习研究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对于丰富语言,创新和提升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风格朱自清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最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家。

他的散文,不论记人、叙事、说理、抒情,都如实抒发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情感性感染了广大读者。

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蕴美向来是文学创作的最高追求,这种内在美是通过怎样的外在形式体现出来的呢?语言的运用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研究朱先生的散文创作,我们不难发现,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突出表现在独特语言风格的运用上。

一、精选口语入文,体现朴素美朱自清先生为使口语入文,把北京话作为挑选和提炼口语的标准。

在他的散文创作过程中,始终恪守这个标准,因而他的散文语言与今天的普通话几乎一样,活跃在中国人的交际生活中。

(一)善于使用富有个性化的北京话口语《春》里,草“偷偷地”“钻出来”,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在意的时候破土而出,就像孩子捉迷藏时从暗处钻出来,充满了孩童情趣。

“坐着”、“躺着”、“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一连串动词无不童趣盎然。

“两个”、“几脚”、“几趟”、“几回”这些不定量的数量词,表明孩子们在天然的运动场上随意玩耍,直到尽情尽兴为止。

“轻悄悄”写出了春草的柔和,“软绵绵”写出了春草的柔嫩孩子们在草地上玩耍的舒服劲儿表现出来。

春天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孩子们为春光增添无限生趣,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画面跃然纸上。

(二)善于使用北京话独具特色的简短句式、反问句式《松堂游记》里,“白皮松不算奇。

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面八方来得好。

”《吃饭》里,“可是法律管不着他们吗?官儿管不着他们吗?干吗要怕任呢?”、“谁怕谁?”,句式简短,充满感情,朴素自然。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代巧玲(新疆兵团农八师142团中学,新疆石河子832029)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548(2007)02-0003-03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我国现代散文艺术瑰宝中的“和氏璧”,其语言具有“不矫饰,不撒谎的朴素自然的美,和经过认真提炼的群众口语谨严质朴的美”的特点。

他的散文以委婉细腻、诚挚平易的风格描述了他所经历的各种生活,接触的各种风物,娓娓而叙亲情、友情、爱情,精雕细刻青山、绿水、鲜花,抒情坦荡如砥,沁人肺腑,状物比喻丰美、形神俱至,令人耳目一新。

一、诗化美孙玉石在他主编的《中国现代散文八大家》里对朱自清这样评价道:“他那具有浓郁诗人气质笔触又掺入文字中,常令人于散文中感到一种诗的意境和蕴蓄的力量。

”的确,对古典诗歌的深厚功底,对国外诗歌的深入研究,对同期诗坛的关注和借鉴鉴,以及诗集《踪迹》的问世,这种种经历带到散文创作中来,使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有一种特点的诗化美。

首先表现在由诗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所孕育的语言上。

诗人的思维是跳跃、动荡的。

继续的思想、激烈的感情由非凡的比喻、奇特的想象所表现。

最为人称道的如《荷塘月色》里月“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比喻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以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来比喻荷塘上的“光与影”,用音乐美来比喻香的风和月光影,这种通感手法的运用是独具匠心的。

二是独特的想象,为构造一个美妙意境,作者有时真可谓煞费苦心。

如在《阿河》里描写优美的别墅周围环境这样写道:“这边沿岸一带,相间地栽着桃树和柳树,春来当有一番热闹的梦。

”在《蒙自杂记》里也有相近的:“在一个角落里有一条灌木林的通道,夜里月光从叶缝里筛下来,该是很有趣的。

”虽然场景不算美,但通过想象,通过语言构造了另一形态的美,二者只不过是用一场景不同状态而已,但显然通过想象,构筑了更为诗意的画面,跨越了时间的限制,给人出奇之感。

第三表现在语言的诗化和跳跃的节奏上。

如《匆匆》一文开头一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俗]中见雅,[美]味十足———浅析朱自清散文的口语美

[俗]中见雅,[美]味十足———浅析朱自清散文的口语美

[俗]中见雅,[美]味十足———浅析朱自清散文的口语美黄传光叶圣陶在《朱佩弦先生》一文中曾说:“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应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的确如此,朱自清是使用口语的行家里手。

他散文的口语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确美古人说:“辞达而已矣。

”辞要达意,应当是一切文章的起码要求。

所谓“达”,就是要准确、精当地描述事物的特定情状,抒发作者特定的思想情感。

如《荷塘月色》描写在一个四周宁静而“我”的心里颇不宁静的满月的夜晚,“我”想去荷塘欣赏“另一番样子”的景色,此时: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这一节口语化的语言准确地再现了此时此地的情景以及“我”的较为复杂的心绪:尤其是一个“带”字更为传神。

它明晰、逼真、自然地表现了“我”当时的心情:生怕惊动“迷迷糊糊哼着眠歌”的妻和快要入睡的闰儿,又不愿打破四周环境的寂静,从而曲折地反映出“我”向往暂时宁静的心境;同时“带”还表明“我”去的地方不远,离家的时间不长,同文章中“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的“且”相应,同文末的“轻轻推门进去”相合。

如果将“带”换成“关”、“扣”或“锁”都会大为逊色。

这一口语表述为“我”将要去欣赏静谧、朦胧、柔和、优美的荷塘月色从环境、情绪上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隽永美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意则期多,言惟求少。

”好的口语初读似乎一览无余;再读却如啜香茗饶有余味。

且看《松堂游记》。

一个夏天,“我”和S夫妇同游松堂,晚上准备赏月。

三人赏月心切,文章是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境的:可惜我们来的还不是时候,晚饭后在廊下黑暗里等月亮,月亮老不上,我们什么都谈,又赌背诗词,有时也沉默一会儿。

一个“老”字含意颇丰。

“我”和S夫妇吃过晚饭就来等月亮上来,可是左等右等,还是不上来;不上来还要等,等了还是不上来。

“我”和S夫妇赏月的期望、急迫、不耐烦、无奈何甚至责怪、怨怼的心绪都尽含在“老”字中了。

浅谈朱自清散文口语化的语言特色

浅谈朱自清散文口语化的语言特色

亮 ”的 语 言 明显 向 “朴素 ”方 面 转变 ,没 有 了那 么 多 修辞 手 法 和 词藻 ,文 北平 话作为标准语多年,虽然还没 俗成’,‘约定’总算是 ‘约定’的了”
邹邹的书面语言逐渐被朴实 的口语所代替。此后在运用 口语写作散 (《沦国语教育》)。他觉得 ,文章“采用 活的北平化 ,念起来虎虎生气。”
2009.2(丘 )
浅 谈 朱 自清 散 口语 的 语 言 特 色
刘 洁
摘 要 朱 自清先 生(1898— 1948)是 我国 自‘‘五 四”以来备 受推 崇的散 文作 家之一 。早在 二 十年代 ,他 的散 文 就 以清新 自然
的独特风格饮誉文坛 ,为广大读者所喜爱。他的文章严谨不拘,风格平 易而且 自然。朱 白清的散文能够在朴素 自然的风格
口语 。诚 挚 的态 度 又 流 贯在 文 字 『H],正 是像 迅 先 生 说 的 “漂 亮缜 密 望 见 东关 头 了 。”等 交 代逻 辑 顺 序 的 句 ,并 非 是很 古 板 的“首 先 ”,“接
的写 法 ,尽 了 对 ll__{文 学示 威 的任 务 的”,朱 自清 三 个 字 ,在 当 时 文坛 已 着”,而是如妮娓动听的歌声,在我们 的耳边飘荡着。在《南京》中写道
重修辞,见得不怎么 自然”。可能朱 白清也意识到了这一 点,在创作这 先足 以北方话特别足北京话为 础的,并且把北京话作为挑选和提炼
些“漂亮缜密”的散文的同时,他在语言上也进行新的尝试 。名篇《背 的标准。他说:“白已是 苏北人 ,却赞成将北平话 作为标准话 。一来因
影》就 是 一 个显 著 的 例 子 ,一 方 面 保持 了“缜 密”的 特 色 ,另 一 方 面,“漂 为北平足文化城,二米 因为北平 话的 词汇差不多写得 出来 ,三来因为

朱自清散文语言特色

朱自清散文语言特色

【内容提要】: 朱自清先生是语言艺术家,他的散文语言清丽朴素,形象生动,意境优美,用词准确,善于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多用叠词,富有音韵美。

在他的散文中能够将古典诗词的风格融入其中,写景抒情,这是现代散文家绝少有的独特现象,他用语言塑造了美的人生。

当然,这种人生适合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所以散文附着上了个人的浓厚色彩。

从色彩上看,不同心境下的散文,表现出不同的色彩,或为明丽,或为灰暗,也许就是先生的不同的人生际遇。

本文主要是从修辞多样,用词灵活;景语为情语;朴素又创新;口语化程度高;深刻的阅历烙印;鲜明的个性特征等六个方面来论述他散文的语言艺术特色。

【关键词】: 多样朴素口语化个性特征有人说,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节奏平缓刻板,抒情浅显啰嗦,技巧浅显平易,基调阴柔,缺少丈夫气慨”;有人说,先生的文章“交代过于平白直露,行文平起平落,欠缺吞吐开阔之气”,更有甚者云“(先生)抱其佛脚而大嚼其中三味,秉其衣钵而自以为得其嫡传”。

而本人却认为先生的语言平实自然,清新质朴,富有柔情,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一、修辞多样,用词灵活(一)叠字叠句,是我们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法。

先生是巧用叠词的高手。

在先生的笔下,一个个看让人毫不起眼的词语都能运用得恰到好处。

恰似一条水晶项链中嵌着一颗珠光宝气的蓝宝石,显得那般的光彩夺目,那般的非同凡响,那般的高雅尊贵。

而将词用得最传神的当数《荷塘月色》了。

“蓊蓊郁郁”的树,写出了树木的繁茂。

“曲曲折折”的荷塘,表现出荷塘的形状,使读者产生空间的想象。

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出荷叶的深度,让人眼前展现出荷叶的风致。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则反映树的错落有致,开阔又有立体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平实自然的叠词,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同时,朗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相信读过朱自清先生的作品的人都深有体会。

“阴森森”的小径,“淡淡”的月色,以寂静的氛围,衬托出作者淡淡的哀情。

浅谈朱自清散文口语化的语言特色

浅谈朱自清散文口语化的语言特色

浅谈朱自清散文口语化的语言特色作者:刘洁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04期摘要朱自清先生(1898—1948)是我国自“五四”以来备受推崇的散文作家之一。

早在二十年代,他的散文就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风格饮誉文坛,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他的文章严谨不拘,风格平易而且自然。

朱自清的散文能够在朴素自然的风格中,立意新,创新语;在平淡之中显出神奇,平止通达,可是又富有创造性。

他用的是口语,而且是提炼了的活的口语。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口语语言美中图分类号:H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288-02朱自清先生(1898—1948)是我国自“五四”以来备受推崇的散文作家之一。

早在二十年代,他的散文就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风格享誉文坛,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他的文章严谨不拘,风格平易而且自然。

朱自清的散文能够在朴素自然的风格中,立新意,创新语;在平淡之中显示出神奇,平直通达,但又富有创造性。

他注意文字的表达方式,但与一些在文字上专门玩弄技巧的作家不同。

一般来说,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都是经过精心锤炼,却又没有斧凿的痕迹,具有一种朴素美,于平常之中显示出形象的概括力,恰如其分地传达出自己的心境,甚至含有某种生活哲理。

他的作品运用了大量的口语,而且是提炼成了的活的口语。

诚挚的态度又流贯在文字间,正是像鲁迅先生说的“漂亮缜密的写法,尽了对旧文学示威的任务的”,朱自清三个字,在当时文坛已经成为白话散文的代名词了。

郁达夫曾经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其实,朱自清早期的散文由于境界狭小,也常常不得不较多地借重技巧,叶圣陶就曾经说过它们不免“有点儿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

可能朱自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创作这些“漂亮缜密”的散文的同时,他在语言上也进行新的尝试。

名篇《背影》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一方面保持了“缜密”的特色,另一方面,“漂亮”的语言明显向“朴素”方面转变,没有了那么多修辞手法和词藻,文邹邹的书面语言逐渐被朴实的口语所代替。

谈论朱自清散文的时代语言艺术成就(一)

谈论朱自清散文的时代语言艺术成就(一)

谈论朱自清散文的时代语言艺术成就(一)论文关键词:朱自清语言艺术时代性论文摘要: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成就显著,其艺术化的口语技巧、生动传神的字句修辞技艺及朴质清幽的语言风格,都深深地刻上了过渡文学的时代烙印。

朱自清的散文,“以美丽动人的文字”,为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活力,其散文作品多将文学的大众化特征与语言的艺术化追求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体现了时代语言的独特魅力。

一、娴熟生动的语言表达技巧(一)“口语化”的语言特点通俗浅近的“口语化”艺术是朱自清极为自觉的语言艺术追求之一。

1929年,先生就在《说话》一文中首先提倡“用笔如舌”和“以说话论”的文风;并先后在《雅俗共赏》等篇章中提出了创造“口语化”语言的一些具体审美标准1]。

这一切为他散文的语言风格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自清的“口语”,主要以北京口语为基础,兼融其方言和西欧语言的某些表达方式,形成了具有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语言风格。

在他的散文中,言辞亲切、随和,语句清新、典雅。

如:(1)她和润儿在一处玩儿,一大一小,不很合适,老是吵着笑着。

但合适的时候也有:譬如这个往床底下躲,那个便钻进去追着;这个钻出来,那个也跟着——从这个床到那个床,只听见笑着,嚷着,喘着,真如妻所说,像小狗似的。

(《儿女》)引文中的词汇,多从口语中提炼而来,生动形象,简洁自然。

“玩儿”“合式”“老是”“那个”,尽是北京人的口头语言。

在“这个……那个……”的口语句式中,作者用简洁恰当的动词,生动流畅的短句,使孩子们生动和谐的玩耍场面跃然纸上。

这样感性的文字犹如一个个音符在欢快地跳跃,充满了生活气息。

再如:(2)你见过衔着橄榄的人吗?腮帮子上凸出一块,嘴里不时地滋儿滋儿的。

(《谈抽烟》)作者通过“衔”“腮帮子”“凸出”“滋儿”这些形象的口头语,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了吃橄榄的人的情态,言虽简,形却肖,艺术效果极佳。

值得一提的是,朱自清主张在实践中,有必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适度吸收并揉合富有生命力与表现力的文言成分和西欧语言的某些表达方式,使之“变为已有”1],从而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化口语。

谈谈朱自清散文口语化语言的特点 (1)

谈谈朱自清散文口语化语言的特点 (1)

目录摘要 (1)引言 (1)第一章朱自清散文语言特点的概述 (2)第二章口语化语言的具体表现 (3)一、采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词汇 (3)二、极强的口语节奏感 (4)三、短句和反问句的灵活使用 (5)四、词汇、句法和语气的把握和糅合 (6)(一)丰富的口语化语句 (6)(二)口语语气词的运用 (6)(三)口语的节奏和语调 (6)五、多类型口语的融合 (6)第三章结语 (7)注释 (8)参考文献 (8)谢辞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谈谈朱自清散文口语化语言的特点摘要:本文将着重对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艺术,尤其是“口语化”的语言艺术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口语化”作为一种个性化的符号体系,它的独创性在于:以口语为基础,;另外根据作者本身的方言语言习惯,经过加工提炼,从而成为北京味儿很浓的艺术化口语;与此同时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适量适度地吸收与揉合富有生命力以及表现力的文言成分和西欧语言的一些表达方式,创造出具有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口语化”的境界。

关键词:朱自清;口语化;语言艺术Discussion on characteristics of ZhuZiqing’s prose colloquialAbstract: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language art of Zhu Ziqing's essays, especially the language art of “colloquial " conducted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Colloquial " as a symbol system of an individual, its originality lies in: in spoken language;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s dialect language habits, processed refined, thus becoming Beijing smell is very strong artistic language;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need of expression, moderate absorbed some elements of classical Chinese expressions with a full of vitality and expressive force and the Western European languages, creates has the intellectual features of spoken language “spoken”. Key words: ZhuZiqing;Colloquial;The art of language引言朱自清(1898-1948)是我国自“五四”以来备受推崇的散文作家之一。

浅谈朱自清散文语言特色

浅谈朱自清散文语言特色

浅谈朱自清散文语言特色朱自清先生散文中的语言整体看清新自然、含蓄质朴,彷佛是一位诗人的呢喃,让人放松心神地倾听他的诉说。

细细看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会发现文章多运用各种修辞,尤其是比喻、拟人等修辞,这样为其散文添加了不少色彩,也使整篇文章更加形象生动,让我们感受到自然。

此外朱自清先生散文中语言往往蕴含诗意,也藏着许多哲理,让人感受到含蓄,以及引来读者的深思。

在此我写的是我对朱自清《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里语言的一些看法。

一、朱自清散文语言的修辞手法在朱自清散文语言中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的就是修辞手法的运用了。

像我最早接触朱自清的散文《春》中就有大量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运用,《春》的第一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就有运用到拟人,“春天的脚步近了”中把春天比喻成人,把冬天到春天这一段时间比喻成了路程,春天缓慢走着,渐渐地靠近了目的地,也就把人间的春天迎来了。

再结合前面的话语,我们可以想象出一个生动形象的画面,就是把春天想成自己的伴侣,自己站在一地方急切地等着他或她的出现,然后自己突然看见他或她的身影出现,并且一步步朝自己走来、越来越靠近自己,自己那种终于等到的喜悦和激动情感就爆发出来了。

这一句话可以说是非常生动地写出了作者终于等到春天来临的那种欢欣鼓舞的心情。

而下面这话是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都用进去了,将春天的生机勃勃充分展现出来了。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这话的描写,不仅将桃树、杏树、梨树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的外在形象刻画出来了,也赋予桃树、杏树、梨树的内在的精神,让她们去展现春天的气韵。

《春》这篇散文不长,大概就六百多字左右,但将春天的热闹、清新、愉悦、安详、青翠描写的淋漓尽致,让人会产生那种简直是难以用语言述说如痴如醉,令人向往的感觉。

读完《春》会让人感受到语言的美、语言的精妙,原来语言也可以如醇酒一样令人沉醉不已。

朱自清的语言风格

朱自清的语言风格

朱自清的语言风格朱自清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最著名的散文作家。

他的散文,不论记人、叙事、说理、抒情,都如实抒发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情感性感染了广大读者。

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蕴美是文学创作的最高追求,这种内在美通过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体现出来。

一、口语入文,朴素清新关于散文的语言风格,朱自清强调文章最重自然,他明确提出要用“活的口语”写文章,认为这样的文章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

通俗浅近、明白如话的“口语化”艺术是朱自清散文突出的语言风格之一。

朱自清的“口语”,以北京口语为主要基础,兼融其他方言中的有效表达成分,形成了具有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语言意境。

这种境界,既体现出与人交心似的亲切、随和,又具有了一个文思敏捷的文人精心组织后的清新、典雅。

如《春》里,他不说春天来临,各种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而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似的。

”……朱自清散文常常以俗语或方言入文,或起到通俗易懂、言简意明的奇效,或得到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好处。

如《话中有鬼》中引用俗语“打是疼,骂是爱”来证明怒骂是恨,笑骂是爱;《论自己》一文中引用“娶了媳妇忘了娘”“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久病床前无孝子”等大量俗语来举例、形容,收到言微意丰的效果。

风华从朴素中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句句明白如话,平易自然,堪称朴素美的典范。

二、善用修辞,音韵优美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咏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朱自清的散文里,不论是朴素美的“淡妆”,还是装饰性的“浓抹”,都使语言生动形象至极,尤其是缤纷的修辞,仿佛优美的旋律,萦于耳际,久久绕梁。

1.巧妙运用叠词叠句叠字叠词,用得最传神的当数《荷塘月色》。

“蓊蓊郁郁”的树,写出了树木的繁茂。

“曲曲折折”的荷塘,表现出荷塘的形状,使读者产生空间的想象。

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出荷叶的深度,让人眼前展现出荷叶的风致。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则反映树的错落有致,开阔又有立体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试论朱自清语言朴实的特点

试论朱自清语言朴实的特点

试论朱自清语言朴实的特点朴实也称平淡,可以用于各种文体。

它的特点是确切明白,不加修饰,朴质无华,真切深至。

朱自清先生十分注意语言的锤炼,他的文章于华丽之外更显朴素,其好处须细心玩味才能体会。

归结起来,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注意使自己的语言有口语的节调。

朱自清的散文,行文的舒缓、急促、跳跃、停顿,都与内容的张驰和感情的起伏紧密配合,形成与口语表达一致的自然的节调。

如:每天午饭和晚饭,就如两次潮水一般。

先是孩子们你来他去地在厨房与饭间查看,一面催我或妻发“开饭”的命令。

急促繁碎的脚步,夹着笑和嚷,一阵阵袭来,直到命令发出为止。

他们一递一个地跑着喊着,将命令传给厨房里佣人;便立刻抢着回来搬凳子。

于是这个说,“我坐这儿!”那个说,“大哥不让我!”大哥却说,“小妹打我!”我给他们调解,说好话。

但是他们有时候也不耐烦,这便用着叱责了;叱责还不行,不由自主地,我的沉重的手掌便到他们身上了。

于是哭的哭,坐的坐,局面才算定了。

接着可又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茶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莱多,他说你菜好。

妻是照例安慰着他们,但这显然是太迂缓了。

我是个暴躁的人,怎么等得及?不用说,用老法子将他们立刻征服了;虽然有哭的,不久也就抹着泪捧起碗了。

吃完了,纷纷爬下凳子,桌上是饭粒呀,汤汁呀,骨头呀,渣滓呀,加上纵横的筷子,欹斜的匙子,就如一块花花绿绿的地图模型。

(朱自清《儿女》)这段话写家里开饭的时候,孩子们那种闹腾情形,句子与句子衔接得很紧密,语气连贯,有口语那样一气呵成的节调。

但随着所陈述的内容的变化,前后语句的节调也不是一样的。

一开头,是写孩子们希望早点开饭;节调还比较舒缓;随着孩子们急着做开饭的种种准备,节调也逐渐加快;到后来孩子们在饭桌上争吵起来,节调便更加快了,用的全是短句,高潮处则用了“你要?他要?你说?他说?这个要?那个要?要?要?要?要?”这样急促的一口气说下来的句式,把孩子们吃一顿饭真象来了一次“潮水”的情景渲染了出来;吃饭结束了,又用停顿较长的“?呀?呀?呀?呀”的句式,使节调舒缓下来。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魅力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魅力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魅力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魅力【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魅力一、娴熟生动的语言表达技巧1、“口语化”的语言特点叶圣陶先生在《朱佩弦先生》一文中说:“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这段文字是对朱自清散文语言口语化的极高评价,说明了朱自清先生散文口语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朱自清在《内地描写》中也说:“追求这种作风,作品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

”为了使文章显得口语化,朱自清很注意语气词的使用,尤其是在句末大量的使用了“了”“的`”“着” “啊”等语气词,强化了文章的口语化色彩,读来平易质朴,浑然天成,使他的文章达到绚烂之极,又归于平淡。

如《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作者通过“了”的连续使用,把作者关于“春天来了”那种发自心底的喜悦表达得淋漓尽致。

如《儿女》:她和闰儿在一玩儿,一大一小,不很合式,老是吵着笑着。

但合式的时候也有:譬如这个往床底下躲,那个便钻进去追着;这个钻出来,那个跟着——从这个床到那个床,只听见笑着、嚷着、喘着、真如妻所说,像小狗似的。

作者通过“玩儿”、“这个”、“那个”、“者”的口语,让孩子们生动和谐的玩耍场面自然流露,充满了生活气息。

2、遣词造句的艺术朱自清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遣词用字的锤炼美。

朱先生遣词艺术首先表现在具有锤炼美的动词上,比如在《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作者用“泄”这个动词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写出了月光下的静态,动中含静,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的幽静之美。

在“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一个“洗”字写出了月色乳白而透明的神韵,“笼”恰当地表现了此时荷塘的朦胧美感,两个动词将雾气奶白色而又娇艳欲滴的质感和轻柔飘渺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次,表现在大量使用具有音韵美的叠词上,在《荷塘月色》中,比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隐隐约约”的远山、“亭亭”的荷花、“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这些叠词的使用,更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得行文轻缓舒徐,读来节奏鲜明,令人耳目一新。

朱自清散文语言

朱自清散文语言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内容摘要:现当代文学作家中,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最为人,最为本人所称道。

先生的文章,让人感觉仿佛就是先生自己笔下《荷塘月色》里的一支淡雅的荷一般,文笔清新,语言优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朱先生主要是从朴素美、音韵美、装饰美等几个方面提炼语言的。

学习研究朱先生散文的语言对于丰富语言,创新和提升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朱自清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最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家。

他的散文,不论记人、叙事、说理、抒情,都如实抒发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情感性感染了广大读者。

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蕴美向来是文学创作的最高追求,这种内在美体现出来,语言的运用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细阅朱先生的散文,我们不难发现,散文创作的成就突出表现在语言艺术的运用上。

一、选择口语化的语言,展现了文章的朴素大方关于散文的语言风格,朱自清强调文章最重自然,他提出要用“活的口语”写文章。

认为这样的文章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

”《春》里,他不说春天来临,各种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而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似的。

”在他的散文创作过程中,始终恪守这个标准,因而他的散文语言与今天的普通话几乎一样,活跃在人的交际生活中。

《春》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

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草“偷偷地”“钻出来”,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在意的时候破土而出,就像孩子捉迷藏时从暗处钻出来,充满了孩童情趣。

“坐着”、“躺着”、“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一连串动词无不童趣盎然。

“两个”、“几脚”、“几趟”、“几回”这些量词,表明孩子们在天然的运动场上随意玩耍,尽情尽兴。

“轻悄悄”写出了春草的柔和,“软绵绵”写出了春草的柔嫩孩子们在草地上玩耍的舒服劲儿表现出来。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特点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特点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特点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特点朱自清先生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数的散文大师。

朱自清先生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

以下是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特点,欢迎阅读。

作为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名字永远和中国现代散文的历史写在一起。

他在散文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他是新文学初期继冰心之后又一位突出的小品文作家,以他“美文”创作的实绩,彻底打破了复古派认为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他在古典文学的础石之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尤其是他具有极高艺术成就的散文作品,为白话美文提供了典范,为培养文学青年和繁荣散文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朱自清散文,追求一个“真”字,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艺术效果。

可以说,“真”是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核心。

讲真话,写真情,描绘实景,是他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朱自清散文中,记人记事的一类里,最成功的是《背影》《给亡妇》《儿女》《择偶记》《白采》《冬天》等等。

那叙事的真实,感情的真挚,都是少有的,足以打动读者的心。

象《背影》中描写的父子间的深情,《给亡妇》中抒发的对亡妻的思念,《白采》中对朋友的诚恳,都能扣击读者的心扉,产生共鸣,摧人下泪的。

这种艺术的感染力,并非用什么艺术技巧取得的(当然,我们不否认它的高超技巧),而是出于那真情。

赵景深先生说:“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他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

”这个评价很中肯。

朱自清散文中,还有状物写景的一类,也很成功。

像《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荷塘月色》《松堂游记》《潭柘寺戒坛寺》等等,都是其中的名篇,至于稍后的《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更是有不少记游的名篇了。

朱自清在探讨传统的艺术手法时,提出了“逼真与如画”的问题。

浅析朱自清前期散文的语句特点

浅析朱自清前期散文的语句特点

浅析朱自清前期散文的语句特点(一)口语化儿句式的运用前面提到了口语化儿词语,然而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对口语化儿的注重,还在口语化儿句式上有所体现。

着重体现在着两种句式上:1、短句的运用短句是指字数少、无庞大布局、形状简短的句子。

短句浓缩精髓、精简、动听、有力。

在朱自清的散文多愿意采用短句。

例如:(1)“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2)“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他是个小胖子,短短的腿,走起路来,蹒跚可笑,若快走或跑,便更‘好看’了。

”例(1)中,“多得好”、“疏得好”、“疏不是”、“谁爱看”的简短句式,都是充满感情,富有生活化的口语句式,朴素自然。

例(2)中写分别时,父亲与儿子的平常对话。

话语都很简短,而且都是口头化儿的生活化语言,短短几句话,却体现出父爱如山。

例(3)中描写一个小孩子。

简短而贴切的描述,把闰儿的笨拙、稚气完全洋溢出来。

也表现了朱自清的质朴的父爱。

简短句式,简短,口头化儿的、日常生活化的句式,使得文章充满朴实天然的美。

不仅使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更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自然贴切。

短句的节奏感,又富有音乐美。

2、复叠句想要表达猛烈的情绪和心境,采取一样的词语、句子和段落频频呈现。

如许的句子便是复叠句。

它的作用就是强调、夸大、增强和促进。

使语义、语调和感受更上一层楼。

并将突出重点。

它也是口语化儿句式常见的一种。

例如:(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3)“于是船家命令的嚷道: “我们有我们的规矩,不管你‘一堆生’不‘一堆生’的!”有的沉吟的说:“一堆生的? ”有的惊奇的说:“一堆生的!”有的嘲讽的说:.“哼,一堆生的!”例(1)和例(2)都是连续重叠的例子。

例(1)是全文开篇就用一个的叠句表达出人们等待春天到来的期盼心情。

[Word]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1

[Word]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1

[Word]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1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朱自清既是一位诗人和散文家,又是著名的学者和教授,他对中国文学的最大贡献还是他的散文,从早期的写景散文到后期的说理散文,他一生写下许多优秀的散文,但流传最广的是写景散文《匆匆》、《荷塘月色》、《春》、《绿》等名篇,这些文章一直被认为是白话散文的典范,为培养文学青年和繁荣散文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还有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给亡妇》,游记散文《旅欧杂记》、《威尼斯》等也广为流传。

这种成功得益于他对语言艺术的巧妙运用,但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特点在他不同类型的散文中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一、写景散文的语言特点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典雅,巧妙运用比喻、叠字、通感等手法,以精雕细刻的工夫,准确、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正像他在探讨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法时所说的,“‘逼真’等于俗语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

”在他笔下,无论是梅雨潭的绿色,还是荷塘的月光和南方的细雨,都写得逼真如画,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春》具有语言简朴、口语化等特点。

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

为了更好地描写春天,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和使用叠音字,使春天更形象化、人格化。

叠音字的使用具有音乐美,节奏明快、语气舒缓。

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

“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一词写出了小草不知不觉地出现,不知不觉地生长,活泼可爱。

“嫩嫩”、“绿绿”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绵软,而且还写出了对人的诱惑力:“嫩嫩”、“绿绿”从质感、色彩两方面准确地写出了初春的小草的特点。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让人体味无穷,让人享受不尽。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

的清新自然,语言优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主要体现在艺术化的口语技巧,生动传神的字句修辞技艺及景为心语的抒情艺术。

学习研究朱先生的散文对于丰富语言,创新和提升素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朱自清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最著名的散文作家。

他的散文,不论记人、叙事、说理、抒情,都如实抒发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情感性感染了广大读者。

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蕴美是文学创作的最高追求,这种内在美通过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体现出来。

一、口语入文,朴素清新关于散文的语言风格,朱自清强调文章最重自然,他明确提出要用“活的口语”写文章,认为这样的文章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

通俗浅近、明白如话的“口语化”艺术是朱自清散文突出的语言风格之一。

朱自清的“口语”,以北京口语为主要基础,兼融其他方言中的有效表达成分,形成了具有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语言意境。

这种境界,既体现出与人交心似的亲切、随和,又具有了一个文思敏捷的文人精心组织后的清新、典雅。

如《春》里,他不说春天来临,各种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而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似的。

”……朱自清散文常常以俗语或方言入文,或起到通俗易懂、言简意明的奇效,或得到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好处。

如《话中有鬼》中引用俗语“打是疼,骂是爱”来证明怒骂是恨,笑骂是爱;《论自己》一文中引用“娶了媳妇忘了娘”“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久病床前无孝子”等大量俗语来举例、形容,收到言微意丰的效果。

风华从朴素中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句句明白如话,平易自然,堪称朴素美的典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