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案
高一政治哲学常识教案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哲学常识教案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什么必须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怎样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懂得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人为什么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人怎样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明确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作用,提高培养科学思维方法认识事物本质的自学性。
具体要求1. 知识方面识记: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
理解:1. 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表现;2. 结合实例,从道理上说明为什么必须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3. 说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物质条件、客观规律和自身素质的制约;4. 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5. 结合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6. 结合事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7. 结合事例说明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及其各自的作用;8. 结合基本事实,理解认识要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变化;9. 结合实例,指出概念、判断、揄在思维过程中的主要作用;10. 结合基本事实,说明在认识过程中分析和综合的意义。
运用:1. 列举实例,运用有关原理,比较说明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都是错误的;2. 结合事例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3. 能运用有关原理,针对某一社会问题进行调查,写出调查分析报告。
1. 能力方面1. 在教学中,通过比较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表现,比较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观点,比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比较认识的深化、扩展、推移,比较概念、判断、推理的作用,比较分析与综合的意义,等等,通过这些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2. 在教学中,通过讲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制约它的因素之间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分析与综合的关系,等等,提高学生的评语思维能力。
1. 觉悟方面1. 提高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学性,挖掘自身潜力,把自己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2. 在重大的社会问题上,能自觉坚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思维方法,端正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
哲学基础——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案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一节、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一课时、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教学目标:懂得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表现,提高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难点: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教学过程:经过人类长期的艰辛劳动,意识在改造自然中的作用已显示出巨大的威力。
现在的天空,“昨夜星辰”又添了新客。
人造地球卫星、空间站、太空探测器等“人造星辰”悠悠然在转动、在运行。
现在的地面,人工湖、人工河、人工林已不罕见,可谓莽原缠玉带、高峡出平湖,荒山披绿装,沙漠变良田。
现在的海洋,下有电缆连五洲,上有轮船驶八方,海岸之间架起了桥梁,海底隧道正通行着车辆。
人们还有意识地利用天上、地面、地下的自然资源,制造了数不清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些,都是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所取得的成果。
一、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1、人区别于物的特点:人具有自觉能动性。
人的自觉能动性,又叫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
2、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⑴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想)①把握事物的外部现象和本质规律人类积极的能动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首先表现在,人在实践基础上不仅能了解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通过抽象思维活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价值规律、元素周期律的发现②指导人们的活动人类积极的能动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还表现在,在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认识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因而能指导人们的活动。
例如:番禺兴建了一些著名的人造旅游景点。
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做)①按规律改变自然物、创造新事物、创造社会关系例如:克隆羊②利用规律例如:厄尔尼诺现象的利用目前可通过利用大气海洋流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科研,通过计算机可以对此现象提前预报3—6个月,甚至1年,减少这种异常现象的破坏。
⑶精神状态(即决心、意志、干劲等)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孜孜不倦的务实态度,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高二政治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人教版知识精讲.doc
高二政治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第一框:认识的根本任务二. 重点、难点:(一)重点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不仅是本框题的教学重点,也是全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因为:从本课的中心议题来看。
本课的中心论题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阐明这一论题需要从两方面来论述,一是为什么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二是怎样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因此,这个教学重点是直接关系到本课的中心论题得以说明的基础。
(二)难点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是教学难点。
三. 具体内容:(一)学习目标:能够结合切身经验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能够列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
能够通过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过程的分析,结合有关的理论分析,理解认识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和规律;能够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性。
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教学,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通过关于认识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的三条理由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二)学习提纲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1. 认识的根本任务(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
(2)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①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②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③从认识的作用来说,只有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3)要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自觉性。
(三)问题解析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
2.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①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多变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高考政治复习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教案
高考政治复习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教案1. 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与本质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3.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4.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以往的试题来看,认识的根本任务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特别是如何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考点讲解]⒈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与联系。
⑴现象和本质的区别。
①现象是事物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共同的、一般的东西。
②现象是多变的、容易消失的东西;本质则是现象中相对稳定的东西。
③现象是事物表面的特征,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可以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靠人们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总之,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片面性的、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容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⑵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现象与本质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①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事物的本质不能单独存在,它只能存在于现象之中,也一定要通过现象来表现自己。
②现象也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事物的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两类,真象和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只不过假象是以歪曲的、颠倒的方式表现事物的本质而已。
⑶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涉及到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事物的现象是个性,事物的本质是共性。
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来表现,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不包含共性的个性也是没有的。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⑴区别①内容不同。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的认识,而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②形式不同。
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等具体形象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而理性认识则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以感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的形式反映事物。
③特点不同。
感性认识具有形象性、直接性的特点,而理性认识则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七年级数学下册《透过现象看本质》教案、教学设计
4.设想四: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教学策略: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小组活动中的贡献。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章节“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习仍存在以下特点与需求:
1.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往往容易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挖掘事物的内在联系。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从多角度、多维度去观察和分析问题。
3.熟练运用数据分析、逻辑推理和证明等方法,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七年级下册数学课本中的相关问题,如数列、比例、概率等。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方法培养自己的能力:
1.探究与合作: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共同分析问题、总结规律,从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1.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认识到数学在揭示事物本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热情。
3.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形成独立见解。
4.引导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5.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关注社会现象,学会用数学的视角观察世界,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5.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可能产生畏惧心理。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克服困难,培养他们面对挑战的信心。
05.第五课-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第五课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本课是在讲人区别于物的特点的基础上,着重围绕"认识的根本任务"分析"想"的过程。
"认识的根本任务"围绕: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是,怎么样实现来讲授。
"想"的过程的分析是围绕"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讲述的,即怎样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并使认识不断深化,同时在"分析事物的本质"的"想"的过程中,应培养怎样的科学思维方法。
若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一定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第一,可以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回答教师提出的有梯度的问题;第二,教师应尽量避免自己举例来证明教材的理论观点,而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当前的时事热点、他们的所见所闻及自身的经历来论证教材中的理论观点;第三,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框、节、课的小结,小结应以简洁、清晰的知识结构图为主;第四,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可以在全课内容讲授完之后,由学生提出本课的问题,教师整理后集中答疑。
指点迷津教师如何解决疑难问题、热点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些问题呢?教师可以采用"抛砖引玉"中提出的方法,即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回答教师提出的有梯度的问题;由学生举例来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如"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如何讲授这一内容呢?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针对教材三方面的理由提出问题:首先,从学习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讲,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提问:(1)举例说明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2)对此说出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是什么?(3)举例说明为什么认识了现象,哪怕是诸多的现象,也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4)对现象的认识是否有利于对本质的认识?为什么?其次,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复习课教案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复习课教案高考考核要求(1)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
见识高考1.(2005天津卷35.)附石式盆景把树木和山石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提高了景物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盆景艺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魅力。
这表明艺术创作必须A. 注重量的积累B. 运用合理想象C. 提升感性认识D. 重视实践作用蟾蜍有毒,蟾衣却可入药。
某青年农民偶然看到了蟾蜍蜕变的过程,于是开始了巧获蟾衣的探索。
经过反复观察、实验、总结,发现蟾蜍蜕皮是其生长过程的自然现象,一般在黑夜发生,过程很短,然后马上吃掉;还发现蟾蜍的眼睛对运动的物体敏感。
根据这些情况,他发明了通过控制光线、在水中获取、用光照引吸幼虫喂养等技巧获取蟾衣的方法,终于闯出了低成本、省劳力、不破坏生态平衡且有巨大经济效益的致富道路。
2.(2005全国卷2.30)、巧获蟾衣的过程体现了①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需要多次反复的认识过程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③人在自然和社会规律面前是自由的④人在自然和社会规律面前是不自由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3.(2005全国131).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
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①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②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③前者是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④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②④4.(2005江苏卷28).奥地利科学家魏格纳偶然发现地图上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凹凸相反,经过查阅资料和苦苦思索,形成了一种设想:由于某种驱动力,把原本连在一起的非洲和南美洲两块大陆分裂开来,天长日久,便为大西洋所隔…… 于是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高二政治 哲学常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学案 旧人教版
高二哲学下册教学案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一节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知识结构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含义想、做、精神状态主观能动性正确处理同客观规律、客观条件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处理同自身主观因素的关系二、重点: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三、基础知识填空:(一)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为基础来考察人与物的区别,它指出,人区别与物的特点是:人具有,又叫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它包括相互联系着的三个方面。
第一,人类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的基础上能动地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所说的“”。
想问题就是认识世界。
第二,人类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的指导下能动地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
第三,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2.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决不意味着主观能动性可以随意发挥。
首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人们,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典例精析】蟾蜍有毒,蟾衣却可入药。
某青年农民偶然看到了蟾蜍蜕皮的过程,于是开始了巧获蟾衣的探索。
经过反复观察、实验、总结,发现蟾蜍蜕皮是其生长过程的自然现象,一般在黑夜发生,过程很短,然后马上吃掉;还发现蟾蜍的眼睛只对运动的物体敏感。
根据这些情况,他发明了通过控制光线、在水中获取、用光照引吸幼虫喂养等技巧获取蟾衣的方法,终于闯出了低成本、省劳力、不破坏生态平衡且有巨大经济效益的致富道路。
例1.(2020·黑、蒙、桂,30)巧获蟾衣之所以可能的客观依据是()①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②认识规律及其实现条件才能利用规律③客观事物发展有自己的特殊规律④规律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B ①④两项本身命题就错误,用排除法可选出正确答案B。
例2.(2020·黑、蒙、桂,31)巧获蟾衣的过程体现了①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需要多次反复的认识过程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③人在自然和社会规律面前是自由的④人在自然和社会规律面前是不自由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解析:A 人在规律面前是自由和不自由的统一,因而③④两项表述错误,用排除法可选出正确答案A。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学设计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参评类别: 教学设计工作单位: 台前县职业高中作者姓名:联系电话:《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学设计【课程名称】:《哲学与人生》【课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授课班级】:高二、幼师班【授课专业】:幼教专业【授课类型】:新授型【教材版本】:高等教育出版社【设计特色】:本堂课在教学设计上采取授导型与探究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情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具体形式,让学生主动学习,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堂课的内容有三部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如何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这三部分内容紧密联系,教学过程中需前后照应、突出重点。
对该内容主要通过情景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分析、讨论,形成师生互动,然后教师点拨总结,从而更好地掌握本堂课的内容。
二、教学对象分析本堂课授课对象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程度参差不齐,但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具体的情景和实例,了解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理解认识事物本质的科学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把认识事物本质的科学方法运用到学习、工作、生活中去,逐渐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运用目标:通过思考、讨论、体验,初步形成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思维习惯,基本具有“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理性的生活态度和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如何做到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教学难点: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解决措施:利用多媒体展示情景、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具体形式,掌握学习内容。
五、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设计思想教学设计要体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情景的选择要清晰简单、并能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要营造一种活跃气氛,以有趣的情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哲学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案
学生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师评点: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我们可以通过分析 事物的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注意细节,否则就会酿成大
4
错。 〈课堂小结〉 课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这一课,我们学习了 1、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统一关系; 2、明确了现象表现本质有真象和假象,必须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辨清真象与假象, 不为假象所迷惑; 3、现象和本质关系原理对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 可能性。 堂上练习(见作业纸) 布置作业:完成第八课的相关作业。
学生讨论判断以下各题,指出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
1、新鲜的苹果切开,过了一段时间后,会看到切面变成褐色,因为切开的苹果被
氧化了。
2
2、经常用来煲开水的锅内壁会有一层水垢,因为加热后水中的钙离子和镁离子生 成难容的碳酸钙和碳酸镁。
3、当我们爬到高山上时,会感到耳朵听力有困难,这是因为高空中大气稀薄所致。 指名学生回答。 师点评,出示答案。 师归纳再次强调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关系。 (二)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现象和本质又是紧密相联的,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现象尽管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但都是由本质决定的,都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举例:1、前述的“苹果落地“及”苹果切开变色“
〈新课讲授〉
一、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出示表格及相关图片,并分析
现象本质日食Fra bibliotek太阳、月亮、地球成一直线
彩虹
光线射到空气中的小水滴里发生折射
有的同学遵纪守法、助人为乐、勤 好学生
奋学习
高二政治教案-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1 精品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一、教育和教学目标:(一)知识素质要求1、基本概念理解:(1)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结合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
2、基本原理识记: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起积极作用的一些事例。
理解:(1)结合实例说明为什么必须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物质条件、客观规律和自身素质的制约。
(3)以事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4)以事例说明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分析事物的本质,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5)结合事例,理解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
(6)结合事例,说明在认识过程中分析与综合的意义。
运用:(1)运用有关原理,结合事例说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为什么是错误的。
(2)举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进而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
(3)运用有关原理,针对某一社会实际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写出调查分析报告。
3、方法论意义(1)坚持正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2)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二)能力素质要求1、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1)比较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表现及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观点;(2)比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3)比较认识的扩展、深化、推移;(4)比较概念、判断、推理的作用;分析与综合的意义。
2、提高辨证思维的能力。
(1)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制约它的因素之间的关系;(2)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3)理解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三)思想觉悟要求(1)提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性,把自己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2)透过现象看本质,端正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主观能动性的三个表现。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而客观条件的制约又给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了广阔的余地。
3、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4、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二个条件。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说课稿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哲学与人生》第三单元第八课,即《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本课内容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教材。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三单元第八课的内容。
该课程在本教材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学情。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程度不一。
但是他们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所学专业有一定的理解和认可,并且对未来的人生选择有所思考。
他们热情参与课堂活动,愿意与人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然后,我们来看课程本身。
本课程主要包括课程的地位作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难点。
该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必修课,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科学思维为基础,是一门人生指导课。
该课程的重点在于指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表现本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如何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前后照应,突出重点,并通过情景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分析、讨论,形成师生互动,然后教师点拨总结,从而更好地掌握本堂课的内容。
接下来,我们来看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内容和结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一是通过具体的情景和实例,让学生了解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理解认识事物本质的科学方法;二是把认识事物本质的科学方法运用到研究、工作、生活中去,逐渐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思考、讨论、体验,初步形成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思维惯,基本具有“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理性的生活态度和观念。
最后,我们来看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现状,我采用了情景讨论法和合作探究法,注重教法使用和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如何让学生做到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以及如何应对现象表现本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课堂上表现得不够积极,需要更多的激励和引导;有些板书设计不够清晰,需要更加注重细节;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需要更好地掌控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高中政治教案探究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高中政治教案探究高中政治教案探究政治学作为一门学科,一直是人们探究社会、国家、政治现象的重要途径。
高中政治教育则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国家政治形势的重要环节。
正确的政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分析力,使其透过表象看本质,从而更好地完成这门科目的学习任务。
那么,在高中政治教案中,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是如何实现的呢?一、分析问题的背景和条件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学习政治只是针对某些国家政治现象的表面特征,我们需要从分析问题的背景和条件入手,深入研究问题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主要原因、根源等问题,进而从中推导出问题的本质。
例如,在学习政治制度时,我们不能单纯地只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而应该考虑到这个政治制度的产生历程、发展阶段、政治目的等。
只有通过透彻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认识问题的本质。
二、研究问题的原因和根源常言道,“治标不如治本”。
在高中政治教案中,了解问题的原因和根源,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例如,在研究中国发展中的历史问题时,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一个单独的事件或现象上,而应该了解事件与时代的关系、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深层次关系以及历史演进的根源。
只有深入了解,才能真正了解问题。
三、观察问题的影响在政治现象研究中,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还需要准确观察问题的影响,从而可以更好地认识政治现象所反映的本质。
例如,在研究政治制度变革时,我们不仅需要考虑到制度的变革过程,还需要了解制度变革对社会和政治生活产生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识问题的本质。
四、理解政治现象的复杂性在政治学研究中,很多政治现象是复杂的,不应停留在表面,而应深入学习并进一步分析,从中找到本质关系。
如何理解着重需要高中教育,这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中国政治的认识。
例如,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政治是多元化的,而不是简单的一党独裁,学生需要了解党内民主、制度民主和社会民主的体现,不仅要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要对世界主流政治制度进行深刻探讨和分析。
高二政治教案-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学提纲 精品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复习提纲】第一节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1.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具有,又叫,是人类。
2.主观能动性包括互相联系着的三个方面:(1)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突出表现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想”②、还表现在,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具有。
(2)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①②③(3)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二)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1.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三点原因了解)2.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1)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和;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虽然客观规律的制约,但这种制约恰恰要求人们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
(2)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坚持正确的价值趋向。
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一)认识的根本任务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对事物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对事物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
2.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区分:认识的目的?)(1)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现象和本质、规律的区别和联系:(2)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阶段。
正因为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深刻,所以我们应该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现象进行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从认识的作用来说,只有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①真理:②科学理论:③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A、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高二政治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人教版知识精讲.doc
高二政治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一节: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一框: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第二框: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二. 重点、难点:(一)重点:第一框:主观能动性的三个表现,是教学重点,这是因为:第一,从本课、本节、本框题来说,本课之所以是全书在理论上的转折点,是因为第一节集中讲主观能动性问题,而第一框又是集中讲主观能动性的含义。
了解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理解主观能动性的含义,不仅为学习后四课奠定了基础,也为理解全书的理论结构提供了一把“钥匙”。
第二,从理解基本概念来说,主观能动性的概念比较抽象,对高中学生来说,只有对主观能动性加以分解,稍微具体予以分析,再综合起来,他们才能比较深刻地理解“主观能动性”这个概念。
第三,从人类的实际活动来说,本书在《前言》中指出:人类“从事着两项基本的活动,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
人们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也就是在处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了解主观能动性的三个表现,其实就是从人区别于物的特点的角度,明确人类所从事的两项基本活动。
可见,重点搞好“主观能动性三个表现”的教学,不仅有利于本框题的教学,而且对于本课,甚至全书的学习,都是有重要意义。
第二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其所受的客观规律制约之间的关系。
这个问题之所以是本框题的重点,因为:第一,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唯心主义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包括客观规律在内的各种客观因素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机械唯物主义只看到了客观决定主观,不能理解主观能动性在受制约的同时,仍然具有积极的能动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唯物又辩证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二,这是一个重大的实际问题。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基本活动,这些活动要顺利进行,最根本的是要明确二者的关系。
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需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人们在实际活动中受挫,往往同没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紧密相联。
高二政治教案-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2018 精品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什么必须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怎样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懂得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人为什么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人怎样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明确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作用,提高培养科学思维方法认识事物本质的自学性。
具体要求1. 知识方面识记: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
理解:1. 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表现;2. 结合实例,从道理上说明为什么必须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3. 说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物质条件、客观规律和自身素质的制约;4. 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5. 结合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6. 结合事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7. 结合事例说明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及其各自的作用;8. 结合基本事实,理解认识要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变化;9. 结合实例,指出概念、判断、揄在思维过程中的主要作用;10. 结合基本事实,说明在认识过程中分析和综合的意义。
运用:1. 列举实例,运用有关原理,比较说明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都是错误的;2. 结合事例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3. 能运用有关原理,针对某一社会问题进行调查,写出调查分析报告。
1. 能力方面1. 在教学中,通过比较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表现,比较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观点,比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比较认识的深化、扩展、推移,比较概念、判断、推理的作用,比较分析与综合的意义,等等,通过这些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2. 在教学中,通过讲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制约它的因素之间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分析与综合的关系,等等,提高学生的评语思维能力。
1. 觉悟方面1. 提高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学性,挖掘自身潜力,把自己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2. 在重大的社会问题上,能自觉坚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思维方法,端正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
【配套K12】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案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案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案第一节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一课时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主观能动性的含义;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理解:主观能动性三个方面在不同情况下的具体表现;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同情况下,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表现。
运用: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诸多实例,说明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能力方面提高分析比较能力;提高综合思维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觉悟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提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性,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将自己锻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教学重点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表现。
●教学难点人类的精神因素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文重点,可采取让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提问的方法。
●教具准备幻灯机、投影材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第五课的中心论题是认识的根本任务即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把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作为认识论的开篇,这是因为它应该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逻辑起点。
上册主要讲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及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仅应当了解客观世界的本质、状况和发展规律,而且应当了解人自身的属性、能力和需求,必须对人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有把这两方面正确地结合起来,才能确定想问题、办事情的正确方案。
因而下册讲有关人自身的问题:人认识世界的根本任务,如何完成这一任务,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人的实践活动等。
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人能否认识世界?人如何认识世界?人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式,获得了真理性认识,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指导人们的实践,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学好本课是学好下册的理论基础。
本课共有三节。
第一节,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第三节,注意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第一节,先讲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从人类认识过程看,当人类把目光转向人自身,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人自身的能力问题。
高考政治复习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三节注意培养科学的思维教案
高考政治复习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三节注意培养科学的思维教案高考总结与预测[考点展示]1.分析与综合相结合2.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本部分内容应侧重于在认识实际问题过程的运用,而不是作为知识直接进行考查。
因此,学习过程必须要加强理解和运用的训练。
直击高考考点一、分析与综合相结合[考点讲解]1.分析⑴含义: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⑵分析在思维中的作用:①从整体和要素、从过程和要素的关系上看,认识整体、过程,必须以认识要素为基础;不分析各要素就失去了研究整体和过程的基础,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②从分析与综合的关系上看,只有对各要素首先做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地认识事物。
⑶正确运用分析的方法①要分析每一个要素。
②要分析要素与要素间的联系。
③抓住本质性东西。
④在整体中把握各个要素。
2.综合⑴含义: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⑵综合在思维中的作用:只有对事物各种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客观对象。
因为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的相互作用着的部分,只有相对它所构成的整体而言,才是一个确定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任何部分离开了整体,它就失去原来的意义。
把有内在联系的要素综合起来,才能从整体上认识客观事物。
⑶正确运用综合的方法:①要抓住内在联系。
②要着眼于对整体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③要形成全新的认识。
3.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⑴分析与综合密不可分:①综合离不开分析。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综合就不能深入。
②分析离不开综合。
分析以综合为目的,没有综合,就不能统观全局。
⑵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含义:①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②分析是综合相结合指导下的分析。
当进行分析的时候,不仅意味着分析的对象是整体,而且是把它作为某一整体中的部分来对待的,是把它同整体中的其他部分相关联来对待的,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进行分析。
【配套K12】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学案)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学案)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学案)【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本课围绕一个中心: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着重解决“怎样”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所以,认识事物的本质:需要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一节);需要创造必要条件,需要深化认识发展认识(第二节);需要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第三节)。
第一节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案一、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主观能动性含义:主观能动性又叫____________,是人_____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能力与活动。
它包括互相联系着的三个方面的内容:……2.主观能动性的主要内容:①人类_________的能力以及人们在________的基础上________________的活动(想)。
第一、认识是_____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_________的。
第二、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在:A、人不仅能认识事物的_________,而且能通过抽象思维活动反映事物的____________;B、认识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因而能指导人们的活动。
第三、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在_________基础上形成和进行的。
②人类改造_________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指导下__________客观世界的活动(做)。
第一、“做”是在“想”的指导下进行的,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第二、“做”的结果具有创造性。
A、创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不存在,单靠自然力量不能产生的事物;B、形成、改造、创造自己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越来越具有_________。
第三、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________,发挥其对人们_______作用,限制其_____________,甚至变有害为有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案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案第一节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一课时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主观能动性的含义;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理解:主观能动性三个方面在不同情况下的具体表现;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同情况下,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表现。
运用: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诸多实例,说明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能力方面提高分析比较能力;提高综合思维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觉悟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提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性,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将自己锻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教学重点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表现。
●教学难点人类的精神因素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文重点,可采取让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提问的方法。
●教具准备幻灯机、投影材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第五课的中心论题是认识的根本任务即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把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作为认识论的开篇,这是因为它应该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逻辑起点。
上册主要讲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及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仅应当了解客观世界的本质、状况和发展规律,而且应当了解人自身的属性、能力和需求,必须对人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有把这两方面正确地结合起来,才能确定想问题、办事情的正确方案。
因而下册讲有关人自身的问题:人认识世界的根本任务,如何完成这一任务,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人的实践活动等。
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人能否认识世界?人如何认识世界?人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式,获得了真理性认识,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指导人们的实践,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学好本课是学好下册的理论基础。
本课共有三节。
第一节,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第三节,注意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第一节,先讲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从人类认识过程看,当人类把目光转向人自身,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人自身的能力问题。
从认识论来看,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人们能够认识世界的前提,所以教材把这一问题放在第一节来学习。
本节有两个框题,总的结构是:什么是主观能动性——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
具体看,第一框:人有主观能动性——什么是主观能动性。
第二框:为什么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逐层深入。
第五课的知识结构简表(投影)[讲授新课]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板书)今天我们先学习第一节(可播放有关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
最好选用发生在当时,为学生最关注、最感兴趣的重大事件。
如神舟五号、“多利”羊、三峡工程、黄河调水调沙试验、抗击“非典”等)师:1.这些事例是否表明了人们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生:上述事例证明人可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师:2.人为何能处理好这些关系,获得成功?有无不成功的时候?为什么?生:人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在处理自然界与人自身的关系时,也会出现失误,出现失败。
师: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现象,还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当然,在处理自然界与人自身的关系时,也会出现失误,出现失败。
这就要求必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一节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板书)师:人为什么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怎样才能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呢?生: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
师: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人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人不仅有自然性,还有社会性,人会在主动地、有意识地处理生产关系以及生产关系所决定的其他各种关系中调整存在状态,我们说“人区别于物”的“物”,主要不是指一般的物,主要是指人以外的其他“动物”。
所以,我们是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来考查人与物的区别。
一、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板书)(可在标题“人”“物”处重点标划).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板书)师:所谓自觉,就是主动用自己的意识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的要求,这是人所特有的。
所以我们说,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
2.主观能动性包括一个方面(板书)师:请同学们粗读教材第2页至第5页,看看人的主观能动性包括哪些方面。
在同学回答后,老师补上板书“三”,并讲解第一个方面。
(1)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想”(板书)师:想问题就是认识世界。
什么是认识?生: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师:人们在同客观世界的接触过程中,客观事物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就形成了认识。
认识是人主动地去感知对象,去理解对象的结果。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即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只要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就会有意识发生。
因此二者是有区别的。
放投影:师:人类认识世界是积极的、能动的,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即具有主观能动性。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类不仅能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更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板书)师:人类积极能动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首先表现在:人不只是反映事物的外部的表面的现象,而且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能通过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只有人类才具有这样的能力。
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属于认识能力,还是属于认识活动?生:这一点既是指认识能力,是人高于一般动物之处;又是讲认识活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特有的认识活动。
师:正是因为人的认识的这一点,才有各门科学理论知识,才使人超出了动物界。
师: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成功,那就不是一般的认识活动,而是对大量的生命现象中具有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研究和探索,对此进行研究、发现的活动和能力,只有人类具有,任何其他动物都不可能具有。
(也可让学生用类似实例说明)第二,人类的认识活动具有计划性、目的性(板书)师:面对自然灾害,动物只能逃生,而人却在思考着怎样战胜自然灾害,人可以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制造仪器设备,建立实验室,设计各种方案,去探索事物的奥秘,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生甲:人类对外层空间的探索和研究,我国的“神舟五号”航天成功,庞大的开支,周密的计划,也有明确的目的,是为了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生乙: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成功,给全人类带来了福音,这还仅仅限于认识活动,尚未到具体操作阶段,但已经令全世界振奋。
这一研究集中了许多科学家,是人类的共同探索,探索人类自身的状况,为的还是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其计划性、目的性同样很强。
生丙:如何抗击“非典”也充分体现了人类的认识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
(还可以让学生讨论体现人类活动计划性和目的性强的实例,要注意现实性、时效性、针对性)师:正因为人类有这种能力和活动,所以人类的认识活动还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
第三,人类积极能动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还表现为认识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板书)师:人可以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预见自然和社会的变化,预见自己行为的结果,预见未来。
人们还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出那些现实中暂时还没有的事物。
之所以能如此,原因就在于人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生:本质是同类事物内部相对稳定的东西,规律则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应该说,本质的联系就是规律。
师:这种联系总是带有必然性的联系,它制约着事物运动发展的秩序和趋势。
只要具备了相同的条件,就一定会重复出现和发生作用,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它是事物共同的、普遍性的东西。
据此,人类就可以预见:在哪些情况和条件下,应该出现哪些现象,人类就可以预先提出计划和方案,采取措施,防范不良情况,利用有利情况,造福自身。
这些都体现了认识活动的预见性和创造性。
这同样既反映了人的认识能力的特点,又反映了人的认识活动的特点。
师:那么认识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呢?生:是为了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
(2)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做”(板书)师:人类在改造世界方面与动物有什么不同呢?先请看马克思的一段论述。
(出示投影)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2页师:请大家想一想,最蹩脚的建筑师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在哪里呢?(同学回答后,老师总结)师:人比蜜蜂高明的地方,在于人能在认识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去改造客观世界。
动物也能改变环境,造出精美的蜂房,但这只是一种自然本能,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人则不同。
第一,人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改造客观世界。
(板书)生:这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特点。
黄河调水调沙试验中,用人造洪峰,冲刷下游河床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第二,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
(板书)师:人类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创造一些条件,使事物的运行条件和状况发生改变,使事物的内部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产生新的事物存在状态。
这就是人类改造世界活动的创造性,这是人的活动区别于其他动物活动的根本特点。
生:没有创造活动,就不会有当今的世界。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越来越具有创造性。
第三,人类能够改变或创造条件,利用规律。
(板书)师:人的实践活动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但规律自身是无所谓好坏的,它只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存在。
好坏的评价只有在某种事物与人发生关系时才能产生。
规律也只有在与人发生关系时才能表现出对人是好或不好。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我们应该以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为指南,指导实践活动。
人恰恰有这种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认识其发生作用的条件,而改变或创造条件,使其产生对人有利的作用,限制其对人不利的作用。
是“洪水无情”还是“细水润田”都说明了这一点。
播放《众人划桨开大船》歌碟。
师:歌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生:这首歌体现了勇敢的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精神。
师:这也正是主观能动性第三个方面的表现。
(3)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决心、意志、干劲等(板书)(放投影:落榜后的名人)两次科场失利的宋代人苏洵,失败后不气馁,刻苦自学,终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八次落第的明朝人归有光,在嘉定招生开学,仍然含辛茹苦,发奋攻读,终于写下了《震川文集》40卷。
三次落第的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下决心从医,一生精心研究,走遍长江、黄河流域,经过27年的辛勤劳动,参考了800多种医书,写下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四次落第的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深入民间进行采访,写出了著名文学作品《聊斋志异》。
三次落榜的青年女作家竹林,勤奋努力,连续发表了5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