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画语录》最新诠释

合集下载

解读《石涛画语录》之“一画”-文档

解读《石涛画语录》之“一画”-文档

解读《石涛画语录》之“一画”一、“一画”的思想源泉“一画”是石涛画论的核心概念,是打开石涛画论的一把钥匙,是石涛整体、综合思维的产物。

“一画” 通贯《画语录》全篇,把握“一画”有助于正确理解《画语录》的真正内涵,有助于充分挖掘《画语录》的思想体系,有助于利用这一思想体系来指导绘画创作。

大乘佛学《维摩经》有云:“不二法门”,意为不落边见、不落两边。

《信心铭》云:“欲知两断,元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

”石涛有云:“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

法于何立,立于一画。

”此“一画”乃有“不二之画”意;石涛又云:“盖自太朴散而一画之法立矣,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

”石涛之“一画之法”是绝对的,是不二的。

“不落两边”是大乘中观学派所倡导的思想,也被石涛所吸收过来为“一画”服务,此“两边”在石涛看来便是“一味拟古”与“忠于对象”,石涛由此提出“一画”来指出这两种“忌病”。

道家老子在宇宙生成论和万物本体论上,曾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及“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重要见解。

结合上面来看,若“一”为“有”,那“道”即是“无”。

再来看石涛“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众有”之本即为“无”,“万象”之根即为“一”,这恰恰与老子提出的宇宙生成论是契合的。

庄子又云:“有无天地生者,物耶?物物者非物。

”如石涛受此影响,那么“一画”可能即是一种精神实体,又同时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这也正可以解释在《画语录》中“一画”有多种含义。

同时“一画”也受《易经》影响,在“一阴一阳谓之道”的思想影响中生成了“总而言之,一画也,天极也,天地之道也”之论。

石涛在《一画章》有云:“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亿万万笔墨。

”“鸿蒙”原指宇宙形成之前的混沌状态,此处应指大自然,此“一画”指对大自然无限的表现力。

石涛题画云:“透过鸿蒙之理,堪留百代之奇。

”这里的“鸿蒙”指的就是自然造化的运行规律。

浅谈《石涛画语录》的思想性与革新性——提倡发挥作为绘画主体的画家的主观能动作用

浅谈《石涛画语录》的思想性与革新性——提倡发挥作为绘画主体的画家的主观能动作用

《 石涛 画语 录》 具有很强 的思想 性和革 新精 神 ,清初时代 。“ 四王 ”的绘画主 张被 奉为 “ 正统 ” , 他们在艺术思想 上的共 同特 点是 仿古 ,把 宋元 名家 的笔法 视 为最高标 准, 将 中国画的笔 墨水平发展 到了前所 未有 的高度 。但这种一昧的仿古 , 在很大程 度上 限制 了画家 的发挥 , 使绘 画作 品的技 巧性远 远高于思想性 ,极易造成绘画的程式化 。 石 涛《 画语录 》 敢 于真变 画坛时弊 , 与 泥古不 化与倚傍 门户者对峙 。《 画语 录 》中 ,作者 肯定了 “ 我” 在绘画中的重要地位 , 他认 为 , 作画不能只模仿古人 , 应该更多 的发挥人 的 主观能动性 , 《 石涛画语录 》中的 “ 我” ,即 作 画者的 内心 ,这是书画史上 的进步 , 从重 技巧师 自然 , 到更加强调作画者本身在化作 创作过程 中的作用 , 并 提倡打破陈规 , 从师 法古人 到 “ 自有我在 ” 。石涛那 高度追求张 扬 自我个性及艺术解放与创新 的思想 ,给清 初画坛注入 了新鲜的血液和生命力 。 石涛的这一绘画主张 ,贯连 全书 ,在几 个方面更是非常强调的 。 全书的第一张是一画章 ,而 “ 一 画”也 是 石涛画学思想的精髓 , 吴冠 中先生在他 的 《 我读 《 石 涛画语录 》 》中 ,曾讲 到 ,所谓 画之法 , 其实质是 :务必从 自己独特 的感 受出发 ,创造能表达这种独特感受的画法 , 简言之 ,一画之法即表达 自己感受的画法 。 画之法 , 其 “ 形而下 ”的技巧意义也许没 有超 出古人已到的范围 , 但其 “ 形而上 ”的 哲理 性 ,却是开创性的。 用绘画来表现对象 , 应 物象形 , 能表现 切 ,但都 需 通过 作 者 的感 受 来绘 物象 。 “ 夫 画者 。从于心者也 ” 。画家作 画必须从 自己的内心出发 , 能因情 因景创造相适应 的 画法来 表现 万物 ,技 巧与笔 墨是 人来 控制 的, 而人则是 由人 的内心决定 的 , 所以, 在 他的 “ 一 画之法 ”中,把画家的 内心放在 了 更重 要的位置。 石 涛认 为 山水 画乃借 助 自然形 象 以表 达 内心 世界 的一 门艺术 显然 是为 了人 而非 自 然, 是 为了表达人的” 自 我” 的 ,而不是复 制自 然 的。在石涛看来 ,山水画创作过程始 于我与物接 , 经过物 由我现 , 终于物为我化 。 中间贯本 着一 个根 本 的东西一 ~ 画家 的主 观能动反映 的力量 ,也就是今 天所 说作 为创 作动力 的创造性 的想象力 。他把这力量及其 运用作为 画学 的中心 问题 。 黑格 尔 曾经 说过 “ 美是 历 年 的感 性 显 现” ,他 把心灵 的作 用放在很重 要的位置 。

述论《石涛画语录》

述论《石涛画语录》

述论《石涛画语录》作者:郭俣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29期摘要:绘画的成立也达成自我的成立,只有当艺术家自己知道自己在守的是什么,其艺术的创造力才不会被熄灭。

这个流露的是石涛绘画的自觉意识,也就是近代中国绘画精神的自觉。

关键字:传统自觉变化章是石涛画语录的第三章,之前我已经分别对画语录一画章与了法章以述论的方式进行了阐述。

开启本文之前,我用先概括一下前两章,以便变化章的进一步理解。

一画章是石涛画语录的根,也就是本。

由根本生发的枝枝叶叶就形成了《石涛画语录》的文脉。

了法章是对一画章中"一画"与"一画之法"详细的辨析。

我概括为:"论'一画'不论'一画之法',不备;论'一画之法'不论'一画',不明;"二之,则不是。

第二章了法章多侧重于通过一画之法去体会"乾坤旋转之意"。

而本章的"变化章"则是在法的基础上去谈"化"。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石涛画语录》可谓层次分明,有很强的次第感。

故我以分章的方式进行每一章的理解。

下文我就开始对变化章进行概述。

古者,识之具也;化者,识其具而弗为也。

○1石涛这句话从"法"的角度来谈古今之变。

古者与化者是从时间的线条上来谈的,而非我在一画章中一直强调的传统。

如果对古者之为古者进行理解,就不存在化了。

所以石涛后面会说,他常感叹识古而又拘泥于古人的窠臼之中的人。

具古以化,未见夫人也;尝憾其泥古不化者,是识拘之也。

识拘于似则不广,故君子惟借古以开今也。

又曰"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2此句再次在无法二字下足了力气。

"至人"出自《庄子》逍遥游篇:"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石涛把绘画中最高的境界命为无法,但石涛在后面写得很清楚,"非无法也"。

浅析《石涛画语录》

浅析《石涛画语录》

浅析《石涛画语录》作者:蒋梦雨吴丹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35期摘要:石涛作为清初著名的书画家、画家理论家,他不只是有在书、画、诗中的成就。

更多的是在于他那种远尘的精神。

他且沉醉其中,饮尽这漫漫的生命诗情,墨迹的婉转与奔放,顿挫与流淌,宣泄着袭袭情愫的别雅情致。

关键词:石涛;水墨;意境一、语录中的远尘石涛作为清初著名的书画家、画家理论家,他不只是有在书、画、诗中的成就。

更多的是在于他那种远尘的精神。

石涛在明灭亡后出家,随后不时隐忍于心的矛盾和苦痛,又强烈地反映在他的诗文书画作品中:“一生郁勃之气,无所发泄,寄于诗画,故有时如豁然长啸,有时若戚然长鸣,无不以笔墨之中寓之”。

牽尘年华,又有谁能逃离出那份痛苦的经历。

石涛以心为轴,以淡泊为半径,为自己画圈为牢,任凭书画困于其中,再也不想出去。

其实对于石涛而言,避开这纷纷攘攘的尘世嘈杂更适合他,能用一副淡然的心,慢看人间沧桑,爱恨情愁,叶落彼岸。

《画语录:远尘章》中流露出,石涛认为自己是被时间抛弃的人,在不经意间,书写了错误的人生。

作为末代王朝的子弟,自从唯一的信念丢失时,他便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希望的微茫之光,缥缈的像是梦境中的花开,碎裂的无声,如同水中荡漾的皓月。

他深知,早已拼凑不回完整的岁月,却依旧不愿放弃最初的信念。

喜欢石涛那淡淡的水墨韵,他的画墨色清雅,气韵悠远,携远尘意韵于纸上,留淡静闲雅于心间,虽不能让人感觉惊鸿一瞀,却越品越有韵味。

画中一水一心语,红尘的烦闷,婉约成文字中最美的情怀,倾尽一生的柔、只为水墨相映,墨,在文里,深情的呢喃,柔柔,无语也缱绻,水,在心里,多情的顾盼,脉脉,无酒亦沉醉,研墨的当口,他抬笔落腕处,便有了馨香。

他的坎坷经历,造就了他的画一墨一生花,万般景致于残笺碎片的苍凉中,远离尘世的门扉,在青山绿水里,镌刻着片片浓情,点染出人生画轴,墨与水的邂逅是一场完美的表达,尽态极妍地诉说着一场际遇,墨迹似乎是循着早已注定的生命纹路,以一种极尽的姿态演绎着生命的赞歌,墨与水的亲吻,晕开的生命舞姿,唯美的意境,水墨的缠绵,舞墨的神韵。

画从于心:读石涛画语录看石涛画作

画从于心:读石涛画语录看石涛画作

画从于心:读石涛画语录看石涛画作石涛,清初画家,原姓朱,名若极。

后隐蔽为僧,法名原济,号石涛,又号苦瓜和尚。

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

著写《石涛画语录》,又名《苦瓜和尚画语录》。

《画语录》十八章,从“画章”、“了法章”、“变化章”到最后的“资任章”条理明朗,从笔墨规则到四时、林木,从意境到具体表现法则皆有涉及。

其中石涛强调“一画”理念,开篇即申明:“法于何立,立于一画。

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

强调画画要:“一画明,则障不在目而画可从心。

”可见“一画”在创作中的重要性。

石涛《画语录》依托佛老思想,阐明了画画的基本规律,认为掌握了中国绘画的基本规律,即可有成,同时还强调画要“从心”:“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纵有时触着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

天然授之也。

我于古何师而不化之有?”认为“师古”更要“化古”。

石涛画语录所传达的绘画理念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还为人所赞誉。

《云山图》轴,清,石涛绘,纸本,设色,纵45.1cm,横30.8cm。

此图轴是石涛晚年之作,此时他的山水画构图新颖大胆,出奇制胜,极尽含蓄隐约之妙。

《墨荷图》轴,清,石涛绘,纸本,墨笔,纵90.2cm,横50.4cm。

图绘欣欣向荣的荷塘景色。

清石涛花卉册康熙卅八年(公元1694年),作者时年55岁《石涛画语录》画章第一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

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

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

夫画者,从于心者也。

山川人物之秀错,鸟兽草木之性情,池榭楼台之矩度,未能深入其理,曲尽其态,终未得一画之洪规也。

行远登高,悉起肤寸。

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惟听人之握取之耳。

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腕不虚则画非是,画非是则腕不灵。

读《石涛画语录》心得

读《石涛画语录》心得

读《石涛画语录》心得《石涛画语录》是一本以明朝画家石涛的一些话语和观点为主题的书籍。

通过这本书,我对石涛的艺术观念、创作方法以及他对绘画的独特理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石涛是一位非常有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画家。

他对绘画有着独特的见解,不墨守成规,善于创新。

他认为绘画应该追求真实和个性化,不应受到传统规范的束缚。

他在书中写道:“吾画布莫作初罗列,千万遵循平和法。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传统绘画规范的不屑和对个性创作的追求。

他主张用心去写实,以个人的理解和感受来表达景物的特征和美感。

其次,石涛注重写生和观察力的培养。

他认为只有通过大量的写生才能真正掌握景物的特征和变化。

他在《石涛画语录》中写道:“吾常写所见之处,尝画所知之地。

”他强调写生是他绘画的基础,只有通过亲眼观察和记录才能获得真实的素材和灵感。

通过写生,他能够观察到景物的气质和特点,使自己的绘画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石涛的绘画风格独特而多变。

他擅长山水画和花鸟画,但他并不拘泥于传统的山水画风格,而是试图融合多种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对风景和自然界的描绘极富想象力,展现出他对山水的独特感悟和情感表达。

他在书中写道:“山、水、树、石能与人对话,寻找你们的思考方式,你的性格会决定你的画。

”另外,石涛还强调用笔的功夫,在画面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他用笔干净利落,注重笔墨的韵律和节奏。

他在书中写道:“心没有境界那是胡说八道,没有境界就没有创作的境地。

画画是自己创造的空间,绽放的区域。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画笔功夫和情感表达的重视,他认为只有掌握了笔墨的灵活运用和表达技巧,才能够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总的来说,《石涛画语录》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关于绘画创作的启示。

石涛的创作理念和独特风格不仅对于绘画有启发,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我们应该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墨守成规,追求真实和个性化,用心去观察和体验,用笔去表达和传达。

我读石涛画语录

我读石涛画语录

我读石涛画语录石涛,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其精湛的绘画技巧令人赞叹,不仅受到业界艺术家的高度评价,也深受国内外观众追捧。

作为一位有着极高才华的画家,石涛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画语录。

这些语录表达了石涛对艺术的独特见解,以及其绘画思考的生活内涵。

在这里,让我们来一起探索石涛的画语录。

首先,石涛强调了画画的重要性:“画画,可以表达一个人的思想,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活动。

”这句话清楚地表明了石涛对绘画的重视。

他相信,绘画不仅可以帮助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思想,还可以让一个人实现特定的目标,并让其达到一定的成就。

其次,石涛以自己的实践明确指出:“真正的画家,不仅要有绘画技巧,还要有充满灵性的味道。

”这句话表明,绘画不仅是技术的练习,更是一种艺术的表现,而其核心,是艺术家的灵性和技巧的结合。

因此,要想成为一名有才华的画家,必须不断学习,磨练技巧,不断追求完善,并将灵性结合到作品中去。

此外,石涛还建议:“画画时,要学会把内心的想法融入到作品中,使画面更有活力”。

这句话指出,艺术家在绘画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融入到作品中,以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里,石涛也以自己为例讲解了如何从内心把情感表达出来,将自己的精神图景,融入到画作中去。

此外,石涛还认为,艺术家必须勇敢地探索新的领域:“艺术家要不断的创新,勇敢的挑战自己的极限”。

这句话暗示,艺术家在实践过程中,必须能够坚持不懈地追求完善,并勇敢地挑战自己。

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在艺术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最后,石涛指出:“画画是一种快乐,快乐的体验是最重要的。

”这句话表明,绘画不仅是一种技术的练习,更是一种快乐的过程。

在实践画画的过程中,艺术家要保持心境的开放和舒适,深入探索绘画的乐趣。

石涛的画语录,让我们深入了解其精彩的画作,同时也表达了石涛对于艺术的独特见解。

他强调了一个艺术家必须具备的技术技巧和灵性,提出了一种以心为主的画作创作方式,同时又建议艺术家要勇敢探索新的领域,以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读《石涛画语录》心得范文

读《石涛画语录》心得范文

读《石涛画语录》心得范文《石涛画语录》是中国画家石涛的传世名著,记录了石涛的一生所言所写。

该书包含了石涛的艺术观念、创作经验和艺术修养的要点,对于了解石涛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石涛画语录》的心得体会。

首先,石涛强调笔墨的功力。

石涛认为,画家的笔墨功力是画作成功的关键,对于画风和形式的柔韧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石涛画语录》中,石涛多次强调了练习笔墨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练习方法和技巧。

他指出画家应该注重对笔墨的领悟和体验,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笔墨风格。

我深受启发,意识到只有不断地临摹和练习,才能够真正掌握笔墨的运用技巧,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其次,石涛强调描绘自然的忠诚和准确。

石涛对于自然的描绘力求忠实和准确,他认为画家应该拥有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和细致入微的表现能力。

在书中,石涛多次提到他对于山水之美的感受和描绘,他追求山水画能够表达出真实的山水景色和情感。

他强调绘画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要通过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来表现自然现象。

这让我重新认识到了描绘自然的重要性,以及要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才能够创作出有灵魂的作品。

另外,石涛提出了画家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画家不仅要有艺术的才华和技巧,更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修养。

他鼓励画家要多读书、多思考,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学术背景。

在《石涛画语录》中,石涛列举了一些他个人的学术见解和读书心得,这让我深感当代画家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内涵,提高自己的学术修养。

只有如此,才能够创作出更有内涵和深度的作品。

最后,石涛对于个性化创作的强调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画家要有独特的个性,并且要在画作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反对画家的机械复制和僵化的创作方式,鼓励画家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视角和独到见解。

这让我明白到,作为一名画家,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创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勇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表达真实的内心情感。

总之,阅读《石涛画语录》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启发。

2023年读《石涛画语录》心得标准

2023年读《石涛画语录》心得标准

2023年读《石涛画语录》心得标准《石涛画语录》是中国画家石涛的著作,收录了他的一些绘画心得和艺术理念。

本文以2023年读《石涛画语录》为背景,撰写一篇____字的心得体会。

第一部分:导言(100字)《石涛画语录》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洞察力的艺术之书,对于石涛的画风和艺术追求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石涛对于艺术的独特见解和对于自然美的追求,这些思想对我个人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分享我对《石涛画语录》的心得与体会。

第二部分:自然美的追求(400字)《石涛画语录》强调了对自然美的追求,这与石涛的绘画风格密切相关。

他认为只有真正懂得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和奇妙之处,才能在绘画中表现自然之美。

他提倡画家要去实地观察自然景致,感受自然之美,才能真正将其反映在画作中。

通过读书,我更加深刻理解到自然美的重要性,并且坚信只有通过对真实自然的观察与思考,才能在作品中表现出真正的自然之美。

第三部分:笔墨与技法(600字)石涛在书中详细介绍了他的笔墨与技法,这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源。

他提倡在创作中善于运用墨色渲染和勾勒的技巧,以产生绘画作品中所需的光影效果。

他还强调了对于笔墨品质的要求,认为只有持之以恒地磨砺自己的笔墨,才能画出具有真正艺术价值的作品。

通过书中的示范和解析,我对于笔墨运用和技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这对于我今后的创作将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第四部分:作品语言与表现(500字)《石涛画语录》中的作品语言和表现方式给予我很大的启发。

石涛善于利用寥寥几笔勾勒出山水画中的大致构图和主题,并通过巧妙的运笔将意境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强调了“神似”和“气韵”的重要性,认为画家应该通过笔墨来传达自己对于事物的理解与感受。

这种意境的提炼和情感的表达,使我开始思考作品背后的意义和表现力量,力求在自己的作品中也能够有所体现。

第五部分:艺术理念与精神追求(400字)在《石涛画语录》中,石涛分享了他的艺术理念和精神追求,这对于我个人的艺术修养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读石涛画语录》中“一画”再阐释的叛逆精神

《我读石涛画语录》中“一画”再阐释的叛逆精神

004《名家名作》·评论[摘 要] 《石涛画语录》作为石涛一生实践的理论结晶,在中国绘画理论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吴冠中先生作为一名中西融合的倡导者与实践者,站在东西方两种文化传统之上,为使这本古代绘画理论著作适用于当下艺术创作实践之所需,以自己数十年的艺术创作经验为基础,将自己的艺术观点融入对《石涛画语录》的解读之中,创作了《我读石涛画语录》。

《我读石涛画语录》实质上是吴冠中对《石涛画语录》的一种再阐释,其中对“一画”概念的再阐释,体现了一种叛逆的精神。

正确理解这种再阐释的行为以及其中所体现的叛逆精神,会在对待经典文献的态度上带来新的启发。

[关 键 词] 吴冠中;《我读石涛画语录》;再阐释;批判精神《我读石涛画语录》中“一画”再阐释的叛逆精神邱贻聪一、《我读石涛画语录》中“一画”再阐释的特点吴冠中对《石涛画语录》再阐释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他对“一画”的理解上。

他对《石涛画语录》中“一画”的定义,是其数十年实际艺术创作经验累积的结果。

不同于一般倾向于哲学上的解释,吴冠中以自己的创作心得来推及石涛的创作心态,大胆断言道:“我的理解,这法,这一画之法,实质是说:务必从自己的独特感受出发,创造能表达这种独特感受的画法。

”①“法于何立,立于一画”,由此可见《石涛画语录》中的“一画”问题,是对绘画创作源头的论述。

正是有了“一画”,各种不同的画法才得以确立。

吴冠中认为,绘画创作的源头,首要便是自己的独特感受,为此,于“一画”之后还特别设立了“尊受”章,用以突出尊重自己感觉的重要性。

每个人每时每刻的感受都会发生变化,因此由感受所决定的画法也总是在变化,而这种由感受所主宰的一直在变化的画法便被称作“一画”之法。

二、《我读石涛画语录》中“一画”再阐释的叛逆之处石涛是我国历史上享有盛誉的“叛逆”艺术家,《石涛画语录》作为石涛一生艺术创作的结晶,其在我国绘画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也是不言而喻的。

《石涛画语录》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解释它的含义。

基于《石涛画语录》分析国画创作中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基于《石涛画语录》分析国画创作中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首先,从确定文章类型来看,本次演示属于论述性文章。本次演示旨在通过 对《石涛画语录》的深入剖析,向读者展示石涛绘画理论的思想内涵与独特价值。
接下来,我们搜索了与“石涛画语录”相关的关键词,以便更好地展开主题。 这些关键词包括:石涛、画语录、绘画理论、中国画坛、艺术思想等。
在展开主题部分,我们详细探讨了《石涛画语录》这部经典著作。首先,我 们介绍了石涛的生平背景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特点,为理解其绘画理论提供了历史 背景。接着,我们详细解析了《石涛画语录》中的主要观点,如“一画”、“墨 翻笔拓”
《石涛画语录》是一部国画理论的经典之作,强调国画创作中以实践为基础 的研究方法。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画家要深入生活,亲近自然,注重 实践。在石涛看来,国画创作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画家情感、修养和思想 的表达。
因此,画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在国画创作中,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探讨和实践案例分析。 理论探讨方面,画家需要深入学习前人的画论,了解国画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同 时也要当代画家的理论探索,为自己的创作提供灵感。实践案例分析方面,
富的色彩,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和景色。从实践角度来看,画家通过深入 生活,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将生活与艺 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国画创作中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具有显著优点。首先,这种研究方法强 调画家要深入生活,亲近自然,注重实践。这种实践性的创作方式使得国画作品 更加生动、真实,具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其次,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有助 于画家在实践中
石涛是中国清代著名的画家和美学家,他的《画语录》是中国传统绘画美学 的经典之作。本次演示首先介绍了石涛的生平和《画语录》的背景,为后续的研 究பைடு நூலகம்供了基础。

好剑!吴冠中解析石涛画语录 -回复

好剑!吴冠中解析石涛画语录 -回复

好剑!吴冠中解析石涛画语录-回复1. 石涛的画笔娴熟而传神,被称为“海上石涛”。

吴冠中对石涛的画作非常欣赏和推崇。

2. “好剑!”这个评价是吴冠中对石涛的画作《水龙吟图卷》的赞赏之词。

他认为石涛运用了巧妙的构图和细腻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了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

3. 吴冠中认为石涛的画作虽然带有写实的色彩,但却能通过笔墨的运用表达出绵延蔓延的气势和旷世之美。

4. 石涛擅长描绘山水,他的画作给人以宏大壮阔的感觉。

吴冠中认为石涛能够通过画笔传递出山水之间的神秘和深邃。

5. 石涛注重对自然的观察和揣摩,吴冠中对此深为赞赏。

他认为石涛能够通过准确的观察和流畅的笔墨,表现出山水景色的精髓。

6. 石涛的画作通常以宽广的视角展示出壮丽的自然景色,吴冠中称其为“大尺幅”。

他认为这样的画作能够给人一种震撼和抚慰的感觉。

7. 吴冠中认为石涛的画作不仅在形式上富有美感,更重要的是能够传达出一种心灵共鸣和内在的力量。

8. 石涛的画作常常给人以开放和广阔的感觉,吴冠中称其为“激流勇退气势”。

他认为这一点在中国山水画中是非常重要的。

9. 吴冠中认为石涛的画作虽然充满了浩渺和恢弘之感,但其实内里蕴含着对生活的真实和对人性的思考。

10. 石涛的画作常常给人一种疏远和超然的感觉,但吴冠中认为这并不是石涛追求的目标。

他相信石涛的画作中融入了他内心深处对人生的体验和理解。

11. 在吴冠中看来,石涛的画作中充满了精神的能量,能够激发观者的情感和思考。

12. 石涛以笔墨刻画出的山水景色,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博大和万物的生生不息。

13. 石涛的画作给人一种宁静和恢宏之感,吴冠中认为这是石涛通过画笔表达他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

14. 石涛的画作常常描绘水势激荡或波涛汹涌的场景,这让人感受到了水的力量和冲击力。

15. 吴冠中认为石涛的画作中融入了他对自然和艺术的崇敬之情,能够激起观者的共鸣和心灵的碰撞。

16. 石涛的画作常常以静谧的意境展现出宣泄能量的冲击感,这是他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理解。

最新-【石涛画语录】石涛画语录大全 精品

最新-【石涛画语录】石涛画语录大全 精品

【石涛画语录】石涛画语录大全篇一:中国画鉴赏--石涛与《画语录》中国画鉴赏——石涛与《画语录》石涛(1630年一1707年),明末清初的“清初四僧”之一,中国清代画家、僧人。

本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发为僧后,更名元济、超济、原济,自称苦瓜和尚。

石涛工诗文,善书画。

其画擅山水,兼工兰竹。

其山水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又注重师法造化,从大自然吸取创作源泉,并完善表现技法。

作品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尤长于点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丰富多彩;用墨浓淡干湿,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漓,极尽变化;构图新奇,或全景式场面宏阔,或局部特写,景物突出,变幻无穷。

画风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纵横排奡、生意盎然。

其花鸟、兰竹,亦不拘成法,自抒胸臆,笔墨爽利峻迈,淋漓清润,极富个性。

石涛的绘画,在当时即名重于世,由于他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

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

有时用墨很浓重,墨气淋漓,空间感强。

在技巧上他运笔灵活。

或细笔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线勾斫,皴点并用。

有时运笔酣畅流利,有时又多方拙之笔,方圆结合,秀拙相生。

石涛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

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

石涛还讲求气势。

他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

对清代以至现当代的中国绘画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淮扬洁秋图》、《惠泉夜泛图》、《山水清音图》、《细雨虬松图》、《梅竹图》、《墨荷图》、《竹菊石图》等传世。

著《苦瓜和尚画语录》,阐述了他对山水画的认识,提出一画说,主张“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和“搜尽奇峰打草稿”等,在中国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画”者 心画也——读石涛画语录

“一画”者  心画也——读石涛画语录

“一画”者心画也——读石涛画语录陈杰【期刊名称】《中国书画》【年(卷),期】2005(000)006【摘要】<正> 稍识绘事的人都知道石涛,然而《石涛画语录》能读通的人却不多。

因其内容精彩纷呈又深奥难解,使人们既爱不释手又留下几分遗憾。

最近我又细读《石涛画语录》,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想,与专家同仁探讨。

《石涛画语录》的核心是"一画"论。

何谓"一画"?我认为,"一画"即心画,就是用思想和感情作画。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莎士比亚语)。

"一画"词源于明朝陆时雍《诗镜总论》的"一法":"少陵五言律,先生其法最多。

颠倒纵横,出人意表。

余谓万法总归一法,一法不如无法。

"韩林德先生在《石涛与画语录研究》中指出:"应该郑重【总页数】2页(P156-157)【作者】陈杰【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05【相关文献】1.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读《石涛画语录》 [J], 曹桂生2.石涛《画语录》中“一画”与“受”的翻译 [J], 顾毅;杨春香3.石涛“一画”论的艺术哲学本体论研究--石涛«画语录»画学理论体系研究之一[J], 张逸4.《石涛画语录》中心议题中的“一画”研究 [J], 陈云峰5.一法通万法一画见心性——读钟跃英的《巨匠心经·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品读》 [J], 林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读《石涛画语录》

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读《石涛画语录》

作者: 曹桂生
作者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图书评论
页码: 53-54页
主题词: 《石涛画语录》;清朝;画家;图书评价
摘要:清初画家石涛不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画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理论家.<石涛画语录> (以下简称<画语录>)不仅是中国绘画史的重要著作,同时也是中国美学史上的名篇.<画语录>以'一画'作为提纲挈领而总贯全文.'一画'是石涛绘画理论和绘画创作的根本法则.在石涛看来,'一画'不只是指具体的方法或一根基本造型的线,而是作为万物的基始,自然的法则,绘画先有之根本.这也是石涛对自然、人生与艺术之间的一种独到的理解,同时也是绘画艺术规律的奥秘所在.。

读《石涛画语录》心得范本

读《石涛画语录》心得范本

读《石涛画语录》心得范本《石涛画语录》是一本记录了中国画家石涛的绘画经验和心得的书籍。

石涛是宋代的一位杰出画家,他的作品在中国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本书中,他详细地谈到了自己的绘画理念和技巧,并分享了一些他在创作过程中的感悟和体验。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石涛的绘画思想和绘画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画的精髓和美学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在《石涛画语录》中,石涛强调了“形神兼备”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幅好的画作必须具备良好的构图和写意,既要有恰当的结构和比例,又要表达画家的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

这种“形神兼备”的理念,也是中国画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通过对“形”的细致刻画,画家能够展现出物象的栩栩如生,而通过对“神”的把握,画家能够传达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表达。

在我的绘画实践中,我也注重理解石涛这一观点,并在创作中努力实践。

我努力研究物体的形态和结构,通过观察和模仿来提升自己的绘画技巧,同时也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个性。

除了对“形神兼备”的追求,石涛还强调了画家要有自己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他认为画家应该追求独特和个性化的创作,而不是只是机械地模仿前人。

按他的说法:“别人的样子最容易学,自己的样子最难学。

”这一点让我深有感触。

在绘画的过程中,我常常受到前人的作品的影响,也会有意或无意地模仿一些优秀的画家的风格。

然而,石涛的话提醒了我,作为一个画家,要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和创作风格,才能真正实现创作的突破和进步。

因此,我鼓励自己在创作中寻求个人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勇于创新和尝试,使作品更具个性和独特性。

此外,石涛还对绘画技巧进行了详细和深入的阐述。

他对于山水画的构图、线条、墨色的运用,以及人物画中的姿态、神态等细节都进行了具体的讲解和演示。

通过对他的技巧解读,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制图和造型方法,掌握了更加精细和细致的绘画技巧。

尤其是在墨色的运用上,石涛提出了“用墨如修文”的观点,即在掌握好墨色的浓淡变化的同时,也要注重墨色的神韵和质感。

石涛一画新诠【图文】

石涛一画新诠【图文】

石涛一画新诠【图文】石涛看松露滴身 1702年作石涛的一画说主要是在禅宗影响下形成的一个重要概念。

一画不是道,不是线,而是法。

一切具体的法则是有为法,而一画是无为法,是最高的法,至法无法,无法即法本身。

石涛强调这一无为之法,意在使画家解除一切来自于传统、概念、物欲、笔墨技法等束缚,进入到一片创作的自由境界中。

所以,一画的核心是要掘发人的创造力,这一创造力是人的自性的显现,而如何使这一创造灵明自在兴现,惟有通过妙悟的认识途径才能达到。

石涛的一画说,不是一个关于画法的理论,而是一种侧重于建立自性本体的理论,这一自性本体可以称为创造本体。

一画可以说是一种体物方式,一种创作原则,一种创作心境,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人生境界。

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石涛在画学方面的整体看法,所以他说:“吾道一以贯之”。

在中国画学史上,虽然也有一画、一笔画等类似的概念,但和石涛的一画说的内涵是完全不同的。

一画说是石涛独创的画学概念,如果说石涛有画学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的中心概念就是一画。

“一画”,是研究石涛画学思想无法回避的概念,学界对此有深入的研究,已经取得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但至今它仍然是一个疑窦丛生的研究对象。

以下是笔者的研究心得,提出以求教于同道。

石涛山水一石涛所谓“一画”,乃是画之一,是绘画创作的最高法则。

石涛所谓“一画”,实际是“无画”。

与其说石涛要建立一种绘画体系,倒不如说他要解构长期人们所奉行的艺术观念。

石涛的论证方式不是表诠,而是遮诠,它用否定的方式来说明自己的道理。

他树立的“一画之洪规”,是一个不为任何先行法则所羁束的艺术创作原则。

在他看来,世人说的是“经”,他说的是“权”;世人说的是“有”,他说的是“无”;世人说的是“万”,他说的是“一”。

他的“一”,不是数量上的“一”,不是一笔一画,而就是无。

在他看来,无心处就是有心,无画处就是有画,无法处就是至法。

他要通过对先行法则的解构,建立一种无所羁束、从容自由、即悟即真的绘画大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释]古人有有笔有墨者,亦有有笔无墨者,亦有有墨无笔者;非山川之限于一偏,而人之赋受不齐也。纵览古人画作,有笔墨运用非常好的,亦有用笔好而用墨不佳者,也有墨好而笔意不足者,这并非局限于描绘的山川不同,而是人的秉赋感情不一样啊!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墨虽浅淡而笔表现出灵动之气,笔在纸上运作而墨也附之以神采,墨非通过长期的训练学习则不能达到灵动,笔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体验则不能入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能接受掌握笔墨技巧的知识学养灵巧运用,而不了解生活的内含与精神,是有墨无笔,能感受生活的气韵精神,而不变通原定的笔墨技法,是有笔无墨。山川万物之具体,有反有正,有偏有侧,有聚有散,有远有近,有内有外,有虚有实,有断有连,有层次,有剥落,有丰致,有飘缈,此生活之大端也。山川万物将它丰富的变化表现的很具体,有反而就有正面,有偏就有侧,有聚密也有疏散,有远也有近,有内必有外,有虚就有实,有断也有连,有层次,有错落,有丰彩标致的一面,也有虚无飘缈的一面。以上所说只是生活的大体形象。故山川万物之荐灵于人,因人操此蒙养生活之权。所以山川万物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天地造化展现在人类面前,因为人操有认识自然把握自然改造自然的创造能力。苟非其然,焉能使笔墨之下,有胎有骨,有开有合,有体有用,有形有势,有拱有立,有蹲跳,有潜伏,有冲霄,有磅礴,有嵯峨,有奇峰,有险峻,一一尽其灵而足其神?如若不是如此,怎能使笔墨之下,有血有肉,有开有合,有体有用,有形有势,有拱有立,有蹲有跳,有潜伏,有冲霄,有磅礴,有攒元(音攒环:尖峰),有奇山峭壁,有险峻,一一画出它们的生动的灵性而充分体现出它们的神韵?
[译释]规矩者,方圆之极则也。规和矩是测量圆形与方形的法度、法规。天地者,规矩之运行也,天和地,以一定自然规律运行。世知有规矩,而不知乾旋坤转之义。世人只知事事有规矩,而不知乾坤旋转、阴阳转化,对立统一的道理。此天地之缚人于法,人之役法于蒙,此天地间的规律束缚了人们思想,人被法则法规拘役而蒙昧;虽攘先天后天之法,终不得其理之所存。虽然先后掌握了一些程式法则,终究得不到这些法则所存在的道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有是法不能了者,反为法障之也。当有了这些法则而不能清楚地了解其所以然时,它们反而成为获得正确的方法或创建新法则的障碍。古今法障不了,由一画之理不明。古今以来的程式法规与形成绘画发展障碍的关系你不明白了解(既从一切成法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那么一画的道理也不会明白。一画明,则障不在目,而画可从心,画从心,而障自远矣。对“一画”明悟于心,则一切障碍不在眼前(思想上没有了一切束缚,得到法的自由,即进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从而作画可顺从心愿契合自己的理想,画能表达出自己的心愿思想。而作画的障碍自然就离你远去。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舍笔墨其何以形之哉?绘画,是表现天地万物形象的艺术,舍去笔墨(即艺术之载体)如何能表现自然万象呢?墨受于天,浓淡枯润随之:墨是自然的产物,能随机渲染变化出浓淡枯润不同的墨迹效果。古之人未尝不以法为也,无法则于世无限焉。古代人未尝不以一定的法则来进行艺术创作,因为没有一定的法则,绘画艺术便失去了人们观赏的标准与规定的范围。是一画者,我所提出的“一画”(即一画的艺术思想和原则)。非无限而限之也,非有法而限之也:并非是无规矩限制的一种规定,也不是有一定方法规矩的限定。法无障,障无法:绘画的方法是靠你灵活掌握运用本不存在障碍,有障碍是你不得方法要领。法自画生,障自画退:绘画的技法自然是在绘画实践中产生,局限你艺术表现力的障碍自然会在绘画实践中消退。法障不参,而乾旋坤转之义得矣,画道彰矣,一画了矣。技法与障碍的关系不再参究,而又将乾旋坤转之义,即自然界阴阳转化不断发展变化的规律得之于心,绘画的道理和规律就非常明显了,“一画”的创作思想你才完全明白。
[译释]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远古时代没有法则、法规,因为当时人们混沌蒙昧,混沌蒙昧状态一消散,各种法则法规开始建立。法于何立?立于一画,法则法规是如何建立的呢?是建立在“一画”即本心自性(可理解为清净自在之心灵)这个基础上,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本心自性,为众生皆有之本性,是反映客观外物之根源(意识之心源)。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我们见解活动靠它神秘的指使,深藏于心作用于人的社会活动。而一般的人不能理解和认识这一点。一画之法,乃自我立。所以“一画的方法,就是从我们自身建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建立“一画的方法,就是从我们自身建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建立“一画为方法,就是以本无一法的心源主体派生万法,而以此形成的法则融会贯通于众法之中。”夫画者,从于心者也。绘画,是从内心流露的艺术表现。(这就是石涛以本心建立画法的重要结语)山川人物之秀错,鸟兽草木之性情,池榭楼台之矩度,未能深入其理,曲尽其态,终未得一画之洪规也。山川千奇百秀人物错综复杂。鸟虫动物与花草树木都有性情,池榭楼台都有严谨的规矩尺度。对以上这些自然人生现象,不能深入了解其本质道理,曲折地辩明社会百态,终究未得到一画所要求达到的洪大规模与范围。行远登高,悉起肤寸,行程再远攀登再高,全部起始于方寸之心。此一画收尽洪蒙之外,即亿万万之笔墨,未有不始于些,而终于此,唯听人握取之耳,用此心量,能收容尽洪蒙之外(无不包容),即挥写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这颗心而终止于这颗心。只听任我们自己掌握取舍罢了。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人能对“一画”具体把握而理解精微,则意图明确,笔墨醒透。腕不虚则画非是,画非是则腕不灵。腕不虚灵则画不随心意,画表达不出自己的心意是在于腕不灵活。动之以旋,润之以转,居之以旷,出如截,入如揭,能圆能方,能直能曲,能上能下,左右均齐,凸凹突兀,断截横斜,如水之就下,如火之炎上,自然而不容毫发强也,用无不神而法无不贯也:理无不入,而态无不尽也。运笔要有回旋,滋润处见宛转,住笔处旷达妥贴,出笔果断如斩钉截铁。入笔处肯定而明确,至于能圆能方,能直能曲,能上能下,左右均齐,凸凹突兀,断截横斜,如水向深处流动,火焰炎炎向上一样运笔自然生动而不容有丝毫强行造作。用笔不神妙自如而笔法无不合理与连贯,处处妥贴入理,而写情状物表现神态没有不尽意的。信手一挥,山川、人物、鸟兽、草木、池榭楼台,取形用势,写生揣意,运情摹景,显露隐含,人不见其画之成、画不违其心之用。在驾驭笔墨得心应手的状态下,信手一挥,所描绘的山川、人物、鸟兽、草木、池榭楼台。或取其形象用其态势。写其生动揣其意蕴,运我情愫描摹其影物,或显露或隐含,人不见画成之奥妙,画不违背作者的用心。盖自太樸散而一画之法立矣。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盖自人的蒙昧散去而一画画法才能成立,一画之法成立而万事万物明了显著。我故曰:吾道一以贯之。我所以说:我的绘画之道是以一个中心来窃以为取自佛教的“佛性即一”、“不二之法”、“一真法界”,“佛性”即“本心自性”,“一画”即对其隐称,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是觉悟,悟道,即洞明意识之根源。“一画之法”即以本心自性从事绘画艺术之法。石涛为清代高僧,据现存历史资料记载,他师从临济高僧善果施庵本月禅师,一僧(玉林通秀)曾问本月:“一字不加画,是什么字?”本月答曰:“文彩已彰”(见《五灯全书》七三本目传)。石涛深受佛教的熏陶,以佛法指导绘画艺术当是很自然的事情,从画语录中充益着大量佛学用语和参禅诗句(以及石涛大量传世作品中),不难看出石涛积极入世的大乘精神。他把本心自性做为人生和艺术的出发点精神归宿贯通始终。石涛“一画之法”的提出,是以佛法融通画法的具体运用,是文以载道的躬身实践和理论总结.“石涛画语录篇章不多,却是货真价实的国宝,置之于历史长河,更始世界美术发展史上一颗冠顶明珠”
《评论》:石涛把绘画艺术提高到能表现天地万物神通变化的地位,注重个性情感的投入。反对绘画徒具形式的一味抄袭摹仿,有针对性地批判了当时盛行的泥古之风和门户之见。倡导变法创新。表现个性风貌,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仍具有重要意义。
[译释]受与识,先受而后识也;识然后受,非受也。人类的感受与认识,是先有感受(感性)而后形成认识(理性)。通过理性的认识再来感受,则非从前的感受了。古今至明之士,藉其识而发其所受,知其受而发其所识,不过一事之能,其小受小识也,未能识一画之权,扩而大之也。古往今来聪明之士,凭藉认识抒发感受,知其感受而发表知识、见解,不过是对某一方面事情的感受与认识而已,这还属于小感受小认识,还未能认识“一画”之至关重要,推广而扩大它的应用啊(得“一画”之感受不同一般之感受)。夫一画,含万物于中:一画以其睿智洞达的心怀,包含万物于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总归之于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画受墨的敷色,墨接受笔的指使,笔接受腕的运转,腕接受心的驱驶,如天生地造一般自然,此便是“一画”的感受啊!然贵乎人能尊得其受,而不尊,自弃也:然而,可贵的是人能尊重这种感受,而不尊重,则属于自我放弃。得其画而不化,自缚也:得到这种绘画方法而不求变化出新,则属自我束缚。夫受,画者必尊而守之强而用之,无间于外无息于内:这种感受,绘画的人必须要尊重坚守,并且强化而运用它。这感受和外界没有间断,在内心生生不息。《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乃所以尊守之也:《易经》上说:天遵循天道运行不息,君子当效法天道,自强不息,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要尊重坚守我们的感受。
《评论》:石涛在“了法章第二”中主要阐述了对一切法则的理解与运用,即要有法可依,又不为成法所限,指出了成法与变法,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译释]古者,识之具也,化者,识其具而弗为也。古代的知识法则详细而具体,善于变化创新之人认识到前人的法则、法规的局限性而为其所束缚而依仿。具古以化,未见夫其人也,尚憾其泥古而不化者,是识之具也。墨守成规而有所创新还未见过这种人,我时常遗憾那些泥古不化的人,是成法拘束了他们啊。识拘于似则不广,故君子惟借古以开今也:认识停留在对成法的依赖模仿上,则不会推陈出新,至于广大,所以有识之士在于借鉴古代优秀的东西而开创今日之新法。又曰:“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又可以说:“高明的人是没有一定之法的”,并非无法,是无定法而用一切法为最高原则。凡事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一知其经,即变其权,一知其法,即功于化:凡事有经常性常规,必有权宜之变化,有一定之法,必有法规之变化,一知有常规,便思变转常规,一知有成法便下功夫研究取代而求突破变化。夫画,天下变通之大法也:绘画,是通达天下变化的高深艺术学问。山川形势之精英也,古今造物之陶冶也,阴阳气度之流行也,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山川形势的精神英姿,古往今来造物主的陶冶化育,阴阳气候的流行滋润,(概括自然造物之美),借助笔墨以描绘天地万物而使我遨游陶泳于艺术天地。今人不明乎此则曰:某家皴点,可以立脚。非似某家山水,不能传久。某家清淡,可以立品,非似某家工巧,只足娱人:今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动不动就说:某家的皴点,可做为基础。不相似于某家的山水,不能流传久远。某家清淡的风格,可以提高品位,达不到某家的工整巧妙,只能满足娱乐而已。是我为某家役,非某家为我用也,纵逼似某家,亦食某家残羹耳,于我何哉:(这样的取法)是我为某家做奴才,而不是某家为我所取用,即便酷似某家,亦只是吃人家的残羹剩饭,于我有什么呢?或有谓余曰,某家博我也,某家约我也:或有人对我说:某家可使我博大,某家可使我简约。我将于何门户?于何阶级?于何比拟,于何效验?于何点染?于何勒皴?于何形势?能使我即古而古即我?那么,我将依傍谁家的门下,排列在哪个等级,与哪家相比,于何处效法验证,如何点染,如何勾勒皴擦,如何格局章法?能够使我和古人达到一模一样。如是者知有古而不知有我者也:这种人只知有古人而不知有我的存在。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我之腹肠。我之所以为我,自有我自己的独特存在,古人的眼睛眉毛,不可能长到我的脸上,古人的肺腑,不能安入我的肠腹中。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纵有时触着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天然授之也,我于古何师而不化之有?我自抒发我的襟怀肺腑,显示我独特的须眉,即便有时仿相某家,只是某家接近于我,非我故意去摹仿了某家。由于天然授赋相同罢了,绝非由于我师古而不化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