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的依据1、依据课文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甲骨文与青铜器》是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着重为学生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
我们知道,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奴隶制大国。
商朝的文化在古代世界文化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一席,是上古文化中绚丽的瑰宝。
本课是学生了解甲骨文和和青铜器,认识商文化的最重要的一课。
只有认真学好本课,学生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商朝。
同时本课也本学期的第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学好它。
对于学好以后的文化史课会有一定的帮助。
2、依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源源。
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是如何使学生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认识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3、依据学生的学情。
教材面对的是刚从小学跨入中学校门的初一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对历史学科的认识程度等条件。
因此,他们的好奇心特强,认识事物往往侧重于感性而对枯燥无味、抽象简单的教学方式不感兴趣。
在教学中我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大量生动感性的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再者,初一学生对历史学科是陌生的,对学习历史的方法更是知之甚少。
因此,我们老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和培养。
如在这一课中,可以对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精、准度上进行训练,如,“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再如,学习比较法“甲骨文与金文的比较”。
总之,学习历史若能从初一就注意对学法的指导和培养,那样我们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设计。
[课文的重点和难点]1、在讲授“发现甲骨文的意义”、“商朝青铜制造业的发展”、“司母戊鼎的意义”时,虽然答案就在课本上,但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就直接划在课本上。
北师大历史七年级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 受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潮流是悠久的,中华 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 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辨认甲骨文和金文,了解甲骨文和汉 字的渊源关系;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 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 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认识 到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 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你预习了吗?
1.甲骨文的名字怎么来的?
2.你知道哪些青铜器?
3.检查选择题。
什么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墟出 土的刻在龟甲和 兽骨上的文字。
全形卜甲牛Biblioteka 刻辞第一模块甲骨文
• 读46,47页,回答。 • 1.什么是甲骨文? • 2.甲骨文主要在哪里发现的? • 3.甲骨文有什么作用?
河南安阳 小屯村 殷
这是甲骨文表示交通工具的两 个字,你认识吗?
舟
车
象形
我国有文字 可考的历史 从商朝开始 商朝
你能猜出以下甲骨文字吗?
本義是「上衣」,字形象一件上衣,最上端是 衣領,兩側開口的地方是衣袖,下端是衣服的 下擺,古代上衣叫「衣」,下衣叫「裳」。
本義是「細看」、「觀察」,字 形是一隻眼晴在細細察看一棵樹。
2、社会政治:
司母戊鼎是商王权力的象征。
大 盂 鼎
商、周时,铸 刻在青铜器上 的文字,叫做 金文。
商朝龙纹钺 西周康侯爵
西周散氏盘
西 周 梁 其 钟
1、甲骨文主要是记载( A ) A.占卜的结果 B.老师的课文C.天文观测的结果 2.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B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大方鼎 C、大盂鼎
一個人在樹下休息,本義是「休息」, 後來引申為「停止」、「不要」等義
七年级历史上册《甲骨文与青铜器》教案、教学设计
1.分组: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话题:各小组围绕以下话题展开讨论:
(1)甲骨文与青铜器在商朝时期的用途和意义;
(2)甲骨文与青铜器在商朝文化中的地位;
(3)甲骨文与青铜器对后世的影响。
3.讨论: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论,记录讨论结果。
4.展示: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甲骨文与青铜器的历史背景、发展特点及其在商朝时期的文化价值。
2.难点:甲骨文的发现、研究过程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字发展中的地位;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及其象征意义。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甲骨文和青铜器实物图片,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了解历史背景。
4.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甲骨文与青铜器历史价值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使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培养他们热爱祖国、传承文明的价值观。
3.通过学习甲骨文与青铜器,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课堂练习
1.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1)列举甲骨文的构成特点;
(2)简述青铜器的分类、造型和纹饰特点;
(3)分析甲骨文与青铜器在商朝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反馈: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练习题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甲骨文与青铜器知识的掌握程度。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甲骨文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文字,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有着渊源关系。
2.商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二、能力目标1.教师指导学生思考“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发现怎样体现了商朝的社会经济的繁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三星堆青铜文化,想象古蜀国的社会生活状况,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想象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文化是古代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民族平等观念。
教学重点:甲骨文、青铜器。
教学难点:对一些专门的科学知识如甲骨文较难讲述清楚;教学方法:采用综合教学法,包括讲述法、讨论法、直观法等。
课型设计:新授课、活动课课前准备:教师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一个小组主要负责搜集和整理有关甲骨文的资料,一个小组主要负责有关商朝、西周青铜器的资料,另一个小组则负责有关三星堆为代表的蜀文化的资料。
各小组将这些资料制作成课件,以备课堂展示使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创造出来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在我们学习过的先秦时代,文化空前繁荣,成就突出,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
导学新课:一、商朝的甲骨文教师首先做商朝占卜的模拟试验,并告诉学生,人们根据龟甲或兽骨上炸裂的纹理,判断是凶是吉。
然后提问学生:古人对占卜的结果相信吗?重视吗?结果会被记录下来吗?学生肯定会回答:相信,重视,一定会记录下来。
教师继续提问:那么,古人会用什么方法记录结果呢?又记录在哪里呢?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阅读有关甲骨文的内容并出示甲骨文的图片给学生以增强感性上的认识。
然后请第一小组展示有关甲骨文的资料: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要去打仗,能胜与否?今年小麦,丰收与否?老天下雨吗?有人进攻吗?王后什么时候生孩子?是男呢还是女呢,等等,全都要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七年级历史上册 甲骨文与青铜器教案 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九课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设计导入:简单的任务传递(说话、肢体语言、文字)文字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也是承载历史的重要载体。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什么时候开始的?那时的文字记载了什么内容?新课学习:(一)1.在人类不发达的远古,人们遇到例如打雷闪电等这些他们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时,往往进行占卜活动。
因此商朝时期占卜之风盛行。
王室贵族遇事大小如征战、狩猎、疾病等,都要占卜以问吉凶。
占卜的结果是如何记载的呢?2.甲骨文的出土地点在哪里呢?3.甲骨文的内容:甲骨文目前发现有10万片甲骨,4500个单字。
这些甲骨文的内容极为丰富,反映了商王的政治、经济情况,涉及到商朝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文献资料,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4.通过“车”字的演变,请大家看一看今天的“车”字与甲骨文中的“车”字有什么关系?5.文字的出现,我国从此进入文明时代。
与甲骨文同时存在的人类古老文字包括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和玛雅人图形文字,这三种文字都已灭绝,唯有甲骨文演变成了今天的汉字,并对朝鲜、日本、越南等过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中,汉字就是其中一种。
其实商代留下的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的文明成就不止甲骨文,还有举世闻名的青铜器。
(二)青铜器的主要成分是金属铜,铜的材质较软,为解决铜软的特性,又降低铜的熔点,聪明的商朝工匠研究出了青铜器的制作工艺。
在商代青铜器制造过程中,铜、铅、锡按一定比例1000℃烈火熔化——熔化后的金属液体被倒进泥造的模型——金属液体冷却变成固体后,便打破模型进行加工、修整。
1.商朝的青铜器有哪些特点?比例合理,工艺精湛、种类繁多,艺术价值很高。
2.青铜器代表兵器:有戈、矛、钺、镞;生产工具:刀,斧;生活器具:炊具、食器、酒器、礼器等。
3.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品是什么?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司母戊鼎。
引导学生观察司母戊鼎的造型并进行描述,并解释司母戊鼎名称的由来、发现、影响。
9.甲骨文与青铜器 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上)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想象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及用途,培养学生的历史现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搜集5个甲骨文文字并指出它们与今天文字的渊源关系,以此加深学生对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认识到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教材分析本课是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着重为我们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
我们知道,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奴隶制大国,商朝的文化在古代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是上古文化中绚丽的瑰宝。
本课是学生了解甲骨文和青铜器、认识商文化的最重要的一课。
只有认真学好本课,学生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商朝。
同时,本课也是本教科书中第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学好本课,对于学好以后的文化史课会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教学方法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
2、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根据本课标题,大家都十分清楚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的:了解甲骨文和青铜器。
要求全班朗读课文内容提示,明确问题: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何时开始的?2、那时的文字记载了什么内容?3、目前最大的青铜器产生于我国的哪个朝代?进行新课一、甲骨文请一学生朗读第一段文字,回答问题一,明确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解释“可考”,可资考证、研究、证明,即从商朝起我们的历史就可以凭借文字资料来考证研究了。
北师大历史版七年级上册《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历史版七年级上册《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设计【教材依据】本课是北师大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第九课内容。
【设计思想】本课是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介绍的是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与青铜器,由于本课简单易懂,课堂教学时间宽松,因此老师以出示导学案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设计小小故事家、小小考古家、小小研究员、小小造字王、小小收藏家、小小描述家六个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证据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及用途,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搜集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记录内容、甲骨文与汉字的关系的资料,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证据意识。
学生搜集青铜器种类的有关资料,学生进行展示,培养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
学生搜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资料,结合学校实物模型为学生进行描述介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辨认甲骨文,了解古代青铜工艺成就。
难点: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如学生对于资料的收集、整理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白板课件、青铜器模型学生准备:收集甲骨文与青铜器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的思想主要就是锻炼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证据意识。
学生收集资料的时候,一开始只是让学生去收集关于甲骨文与青铜器方面的资料,但是收集到的资料太笼统、太杂。
所以,在学生收集资料的时候老师必须给予指导,让学生有目标地去收集。
例如,收集关于甲骨文记录内容这一块时,就让学生去收集这块的内容,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而且也可以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效率。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学案 北师大版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一、学习目标(明确目标、事半功倍)1.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
2.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成就。
二、自主学习导航(走进去,眼前一道亮丽的风景)(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_____时期,占卜之风盛行,将占卜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种文字叫做____。
2.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记录和反映了_____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______开始的。
(二)闻名于世的青铜器1._____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青铜工艺十分精湛,青铜器是___、___、___的合金。
2.殷墟出土的_____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也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3.阅读下面材料:司母戊鼎高1.33米,长1.1米,重832.84公斤,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当时,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操作,可见商朝的青铜铸造业,有多么大的规模了。
请回答:(1)请你想一想,商朝的司母戊鼎是用来做什么用的?(2)除司母戊鼎外,请你在列举一两个商朝时期我国青铜器的精品。
(3)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有什么特点。
三、研学互动课堂(教师点拨,帮你驶进互动学习的快车道)探究一你知道什么是甲骨文吗?它的发现及研究有何历史意义?探究提示商朝时期,占卜之风盛行。
将占卜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成为卜辞,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
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及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
探究二观察商朝的司母戊鼎,你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探究提示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在青铜工艺上,它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充分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说明了我国的青铜工艺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社会政治上,这是商王权力的象征;在文字发展上,“司母戊”三字是铸刻在青铜鼎上的文字,它是甲骨文文字的发展。
初中历史公开课《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教案设计
初中历史公开课《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甲骨文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2)掌握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特点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应用;(3)了解甲骨文和青铜器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物、图片等,培养学生的视觉表达能力;(2)采用小组讨论、研究性学习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3)运用比较分析法,使学生能够辨别甲骨文和青铜器的特点及其差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热爱历史、探索历史的兴趣;(3)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甲骨文的起源与发展(1)甲骨文的定义及其起源;(2)甲骨文的发展历程及其分期;(3)甲骨文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
2.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与特点(1)青铜器的定义及其制作工艺;(2)青铜器的特点及其分类;(3)青铜器在古代社会中的应用。
3. 甲骨文与青铜器的历史价值(1)甲骨文对于古代历史研究的贡献;(2)青铜器对于古代社会制度、文化的反映;(3)甲骨文与青铜器在历史研究中的相互印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甲骨文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2)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特点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应用;(3)甲骨文与青铜器的历史价值。
2. 教学难点:(1)甲骨文的发展历程及其分期;(2)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及其分类;(3)甲骨文与青铜器在历史研究中的相互印证。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基本知识;(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片等,培养学生的视觉表达能力;(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4)研究性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图片、视频等资料;(2)实物展示:展示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实物或模型;(3)黑板板书:梳理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关键知识点。
北师大历史版七年级上册《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历史版七年级上册《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北师大历史版七年级上册《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设计【教材依据】本课是北师大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第九课内容。
【设计思想】本课是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介绍的是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与青铜器,由于本课简单易懂,课堂教学时间宽松,因此老师以出示导学案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设计小小故事家、小小考古家、小小研究员、小小造字王、小小收藏家、小小描述家六个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证据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及用途,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搜集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记录内容、甲骨文与汉字的关系的资料,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证据意识。
学生搜集青铜器种类的有关资料,学生进行展示,培养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
学生搜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资料,结合学校实物模型为学生进行描述介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辨认甲骨文,了解古代青铜工艺成就。
难点: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如学生对于资料的收集、整理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白板课件、青铜器模型学生准备:收集甲骨文与青铜器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的思想主要就是锻炼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证据意识。
学生收集资料的时候,一开始只是让学生去收集关于甲骨文与青铜器方面的资料,但是收集到的资料太笼统、太杂。
所以,在学生收集资料的时候老师必须给予指导,让学生有目标地去收集。
例如,收集关于甲骨文记录内容这一块时,就让学生去收集这块的内容,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而且也可以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效率。
第9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备课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
2、过程与方法收集甲骨文的文字及图片,指出他们与今天文字的渊源关系,以此加深对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
收集有关青铜器的照片、实物和有关资料,并进行展览、讲解和想象,以加深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潮流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如何使学生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认识到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4分钟)1.播放十运会开幕式精彩片断,内容是青铜大鼎冉冉升起,将十运会推向了高潮。
(直观生动,有很强的感染力。
为上好本课建立良好的开端)2.请学生根据影视片段谈谈开幕式这段场景象征着什么?(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3.提问:开幕式上的青铜大鼎是件仿制品,它的原型是什么?(通过回答这个问题导入到新课的学习,进入司母戊鼎的教学环节)二、探求新知(25分钟)一、青铜器1.司母戊鼎被国家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收藏。
但是最近去国家博物馆参观的人却发现司母戊鼎不见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国宝失窃了吗?(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学习兴趣)2.多媒体出示新闻“司母戊鼎回乡,为殷墟申遗助力”。
同时创设出情景:请你做小导游,为来到安阳殷墟的游客解说司母戊鼎。
(学生自主学习司母戊鼎相关内容,为解说司母戊鼎做好准备。
学生上台演讲时的表现可能尚显稚嫩,但教师应以鼓励为主)3.学生上台解说后,由其他学生向小导游提问题,并解答。
(通过学生自主质疑和答疑,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思辨能力,并引出难点)4.关于司母戊鼎的制作方法,在学生充分想象和猜测之后,教师出示教具和图片,破解疑难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甲骨文与青铜器》备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甲骨文与青铜器》备课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甲骨文与青铜器》备课教案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学习目标】1、学习目标: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商代灿烂的青铜文明。
2、学习重点: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
3、学习难点: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
【课前预习】请你认真阅读教材46-48页的内容,完成填空,并把相关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
1、刻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文字叫甲骨文;铸刻在___________上的文字,称为铭文,也叫_________。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____________开始的。
___________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有着渊源关系。
2、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____________。
司母戊鼎折射出____________,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1、请同学们看课本图,说一说商代灿烂的青铜文明让你有何感想?2、你的疑点、难点:【当堂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字的出现是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何时开始的() A.原始时代B.商朝的时候C.秦朝时候D.纸发明后2.今天的汉字是从什么文字发展来的()A.甲骨文B.小篆C.大篆D.隶书3.在参观殷墟时,讲解员指着图片中的一段残片告诉同学们:“这些文字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这段残片上的文字应该是()A.刻画符号B.甲骨文C.金文D.小篆4.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生产于我国的() 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5.青铜器是哪些材料组成的合金()A.铜、锡、铝B.铜、银、铅C.铜、锡、铅D.银、锡、铝6.小明为大家介绍了有关甲骨文的知识,请帮小明指出表述错误的是()A.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学案北师大版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一、引言:同学们,人们要了解历史,往往离不开前人的文字记载。
你知道我国有文字记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那时的文字记载了什么内容?你知道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产生于我国哪个朝代?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些问题。
(看题目,知大意)(2分钟)二:明确目标(1分钟)自学目标:1了解甲骨文、金文等字体。
2以司戊母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制造情况及用途工艺的成就。
互学目标:知道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之间的关系。
2、甲骨文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什么作用?3、你认为青铜艺术的价值在什么地方?三、引导自主学习(20分钟)(一)请同学们浏览全文,了解本节课要解决的几个问题(1分钟)(看标题知层次)1、同学们找出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第一个问题,“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并解决以下问题(看句段知含义)(1)、商朝时把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叫 ,它主要记载的是商王的和商朝的因此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开始的。
(学生自学完成)(2)、我们把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之为,也叫。
(学生自学完成)(3)、知道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吗?(学生互学完成)学生展示:教师点评:(4)、甲骨文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什么作用?(学生互学完成)学生展示:教师点评:2、阅读第二个标题“闻名于世的青铜器”下的三段大字,解决以下内容(3分钟)(1)、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青铜器是由、、、三种金属根据器物不同用途不同要求,调配铜和锡比例铸造而成的。
(学生自学完成)(2)、你认为青铜艺术的价值在什么地方?(学生互学完成)学生展示:教师点评:四:教师精讲点拨(3分钟)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夏商西周时期的艺术成就,文字和青铜艺术,我们今天的汉字的渊源就是商朝的甲骨文,从这些文字记载中就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可考的史料。
同时,青铜艺术代表了夏商西周时期高超的手工业水平,代表着我国在这一时期辉煌灿烂的文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明白甲骨文、金文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像培养自己的历史想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像,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通过对司母戊铜方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像,能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形状奇伟,花纹瑰丽”的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语)。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的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白高度智慧的”(江泽民语),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要求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了解汉字的演变;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相关的甲骨文资料,并掌握它与今天汉字的渊源关系。
2、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1)音乐资料,F4演唱的《流星雨》;(2)影像资料,包括甲骨文、青铜器的图片,“中国入世、申奥成功、中国足球队出线”的剪辑录像资料;(3)游戏活动中需要的猜谜字牌。
学生准备1、搜集甲骨文、青铜器的相关资料并掌握相关知识。
2、搜集日常生活中由铜、锡、铅制成的物品。
3、课前学会书写较为简单的甲骨文。
教学方法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较少、形式较为单一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了相关的游戏内容,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
此设计力图体现“人本思想”,将人的喜悦,人的感受放到第一位,使学生体味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
2、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
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启”的适度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以此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3、多媒体、多信息渠道教学方法的应用:(1)从影、音、像多角度切入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2)多种教学方式的穿插使用,包括猜字游戏、解答数学题、判断正误、模拟空间、评选最佳工程总监等环节。
板书设计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龟甲、兽骨甲骨文汉字铸刻在青铜器金文(闻名于世——司母戊铜方鼎)设计说明采用沙塔洛夫纲要信号图示法,以文字、图表的形式将教学内容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展现出来,在设计上重在把握知识的线索。
本课板书设计在设计时把握住三条线索:(1)“文字”线索,从线索上可以明确甲骨文与汉字的渊源关系,及我国文字的发展趋势;(2)以“文字刻在什么地方”为线索;(3)闻名于世的青铜器——司母戊铜方鼎。
导入新课设计1通过一则游戏导入新课,游戏的名称为“简单任务的传递”。
具体操作过程:老师将一项简单任务(譬如原地跳、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告诉学生甲,要求同学甲在不说话、不使用肢体语言的情况下,将任务内容告诉学生乙,并最终由学生乙完成此任务。
破解方式:学生甲只要将任务的具体内容写在纸上,就能顺利完成任务。
教师在此基础上设疑: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那时的文字记载了什么内容?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采用趣味游戏的形式导入,旨在建立一种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充分体现“快乐教学”的理念。
在游戏的实施中,需要通过师生间互动式的交流,共同配合完成,通过学生间的配合,培养他们协作精神和团结合作意识。
导入新课设计2通过游戏导入,游戏名称为“比比划划”。
游戏规则:教师准备部分汉字的图片,由两名同学组成一组,竞猜者通过表演者的肢体语言猜出图片上的汉字。
注意事项:表演者不能发出声音,时间是2分钟。
在规定时间内猜出数目最多的一组将成为本轮游戏的获胜者。
教师在此基础上同样进一步设疑,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相比“导入新课设计1”,本设计除了培养学生一种团结协作的意识,更在于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并且通过猜字游戏,可以加深学生对汉字象形含义的理解。
此上两种导入形式都将切入点放到了“文字——甲骨文”上,游戏的形式将“甲骨文”这个相对学生来讲陈旧、遥远、古板的事物,通过趣味游戏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产生急切找寻答案,细读一番的心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游戏的形式导入充分体现“寓教于学”的教学原则,形象的展现了“文字”这种特殊的传递符号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讲授新课按照教科书的框架结构,本课共分为两部分,第一框题“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第二框题“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需要讲清“甲骨文的含义”“甲骨文的意义”“甲骨文的出土地点”三个知识点,具体操作建议:1、播放F4的《流星雨》: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流星而是怎样形成的”,这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需要学生运用地理课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设计说明:(1)检验学生自然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这种并不局限狭隘学科知识的教学设计,适应了综合学科体系的理念;(2)F4的《流星雨》在全国非常流行,学生对此比较熟悉,《流星雨》的播放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及学习兴趣。
音乐的穿插舒缓了学生的情绪,营造出温馨的教学氛围。
2、设疑:在人类文明不发达的远古,人们遇到例如流星雨这些他们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时,会怎样做呢?由此导入“甲骨文的含义”。
甲骨文的含义1、“模拟案情分析——侦缉档案”。
教师设计五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要求学生以刑警的身份进行模拟、想像,获胜者将赢得“神探福尔摩斯”的称号。
此教学环节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什么是占卜?(2)在商代能够进行占卜的都是哪些人?(3)他们都向谁占卜?(4)王室贵族通常遇到什么事情,才会去占卜?(5)占卜人是如何进行占卜的?2、小循环反馈。
多媒体展台展示《商朝龟甲》,引导学生观察龟甲或兽骨上的裂纹呈什么形状,由(1)—(5)分析得出占卜的含义,并进一步推出“甲骨文”的含义。
此教学环节的设计相互呼应,这种紧密问题的设计在于培养学生周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初步掌握收集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教师联系时事,分析鬼神迷信思想的产生根源,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甲骨文的意义本环节设计了由“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推理论证活动,通过双向的推理论证,锻炼学生的想像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手脑协调能力。
1、甲骨文——汉字。
(1)通过甲骨文十二生肖单字寻找自己属相。
此设计使甲骨文以近距离的形式与学生每一个人联系在一起,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讨论“通过甲骨文——汉字的推论,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由此分析得出“我们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转化而来的”。
这种设计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教师归纳总结:与甲骨文同时存在的人类的古老文字包括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和马雅人图形文字,这三种古文字早已灭绝,唯有甲骨文演变成了今天的汉字,并对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中,汉字就是其中的一种。
这种总结实际上是对甲骨文世界意义的阐述。
2、汉字——甲骨文。
(1)造字游戏:要求学生由“日”“月”“水”等简单的汉字想像甲骨文的书写,此环节的设计是培养学生的横向思考能力及丰富的想像力。
(2)设计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我国在破释甲骨文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学者是谁?他一共破译出多少个甲骨文单字?在已经出土的甲骨文中己经破译的甲骨文单字有多少?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要求学生学习郭沫若先生的刻苦钻研精神,并向全体学生提出要求,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完全破译甲骨文,让辉煌灿烂的商周文明有朝一日在我们手中重见光明。
(3)设疑:“为什么说甲骨文对研究商朝历史有重要价值?”这种教学设计有“承上”“启下”两方面的作用,“承上”在于从另一个角度阐述“甲骨文意义”,“启下”的功能在于导人下一框题“甲骨文的出土地点”,这种设计使得整个教学内容在结构上趋于紧密性,更显教学设计的严谨性。
3、小循环反馈。
(1)讨论:从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推理论证活动,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由此导出“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结论。
(2)游戏——“挑刺先生”。
游戏规则:教师说出一句话,由学生找出错误,进行分析。
找出“我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这句话的错误。
设计说明:两个活动的设计,前者是在于结论式的小结,重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后者是在于检测式的小节,以检验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并以这种特殊的小节形式加深学生对“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由商朝开始”的理解。
甲骨文的出土地点由上一框题导出甲骨文是在河南安阳出土的。
1、设疑:为什么在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就一定是反映了商朝的历史呢?此设计需要学生联系新旧知识回答,学生提高把握历史脉络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培养归纳、综合的能力。
2、进一步设疑:“千里马虽好,也要有伯乐来识”,发现甲骨文这匹“千里马”的“伯乐”是谁,他是怎样发现甲骨文的?由此导出“王懿荣与甲骨文”。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实际上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设计一个教学失误,教师似无意间将讲台上的课本碰到地上,借此提出六个层层递进的问题:“书本为什么要落到地上,而不是往上面掉呢?”“牛顿是怎样发现地心引力的?”“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曾经坐在苹果树下,又有多少人曾经被苹果砸到,为什么只有牛顿发现了地心引力?同样在王懿荣之前又有多少人也见到过‘龙骨’,为什么也只有王懿荣发现了‘龙骨’的奥秘呢?”这个似乎有些“歪打误撞”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实际上恰恰是以一种非正式的、轻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的习惯。
4、多媒体展示《金文》:(1)要求学生能够区分甲骨文与金文,通过对比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甲骨文的认识,并初步把握我国文字演变的发展趋势,起到承上的作用;(2)通过学生对“刻在青铜器上文字——金文”的简单了解,导入下一框题“闻名于性的青铜器”,起到启下的作用。
这种设计在于巧妙的将教学内容呵成一体,使得学生能够较为清晰的把握住历史线索。
闻名于世的青铜器首先从框题上分析本目需要讲清三方面内容:“青铜”“商朝青铜器铸造业的高度发展”“闻名于世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遵循了层层递进、逐层深入的原则,把握住了学生的认知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