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影响

合集下载

心理学与大众传媒媒体对心理的塑造与影响

心理学与大众传媒媒体对心理的塑造与影响

心理学与大众传媒媒体对心理的塑造与影响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行为和内在过程的学科,而大众传媒媒体是广泛传播信息和观点的平台。

心理学与大众传媒媒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与大众传媒媒体对心理的塑造与影响,并分析其中的相关机制。

一、心理学对大众传媒媒体的塑造与影响1. 感知与欲望的操控心理学研究表明,大众传媒媒体通过刺激人们的感官和情感,操控着人们的感知和欲望。

例如,广告中的明星代言和夸张的宣传手法会影响观众的购买决策,使人们追求所谓的“美好生活”。

2. 模仿与认同的形成心理学家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塑造自己的行为。

大众传媒媒体中的角色塑造和故事情节会引导观众形成认同感,并模仿其中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

3. 看待社会问题的调节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媒体对社会问题的报道和解读,会影响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例如,媒体对待犯罪、灾难和社会不公平问题的报道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众对这些问题的认知和反应。

二、大众传媒媒体对心理学的塑造与影响1. 心理健康观念的传播大众传媒媒体在报道心理健康问题时,可以传播心理学的知识,提供心理健康的建议和指导。

媒体可以向公众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促使人们关注和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

2. 偏见与刻板印象的强化大众传媒媒体在处理某些社会群体的报道中,可能存在偏见和刻板印象的强化。

这种报道方式会影响公众对这些群体的看法和态度,进而对这些群体产生误解和歧视。

3. 心理问题的曝光与关注大众传媒媒体在报道心理问题时,可以将这些问题曝光在公众视野中,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关心。

这有助于推动社会对心理问题的关注程度和解决方案的出现。

三、心理学与大众传媒媒体相互作用的机制1. 身份认同与信息选择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们更倾向于接受与自身身份认同相符合的信息。

大众传媒媒体会根据受众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并传播与其身份认同相符合的信息,进而影响观众的认知和态度。

《2024年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范文

《2024年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范文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趋势更是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

本文将深入探讨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二、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现象及其原因1. 现象描述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是指媒体内容越来越倾向于娱乐性质,追求轻松、浅显、直观的传播效果。

在互联网、电视、电影、游戏等多种媒介的共同作用下,这种现象愈发明显。

2. 原因分析(1)市场需求:随着消费者对娱乐内容的需求增加,媒体为了迎合市场,大量制作娱乐性质的内容。

(2)技术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内容制作更加便捷,传播速度更快,为泛娱乐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3)文化背景: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更倾向于追求轻松、愉快的娱乐方式。

三、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1. 积极影响(1)缓解压力:大学生在面对学业、生活等多重压力时,通过大众传媒的娱乐内容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2)拓展视野:通过大众传媒,大学生可以了解更多元的文化和知识,拓宽视野。

2. 消极影响(1)价值观扭曲:过度追求娱乐性质的内容可能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扭曲,忽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

(2)信息筛选能力下降:泛娱乐化的大众传媒环境可能导致大学生信息筛选能力下降,对真实、有价值的信息缺乏敏感度。

(3)沉迷虚拟世界:过度依赖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可能导致大学生沉迷虚拟世界,忽视现实生活和学习。

四、对策研究1.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增强现实感和责任感。

2. 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1)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2)引导大学生学会在海量信息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

3. 媒体行业自律与发展(1)媒体行业应加强自律,控制娱乐内容的比例,提高内容的质量和深度。

大众传媒与社会心理影响

大众传媒与社会心理影响

大众传媒与社会心理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众传媒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已经成为民众获取信息、改变态度、形成观念的重要工具和管道。

大众传媒通过传播各种信息和观点,对社会心理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社会心理也直接影响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和运营,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因此,关于大众传媒与社会心理的关系已成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将浅谈大众传媒与社会心理影响的一些方面,包括大众传媒对心理的影响、社会心理对大众传媒的影响以及大众传媒与社会心理互动的影响等。

一、大众传媒对心理的影响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媒体,大众传媒通过在视听、读写的各个层面传递各种信息、思想和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等方面。

通过大众传媒,人们可以感知和理解更多的信息、思想和知识,并对其产生态度上的变化、认知上的变化。

在许多时候,这种影响可能是潜在的、难以察觉的,但在长期的时间周期内,它却是必然、不可避免的。

1.社会行为与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作为的重要的社会组成部分,对个人和社会的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模仿效应。

大众传媒作为社会交流的工具,在不同的层面上,它都有可能产生一定的模仿效应。

大众传媒的形象和行为可以树立一种社会风尚,而对于某些人来说,他们可能会模仿这样的行为和举止,这种模仿效应可能对后续的社会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例如,电影电视中的暴力场面、恐怖故事场景、性爱情节等,可能会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也就是所谓的“模仿效应”。

这些场景不仅会激发个人情感体验,还能够影响观众的认知和行为。

从而,促成或抑制观众的行为和观念。

当这种影响超过了个人抵抗能力时,就会引发许多问题,如人们的暴力行为、不良习惯的再生以及社会犯罪等。

(2)意识形态。

大众传媒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它不仅可以弘扬社会正能量,倡导人们向善,而且还可以通过某些渠道谋求既得利益,掌握社会舆论。

以电视新闻为例,由于它比其他传播媒介更有权威性,因此社会大众常常将其识别为“事实”的表达方式。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引言当今社会,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电视娱乐节目到网络直播,从社交媒体到流行文化,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娱乐选择。

尤其对于大学生这一年轻人群体而言,他们更容易深受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1.1 消费观念的改变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给大学生带来的首要影响是消费观念的改变。

以往,大学生注重学习和知识获取,相对较少追求娱乐消遣。

然而,随着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兴起,大学生日益倾向于将时间和金钱投入到娱乐活动中,而忽视了学业的重要性。

他们更追求充满刺激和乐趣的娱乐体验,进而影响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和行为。

1.2 价值观念的扭曲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导致了价值观念的扭曲。

在电视节目、网络直播和社交媒体的大范围泛娱乐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对金钱、名利、外貌等表面价值的追逐趋于盲目。

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模仿偶像、追捧明星,而对道德伦理、责任意识等内在价值关注不足。

这样的扭曲价值观念可能导致大学生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理解的偏差,对个人发展产生冲击。

1.3 学习压力的增加大学生一方面受到来自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

泛娱乐化文化浸透到校园生活,使大学生更容易分心。

面对大量的娱乐选择,他们较难抵挡各种诱惑,进而导致学习压力的增加。

这种娱乐化带来的分散注意力和时间的短缺,可能使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受到不利影响。

二、应对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对策研究2.1 提高媒体素养提高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是应对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重要对策。

媒体素养包括对信息的正确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媒体信息的理性评估和选择能力。

学校可以加强媒体素养教育,培养学生对媒体的批判性思维和辨别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辨娱乐内容与信息真实性。

2.2 倡导理性消费观念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倡导理性消费观念,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娱乐消费。

《2024年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范文

《2024年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范文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

尤其是对大学生群体而言,其影响深远。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是指大众传媒为追求高关注度、高传播效率而过度偏向娱乐内容的倾向。

本文旨在研究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一)影响学术观念随着泛娱乐化现象的加剧,部分大学生开始将娱乐作为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途径,导致学术观念的淡化。

他们可能更倾向于观看综艺节目、追剧、浏览短视频等娱乐内容,而忽视学术研究的重要性。

(二)影响价值观形成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倾向可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过度追求娱乐和感官刺激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对社会责任和道德标准的认知,进而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

(三)分散注意力,影响学业泛娱乐化的大众传媒内容可能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心,导致学业成绩下滑。

长时间沉浸在娱乐信息中,学生可能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从而影响学业。

三、对策研究(一)加强媒体监管与引导政府应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规范其内容,减少过度娱乐化的现象。

同时,媒体自身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传播正能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学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帮助他们辨别媒体内容的真伪,提高对信息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开展相关课程和活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大众传媒,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三)强化学术氛围,引导学术兴趣学校应强化学术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活动。

通过组织学术讲座、科研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学术研究,培养其学术兴趣。

同时,教师也应在课堂上强调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

(四)提供多元化教育资源和活动学校应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和活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除了学术研究外,学校还可以组织文艺、体育、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不同领域得到锻炼和发展。

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兴趣爱好,减少对泛娱乐化内容的依赖。

人类心理健康与大众传媒的影响

人类心理健康与大众传媒的影响

人类心理健康与大众传媒的影响引言人们观看新闻报道、电视节目等大众传媒内容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这些内容是如何影响人类心理健康的呢?本文将深入探讨大众传媒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包括大众传媒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大众传媒在改善人类心理健康方面的潜力。

第一章: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1.1 增加焦虑和压力大众传媒经常报道悲惨的事件,如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枪击事件和人类犯罪等,这些报道会给人带来恐惧和不安。

尤其是当这些事件在持续不断地发生时,人们会感到愤怒、无助和绝望,并因此增加了焦虑和压力。

1.2 促进暴力行为和攻击性大众传媒中常常充满了暴力的内容,比如影视剧、新闻报道、视频游戏等。

这些内容会激发人们攻击性的情绪,从而导致一些人发生暴力行为。

此外,观看大量的暴力内容会让人们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思考和行为。

1.3 导致身体健康问题大众传媒可能会给人们带来身体上的问题。

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视,会导致颈椎疼痛、视力下降、头痛等身体健康问题。

同样的,花费过多的时间因看大众传媒而缺乏锻炼,也会带来肥胖等身体问题。

第二章: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2.1 提供信息和知识大众传媒可以为人们提供最新的新闻和社会信息,只要人们合理选择资讯、观看非暴力内容的大众传媒,便可以从中获得科技、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知识,丰富知识储备。

通过这种方式,大众传媒能够为人们提供普及教育的作用。

2.2 提供娱乐和放松虽然大众传媒中有一些暴力、负面的内容,但许多大众传媒还提供许多轻松、有趣的节目和节目,例如喜剧节目、音乐会、电影、体育比赛等,这些都可以让人们放松身心。

2.3 宣传并促进心理健康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宣传心理健康和预防心理问题的方式,帮助人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例如,电视广告可以宣传与心理健康有关的主题和活动,例如心理健康日、热线电话、心理咨询等。

此外,某些电视节目也可以帮助人们学习更好地管理和释放压力,并通过调节情绪的方法来促进心理健康。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王璐瑶(1)(1)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王璐瑶(1)(1)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王璐瑶(1)(1)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其应对策略当今是一个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大众传媒是一股举足轻重的社会力量。

它由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诸多要素共同构成,大众传媒对通俗性、娱乐性、流行性、时尚性、商业性的大众文化的传播,大大满足了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烈的现代人,通过那些轻松的文图阅读、节目欣赏和娱乐,身心得到松弛和满足。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在大众媒体发挥巨大功能的同时,其大大小小的负作用时有发生。

尤其是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的勃兴、各种媒体的整合,给受传者以前所未有的交流空间。

如今,通过各种各样的传媒,人们可以便利地接触到许许多多原本不可能接触、或者需要很大代价才能接触到的信息和事物,建立了广阔的信息网人际网。

对于大学生而言,我们对现代大众传媒的利用更加广泛,然而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必定会对我们带来各种负面影响。

在此,我们便来论述下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大众传媒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针对大众传媒给我们大学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采访了四个学生,并且对其所反映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大众传媒虽然使交往视野逐步开阔,但却使其心灵走上封闭之路。

正如楼房的出现,一扇门隔绝了邻居的交往。

大众传媒做到了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与天下人交谈,但媒体只是人与人或人交往的中介形式,这让大学生们有了更大的交往空间,尤其是网络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地理的、民族的界限。

然而沉溺于这种交流的大学生,交往的视野的确是更加开阔了,但习惯于新媒体传播的超时空性、虚拟性的特点,在现实中交往能力确一塌糊涂。

具体表现为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交往,渴望间接交往,却恐惧直接交往,沉迷于传媒带来的娱乐世界,往往会使他们缺乏人际间情感交流和团体性活动,容易导致心理上的孤独感和自我中心主义【5】。

在我采访的其中一个同学说:“我现在已经习惯了用各种聊天工具跟同学甚至是陌生人聊天,反而面对面的聊天会感觉不自在,而且现在我们班级聚会或是其他的聚会,我们好多人都是坐在那里自己玩自己的手机。

大众传媒对社会及大学生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社会及大学生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社会及大学生的影响摘要大众传媒在当今已深入到社会及家庭的每个角落,它通过大众文化及符号化的冷酷给社会中的个体带来了深刻影响。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大众传媒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时,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控制和影响。

关键词:大众媒体社会生活政治观念知识宣传青少年绪论当今社会,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而很多的是信息。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公众意见一起,被认为是影响个人社会化的五个最重要因素。

家庭、同辈群体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但它们带有地域性;而大众传媒面向的是社会公众,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巨大的。

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受众态度,它的影响力还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中。

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及其它群体同时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作用,它为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提供了一个文化环境,它所传播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对社会成员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效果可以分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类(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积极作用1、大众传媒对个人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具有明确而强烈的导向作用,它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及行为准则,影响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另外,其它的宣传模式,专题教育,大型主题晚会,名师讲解,专家授课,甚至一些有着正面引导意义的新闻报道等形式都能进行社会教育,对于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促进受众关注、认识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具有明显的效果。

2、大众传媒对于社会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借助角色示范,供人学习模仿,可以培养、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情趣以及行为规范等。

它所塑造出来的雷峰、王进喜等一大批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则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积极进取,在各自的领域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促进社会发展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当代大众传媒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当代大众传媒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郭 庆光 先生在 《 传播学 概论 》 中明确 界 定 : “ 报社、 电台、 电视 台等 媒 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 选择、 加工 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 , 从 其 生产规 模 的巨大 性和 受传者 的广 泛性而 言 , 我们 又 把它们 称 为大 众 传播 者 , 或称 为大 众传 媒 。 ”
当 代大众传媒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分析
教 育 探 索
当代大众传媒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管永超 王传芬
( 德州学院生物系 山东德 州 2 5 3 0 2 3 )
【 摘
要】 本文在 阐述大众传媒 文化含 义及历程的基础上 , 分析了大众传媒文化对 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 、 审美观、 精神生活、 文 艺观 念等
了传 统社会认 知的单一 性 。传 媒文 化 的发 展 , 为 青 少年 提供 了 更多
大众 传媒 是大众 传播 媒介 的简称 。它是 信息 的传 播工 具 , 是 传 在 各种文化场 所和网络 、 影视 、 报刊 杂 志等 媒介 中进 行 交流 的 机会 , 递 各种信 息 的载 体 , 报纸 、 通讯社、 厂播、 电视 、 电影和 杂志 的总 称 。 从 而使视野 更加开阔 , 知识 面更加宽广 , 同 时也能 激发艺 术灵 感。促
进 大学生 的社会化过程 , 更好的适应 社会 。社会化 是指个 人 向社会 、 他人 , 学习知识、 技能和规范, 取得社会生活资格, 由自然人转变为社 会人的过程 。大众传 媒文 化 中包 含 的礼仪 、 风俗、 民族 、 艺术、 法律 、 道德和价值 理念等各种 方面 的 内容 , 有 利于 促进 大 学生 的社 会 化过 2 、 大众传 媒 的发展 程, 大学生通过 对大众传 媒 文化 的接 触 , 可 以提 前 了解 并适 应 社会 。 大 众传 媒 文化 的发 展 过程 大 致可 以分 为原 始 传播 、 手 抄传 播 、 有学者指 出 , “ 个体 也正 是依 托一 定的文 化价 值 理念 、 行动规 范 的 引 印刷传 播 、 电子传 播四个 阶 段 。原 始传 播 阶段 书 写 工具 尚未 问 世 , 导而使自身 上升成为类 的存在 , 成 为德 性 的存在 , 成 为置 身于 一定 的 人 们主 要靠语 言 、 肢体动 作 、 图 形标 记 、 火 把等 方 式来 传 递信 息 , 在 社会—— 文化— —历史境 遇之中 的自由自主 的 ‘ 人 。 时间和 空间 上受到 很大 的限 制。 2 、 当代 大众 传媒 文化对 大学 生的 消极影 响 随后, 出现了报纸 , 发行于公元 8 8 7 年的唐代《 邸报》 , 是世界上 不 良文 化导 致盲 目跟风 、 攀比、 非 理性 消 费 。随着 市 场 经济 的 现 存最 古老 的报纸 。报纸 可 以说是 最早 出现的 新闻传 播工 具 , 但是 迅速发 展和 普及 , 当今 中国 的消 费 水平 正 在 飞速 提 高 、 消费 观念 变 早期 的报纸 依旧存 在 时间与 空间 的限制 。后来 , 电报发 展 开来 。电 革异 常迅速 , 消费 主义文 化氛 围愈加 浓厚 。大众 传媒 文化发 展 趋于 报的 诞生让 人们 感 受到 了信 息 的 时效 性 , 成功 的跨 越 了 时 间 和空 商业 化的 特征使 它倾 向于 消费主义 、 物质 主义 和享乐 主义 。长 此 以 间, 开 启 了大众传 媒 的新纪 元。当 时的人 们认 为电报 的产 生是 世界 往 , 大 众传 媒文化 必将 受到 消费 文 化 的荼 毒 , 从 而使 大 学 生走 向 浅 上最 重大 的事件 之一 。他们 根 本无 法 预 料到 以 后 的多 元 通讯 工 具 薄 、 粗 俗 的一面 。当 代 大 学 生 多数 从 小 衣 食 无 忧 , 节 约 意 识 单 薄。 能超 越 电报 这让 人 叹为观 止 的发 明 。无 线 电技 术 的发 展 引发 了广 再加 上部 分父母 对孩 子的溺 爱 , 不 问缘 由便 为孩 子的各 种消费 提 供 播、 电视等 利用 现代化 电子 技 术进 行 传播 的 媒介 的高 速发 展 , 它们 不 限量 的经济支 持 。种 种原 因的 叠加 累积 造 就 了 当代 大学 生 在 不 作为 新兴 的传播 媒体 , 突破 了 时 间和 空 间的 局 限 , 登上 了 传媒 文 化 具备高消费能力的情况下崇尚个人享乐主义 , 盲目的追求所谓的个 的历 史舞 台 。大 众 传媒 是 以 科 技 的进 步 , 技术 的革 新 为 发 展 基础 性 生活 。从 而 引发 非理性 消费 , 忽视 了合理 的消费 理念 培养 。不 良 的, 激光 照排技 术 、 卫 星电视 及 有线 电视 技术 的 普 及使 计 算机 多 媒 文 化导致 大学 生的 审美情 趣 低俗 化 。当代 大 学 生越 来 越少 的关 注 体技 术迅 速到来 并风 靡全 球 , 有 力的 推动 了大众 传 媒 的快 速发 展 , 中 国古典 文化 , 凡 事 追求视 觉 效果 , 使 得 当今 文 化 更倾 向 于 直观 表 使得 大众 传媒跨 入 了新 的时代 。 现, 而忽视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朦胧美、 内涵美的含义 。视 觉感知 二、 大众传 媒文 化对 当代大 学生 的影 响 成 为当代 大学 生最主 要的 感知方 式 。部分大 学生认 为对 名著 、 经 典 在科 技高 速发展 的今 天 , 由于 受 到 大众 传 媒 文 化 的 影响 越 来 论述 影视 化 、 光盘 化 、 漫画化 可 以更好地 传播 传统文 化 , 从 而 使得 越 越大 , 当代 大学 生早 已走过 了埋 头苦学 的时代 。大 学生作 为新 时代 来 越多 的人对 严肃 的学术 著 作进 行 图解 。他 们 更 加倾 向 于浅 显 直 的接 班人 , 具有 思想 活跃 、 易 于接 受新 生事物 的群体 特点 , 对大 众 传 接 的视 觉感受 , 快餐 文化成 了当 代大 学生 的文化标 志 。 媒文 化 更是充 满了好 奇与 探知 欲望 。但 是 , 与 之并 存的还 有 另一 方 三、 大学 生应如 何面 对大 众传媒 文化 面: 在瞬息万变 、 铺天盖地而采的信息面前, 这一新时代群体又有缺 当代大学生固然可 以通过大众 传媒 丰富生活、 开阔视野。但 乏辩 证 能力 , 无 法准确 的选 择正确 的方 向 。大众传 媒文 化以 各种 各 是 , 通过 大众传 媒接 收到 的知 识是 零 乱 无序 的 , 更 加无 法 对 大众 传 样 的形 式渗透 到大 学生 的 日常 生活 中 。大众 传 媒 文化 并 不是 单 一 媒传播的海量知识进行及时的消化和思考, 这必然会影响大学生 的, 也并 非全都 是对 我们有 益处 的 , 它 是多 元复合 、 良莠 不分 的 , 真、 的 思维 能力及 精神状 态 。当代 大 众传 媒 文 化正 在 潜移 默 化 的改 变 善、 美、 假、 恶、 丑, 各种 各 样 的因 素 以五花 八 门的 形 式掺杂 交 错 , 涉 着 当代 青年 的审美观 、 文 艺观 、 消费 观 及价 值观 。这种 影 响 并非 是 世未 深 的大学 生们 无法 及时有 效地辨 认当 中的 真善美 。无 疑 , 大众 单一 的 , 而是 多向 性的 。由此可 见 , 加 强引 导 , 充 分利 用大众 传媒 文 文 化对 大学 生既有 积极 的影 响 , 又有 消极 的影响 。 化中 的有益 部分 , 取其 精华 , 去 其 糟粕 。从 而建 设 绿 色 的大 学校 园 1 、 大众 传媒 文化对 大 学生的积 极影 响 文化 生活是势 在 必行 的。我们 在面对 大众 传媒 文化 时 , 必须 辩 证地 看待当代传媒文化, 大力弘扬优秀精神和文化 , 突出优秀文化在传 使 大学 生的 精神生 活变 得丰富 多彩 、 琳琅满 目。大众传 媒 文化 在每个 时代 相应 都反映 了日 寸 代的 先进性 , 满足 了人们 在 精神层 次上 播 中的分 量从而 使大 众文 化 品位 得 到 丰富 与提 升 。面 对 当前 的 传 首先应思考为何它会对我们构成负面影响 , 并找到切实有 的追 求。大 众传 媒文化 在一 定的 意 义上 具 有 愉悦 效 果 。大 众 传 媒 媒文化, 效 的解决 方法 , 克服不 良 影响 。要 辩证 的看待 媒介 , 提高 辨别 能 力 , 文化使得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的空间得到拓宽 , 使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坚定地拒绝不良文化。对于优秀的传媒 丰富 多彩 。使大 学生 的知识 面变 得宽厂 , 视 野开 阔。大众 传媒 文 化 对各种不良影响加强抵御 , 我们 要 充分 的利 用 , 从 而达 到完 善自我 、 提 升自我 的 目的 。当 “ 包罗万象 , 涉及经济、 政治、 哲学、 文学、 艺术、 历史、 军事、 伦理道 文 化 , 代大学生对于外界的认知大部分来自于大众传媒 , 大众传媒与大学 德、 法律、 恋爱婚姻、 天文地理 、 科学技术、 旅游 、 审美等方方面面的 生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关系。上个世纪后半段开始大众传媒逐 知识 , 大众传媒以其广泛性、 新颖性、 多样性的特点 , 为大学生提供 了丰富 的课 内 、 课外 知 识 , 同时 , 先进 传 媒文 化 对旧 �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大众传媒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娱乐化已经成为传媒的主流,而这种趋势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大众传媒的娱乐化给大学生带来了诸多影响。

首先,大学生更容易受到传媒的影响,尤其是当媒体把大量时间和资源投入到娱乐节目和内容制作中时。

这导致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时间被大量剥夺,他们往往更关注于娱乐活动,而疏忽了学习和个人发展。

其次,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也给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家庭和学校一直是塑造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来源,但传媒娱乐化的内容往往将消费主义、追求物质享受以及虚荣等不良价值观灌输给年轻人。

这些不良价值观会使大学生过分追求物质和表面的虚荣,忽视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精神层面的成长。

另外,泛娱乐化的大众传媒还给大学生带来了对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娱乐节目和娱乐内容往往过分追求刺激和娱乐效果,充斥着暴力、色情和恐怖等不健康的元素。

这会导致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挫折无法适应,产生焦虑、压力和不良情绪。

此外,娱乐化的大众传媒也经常出现乌纱帽效应,它会导致大学生对真实世界的认知产生偏差,无法正确判断事物的本质和真相,进而导致观念混乱和人际关系问题的产生。

面对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来应对。

首先,家庭和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媒体素养的培养。

提高大学生的媒体素养,让他们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理性看待娱乐内容,避免把娱乐内容与现实世界混为一谈。

其次,大学生应积极主动选择有益的娱乐内容和方式。

他们可以选择阅读有价值的书籍,参与有意义的社交活动,如志愿服务等,以满足自己的娱乐需求,同时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还应提倡大学生多元化的娱乐方式,如参与体育运动、音乐艺术、手工制作等,以丰富个人生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

另外,大学生还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他们应该明确追求物质享受不是生活的全部,而是要追求真正的内心满足和成就感。

《2024年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范文

《2024年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范文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

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这一现象的冲击尤为显著。

本文旨在研究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定义及背景大众传媒泛娱乐化是指媒体在内容传播过程中过度追求娱乐性、消遣性,导致信息质量下降、价值取向偏离的现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兴媒体迅速崛起,使得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趋势愈发明显。

三、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1. 价值观扭曲: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泛娱乐化的媒体内容容易使他们对价值观产生误解,追求短平快的娱乐满足,忽视深度思考和长远规划。

2. 注意力分散:泛娱乐化的媒体内容往往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容易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导致他们无法专注于学习和思考。

3. 社交能力弱化:过度依赖网络社交使得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减弱,影响其社交能力的提升。

四、对策研究1.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高校应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帮助学生辨别媒体内容的真伪,提高他们对媒体信息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人生目标和方向。

3. 培养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丰富课余生活,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4. 强化家庭教育: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媒体使用情况,引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避免过度沉迷于网络世界。

5. 媒体自律:媒体应承担起社会责任,提高信息质量,减少泛娱乐化内容,传播正能量。

6. 完善法律法规:政府应加强网络监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媒体行为,保护大学生免受不良信息的影响。

五、结论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高校、家庭、媒体和政府应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媒体,提高其媒介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

从社会心理角度分析大众传媒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从社会心理角度分析大众传媒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从社会心理角度分析大众传媒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占去了很大的一部分时间和空间。

新闻、电视节目、广告和影视作品等各种媒体形式,都在不断地向我们传递着各种信息和理念,对于社会心理的影响也是深远而广泛的。

一、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对社会心理的影响从媒体所传递的信息来看,媒体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各种事实和信息传递给我们,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媒体的报道内容会通过视觉和听觉等方式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和感受。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些灾难事件或社会不安定的报道时,我们的情绪往往会被影响到,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行为。

其次,媒体所传递的价值观、观念和文化等对于我们的认知、态度和信念等方面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大多数人会通过媒体来了解社会和文化,并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这些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情感。

二、媒体对社会心理产生的影响媒体的存在和发展也对社会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来进行思考和分析,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媒体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正面方面来看,媒体的存在和发展可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加知识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从而促进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此外,媒体还可以通过宣传正面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来引导和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心态,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负面方面来看,媒体也常常引发负面社会心理问题。

例如,一些暴力、血腥的影视作品或游戏等往往会对青少年的观念和行为造成负面的影响。

此外,过多的时政和社会热点报道等也可能会给人带来过度紧张和忧虑的情绪,甚至引发恐慌等不良心理反应。

三、媒体对个人心理产生的影响除了对社会心理的影响之外,媒体也对个人心理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看到外界对一个朦胧的、尚未成型的价值观做出的评论和各种反应,有些人可能会对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心生迷惑和困惑,发生心理上的压力和不适应。

此外,在当前高度商业化的社会环境下,广告等宣传,使本应追求健康和自然的内心,在某种程度上被外界的物质诱惑所迷惑,使人们逐渐远离真正的美好。

《2024年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范文

《2024年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范文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现象日益显著,尤其是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并就如何应对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定义及现状大众传媒泛娱乐化是指媒体在内容传播过程中,过于追求娱乐效果,忽视社会责任感和媒体使命的现象。

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这种泛娱乐化趋势在各大社交平台、电视节目、网络短视频等领域愈发明显。

三、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1. 价值观的扭曲: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泛娱乐化的媒体内容可能导致他们过度追求短期快感,忽视长远目标和价值。

2. 学术风气的影响:泛娱乐化的学习内容可能使大学生对学术产生误解,认为学习只是为了娱乐而非真正的求知。

3. 时间分配的失衡:过度沉迷于娱乐内容可能导致大学生在学业、社交等方面的投入不足。

4. 心理健康问题:长时间接触泛娱乐化的内容可能引发大学生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四、对策研究1. 增强媒体素养教育:学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帮助他们辨别媒体内容的真伪,提高批判性思维。

2. 引导正确价值观: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明确人生的目标和追求。

3. 优化学习环境:学校应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培养他们的学术兴趣。

4. 心理辅导与支持:学校应设立心理辅导中心,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缓解因泛娱乐化内容带来的心理压力。

5. 强化监管与自律:政府应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引导媒体承担起社会责任,同时媒体自身也应加强自律,减少泛娱乐化内容的传播。

6. 推广优质内容:鼓励创作者制作具有深度和内涵的优质内容,以满足大学生对知识和文化的需求。

7. 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增长见识,减少对泛娱乐化内容的依赖。

五、结论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分析媒体大众传播对大学生就业视觉效应的影响

分析媒体大众传播对大学生就业视觉效应的影响

分析媒体大众传播对大学生就业视觉效应的影响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在塑造大学生对就业的认知和期望中起着重要作用。

媒体大众传播无形中对大学生就业视觉效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为大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的视觉展示平台,同时也制造了一定程度上的“视觉幻觉”,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决策和期望。

本文将从就业机会的视觉呈现、职业形象的塑造以及就业观念的引导三个方面,分析媒体大众传播对大学生就业视觉效应的具体影响。

首先,媒体大众传播通过展示大量求职信息和就业机会,改变了传统求职的方式,提供了更加便捷和丰富的信息渠道。

广告、就业网站和招聘平台等媒体渠道在推广招聘信息的过程中,独特的视觉效果吸引了大批大学生的关注。

这些视觉呈现方式使得大学生更容易发现和了解各种职位的具体要求和福利待遇,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就业选择范围。

然而,媒体大众传播也存在一定的“视觉幻觉”现象,即过于美化和夸大职位的工作环境和待遇。

很多招聘广告和页面的呈现方式倾向于将工作场景和福利待遇塑造成理想化的状态,这种过分美化可能误导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

大学生可能会对工作的实际情况过于乐观,产生“高薪轻松、充满挑战”的错觉,导致对就业市场的实际了解不足,从而使得他们对特定职业的需求和职业规划产生偏差。

其次,媒体大众传播对大学生的职业形象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大量的就业报道和专题节目中,媒体通过对成功职业人士的展示和描述,将一些职业形象塑造成广受社会认可和追捧的典范。

这些典范职业往往与高收入、社会地位和声望等因素相关,给大学生带来了特定的职业憧憬和价值烙印。

然而,这种职业形象的塑造往往过于理想化和片面化。

媒体往往更加关注成功和光鲜的一面,忽视了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挫折。

这种职业形象塑造容易造成对某些行业和职业的过度追求,而忽视了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倾向。

从而,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可能会过分追求所谓“热门职业”,而忽视了自身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导致了就业市场的同质化和个人职业发展的不平衡。

《2024年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范文

《2024年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范文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现象日益显著,尤其是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大学生正确应对媒体环境提供参考。

二、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现状大众传媒泛娱乐化是指媒体内容以娱乐为主要导向,过度追求点击率、收视率和利润,导致信息传播中的娱乐化倾向。

在互联网、电视、电影、游戏等多种媒体的共同作用下,这一现象愈发严重。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作为媒体的主要受众群体之一,受到了泛娱乐化的深刻影响。

三、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1. 价值观的扭曲:大学生在泛娱乐化的媒体环境中,容易受到媒体所传递的价值观的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追求虚荣、享乐主义,忽视社会责任和道德伦理。

2. 学业与生活的失衡:泛娱乐化导致大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短视频等娱乐活动,影响学业和日常生活。

3. 信息筛选能力的下降:在泛娱乐化的媒体环境中,信息真假难辨,大学生在获取信息时容易受到误导,导致信息筛选能力的下降。

四、对策研究1. 增强媒体素养教育:学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帮助他们辨别媒体信息的真伪,提高信息筛选和判断能力。

同时,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媒体中的娱乐内容,避免过度沉迷。

2. 培养综合素质: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养、科学素养、道德素养等。

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 强化自律意识:大学生应提高自律意识,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时间,避免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短视频等娱乐活动。

同时,要学会抵制不良信息的干扰,保持清醒的头脑。

4. 优化媒体环境: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媒体的监管,规范媒体内容,减少泛娱乐化现象。

同时,鼓励媒体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 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参与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形成。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影响力调研思考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影响力调研思考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影响力调研思考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影响力调研思考在一个几乎人人都有手机、摄像机等信息发布设备的今天,象牙塔不再是一块净土,相反,受大众传媒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方面,大学生是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有着对大众传媒信息本能的求解;另一方面,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海洋面前,这一群体又有着“迷茫不知辨析”的通病。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素质养成是一把“双刃剑”,应当自觉发挥主流引导作用,引导大学生吸取“信息精华”,远离“信息糟粕”。

大众传媒在大学校园的影响力分析大众传媒,既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传统媒体,也包括手机等新的信息载体,但大众传媒由于自身的特点与定位不同,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各有短长。

1.电视:我国电视普及率虽然很高,但由于高校目前现有的硬件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所限,电视在高校校园内很大程度上充当了教育的“道具”,对大学生的影响有限。

很多情况下,电视只是充当了重大事件的发布渠道,如学生会组织学生集体观看重大赛事、重大新闻事件等等。

其他时候,电视对大学生的影响有限。

2.报纸:报纸因其廉价、方便阅读、便于保存、易于传阅等特点,深受大学生认可。

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人群中,86.7%的大学生有阅读都市生活类报纸的习惯,其中有大概10.5%的人每天阅读都市类报纸,26.6%的人一周阅读3~5次都市类报纸。

但大学生看重报纸提供的实用信息,报纸的告知功能强大,引导作用有限,报纸作为大众传媒“道德标杆”的作用被淡化。

3.广播:“居一室而知天下”,广播这一日渐消退的传统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着得天独厚的生存土壤。

广播电台以其独有的廉价、便捷、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受到了很多大学生的喜欢。

目前看来,广播的娱乐功能受大学生喜爱。

另外,各类点播、征文、夜话,因为参与性强,也深受大学生追捧。

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广播在校园内受冲击不小。

4.网络:网络对大学生影响有着不可比拟的绝对优势。

就在几年前,高校还在为是否对学生开放互联网而争论,而今天互联网的影响已经让人们无路可逃。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心理的调适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心理的调适

S2007年第4期研究生论坛一、大学生心理问题在最近的一次有关社会心理学课堂调查中,我们发现69%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比较大,①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因素包括“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就业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家庭不幸”、“身体有病痛”等原因。

调查同时还显示虽然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能够正确地看待困难,也能够自觉地调适自己的情绪。

但是,还是有一些大学生不能够正确对待心理压力。

因此,如何对大学生的心理加以引导,使他们能够拥有更健康的心理就成为值得社会关注的问题。

大学生由于长期在校,家庭对其教育有限。

而学校教师由于学生众多且事务繁杂,对学生心理的教育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较之传统社会而言,现代社会由于其广泛性和异质性,大众传媒已经超越家庭、学校成为重要的个人社会化的场所。

大众传媒在大学生心理调适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二、大众传媒在调适大学生心理时的功用总的说来,大众传媒具有传递信息、引导舆论和社会整合的基本功能,大众传媒在调适大学生心理的时候也主要靠这些基本功能的具体发挥来实施:(1)营造良好的社会公众心理。

大学生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大众心理的缩影,大众传媒要引导健康的大学生心理,首先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

比如,在涉及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如果能够调节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情绪和心理,那么大学生的心理就会受到相应的调节。

(2)进行心理导向。

大众传媒通过信息的选择和信息的处理能够左右大众的认知,进而能够引导受众的心理。

比如,在谈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时候又提供众多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机会;在就业高峰时期弱化对就业困难的报道,至少不能故意强化大学生就业困难,否则就会对大学生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3)传递心理知识。

如果不了解相关心理知识,就不能够很好地解决心理问题,就不能够很好地进行心理调适。

大众传媒具有传递知识的功能,通过开辟专栏和讲座能够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心理知识,他们还可以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具体学习来自动调节自己的心理。

当代大众传媒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当代大众传媒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当代大众传媒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摘要】本文在阐述大众传媒文化含义及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大众传媒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审美观、精神生活、文艺观念等各个方面的双重影响。

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发挥传媒文化中优秀成分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众传媒文化;大学生;影响;对策一、当代大众传媒1、大众传媒的含义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

它是信息的传播工具,是传递各种信息的载体,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电影和杂志的总称。

郭庆光先生在《传播学概论》中明确界定:“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从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而言,我们又把它们称为大众传播者,或称为大众传媒。

”2、大众传媒的发展大众传媒文化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原始传播、手抄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四个阶段。

原始传播阶段书写工具尚未问世,人们主要靠语言、肢体动作、图形标记、火把等方式来传递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很大的限制。

随后,出现了报纸,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报纸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新闻传播工具,但是早期的报纸依旧存在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后来,电报发展开来。

电报的诞生让人们感受到了信息的时效性,成功的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开启了大众传媒的新纪元。

当时的人们认为电报的产生是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他们根本无法预料到以后的多元通讯工具能超越电报这让人叹为观止的发明。

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引发了广播、电视等利用现代化电子技术进行传播的媒介的高速发展,它们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登上了传媒文化的历史舞台。

大众传媒是以科技的进步,技术的革新为发展基础的,激光照排技术、卫星电视及有线电视技术的普及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迅速到来并风靡全球,有力的推动了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使得大众传媒跨入了新的时代。

二、大众传媒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受到大众传媒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当代大学生早已走过了埋头苦学的时代。

大众传媒低俗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

大众传媒低俗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

大众传媒低俗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由于大众传媒内容的低俗化,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众传媒低俗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对策。

大众传媒低俗化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扭曲。

由于大众传媒普遍追求低俗的内容,如暴力、色情等,这些不健康的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他们可能开始模仿传媒所宣传的消极行为,忽视传统道德规范,导致道德观念的淡化和腐化。

大众传媒的低俗化也会对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低俗内容往往带有极端暴力、恶俗言论等,这些内容给青年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过度暴力、不正常的情节可能使青年大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

大众传媒的低俗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也带来了阻碍。

过度关注绯闻八卦、明星八卦等低俗内容容易分散青年大学生的注意力,减弱学习动力。

低俗化内容也会模糊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使他们在选择职业时缺乏准确的判断,从而影响职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大众传媒应加强自律,主动追求高质量、正能量的内容。

传媒机构应意识到自身对社会的影响,积极发挥正面榜样的作用,为社会传递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从而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青年大学生本身也需要提升自己的媒体素养。

他们应培养对传媒的批判性思维,对所接触到的内容进行筛选和比较,辨别真假,理性思考。

他们还可以通过阅读优质的图书、参与有价值的社交活动等途径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从而减少对低俗内容的依赖。

学校和家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学校应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媒体教育,开设相关课程,提高他们的媒体素养和道德观念。

家庭也应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教育,监督他们的媒体使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家庭关系的建设。

大众传媒低俗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需要大众传媒自律,加强青年大学生的媒体素养,并通过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为青年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影响作者:王诗文陈昀岚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14期摘要:本文对1000名应届大学生就业心理问卷调查数据进行详细的定量分析,总结出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三大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对大众传媒在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的影响进行评析。

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心理大众传媒2008年下半年起,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开始波及我国,在此背景下本已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再次成为大众传媒讨论和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大众传媒的影响。

本文以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的变化为切入点,分析研究大众传媒(广播、报纸、电视、网络)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力,并试图对我国大众传媒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宣传策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当前舆论环境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基本状况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基本状况,是我们分析研究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影响力的基础和依据。

因此,我们以安徽省合肥市部分高等院校1000名2009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实施问卷调查。

通过对调研数据分析,总结出当下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三大特征:大学生择业期望有所降低。

大学生择业期望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时,对工资、福利、职业声望、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工作特征预先设定的最低标准。

大学生择业期望值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就业。

调查显示,大部分被访者对工作与专业是否对口所持的态度相对比较开放,其中56%的同学选择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21%的选择可先在非本专业就业,再考虑转行;仅有23%的同学表示不愿意从事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工作。

也就是说有超过2/3的毕业生能接受职业非专业的事实。

对最低月薪的期望,6%的同学选择了1000元以下,32%选择了1000~1500元,42%选择了1500~2000元,16%选择了2000~3000元,4%选择了3000元以上。

对于若求职状况不尽如人意,是否愿意降低择业期望这个问题,24%的同学愿意为了找到工作而降低择业标准,62%的同学选择适当调整,但仍有14%的同学表示不会考虑降低。

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毕业生就业的期望薪金都在3000元以下,也不苛求专业对口,并表示在就业状况不佳的情况下愿意随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标准。

大学生择业意愿区域性极化现象仍然存在。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择业区域选择上仍然存在向大中城市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极化”的现象。

其中选择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发展的占被访者的31%,愿意在中等发达城市就业的约占50%,15%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去西部地区就业,仅有4%的学生愿意去乡镇农村发展;即便是来自农村的毕业生,也有90%以上不愿意回到农村发展。

这说明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尽管大众传媒在不遗余力地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就业,但是大学生择业意愿区域“极化”的现象仍然没得到根本扭转。

大学生择业信心和择业准备明显不足。

温家宝总理说“面对金融危机,信心比黄金和货币还重要”,对于当下大学生就业来说也不例外。

自信是他们实现就业的前提和基础。

但是,调查显示,面对金融危机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信心明显不足。

如下表: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面对金融危机,大部分的被访者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

主要表现为职业认知能力偏弱、政策掌握程度较低。

调查中有62%的大学生不清楚或者不太清楚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职业,71%的大学生不太了解相关就业流程和就业政策,基本清楚自身职业方向的仅有38%,完全了解相关就业流程和就业政策的仅有20%。

大众传媒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影响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面宽、影响力大。

为了了解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究竟有没有影响力,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金融危机和就业压力的。

其中48%选择了通过学校;35%选择了通过大众传媒;12%选择了通过家人;另外还有5%选择通过人际传播等其他渠道。

单纯从数字看,在大学生获知金融危机和就业压力的渠道中,大众传媒仅占1/3的比重。

但是通过对老师和家长的访谈,我们了解到,他们向学生传递的信息大多也是来自大众传媒。

因此,从本质上说学生从学校和家长那里获得的信息也应该归功于大众传媒。

也就是说,95%的被访学生直接或间接地从大众传媒获知金融危机、感知就业压力。

可见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面较宽、影响力较大。

此外,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大众传媒直接传播的影响力弱于间接传播。

调查数据显示,那些从媒体获知金融危机和就业形势信息的同学中,只有不到40%的表示会因为这些信息而产生心理波动;而那些从学校获知信息的学生中,有74%表示这些信息对自己的就业心理产生了影响;在从家长那里获知信息的学生中,有61%表示会将之与自己的就业联系在一起。

由此可见,学生们认为对他们就业心理影响力最大的是学校,其次是家长,最后才是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对调整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发挥积极影响。

1.引导大学生及时降低就业期望、调整就业观念。

就业观念是否正确、就业期望是否合理是评定大学生就业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

在这方面我们的大众传媒功不可没。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它们就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和就业市场的供需变化进行了密切的关注和大量的报道,使大学生在第一时间获知这些信息。

客观就业形势和媒体的宣传报道强化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意识,因此大学生纷纷降低了就业期望、调整了就业观念。

2.加强危机预警,引导大学生提前做好就业心理准备。

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他们的职业理想和社会现实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而目前金融危机的形势又进一步拉大了这种差距。

如果他们在迈出校门,走向社会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的话,当他们遭遇挫折之后,有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心理暗示。

媒体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就业压力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大学生提前转换角色、正确认识自我,为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做好心理准备。

大众传媒在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引导上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就业。

信心是大学生就业的前提和基础,我们的媒体在树立大学生就业信心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正面引导不足。

这主要表现在过分渲染大学生就业中的负面新闻。

例如有些媒体曾热炒“女大学生死亡日记”,“南京近半大学生愿卖小吃、摆地摊创业”,“大学生苦读四年,月薪等同农民工”,“十万年薪聘大学生当掏粪工”等负面新闻。

这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了一种极为悲观的社会语境,在很大程度上打压了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2.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鼓励和宣传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一直是媒体宣传报道的重心之一。

在宣传报道中,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案例也是层出不穷。

但是通过实际调研我们发现在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很多,但是敢于将想法付诸实践的却仍然是凤毛麟角。

例如据《合肥日报》报道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8月底安徽省当年应届本专科毕业生创业成功56人,比去年增加12人。

这说明,虽然大众传媒在鼓励大学生创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宣传报道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却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3.在保障大学生合法权益方面存在舆论监督缺位的现象。

调研显示,有80%的被访者表示对国家颁布实施的就业法规不了解或不太了解;有65%以上的被调查者在求职过程遭遇过企业非法用工的现象,且这些人当中有83%的人选择了忍气吞声,以求能保住饭碗。

这种现象的存在,起码说明大众传媒在保护大学生就业权益方面舆论引导的缺位。

因此,建议我们的大众传媒在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率的同时,也要切实关注就业法规的宣传报道和企业用工的舆论监督,发挥大众传媒保护大学毕业生就业合法权益的积极影响。

对策与建议增强大学生就业宣传工作的针对性。

加强舆论引导,帮助大学生正确分析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成才观。

要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方针,引导学生掌握政策,了解形势,准确定位,认清自我,适时调整就业取向,切合实际做出选择。

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到中小城市、中小企业和城市社区去,到祖国和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体现对毕业生群体和每个个体的关心、关爱、关切和关怀,在尊重人、爱护人与教育人、引导人的过程中展现作用,发挥优势。

坚持深入基层,深入青年,倾听大学生呼声,了解大学生需求,不断增强学生就业宣传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力加强典型报道和深度报道。

广泛宣传各级各部门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创新举措,宣传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乐观向上、自强不息、奋进拼搏的创业精神,宣传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先进事迹,努力把社会各界关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热情和力量凝聚好。

坚持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挖掘能够集中体现宣传导向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经验作为报道对象。

要注重宣传的正面性、典型性、生动性,深入挖掘典型的独特性,让典型活起来。

对学生就业方面的重大新闻事件、有影响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重点把握好“五个关键”,即关键时刻、关键地点、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关键表现,全方位、多角度、纵深性地报道新闻的背景及发展、驾驭好所要报道的问题:向纵深开掘,提升深度报道的品质。

通过典型挖掘、专题策划、深度报道,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

形成宣传合力。

综合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密切配合、协调联动、整体推进。

密切与党委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联系,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积极整合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资源,努力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就业信息。

通过舆论引导,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和环境的持续改善。

充分体现传播双向互动的特点,创造思想交流的条件和环境,激发大众尤其是广大青年学生的参与愿望,在交流、碰撞、激荡中达成思想共识。

(王诗文为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陈昀岚为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新闻系讲师)编校:董方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