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全集

合集下载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山居秋暝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山居秋暝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

(2)理解《山居秋暝》的创作背景,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掌握王维的诗风和创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王维诗中的山水之美,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2)体会诗人隐居山林、远离尘嚣的宁静生活,引导学生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意象的分析。

3. 王维的诗风和创作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境的理解。

2. 王维的创作背景和诗风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山居秋暝》的原文和注释。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王维的生平介绍、唐代的山水诗等。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王维的诗作,复习其诗风和创作特点。

(2)提问:《山居秋暝》的创作背景是什么?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朗读诗文(1)让学生齐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翻译诗句(1)让学生自主翻译诗文,理解诗的大意。

(2)教师讲解诗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的翻译。

4. 分析意象(1)让学生讨论诗中的意象,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

(2)教师总结并讲解意象的特点和作用。

5. 品味诗境(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意境。

(2)教师分享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境。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山居秋暝》的感想文章。

7.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发言。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还应考虑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总述(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总述(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总述(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总述(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总述作为苏教版高中必修课程,唐诗宋词选读是中华文化中卓越的文学名著之一,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思想的生动体现。

本文从教案教学设计的角度,对苏教版的唐诗宋词选读进行总述。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课程目标与要求,使得教学的过程更为有针对性和高效。

1、知识目标(1)了解唐宋诗词的发展历程、文化背景、文学特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2)掌握唐宋时期的优秀诗词,包括其作品的体裁、主题、表达方式等;(3)学习欣赏唐宋诗词,提高对于文学鉴赏的能力。

2、能力目标(1)提高对于古代汉语的语言运用能力;(2)提高从文学作品中获取信息、表达意见的能力;(3)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学作品、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2)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鉴赏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对于教学重点及难点有所把握。

对于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其重点在于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和阐释,而难点在于学生对于古代汉语的语言运用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我们需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以下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在学生阅读诗词作品之前,我们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掌握阅读诗词的方法,并启发他们思考和感悟,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作品。

2、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法对于古代的文学作品,语言的运用方式、使用的词汇等都是与今天不一样的。

因此,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法,例如进行现代汉语翻译、注释、诗词填空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古代汉语,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唐诗宋词。

3、互动式教学法在学生阅读了一部分唐诗宋词之后,我们可以运用互动式教学法,例如分组讨论、学生演讲、诗词朗诵等方式,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相互交流、分享思考和感悟。

江苏省高三语文上册 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全套教案

江苏省高三语文上册 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全套教案

专题一“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专题整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古体诗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古体诗按形式分类如下表:古体诗(古风)⎩⎪⎨⎪⎧ 四言诗:出现最早如《诗经》五言诗:成熟于汉代如《古诗十九首》七言诗:成熟于唐代如白居易《长恨歌》乐府诗:诗题有歌、行、引、歌行、吟、曲等名称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一、理论讲解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其实,赏诗也不过“情、景二端”。

从高考的角度讲,答诗歌鉴赏题,也不过“情、景二端”。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最重要的特点。

因此,分析、掌握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就成为学习古典诗歌的关键。

一般说来,古典诗歌里情与景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四种:1.乐景衬乐情以在写景绘色方面备受推崇的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初秋时节,天色向晚,山雨初霁,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

这里对清新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追求恬淡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清新美好的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写照。

2.哀景衬哀情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中用“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描绘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的阴冷凄清的景色,用这种阴冷凄清景色衬托出离人之间的哀愁。

3.乐景反衬哀情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倍增其哀乐。

”这是古代诗歌中可追溯到《诗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是“反衬”这一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最基本的体现。

从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也可看出这一特点,中间两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天上谣-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天上谣-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天上谣-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诗宋词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2.掌握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的经典作品。

3.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能力,在朗诵、背诵、诵读中增强语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准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材。

2.准备投影仪、教学PPT,以便展示课文和教学图片。

3.准备音频设备,播放背景音乐和古诗文的朗诵录音。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开门见山,直接播放《长恨歌》的视频、声音或学生自己的朗诵,开启漫漫整堂古典之旅。

2.主体环节首先,讲解唐宋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介绍唐宋诗词的创作背景。

接下来,重点讲解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的具体篇目,挑选几首典型的唐诗宋词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结合具体的课文,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欣赏和解读诗词中的情感和意象,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课堂互动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教学中适时加入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进来,例如: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课堂朗诵,深化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体验。

2.选取相关图片、音频资料进行展示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作品。

3.设立抢答、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4.总结环节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简要讲解和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5.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认真朗诵、背诵指定的作品,并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鼓励学生自主查阅、研究。

(需要自行添加参考资料)四、教学反思整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欣赏古典诗词中,提高其语感、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避免过多的讲解和理解,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和思考,才能真正做到“读诗词、悟人生”。

此外,教材的使用也很关键,老师需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兴趣等因素,灵活选择并调整所选的课文内容,最终实现诗词的“类以物言”效果,让学生在读古诗文中找到心灵的共鸣和情感的融合。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与诸子登岘山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与诸子登岘山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与诸子登岘山》这首诗;(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情、人生和自然的热爱与思考;(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3)引导学生珍惜当下,关注人生,热爱自然。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与诸子登岘山》这首诗的背诵和默写;2. 诗文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意象的分析;3. 诗文欣赏: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美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典故的理解:如“羊公碑”、“堕泪碑”等;2. 诗歌手法的研究:如对比、象征、寓情于景等;3. 诗歌意境的体会:如何把握诗中的情感和景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诗中的典故和意象;3.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表现手法和意境,分享学习心得;4.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诗文,重点解析典故、意象和手法;5. 欣赏与感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感;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文,并进行相关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情况和默写成绩;2. 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的表现和心得体会;3. 学生对诗文理解程度的测试;4. 学生对诗歌美感的体验和感悟。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诗文内容,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学生准备:预习诗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中的典故和意象;3. 教学资源:诗文原文、注释、译文、相关典故资料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文,解析典故、意象和手法;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提高自学能力;3. 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感。

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36份)-苏教版26

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36份)-苏教版26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并且每一类型的诗歌又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所以对诗歌类型及其宏观鉴赏的总结也很重要,如此可以知一而类三,最终达到鉴赏各种诗歌的目的。

我国诗歌可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谈禅说理诗等多种类型。

但同时,它们又存在着交叉性,也就是说,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也可用来鉴赏其他类诗歌。

下面就几种常见题材的诗歌鉴赏方法逐一解说。

一、咏物诗鉴赏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

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特点归纳:()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写作技巧:()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答题步骤:()“读清”全诗。

()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兰曹组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

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

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这首词全篇咏幽兰,其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要求找出其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可见需从整首词入手。

本首词的标题是“兰”,单独一个植物名字,这类诗歌一般要么运用象征手法,要么运用托物言志手法。

整首词都在写兰,表现了作者对隐士节操的敬仰,可以确定最突出的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

答案: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

词人借花写人,以幽兰淡远清旷的风韵,表现自己坚贞高洁的品行,寄托自己对隐士节操的敬仰。

()“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是全词的警句,请简要分析其含意。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

一、《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第一章:唐诗的兴起与繁荣1.1 教学目标(1)了解唐诗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历史背景。

(2)掌握唐诗的基本特点,如韵律、格律、意象等。

(3)欣赏并分析部分著名唐诗的艺术特色。

1.2 教学内容(1)唐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唐诗的基本特点:韵律、格律、意象。

(3)著名唐诗《春晓》、《登鹳雀楼》等的欣赏与分析。

1.3 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唐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讲解:详细讲解唐诗的基本特点,如韵律、格律、意象等。

(3)欣赏与分析:让学生欣赏并分析部分著名唐诗的艺术特色。

1.4 作业布置(1)背诵《春晓》、《登鹳雀楼》等唐诗。

(2)写一篇关于唐诗特点的短文。

二、《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第二章:宋代词的崛起与盛行2.1 教学目标(1)了解宋代词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历史背景。

(2)掌握宋代词的基本特点,如音律、意境、情感等。

(3)欣赏并分析部分著名宋词的艺术特色。

2.2 教学内容(1)宋代词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宋代词的基本特点:音律、意境、情感。

(3)著名宋词《雨霖铃·寒蝉凄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的欣赏与分析。

2.3 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宋代词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讲解:详细讲解宋代词的基本特点,如音律、意境、情感等。

(3)欣赏与分析:让学生欣赏并分析部分著名宋词的艺术特色。

2.4 作业布置(1)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宋词。

(2)写一篇关于宋代词特点的短文。

三、《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第三章:唐诗与宋词的比较3.1 教学目标(1)了解唐诗与宋词的异同,认识到两者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分析唐诗与宋词在主题、形式、意象等方面的差异。

(3)提高学生对唐诗与宋词的鉴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1)唐诗与宋词的异同。

(2)唐诗与宋词在主题、形式、意象等方面的差异。

3.3 教学步骤(1)导入:回顾上一章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唐诗与宋词的异同。

客至-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客至-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客至-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唐诗宋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2.让学生了解唐宋时期文化、历史背景、社会风貌等;3.通过学习唐宋诗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素养和审美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1.学生能读出文学作品中的感性语言,并理解其中的意义;2.引导学生了解唐宋时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风貌;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文学作品的寓意。

2. 难点1.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形象和比喻表达;2.学生对于唐宋社会背景了解不够深入,难以理解其中的社会潜台词;3.让学生把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讲解、示范、演唱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唐诗宋词的含义和背景。

如让学生一起朗读诗词,与学生共同探讨其中的意义、文化背景等。

2. 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唐宋诗词的意义、文化背景及其中的各种情感表达。

如引导学生讨论“客至”的意义和歌颂客人的礼仪美德等。

3. 组训考试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课前学习后,以形式多样的方式进行组内考试,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情况。

如让学生进行背诵首个学习的唐诗;展示自己的文化艺术表达方式,通过种种比赛形式提高学生的表述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策略1. 细评教学通过细致的教学,仔细引导学生分析唐诗宋词中的文化细节、诗词格律、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

同时还要多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学习唐诗宋词的过程中,能够理解和感受其中所表现出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文化艺术表达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与文化艺术结合,达到情感教育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五、教学流程1. 学习目标的明确教师要指出本节课学习的目标是希望学会“客至”这首唐诗的诵读、体会和理解。

学习的时间安排是1课时左右。

2. 预习和背诵课前,学生需要预习“客至”这首唐诗的背景和作者,了解作者是谁,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并背诵这首诗歌。

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扬州慢》教案(精选7篇)

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扬州慢》教案(精选7篇)

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扬州慢》教案(精选7篇)苏教版高二《宋词选读》《扬州慢》篇1课前预习一、相关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时。

二、精彩句段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2.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3.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三、文学常识姜夔(约1155—约1221),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四、问题导读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提示: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

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

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

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课堂互动师:唐诗过后是宋词。

词同诗一样,是一种抒情的文学`言志的文学。

词人纯真的爱情荡涤着我们的心胸,像柳永的《雨霖铃》、秦观的《鹊桥仙》;词人对事业的不懈追求激励我们奋发,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唐后主李煜的亡国之痛“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易安居士李清照的国破家亡之感、天涯沦落之悲,怎一个“愁”字了得?那么,词人姜夔的《扬州慢》又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呢?师:首先请问大家:这首词的词牌是什么?生:扬州慢。

师: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生:扬州慢。

师: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

词的题目还告诉我们什么?生:这首词写的是扬州的景象,还是一首慢词。

师:把握得很好。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

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师: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给同学们总结了诗歌鉴赏的几个步骤:其一,知人论世;其二,诵读涵泳;其三,整体把握;其四,理解想象;其五,迁移创造。

唐诗宋词选读专题一教案集苏教版1

唐诗宋词选读专题一教案集苏教版1

主备人课题教课目的要点教法用案人讲课时间年月总第课时和晋陵陆丞初春游望课型新讲课深入理解此首诗的意象、感情和构造。

意象到画面的变换,要点词的赏意象的剖析难点析从意象下手,抓住要点词,变换成画面,赏析诗的感情。

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与诗相一、串解诗文:杜审言这首和诗是用诗的粗心说:惟独那远离故乡,宦游他乡的人,对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自然界不一样季节的变化特别感觉奇特。

清早的太阳游江南的感触和归从东边海上涨起,云气在旭日的照射下,霞光绚烂,思。

教绚烂多彩;初春的江南,梅花在枝头绽开。

这春意诗人在唐高宗咸亨元由江南逐渐移到江北,杨柳已经吐出了新芽;清爽年〔〕中进士后,仕和暖的空气逗得黄莺儿委婉鸣叫,晴天的阳光把萍途失落,向来充当县学草(生在浅水中的蕨类植物)照射得变为了绿色。

丞、县尉之类小官。

忽然听到吟咏您风格高古的诗句,触动了我的思乡到永昌元年,他宦游之情,忍不住要泪流沾湿了佩巾。

已近二十年,诗名甚过二、奇特的开头:高,却仍旧远离京洛,联合背景资料说一说:作者触什么景,伤什么情?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诗的首联点题,十分精妙。

远离家乡在外当官的人官,心情很不快乐。

(宦游人),关于植物的萌生、开花、结果、凋零,江南初春季气,和朋程动物的迁移、冬眠等特别敏感,诗人触景生情,感友一同旅行风景,本时伤怀,在“独有〞“偏惊〞的重申与照顾中,揭是赏心乐事,但他却示出宦游人特有的一种复杂而奇妙的心态。

象王粲登楼那样,“虽三、要点意象剖析:信美而非吾土〞,不晨晖、梅柳、黄鸟、绿萍,四个主要的意象组合成如回去。

因此这首和一幅漂亮的画面,是一幅如何的境界?面对此画面,诗写得别有情致,惊作者的感情是如何的?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中间两联诗人紧扣“物候新〞,详细地描绘了诗乐,感觉新鲜而思路人对“物候〞的感觉:清早的太阳从东边海上涨起,凄清,风景优美而情云气在旭日的照射下,霞光绚烂,绚烂多彩;初春调漠然,甚至于伤感,的江南,梅花在枝头绽开。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山居秋暝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山居秋暝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

(2)理解《山居秋暝》的诗意和主题,了解王维的生平及其在唐代诗坛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王维的诗意画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王维的诗作,如《鸟鸣涧》、《相思》等,激发学生对王维诗歌的兴趣。

2. 朗读诗歌:(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意象,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引导学生体会王维的诗意画境。

(2)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4. 讨论诗歌:5.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山居秋暝》。

(2)写一篇关于《山居秋暝》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要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山居秋暝》的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山居秋暝》,了解王维的生平及其在唐代诗坛的地位。

七、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

2. 运用比较法,将《山居秋暝》与其他王维的诗作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3.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苏幕遮(燎沉香)-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你知道吗古老的方程-西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方程的概念及基本形式。

2.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3.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方程的概念及基本形式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实际问题的建立和解决三、教学重难点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2.实际问题的建立和解决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入方程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方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小明爸爸今年的年龄是小明年龄的3倍,小明明年的年龄是小明现在年龄的2倍,请问小明现在多少岁?此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出方程的概念。

2. 方程的概念及基本形式1.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板书,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及基本形式。

2.给出多个例子,让学生观察并判断是否符合方程的基本形式。

例如:•x+2=5•3x−6=12•4+x=10−x•6x+10−4x=2(x+3)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1.教师演示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例如以2x−4=6为例,分步骤演示解方程的过程。

2.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方程,例如:3x−2=7,2x+5=9等。

4. 实际问题的建立和解决1.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例如:两车分别以30km/ℎ和40km/ℎ的速度出发相向而行,多少时间可以相遇?或通过使用方程,让学生自己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式。

2.学生尝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并将结果与教师进行讨论。

五、课后作业1.完成教师所布置的相关习题。

2.自己寻找新的实际问题,并建立相应的方程进行求解。

3.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方程的概念、基本形式及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六、教学资源1.教师的板书2.课本及习题册七、教学评估1.认真听讲并参与课堂讨论。

2.完成所布置的作业,并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正峰苏教版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教案全集

高正峰苏教版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教案全集

一、教案:唐诗《静夜思》【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静夜思》。

2. 培养学生对唐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帮助学生了解唐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静夜思》,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课文解析:讲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创作背景介绍:介绍李白的生平,让学生了解《静夜思》的创作背景。

【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李白和唐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静夜思》,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课文解析:讲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创作背景介绍:介绍李白的生平,让学生了解《静夜思》的创作背景。

【课后作业】1. 背诵《静夜思》。

2. 写一篇关于《静夜思》的读后感。

二、教案:宋词《青玉案·元夕》【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青玉案·元夕》。

2. 培养学生对宋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帮助学生了解宋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辛弃疾的生平。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词的韵律和意境。

2. 课文解析:讲解词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

3. 创作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让学生了解《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

【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辛弃疾和宋词,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词的韵律和意境。

3. 课文解析:讲解词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

4. 创作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让学生了解《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

【课后作业】1. 背诵《青玉案·元夕》。

2. 写一篇关于《青玉案·元夕》的读后感。

三、教案:唐诗《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登鹳雀楼》。

2. 培养学生对唐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旅夜书杯-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旅夜书杯-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旅夜书杯-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通过本次选读的唐诗宋词,在扩长学生视野的同时,使学生对唐诗宋词有更深入的了解,在阅读中获得文化和历史知识,使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1.2 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诗歌欣赏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美感。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爱国爱民、关心社会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2.1 教学内容本次选读的唐诗宋词主题为“思乡之情”,包含了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王维《鸟鸣涧》、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以及宋代文天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代表性诗歌。

2.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由教师给学生介绍唐诗宋词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并与学生共同探讨“思乡之情”的内涵,为后续诗歌的欣赏打下基础。

第二步:学习(50分钟)教师根据选定诗歌的特点、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分析,培养他们的审美观点和情感体验。

第三步:欣赏(20分钟)集体欣赏所选唐诗宋词,教师要让学生听取诗歌音频,全神贯注地聆听和感受,通过声音的比喻和韵律的表达,直观感受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发掘自己的情感共鸣。

第四步:分享(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分享并讨论,通过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在分享过程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自由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通过唐诗宋词选读和欣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品位。

3.2 教学难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诗宋词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审美能力,难度较大。

四、教学评估方法本次教学采用开放性、多元化的评估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笔记、课堂参与度、课后作业以及总结性评价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针对“思乡之情”这一主题,选取了多篇唐诗宋词进行学习和欣赏。

通过针对每篇诗歌的介绍,分析和欣赏,使学生对唐诗宋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全集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全集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全集“风神初震”的初唐诗第一课时总述第二课时诗歌鉴赏(一)一、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二、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第三课时诗歌鉴赏(二)一、杨炯《从军行》二、王勃《滕王阁》第四课时诗歌鉴赏(三)――《春江花月夜》简案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山居秋暝与诸子登岘山燕歌行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兵车行《旅夜抒怀》、《客至》咏怀古迹(其三)⑴背熟《咏怀古迹(其三)》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九日齐山登高》《长安晚秋》教案《商山早行》教案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东坡词专题教案“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龙腾虎掷的稼轩词专题教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青玉案•元夕》教案“风神初震”的初唐诗学习目标:、能够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2、能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3、能撰写500字左右的鉴赏。

教学建议: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

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

因此,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

本专题选取了初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五首,其中《春江花月夜》一篇是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

、对《春夜别友人二首》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2、《滕王阁》在必修本中已经附在《滕王阁序》之后,可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将序文和诗歌进行对读。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然后体会作者那种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3、《春江花月夜》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此诗的教学资源比较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活动。

此诗的难点是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同时要将此问题讲深讲透,并且要进行正确引导。

送友人-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送友人-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送友人-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诗宋词的历史背景、诗歌体裁、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掌握唐诗宋词的基本鉴赏方法,能对常见的唐诗宋词进行欣赏与鉴赏。

3.能够背诵并理解部分经典唐诗宋词。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培养其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唐诗1.王之涣《登鹳雀楼》、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李白《将进酒》、杜甫《登高》、杜牧《江南春》、孟浩然《春晓》。

2. 宋词1.范仲淹《岳阳楼记》、苏轼《水调歌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陆游《游山西村》。

三、教学过程1. 模块一:唐诗选读1.1 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先对将要学习的唐诗进行突出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倡导学生感受诗歌给人带来的美好。

1.2 学习唐诗的历史背景和诗歌体裁教师介绍唐诗的发展历程和诗歌体裁,并辅以图片进行讲解,以加深学生对唐诗的认识和理解。

1.3 学习唐诗的鉴赏方法教师从情感传达、意象运用和语言表现等方面进行讲解,让学生学会对唐诗的基本鉴赏方法。

1.4 学习具体唐诗教师针对每首唐诗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和鉴赏唐诗,提高学生对唐诗的鉴赏能力和背诵能力。

2. 模块二:宋词选读2.1 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先对将要学习的宋词进行突出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词牌的世界,倡导学生感受词牌给人带来的美好。

2.2 学习宋词的历史背景和词牌体裁教师介绍宋词的发展历程和词牌体裁,并辅以图片进行讲解,以加深学生对宋词的认识和理解。

2.3 学习宋词的鉴赏方法教师从情感传达、意象运用和语言表现等方面进行讲解,让学生学会对宋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2.4 学习具体宋词教师针对每首宋词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和鉴赏宋词,提高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能力和背诵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测试在学完每个模块后,开展针对本模块的小测试,检查学生对本模块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情况。

2. 课堂讨论在学完每个模块后,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同时也可以帮助其他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全集“风神初震”的初唐诗学习目标:1、能够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2、能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3、能撰写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教学建议: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

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

因此,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

本专题选取了初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五首,其中《春江花月夜》一篇是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

1、对《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2、《滕王阁》在必修本中已经附在《滕王阁序》之后,可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将序文和诗歌进行对读。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然后体会作者那种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3、《春江花月夜》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此诗的教学资源比较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活动。

此诗的难点是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同时要将此问题讲深讲透,并且要进行正确引导。

4、重点放在《春江花月夜》,诗歌的主要意象是什么?抒情主人公是谁?《滕王阁》在必修四出现过,可以先搁置,到讲晚唐诗时,设“登高”诗专题时对比鉴赏。

第一课时总述学习目标:1、了解唐诗发展的过程,对唐诗有一个总体感知。

2、掌握初唐早期文风。

教学过程:一、简述唐诗发展过程1、看电视散文《唐之韵》之“千古唐诗”(第1集)(约20分钟)2、简述唐诗发展过程(1)可发资料《唐诗的发展》。

(2)也可让同学课前认真预习附录部分的《唐诗的历程》。

二、初唐早期文风1、历史沿革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2、我们知道,南朝文风流行词采华美,音韵流转,后世称之为绮靡艳丽。

如:(1)梁武帝萧衍的《子夜四时歌》(宫体诗)江南莲花开,红光覆碧水。

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2)徐陵的《长相思》长相思,望归难。

传闻奉诏戍皋兰。

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

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3、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

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杰”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

因此,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

初唐四杰是初唐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也称“王杨卢骆”。

他们的诗歌还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已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内容,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诗的风格也较清峻,对扭转初唐诗风起到了促进作用。

到沈佺期、宋之问时,确定了律诗崭新的形式。

4、“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为诗的“盛唐”奠定的基础。

为什么说初唐诗是“风神初振”呢?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探讨。

三、布置作业1、认真预习“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共5首)中的前四首。

2、请大家查阅有关作者资料。

第二课时诗歌鉴赏(一)教学目标:1、对《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2、《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篇,虽然是一首和诗,但写得别有情致。

诗人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感伤,有满腹牢骚寄于言外。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该诗在使用“虚”字上的妙处的同时,体悟诗人这种独特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由《登幽州台歌》导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参考《学习与评价》2、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出他的怀才不遇,他的不平,他的忧愤,他心底的波澜。

(引出作者陈子昂的介绍。

)(二)作者简介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

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

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

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

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

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三)朗读《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四)诗歌鉴赏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2、找出诗中分别写“夜”、“别”、“时间”、“空间”的语句。

银烛――“夜”;离堂――“别”。

3、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离情别意。

4、具体分析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

“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

“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

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

“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

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欷歔。

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

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

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

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

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

“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

此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5、探讨诗人是如何从空间与景物的描绘中写离情别意的?诗人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的,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

可以用下表来显示:空间:离堂华筵(室内) 别路山川(户外) 洛阳古道(遥想)景色:银烛青烟明月高树悠悠远道金樽绮筵长河晓天情感:相对无言时光催人悠悠离情离情缠绵难舍难分此会何年(五)总结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

(六)陈子昂与徐陵诗的简单比较(“风神初振”总结)附:徐陵的《长相思》长相思,望归难。

传闻奉诏戍皋兰。

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

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1、徐诗有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陈诗无。

2、二诗写离情别绪,徐诗作哀声而无风骨,陈诗无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诗作已远离南朝时期的绮靡婉媚之风,已具风骨兴寄。

这就叫“风神初振”!二、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朗诵诗歌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二)作者简介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

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三)诗歌赏析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①和(hâ):奉和,即别人先做了一首,自己也依韵作一首。

晋陵,今江苏常州。

陆丞,姓陆的县丞。

县丞是县令的辅佐官。

《早春原望》是陆丞原诗的题目。

②宦(huàn)游:离家到各地作官的人。

这里指作者自己。

③偏:偏偏、特别。

物候新:由四季景物的不同反映出季节的变化,这里指春天来临。

④曙:黎明。

⑤梅柳渡江春:意思是江南的梅柳先开,然后才把春天从江南带到江北。

⑥淑(shū)气:温暖的气候。

催黄鸟:催动黄莺鸣叫。

⑦晴光:晴朗的春光。

转绿萍:使萍草变绿。

萍:一种水草。

⑧古调:这里指陆丞的诗。

⑨归思:回家的念头。

襟:衣服的前襟。

2、请结合你对本诗的理解圈出表达诗人思想情感的关键词,并说说它的妙处。

“独有”、“偏惊”,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只有远离家乡、宦游在外的游子才对异乡的新春节物气候感到既惊且怪。

3、具体分析这是一首和诗。

原唱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

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

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

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

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

陆某原唱已不可知。

杜审言这首和诗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

诗人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

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

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他却象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

所以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

诗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

言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

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这一开头相当别致,很有个性特点。

中间二联即写“惊新”。

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

“云霞”句是写新春伊始。

在古人观念中,春神东帝,方位在东,日出于东,春来自东。

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礼记•月令》),风已暖而水犹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