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血管病变CT检查技术

合集下载

下肢血管CTA的常规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

下肢血管CTA的常规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

下肢血管CTA的常规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一、下肢血管CTA的操作标准及流程:患者准备提前禁食,在拍摄前排空膀胱。

同时确认患者的过敏史,是否服用过敏原及B受体阻滞剂等药物。

定位及定位方式足先进,仰卧在检查床上,身体平躺在检查床正中间,双手上举放在头部两侧,双下肢伸直,双膝并拢,双足稍垫高与股保持水平,两足大脚趾靠拢,双腿稍内旋,使胫腓骨分开。

将铅衣盖在生殖腺处,保护生殖腺。

造影剂注射在开始拍摄前,需要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来增强影像的对比度。

同时,要确保造影剂注射的剂量和速度符合患者的体重和肾功能。

扫描参数设置扫描参数设置是影响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和患者的特点进行调整。

图像后处理下肢血管CTA图像的后处理包括图像重建和成像显示,可以使用多种软件进行调整和优化。

这一步骤至关重要。

二、造影剂的使用适应症、禁忌症以及突发情况的处理方式使用适应症:各种血管性疾病,如动脉狭窄、静脉曲张等。

使用禁忌症:重度肾功能不全、孕妇、甲亢等。

在注射造影剂的过程中要注意:1、确认患者的过敏史和肾功能:在注射造影剂前,医生或技师需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及肾功能情况。

2、注射前与患者沟通:在注射造影剂前,医生或技师需要与患者沟通,向患者解释注射的过程、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应对不良反应。

3、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和方法一般情况下,下肢血管CTA采用静脉注射方式,注射部位通常是患者手臂的静脉。

4、控制注射速度和剂量:在注射造影剂时,需要控制注射速度和剂量,避免注射过快或过量导致患者不适或不良反应。

5、观察患者反应:在注射造影剂后,医生或技师需要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果患者出现不适或不良反应,应该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操作下肢血管CTA时,医学影像技师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和流程进行,保证图像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同时,医学影像技师也应该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CT和MRI技术规范-四肢及骨关节MRI检查技术

CT和MRI技术规范-四肢及骨关节MRI检查技术

四肢及骨关节MRI检查技术基本原则:根据病变性质及部位选择在主要优势方位上同层厚、同层间隔扫描的2〜3个不同序列,主要用于定性诊断,辅以另外2个方位的1〜2个序列,用于辅助定位诊断。

骨骼、软骨、滑膜病变以质子脂肪抑制(proteindensityweightedimaging,PDWI)-fs、T2WI、T1WI、三维梯度回波序列组合为主,软组织病变以fs-T2WI、T2WI、T1WI序列组合为主。

第一节肩关节MRI技术要点及要求1.线圈:肩关节专用线圈、四肢关节软线圈或体部相控阵线圈。

2.体位:头先进,仰卧位,被检侧肩关节对侧身体抬高30°,使被检侧肩关节紧贴检查床并尽量位于床中心。

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肱骨头。

3.方位及序列:平扫序列:(1)轴面快速自旋回波PDWI-fs或梯度回波T2*WI序列,扫描基线垂直于关节盂及肱骨长轴,扫描范围覆盖肩锁关节至关节盂下缘;(2)斜冠状面fs-T2WI及T1WI,扫描基线在轴面像上垂直于关节盂或平行于冈上肌腱长轴,范围包含肩关节软组织前后缘或病变区域;(3)斜矢状面PDWI-fs,扫描基线在轴面像上平行于关节盂或垂直于冈上肌腱长轴,范围覆盖肱骨头外侧软组织至关节盂内侧或病变区域。

增强扫描:轴面、斜冠状面及斜矢状面fs-T1WI均需扫描。

关节腔造影:穿刺并向关节腔注射用生理盐水稀释100〜500倍的钆对比剂,采用fs-T1WI序列,扫描上述平扫的3个方位,必要时可加扫外展外旋位。

4.技术参数:薄层、高分辨率扫描。

二维序列层厚W4.0mm,层间隔W层厚又10%,FOV(160〜200)mmX(160〜200)mm,矩阵三256X224。

5.图像要求:(1)显示肩关节骨性结构及软组织结构,关节唇、肱骨头、肩锁关节、冈上肌腱、冈下肌腱及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等显示清晰;(2)扫描方位标准;(3)无明显运动伪影。

第二节上臂、前臂、大腿、小腿的MRI技术要点及要求1.线圈:四肢关节软线圈、正交线圈、心脏或体部相控阵线圈。

四肢血管CTA技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体会试题

四肢血管CTA技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体会试题

四肢CTA.基础1、正常下肢静脉,以下哪项描述是正确的A2、有关下肢静脉的描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B3、增强几秒扫描后可见奇静脉轻度或中度均匀强化,CT值略低于同层面主动脉A4、正常奇静脉直径是C5、PICC通常在病人肘窝部的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中任选一条,一般不选择头静脉的原因是D四肢CTA.技术1、直接法下肢CTV以下哪项描述不正确A2、下面有关对比剂注射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B3、以下哪项有关下肢CTA的描述不正确?B4、影响上肢CTA检查的因素?D5、四肢CTA检查时有关病人的准备不包括哪一项?D四肢CTA.动脉(第一部分狭窄或闭塞)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主要累及:C2、有关大动脉炎的描述哪项不正确?D3、大动脉炎患者临床上多见于:A4、有关四肢动脉栓塞的描述哪项不正确?D5、四肢动脉急性缺血的常见病因不包括:B四肢CTA.动脉(第二部分肿块和其它)1、以下对血管内支架和桥血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2、桥血管闭塞的CTA征象不包括:A3、以下哪项是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AES)的根本原因:C4、四肢动静脉瘘的CTA表现主要包括:D5、以下对四肢动脉瘤的描述不正确的是:B四肢CTA.静脉1、关于下肢静脉病变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B2、原发性上肢深静脉血栓临床上多见于:A3、急性静脉栓塞CTV表现通常不包括:D4、下列关于静脉疾病的特点中不正确的是:C5、慢性深静脉血栓CT平扫的间接征象不包括:A四肢CTA.创伤1、下列不属于四肢动脉损伤直接征象的是:D2、头颈部血管夹层CTA检查时更为常见的表现是:C3、下面哪一项不是活动性动脉出血的CT表现:D4、关于腹主动脉的损伤,下列正确的是:B5、主动脉撕裂的好发部位:A。

常见脑血管性病变的CTA影像表现,看这里!

常见脑血管性病变的CTA影像表现,看这里!

常见脑血管性病变的CTA影像表现,看这里!CTA(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是一种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技术,通过CT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的结构和形态,对于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CTA在脑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以及常见脑血管病变的CTA影像表现。

一、CTA简介CTA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血管成像技术,它通过CT扫描仪获取数据,利用计算机后处理技术生成血管的三维图像。

CTA可用于显示血管的狭窄、扩张、动脉瘤、血栓形成等病变,广泛应用于脑血管、心血管、四肢血管等疾病的诊断。

二、脑血管病变的种类脑血管病变主要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和血管畸形等。

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脑梗死、脑栓塞等;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血管畸形主要包括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等。

三、CTA在脑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具体应用场景1. 中风、颈椎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患者,CTA可以用于检查这些疾病的原因和程度,以及判断是否存在脑血管狭窄、闭塞等问题。

2. 对于出现头痛、头晕、手麻、肢体无力等症状的患者,CTA可以用于排除脑血管病变的可能性,或者进一步明确病变的部位和程度。

3. 对于高危患者的筛选,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肥胖、吸烟等人群,CTA可以用于评估其脑血管病变的风险,提前进行干预和治疗。

4. 对于头颈动脉手术患者,CTA可以用于判断狭窄率及术前定位,为手术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5. 对于头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CTA可以用于判断血流通畅程度,评估手术效果及后续治疗。

6. 对于没有任何不适、但年龄偏大的中老年人,也可以做头颈CTA筛查,以便及时发现无症状或发病前期的病变,从而减少或预防脑血管急性意外事件的发生。

四、CTA诊断脑血管病变的影像表现1. 血管狭窄血管狭窄是脑血管病变的常见原因之一。

在CTA图像上,血管狭窄表现为管腔变窄,血流通过时形成充盈缺损。

根据狭窄程度的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症状。

CT操作技术规范标准

CT操作技术规范标准

CT技术操作规范一、颅脑、五官(一)颅脑【适应证】1.颅脑外伤。

2.脑血管疾病。

3.颅内肿瘤。

4.先天性发育异常。

5.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6.颅内感染。

7.脑白质病。

8.颅骨骨源性疾病。

【禁忌证】1.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

2.含碘对比剂过敏。

【操作方法及程序】1.检查前准备(1)认真核对:CT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

对检查目的。

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医师核准,确认。

(2)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取得病人合作。

(3)去除头部的金属饰物等,避免伪影干扰。

(4)对增强扫描者,按含碘对比剂使用要求准备。

(5)对婴幼儿、外伤、意识不清及躁动不安的病人,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镇静剂。

2.检查方法及扫描参数(1)平扫①扫描体位:仰卧位,下颌内收,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②扫描方式:横断面连续扫描。

③定位扫描:确定扫描范围、层厚、层距。

④扫描定位基准线:听眦线。

⑤扫描范围:自听眦线向上连续扫描80〜90mm。

⑥扫描机架倾斜角度:根据病人头颅的具体位置,扫描机架作适当倾斜,使射线方向与颅底平面平行。

⑦扫描野(FOV):头部范围。

⑨扫描层厚:5〜10mm。

⑩扫描间隔:5〜10mm。

(11)重建算法:软组织或标准算法。

(⑵扫描参数:根据CT机型设定。

(2)增强扫描①对比剂用量:成人为60〜100ml离子型或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儿童接体重计算为2ml/kg。

②注射方式:用压力注射器静脉内团注或加压快速手推团注,速率1.0〜2.0ml/s,如重点观察病变的血管特征(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2.5〜3.5ml/s。

③扫描开始时间:开始注射对比剂后16〜20s做动脉期扫描,60〜70s做实质期扫描。

④扫描程序、参数与平扫相同。

3.摄片要求(1)依次顺序摄取定位片、平扫和增强图像。

(2)窗位:L30〜40HU,窗宽:W70〜100HU。

(3)骨窗窗位:L300〜500HU,窗宽:W1300〜1800HU。

人体各部位CT检查技术

人体各部位CT检查技术

人体各部位CT检查技术部位扫描基线\后处理CT平扫\CT增强颅脑听眦线,听眉线(第四脑室、基底节区),听眶线(眼窝、中颅凹、后颅凹上部)范围:听眦线向上至头顶;参数:横断位(10mm,10mm),冠状位(3~5mm)80~100HU,35HU(脑窗);1000~1400HU,300~500HU(骨窗);300~400HU,35~45HU(头皮下软组织)对比剂:50ml。

延时:60s,6~8分钟(颅内转移瘤、脑膜瘤)鞍区听眶线(横断位);与鞍背平行或与鞍底垂直(冠状位)范围:听眶线至鞍区上缘;参数:一般需做增强(3~5mm)350~400HU,35~40HU(软组织窗)对比剂:50~70ml,2.5~3ml/s。

延时:30s眼及眼眶听眶线(视神经、眼外肌)范围:眶底至眶顶;参数:横断位(3~5mm),冠状位(3mm)软组织窗:骨窗。

对比剂:60~80ml,2.5~3ml/s。

延时:动脉期20s,静脉期50s。

耳部听眶线(颞骨断位0°轴位);听眉线(颞骨断位30°轴位);平行枕骨下坡长轴(冠状位70°)平行上颌窦后缘或垂直蝶骨平板105°范围:外耳道下缘至岩骨上缘;参数:中内耳(1~2mm)、内听道(3~5),冠状位(1mm)3000~4000HU,350~450HU 疑有听神经瘤或血管病变时增强。

颌面听眦线(腮腺);与硬腭平行(鼻咽部)范围:从外耳孔至下颌角部(腮腺);从蝶鞍床突上至硬腭上缘(鼻咽部)参数:腮腺(2~3mm),鼻咽部(5mm)腮腺(软组织窗);鼻咽部(加骨窗)。

对比剂:50~60ml,2.5~3ml/s。

延时:20~25s。

喉咽部与喉部或喉室平行。

范围:口咽下1cm向上至颅底(咽部);舌骨平面至环状软骨下缘(喉部)。

参数:5mm,2~3mm(小病灶)。

软组织窗,外伤加骨窗。

对比剂:50~60ml,2.5~3ml/s。

延时:20~25s。

颈部范围:胸廓入口至下颌角区;第5颈椎下缘至第1胸椎(甲状腺)。

CT检查技术、常用数据及增强扫描

CT检查技术、常用数据及增强扫描

CT检查技术一颅脑CT扫描技术适应症CT对颅脑疾病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适用于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肿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炎症、脑实质变性、脑萎缩、术后和放疗后复查以及先天性颅脑畸形等颅脑外伤CT是首选的检查方法,CT能迅速、准确地定位颅内血肿及脑挫伤,对亚急性、慢性期脑损伤,平扫后需增强扫描,对发现等密度血肿有意义CT检查能显示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以及病变与周围的关系,对颅内肿瘤的定位和定性有重要意义CT是无创性检查方法,准确性高,故是新生儿及婴儿首选的检查方法相关准备1 、检查前,应向病人说明检查床移动和机架倾角的安全性、检查所需时间及扫描过程中保持体位不动等2 、要求受检者去掉头上发卡、耳环等金属饰物,冠状扫描时需摘掉活动假牙3 、对不合作者可在检查前采用药物镇静,成人一般用安定10mg ,静脉注射或肌肉内注射;小儿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扫描技术头部CT 扫描分为常规扫描和特殊扫描常规扫描有平扫与增强特殊扫描有脑血管造影和脑血流灌注等扫描方式有非螺旋扫描和螺旋扫描常规检查一般用非螺旋扫描,特殊检查用螺旋扫描颅脑CT 的检查体位除横断位外,还有冠状位扫描基线是CT扫描前在体表或定位像上确定能最佳显示病变或一些解剖结构的扫描起始线听眦线(OML)或称眶耳线,是外耳孔与眼外眦的连线。

与听眶线夹角12°~15°。

头部CT 检查常以此线作为扫描基线听眉线(EML)或称眶上缘线,是眉上缘的中点与外耳道的连线。

与听眶线夹角30°。

经该线扫描的图像对显示第四脑室和基底节区组织结构较好听眶线(RBL)或称眶下缘线,又称大脑基底线,即瑞氏线,是眶下缘与外耳道的连线。

用此线扫描,断面经过眼窝、颅中窝和颅后窝上部CT平扫横断位扫描扫描体位:取仰卧位,下颌内收,头先进,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扫描基线:听眦线扫描范围:从听眦线平面连续向上扫描至头顶扫描参数:扫描视野25cm ,普通CT 层厚10mm ,层距10mm ,层数10 ~12 层;多层螺旋CT 可用较薄的层厚和层距,扫描范围可在定位像上设定欲观察颅后窝及桥小脑角病变,扫描层面则与听眦线的耳端成15°~20 °角扫描发现较小病变时,可在病变区域做重叠扫描或加作薄层扫描病变位于颅底部的加作图像堆积扫描,以减少颅底骨质引起的伪影冠状位扫描扫描体位:仰卧位或俯卧位仰卧位是病人仰卧于检查床上,肩背部垫高,两膝屈曲,头部下垂并尽量后仰,使听眦线与台面趋于平行俯卧位是病人俯卧于检查床上,头置于头架内,下颌尽可能前伸并紧靠床面,头颅后仰,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扫描范围包括整个被检部位层厚和层距视被检部位的大小选择3 ~5mm增强扫描技术颅脑增强扫描分为平扫后增强和直接增强扫描两种方法对怀疑血管性、感染性及占位性病变,在平扫的基础上,需加作增强扫描;脑瘤术后随访可直接增强扫描扫描前准备:增强扫描前4~6h空腹,扫描前为病人做碘过敏试验扫描方法:横断面和冠状面均能进行增强扫描,扫描参数与平扫相同,以2.5~3.5ml/s的速度注射对比剂50ml,再对平扫范围进行增强扫描特殊扫描技术脑CT血管造影(CTA):脑CTA 检查应在螺旋CT 机上先行颅脑CT 平扫,以确定病灶位置。

CT技术操作规程

CT技术操作规程

CT技术操作规范概述一、CT检查的程序和方法:CT和其它大多数检查一样,有它的检查程序和方法,另外,CT是一项大型的检查,且检查费用相对较高,所以必须在检查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合理地安排病人,使整个检查工作有序进行,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1.预约登记病人来到放射科后,首先由登记室接待,并由登记室负责做好以下工作:(1)仔细审查申请单是否填写完整,检查部位是否符合要求,并根据检查部位、扫描方式,由登记室估价后请病人交费,然后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和本部门的工作情况合理安排病人的检查时间。

如检查需要预先作准备工作的,给病人检查须知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

(2)病人检查完毕,应将检查申请单归还到登记室,并由登记室登记、填写片袋和病人照片一起交医师写诊断报告。

(3)编写病人姓名索引、诊断索引,做日常工作量及其它各项统计工作。

(4)检查完毕,已写出诊断报告的CT片袋仍旧送回到登记室,并由登记室负责归档。

2.扫描前病人的准备CT检查前病人的准备工作对于CT检查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作CT检查前,病人需注意或须准备的一般情况:(1)CT检查前,病人须携带有关检查资料,包括以前检查的CT、MRI和常规X线检查的资料,以及其它临床检查资料。

(2)检查的病人和陪伴家属进入CT室必须换鞋,保持CT室机房内整洁,以免灰尘等进入影响机器的正常运行。

(3)对病人应作好耐心的解释说明工作,包括检查中机器发出的声响等,消除其紧张情绪,以使检查能顺利进行。

(4)检查并去除被检部位的金属物品,如发夹、钥匙、钱币和含有金属物质的钮扣等,以防止伪影的产生。

(5)对于不能合作的病人,如婴幼儿、昏迷的病人,须事先给予镇静剂,详细用法遵照临床医师的医嘱。

(6)对于胸腹部检查的病人,作必要的呼吸训练。

如根据呼吸的指令或指示灯有规律的呼吸,以避免呼吸或运动伪影的产生。

(7)需要作增强的病人,应详细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有无不宜使用对比剂的身心疾病,根据药物使用说明做或不做过敏试验。

64排增强CT在四肢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64排增强CT在四肢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1.上肢动脉病变
3、比较影像学
(1) DSA:是诊断血管性病变的金标准, 能充分反映血管形态改变,但其
为有创性,费用 高,且闭塞远端的动豚难以显示。另外,DSA 显示的是血
管管腔投影,对于管壁的结构及轻微 的偏心性斑块情况显示不如CTA,且不
能显示 钙化斑块,难以反映动脉狭窄的程度。
(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査费用低,操作 简单、无创,是上肢动脉疾病
前臂正中静脉引流手掌面 的静脉,沿前臂的内侧上 行,汇入贵要静脉或肘正 中静脉。
2、上肢CTA/CTV临床应用
上肢CT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TV适应症
• 一、上肢动脉粥样硬化 • 二、大动脉炎 • 三、上肢动脉栓塞 • 四、上肢动脉瘤 • 五、上肢动脉外伤 • 六、上肢动静脉痿 • 七、上肢静脉血栓 • 八、上肢静脉瘤 • 九、上肢肿瘤累及血管 • 十、静脉透析管的应用
的初筛检查手段, 但诊断的准确性与操作者水平有关,对身体深部 的中
央血管很难观察,且不能为临床提供直观、 全面的血管图像。
(3) MR血管成像:无创,易受血管搏动伪 影及相位伪影的影响,很难区
别严重狭窄及闭 塞,从而影响治疗手段的选择。
(4) CTA:通过图像后处理不仅能显示血 管断面的图像,反映管腔狭窄的
部位、累及范围、 程度及狭窄远端管腔情况,而li能显示动脉管壁 斑块情
况,但线束硬化伪影及解剖异常可能会造 成假阳性结果。将患者手臂放在
增强CT在四肢血管病变中的 应用
一、上肢血管CTA/CTV成像及其临床应用
1、上肢血管解剖
上肢动脉:
锁骨下动脉
腋动脉 肱动脉 桡动脉 尺动脉 掌深弓 掌浅弓
上肢浅静脉:
头静脉 贵要静脉 肘正中静脉

CT检查技术

CT检查技术

(一)平扫 是指不用造影增强或造影的普通扫描。一般都是先作平扫。
(二)造影增强扫描 是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剂,如60%~76%泛影葡胺60ml后再行扫描的方法。血内碘浓度增高后,器官与病变内碘的浓度可产生差别,形成密度差,可能使病变显影更为清楚。方法分团注法、静滴法和静注与静滴法几种。
6.甲状腺 CT主要用于判断甲状腺癌有无侵犯喉、气管、食管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定性诊断较困难。核医学和超声是甲状腺疾病的主要检查技术,CT仅作为此两种检查的补充。
2.耳和颞骨 高分辨CT可清楚显示中耳、内耳的细微结构,特别是骨结构,对先天性畸形、外伤的诊断有特殊价值,是首选的检查技术;对炎症、肿瘤也能作出诊断,有助于明确肿瘤受侵的范围。其不足之处是显示内耳道微小听神经瘤不如MRI敏感。
3.鼻腔与鼻窦 CT能清楚显示鼻腔、鼻窦炎症和肿瘤的位置和范围,特别是当肿瘤外侵而破坏窦彼时,CT有特殊价值,是首选的检查方法。CT的不足之处是:(1)虽可明确肿瘤是否已侵犯眶内或颅内,但显示这些病变不如MRI敏感;(2)不易鉴别肿瘤与炎症,鼻窦壁未被破坏时,定性诊断有一定困难。
了诊断的准确率,自CT应用以来,急性颅脑损伤的死亡率明显降低,说明CT在临床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在影像学上另一较新的检查技术——MRI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上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急性颅脑损伤时其诊断价值不如CT高,只是在下列情况下有特殊意义:(1)显示较小脑挫伤,特别是脑干、颅后窝等脑底部的微小损伤病灶比CT敏感;(2)CT平扫亚急性血肿可呈等密度,MRI则呈高信号。
5.喉 CT成像速度快,受呼吸和吞咽运动影响小,而且可行1-3MM薄层扫描,能进行三维CT重建及CT仿真内镜成像,因此,能清楚显示正常喉的CT解剖及病变的位置、范围。横断位图象与喉镜所见相仿,且能显示周围结构受侵;三维CT重建及CT仿真内镜成像能评估肿瘤的上下径,因此,CT是喉肿瘤的首选检查技术。其不足之处是:(1)早期黏膜病变可能漏诊;(2)病灶的定性诊断困难,故经喉镜组织活检是定性诊断的必要手段;(3)显示软骨破坏的敏感性低(46%),不如MRI敏感(89%)。

血管ctv操作流程

血管ctv操作流程

血管ctv操作流程
血管CTV(血管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技术对人体血管进行三维成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评估各种血管疾病,如动脉瘤、动脉硬化等。

下面将介绍血管CTV的操作流程。

首先,患者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在进行血管CTV检查前,患者需要空腹,避免进食和饮水4-6小时。

同时,患者需要告知医生有无对碘过敏史,因为在检查中需要注射含碘造影剂。

接着,患者被要求躺在检查床上,通常是仰卧位。

医生会在患者身体的特定部位(通常是手臂或腿部)插入静脉导管,以便注射造影剂。

然后,医生会将患者放入CTV机器中,机器会围绕患者身体旋转,进行扫描。

在扫描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静止,不要移动身体。

医生会根据需要调整扫描参数,以获得清晰的血管影像。

在扫描过程中,机器会发出轻微的嗡嗡声,但不会对患者造成任何不适。

一旦扫描完成,医生会对得到的影像进行分析和诊断。

医生可以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将血管的结构清晰地展示出来,以帮助诊断各种血管疾病。

医生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点的影像,观察血管病变的发展情况。

最后,医生会向患者解释检查结果,并根据需要制定治疗方案。

如果检查结果显示有血管疾病存在,医生可能会建议进一步的治疗,如手术或药物治疗。

总的来说,血管CTV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
生及时发现和诊断各种血管疾病。

患者在接受血管CTV检查时,需
要配合医生的操作,保持身体的稳定,以确保获得准确的检查结果。

希望以上介绍对您有所帮助。

CT和MRI技术规范-四肢及骨关节MRI检查技术

CT和MRI技术规范-四肢及骨关节MRI检查技术

四肢及骨关节MRI检查技术基本原则:根据病变性质及部位选择在主要优势方位上同层厚、同层间隔扫描的 2~3 个不同序列,主要用于定性诊断,辅以另外 2个方位的 1~2个序列,用于辅助定位诊断。

骨骼、软骨、滑膜病变以质子脂肪抑制(protein density weighted imaging,PDWI) -fs、 T2WI、 T1WI、三维梯度回波序列组合为主,软组织病变以 fs-T2WI、 T2WI、 T1WI 序列组合为主。

第一节肩关节MRI技术要点及要求1.线圈:肩关节专用线圈、四肢关节软线圈或体部相控阵线圈。

2.体位:头先进,仰卧位,被检侧肩关节对侧身体抬高30°,使被检侧肩关节紧贴检查床并尽量位于床中心。

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肱骨头。

3.方位及序列:平扫序列:(1)轴面快速自旋回波 PDWI-fs 或梯度回波 T2*WI 序列,扫描基线垂直于关节盂及肱骨长轴,扫描范围覆盖肩锁关节至关节盂下缘;(2)斜冠状面 fs-T2WI 及 T1WI,扫描基线在轴面像上垂直于关节盂或平行于冈上肌腱长轴,范围包含肩关节软组织前后缘或病变区域;(3)斜矢状面 PDWI-fs,扫描基线在轴面像上平行于关节盂或垂直于冈上肌腱长轴,范围覆盖肱骨头外侧软组织至关节盂内侧或病变区域。

增强扫描:轴面、斜冠状面及斜矢状面 fs-T1WI均需扫描。

关节腔造影:穿刺并向关节腔注射用生理盐水稀释 100~500倍的钆对比剂,采用 fs-T1WI序列,扫描上述平扫的3个方位,必要时可加扫外展外旋位。

4.技术参数:薄层、高分辨率扫描。

二维序列层厚≤4.0 mm,层间隔≤层厚×10%, FOV(160~200)mm× (160~200)mm,矩阵≥256×224。

5.图像要求:(1)显示肩关节骨性结构及软组织结构,关节唇、肱骨头、肩锁关节、冈上肌腱、冈下肌腱及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等显示清晰;(2)扫描方位标准;(3)无明显运动伪影。

CT血管成像 (CTA)检查须知

CT血管成像 (CTA)检查须知

CT血管成像(CTA)检查须知是指从被检者的静脉中快速注入一种对比剂,通过血液循环,在血管中对比剂浓度达到最高峰值的时间内进行扫描,经处理重建血管的三维立体影像。

可以同时显示脑、心脏血管腔内、腔外和血管管壁病变,既可实现大范围血管成像又可实现小血管小分支的精细显像。

检查目的:协助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静脉瘤、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冠心病的辅助诊断,检查冠状动脉病变狭窄情况。

检查前:1、有明确对碘过敏的不做此项检查;属过敏体质或对鱼、虾、海带过敏的患者,请事先告知,以防意外。

2、患者有房颤、早搏的不宜行此项检查。

3、甲状腺疾病有限制碘摄入量的不做此项检查。

4、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严重心衰患者,请事先告知,以防意外。

5、有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前列腺肥大、房室传导阻滞、血压过高或过低患者,请事先告知,以便我们调整控制心率药物的使用。

6、如您日常服用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苯乙双胍等,请在检查前48小时停用,并一直持续到检查后48小时。

检查中:1、检查前CT室会给您做静脉穿刺留置套管针,以备术中注射造影剂。

2、心率过快对此项检查影响很大,最佳心率为65次/分左右,不超过70次/分。

心率过快者检查当日会用药调整,如果调整不达标,暂缓检查,待调整心率达标后再行检查。

3、检查时按医生提示进行吸气、憋气、喘气,吸气时幅度为7-8成,不宜过深。

4、注射造影剂时,患者会有全身发热、会阴部发热,属正常药感,切勿慌张,认真注意屏气指令,不能说话,不能动,以免导致检查失败。

5、造影剂注入和扫描的持续时间约20秒,因心理因素致患者心率波动或心律不齐,或患者移动、屏气不到位等,将直接影响图像质量及诊断,请患者理解并配合。

6、注射造影剂时,部分患者因外周血管条件不好或其他原因,可能会出现注射部位造影剂外漏现象,导致局部肿胀、疼痛等表现。

一旦出现此情况,不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工作人员会告知您处理方法,请您谅解并配合。

ct检查方法的分类

ct检查方法的分类

ct检查方法的分类
1.平扫CT:
-这是最基础的CT检查形式,不需注射造影剂,通过X射线对选定的身体部位进行断层扫描,以获得该部位组织结构的基本图像。

可以用于检测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异常如肿瘤、囊肿、骨折等。

2.增强CT:
-在平扫CT的基础上,患者静脉注入含碘的非离子或离子型造影剂,如泛影葡胺,使得血管、器官或病变区域在扫描后显示得更为清晰。

增强CT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识别肿瘤、炎症、血管疾病以及其他内部结构的血流状况。

3.CT血管成像:
-一种特殊的增强CT,主要用于血管系统的可视化。

通过注射大量造影剂,可精确描绘出动脉或静脉的形态及狭窄、扩张、栓塞等情况,广泛应用于脑血管、心脏冠状动脉、腹部和四肢血管疾病的诊断。

4.CT灌注成像:
-利用快速连续的扫描与造影剂通过组织的过程,评估组织的血液灌注情况,有助于判断组织活性和功能状态,特别适用于脑部卒中或其他脑部疾病的早期诊断。

5.CT尿路造影:
-用于评估泌尿系统的情况,包括肾脏、输尿管和膀胱,同样需
要使用造影剂来改善图像质量。

6.螺旋CT:
-螺旋CT是一种技术上的分类,它可以在单次连续旋转过程中同时采集数据,形成三维容积扫描数据,提高了图像质量和扫描速度,并降低了运动伪影的影响。

7.多层螺旋CT:
-是螺旋CT的一种高级形式,一次扫描可以获得多个层面的数据,更有利于复杂结构的观察和分析,且扫描速度快,辐射剂量相对较低。

8.其他特殊应用:
-如双能量CT可获取物质成分信息;CT引导下的介入操作等。

CTA检查操作技术 常规 CTA 包括

CTA检查操作技术  常规 CTA 包括

CTA检查操作技术常规CTA 包括:冠脉、头颈部、肺动脉、主动脉、腹部、肾脏、下肢 1.冠脉CTA 2.头颈部CTA 药量:40-60ml 、注射速率:4-5ml/sec 、ROI感兴趣区设置在主动脉弓下降主动脉、阈值:100-150 3.肺动脉CTA 20-30ml 造影剂、>30ml生理盐水、4.0 –5.0ml/sec 的注射速率、造影剂跟踪:ROI感兴趣区设置在头臂静脉或上腔静脉、阈值:100-150 4.主动脉CTA 全主动脉及胸主动脉扫描:ROI感兴区设定在降主动脉上5.腹部,肾脏,下肢CTA 腹主动脉:ROI感兴区设定在腹主动脉上肾动脉:ROI感兴趣区设定在肾动脉水平处附直接增强扫描参数:头颅颅脑增强扫描分为平扫后增强(平扫基础上加做的增强扫描)和直接增强扫描(注入对比剂后逐层连续扫描)两种方法。

增强后的扫描时间依据病变的性质而定。

与血管有关的病变,如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可在注射对比剂50ml时开始扫描;颅内感染、囊肿等,可在注射对比剂60秒后开始扫描;颅内转移瘤、脑膜瘤等,可在注射对比剂6-8分钟后开始扫描。

头部增强扫描可用平扫参数,也可只对病变部位进行薄层扫描。

鞍区静脉注射对比剂50-70ml,流速2.5-3ml/s,延迟扫描时间20-25秒,病人体位同颅脑轴位,扫描基线可用听眶线;扫描层厚与层间距可用3-5mm,扫描范围从听眶线至鞍区上缘。

疑颅内肿瘤侵入鞍区时,需加作常规头部扫描。

眼眶怀疑眶内肿瘤、炎症、血管性病变及眶内肿瘤向眶外侵犯时,需作增强扫描。

增强扫描可使血管、肌肉和有血供的病变清楚显示,利于对病变的定性。

对比剂使用同颅脑增强。

延迟扫描时间为50秒。

临床怀疑血管性病变者,还可用动静脉双期扫描。

对比剂用量60-80ml,流速2.5-3ml/s,延迟扫描时间为动脉期20秒,静脉期50秒,扫描参数同平扫。

颌面部颌面部血管病变、肿瘤,以及了解有无转移时,需作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时,静脉注射对比剂50-60ml,流速2.5-3ml/s,延迟扫描时间20-25秒。

全身ct扫描 范围 标准

全身ct扫描 范围 标准

全身ct扫描范围标准
全身CT扫描是一种医学影像检查,用于获取身体各个部位的横截面图像。

扫描范围和标准可能因医生的具体要求、患者的症状以及疾病的研究目的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的全身CT扫描范围和标准的详细介绍:
1. 头部和颈部:
脑部扫描:包括大脑、小脑、脑干等部位的扫描,用于检测肿瘤、出血、梗塞等病变。

颈椎扫描:用于检查颈椎骨骼结构、椎间盘、血管和软组织,常用于判断颈椎病变。

2. 胸部:
胸腔扫描:包括心脏、肺部、大血管等,用于检测肺结节、肺炎、心脏病变等。

纵隔扫描:用于检查纵隔内的器官和结构,包括淋巴结、气管、食管等。

3. 腹部和盆腔:
腹部扫描:涵盖腹腔内脏器官,如肝脏、胃、胰腺、肾脏、脾脏等,用于检测肿瘤、囊肿、炎症等。

盆腔扫描:检查盆腔器官,包括子宫、卵巢、前列腺等,用于评估生殖系统疾病。

4. 四肢:
四肢关节扫描:可选的扫描部位,用于检查关节炎、软组织损伤等。

骨盆扫描:检查骨盆骨骼结构,对骨折、骨肿瘤等有诊断价值。

5. 血管成像:
CT血管成像(CTA):用于检查血管系统,包括头颈部血管、肺动脉、腹主动脉等。

6. 注重放射剂量:
在全身CT扫描中,医生会根据病患的具体情况权衡影像质量和放射剂量,以确保获得足够的信息同时最小化辐射风险。

7. 特殊研究目的:
如果有特殊的研究目的,如评估特定器官的功能或进行介入性操作的导航,扫描范围可能会进一步调整。

总的来说,全身CT扫描的范围和标准将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患者的症状而定,以提供全面的身体结构和器官信息。

最全的CT扫描技术

最全的CT扫描技术

最全的CT扫描技术颅脑CT扫描技术颅脑CT检查多采用横断面扫描,亦称轴位扫描。

适用于脑瘤、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颅内炎症、先天性颅脑畸形、术后和放疗后复查,以及对一些脑实质性病变等检查。

(一)横断面扫描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头置于头架中,下颌内收,以外耳道与外毗的连线,即听毗线(简称OML)为基线;也有用听眶线,即眶下缘与外耳道的连线;或听眉线,即眉上缘的中点与外耳道的连线为基线的。

扫描时从基线开始向上扫描至头顶。

一般扫描12层即可。

多采用扫描层面与基线平行的扫描,25cm的扫描视野,层厚10mm,间隔10mm,256 x 256或320X 320矩阵。

脑部扫描应注意一定要包到头顶,此区域是颠痫病灶的好发部位。

对后颅窝及桥小脑角区的病变。

描层面应向头侧倾斜与OML成15”夹角。

扫描发现病变较小时可在病变区域作重叠扫描或加薄层扫描。

2.图像显示:观察脑组织窗宽选择80-100,窗位35左右。

对脑外伤及与颅壁相连的肿瘤,均需同时观察骨组织,即窗宽为1000,窗位为300左右,以确定有无颅骨骨折及颅骨破坏。

对耳鸣患者及疑桥小脑角区病变者,应调内听道骨窗,以观察内听道口有无扩大。

(二)增强扫描在平扫的基础上,对怀疑血管性、感染性及肿瘤性的病变,均需加增强扫描。

1.扫描前准备:患者增强前4-6h空腹,且做碘过敏试验呈阴性者,方能实行增强扫描。

2.扫描技术:扫描条件和参数同轴位平扫。

以2.5-3mL/s的流速静脉注射造影剂50mL,再对平扫X围进行扫描。

3.图像显示:观察图像的窗宽、窗位同平扫图像。

可利用光标测量病灶大小和CT值帮助诊断。

(三)冠状面扫描主要用于鞍区病变的检查。

也适用于大脑深部、大脑凸面、接近颅底的脑内和幕下病变的显示。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或俯卧位,头部过伸,即采用检查颅底的顶颏位。

先摄取头颅侧位定位片,根据扫描层面尽可能与OML垂直的原则,倾斜扫描架,选择扫描X围及层厚层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可显示瘤腔大小,瘤内血栓,周围组织的受压程度及 供血血管的状况
• CTA检查有确诊价值
43
• 外伤后假性动脉瘤形成
44
• 假性动脉瘤形成,右侧股动脉连续
45
主动脉夹层累及周围动脉
• 动脉内膜撕裂后,血液通过裂口进入动脉 中膜,使中膜分离,形成壁内血肿
• CTA表现
– 动脉分为真、假两腔,一般真腔小,假腔大 – 可直接显示移位的低密度内膜片 – 可显示沟通真、假腔的裂口 – 可显示是否有血栓形成
24
右 侧 肱 动 脉 闭 塞
25
血栓形成及急性栓塞
• CTA表现:
– 血栓形成或栓塞处管腔突然中断,内见充盈缺损(无对比剂充盈)
• CTA可显示
– 血栓、栓子的部位 – 血栓、栓子的长度 – 栓塞的程度 – 侧支循环(动脉栓塞起病急,侧支循环未建立)、并发症 – 同时进行心脏扫描,还可观察心房内有无血栓形成
46

外主 、动 股脉 动夹 脉层
累 及 左 侧 髂
47
支架术后的随访观察
• 支架位置是否正常 • 支架形态是否正常 • 支架是否通畅,有无狭窄 • 是否有支架内血栓形成
48
右侧髂总动脉支架通畅,股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
49
支 架 内 血 栓 形 成
50
外周动脉旁路移植术
• 评估移植血管本身:通畅与否,吻合口是 否狭窄
69
MDCTV主要临床应用 深静脉血栓?
70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直接显示血栓:表现为血管腔内低密度充盈缺 损,范围可长、可短
• 显示深静脉管腔狭窄的程度 • 继发改变:交通静脉开放、浅静脉曲张、开放等 • 并发症等:下肢水肿、坏疽、肺动脉栓塞等
71
72
• 女 35岁 产后大出血, 左下肢肿胀
• 左侧髂外、髂总静脉增 粗,内见充盈缺损 73
31
• 左房耳血栓脱落栓塞 左锁骨下动脉
32
其他原因引起狭窄
• 其他
– 外压性病变:肌肉、韧带或疤痕等
33
左侧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 斑块形成及肌肉压迫
34
血管外伤性病变(假性动脉瘤)
• MDCTA能够在15分钟内可容易、完整的检查完一个病人的外周动脉 • 可以更早、准确的检查出损伤的血管,能够进行更加及时、有效的治疗,减
• 女,14岁,大动脉炎:
• 主动脉向心性狭窄;左侧锁骨下动脉、颈 总动脉管壁环行强化,管腔向心性狭窄39
• 男,20岁,多发动脉炎(以肺 动脉高压来诊):
• 头壁干、左锁骨下动脉、左颈
总动脉及双侧肺动脉受累
40
真性动脉瘤
• 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病因 • CTA表现:
– 动脉局部异常扩张,造影剂均匀分布在瘤腔内 – 可显示附壁血栓或粥样斑块:为动脉壁片状或不规则形低密度影
• 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 • 血栓形成及急性栓塞 • 外伤 • 血管炎症性疾病 • 动脉瘤(真性、假性及夹层动脉瘤) • 评价支架术后 • 旁路移植血管的开放情况和完整情况 • 先天性畸形 • 肿瘤与血管的关系
19
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
CTA能够全面显示病变:
病变血管的数目 长度 残留血管直径 钙化的程度 栓塞存在与否
• 根据因素确定扫描参数:
10
11
64排扫描参数
• 探测器宽度:40 mm
• 5 mm层厚
• 进床距离:39.37 mm/s • 螺距:0.984:1 • 管球旋转时间:0.6 s
根据需要及动脉 峰值、延迟时间 进行适当调整
• 共计扫描时间为:24 s(考虑到病理状态循 环时间更长,扫描时间多于19s)
有助于临床选择 合适的治疗方案
20
性双 狭下 窄肢 及动 钙脉 化广 斑泛 块粥 形样 成硬

21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多发性闭塞及狭窄 双侧股动脉闭塞;左侧腘动脉管腔中度狭窄;双侧胫前 动脉闭塞;胫后动脉及腓动脉管腔中、重度狭窄
22
左侧股动脉动脉粥样硬
化性闭塞
23
• 右侧髂外动脉、股动脉闭塞,侧支循环形成,侧 支血管供应腘动脉
26
• 47岁,男性,下肢痛多日,
以椎间盘突出于外院手术,
术后3天,下肢气性坏疽
27
左侧髂总动脉、 髂外动脉及股动 脉近端血栓闭塞
28
动脉粥样硬化引 起血栓形成
• 双侧下肢动脉粥 样硬化
• 右侧胫前动脉、 胫后动脉及腓动 脉血栓闭塞
29
左侧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血栓形成 右侧正常
30
左房血栓脱落, 栓塞左侧髂总、 髂外动脉
• CTA可显示
– 供血动脉的改变 – 肿瘤的大小、范围 – 肿瘤与动脉主干的关系
54
周围动脉MDCTA小结
MDCTA: • 扫描时间短 • 空间分辨率高 • 扫描覆盖范围大 • 四肢动脉的成像质量好 • MDCTA成为评价四肢动脉疾病的一种常规方法
55
二、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 (MDCTV)在下肢静脉中的应用
• 根据以上因素确定扫描参数:即扫描时间不能过短(由于64 层螺旋CT的扫描速度可能会大于对比剂向周围充填的速度)8
9
10s 24s
15s 39s
• 例二:两个峰值时间差值:39-24=15 s • 即:要维持测量范围内血管浓度始终位于峰值浓度
– 总扫描时间不能少于15s;或 峰值后延迟时间+扫描时间不能少于15s
63
对比剂混合不均匀? 血栓?
• 加扫延迟扫描后证实, 右侧为对比剂混合不均 匀,左侧为静脉内血栓
64
直接法:正常下肢深静脉
65
间接法检查技术
• 间接法 – 自肘静脉注入对比剂 (370mg/ml)120~150ml – 注射速度:3.5~5ml/s – 延迟时间:肺动脉CTA20~23s;下肢静脉MSCTV:120~ 180s – 肺动脉重建层厚1.25mm,重叠50% – 下肢静脉重建层厚2.5mm,重叠50% – 肺动脉扫描范围:为膈肌水平至主动脉弓上水平 – 下肢静脉扫描范围:同直接法,方向为从足侧至头侧
– 扫描时间不能过短,才能保证采集段血管在动脉峰值 内
– 经验:扫描时间宁可稍晚些,也不要过早(因为很多 时候,临床医生想知道小腿的三支动脉是否良好)
7
10S
15S
30S
49S
• 例一:两个峰值时间差值:49-30=19 s
• 即:要维持测量范围内血管浓度始终位于峰值浓度
– 总扫描时间不能少于19s;或 腹主动脉水平延迟时间+扫描时间不能少 于19s
少了后遗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 CTA在四肢血管损伤病变中有重要的价值 • CTA显示
– 动脉截断,动脉内栓子,动脉受压等 – 动脉壁损伤出现的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 – 也能显示周围骨骼、肌肉及各种软组织状况,指导临床治疗。
35
• 外伤病人:右侧股动脉断裂及血栓形 成,周围血肿形成,侧支供应远端
58
• MDCT技术的发展,MDCTV也逐渐在下肢静脉检 查方面进入了临床应用阶段
• 下肢静脉MDCTV成像方法
– 直接法 – 间接法
59
• 直接法:
– 直接将造影剂注入下肢静脉内 – 利用特制三通管可同时双侧上/下肢静脉造影
• 间接法:
– 常常与肺动脉扫描同时进行,利用静脉回流成像
60
• 双侧同时造影:
56
• 下肢静脉疾病分为血液回流障碍性和血液倒流 性疾病:
– 前者占30%,主要病因为静脉血栓形成 – 后者占70%,主要为瓣膜功能不全
• 临床上超过90%的肺栓塞源自下肢深静脉血 栓,必须依靠影像学检查作出静脉血栓的诊断 以指导治疗
57
• 肢体静脉造影操作相对复杂 • 超声最早在临床上应用于下肢静脉血栓检查 • 可以显示静脉瓣情况
• 增强螺旋扫描:满足重建层厚≼2.5mm,50%重叠即 可得到满意的重建图像
12
5 mm层厚 2.5mm间隔
9 2.5mm层厚 1.25mm层厚 1.25mm间隔 0.625mm间隔
层厚和间距越小,图像质量越高 13
图像后处理技术
• MDCTA扫描后可产生上千幅原始横断面图 像,需要把这些图像进行后处理重建以进 行诊断
始横断面图像,否则可能会得出错误结论
80
谢谢
81
及钙化
• CTA可清晰显示:
– 动脉瘤的部位 – 大小 – 直径 – 附壁血栓或粥样斑块 – CTA可给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指导临床治疗
41
动脉粥样硬化致双侧髂外动脉、 股动脉动脉瘤,股动脉中远段 闭塞
42
假性动脉瘤
CTA显示:
– 大瘤腔(常超出载瘤血管直径一倍以上),通过瘤颈 与动脉相连
– 早期瘤腔部分充盈,延迟扫描见瘤腔内造影剂增多, 最终充满整个瘤腔
36
右侧股动脉外
伤后假性动脉 瘤形成
37
多发性大动脉炎
• CTA表现:
– 动脉管壁僵直,轮廓光滑,管腔向心性狭窄或闭塞 – 范围广泛,程度不一 – 活动期动脉壁可见强化
• CTA:
– 可显示受累动脉数目、范围 – 进行分型 – 有无动脉瘤形成 – 对闭塞远端的动脉显示较DSA更好 – 侧支循环
38
• 对比剂剂量及速度:
– 0.5-0.7gI/kg,总量在80-120mL – 3.5-5mL/s,肘静脉内注入对比剂,40ml盐水 – (盐水+对比剂)总注射时间=延迟时间+扫描时间
6
MDCT扫描技术及采集
• 扫描延迟时间确定:
– 由于多层螺旋CT的扫描速度可能会大于对比剂向周围 动脉充填的速度
66
间接法最大优点 • 一次注射对比剂即可同时进行肺动脉和下
肢静脉成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