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教师用书)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复习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基础知识巩固复习课导学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2)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基础知识巩固复习课导学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2)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基础知识巩固复习课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巩固和掌握文言文的一些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勤于记忆、不断积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知识竞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勤奋学习的优良品质。

学习重点:1.背诵、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学习难点文言句式和文言文翻译学习内容与过程一.课前背诵检测(检查四个组,每组3个小题一起背诵,展示小组实力)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6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7.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吞二周而亡诸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8.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9.然秦以区区之地,,,百有余年矣。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10.是故,,,师之所存也。

11.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如是而已。

二.文言基础知识巩固(包括通假字、重点实词和古今异义词)——小组挑战40题,挑战小组每个组员必做一个题。

●指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1)直.不百步耳通: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4)涂.有饿莩通:,(5)輮.以为轮通:,(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通:,通:,(7)知.明而行无过矣通:,(8)君子生.非异也通:,(9)合从.缔交通:,(10)倔.起阡陌之中通:,(11)赢粮而景.从通:,(1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13)或师焉,或不.焉通:,●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14)河内凶.:()(15)不违.农时:()(16)数罟..不入洿池..:()()(17)涂有饿莩..:()(18)非我也,岁.也:()(19)谨庠序..之教:()(20)申之以孝悌..之义:()(2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2)金就砺.则利:()(23)不积跬步..:()(24)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25)氓隶..之人:()(26)然秦以区区..之地:()(27)句读..之不知:()(28)君子不齿..:()●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29)寡人..之于国也古义:今义:形影孤单之人。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导学案

1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摄.(shè)影薄.(bó)冰韶.(sháo)光鬼鬼祟祟..(suì)B.纨.(wán)绔(kù) 琐屑.(xiè) 踱.(duó)步少不更.(ɡēnɡ) 事C.懵.(měnɡ)懂敕.(chì)令嫡.(dí)系曲.(qū)高和寡D.脸颊.(jiá) 名媛.(yuàn) 盥.(huàn) 洗是非曲.(qū)直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惊悸笑咪咪沁人心脾垂涎三尺B.雾霭掉脚楼姣花照水三番五次C.和蔼陪笑脸白浪滔天长篇累牍D.洞箫风萧萧买椟还珠穷兵黩武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海外华侨华人纷纷发表声明或谈话,坚决拥护《反分裂国家法》。

②在灿烂的灯光中,由24名聋哑演员表演的“千手观音”精妙绝伦,人心。

③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使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了4年。

A.制定振奋推迟B.制定震撼推迟C.制订振奋延迟D.制订震撼延迟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华全国总工会紧急拨款100万元,用于对在黑龙江省鹤岗新兴煤矿爆炸事故中遇难矿工家属的慰问。

B.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C.这个垃圾处理厂原设计日处理垃圾1000吨,现在,平均日处理垃圾达到了2300吨,早就处于超负荷运转了。

D.在宣泰战斗中,我军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团,生俘团长一名,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和武器资源。

合作探究·提升能力(一)课内语段鉴赏1.阅读鉴赏——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1)鲁迅的《祝福》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高中语文导学案必修三第三单元

高中语文导学案必修三第三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二、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三、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创作背景:《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

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

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

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

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材篇目《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单元目标:1.积累掌握本单元出现的重点文言知识。

重点实词:发、加、绝、道、假、传。

重点虚词:而、于、以、焉、则、所。

2.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3.学习并掌握阅读古代议论性散文的基本方法。

4.识记本单元出现的文学常识。

重点难点目标1、2、3。

课时安排2课时一、文言实词(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只是,不过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智,智慧3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倔—崛,崛起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影,影子名词作状语,像影子那样5秦有余力而制其敝敝—弊,弊政6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有—又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授,传授8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9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竭力尽心10弃甲曳兵而走跑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博地学习12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报仇13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14以为轮把……作为15师不必贤于弟子不一定16养生丧死无憾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17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种植1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读“wàng”名词作动词,称王,统一天下19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2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水2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数词作动词,专一22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响声一样23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依次序排列,使……朝拜24以愚黔首使动用法,使……愚昧25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2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二)写出下列实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发(1)涂有饿莩而不发开启、打开(2)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发、征调(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开放(5)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6)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崛起(7)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发作、抒发(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现、显露(9)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头发,读fà(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阐明2加(1)邻国之民不加少更、更加(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夸大,超过(3)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加上,把一物放在另一物的上面(4)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施予、给予(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增加(6)万钟于我何加焉益处、好处(7)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施加、施用(8)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胜过(9)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加以,予以3绝(1)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断绝、挣断(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绝交(5)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绝命(6)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断绝、消失(7)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独特、奇异(8)佛印绝类弥勒极、非常4假(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给(4)愿大王少假借之宽容(5)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临时的,代理(6)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给予(7)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jià,假期(7)那里去辨甚么真是假虚假(9)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之一毛假如5道(1)有碑仆道道路(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3)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行道里程(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道理(5)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方法、措施(6)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法令、制度(7)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谈论(8)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来源: /] 规律,法则(9)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疏通、引导(10)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风尚6传(1)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传送(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教授(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传说(4)舍相如广成传舍驿站、客舍(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义的文字(6)孟子对曰:“于传有之”书传、文字记载(7)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捎二、文言虚词1而(1)弃甲曳兵而走连词,表修饰(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连词,表转折(3)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5)吾尝跂而望矣连词,表修饰(6)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连词,表假设(7)而母立于兹代词,你的(8)拔剑撞而破之连词,表顺承[来源: /.Com] 2于(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在(2)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3)则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来源: /](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介词,对于(5)不拘于时,学于余介词,被、向(6)青,取之于蓝介词,从(7)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介词,跟3以(1)请以战喻介词,用(2)斧斤以时入山林介词,按时(3)以五十步笑百步介词,凭借(4)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5)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连词,来(6)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介词,因为(7)以为轮,其曲中规介词,把(8)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连词,表目的“来”4焉(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2)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3)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相当于“之”(4)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呢”(5)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6)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7)于其身,则耻师焉语气助词5所(1)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名词,处所,地方(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 第11课 》导学案3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 第11课 》导学案3新人教版必修3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 第11课 》导学案3新人教版必修31.掌握第三、四段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并能翻译浅显的句子。

2.理解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给下列加点字注意庸.人( ) 嗟.夫( ) 句读.( ) 彼.此( ) 郯.子( ) 老聃.( ) 蟠.龙( ) 苌.弘( ) 贻.赠( ) 经传.( )无长.无少( )●疏通文意。

第三段内容概要:1.圣人无常师..( )。

2.孔子师.( )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3.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 )孔子。

4.三人行,则必.( )有我师。

5.是故..(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

如是而已。

翻译:第四段内容概要:6.李氏子蟠,年十七,好.( )古文,六艺经传皆通.( )习之,不拘于.( )时,学于.( )余。

)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 )之。

一、背诵默写第三段二、知识梳理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惑而.不从师( ) 择师而.教之( ) 则群聚而.笑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师说之.不传也久矣( ) 人非生而知之.者( ) 作师说以贻之.(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郯子之.徒( )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其.皆出于此乎( ) 其.可怪也欤(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而耻学于.师( ) 于.其身也( ) 不拘于.时( )于其身也,则.耻焉( )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此则.岳阳楼之又观也( )6.词类活用(1) 吾从而师之( )(2)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3) 孔子师.郯子( ) (4) 而耻.学于师( ) (5) 不耻相师( )(6) 孔子师剡子( )(7)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8) 小.学而大.遗( ) 7.通假归纳(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 或师焉,或不.焉( ) 8.句式判断(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

善待生命学习论证训练目标 1.了解五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并学会使用。

2.能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论点。

面对生命,我们有讲不完的故事、描不完的图画、发不完的议论、抒不完的情感。

从“善待生命”的话题出发,珍惜时间、生命的意义和质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生命的色彩、生命的责任、生命的遗憾……全都包含在内。

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和方法。

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要解决“如何进行证明”的问题。

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论证的类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

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

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是一个从正面证明其正确,一个从反面证明其正确。

作文命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国作家海明威说:“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

”这句话充满了一种不屈之美。

它告诉人们:一个人总是在不断地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中前进;在奋斗中,失败是免不了的,但是一个人绝不能在精神上被困难击倒,即使粉身碎骨也不能屈服于失败。

请自选一个角度构思,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文本借鉴名师评语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内部以苏武、王昭君两个材料构成并列式结构,材料后又技法总结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例证法、引证法、比较论证法、比喻论证法和因果论证法五种。

1.例证法。

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

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事实强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运用例证法忌有例无证,事例列举之后要简短分析,不能将例证法变成事例整理。

2.引证法。

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11课《师说》导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3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11课《师说》导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3

《师说》【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⒈积累掌握“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等文言实词、“之、其”两个文言虚词。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⒉了解“说”的文体知识,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掌握有关。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思考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点】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学习课时】2课时【知识链接】⒈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③“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

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

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⒉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比“论”要自由一些。

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学案《林黛玉进贾府》【学考目标】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特别是古今异义词3、把握文章基本内容【自主复习】1、文学常识曹雪芹,名,字,号,清代小说家。

《红楼梦》又名《》,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以四大家族的故事为背景,以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这篇文章选自《红楼梦》第回,原回目是。

2、给加点字注音人烟阜.盛敕.造台矶.攒.珠髻绾.着豆绿宫绦.翠幄.厢庑.游廊珠玑.安箸.抱厦.厅懵懂....轩.峻壮丽忖度赤金盘螭.两靥.杜撰.盥.沐惫懒....錾.银黼黻3、解释下列词语阜盛一射之地敕造不经之谈黼黻惫懒乖张内帏纨绔与膏粱布让万几宸翰可怜辜负好韶光4、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身量苗条,体格风骚()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5、熟悉文章内容本文以为线索,围绕的中心事件,通过林黛玉的眼睛,为我们初步展示了贾府的并对进行了初步描述,构思巧妙。

【达标检测】1.下面加点字音、形有误的一项是()A.敕.(chì)造放诞(dàn)忖(cǔn)度盘螭(chī)B.惫(bèi)懒便(biàn)宜錾(zàn)银两靥(yè)C.丝绦(tāo)(juàn)烟幺(yāo)儿轩(xuān)昂D.宸(chén)翰黼黻(fú)内纬(wěi)膏梁(liáng)2. 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与现代汉语同义的是()A. 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

B. 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C. 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

D. 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

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三第三单元师说导学案

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三第三单元师说导学案

必修三第三单元?师说?导学单主备人:方春生审稿人:张舒教学目的:1、学生通过讨论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比照、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知识链接:1、关于“说〞“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呼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意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讲解,因此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讲解……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讲解关于“从师〞的道理。

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

2、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出色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根底。

3、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3单元单元复习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3单元单元复习

单元复习(三)1.掌握与本单元四篇论述性古文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并运用于文言诗文阅读。

2.对本单元四篇文章熟读成诵,能准确清晰地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感悟文章不同风格的语言特点。

3.思考感悟本单元四篇文章包含的作者观点情感,借鉴写作手法。

1.反复诵读本单元文章,在诵读中品味作者情感,以对作品的理解帮助诵读,积累文言知识和成语、名句。

2.查找资料,补充阅读课外相关史料文章,拓宽视野,对教材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提出自己有依据的见解。

3.加强交流,汲取同学的智慧,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

1.培养直译文言文的意识,掌握积累文言知识的方法。

2.掌握阅读分析古代典型议论文的方法。

3.掌握综合运用比喻、对比、举例、道理等论证方法进行写作的方法。

1.反复诵读本单元文章,以美读、流利背诵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诵读作品的兴趣。

2.提示要求学生查找资料,补充阅读课外相关史料文章,拓宽视野,鼓励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提出自己有依据的见解。

3.分组学习,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洿池, ;斧斤以时入山林, 。

(2)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 。

(3) ,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生乎吾前, ,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吾从而师之。

[自我核对](1)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2)朽木不折金石可镂(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译文:(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3)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译文:(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译文:[自我核对](1)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开仓赈济。

(2)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并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学习指导课(导学课)》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学习指导课(导学课)》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学习指导课(导学课)》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单元学习内容,了解古代诗歌的学习方法。

2.了解单元学习主题,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及活动要求。

3.了解古代诗歌发展概况,认识古代诗歌的当代价值。

学习重难点:整体把握单元学习基本内容,了解古代诗歌的学习方法。

【课前学习任务】阅读杜晓勤《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一文,梳理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况,并画一张思维导图,准备课上交流。

【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阅读课本第三单元课文、导语、学习提示、学习任务,整体了解单元学习内容。

学习任务二:分小组展示课前学习任务完成后的思维导图,交流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学习任务三:思考讨论阅读古代诗歌的方法有哪些?【学习资源】杜晓勤《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

【作业设计】一、单元学习活动为了传承中国古典诗歌,营造诗意校园,学校举办“生命的诗意”古典诗歌节。

诗歌节上特设了读诗、画诗、论诗、写诗四个板块,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参加。

1.读诗:从本单元的古诗词中选择一首朗诵或吟唱,要求有配乐。

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2.画诗:从本单元的古诗词中选择你喜欢的一两句诗,画出诗意,然后做成书签,在图书馆进行评选展示。

3.论诗:优秀的古诗词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请从本单元古诗词中选择一首,发现这首古诗词不同于其他7首的独特之处,写一则 400 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4.写诗:以“秋”为主题创作一首古诗词,注意体裁的要求。

如果选择律诗或绝句,请在押韵的基础上关注平仄。

如果选择词,请按照词谱填词。

二、本课课后作业从本单元古诗词中选择一首,找与之匹配的乐曲朗诵或吟唱,录制音频或视频,在班级或小组中分享。

【导学案】(教师用书)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1课 劝学 新人教版必修3

【导学案】(教师用书)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1课 劝学 新人教版必修3

第11课劝学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掌握“劝、中、假、绝”等实词和“于、而、焉”等虚词。

3.学习《劝学》的主要观点,领会“学”的重要性。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1.熟读、巧记、多写。

读准字音,注意按节奏朗读课文。

2.巧用工具书,准确理解文言实词、虚词。

学会辨析词义,并对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行归纳总结。

3.查阅相关资料,大致了解荀子的思想。

从议论文的“三要素”入手 ,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和观点,并加以分析借鉴。

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提高阅读简易文言文的能力。

2.正确运用比喻论证来说理。

3.探求本文提到的“求学之道”。

1.让学生分小组朗读,互相指出对方读音的错误,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2.课堂上采用分组讨论交流的方式,小组代表展示,教师点拨、小结。

3.对文中“学”的涵义,可见仁见智。

学生在了解荀子思想的基础上交流探讨后组织语言发表观点,本身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4.在疏通文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借鉴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和多角度阐述观点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

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发生了转移。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坚持学习,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1.“辞赋之祖”的文学家。

荀子(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多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誉。

2.“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对立的两派。

【导学案】(教师用书)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4课 学习论证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

【导学案】(教师用书)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4课 学习论证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

【导学案】(教师用书)2015版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14课学习论
证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次,记者询问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当初为什么选择了数学,陈省身回答:别的都不会,只好做数学。

无独有偶。

另一记者采访著名画家黄永玉,问他当初为什么学画,他的回答是:别的什么都不会,只好作画。

两位大师不谋而合,回答如此一致。

这难道只是偶然?只是出于谦虚?
对此,你有何看法?写一篇议论文,表达自己的见解。

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审材料要善于抓关键词。

要注意记者问话中的“当初”,这就意味着是人生的早期;还要注意两者回答中的“别的什么都不会”,这意味着谦虚,意味着找准人生方向……
两位大师的话非常简单,含意却十分丰富。

因此,对其理解也是多向的,切题的立意有:他们尽管功绩卓著,但都十分谦虚,十分低调;他们能够取得今天的功绩,与其早期就善于认识自我、开发自我、选准发展方向是分不开的;“别的都不会”其实是别的都没干,集中精力专攻一点,是有所不为,然后有所为,等等。

对材料内涵解读得越充分,作文的成功率也就越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11 师说 韩愈导学案(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11 师说 韩愈导学案(3)

必修三文言文复习案班级:姓名:小组:老师评价:编制人:苏开审核:马全喜【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对照注释研读课文,并参考“知识链接”基本理解文章大意,并准确诵读和断句。

2.在充分预习的的基础上,认真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基础梳理内容,疑难处红笔做好标记,并填写在“我的疑问”处。

(A层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总结规律方法,并自主进行拓展;B层完成规定任务,做好方法规律的总结及基础落实;C层完成规定任务,力争落实好基础知识。

)3. 认真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独立完成,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师、传、道”等文言实词;学习“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用法;梳理归纳本文的通假字“受、不”、古今异义词“学者、所以、众人、小学、从而、不必、古文”等;掌握词类活用及特殊文言句式。

2.反复诵读,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激情投入,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预习案梳理检测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直不百步耳。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輮以为轮。

()虽有槁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

()合从缔交。

()威振四海。

()陈利兵而谁何。

()始皇既没。

()倔起阡陌之中。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赢粮而景从。

()或师焉,或不焉。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古义:今义:)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今义:)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古义:今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义:今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古义:今义:)用心..一也。

(古义:今【自主学习指导】知人论世,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便于深入理解韩愈的写作目的。

义:)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今义:)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今义:)赢粮而景.从。

(古义:今义:)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今义:)古之学者..必有师。

人教版高中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导学案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导学案【课时】八课时【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 关注作者及时代背景2 重视朗读和背诵指导3 重视积累文言知识4 要重视质疑探究能力的培养【知识与技能】识记积累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鉴赏学习文章的论证艺术【过程与方法】注意训练质疑解难的能力,认真诵读,通过诵读体会议论性散文的语言妙处【情感与态度】体会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提高自身修养【重难点】注意翻译时的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句式特点等,牢记典型例句《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 孟子介绍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 翻译并背诵全文3 文言知识积累A 通假字直不百步耳只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斑涂有饿莩途B 古今异义河内凶河:黄河天然或人工的大水道弃甲曵兵而走走:逃跑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或许也许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谷:粮食的统称谷子非我也,兵也兵:兵器军队中最基层人员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也岁:年成年C 词类活用填然鼓之鼓:名动打鼓七十者衣帛食肉衣:名动穿然而不王者王:名动称王王无罪岁罪:名动归罪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死:动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名动吃树之以桑树:名动种植谨庠序之教谨:形动认真从事D 特殊句式是亦走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判断句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省略句申之以孝悌之义树之以桑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状语后置未之有也宾语前置4 将下列句式译成现代汉语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高中语文文言文单元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文言文单元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文言文单元导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字词】:自己概括易写错、易读错的字词:【背诵默写】:小构成员背诵默写检查:【领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点】:请做笔录。

《杜甫诗三首》复习概括整理【朗诵背诵】:请做笔录。

【学习鉴赏诗歌】:一、赏析《 <秋兴八首 >其一》情形交融的艺术特点;1、这首诗中描绘了哪些光景?表达了如何的感情?2、联合上一个问题,总结一下这首诗情形交融的特点。

二、三首诗歌中任选一首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三、由诗歌意象品尝诗歌境界。

《琵琶行》复习概括整理【朗读指导】:朗读这首诗要注意诗中的叙事脉络和诗人的体验。

一定化身为诗人,假想自己亲历其事,亲闻其音,亲见其人,这才能深入诗的境界,读得凄楚感人。

1.开头部分:前六句要读出凄惨的氛围。

读最后两句,情绪应有变化:“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留,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这就是《序》中说的“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下句“主人忘归客不发”应作一顿,表示主客俱已进入音乐境地中,悲伤暂被遣散。

2.对于音乐描绘部分:“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盈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利;“冰泉”以下四句是为热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热潮和停止,要读得紧张、热情,至“裂帛”戛但是止。

3.对于琵琶女自叙出身部分:可按少年欢喜、暮年堕落、目前心境区分层次,每层后宜作一顿。

4.对于诗人倾吐心里部分:“同是”二句点明全诗要旨,宜用叹惋之声,要读得慢些;“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此间”以下六句述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晚”以下四句表祈请,应读得诚心。

5.结尾部分:开头两句承上叙事,要读得缓和些。

中间两句转入抒怀,当用低落腔调。

最后两句用问答式,问后宜作稍长停留,而后渐渐作答,这是全诗抒怀的热潮。

朗读不纯真是为了记诵,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一种鉴赏手段来运用。

【鉴赏】:联合语境,赏析课文诗句的表达成效:(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案】(教师用书)2015版高中语文第3单元复习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1.掌握与本单元四篇论述性古文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并运用于文言诗文阅读。

2.对本单元四篇文章熟读成诵,能准确清晰地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感悟文章不同风格的语言特点。

3.思考感悟本单元四篇文章包含的作者观点情感,借鉴写作手法。

1.反复诵读本单元文章,在诵读中品味作者情感,以对作品的理解帮助诵读,积累文言知识和成语、名句。

2.查找资料,补充阅读课外相关史料文章,拓宽视野,对教材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提出自己有依据的见解。

3.加强交流,汲取同学的智慧,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

1.培养直译文言文的意识,掌握积累文言知识的方法。

2.掌握阅读分析古代典型议论文的方法。

3.掌握综合运用比喻、对比、举例、道理等论证方法进行写作的方法。

1.反复诵读本单元文章,以美读、流利背诵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诵读作品的兴趣。

2.提示要求学生查找资料,补充阅读课外相关史料文章,拓宽视野,鼓励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提出自己有依据的见解。

3.分组学习,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 。

(2)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 。

(3) ,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生乎吾前, ,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吾从而师之。

[自我核对](1)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2)朽木不折金石可镂(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译文:(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3)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译文:(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译文:[自我核对](1)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开仓赈济。

(2)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并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3)假使拿山东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么两者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4)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1.本单元四篇文章针对哪些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见解?【思路点拨】分别概括文章内容,提炼作者观点。

【与你交流】《寡人之于国也》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孟子提倡实行王道,王道的核心是仁义,以仁义为政就是仁政。

孟子所说的仁政,是要用仁义之心来爱民。

在本文所指的具体内容是不违农时,使民生有保障,施行教化,使百姓知礼义。

《劝学》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教材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

作者反复论证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学习和积累取得的。

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具备。

所以,任何人都应当持恒专一,脚踏实地,不断学习。

《过秦论》指出了秦亡国的过失。

文章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师说》着重论述了师的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择师的原则,大胆提出了恢复师道的主张,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2.本单元四篇文章都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请你举例说明。

除了对比论证外,这四篇文章还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思路点拨】回顾四篇文章,思考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

【与你交流】 (1)如《寡人之于国也》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对比,批评统治者的“暴政”,以及当权者不顾人民的死活。

《劝学》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分别将这些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

《过秦论》一文中,昔日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一地的秦,却不幸惨败;而后来,陈涉以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地说明了“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后果。

《师说》仅在第二段就用了三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进行论证,即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对其子与对其身对比,百工之人与士大夫对比,在对比中得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的结论,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明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点。

(2)还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诸葛亮论苏轼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

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

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

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

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兖,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

夫天下廉隅节概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

且夫杀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为,而后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

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

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

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

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

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

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

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

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

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

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

此仁人君子大患也。

吕温以为孔明承桓、灵之后,不可强民以思汉,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

”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呜呼!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选自《苏轼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明耻.之耻:耻辱B.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C.曹、刘之不敌.敌:实力相当D.宜其屡战而屡却.哉却:后退[答案]A(耻:以……为耻)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B.C.D.[答案]A(均为连词,表目的,“来”。

B介词,替;介词,被。

C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

D连词,表示转折;连词,表修饰)3.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孔明“以诈力取天下”的一项是 ( )。

A.欲袭杀其孤B.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C.孔明迁刘璋D.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答案]D(作者观点,并未实现)4.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这篇文章独辟蹊径,其独特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思。

第一段开宗明义地指出孔明失败的原因是“仁义诈力杂用”。

B.在第2段中,苏轼认为孔明口头上讲仁义,实际上却是使用诈力,而且他认为孔明和曹操的做法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C.第3段是说孔明既不能全信义,就应该用智谋,而且提到只有汤、武才能用“大义”,其他的人都不能用。

D.第4段总结全文,指出说空话是毫无实际价值的,而且举了两件事来说明孔明的想法和说法都是脱离实际的。

[答案]C(原文的意思是说“敌人有可乘之机,却不去利用,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情那是施行大义,不是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就是丧失时机”,而不是说其他的人不能用仁义)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

译文:(2)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

译文:(3)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译文:[答案](1)只是因为受威力胁迫才勉强向曹操称臣,(他们)听说了孔明的高风亮节,就是远在千里之外也有响应的人啊。

(2)孔明既不能保全信义让天下人信服,又不能施展他的才智来断绝曹氏兄弟的手足之情。

(3)如果没有那么大的过节,又一定不能去为魏国办事,那么天下人怎么会因为一句空话而对他肃然起敬呢?【参考译文】用仁义取得天下,用仁义守住天下的,是周朝。

用欺诈的手段取得天下,用欺诈的手段守住天下的,是秦朝。

用秦朝取得天下的方法去夺取天下,用周朝守天下的方法去守卫天下的,是汉朝。

仁义欺诈的手段都使用来夺取天下,这是孔明失败的原因啊。

曹操乘东汉末年衰微的局势,用狡诈的手段实现了他邪恶的目的,孔明以此为耻辱,想在天下伸张正义。

这个时候,曹操已经威震四海,向东占据了许州、兖州,向南统治了荆州、豫州,孔明用来依靠的且胜过别人的地方,只是那一点点的忠诚信义,还想用它来激励天下民心。

天下那些品行端正能够慷慨赴死的有节操气概的人,本来不是发自内心地佩服曹操,只是因为受威力胁迫才勉强向曹操称臣,(他们)听说了孔明的高风亮节,应该在千里之外也有响应的人啊,像这样,(孔明)即使没有安身立命的地方,天下的人都可为他所用。

何况杀了一个无辜的人来得到天下,这样的事情是不应该去做的,然后天下的忠臣义士才会乐意为他效全力而死。

刘表死的时候,先主(刘备)在荆州,孔明想偷袭杀掉刘表的孩子,先主(刘备)不忍心。

这月后刘璋以交好的态度迎接先主来到了蜀地,没过几个月,孔明就扼住他的咽喉,击打他的背,夺取了他的土地。

这种做法和曹操有什么区别呢!曹军和刘军军力不相当,天下人都知道。

(刘军)就军队而言不如曹操的多,就土地而言不如曹操的广阔,就打仗而言不如曹操的战斗力强,但是有一点可以胜过(曹军的),那就是忠诚信义。

孔明放逐了刘璋,已经辜负了天下有志之士的期望,这时才开始治理军队振奋士气,成为仁义之师,向东长驱直入,再想着让天下人响应,大概也很难了。

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被)立为君主,这个时候,完全可以使用计谋攻破曹营。

为什么呢?曹操临终的时候,召见曹丕、曹植并嘱咐他们,并非不可以用谭、尚的事情作为警告。

可是曹丕和曹植最终相互残杀到这样的地步。

他们兄弟之间尚且成为仇人,又怎么能够得到天下的英雄的心呢?这时有了可乘之机,只不过需要拿出几十万钱,让那些大臣和兄弟内部都互相残杀,然后派兵讨伐曹丕,这正是汉高祖刘邦灭掉项羽的办法。

孔明既不能保全信义让天下人信服,又不能施展他的才智来断绝曹氏兄弟的手足之情,他当然就屡战屡败了!所以敌人(的阵营)有可乘之机却不去利用,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情那是施行大义,不是商汤、周武王这样的人做这样的事就是丧失时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