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恕而已矣 夫子之道——孔子的忠恕之道

合集下载

孔子“忠恕之道”及其道德价值解析

孔子“忠恕之道”及其道德价值解析

1”… ∞

“ 日 : 参 乎 !吾 道 一 以 贯 之 。 曾 子 子 ‘ ’
日: 唯 。子 出 , ‘ ’ 门人 问 日 :何 谓 也 ? 曾子 日 : 夫子 ‘ ’ ‘ 之道 , 忠恕 而 已矣 。 ’ 《 语 ・ 仁 》 曾参 悟 出孔 ”(论 里 ) 子的“ 一贯之 道 ” “ ” “ ” 即 忠 、 恕 二字 。郭 沫 若先 生 有
所重 申的治世 原则 、 阐述 的人 生 意 义 , 于 调 治 时 所 对
何 为 “ 恕 ” 孔 子 在 《 语 》中 未 明 确 指 出 忠 ? 论 “ ” 忠 的定义 , 只对 “ ” 以 明确定 义 。我们 先 解 析 恕 予 “ 恕道 ” 论 语 》 子贡 问 日 :有一 言 而 可 终身 行 。《 中“ ‘
No . 01 .1 2 1 Ge e a Nn 6 n rl 7
【 总第 6 7期 )

文史探 讨 ・
孑 子 “ 恕之 道 " 其 道 德 价 值 解 析 L 忠 及
温 丽 丽
( 州大 学松 田学 院 , 州 增城 5 17 ) 广 广 13 0
摘要 : 在物欲充塞的现代社会里, 人们的道德行为逐渐失衡。孔子的“ 忠恕之道”能够给予我们极大的道
德启 示 , 社会 道德体 系的 重建具 有重要 作用 。 以 ̄ - 的“ 恕之 道 ” 对 L- 7 - 忠 为研 究 对 象 , 析 “ ” “ ” 解 忠 、 恕 的含 义及
其辩证 关 系, 明“ 说 忠恕之 道 ” 的具体 实践 方法及 对社 会 的道德 价 值 。 关键词: 子 ; 孔 忠恕之 道 ; 德 价值 道
人, 不愿 别人 损害 自己的 思想 和 行 为 , 自己 也不 应 当 以这 种 思想 和行 为 去损 害 别 人 。观 察 “ ” 结构 : 恕 的

[转载]《论语.里仁篇第四》原文及译文

[转载]《论语.里仁篇第四》原文及译文

[转载]《论语.⾥仁篇第四》原⽂及译⽂原⽂地址:《论语.⾥仁篇第四》原⽂及译⽂作者:草⽊百合《论语.⾥仁篇第四》1、⼦⽈:“⾥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孔⼦说:“居住在民风淳厚的地⽅,是最理想的。

⼀个⼈选择住处⽽错过了民风淳厚的地⽅,怎么算得上明智呢?”2、⼦⽈:“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孔⼦说:“不⾏仁的⼈,没有办法持久处在困境中,也没有办法长期处在顺境中。

⾏仁者是⾃然⽽然,⾛在⼈⽣正途上,明智者则是了解⼈⽣正途的重要,⽽作此选择。

”(或:孔⼦说:“⼀个不⾏仁的⼈,不能够长久处于贫困的地位,因为他不知道仁的重要;同理,⼀个不⾏仁的⼈,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富贵的地位。

⼀个有仁德的⼈能以仁⼼待⼈接物,使他⼈获得安宁;⼀个有智慧的⼈,知道⾏仁对⾃⼰有利,对他⼈也有利。

”)3、⼦⽈:“唯仁者能好⼈,能恶⼈。

”译⽂:孔⼦说:“只有⾏仁者能够做到喜爱好⼈,厌恶坏⼈。

”(或:孔⼦说:“唯有仁厚有智慧的⼈,能够知道哪些是值得喜欢的⼈,哪些是值得憎恶的⼈。

”)4、⼦⽈:“苟志于仁矣,⽆恶也。

”译⽂:孔⼦说:“只要⽴志⾏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孔⼦说:“⼀个⽴志于⾏仁的⼈,没有所憎恶的⼈,也没有所憎恶的事。

”)5、⼦⽈:“富与贵,是⼈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去仁,恶乎成名?君⼦⽆终⾷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孔⼦说:“富有与尊贵,是每⼀个⼈都想要的;如果不依正当途径,加于君⼦⾝上,他是不会接受的。

贫穷与卑微,是每⼀个⼈都讨厌的;如果不依正当的途径,加于君⼦⾝上,他是不会逃避的。

君⼦如果离开了⼈⽣正途,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君⼦不会有⽚刻的时间,脱离⼈⽣的正途,在匆忙、急迫的时候坚持如此;在危险、困顿的时候也坚持如此。

”6、⼦⽈:“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孔子学说的核心就是“仁道”,“忠恕”是仁道的基本要求,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论语·里仁》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的原则贯通起来。

”曾参答道:“是的。

”孔子走出去以后,其他学生问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的学说只不过是忠和恕罢了。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 “忠,敬也。

从心中声;恕,仁也。

从心如声。

'可见,忠与恕是与人心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

中心为忠,就是要以自己的心为中,凡是以自己的心故判断,遵从心里的道德判断,以自己的心为标准,真诚相待,积极为人:如心为恕,“如”可以理解为好像,就是将他人的心比作自己的心,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什么是忠?什么是恕?曾子没有说,但孔子自己在别的地方有过解说。

什么是“忠”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论语·雍也》篇里:“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问孔子:“如果一个人能广泛地给民众以好处,而且能够帮助众人生活得很好,这人怎么样?可以称为仁吗?”孔子说:“岂止是仁,必须是圣啊!尧舜二帝也因为不能做到这般而感到愧对于民呀!一个心怀仁心的人,一定是首先自己要站得稳,然后看到别人摔倒也愿意扶的人。

首先自己要足够地腾达,而且也愿意博施济众。

能够先做好自己,然后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思想“仁”的具体体现。

一个仁爱的人,是一个以“博施济众”为己任的人,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但前提是自己要先有实力。

如果自己都站不稳,看到别人摔倒,你又怎么扶他呢?《论语·学而》篇又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参说:“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已: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曾子每日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孔门所谓“忠”实也包含“恕”的意思,此句中的“为人谋而不忠乎”,即是反省自己为别人打算是否做到了推己及人。

忠恕之道,一以贯之

忠恕之道,一以贯之

忠恕之道,一以贯之——浅谈《论语》里的忠恕思想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号:**********姓名:***忠恕之道,一以贯之——浅谈《论语》里的忠恕思想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论语•里仁》南宋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此有极其精微的阐释,并引曾子与门人论说(子出。

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以资博辨。

从而推论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的观点。

这是后来学者大多认同的一个说法。

而在《论语集注》关于该条的下面又引了程子的一段话。

这里程子首先对“仁恕”、“忠恕”观念进行了区分——“以己及物,仁也。

推己及物,恕也。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忠也。

忠者天道。

忠者无妄。

忠者体。

干道变化,各正性命,恕也。

恕者人道。

恕者行忠。

恕者用。

大本达道也。

”在这里“仁恕”的区别差异很小,难以理解,必须结合程子在论说“子贡”条时的论说才可以理解。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程子对此进行了解释:“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仁也;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恕也。

无者自然而然,勿者禁止之谓,此所以为仁恕之别。

”从这两条相关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仁,是自然而然,发乎天理天性的行为;而恕可能是后天教育,伦理节制所要求的行为。

这样一来,仁与恕的境界高下立判。

因而程子才说:“恕则子贡或能免之,仁则非所己矣。

”我们再来看“忠恕”之别,这里程子截然的将二者划分开来,而以“道”来绾合。

“忠”是天道,且是体,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它是“内心本然的认知”,永远存在。

而“恕”不同,“恕”是人道,是用,是用以践行“忠”的,立足于“恕道”的所作所为,呈现出来,那就达到了“忠”的标准,是“忠”的意识的外化。

因而“忠”更多的体现出客观性,有“忠”心,则可能衍出“恕”行为,而无“忠”心,则根本不可能去践行,也就没有“恕道”。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高考冲刺—《论语》理解性默写30句

高考冲刺—《论语》理解性默写30句

高考冲刺——《论语》理解性默写30句(1)孔子在评价诗经·关雎》时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主张文艺所表现的情感要讲究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任其泛滥。

(2)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强调一个国家如果得不到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

(3)鸟将死的时候,叫声格外悲哀,而人则“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4)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指的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6)颜回对于孔子的精神世界理解最深刻,他发自内心的对孔子赞美的话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7)孔子教诲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在对待利与义的态度上,君子与小人是不同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9)孔子称赞颜回有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0)孔子用一句话来评价《诗经》,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1)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是“《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12)孔子曾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来强调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很困难的。

(13)成语“名正言顺”出自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14)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提到,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但未来还可补救,此句出自《论语》的“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15)《圣经》说“不要与恶人作对。

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孔子的主张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6)“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孔子如此称赞年轻人的句子是“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7)孔子认为诚信为人的立身之本的句子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8)孔子主张“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的关于“仁”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孔子的关于“仁”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孔⼦的关于“仁”的核⼼理念是什么?孔⼦的关于“仁”的核⼼理念是什么?⽂化问答达⼈穿越繁华的阅读与思考要理解“仁”的核⼼理念,在《颜渊》篇中,这⼏段话⾮常有代表性:“克⼰复礼为仁。

⼀⽇克⼰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由⼈乎哉?”“⾮礼勿视,⾮礼勿听,⾮礼勿⾔,⾮礼勿动。

”“⼰所不欲,勿施于⼈。

”“樊迟问仁。

⼦⽈:爱⼈。

”“仁”的核⼼理念,概括起来,就是克⼰、爱⼈、复礼。

就“仁”⽽⾔,更核⼼的是“爱⼈”。

孔⼦的“仁”是为了“复礼”,“复礼”是“仁”的⽬的。

孔⼦讲“仁”不离政治理想和施政理念和⽅策,孔⼦的道德是君⼦之道,不是普通的⼩⼈之道。

所以他的“仁”不是以⾃⾝为⽬的,“礼”才是“仁”的归宿。

复礼必须通过爱⼈的⽅式才能达到,这是孔⼦继承历史上的民本思想提出的特⾊理念。

爱⼈,是“仁”的特征。

由于这个爱⼈是为了“复礼”,所以这个“爱”是和“礼”的等级制紧密结合在⼀起,是有等差的爱,是先爱亲,后爱⼈,由爱⼈,以致爱上、爱君、爱国。

这和墨⼦提倡的“兼爱”不同。

如何算爱⼈? “曾⼦⽈:‘夫⼦之道,忠恕⽽已矣。

’”这个道,很明显就是指“仁”和“礼”,也完全适合于描述“爱⼈”的表现。

关于忠恕,论述很多,主要是推⼰及⼈,“⼰所不欲,勿施于⼈”,待⼈要宽容。

要“爱⼈”必须克⼰。

要“爱⼈”也不是容易的事,⾃然⽽然的事,孔⼦也慨叹,没有见过有好德如好⾊者;说当时能见到赴汤蹈⽕的群众,没见过为仁⽽死的百姓。

(“民之于仁也,甚于⽔⽕。

⽔⽕,吾见蹈⽽死者矣,未见蹈仁⽽死者也。

”)但也认为,要达到仁没有多么难,要仁就可以得仁,并且不应该埋怨,(“求仁⽽得仁,⼜何怨。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矣!”)所以,克⼰是要改变⾃⼰的那些低级趣味,获得良好的道德修养。

克⼰是到达道德理想的必须的条件和途径。

孔⼦的克⼰特别是对君⼦说的,克⼰⽅⾯,主要是“修⼰”、“约”、“戒”,提倡通过内求的⽅式提⾼道德修养。

达到爱⼈的境界,最经常的⽅法就是“⾃讼”、“⾃省”、“⾃责”等等。

浅谈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在现代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浅谈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在现代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浅谈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在现代道德教育中的价值【摘要】“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伦理原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行仁之方是重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律,它所提倡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思维模式和待人方式,对于我国现代道德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忠恕之道现代社会道德教育“忠恕”是儒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贯穿于孔子仁学的方方面面,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丰富的内容。

“忠恕之道”作为一种道德原则、道德实践方法,在创造良好社会气氛、协调各阶层关系等方面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今天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忠恕之道”仍是建构共同价值规范的基础,它对充实个体道德精神、提高社会成员道德责任感及对现代道德教育均有积极意义。

一、“忠恕之道”的含义《论语》记载,孔子对曾子云:“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门人问曾子何意,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为了正确理解孔子的“忠恕”思想,有必要对作为儒家道德学说重要命题之一的”忠恕之道”的内涵进行考究。

1.“忠”的本体意义《说文解字》认为“忠,敬也。

从心中声”[1];“忠”是形声字,心是形旁,中是声旁。

有学者认为“忠是会意字,从中,从心,心在中为忠”[2]。

“忠”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8次,分布在15篇中。

“对孔子思想里的‘忠’不能就其只言断语,作片面理解和阐释,而要全面加以领会,分析其实质。

”[3] 孔子所说的“忠”首先指的是“忠人”。

例如《论语》中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孔子认为要使“人忠”必须从自己做起。

其次是“忠事”。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他说的道跟老子的道,有什么不同?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他说的道跟老子的道,有什么不同?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他说的道跟老子的道,有什么不同?《论语·里仁》记载孔子跟学生们的对话:“朝闻道,夕死可矣”。

又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

”门人问曾子:“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简单说,忠恕之道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孔子之“道”的含义并非那么简单通常人们这样解释孔子这句话:早上听说这个道理,晚上死也可以。

显然,这个解释不足以说明孔子所说“道”的重要性,他可以为之而死的“道”,绝非那么简单一笔带过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孔子一生到底听说过多少类似的“道”无法统计,那就是说,孔子已经可以“死”了无数次了。

这种死,死得其所吗?夏明翰临刑前写过一首正气凛然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的意思明确无疑:他心怀共产主义坚定信念,工农革命运动正如火如荼,有“试看将来之环球,必是赤旗之世界”的豪迈。

面对即将到来的胜利,死何足惜?所以,他可以笑对未来,视死如归。

相比于一代圣人孔子,难道他真的为了听到一个道理就可以兴奋到可以死去吗?肯定不会。

那么,孔子所说之“道”是什么意思呢?《礼记·中庸》中关于治学是这么说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其中学、问、思、辨四个字,是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的概括,但学习最终要落实在一个'行'字上,即去做,去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而孔子终其一生为之奋斗的就是“克己复礼”。

在孔子看来,当时的世道已“礼崩乐坏”,不闻世之有道久矣!他所能为之去死的应该就是这个“不闻世之有道久矣”之“道”!因此,孔子所言'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应该理解为:早晨听说世人明白了“道”,并能身体力行,按“忠恕仁义”去做,即使晚上为它而死也值得。

'孔子是“道”与老子之“道”孔子所言“道”,是“忠恕仁义”之道,是人伦之道,这种人伦关系可以用儒家的“三纲五常”来概括,儒家认为三纲、五常是天理的展开,是'天理'在社会规范的产物,是协调社会关系永恒不变的天理妙药,至此,朱熹的'理一分殊'论便成为社会生活秩序的规范了。

漫谈孔子的忠恕之道

漫谈孔子的忠恕之道

• 然而,民风的转变究竟靠什么呢? 孔子从人际关系的对等性特点出发, 认为民风的转变靠的是执政者的表 率作用,要转变民风,执政者自己 必须要以身作则,因为榜样的力量 是无穷的。
• 孔子认为律人必须先律己,正人必须 先正身。孔子反复强调:“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卫灵公篇》)“其 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从。”(《子路篇》)“苟正其身矣, 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 何?”(《子路篇》)“子帅以政, 孰敢不正?”(《颜渊篇》)
• 可如今,我们有的领导干部,人在其位,不谋其 政,纸醉金迷,消极腐败。有人列举了一些政府 官员的“七宗罪”:作秀、低效、逐利、弄权、 失信、渎职和享乐。 • 也有人给某些领导者画像: • 身体越来越胖,心胸越来越小;胆量越来越大, 正气越来越少;娱乐越来越多,快乐越来越少; 搞笑越来越多,幽默越来越少;恋的越来越多, 爱的越来越少;发言越来越多,真话越来越少; 活动越来越多,运动越来越少;职称越来越多, 学问越来越少;权势越来越高,威望越来越小。
• 这些人与令尹子文“三仕”“三已”的差 距太远。孔子称赞令尹子文“忠矣”,就 包含“忠于职守”的意思。子张学以致用, 孟子赞扬他“有圣人之一体”(《孟子· 公 孙丑上》),可见,子张对孔子思想的继 承和传播是“尽心竭力”的,被后人列为 儒家八派之首。
• 有几句话与大家共勉:
• 你永远不能休息,否则你就永远休息;你 永远不能疲倦,否则你就永远疲倦;你永 远不能懈怠,否则你就永远懈怠。 •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 执政者首先要自律,自律不严,何以服众? 你举止端庄,就能赢得尊敬;你敬老爱幼, 就能赢得忠诚;你任用贤良,教所不能, 就能使人勤勉。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 群众看干部。因此,执政者要堂堂正正做 官,规规矩矩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一切 从自身做起,时时处处事事做出表率。正 如孔子所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颜渊篇》)

浅谈 “忠恕”

浅谈 “忠恕”

浅谈“忠恕”“忠恕之道”是中国儒家伦理范畴,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

“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

最早将忠恕联系起来的是中国春秋时代的曾子。

他在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

通过这段时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本人认为工作中和为人处世中应时刻牢记“忠恕”,以“忠恕”为本。

一、忠恕之道的基本内容1、中心为忠,以自己的心为中对于“忠恕之道”的“忠”,很多人认为它是在宣扬一种“忠君无违, 曲己成人”的奴性道德,这种见解实有偏颇。

诚然,忠恕之道却有忠君之意,但是不是其主要内容,更不是其唯一内容。

论语提到忠字的有15篇,共17处,但只有两处提到忠君且是在强调君能上孝于亲, 下慈于民 , 君使臣以礼的前提下提出来的。

由此可见,孔子所认为的“忠”是广泛意义上的,而不是狭隘的。

它更多的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真诚相待,积极为人。

朱熹《论语集注》释“忠恕”云:“尽已之谓忠,推已之谓恕。

”意思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即为忠。

当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上级安排的事,我们自己职责份内的事,答应了别人的事等,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我们就做到了忠。

忠,中心为忠,以自己的心为中。

在这个充满诱惑的现实社会里,我们更要明确自己心里的道德标准,凡是深思熟虑,不可随波逐流,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2、如心为恕,推己及人“忠恕之道”的一个基本内容即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思想中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要求,几乎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信条。

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在他人身上。

这个基本内容也有它存在的消极影响。

如果我们都坚持这个观点,自己不想要的东西都不给别人,那么又何来当今的“捐赠”“慈善”?时代在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也应该有所变化。

在当今时代,我们更应该接受它的积极影响,即“如心为恕,推己及人”。

这个层面上的内涵要求我们把他人的心比作自己的心,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考虑下,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到宽恕他人,用一颗宽容的心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孔夫子之道

孔夫子之道

孔夫子之道儒家修行的目标是止于至善,达到圣人仁爱的境地。

落实中华传统的纲常伦理之道,便是做人与修行之根本。

宗圣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者,心上有中,意指不偏不倚,中正无私,逢事而尽其心,在位而尽其职,无半点虚心假意,心专诚一之谓也。

恕者,如下有心,时时处处要从他人的角度去设想,人我一体,仁慈博爱,舍己利民为恕。

遇事反求诸己,推己及人,化凡心为圣心,化自私为大公,则恕道常在矣。

忠恕,就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一个保证,也是为人本具之良心!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圣人:是否有一言可以终生奉行?孔圣人回答:那就是“恕(道)”呀!自己不愿意之事,千万不要强加于别人。

恕者如其心,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就是时时处处要从他人的角度去设想,自然很多冲突就解开了。

其实善恶就在一念之间,多为别人着想,就是与人相处的原则。

孔圣人道述尧舜、教正人伦。

人伦就是五伦,五伦大道是人伦之根本,也是做人之基础。

(1)君臣有义:居上位者(君)要以礼对人,下位者(臣)要奉上以忠以敬,君仁而臣忠,则君安而臣乐也。

(2)父子有亲:父母教化子女当仁爱教导;孩子侍奉父母要孝顺恭敬,父慈子孝,则父子有亲也。

(3)夫妇有别:夫敬爱贤妻,妻敬爱夫君,相敬如宾,家有诸事商议而行,家和万事兴,自然白头偕老也。

所谓夫妇有别者,即非自己之夫,或非自己之妻,即不可犯淫乱,而破坏人伦道德。

虽是自己之夫或妻,身为夫者应待其妻如待友,为妻者须事其夫如事宾客。

(4)长幼有序:敬老爱幼。

年长者,须尽其责务,以教爱幼辈;年幼者,安其身份,以恭敬长辈。

长幼各守其道,而不乱纲常,则一团和气,尽享天伦之乐也。

(5)朋友有信:朋友之间,善事助而成之,恶事劝而改之,以信义相往来,不论贫富,一视同仁。

君子之交淡如水,但逢有事,则能尽心竭力相顾相助,此即是仁义道德之益友也。

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

仁:孟子曰:“仁者人也,亲亲(敬爱父母)为大。

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

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

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自古以来传颂的经典。

在《论语》这部著作中,孔子用极其简单却又富含寓意的话教会了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下面是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文章内容。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中记录着一个故事:孔子对着自己的弟子们说:“吾道一以贯之。

”说完之后,就施施然而去,留下弟子们一头雾水地愣在那里。

唯独有曾子明白了孔子的话,并且深以为然。

别的弟子问曾子老师的话是何意,曾子回答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个简短的故事里,明确鲜明地告诉了我们孔子为人处世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忠恕”二字。

忠恕二字何以解释,论语中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这是孔子在另外一个时间亲自回答的,他依旧简短地说了一句话,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后来被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领袖伏尔泰奉为圭臬,认为孔子的话语正是其思想启蒙的主旨所在。

这样简短的八个字,在两千年之后被一个法国思想家如此推崇备至,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是一个言简意赅,但却又意蕴深远的八个字。

孔子的思想以中正平和著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如此。

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就不要推到别人的身上。

这是一种典型的推己及人的思想。

虽说以己度人并非一种完全正确的思想方式,但是通常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又有多少人会接受你的推脱呢?这是一种对于自我行为的原则性约束,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

这个原则集中体现了两点对人态度:一,人人平等。

二,高尚自我。

人人平等是一种很难得的处世观念,尽管这个世界推行人人平等的观念推行了几百年,但是直到现在,我认为也并没有真正做到。

人与人毕竟是不同的。

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社会地位,会造就千差万别的世界观。

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自然就会有不同的眼界,对于与自己相差甚远的人,实际上无论是从心理情感上,还是具体行为上,都很难做到真正的平等。

孔子“仁的思想及意义

孔子“仁的思想及意义

孔子“仁”思想简析“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曾子深悟孔‎子“一以贯之”之道,即“忠恕而已”,(《论语·里仁》)“忠恕”即“仁”的思想,可见“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

不过,历来对孔子‎的“仁”往往多有误‎解,其根本原因‎是人们大多‎习惯以给概‎念下定义的‎方式,来对“仁”作出解释,这往往不能‎把握“仁”的真实内涵‎。

中国思想的‎特点在于避‎免以规定性‎的语言讨论‎对象,这与西方重‎视逻辑的哲‎学,明显不同。

所以,孔子不抽象‎地界定“仁”,而是针对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对象‎,具体地讨论‎“仁”所具有的复‎杂内涵。

一般都说,孔子的“仁”是要求人们‎去“爱人”。

然而,究竟是什么‎样的“爱”呢?墨家也讲“兼爱”,可是作为孔‎子后学的孟‎子,严厉地批判‎了墨家的“爱”是盲目的“爱”。

因为天下人‎都要爱,那么岂不是‎自己的族亲‎和外人无亲‎疏之分了么‎?所以孟子骂‎墨子是“无父”,可见儒家的‎“爱”要从自己的‎父母做起,然后扩充到‎其他人,即“等差的爱”。

在判断人们‎的行为是否‎合乎“义”的标准时,孔子往往贯‎穿了他的“仁”(爱人)的精神。

如弟子曾问‎孔子,当父亲偷了‎别人家的羊‎,儿子是否应‎该告发父亲‎的时候,孔子的回答‎是“子为父隐”、“父为子隐”才合乎“爱有等差”的“仁”的精神。

在此情况下‎,大义灭亲的‎事正不合儒‎家的原则。

“仁”的精神具体‎贯彻于行动‎,就是“忠恕”之道。

“一以贯之”的“贯”即“行事”的意思,所以孔子强‎调实践“仁”比了解“仁”更重要。

孔子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所以“仁”的精神之客‎观化的体现‎,就在于“忠”“恕”之道了。

所谓“忠”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的‎,也就是孔子‎所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就是自己想‎要的事情,也希望别人‎能够拥有。

所谓“恕”是从消极的‎方面来说的‎,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

论语导读讲稿9——忠、恕

论语导读讲稿9——忠、恕

个德目为基本内涵。在家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悌的道德 要求;办事严肃谨慎,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待人忠心 诚意显示出仁德的本色。

恕 <名> 形声,从心,如声。
本义:恕道,体谅
同本义又如: 恕直(宽仁正直);恕心(仁爱之心);恕实(忠实、
老实);恕道(宽仁之道) 恕 <动> 饶恕,宽恕: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恕 宽容,原谅: 宽~。饶~。~不收礼。~不请客。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中的忠与恕
《宋史· 岳飞传》: ‚狱之将上也, 韩世忠不平,诣桧诘 其实,桧曰:‘飞子 云与张宪书虽不明, 其事体莫须有。’世 忠曰: ‘莫须有’ 三字,何以服天下?‛
为袁崇焕守墓376年的家族:我们为忠义两字
走进位于广渠门内东花市斜街52号的袁崇焕墓的大门,还 隐约能闻到油漆的味道。两进的小院,过了祠堂,后面就是青 砖矮墙围起来的明代抗清将领袁崇焕的墓园。墓园内有一大一 小两墓,大的墓碑上书‚有明袁大将军墓‛,小的只有一块无 字墓碑。 就在这寥寥几间房的院落里,和文物局工作人员的办公室 平行的还有一间面积不小的屋子,上面挂了一个牌子:‚佘幼 芝办公室、接待室‛。为什么在面积不大的袁崇焕墓遗址里设 立一个人的办公室,她和这个墓有什么关系? 佘幼芝,一位67岁的老太太,佘家的第17代。她的先祖就 是袁崇焕墓旁边的无字墓碑下埋葬的那个无名人,现在被称作 ‚义士‛的佘家先祖。当年袁崇焕背负‚谋叛‛罪名被崇祯皇 帝冤杀,佘家先祖冒险将其遗骨收葬,并立下家训,让佘家世 代秘密守墓。迄今为止,佘家守墓已经376年了。一名美联社记 者在采访后曾经感慨地说:‚我们美国立国也就二百多年,你 们佘家却为一个人守墓三百多年,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佘幼 芝说:‚不为别的,就为忠义两字。‛

何为“道”——孔子之道的分化与解析

何为“道”——孔子之道的分化与解析

第35卷第1期延边教育学院学报Vol.35No.12021年2月Journal of Yanb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Feb.2021145何为“道”——孔子之道的分化与解析王晓璇(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摘要:“道”是中国传统社会儒士追求的最高目标。

孔子歿后,儒家分派。

各家学派对孔子之道的理解也全然不同。

本文以孔子的三位弟子曾参、有若、子贡对“道”的理解,将孔子之道分为“忠恕”说、“仁”说以及“文章、性与天道”说,并分析了孔子之“道”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孔子;道;分化;解析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64(2021)01-0145-05明儒吕坤《呻吟语》曾言,“道在天地间不限于取数之多,心力勤者得多,心力衰者得少,昏弱者一无所得。

……毕竟是世有圣人,道斯有主;道附圣人,道斯有用。

”[1]在吕坤看来,“道”是客观存在于天地间的,但得道之人,却依据自身的条件,有“道”之多寡的异同。

“道”之所存能够世代流传,皆是因圣人得“道”多而传承于世间。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2]韩愈的话明确阐明“道”的传授体系,虽然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没有提出“道统”一词,但道统意识是儒家自孔子以来的一贯思想。

孔孟歿后,儒家分成很多派别,哪家哪派才是真正道统的传承者,各家各执一词。

中国传统社会一直将孔子视为“道”的继承者与传承者。

“天子之位也,是谓治统;圣人之教也,是谓道统。

”[3]“治统”与“道统”是本身是一对无法调和的概念,古代帝王一直苦苦追寻“治教合一”的平衡,但在中国历史上,二者始终处于博弈状态,绝大多数皇帝将追求“治教合一”作为崇高目标,然而更倾向将“道统”凌驾于“治统”之上。

以圣贤孔子之道为核心,在礼仪制度上,孔庙是“道统”的形式化;从国家制度来看,学校是“道统”的阵营地。

忠恕之道——论语

忠恕之道——论语

课程报告课程:《论语》与儒家文化课程号:0200R400所在学院社区学院学号********姓名曹连强任课教师刘奕成绩: __________________ 2012-2013春季学期“忠恕之道”之我见姓名:曹连强学号:12121583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孔子之道就是仁道,忠恕之道为其根本,同时也是人际交往的原则。

忠恕是仁的两种表现,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属性。

对上的关系和对下的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两种基本关系,忠恕就是处理这两种基本关系的两条原则,同时也是仁的体现。

对上要忠诚,对下要宽恕。

有了这两条原则就能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就能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准则,就能达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界。

故而,忠恕之道可谓是中华文化之精华。

何谓“忠”?那究竟什么才是“忠”呢?上面已经说到,“忠”即忠诚之意,是一种对上的关系。

当然这只是一种对为官之道的解释,其实,“忠”这一准则可以应用的更为广泛。

《论语·学而》篇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句中的“为人谋而不忠乎”,即反省自己与别人交往是否做到忠诚,是否为别人着想,是否以他人为中心。

很显然,这里的他人不仅仅是指上级,也包括朋友、亲人以及不认识的人;凡只要与自己共事的人都包括在“他人”之列。

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解释“忠”,便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即推已及人,亦即“推已所欲以及于人”。

在《论语·雍也》篇有:“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这里孔子提出了“圣”与“仁”的区别,并提出了达到仁的方法论原则。

孔子忠恕思想的内涵

孔子忠恕思想的内涵

孔子忠恕思想的内涵卜师霞摘要忠恕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但对其内涵的界定有所分歧。

本文从训诂文献出发, 认为“忠”“恕”是在“克己”上统一起来的实现“仁”的心理换位原则。

对于“忠”“恕”的关系, 本文认为“忠”“恕”并非是积极和消极的并列关系, 也并非是“因忠而恕”的因果关系, 相反, “恕”在外延上涵盖“忠”, 应该是“忠”的心理前提。

关键词孔子忠恕心理原则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 -2627(2007)05 -0004 -05作者:卜师霞, 女, 1974年生, 吉林梨树人,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讲师, 博士, 研究方向为训诂文字学。

北京100875“仁”在孔子的思想中是一种终极的追求。

《论语》中“仁”字共出现109次, 其中105次都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用法①。

涉及“仁”的定义13条, 均见于师徒之间的问答, 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 孔子对“仁”的阐述都是不同的。

但《论语》中却指出了“仁之方”为“忠恕”。

《论语·里仁》:“子曰: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中进一步阐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足见“忠恕”是孔子道德思想中被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准则。

一如何理解孔子的“忠恕”? 怎样解释才更符合《论语》的精神, 接近“忠恕”的本质内涵? 历代学者对“忠恕”的阐释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如下几类:第一类是将“忠恕”作为实现“仁”的两种方法, 但对于“忠”与“恕”之间并未作更多①杨伯峻:《论语译注》,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年版, 第221页。

分析。

例如《礼记·中庸》:“忠恕违道不远。

”唐代孔颖达正义云:“忠者, 内尽于心。

恕者, 外不欺物。

”又云:“言身行忠恕, 则去道不远也”。

第二类是宋代学者提出的“体用”之说。

《朱子语类》卷二十七对“忠恕”进行了详尽阐释, 认为“忠恕只是一件事, 不可作两个看”。

浅析孔子的正名思想

浅析孔子的正名思想

浅析孔子的正名思想随着春秋周王朝的衰弱,周礼制度也逐渐受到破坏,社会秩序不断受到挑战,出现了很多“非礼”、“僭越”的现象。

各诸侯王对天子的朝聘之礼几乎完全废弃;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以及当季氏要去祭祀泰山时,孔子叹呼“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论语·八佾》),仅仅地位身处士大夫的季氏却用着诸侯甚至是天子才有资格的礼制,种种“非礼”、“僭越”的行为在这一时期并不少见。

正如《左传》中子家驹所言“诸侯僭于天子久,大夫僭于诸侯久矣”。

面对礼乐崩坏、名实不符、道德伦理败坏的乱象,孔子提出“必以正名乎!”的思想。

要理解“正名”思想,我们首先来解释一下“名”给含义。

“名”最早出现于甲骨文中,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名,自命也。

从口,从夕。

夕者冥也。

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

大概意思是,白天人们可以通过体态样貌来区分彼此;可一旦到了晚上,彼此之间相互看不清,因此人们就需要说出自己的姓名来区分彼此。

可见“名”是一种符号,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而产生的,其本质作用就是来解释和区分不同的事实或者事物的。

因此,“正名”仅从字面意义来理解,就是辩正名称或者名分,也可以理解为纠正名称或者名分。

当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也就是说,君主要有君主的样子,臣子也要有臣子的样子,以此类推,父亲的言行举止要符合其身为父亲的要求,儿子的言行举止也要符合其身为儿子的要求。

因此,结合孔子的这段话来理解,“正名”思想也就是要求各是行其所是,使之名实相符。

当君臣父子都做好自己角色的应当做的事情,社会秩序便能够建立且良好运转,大家各行其是,各司其职,社会也就会变得和谐稳定了。

那又该如何“正名”?那就需要结合孔子思想里的两个关键词“礼”和“仁”来深究了。

孔子在《论语·颜渊》中提出“克己复礼为仁”,意思大致为抑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语行动都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仁”人了。

孔子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_图文(精)

孔子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_图文(精)

文丫匕空孔子“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白臣(唐山师范学院政吏系河北唐山063000摘要:孔子的“忠恕之道”是其“仁学”思想的精髓,是践行“仁爱”的基本道德行为准则。

“忠恕之道”内涵丰富。

意义深刻,1无论是对人体道德的发展,还是对社会道德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Abstract:K‘ng Zi“the loyd road”is it“the kernel study”the thoughtL'镐erlcc.is拙“the benevolence”card砌virtuesstandard of cond uct.“tlle loyalroad”the connotation is rich,the dgni6c扭cc is profound,辑g≯lrdlc踮tO human body morals devd-opment.has the important valuetosodalmorals’1fogress.关键词:忠恕之道仁爱和谐key word:The loyal road benevolenceisharmomom。

作者简介:白庄-(1972一,男,河北卢龙人,讲师伦理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识别码JA【文章编号】1004-7069(2010-05-0179-01。

忠恕之道”是孔子。

仁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精髓。

“忠恕之道”作先秦儒家践行。

仁道”的基本方式和行为原则。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忠恕之道”的涵义。

在孔予“仁学”思想中,。

恕忠之道”是“为仁之方”,在<论语》中关于“忠恕之道”的直接表述有:子目:“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日:。

唯。

”子出,门人问日:“何渭也?”曾子日:。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在孔子仁学思想中,忠恕之道居于重要地位。

它“忠”和“恕”两个相互贯通的范畴构成。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

忠,敬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