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用法

合集下载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一、之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们)”“她(们)”“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①作《师说》以贻之.。

(代人,指李蟠,作宾语)(《师说》)②輮使之.然也。

(代物,指木,作兼语)(《劝学》)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事理,作宾语)(《师说》)(2)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例:①之.二虫又何知。

(这)(《逍遥游》)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前一个“之”,这样。

后一个“之”,它。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1)结构助词“的”。

定语的标志,有时可不译。

例: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可不译③苟非吾之.所有(《赤壁赋》,可不译)④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可不译)(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可译为“得”。

例: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即“不知句读,不解惑”)(《师说》)(4)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5)结构助词。

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劝学》)(6)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①填然鼓之.。

(《寡人之于国也》)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3.动词:往,到......去。

文言18个虚词(例释与练习)

文言18个虚词(例释与练习)

(3)天下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 ( 哪里 )
(4)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
( 于之 )

1.句末语气助词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
何以能鼓乐也?
疑问或反诘,呢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叹,呀
屈平疾王之不聪也。
陈述
2.句中语气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停顿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 连举停顿
(它的(真相) )

1.副词
存者且偷生,死者常已矣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暂且 姑且 将近 将要

2.连词 表并列、递进、选择
河水清且直猗 先生且喜且愕 仓促以手搏之,且搏且却 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又 又……又 一面…一面 而且 况且 表让步,尚且
( 如,动词 )

1.所+动词 “表……的人(事、物、地方)”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为+所 表被动
行将为人所并
所 3.所以
①表示“……的原因”
②表示“用来……的东西(人、 手段、方式、方法、凭借等)”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用此,用来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原因
递进:并且,而且
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假设:如果,假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因果:因而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修饰:地或不译

(2)第二人称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你的)
(3)助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与“已”组合,而已:罢了

(完整版)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完整版)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高考语文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整理(完整版)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之以而其于 若所为何乎 乃且焉也因 与则者二、教材中另外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安但耳夫盖故或即然遂惟已矣犹哉P.S.为的读音[ wéi ]1.做,行,做事:~人。

~时。

~难。

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当做,认做:以~。

认~。

习以~常。

3.变成:成~。

4.是:十两~一斤。

5.治理,处理:~政。

6.被:~天下笑。

7.表示强调:大~恼火。

8.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9.姓。

[ wèi ]1.替,给:~民请命。

~虎作伥。

~国捐躯。

2.表目的:~了。

~何。

3.对,向:不足~外人道。

4.帮助,卫护。

成分作用今译例他、它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我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第三人称代词(有时活用为一、二人称代词)你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代词指示代词,多表近指这、此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结构助词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主谓间 取独\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之助词宾语前置标志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定语后置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补语标志得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游褒禅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褒禅山》音节助词时间/动词后\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顷之v.到……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方式拿、用、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以沛公言报项王。

——《鸿门宴》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即凭借)凭、靠、凭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高考考纲要求的18个文言虚词

高考考纲要求的18个文言虚词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11也、12以、13因、14于、15与16、则、17者、18之二、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19安、20但、21耳、22夫、23盖、24故、25或、26即、27既、28然、29虽、30遂、31惟维唯32已、33矣、34犹、35哉三、文言虚词题例1.而(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3>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4>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5>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7>表方位今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2)音节助词不译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3)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

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新序》(5)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史记?高祖本纪》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近指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

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详细讲解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详细讲解
二、介词 使用频率高、用法较复杂的介词:以、于、为、因、与。
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 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 的词。
介词必与所带的宾语(有时省略)组成介宾词组来修 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介词根据功用可分为表处所、表时间、表原因、表对 象、表凭借、表被动、表方式、表工具等。
P返age回 10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 语,不作主语。 作《师说》以贻之。(代人,作宾语)(《师说》) 使之然也。(代物,作兼语)(《劝学》)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事理,作宾语)(《师说》)
大概、或许、差不 多、几乎、大约、 似乎
表 谦 敬
请、谨、窃、忝、辱、敢、请求、私下、幸而


频率 副词
再、迭、频、数、又、复
第二次、再一次、 频繁、屡次等
Page 9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 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 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 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 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 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 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 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高考考纲提到的18个文言虚词在初中教材中的应用

高考考纲提到的18个文言虚词在初中教材中的应用
⑷假设语气,如果,在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⑴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⑵其真不知马也
⑶其如土石何
其真无马邪
⑷其业有不精
安陵君其许寡人
《塞翁失马》
《马说》
《愚公移山》
《马说》
《送东阳马生序》
《唐雎不辱使命》
七上
八下
九下
八下
八下
九上

⑴被(介)
⑵在…方面
⑶在…中
⑷向(介)
⑸比(介)
⑹对于(介)
⑴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⑺为宫室
⑻或异二者之为
⑼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⑽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⑾愿为市鞍马
《陈涉世家》
《桃花源记》
《鱼我所欲也》
《陈涉世家》
《核舟记》
《核舟记》
《观潮》
《桃花源记》
《核舟记》
《岳阳楼记》
《公输》
《鱼我所欲也》
《木兰诗》
九上
八上
九下
九上
八上
八上
八上
八上
八上
八下
九下
九下
七下

⑴代词
⑵表猜测语气,恐怕
⑶反问语气,难道
宋何罪之有
⑹辍耕之垄上
⑺马之千里者
一室之内
《童趣》
《观沧海》
《爱莲说》
《陋室铭》
《隆中对》
《狼》
《陈涉世家》
《陋室铭》
《公输》
《陈涉世家》
《马说》
《满井游记》
七上
七上
八上
八上
九上
七下
九上
八上
九下
九上
八下
八下

⑴因为(介)

高考语文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必备知识清单2018年新课标《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考试大纲》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为考查内容。

现结合例句逐一作简明解释,以帮助考生系统地掌握。

一、而1.连词。

①表并列,一般不翻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②表递进。

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表承接。

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

(译为“接着”)④表转折。

译为“但是”“可是”“却”。

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⑤表假设。

译为“如果”“假设”。

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⑥表修饰。

如:吾恂恂而起。

2.代词。

译为“你的”或“你”。

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3.“而已”连用,相当于“罢了”。

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之1.代词。

①代人、物、事。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如:拾视之,非字而画。

②表近指。

可译为“这”。

如:均之二策。

2.助词。

①定语的标志,译为“的”,有时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②补语的标志,译为“得”。

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何功之有哉?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⑤凑足音节。

如:(陈胜)怅恨久之。

三、其1.代词。

①译为“他的(他们的)”“它的(它们的)”。

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译为“他的”)②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如:余嘉其能行古道。

(译为“他”)③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为“自己”)④表远指,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译为“那个”)⑤译为“其中的”。

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副词。

①表猜度,译为“大概”。

如:其皆出于此乎?②表反诘,译为“难道”。

如:其孰能讥之乎?③表婉商,译为“还是”。

如: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④表期望,译为“可要”。

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8个文言虚词经典用法解析

18个文言虚词经典用法解析

18个文言虚词经典用法解析1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过秦论》)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二、通“尔”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以一、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如: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游》)斧斤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二、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高考18个虚词完美课件(含速记口诀)

高考18个虚词完美课件(含速记口诀)

• 3) 助词:结构助词(如之、是、所等)
• 缀加助词(如有、其、然等)

语气助词(如夫、岂、乎、欤等)
• 4) 介词:常见介词有:以、于、为、与、被 5) 连词:表顺承关系的(如则、乃等) • • • 表转折关系的(如然、却等) 表并列关系的(如且、及等) 表假设关系的(如倘、若等)等
• 6)叹词:主要有:吁、嗟夫、呜呼等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
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考试对虚词要求
高考文言文虚词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 “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
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
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速记口诀】 句中不译介词于 语气助词叹测疑 谐音: 居中不移劫持鱼 语气助词探测仪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一个强盗在路中间放了一个大箱子,水产公司的 运鱼车来了,他也不移开。司机下来搬开箱子,“ 轰”的一声爆炸了,原来箱子里装有地雷。司机惨 叫:“天啊!难道运鱼还要带探测仪吗?”最后, 强盗把一车鱼给劫持走了。

完整版)高中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

完整版)高中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

完整版)高中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下面是经过修改的文章:高中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一)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如: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如: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如: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如: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如: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XXX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二)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如: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如: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如: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如: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如: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如: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XXX:“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XXX: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三)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如: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释例

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释例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4)其他用法
(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它与“如” 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 例释: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 今》)
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 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比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不正确的
一项是
A①君何以知燕王?
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答案:D】
B①豫州今欲何至?
什么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①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哪里
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D①徐公何能及君也?
为什么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 在; 后一个“乎”: 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 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 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 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 在)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乎: 比。)
(三)可作词尾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例释: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 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 在)
文言常用虚词

《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语文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一)而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二)何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答案(1)—③(2)—①(3)—④(4)—②(5)—⑤(三)乎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2)郁乎.苍苍(《赤壁赋》)()(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答案(1)—①(2)—⑥(3)—④(4)—②(5)—③(6)—⑦(7)—⑤(四)乃号内。

(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信陵君窃符救赵》)()(3)夫我乃.行也,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7)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考纲规定十八个虚词的用法

考纲规定十八个虚词的用法

考纲规定十八个虚词的用法一、考纲要求的十八个虚词之、其、而、以、则、乃、于、因、为、若、所、者、也、焉、乎、何、且、与二、用法之:1、代词,可分为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两种。

⑴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事、物,代人时可以指单数,也可指复数,多指第三人称,有时也指第一人称。

代事物时可以灵活翻译。

例:①作《师说》以贻之。

代人,他,指李蟠。

②相如固止之。

代人,复数,他们。

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代人,第一人称,我。

(后一个“之”)④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知识道理。

⑤为之奈何。

代事。

⑥使工匠以药淬之。

代物,指匕首。

⑵指示代词:多表示近指,有时也表示远指。

例:①均之(这)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而卒葬之(那里)。

2、助词,可分为结构助词和音节助词两种。

⑴结构助词:①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或者“不译”。

A、可译成“的”例:a、今者有小人之言。

b与督亢之地图献秦王B、用于“所字结构”前的“之”不译。

例: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向之所欣 c此余之所得也②用于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即患秦兵之来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③补语的标志。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④定语后置的标志例: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黄鹤之飞尚不得过c高余冠之岌岌兮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⑤宾语前置的标志例:a何陋之有 b夫晋,何厌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⑵音节助词:凑足音节,舒缓语气,无实在意义。

例:a大王遣一介之使(构成四字语) b填然鼓之(动词后)c驾一叶之扁舟(四字语之间)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时间词后)3、动词,表示“去”“往”“到……去”之意。

例:a夜驰之沛公军 b复之秦 c佯狂不知所之者训练题:1、下列各句中的“之”的用法及意义说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⑴诸将所请之。

之:助词,凑足音节。

(动词,去,往)⑵宋何罪之有。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⑶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文言文18个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用法一、介词的用法1. 于:表示处所、时间、方式等。

例如:“于乎!天地为之震荡。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2. 以:表示手段、原因、条件等。

例如:“以巧拙观彼旁人。

”(《庄子·秋水》)3. 为:表示目的、结果等。

例如:“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苏轼《赤壁引·并序》)4. 为于:表示谦虚或感慨。

例如:“孟子曰:‘吾私欲而能未可知也,曲成八节之曲,何令乎治世之政也!’”(《孟子·尽心上》)5. 自:表示起点或动作的来源。

例如:“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宋史·王安石传》)6. 至:表示到达某一状态或程度。

例如:“身至龙门,名垂青史。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二、副词的用法1. 忽:表示动作迅速或变化突然。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苏轼《赤壁怀古》)2. 宁:表示情绪平稳或安抚。

例如:“人言萧相国公宅僻,不省兵连祸在旦夕;此时忽为聪明正直可羡者者乎?”(《红楼梦》第二十五回)3. 复:表示行动返还原状或回复过去状态。

例如:“不见复关意,伫立故园心。

”(李商隐《登建康城西北隅望余亦王侍御房浣溪沙令紫台南山乡思杂咏且田园无寄虞州杨给事玉篇书以诗问之和贶》)4. 追:表示跟随、紧接或踪寻。

例如:“追风逐电舞弄清波。

”(孙洙《青门引·补章句过宋江席上话三娘得一幅天然真谛传口诀字字珠玑改千暌枕300】由黄冈冯林参议统制选所记安区毛珣先生奉读继有胡裁定)。

《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一)而词性用法释义连词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为“又”②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③表示承接关系就,接着,或不译④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⑤表示假设关系假如,如果⑥表示修饰关系地,着,或不译⑦表示因果关系因而⑧表示目的关系来代词⑨表示第二人称通“尔”,你,你的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答案(1)—② (2)—⑤(3)—⑦(4)—⑨ (5)—⑧ (6)—④(7)—①(8)—③(9)—⑥(二)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答案(1)—③(2)—①(3)—④(4)—② (5)—⑤(三)乎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2)郁乎.苍苍(《赤壁赋》)()(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答案(1)—①(2)—⑥ (3)—④(4)—②(5)—③(6)—⑦ (7)—⑤(四)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用法文言虚词练习(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________ (《石钟山记》)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________ (《石钟山记》)3.图穷而.匕首见________ (《荆轲刺秦王》)4.庄宗受而.藏之于庙________ (《伶官传序》)5.温故而.知新________ (《论语》)6.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________ (《伶官传序》)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8.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________ (《六国论》)9.惜其用武而.不终也________ (《六国论》)10.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_______ (《游褒禅山记》)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 (《劝学》)1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__ (《游褒禅山记》)13.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________ (《邹忌讽齐王纳谏》)1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________ (《愚公移山》)15.盛以锦囊,负而.前驱________ (《伶官传序》)16.徐而.察之________ (《石钟山记》)17.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_______ (《冯婉贞》)18.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_______(《游褒禅山记》)答案1~4连词,表承接“来”“就”。

5~8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9~10连词,表转折“却”。

11~13连词,表递进“而且”。

14~16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

17.连词,表假设“如果”。

18.连词,表因果“因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________(《岳阳楼记》)3.豫州今欲何.至________ (《赤壁之战》)4.然则何.时而乐耶________ (《岳阳楼记》)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________ (《赤壁之战》)6.徐公何.能及君也________ (《邹忌讽齐王纳谏》)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________(《伶官传序》)8.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________ (《石壕吏》)9.今日之事何.如________ (《鸿门宴》)10.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________(《五人墓碑记》) 11.何.以战________(《曹刿论战》)12.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________ (《庄暴见孟子》) 13.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________ (《鸿门宴》)1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________ (《阿房宫赋》)答案1~2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

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3.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4.作定语。

译作“什么”“哪”。

5~6作状语,常表示反问。

译作“为什么”“怎么”。

7~8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

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9~10构成复音虚词。

“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

译作“怎么样”“什么样”。

11~12疑问代词。

“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

译作“拿什么”“凭什么”。

13~14复音虚词。

“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

译作“怎么办”“为什么”。

文言虚词练习(三)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________ (《陈涉世家》)2.儿寒乎.?欲食乎________ (《项脊轩志》)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________ (《庄暴见孟子》)4.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________ (《捕蛇者说》)5.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________ (《屈原列传》)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________(《师说》)7.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________ (《五人墓碑记》)8.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________ (《庖丁解牛》)答案1~2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

3.助词,表测度,可译为“吧”。

4.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呀”。

5~6介词,相当于“于”。

7~8形容词词尾。

文言虚词练习(四)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________ (《曹刿论战》)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________ (《石钟山记》)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 (《桃花源记》)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________ (《项羽本纪》)5.臣乃.敢上璧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________ (《赤壁之战》)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________ (《陈涉世家》)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________ (《示儿》)9.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________ (《伶官传序》)答案 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于是”等。

2~3副词,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

4~5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8~9只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文言虚词练习(五)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________ (《六国论》)2.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________ (《六国论》)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________ (《六国论》)4.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________ (《六国论》)5.独其.为文犹可识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6.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_______ (《游褒禅山记》)7.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________ (《捕蛇者说》)8.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________ (《游褒禅山记》)9.距其.院东五里_______ (《游褒禅山记》)10.(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________ (《游褒禅山记》)11.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________ (《石钟山记》)12.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________ (《祭十二郎文》) 13.其.皆出于此乎________ (《师说》)1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________ (《伶官传序》)15.竟以此而陨其.生乎________ (《祭十二郎文》)16.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________(《游褒禅山记》)1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________ (《伶官传序》) 18.苍天者,曷其.有极________ (《祭十二郎文》)19.入之愈深,其.进愈难________ (《游褒禅山记》)20.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________ (《游褒禅山记》)答案1~3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

4~5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

6.第一人称代词“我”。

7~10指示代词“那”“那些”。

11.指示代词“其中的”。

12~13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

14.表示祈使语气“应当”。

15.代词,他的。

16.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

17~18形容词之前,起强调作用。

19~20句中无实义,凑足音节。

文言虚词练习(六)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________ (《六国论》)2.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________ (《石钟山记》)3.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________ (《古诗十九首》)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________ (《鸿门宴》)5.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________ (《师说》)6.不出,火且.尽________ (《游褒禅山记》)7.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________ (《石壕吏》)8.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________ (《孔雀东南飞》)答案 1.况且,表补充说明。

2~3表并列。

4.尚且,表让步。

5.复音虚词“犹且”,还。

6.将要。

7.姑且,暂且。

8.暂且。

文言虚词练习(七)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________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 (《师说》)3.曾不若.孀妻弱子________ (《愚公移山》)4.以为莫己若.者________ (《庄子·秋水》)5.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________ (《捕蛇者说》)6.若.毒之乎________ (《捕蛇者说》)7.若.属皆且为所虏________ (《鸿门宴》)8.若.使烛之武见秦君________ (《烛之武退秦师》) 9.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 (《烛之武退秦师》) 10.若.不阙秦,将焉取之________ (《烛之武退秦师》)1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________ (《诗经》)12.望洋向若.而叹________ (《庄子·秋水》)答案1~2如同、像、相似。

3~4比得上。

5~7你、你的。

8~10表假设,假如,如果。

11.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的样子”。

12.海神的名字。

文言虚词练习(八)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1.乐土乐土,爰得我所.________ (《诗经》)2.某所.,而母立于兹________ (《项脊轩志》)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________ (《游褒禅山记》)4.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________ (《信陵君窃符救赵》)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________ (《六国论》)6.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________ (《信陵君窃符救赵》)7.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________ (《出师表》) 8.所.以遣将守关者________ (《鸿门宴》)9.所.以游目骋怀________ (《兰亭集序》)1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 (《师说》)11.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________ (《信陵君窃符救赵》)答案1~2名词,场所、位置。

3.“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

4.“所”字结构做定语。

5~6“为……所”表被动。

7~8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9~11“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

文言虚词练习(九)解释各句中“为”的意义以及用法1.君家妇难为.________ (《孔雀东南飞》)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________ (《鸿门宴》)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________ (《六国论》)4.古人以俭为.美德________ (《训俭示康》)5.霓为衣兮风为.马________ (《梦游天姥吟留别》)6.君既为.府吏________ (《孔雀东南飞》)7.十七为.君妇________ (《孔雀东南飞》)8.自名为.鸳鸯________ (《孔雀东南飞》)9.北冥有鱼,其名为.鲲________ (《逍遥游》)10.非为.织作迟________ (《孔雀东南飞》)11.为.仲卿母所遣________ (《孔雀东南飞》)12.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________ (《伶官传序》)13.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________ (《屈原列传》)14.公为.我献之________ (《鸿门宴》)15.阿母为.汝求________ (《孔雀东南飞》)16.慎勿为.妇死________ (《孔雀东南飞》)17.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________ (《触龙说赵太后》)18.如姬为.公子泣________ (《信陵君窃符救赵》)19.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________ (《观书有感》)答案 1.动词,做、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