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丝绸之路上的吐蕃文明
丝绸之路PPT课件
2024/1/24
文化传承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各民 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丰富了中华 民族的文化内涵。
经济合作
古代丝绸之路的经济交流为现代区 域经济合作奠定了基础,如“一带 一路”倡议等。
18
CHAPTER 05
丝绸之路上的战争与和平交往
2024/1/24
19
重要战争及战役介绍
2024/1/24
丝绸之路PPT课件
2024/1/24
1
CONTENTS 目录
• 丝绸之路概述 • 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 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与商业活动 • 丝绸之路上的民族迁徙与融合 • 丝绸之路上的战争与和平交往 • 丝绸之路在当代意义与价值
2024/1/24
2
CHAPTER 01
丝绸之路概述
2024/1/24
共同体。
25
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意义
保护文化遗产
加强对丝绸之路沿线文 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 作,传承和弘扬优秀传 统文化。
2024/1/24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 教育等领域融合发展,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促 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增进国际文化交流
通过举办文化展览、艺 术节等活动,增进国际 社会对丝绸之路文化的 认知和了解,促进国际 文化交流与合作。
2024/1/24
文化交流
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在丝绸 之路上相互交融,形成了 独特的文化景观,如佛教 艺术、音乐舞蹈等。
政治交流
丝绸之路上的民族迁徙与 融合也带来了政治格局的 变动,如唐朝与西域各国 的政治联盟等。
17
对现代民族格局影响
民族分布
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民族迁徙与融 合,对现代中国的民族分布产生 了深远影响,形成了多元一体的
吐蕃时期丝绸纹样及其价值考究
吐蕃时期丝织品在海内外仍有保存状态完好的文物,形成了独具特色、影响后世的藏族纹样艺术,可作为解析藏族装饰纹样美术形式语言的参考佐证,还可从大量罕见珍品实物中窥见吐蕃作为丝绸之路强大帝国的华贵风貌[1]10,具有深入考察与研究价值。
本文对吐蕃时期丝织品的纹样与其他时期、地域考古出土丝织品纹样的异同有所提及,然而基于突出研究主题尚未做过多具体图像学考辨比对。
通过对吐鲁番时期丝绸纹样及其价值进行考究,旨在解决提取各类型丝织品纹样设计元素的组合判别要素与进行纹样源流考究,试图建立起该时期丝织品的纹样组合判别标准。
一尧吐蕃时期丝织品的历史背景丝织品便于携带,在丝绸之路上流传甚广,因而吐蕃时期丝织品混杂着来自不同民族地域文化的风格类型。
已知现存吐蕃时期丝织品中,各方风格杂糅迥异,明确带有吐蕃自身风格的丝绸、明确符合吐蕃系统条件的丝织品仍有待斟酌辨别。
由于对丝织品纹样的具体考究涉及多方文化内涵比对,基于该研究整体的严谨性考量,文章命题为“吐蕃时期丝织品纹样考究”而非[作者简介]赵文琪(1989-),女,汉族,湖南岳阳人,博士,讲师。
研究方向:西藏考古、艺术考古、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当代藏族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研究”(2024-A-06-046-668)。
吐蕃时期丝绸纹样及其价值考究赵文琪(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广西桂林541000)[摘要]吐蕃时期棺板画上人物服饰及丝绸的使用,直观再现了当时对丝织品的应用方式与部分常见纹饰。
当代藏族手工艺品存在装饰纹样陈旧、形制与纹样循环往复使用、相互借鉴抄袭等弊端。
从吐蕃时期丝织品中提取出的大量装饰纹样元素,既能原汁原味地再现还原与弥补当前藏族工艺美术纹饰中缺失的吐蕃韵致,又能将当时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化艺术图像体系部分还原,对现当代西藏美术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意义。
都兰吐蕃墓出土了大量吐蕃时期丝绸残件,其中质地为锦的丝织品材质厚实,复杂花纹出现其上的可能性较大,绫、绢等材质则更易出现几何纹样。
文成公主进藏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文成公主进藏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连接了中亚、东欧、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并将中国与世界各地紧密联系起来。
在这条历史悠久而辉煌的通道上,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她就是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是唐玄宗时期的一位公主,她嫁给了吐蕃王朝的贵族赞普松赞干布,并随夫去往西藏。
一、文成公主的出发和旅途盛唐时期,随着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丝绸和其他商品开始走出国门,逐渐与世界各地展开贸易往来。
为了加强与西藏的关系,并且进一步拓展丝绸之路的影响力,唐玄宗决定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成为中国与西藏之间的桥梁。
公主出嫁的路线称为“文成公主进藏通道”,这条通道直通西藏,将两个地区的文化和财富联系在一起。
二、文成公主在吐蕃的生活和文化交流文成公主抵达吐蕃后,成为了赞普的王后,开始了她在西藏的新生活。
文成公主以热忱的态度融入吐蕃王朝,努力学习藏语和吐蕃的文化,与当地人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她还将中原地区的丝绸和其他文化产品带到吐蕃,同时也将吐蕃的贡品和特色商品带回中原地区,促进了两地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三、文成公主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贡献文成公主不仅在吐蕃王朝推广了中原的文化,也在丝绸之路贸易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公主作为中原文化的代表,通过她的身份和地位,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
她将中原的丝绸、瓷器、书籍等文化产品带到西域,同时还传授了汉字和汉文化给西域的人民。
这种文化的交流双向促进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和发展。
四、文成公主对西藏佛教的影响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朝后,积极传播了佛教文化,为西藏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她在吐蕃王朝建设了许多寺庙,并请来了许多高僧大德,传授佛法教诲。
同时,她还将佛经、佛像和佛教艺术带入西藏,推动了当地佛教的发展和繁荣。
文成公主对佛教的宣传和推广,对于中原佛教和西藏佛教的融合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五、文成公主的留下的历史遗迹文成公主在西藏的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这些遗迹见证了她对西藏文化交流的贡献。
古代的丝绸之路文化与交流
古代的丝绸之路文化与交流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贸易路线之一。
这条路线穿越了亚洲、欧洲和非洲,连接了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民族。
其中最重要的文化是中亚和东亚文化的融合,即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本文将介绍古代的丝绸之路文化与交流。
一、古代的丝绸之路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中国和地中海的上古贸易路线,它穿越了亚洲和欧洲,传递了许多东方的产品和文化。
在一些历史文化领域,如文学、语言、宗教、艺术、农业、科技等方面,这条路成为了文化交流和技术交流的重要渠道。
古代的丝绸之路从中国的西北部,即陕西、甘肃和新疆,经过河西走廊,经过中国的内陆山区,经过西藏和印度,然后折到阿富汗、伊朗和中东地区,最终到达地中海沿岸。
这条路曾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还创造了许多传说和故事,成为了人们平生的绝交。
二、古代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古代的丝绸之路上所流传的文化相当丰富,它代表着东西方文化的深度融合。
在这条贸易路线上,中国的汉代皇帝曾通过商人、官员和外交官在贸易中推广汉族的文化和汉字的标准化。
在此之前,中国南部文明,中原文明,西域文明之间就已经开始逐渐融合了。
在丝绸之路的繁荣期,中国和中亚之间的往来频繁而广泛,形成了丝绸、茶叶、纺绩、印花、玻璃、精铁、香料、武器和马匹等数十种贸易品种。
这让两个文化得以相互影响和交流,是地球历史上文化交流和全球化的先驱。
三、古代的丝绸之路技术交流除了文化交流外,古代的丝绸之路还促进了许多技术上的交流。
在中国,丝绸是最重要的贸易品种之一,商人自然会从制丝到染色、纺织等技术方面学习中国人的技术,将这些技术带回自己的国家。
而从吐蕃、突厥到波斯和阿拉伯帝国,都在某些方面向中国学习,例如纺织品、陶瓷、艺术、染料、工具等等。
这些技术在拜占庭、罗马、意大利等地流传,为之后的科技领域创造了很多独特的突破和优势。
四、古代的丝绸之路人文交流:由于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一个漫长的贸易道路,商人、官员和外交人员之间的交流相当频繁。
名词解释吐蕃的意思
名词解释吐蕃的意思吐蕃,这个名词的意义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又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代名词。
在古代,吐蕃一词常用来指代位于青藏高原的一个民族,以及这个民族所建立的政权。
今天,本文将以深入的解释,探讨吐蕃的实际意义。
吐蕃一词的源起可追溯到隋唐时期,作为唐朝对青藏高原西北地区人民的称呼。
然而,正式的吐蕃政权在公元7世纪后期才开始形成。
当时,由于高原地理的独特性和相对封闭性,各个部落和氏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
在这种背景下,吐蕃王朝应运而生,成为了西藏地区的主导势力。
吐蕃王朝的建立对青藏高原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上,吐蕃王朝实现了对地区各部落的统一和集权。
他们通过军事征服和政治联盟,将原本分散的部落聚集成了一个相对统一的政权。
这种统一带来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势,同时也为地区人民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便利。
其次,在文化上,吐蕃王朝对于西藏的宗教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吐蕃统治者逐渐接受了印度佛教,并将其作为国教加以推崇。
他们兴建了许多寺庙和宫殿,派遣学僧到印度学习佛教经典。
这种佛教传播和文化融合,对西藏的历史、文学和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至今仍然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政治和文化影响,吐蕃还对地区的物质财富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青藏高原地区资源丰富,尤其是草原和牧场资源。
吐蕃王朝有效地组织了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了健全的畜牧业生产体系。
这不仅为吐蕃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周边的其他民族提供了经济交流的机会,拉近了地区之间的联系。
然而,吐蕃王朝在大约公元9世纪后期逐渐式微,最终被另一个民族—唐朝所推翻。
这一时期,吐蕃王朝内部发生了许多政治斗争和矛盾冲突,加上唐朝不断加大对西藏地区的控制力度,导致吐蕃王朝逐渐衰败。
然而,吐蕃文化和政治制度的遗产仍然流传至今,对西藏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吐蕃的意义远不止于一段历史时期或一个地理概念。
它代表着中华民族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篇章,同时也代表着青藏高原地区在历史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简史之十五.吐蕃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简史–吐蕃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
战国之后,一些羌族部落如发羌、迷唐等迁入,与本地藏人融合繁衍,形成了吐蕃族。
“赞普”是雄强丈夫的意思,以后成了吐蕃君长的尊称。
从酋长世袭制开始,吐蕃社会逐渐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
松赞干布(617-650)被认为是吐蕃的立国之君。
但按藏族的传统,他是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
但在他即位前藏文尚未创制,所以很难说在他之前的吐蕃王的历史正确性;也可能是融合了藏传佛教的历史和传说。
松赞干布先后征服青藏高原上的诸羌部,如苏毗、羊同、白兰、党项、附国、嘉良夷等,以及属于鲜卑人的吐谷浑部,将它们变为吐蕃的属部。
约于633年(唐贞观七年),迁都逻些(今拉萨),正式建立吐蕃王朝。
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
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原本各自为政、分散孤立的局,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各个小邦政权和部落联盟得到整合。
人口流动也推动了藏地语言及文化的沟通,促进了青藏高原文化的整合与壮大。
松赞干布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军事制度,采用历法,规定统一的度量衡,依据于田、天竺等文字创造了吐蕃文(后发展成藏文),也制定了残酷的法律。
634年(贞观八年),松赞干布听说突厥及吐谷浑均娶唐朝公主,也遣使带金宝入唐,奉表求婚,唐太宗李世民未许。
使者回报系吐谷浑王离间所致,赞普大怒,即发兵击败吐谷浑、党项、白兰诸羌。
638年(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领吐蕃军号称20余万进屯唐松州(今四川松潘)西境,遣使进贡金帛,声称来迎娶公主。
都督韩威匆忙率军出战,大败而归。
羌族首领、唐阔州刺史别丛卧施、诺州刺史把利步利相继举州降蕃。
唐太宗即派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以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步骑兵5万人进击。
牛进达率前锋抵松州城下,乘蕃军毫无防备,夜袭其营帐,斩杀千余人。
唐朝的北方民族吐蕃突厥与回纥
唐朝的北方民族吐蕃突厥与回纥唐朝的北方民族:吐蕃、突厥与回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其辉煌文化和强大国力使得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的中心。
然而,在唐朝的北方边境地区,有着许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北方民族。
其中,吐蕃、突厥和回纥是唐朝时期最显著的三个北方民族。
本文将分别介绍他们的起源、发展以及与唐朝的关系。
一、吐蕃吐蕃是一个由藏族人组成的民族,最初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
在唐朝初期,吐蕃经过不断的扩张,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他们占据了当时西南地区的大片领土,与唐朝形成了对峙的态势。
然而,在唐朝贞观时期,唐太宗与吐蕃开展了和平的外交交流,通过互赠使节和结亲等方式,化解了两国之间的矛盾。
在唐太宗和吐蕃王松赞干布的努力下,两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实现了长期和平共处。
二、突厥突厥是一个由游牧民族组成的联盟,主要生活在今天的蒙古高原地区。
在唐朝初创时期,突厥一度称霸中亚地区,对唐朝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然而,在贞观年间,唐朝的李世民通过一系列战争和外交手段,成功地削弱了突厥的实力。
最终,唐朝与突厥签订了和平协议,突厥被迫放弃了对中原的扩张野心。
此后,突厥渐渐衰落,甚至于被唐朝所吞并。
三、回纥回纥是一个由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组成的联盟,生活在今天的蒙古地区。
他们在唐朝时期也是一个强大的民族,对唐朝具有一定的威胁。
然而,唐朝通过一系列与回纥的战争和谈判,最终成功地将回纥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
在唐朝的统治下,回纥逐渐被汉化,与汉族人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融合。
在安史之乱后,回纥也与唐朝一同抵御外族侵略,为唐朝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吐蕃、突厥和回纥是唐朝时期的三大北方民族,他们在唐朝的边境地区具有重要地位。
吐蕃通过与唐朝的和平外交交流,实现了两国长期和平的共处。
突厥则被唐朝成功地削弱并最终吞并。
回纥经历了战争与融合,与唐朝共同抵御外族侵略。
唐朝通过对这些北方民族的处理,稳定了边疆局势,使得统一的唐朝得以继续繁荣发展。
西藏历史文化简介
西藏历史文化简介
西藏历史文化悠久,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藏原始社会时期,很少留下历史文化遗存。
公元前7世纪,唐朝派遣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入唐朝,取得了中央政府的承认。
吐蕃文明也开始发展,此时期形成了独特的吐蕃文化,融合了中印两国文化。
公元9世纪,吐蕃王朝灭亡,藏传佛教兴起,成为西藏文化的主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藏文化逐渐形成了各个时期的特点和风格。
10世纪,藏文学成熟起来,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其中以唐卡画、经书装裱、佛教音乐、舞蹈表演、戏曲等最为突出。
13世纪以后,西藏各族间的文化交流加强,进一步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近代以来,西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也不断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西藏的建筑文化也很独特,寺庙、宫殿、城堡等古迹和藏式建筑物在藏区广泛存在。
它们形体优美,色彩绚烂,造型独特,体现了藏族艺术文化特色。
此外,西藏的服饰文化也非常精彩,藏式服饰简洁大方,质地坚韧,色彩清新,富有民族特色。
总之,西藏历史文化瑰宝众多,涵盖面广,影响深远,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吐蕃王朝与中国的文化交流
吐蕃王朝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吐蕃王朝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唐朝大气磅礴的文化影响着许多邻国,其中包括了吐蕃王朝。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吐蕃王朝对唐朝文化的模仿,还体现在吐蕃王朝对唐朝文化的吸收与融合。
吐蕃王朝成立于公元617年,是一个由藏族人与其它周边民族联合组成的王朝。
这个王朝历经了数百年的沧桑巨变,成为了当时西藏高原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政治中心。
吐蕃王朝的文化背景与中国中原地区有很大的差异,但是这种文化差异并没有阻挡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在唐朝时期,吐蕃王朝向东展开了数次进步,其中一次还出兵攻占了当时的都城长安。
这种进攻并没有持续太久,但是吐蕃王朝对中国中原地区产生的文化影响却是经久不衰的。
吐蕃王朝的统治者在征服中国中原地区之后,往往会将许多学者带回自己的皇宫,以便学习中国的文化。
这些中国文化的评论家、学者和文化艺术家将中国文化传递到了吐蕃王朝,这种文化的交流还在公元七世纪时仍浓厚存在。
在唐朝时期,吐蕃王朝的文艺和科技都在中国革新的普及下起到了不少的作用。
这个王朝的名人文化艺术家也常常前往中国中原地区学习,以便能够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吐蕃王朝的文化发展。
此外,吐蕃王朝还在中国中原地区搜集了许多古籍与文明遗迹,这种收集帮助吐蕃王朝的统治者了解到丰富深阔的中国文化。
吐蕃王朝在文化交流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吐蕃王朝的殿堂和坛城都是中国的影响下构建的,很多结构风格和细节设计都受到了中国中原地区文化的启发。
在艺术和文学方面,吐蕃王朝也开创了自己的文化传统。
王朝中的很多艺术家都在吸收和融合中国文化中得到了启发,开发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总的来说,吐蕃王朝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不仅有助于双方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而且也对文化的发展和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
尽管吐蕃王朝的文化与中国中原地区的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是两个文化历久弥新的交流方式,不仅打破了彼此的隔阂,而且推动了双方的文化权力和变革。
一带一路:离天空最近的丝绸之路唐蕃古道
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 等典籍……每一条古道都承载着属于它 的历史使命;唐蕃古道不仅仅承载着 商贸、文化,还有和平。据《全唐书》 记载,唐蕃古道的开通,既加
深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往来,又在中 国与印尼之间打开了一条大通道,这 条大通道就是唐蕃与蕃尼两条古道的 连接。在唐蕃古道开通之前,重视经 贸的商人及西去取法的僧人,大都
等,因此,唐蕃古道与蕃尼古道,又 堪称为西藏境内的“茶马古道”了。
88cr3fws 双人床价格 /zt/1343023.html
从“天山道”和“云南道”两条传统 的丝绸之路,前往印度和尼泊尔。因 此,当横贯中国西部的唐蕃古道与蕃 尼古道并成一条通道后,这条大通道 迅即成为西行印度僧人的求法之路
。不但是唐朝僧人自此古道前往印度 或尼泊尔求法,尼泊尔及印度的僧侣, 亦是选择从蕃尼古道进入唐蕃古道, 进入西藏传授佛法。如同唐蕃古道是 为迎娶大唐公主进藏和亲而修,
传说蕃尼古道亦是松赞干布为迎娶另 一位公主进藏和亲而修。这位公主就 是藏区流传的泥婆罗(今尼泊尔)赤尊公 主。两条古道,两位公主,却承载着 同一个历史使命—尼 泊尔)的赤尊公主,藏文典籍《智者喜 宴》中是这样记述的:松赞干布曾派大 臣吞米桑布扎为“迎婚使”,携带着大 量金币、金粉等礼物前去
这条山沟又穿越喜马拉雅山,一路延 伸到山那边的尼泊尔,因此,古人将 蕃尼古道称之为“天赐之路”。“吉 隆”的藏语为“舒适村”、“欢乐 村”。传说“吉隆”之名是印度莲花
生大师所赐。印度莲花生大师入藏时, 行经吉隆沟(今吉隆镇境内)并在此留宿, 因见此地山清水秀,便赐名为“吉隆 “。据西藏史料记载,莲花生大师进 藏时带来了大批的工匠修
驿道。它自西安(古长安)西行越陇 山,经甘肃的天水、陇西、临夏,从 大河家附近渡黄河转入青海,再经民 和、乐都、西宁、日月山、倒淌河、 切吉草原、大河坝、温泉、花石峡
吐蕃王朝的兴起与佛教文化传播
吐蕃王朝的兴起与佛教文化传播在中国的西南边疆,有一个历史悠久而神秘的国家,那就是吐蕃王朝。
吐蕃王朝是由藏族人所建立的一个王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初。
它的兴起与佛教文化传播密切相关,这些文化与历史事件构成了吐蕃王朝的精神支柱,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交流和整个中原文明的范围。
一、吐蕃王朝的兴起吐蕃王朝的兴起与唐朝的衰弱有一定关系。
公元7世纪初唐朝处境艰难,战乱频繁,加上自然灾害不断,国力大幅下降。
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唐朝的势力逐渐衰退,一群反抗唐朝的军阀在长安的北方成立了各自的政权。
而在这些政权中,吐蕃王朝是最为著名的,它建立起了一个有着浓厚藏族特色的强大政权。
吐蕃王朝的建立者名叫宋茂赖,他是一位极富政治才干的人物,他通过不断的扩张和联合其他部族,最终成为吐蕃王国的首领。
由于吐蕃人的特殊语言和藏传佛教的传播,吐蕃王朝在自己的领土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气息。
吐蕃人之所以能够建立繁荣的王国和文化传承,与其广泛的传播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佛教文化传播佛教是一种“脱离苦难”的宗教信仰,无论在哪个国家,不同社会上的信仰人士都可以通过佛教学到如何寻找自我、如何坦然面对生死、如何做到不受困扰。
佛教之所以在吐蕃人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深层次的转化,原因在于吐蕃人认为佛教能够带来内在的平静、安宁和心灵的抚慰。
佛教逐渐征服了吐蕃人的思想,让他们成为佛教主义者。
吐蕃人开始拜佛、翻译佛经和建立佛教寺庙,也通过向外地买卖珍宝和贸易的方式,促进了佛教文化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和思想的交流。
此外,吐蕃人还在全国范围内传播了一些佛教知识,使佛教文化扎根于吐蕃人民的生活和观念之中。
三、吐蕃佛教文化的特色在吐蕃王朝,藏传佛教成为了当时的主流宗教,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特征。
将佛教融入生活中成为了一种习惯。
吐蕃人开始建造佛塔和寺庙,经常向忠实信徒放映大量的佛教故事。
在众多的佛教故事中,最受吐蕃人欢迎的是卫塞节和平面节。
卫塞节被吐蕃人视为最重要的宗教庆典之一,庆祝活动持续了九天。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重要贸易路线,也是文化传播的桥梁。
中国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包括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他们通过贸易和交流,相互影响、融合,创造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着眼于几个具体的国家,探讨他们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首先,我们来看波斯。
波斯是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
丝绸、茶叶、瓷器等中国物品通过波斯商人的手段传往欧洲,同时一些波斯的独特产品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
在这个过程中,波斯文化与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入的交流。
波斯的艺术、音乐和建筑大大影响了中国,而中国的茶文化和丝绸制造技术也深深吸引了波斯人。
这种交流不仅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两国人民的文化了解与友谊。
接下来是印度。
印度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路成为双方交流的重要平台。
印度佛教的传播就离不开丝绸之路的帮助。
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印度,对当地的艺术和工艺产业有了积极推动作用。
印度的雕塑艺术和印染手工艺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印两国的交往促进了宗教和文化的融合,为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打下了基础。
再来看中亚地区。
中亚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核心,既有著名的城市如撒马尔罕和伊斯兰堡,也有大片的草原和沙漠。
丝绸之路使中国和中亚地区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亚地区不仅是商品交换的重要中转站,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中亚的宗教、语言、文化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早在汉代,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就远销中亚地区。
中亚的艺术和学问也逐渐传入中国,并得到发扬光大。
此外,中亚地区的民族舞蹈、音乐和戏剧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与中国接壤的东南亚国家。
这些国家包括缅甸、越南、泰国等。
丝绸之路为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中国的丝绸和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东南亚,对当地的艺术和手工艺产业产生了积极影响。
吐蕃崛起的原因
吐蕃崛起的原因
吐蕃的崛起,离不开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政治上来说,吐蕃的崛起得益于其国内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强大的中央政权。
在松赞干布的领导下,吐蕃建立了一个以逻些为中心的统一政权,国内政治稳定,社会秩序井然。
同时,松赞干布还积极引进唐朝的政治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王权,为吐蕃的崛起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其次,经济方面,吐蕃占据了西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草场、森林、矿产等。
这些资源为吐蕃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同时,吐蕃还通过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获取了更多的财富和资源,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此外,吐蕃在文化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松赞干布的推动下,吐蕃积极学习唐朝的文化和制度,引进唐朝的文字、法律、制度等,使得吐蕃的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这种文化的繁荣为吐蕃的崛起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
最后,军事方面,吐蕃通过不断征战和扩张,逐渐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军事力量。
在唐朝时期,吐蕃的军事力量就已经非常强大,能够与唐朝相抗衡。
到了宋朝时期,吐蕃更是占据了青海、甘肃等地区,扩大了自己的领土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吐蕃的崛起得益于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吐蕃能够在历史上崛起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丝绸之路是怎么兴起又是怎么衰落的,这篇文章说清楚了
丝绸之路是怎么兴起又是怎么衰落的,这篇文章说清楚了历史上的很多名城,比如敦煌、撒马尔罕、君士坦丁堡、埃及亚历山大港、德意志诸城邦、威尼斯、热那亚,它们都是丝绸之路沿线城市,都是商道的节点,丝绸之路兴起以后,这些城市都从中受益,收过路费嘛,当丝绸之路衰落后,这些地区因为财政迅速枯竭,也跟着衰落。
而且这种趋势也在持续,比如我们这篇文章香港的崛起与衰落里写了,贸易通道的变更导致了HK的迅速衰落,这种场景会一再重现。
有意思的是,“丝绸之路”这个词最早是个德语,然后翻译成英语,最后成了中文。
“一战”时德国人雄心勃勃,想搞一路一带,对,博主没瞎说,德意志正好处在古代丝绸之路的最西段,所以想修条铁路,直接连接柏林到青岛,恢复古代欧亚大商路。
就让王牌飞行员“红男爵”李希霍芬男爵他叔,也是个李希霍芬,去研究下该怎么修,老李认为新铁路应该直接采用古代商道,所以就去研究古代商道,于是就把联系东西方的古代商道叫做“丝绸之路”。
当然了,丝绸之路这个词出现的比较晚,并不代表中国人不知道。
中国从汉朝开始就知道有个陆上商道,中国的货物出西域,西边的白银和各种货物进中国,罗马还向大汉派过使臣。
中国丝绸到了罗马后,丝绸和同等重量的黄金一个价格,汉朝从中受益匪浅,所以才不遗余力地经营西域,汉家勇士一直在西域苦战,并不是有些文科知识分子们以为的汉武帝穷兵黩武的个人冲动,汉朝从中是有经济利益的,不然持续不了那么多年。
不过但凡商路,都得有武力做后盾,商队沿途得有人保护才行,不然大家与其费劲巴拉去做买卖,不如直接抢。
而大唐,就是那个清道夫。
大家看过前几天那个短片没,《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里边就提到大唐退出西域后,商人们说买卖越来越不好做了,武力的缺失会导致市场急剧萎缩。
大家一定要记住一句话,市场和武力是一对孪生兄弟。
公元618年,大唐崛起,世界史角度讲,中亚商道又重新复活,因为强盗们惹不起的角色又来了。
唐军出西域先后击败了几个割据政权,军人们把守要道,西域秩序也就在陌刀(唐军使用的一种制式军刀)下降临了。
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名城和古迹
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名城和古迹在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连接了欧洲、亚洲和非洲,也是商贸、文化和宗教互动的重要通道。
沿途的城市和古迹见证了这段历史的辉煌,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名城和古迹。
1. 大秦敦煌位于今天中国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大秦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
敦煌壁画和石窟是其最为著名的遗产,壁画描绘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商旅、宗教和文化交流场景,是研究古代丝绸之路重要的艺术和历史资料。
2. 摩揭陀高昌今天的新疆吐鲁番市,摩揭陀高昌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都城。
高昌地处沙漠边缘,以其独特的城墙建筑而闻名。
城墙高约12米,完全由被烧制成砖的沙子构成,大部分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游客可以爬上城墙,俯瞰整个古城和周围的荒漠,体验沙漠背后的古代辉煌。
3. 绿洲之城喀什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喀什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交通枢纽。
这座古城保留了大量的伊斯兰文化遗产,如阿尼木塔清真寺和亚洲最大的伊斯兰圣经、喀什汗博物馆等。
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伊斯兰教信徒和文化爱好者都会前来朝圣和探访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城市。
4. 古都撒马尔罕位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是丝绸之路上的古都,也是帮助伊斯兰教传播的重要枢纽。
撒马尔罕的建筑风格独特,有许多古老的清真寺、宫殿和学术机构。
其中最著名的是雷吉斯坦广场,这里有许多精美的蓝色瓷砖装饰建筑,被誉为“蓝色城市”。
5. 大教堂圣乔瓦尼位于意大利的威尼斯,圣乔瓦尼大教堂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教堂。
威尼斯曾是欧洲和亚洲之间的纽带,丝绸之路的贸易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繁荣。
圣乔瓦尼大教堂是威尼斯最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它以其壮观的建筑和精美的艺术品而闻名,是游客们必访的地标之一。
这些城市和古迹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和交流互动。
从中国的敦煌到意大利的威尼斯,这些地方承载着世界各地文化的交融和共享,至今仍是各国游客和学者的研究和探访之地。
随着人们对历史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名城和古迹将继续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行者前来探索。
唐朝的国际交往与丝绸之路
唐朝的国际交往与丝绸之路一、介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时期之一,被誉为东方文明的巅峰。
唐朝以其强大的国力和繁荣的经济,与世界各国之间展开广泛而深入的国际交往。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丝绸之路的开拓和发展。
本文将从唐朝的国际交往和丝绸之路两个方面来探讨唐朝的辉煌。
二、国际交往1. 政治交往唐朝通过派遣使节和外交婚姻等手段,与周边国家建立了良好的政治关系。
例如,唐朝与东突厥、吐蕃等蕃部进行了多次和议,确保国家的边疆安全。
同时,唐朝还与新罗、高句丽等朝鲜半岛国家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加强了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
2. 经济交往唐朝的繁荣经济成为了吸引外国商人和使节的重要因素。
唐朝朝廷鼓励海外贸易的发展,降低税收,确保商品的自由流通。
同时,唐朝还通过特许经营制度和设立商会等方式,吸引了大批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活动。
这些经济交往不仅推动了唐朝国内的商业繁荣,也加强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
三、丝绸之路1. 路线与起点丝绸之路起源于汉代,而在唐朝达到了顶峰。
唐朝的丝绸之路主要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点在长安,自西北方向向西拓展,经过西域地区,直通中亚和西亚以及欧洲。
而海上丝绸之路则起点在广州,经过南海,最终抵达东南亚和南亚等地。
2. 经济交流丝绸之路带动了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
唐朝向西方输出了丰富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引进了珍奇的动植物、宝石和香料等产品。
同时,东方的文化、科技和艺术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西方。
丝绸之路不仅丰富了唐朝的经济,也推动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繁荣。
3. 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流,更是文化的桥梁。
唐朝通过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吸收了外来的文化,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内涵。
同时,唐朝的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西方,如唐朝的诗词、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在西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也为后世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四、丝绸之路的影响1. 经济影响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吐蕃是现在的哪里
吐蕃是现在的哪里
1、吐蕃政权是藏族在7--9世纪时建立的政权,是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国,是西藏历史上创立的第一个政权,势力范围大概是今天的西藏,青海南面,四川西南面,云南的西北面等地方。
2、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自囊日论赞至朗达玛延续两百多年。
3、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
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凝聚成强大势力,逐渐走出封闭的内陆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勃勃生机。
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
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手工业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织等。
吐蕃时期的碑铭、木简、文书、经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会和历史的宝贵资料。
吐蕃王朝崩溃后,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汉文史籍仍泛称青藏高原及当地人民为"吐蕃"或"西蕃"。
体现丝绸之路民族交融的文物
体现丝绸之路民族交融的文物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沿线途经了众多国家和地区,因此留下了许多体现丝绸之路民族交融的文物。
1. 敦煌壁画:敦煌壁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瑰宝,它展示了丝绸之路上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壁画中画有来自不同民族的人物形象,并描绘了各种传统艺术、宗教信仰和生活场景。
2. 凉州石窟:凉州石窟位于中国甘肃省的敦煌地区,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佛教石窟之一。
这些石窟中有大量的佛像和壁画,反映了佛教与中国汉族文化、中亚民族文化和印度文化的交融与传播。
3. 柔佛苏丹清真寺:位于马来西亚柔佛州的苏丹清真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
它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亚、阿拉伯和印度的设计元素,体现了丝绸之路上伊斯兰教的传播与交融。
4. 萨莫卡宫殿: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市,是中亚地区最重要的宫殿之一。
它建于9世纪,充分展示了波斯、阿拉伯和中国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体现了丝绸之路上不同民族的文化交融。
5. 国立故宫博物院:位于中国北京的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收藏了众多丝绸之路沿线各个民族的文物。
这些文物包括来自中亚、西亚和东南亚的艺术品和实物,展示了丝绸之路上民族交融的历史和文化成果。
丝绸之路著名景点和风俗文化
丝绸之路著名景点和风俗文化
丝绸之路是古代陆上贸易通道,连接了东西方的文明交流。
在丝绸之路上有很多著名景点和丰富多样的风俗文化。
著名景点:
1. 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艺术宝库之一,保存着大量的石窟壁画和雕塑。
2. 萨马尔罕:位于乌兹别克斯坦,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建筑,如勃固依莫斯奇、瑞格斯坦广场等。
3. 大漠胡杨林:位于中国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胡杨林。
胡杨树呈现出美丽的金黄色,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道独特风景。
4. 耶尔卡昂:位于吉尔吉斯斯坦,是世界上最高的习惯居住地,海拔高达3500米,以其壮观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游牧文化吸
引着游客。
5. 卡萨赫地下城:位于土耳其卡帕多奇亚地区,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古老城市,拥有壮观的地下城和奇特的岩石建筑。
风俗文化:
1. 十字军的产品的交换和传播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丝绸、瓷器、香料、黄金等宝贵货物在丝绸之路上流通。
2. 丝绸之路促进了宗教的传播,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在该区域得到了传播和发展。
2. 丝绸之路各地的居民形成了独特的服装、食品、音乐和舞蹈等文化特点,形成了多元化的艺术和文化交流。
4. 丝绸之路上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如中国的宫殿和寺
庙、中亚的蓝色圆顶建筑等,反映了当地的文化和宗教信仰。
总之,丝绸之路的著名景点和风俗文化丰富多样,展示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历史和多元文化的繁荣。
吐蕃—搜狗百科
吐蕃—搜狗百科吐蕃赞普(王)世系,如下表所⽰: 吐蕃赞普(王)世系,如下表所⽰:达布聂赛(讵素若,公元六世纪中叶) 达布聂赛(讵素若,公元六世纪中叶)囊⽇论赞(论赞索,公元六世纪末~七世纪初)⼁〔达布聂赛⼦〕⼁〔达布聂赛⼦〕 囊⽇论赞(论赞索,公元六世纪末~七世纪初) 原为吐蕃⾸领,后统⼀西藏⾼原称尊。
在位11年,为旧贵族毒死,葬于顿卡达贡⽇索嘎陵沦赞弄囊,祖上世代为吐蕃⾸领。
他袭位时,年富⼒壮,思想敏锐,励精图治,发奋⾃强,于公元620年攻灭苏毗部,统⼀了西藏⾼原,被尊称为“朗⽇沦赞”(意为政治如同天那样⾼明,盔甲如同天⼭那样坚强的君王)。
朗⽇沦赞统⼀西藏⾼原后,重⽤在统⼀战争中⽴功的新贵族,引起旧贵族的仇视。
晚年,旧贵族(⽗王三⾂和母后三⾂)先后叛乱,并乘机毒死了他,不少属部纷纷叛离,吐蕃⼜陷于分裂。
⼁〔囊⽇论赞⼦〕年)⼁〔囊⽇论赞⼦〕松赞⼲布(弃宗弄赞,约617~650年) 松赞⼲布(弃宗弄赞,约在位)⼁〔松赞⼲布孙〕⼁〔松赞⼲布孙〕芒松芒赞(乞黎拔布,弃芒论芒赞,⽣年不详,650~676在位) 芒松芒赞(乞黎拔布,弃芒论芒赞,⽣年不详, 松赞⼲布孙。
松赞⼲布病死后继位。
在位26年,病死,葬于俄西⼫保陵,因其⽗贡松贡赞 早死,祖⽗松赞⼲布于公元650年5⽉病死后,他于同⽉继位。
芒松芒赞幼年即位。
在位期间,由相禄东赞⽗⼦相继执掌国政,总揽实权,完善了王朝的政治组织,并划定⽥界,实⾏改⾰,使国⼒继续得到增强。
对外他攻灭了吐⾕浑(鲜卑族的⼀⽀,唐时迁灵州⼀带),⼜和唐朝兵⾰相见,北攻西域(今⽢肃省敦煌西北⽟门关以西地区),与唐朝争夺安西4镇(龟兹、疏勒、于阗、马耆),向东攻击巴蜀,占领了羌族居住的12个唐朝边境州,是吐蕃王朝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公元676年,芒松芒赞病死于后藏巴昂冈芒。
⼁〔⼦〕在位)⼁〔⼦〕都松芒布结(器弩悉弄,⽣年不详,676~704在位) 都松芒布结(器弩悉弄,⽣年不详, ⼜译为器弩悉弄、弃都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丝绸之路上的吐蕃文明
作者:张莹
来源:《博览群书》2017年第07期
日本学者长泽和俊在《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一书中说,丝绸之路有三条东西干线,即北方草原路、中亚绿洲路、南方海路;在这些东西干线之间还有许多南北向通道,其中吐蕃与中亚的交通路线就是从西藏经塔里木盆地到准噶尔。
这条路线从公元5世纪开始被吐谷浑所利用,在七八世纪,又屡屡被吐蕃远征西域时使用,在唐和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时,唐朝使者和求法僧人也有不少人是经过此路往返印度的。
长泽氏在这里说得很笼统,似乎唐代吐蕃通往西域只有一条“吐谷浑路”。
其实,吐蕃通往西域的路线并非只有一道,迄今已为学术界所熟知的,还有“泥婆罗道”“勃律道”“于阗道”等。
近期由商务印书馆推出的《丝瓷之路博览丛书》之一种,杨铭、李锋合作撰写的《丝绸之路与吐蕃文明》一书,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图片,向读者介绍了这些丝绸之路支线的兴盛,以及这些通道上发生的种种传奇。
这本小册子总共分为五章,从内容上看这是一本通识性读本。
作者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通俗平实的语言再现了内陆丝绸之路上的吐蕃文化的传播、吐蕃与周边民族的交往、吐蕃和多种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书中摒弃了以时间叙事的方法,按照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用不同的主题、篇章介绍了吐蕃与丝绸之路之间的关系。
在第一章中,先用简洁生动的文字对吐蕃的历史概况做了介绍,让读者大致了解到,吐蕃这个民族是如何兴起的,如何一步步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的。
接着谈到吐蕃为了稳固和加强在这些地区的统治,逐步在丝绸之路沿线部署军队、建立驿站、设立驿传制度,试图维系前方将士与王朝中心——逻些(今拉萨)之间的联系。
而上述这些联系都是通过一些通道来实现的。
第二章就写到,吐蕃开辟或沿用了一条条从青藏高原通往周边地区的通道,如已经被人们所熟知的“青海道”“泥婆罗
道”“勃律道”“于阗道”等。
在这些通道上,各族各地的工匠、僧侣、商人、使臣、脚夫,相互之间你来我往,不绝于尘。
作者采用微观叙事的手法,将这些通道上一个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史实用讲故事的形式描述出来,像刘元鼎长庆年间前往吐蕃结盟,在“青海道”一段上的所见所闻,唐使王玄策沿“泥婆罗道”出使泥婆罗国时在吉隆刻石纪功一事。
这些故事与历史叙事紧密相融,以趣味的形式呈现出鲜活明朗的历史情景,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吐蕃文明在丝绸之路上传播与变迁的画面。
该文的第二章在介绍这些丝路通道时,特别还对一些支线上的若干地名做了相当的篇幅的描述,像“青海道”上的尉迟川、苦拔海、大非川、曼头山,“于阗道”上的杰谢、扜弥、渠勒等地名,这些分布在不同路段上的地名很多都和吐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果将这些地名用线条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上面所说的吐蕃沟通周边的一些通道。
对这些通道的研究包含了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这也是它不同于其他一些出版物的特色所在,在第五章中也有相当篇幅论述这方面的内容。
该章节中通过仔细梳理阿拉伯、波斯文献,对其中谈及的吐蕃的地理方位、幅员山川、道路交通,甚至气候物产都做了认真的评述。
而其中的一些内容还可以和汉藏文献进行参照。
虽然阿拉伯、波斯文献对吐蕃的地理交通等内容的记载比较晦涩,但是在作者的转述
下就变得明白易懂了。
读者在阅读之后,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交通、环境变迁,还是能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吐蕃文明研究的成果广泛分布于汉文、藏文文献中,在新旧《唐书》《资治通鉴》《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贤者喜宴》等书中均有记载;同时又能在于阗文、粟特文、突厥文、阿拉伯文、波斯文文献中找到不少相关记载。
上面提到的阿拉伯、波斯文献中关于吐蕃的若干记载就是这方面的明证。
作者以宽广的学术视野,在这些文献和文字中辛勤耕耘,为研究自唐以来的吐蕃人文、地理,从中亚、西亚文明的视角来考察吐蕃文明做出了努力。
自从“青海道”“于阗道”等路线开通后,吐蕃和汉地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顺畅。
第三章讲述了汉地的丝绸、典籍等实物,以及汉地的造酒、造纸、建筑、制墨等技术传到了吐蕃,而吐蕃的语言文字、音乐、舞蹈,甚至赭面的习俗陆续传播到周边地区,在中原大地、河西走廊、天山南北、葱岭东西,传播开来。
我们甚至在敦煌吐蕃开凿的石窟中,可以看到吐蕃赞普的画面,还有穿着吐蕃服饰的供养人形象。
吐蕃通过丝绸之路和外部世界进行交流,其范围是广阔的,内容是丰富的,层次是深入的。
这种程度的交流在第四章也有涉及,里面提到吐蕃与于阗、突厥、粟特的交往,交往内容涉及经济、宗教、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其结果是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
当然,这种促进作用是相互的。
在考古材料上能够看到若干体现:从吐蕃吸收外来文明成果来看,西藏山南乃东县吉如拉康寺中于阗艺术风格的主尊释迦牟尼像,吐蕃战争中人和马身上披的粟特样式的锁子甲,青海吐蕃墓葬中出土的粟特金银器,吐蕃服饰上的外来连珠纹图案都是这方面成果的代表。
从吐蕃文明输出方面来看,于阗国护法神毗沙门天王像具有吐蕃武士特点,突厥毗伽可汗陵园内出土的具有吐蕃特征的王冠,甚至龟兹石窟中的吐蕃风格的塑像和壁画,都是有代表性的例子。
上述对考古资料的重视,是该书的又一特色,考古资料的运用,有力地充实了吐蕃在丝绸之上活动的文献记载。
其中一些考古材料还可以与文献记载相互佐证、互相补充,补充文献记载之不足,纠正文献记载之错误。
该书在写作中除了利用考古新资料,还使用了不少珍贵的文物图片,图文并茂,增强了所述内容的直观性,也使全书文字更具可读性。
回溯学术史,目前,关于西藏和丝绸之路关系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国内的一些研究人员涉猎也比较少,即使有成果面世,也主要局限于学术界内的人员阅读,普通大众对吐蕃和丝绸之路的知识了解得就更少了。
因此,为了充分向广大读者介绍这方面的成果,该书以通俗性读物的形式将丝绸之路与吐蕃文明的成果呈现出来,以期真正做到雅俗共赏。
(作者系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