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语文味深深汉语情

合集下载

读——体现浓浓的语文味

读——体现浓浓的语文味

读——体现浓浓的语文味【摘要】学习语文离不开品味语言。

现在语文教学提倡多读,于是有的教师就千方百计、不厌其烦地运用各种方式读,但读过来,读过去,学生很难真正地领悟到语言的魅力。

我们不论采取怎样的方式,都不应该忘记我们语文的本性,在学习语言文字时,一定不要忘记带学生去玩味语言,领悟语言的美,进而学会运用语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语文味随着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与手段走进了课堂,霎时间,语文课变得形式多样起来。

但是,细细回味,总觉得如今的语文课缺少了些什么?众所周知,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缺少了语言的课堂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所以,语文课就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像中,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享受语言的魅力。

1 通过学生自己读,读中悟情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课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

要想有效地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学生必须要自己朗读,才能借助体味和揣摩课文内在意蕴。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散文,语言亲切,感情真实,通过反复朗读,以至达到可背诵的程度,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作者所表达真挚情感通过朗读作品中的人物、情景便跃上纸面,作品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各段写法类似,均由话别引出发生在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令人荡气回肠的往事。

教学时应凭借朗读理解其意,感知其情。

在朗读描写大娘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吃的这一部分时,对描写大娘动作的词要求重音朗读,辅以缓急恰当语气,读出朝鲜大娘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一心挂念志愿军战士的慈母之情。

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情感基调,加强感情朗读,以达到升华情感体验之目的。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

2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

语文课堂应呈现浓浓“语文味”

语文课堂应呈现浓浓“语文味”

语文课堂应呈现浓浓“语文味”摘要:在看过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教学形式之后,回归现实的常规课堂,使语文教学达到真、纯、实、活的境界。

呈现出浓浓的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味诵读品词练写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0.232语文新课标实施以来,给语文课堂带来了一道崭新的风景线:课堂上课件的大量运用,形式多样的自主探究……但是,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看过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教学形式之后,回归现实的常规课堂,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教师应千方百计使语文课堂呈现出浓浓的语文味。

1 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想要让语文课彰显语文味,最重要的手段是读。

诵读,能够让学生记住文本中优美的语言;诵读,能够帮助学生体验原文的韵味;诵读,享受文本意境的熏陶,培养自己的语言感觉。

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激发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当然,这里的“读”,不是有口无心的读,而是带有一定目的的读,每读一遍都会理解更深刻、效果更佳的读。

如我们在学习《小珊迪》这篇课文时,第一步可以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文本,要求学生用一个词语来描述小珊迪。

接下来,老师把学生说出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每一个学生感悟不一样,站的角度也不一样,想出来的词语肯定也会千差万别。

只要是学生领悟出来的,都应该积极地去鼓励。

但老师一定要让学生说出从文章里哪些地方能看出这些词语所描述的小珊迪来。

然后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十足的语文味。

2 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读书一定要细嚼慢咽,方能体会其味道。

小学语文选取的大多是文质优美、声情并茂的文章,语言点也非常多。

这些都需要我们仔细品味,反复推敲,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2.1 联系上下文品词赏句任何词语、句子都是用来诠释整个文章的情感的。

因此要真正体会字、词、句的味道,我们必须要对文章有总体的把握。

让我们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再浓些

让我们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再浓些

让我们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再浓些近年来,由于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老师的教法不断创新,形成了语文课堂生动活泼的局面,教师充满激情的情感说教,学生轰轰烈烈的讨论合作,精致的多媒体课件频频展示——热闹之余,却总感觉缺少点什么。

“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上?怎么才算是一节真正的好的语文课?”我一直讨论并思考着。

“语文姓语,语文课上别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指导。

”偶然瞅见的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

浓浓“语文味”,纯纯本色美,不正是我们课堂上所缺少的吗?所谓“语文味”,就是让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体味情趣。

语文课,我们应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运用语言,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成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课堂中引导我们的学生,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呢?以下两种理念的建立非常重要。

一是切实将文本解读看成是一个语文老师真功夫。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谈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首先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

想想刚毕业时,自己只看教参,只是满足于教参对文本的解读,形成了一种思维的惰性。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又仅仅是满足于电脑中现成的教案解读,缺乏对文本的深度思考,没有读到文本的内部去,读到作者的心里去,因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是“陌生化文本,才有距离造就美丽。

”因为,“熟悉的地方你找不到风景”,这是教研室胡修江老师说的。

备课前,我们要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陌生化感知文本;不要先看参考书或者有关的教学资料,而是以一种平静的心态接触文本,用心灵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平静地倾听文本的叙述,倾听作者的叙述,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之进行情感的交流与碰撞。

比如郁达夫《古都的秋》倒数第三段话题一转,引用相关的作品与诗句大谈中外诗人对秋的歌颂与悲啼。

浓浓语文味 深深人文情—《木兰从军》课例评析

浓浓语文味 深深人文情—《木兰从军》课例评析

也参与 到其 中 , 分别扮 演父 亲 、 弟弟 、 妹 妹等不 同的角色 , 学生扮演 花木兰 , 让 进
行 现场模拟 , 再现 “ 说服” 的场面 。 面对年
生没 能读 出“ 焦急 万分 ” 的心情 , 老师 唐 没有就此放 过 , 而是风 趣地鼓励学 生 : 这
只是 “ 焦急十分 ” “ 、焦急百 分” 然后让学 ; 生再读第 三遍 、 四遍 …… , 第 学生终于读

现出花木兰飒爽英 姿的英雄形象 。这个
教 学 环 节 通 过 学 生 的个 人 理 解 ,以 及 多
” —Biblioteka 次 的品读 , 不仅 体 现了《 文课程 标准 》 语
中的 “ 阅读是学 生的个性化行 为” 要珍 “ 视学生独特 的感受 、 体验 和理 解” _ 的教学 理念 , 凸显了 “ 还 以读 为本 ” 的语 文教学 本色 , 同时让学生 明白 : 原来一个 句子可 以有不 同的读法 。 二 、 挖教材 , 设训练 , 现浓浓 深 巧 体

指 导 品 读 。 显 语 文 本 色 凸
老多病 的父亲 、未 足当兵年龄 的弟 弟和 担心姐姐 的妹妹 ,木兰分别找 什么理 由
来劝说家人? 样的训练 , 这 激发学生展开
文 中描 写木兰奔赴 战场用 了这样 的 句子 :木兰告别 了亲人 ,披战袍 ,跨 骏 “ 马, 渡黄河 , 过燕 山 , 来到 了前线 。” 老 唐 师在 教这 句话时 , 凸显了个性化 阅读 , 她
学 中落实 听说读 写 , 凸显语 文味 , 透人 渗
文情 ; 目前“ 文强化 、 文弱化” 对 人 语 的教 学现状是一 面很好 的镜子 ,具有借 鉴价 值。 ( 责编 李景和)
这个环节 时 ,由于课文 只简 单地用一句

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 ——浓浓语文味

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  ——浓浓语文味

还语文课堂本色——浓浓语文味什么是语文?语文是对秦砖汉瓦的向往;语文是对唐诗宋词的热爱;语文是从笔端流出的锦绣文章;语文是侃侃而谈的风度和气魄;语文是处变时,镇定自若的神情;语文是举手投足间的“书卷气”;语文是……语文就是说铿锵有力中国话,写方方正正中国字,书洋洋洒洒中国文,做堂堂正正中国人。

语文,它涵盖着人类社会一切的辉煌。

这,才是语文。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

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

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

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

我理解的就是我们每次训练重点中提到的“学习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其实“怎么写的”就包括这种“表达方法”。

王崧舟还说:具体地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作为一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本着以学生为本,深入研究教材,结合低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把这块蕴涵了中华悠久文化的瑰宝传递给我们的孩子。

使语文课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一、通过识字教学感受中华民族文字的悠久文化,使语文课堂洋溢浓浓语文味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

我通过向学生渗透一些字理知识,不但使学生了解中国汉字的一些文化,而且促进了识字教学。

汉字中有一些字属于象形字,如“山、石、田、土、井”,这些字与实物都有许多相似处,所以让学生观察实物或实物图片后再识记,轻而易举。

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抽象思维能力要强得多。

所以,识字教学与具体的事物和形象相结合,利于学生识记。

汉字中有一些会意字,如“彩”这个字,在教学时我告诉学生古人认为三、六、九为大数,所以“彩”右边的三撇表示颜色多,而颜料又是从植物中提取而来的,所以“彩”的左边上边是爪字头,下边是木,意思是人们从植物中提取颜料。

黄抗美字理识字

黄抗美字理识字

读,看看能不能让人听起来口水流得比这位同学的还要长。 生 3:(读得更好,前一“滋”重读拉得更长。)师:(打趣地) 哟——口水流出有一尺长啦。(众大笑)…… ……师:这个 种田人捡得一只兔子吃就想天天捡得兔子吃,于是,他丢下 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上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 树桩上。这个种田人是男的还是女的?生:男的。师:“男” 字是什么结构?生:上下结构,上田下力。师:为什么“男” 字用“田”和“力”组合而成?(多位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教师最后依据“男”字的字理和综合同学们的意见,用顺口溜 概括了“男”字的形义:田加力,组成男,田间出力好儿男; 男字读音又通难,男子汉就不怕难。)师:同学们,这个种 田的“男”人,他不在“田”间出“力”了,而是整天去守野兔了, 他还像个“男”子汉吗?生:不像男子汉,像个懒汉了。师: 他不劳动又想有收获,用一个词来说就叫什么?生:不劳而 获。师:大家仔细看看“获”字怎么写,为什么由这几个部件 组成。(教师提示“收获”的“获” 原写作“穫”,特指收获稻禾; “捕获”的“获”原写作“獲”,特指带犬打猎而捕获兽类,现已 简化统写为“获”。如何识记这个简化字的形义呢?在教师的 引导下,学生依据词义和自己的想象灵活识记为:要想收“获” 粮食,就必须去种庄稼,所以“获”字有个“艹”,要想有兽肉 吃,就必须带“犬”去打野兽,所以“获”又由“犬”和“犭”组成。) 师:这个种田人既不去种庄稼,也不带猎犬去打猎,最后的
是常见的偏旁,但是,很多教师只是让学生说出其名称叫“反 文旁”即可,至于它的构形和含义则不甚了了。而黄亢美老师 不但让学生能说出其反文旁的名称,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比 较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其形义。不难想象,学生掌握了“攵” 的 形义后,今后碰到以“攵”为形旁的形声字乃至会意字,就能 自觉地与手持物件的含义联系起来,自能识字的能力也就逐 渐形成。】【片段二】下面是黄亢美老师上的一节归类识字课 中复习巩固阶段的教学片段,从复习的形式和要求可以看出 在这节课中教者是如何引导学生去“析形索义、因义记形”的, 而且一字一法,学生兴趣盎然,给观摩的老师留下了极深刻 的印 象 。1 .同 桌 判 分法 在 复 习巩 固 阶 段, 为 了使 学 生 能进 一步地加深对“镜”字形义的识记,黄老师提出了这样两个问 题:“镜”字为什么用“金”做偏旁?(古人曾以铜为镜)镜子为什 么说“一面”而不说“一只”、“一条”?要求同桌的同学一人回 答一个问题,并互相判分,回答正确的出示十个手指亮 10 分,回答不够正确就适当地递减手指。每个同学既做“运动 员”,又做“裁判员”,人人都动脑、动口又动手,个个都兴趣 盎然地参与。2.举手示意法同学们在理解了“幅”(原指布帛 的宽度,故从巾)和“副”(用刀剖物,使物一分为二,合二 而一)这两字为什么是布巾旁和立刀旁后,为了让同学们很 好地区分这两个字,黄老师说了一段这样的话:张爷爷六十 多岁了,他戴着一副老花眼镜,待人很热情,见人总是一副

读出浓浓的语文味

读出浓浓的语文味

读出浓浓的语文味浅谈语文读出浓浓的语文味,阅读教学离不开读,读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唯有在读中才能获得。

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不仅是一种手段,读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的。

标签:语文味;阅读;浓浓的语文味即语文的文学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韵味,亦称语文美。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

所以,语文课应有浓厚的语文味。

要领悟语文美,必须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课文,不管是记叙描写,还是议论抒情,都是客观世界在作者头脑中主观能动的反映。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怎样使学生见到这“世界”,说出这“人情”,感悟到语文味呢?我认为朗读是重要的方式。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充分地读”并不是一味地傻读,那种低水平的朗读,既窒息了学生的灵性,又败坏了朗读的名声,我们提倡的“以读为本”是有理解的、有体验的朗读,能传情达意的朗读,浸透着朗读者思索与情感的朗读。

阅读教学离不开读,读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唯有在读中才能获得。

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不仅是一种手段,读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的。

让学生多读一会儿,教学中要关注读的本身,相方设法让学生读好,读到位。

初读课文要读通,唯有扫清了阅读障碍,才有下一步的理解可能。

精彩语段要读深,唯有入情入境,才能产生情感共鸣,内化语言。

朗读的形式很多:有齐读,个别读,角色朗读、表演读,美读、诵读、默读、自读自悟、读思相融、读写结合等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阅读材料科学选择阅读形式,细细咀嚼、慢慢品味,真正听其声、辨其味,掂其分量、触其心跳,真正读出浓浓的语文味。

从而激活阅读内动力,于无形中把握语意、敏化语感,享受读语文之乐趣。

浓浓语文味 深深剧本情

浓浓语文味 深深剧本情

美 。 何 让 我 们 的 语 文 课 堂 呈 现 浓 浓 语 文 味 呢 ? 该 说 , 论 哪 如 应 无 种 文 体 , 是 有 某 种 吸 引 力 和 趣 味 性 的 , 是侧 重 的 是情 趣 还 是 都 只 理 趣 , 意 趣 还 是 风 趣 。 比 如 , 词 、 文 多 情 趣 , 论 、 文 多 是 诗 散 政 杂 理 趣 , 说 、 剧 多 意 趣 , 刺 、 品 多 风趣 等等 。课 文 不 同语 文 小 戏 讽 小 味 儿 也 不 同 。有 的 情 感 浓 郁 , 别 有 一 番 滋 味 在 心 头 ” 有 的 富 有 “ ;
模 型 , 学 生 观 察 , 告 诉 学 生 , 长 分别 是 1厘 米 、 让 并 棱 1分 米 、 l米
是 课 程 改 革 的 一 个 亮 点 。 而 , 生 的学 习不 能仅 仅 是直 观 到抽 然 学 象 , 们 知 道 , 学 化 可 以分 成 横 向 数 学 化 和 纵 向 数 学 化 , 生 我 数 从 活 问题 抽 象 出数 学 问题 属 于 横 向数 学 化 ,在 抽 象 数 学 知 识 之 间 的推 导 、 申 , 一 个 数 学 模 型 生 成 出 另 一 个 数 学 模 型 属 于纵 向 引 从 数 学 化 。 促 进 学 生 的 全 面 发 展 , 师 不 仅 应 关 注 横 向数 学化 , 教 也
生: 发现方括号只写一边不写一边。 我
课 就 要 应 有 浓 厚 的 语 文 味 。 语 文 教 学 的 过 程 , 是 引 导 学 生 去 而 就 体 验 、 发现 、 感 悟 语 言文 字 之 美 , 者 情 感 之 美 、 章 意境 之 去 去 作 文
师: 你很 善 于观 察 , 方括 号里 交代 的是舞 台布景和 人物 活动 等 。 生 : 发 现 人 物 说 话 时 的语 气和 动 作 都 使 用 小括 号 。 我

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2019年精选文档

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2019年精选文档

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2019年精选文档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语文味”这三个朴实而厚重的字眼,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同。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语文味儿”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然而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促进语文味的生成,确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下面就语文课堂如何生成“语文味”,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一、让教师的语言洋溢着“语文味”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首先应该是具有“语文味”的。

语文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听着教师优美的语言是一种美的享受。

在这种美的语言熏陶下。

学生的语言才会丰富起来,才会优美起来。

有时,一篇并不优美的文章也完全可以因为教师饱满丰富的语言而显得“语文味”十足,或新颖别致,或娓娓动听,或幽默诙谐,或庄重浑厚……只要教师的语言始终都和文章本身的情感相匹配,课堂就将始终洋溢着“语文味”的浓郁芳香。

二、让识字教学充盈着“语文味”学生识字写字,就是为了掌握一种交际工具,工具是让人使用的,使用的人就有自己的情感态度。

而语言文字本身是一种文化,特别是中国的汉字,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气息。

所以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就应更好地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以往的识字写字教学中,我经常因为时间不够或嫌太麻烦,仅简单地进行字的偏旁和组成练习和注意点的提醒。

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只有少数几个比较优秀的学生参与其中,课堂显得沉闷,学生心不在焉,做起作业来错字较多,听写的效果也不理想,识字教学成了学生抵触、厌烦的事了。

偶尔有一次课上,学生在说字形的时候,把在预习时爸爸告诉他的这个字的由来说了出来。

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趣马上就上来了,接下来的课堂,就完全被学生所掌控了,一个个生字通过学生编字谜、说由来、想样子等形象的说明,仿佛变成了活动的小蝌蚪,一下子就游进了学生的心里、脑海里。

浓浓语文味 盈盈课堂情论文

浓浓语文味 盈盈课堂情论文

浓浓语文味盈盈课堂情摘要:语文味,指的就是语文的情趣,意味,是在语文教育(主要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关键词:语文味;审美快感;语言品味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235-02语文课堂(1)应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但在日常教学中,却往往出现“走味”、“串味”,“变味”的现象,如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科学课、历史课、天文地理和其他自然常识课等。

所谓语文味,指的就是语文的情趣,意味,是在语文教育(主要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这种“味”儿,或表现在对文本的静思默想中,或表现在学生摇头晃脑的吟诵中,或体现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中,或体现在学生言语交锋的对话中,或体现在物我两忘的体验中,或体现在文思泉涌的言语表达中——有“语文味”的课堂,如诗如歌,余韵深长;有“语文味”的课堂,如行云流水,自然而流畅。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一语惊堂满座醒”--教师导读之韵味诗意的语文自然离不开诗意的教学语言,但诗意的教学语言并非只是一味华丽、绚烂、文学化,那种大段的、话剧式的、独白意味的教学语言,常常是对诗意的一种“去诗意”。

诗意教学语言,关键在于它的表现力和穿透力。

1、点拨语言要体现出聚焦和灵动。

在《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中,学生对寓言的领会和把握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把寓意直接灌输给学生,表面上看似完成了教学任务,实则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只不过把“深刻”的寓意让学生死记硬背罢了;如完全放手,让学生参悟文本,自由发挥,也可能导致学生的思维漫无边际。

因此,如何点拨,就成为一个关键的教学环节。

本教例巧设情景,让学生走近“种田人”,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劝说,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让我们的课堂飘着浓浓的语文味

让我们的课堂飘着浓浓的语文味

让我们的课堂飘着浓浓的语文味让我们的课堂飘着浓浓的语文味一个雨过天晴的傍晚,我在宿舍楼前的花径上散步。

时而微风阵阵送来一缕缕花的幽香,让人顿觉心旷神怡。

随着幽香拾步寻花,我才发现原来花坛上的九里香花全开了,洁白的花儿团团簇簇,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散发出浓浓的花香,让人情不自禁贪婪地呼吸着。

品味着九里香花的浓香,我不由想到我们的语文课堂。

真实的语文课堂应该回归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常态路子上来;真实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平平淡淡却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的,就像眼前的九里香花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品起来却是清香袅袅,令人回味无穷的。

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总是努力创设各种平台,引领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让学生浸润在浓浓的语文味中,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课堂飘满浓浓的语文味,达到真、纯、实、活的简简单单的语文教学境界呢?以下谈谈我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感受。

一、删繁就简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是语文新课标理念所倡导的。

如何简简单单教语文?崔峦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朴实、真实、扎实。

所以语文的教学要删繁就简,做到就是真实、扎实、朴实。

我们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只有真实、扎实、朴实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阅读中去,才能提高学生掌握的语言的能力,才能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交融。

1.认清语文课堂的本色在语文教学探索之路上我曾经走过一段弯路。

记得去年我给曾在市教研室工作现已退休了的叶主任上了一节研究课《养花》。

课前,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备课、做多媒体课件,忙得不亦乐乎。

上课时我力求让教学设计的每一处细节都能展示得精彩之至;为了能营造一个完美的课堂,我一会儿多媒体播放音乐与花的图片,一会儿小组讨论养花的相关知识,一会儿滔滔不绝地来一段关于劳动有益身心的独白课堂气氛的确很热闹。

课后,叶主任给我评课的第一句话说:恕我直言,这节课你肯定上得很累了。

一言惊醒梦中人啊,后来,冷静地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自己原来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我把语文课弄得太繁杂、太花哨了。

浓浓语文味

浓浓语文味

浓浓语文味,深深慈母情——人教版课标本(2005年6月出版)第九册第18课《慈母情深》教学设计一、教材理解《慈母情深》是一篇略读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的亲情小说《母亲》。

作家摄取了少年时期生活的一个镜头,首先勾勒了“我”——一个贫寒家庭的孩子对于书的渴望,继而详细地描述了自己向母亲要钱的过程,最后则平中见奇——用母亲给我的钱为母亲买水果罐头,行文之中透露出一股朴素而又浓烈的“母子情”。

文中,作者重点描写了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

在角落工作的妈妈“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瘦弱的母亲!“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贫苦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忙碌的母亲!然而正是这位母亲,当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通情达理的母亲。

这些地方突出表现了母亲的慈祥与善良,表达出对母亲深深的敬意与无比的热爱。

文章最大的特色是语言,不长的篇幅却用了35个小节,短句、短段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人性的最美光辉。

尤其像“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些句子字字见情,如黄钟大吕震撼心灵。

本单元的主题是“父母之爱”,单元的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父母之爱。

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抓住人物言行、外貌等体会人物的情与爱;难点则是引领孩子体会到母亲朴素的言行下,母爱的真挚、深沉、崇高。

基于上述考虑,从新课程目标建构的三个维度出发,我把本课的目标设定为:1、掌握文中三个生字,区别多音字“龟”的读音,理解“震耳欲聋、龟裂”等词的意思。

2、能深入文本,在与文本的多次对话中,通过品析人物的言行,感受母亲的辛劳,进而体会母亲的善良、慈祥及对儿女希望的坚守,同时也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尊敬之情。

浓浓语文味,悠悠师生情

浓浓语文味,悠悠师生情

浓浓语文味,悠悠师生情------赴南宁听课汇报农思爱初春的南国邕城,阳光温和明媚,满城绿色宜人,处处鲜花争艳,由初等教育学院举办的2011“绿城之春”小语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江南体育馆进行,我和陆丹承蒙学校厚爱,有幸和来自全区各地的小学语文教师参加了此次观摩活动,观摩了来自北京、江苏、江西、广东等地的六位小学名师的课堂教学,学习了小学语文教学最新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领略了名师的教学风采。

名师们深厚的文化底蕴,轻松自如的驾驭课堂的能力、爱生如子的亲和力以及他们各自的品牌动作都给听课的教师深深的震撼。

一、本次名师授课的选材内容比较广泛,有截取于名著的《临死前的严监生》;有取自民间故事的《牛郎织女》;有神话故事《哪吒脑海》;古诗《望天门山》;还有一节口语交际和《童年的发现》,上的都是中高年级。

二、浓浓的语文味。

用黄亢美老师的话来概括就是:有来有回。

也就是说教师要带着学生在课文中走个来回:从语言文字走进思想内容,又从思想内容回到语言文字。

第一个语言文字指的是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读顺课文,理清文章主要脉络;第二个语言文字指的是抓住文章的关键词体会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

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一)预习的有效性。

在教学中,因为学生事先都不知道上什么内容,也没有预习,所以一开始,教师就带着学生进行预习。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不懂的字词画出来,师生交流以后,老师带着学生走进课文,一句一句地让学生读通读顺,大家肯定以为这样很枯燥无味,可事实和大家想象的完全相反,由于教师的风趣幽默,课堂氛围轻松活跃,比如,来自江苏的薛法根老师在上《哪吒闹海》时,学生把“裹”读成了“裸”,纠正几次依然读错后,薛法根老师再一次强调:不要读成“裸住”,要“裹住”哦,要不我们都得光着身子了!全场哄堂大笑后,接下来学生再也没有再读错了,还懂得了“裹住”的意思。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读书声音不够响亮?没有感情?为什么每次早读时总是有很多的南郭先生?这也许就跟我们老师平时只注意学习生字分析课文,而对课前的预习和检查只是过场,没有做到位有关。

读出纯正语文味 写下醇厚汉字情

读出纯正语文味  写下醇厚汉字情

课] 堂
处“ 番茄 太 阳” 什 么特 殊含 义? 有
师 : 说得非 常好 。 以说 , 你 所
味道 在 书里 ,味 道在字 里行 间 。
想好 了, 写在文字的旁边。

( 生思 考含 义 ,批 注 。师 巡 师: 谁来说 一说 ? 生 : 觉 得 第 一 处 “ 茄 太 我 番
师( 高兴 的 )渎得 非 常好 , : 就要 这 样读 。记住 , 是读 出来 书
的。
笔者 在 内的 每一个 人 , 笔 者深 再读 。 ) 使 受启 发 , 颇深 。 感慨 师( 是 有 点不满 意 )同学 还 : 们 。书只 有反 复地 读 才能读 好 。 老 师也是 读 了好多 遍 才读好 的。
只有好好读书, 才会有所发现。
生 : 三处 “ 第 番茄太 阳” 指 是 明明乐 观 、 朗的心 照亮 了作 者 开
的心 。
示 范 朗读 了 一 次 , 学生 终 有 所 悟 。 片段 二 中 , 在 于老 师 为 了让
学生读 出“ 兴” 高 的语 气 , 厌 不 其 烦 地 循 循 善 诱 , 一 定 要 把 “ ‘ 兴 ’ 出来 ” 把 你 的 ‘ 高 读 “ 高兴 ’ 写 在 脸 上 ” 对 我 笑一 笑 ” … “ … 如是再三 , 复示范 , 到读 出 反 直
师总 是 毫 无例 外地 把 指 导 朗读
师( 高兴 的 )对 , 是 这 种 : 就
感觉 。
片段二 :
பைடு நூலகம்
放 在 第一 位 ,第 一课 时永 远 是
指 导 学 生 不厌 其烦 地 有 感情 朗 指 出 : 正 确 、 利 、 感情 地 朗 “ 流 有 读 是 阅 读教 学 的 首要 目标 。 朗

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作者:涂志琼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0年第47期摘;要: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实用性。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因此,让学生品味学习语文运用的妙处,浸润于语文所描述的美好情景中,这就是语文的学科特性,也就是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味;表达味;情感味;意境味语文教学给学生的是一种“立体的形象”,这“立体的形象”既是各阶段知识的顺应衔接与提升,也是情感、美感、语感完美的和谐与高度的统一。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蕴涵着情感、美感、语感。

因此,无论是哪个阶段的语文教学,都应突出“語文味”,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语文味”呢?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感悟文本的表达味如果把文章当作高楼大厦,那么语言材料就是钢筋、水泥、砖头之类的建筑材料,而表达方法就是建筑设计。

要建造高楼大厦,固然需要建筑材料,而建筑设计也同样不可缺少。

《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基于自己这些浅略的认识,我在自己的课堂里,在阅读教学中,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请了进来。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怎样具体地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的写法呢?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粗浅地谈一谈。

(一)品味题目,领悟拟题方法。

一篇作文的题目要新颖,才能吸引人,而大部分学生不会拟题,作文题目没有新意。

如果我们学习完一篇课文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拟这个题目,如果叫你拟你会拟个什么题目,和作者的比较一下,哪个好。

浓浓“语文味” 感悟真语文

浓浓“语文味”  感悟真语文

浓浓“语文味” 感悟真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审视当今的语文教学,许多老师为了追求立异标新使课堂教学存在着大量非语文,泛语文的因素,这些因素便使语文教学迷失本真和自我,语文课“无味”“串味”“混味”现象比比皆是,课堂效率下降,令人担忧。

那么,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呢?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积累了点滴经验:一、提升素养,积淀“语文味”语文教学呼唤诗意的情怀,呼唤浓浓的语文味,要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去触摸语言,拥抱语言,提升素质,我觉得教师首先得拥有浓浓的语文味。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语文老师要有一张语文的嘴,这张嘴,能言善辩,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

教师的头脑中要有足够的信息存储量,课堂上,娓娓道来,旁征博引,使学生如临其境,陶醉其中。

总体上达到“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的行云流水的境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品词赏句,品出“语文味”朱熹说过:“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

”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应引导潜心体悟、细细玩味,让词语丰富的内涵、灵动的精神鲜活地展示出来。

方能使学生领略到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如《小镇的早晨》中有一句话:“不时有一叶叶小舟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地钻出来,又在河上轻轻飘过。

”其中的‘飘’字独到,传神,一位特级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品味——师:明明是小舟在水上“漂”,为什么作者用“飘”呢?生:这句话写小镇早晨的恬静,用“飘”更体现恬静的氛围。

师:来,读出那份恬静。

你又有什么发现?生:用上“飘”,感觉小舟经过时,像纸片在微风中轻轻飘落一样无声无息。

师:听了你的描述,我的眼前出现了小舟经过的情景,无声无息。

生:我还感觉到小舟的悄无声息,在河面上不留一丝波痕。

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去细细品味浓浓的“语文味”

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去细细品味浓浓的“语文味”

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去细细品味浓浓的“语文味”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0)01-163-02语文是一种文化,语文课堂是传承这种文化的空间载体,而“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新月异,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与手段走进了课堂,霎时间,语文课变得形式多样起来。

但是,细细回味,总觉得如今的语文课缺少了些什么?众所周知,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缺少了语言的课堂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所以,语文课就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像中,让学生通过品读、感悟,去享受语文的魅力,去细细品味浓浓的“语文味”.那么如何在倡导以学生生命成长为主的课堂上,让浓浓的语文味飘洒于课堂,让我们的语文课返璞归真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朴归真,充满浓浓书香。

一、体会文体特点 ,学习表达方式,感受“语文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让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记得温家宝总理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阅读教学,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不但要让学生读懂课文的内容,而且要让他们读懂课文是如何表达。

在教学中渗透表达方式,以文体特点为切入口,让清新而淡雅的文体特点伴随着浓浓的语文味在课堂上萦绕,荡涤着学生的心灵。

读出浓浓“语文味”

读出浓浓“语文味”

读出浓浓“语文味”摘要:所谓“语文味”,就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去理解、感受“课文”所传递的作者的认知情感、语句章法和语文知识。

散文教学,最重要的是,是体会精准的言语表达,体认作者独有的情思,我们只有:咬文嚼字,品言语之妙;批文入情,赏意境之美;寻根究底,探写作之源。

由言及意,由内而外,在文本与作者,作者与文本之间走上几个来回,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习得语文知识,才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变得丰厚,充满浓浓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味”言语表达体认情感王荣生教授曾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所说的课文,与其它科目中所说的“课文”,有本质的区别。

其它科目,课文仅仅是记忆、感受、解释和运用学习对象的学习材料而已。

而阅读教学中的课文,因其姓“语”名“文”,所以我们不仅要领着学生去理解、感受“课文”所传递的作者的认知情感,还要领着学生去理解、感受与作者独特认知情感融为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

所谓的读出语文味,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去理解和感受课文所传递的作者的认知情感,和与之融为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读出浓浓的语文味。

纵观小语教材,散文占了绝大多数,是绝对的主导文类。

但散文却因其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抒写真实,而成了大多数小语同行既爱又怕的文学体裁,爱它的清新隽永,怕它的难教。

所以,笔者认为,要让我们的阅读教学读出浓浓的语文味,散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就如何在散文教学中读出浓浓语文味,阐述几点粗浅的看法:一、咬文嚼字,品言语之妙作者之所以写散文,是要表现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要与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

优秀的散文作品,无不追求精准的言语表达——那些个性化言语所表现的,是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的感官所触、心绪所至。

所以,在散文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往“作者独特经验”里走,往这一篇“散文”的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处走,去关注那些个性化的语言,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细到一个词语、一个标点,才能品味言语表达之妙,彰显语文味。

本真——让语文课堂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

本真——让语文课堂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

让语文课堂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语文教学一直是百花齐放,各种教学风格、教学思想层出不穷,但我认为,无论如何,语文教学要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引导学生品出词句的真味,读出文章的情味,嚼出语言的韵味,悟出生活的鲜味,从而将浓浓的语文味充溢课堂、充溢每个孩子的心田。

近日,我们学校举行了优质课大赛,燕萍老师执教的《我是最弱小的吗》给我的感触颇深,不强调新颖、不追求前卫、不摆花架子,让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学文练语,从根本的字词句为抓手,突出重点段落,让语文味洋溢到了课堂的每个角落。

一、品出词句的真味如:学习描写野蔷薇的句子(雨前的蔷薇花)他们来到林中的一片空地上,那里盛开着美丽的铃兰花,还有一丛野蔷薇。

野蔷薇开了一朵粉红的花,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那么娇艳。

师:你觉得这一丛野蔷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这是一朵多么美丽的野蔷薇啊!生;多么娇艳,多么可爱的一朵粉红的野蔷薇啊!生:我也想在家里种上这么美的花,让妈妈能天天看到它。

师:谁能完成这个填空?( )野蔷薇,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那么娇艳。

老师也找到了几个词来形容它的美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记一记.。

出示:(雨中的蔷薇花)大雨已经打掉了野蔷薇花的两片花瓣,花儿无力地低垂着头,显得更加娇嫩纤弱。

师:这样的滂沱大雨,你是否听到了蔷薇花的呻吟?它在对我们说什么呢?此时,如果,风雨再猛烈些,如果没有人帮助它,这朵弱小的花儿命运将会怎样?如果你就站在它面前,会怎么做?师:这时的蔷薇花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呢?( )野蔷薇花无力地低垂着头,显得更加娇嫩纤弱。

老师也找到几个词来形容它的娇嫩纤弱,大家读一读,记一记.[评析:语文的味道是‚品‛出来的。

‚品‛就是品味、体悟、学习、鉴赏。

含英咀华品真味,吟咏体悟吸精髓。

语文课堂如果缺乏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则教学难免会因缺乏关键点的开掘与深挖而显得浮华和浅薄,语文的味道也就注定会被冲淡和稀释。

《我是最弱小的吗》这一课燕老师设计巧妙,抓住文本精妙之处引导学生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运用对比的手法引导学生体会雨前和雨中的野蔷薇的不同,激发学生的爱与怜悯之情,二年级学生掌握词汇量有限,老师在学生填充词语练习基础上又补充许多恰当的词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真味、韵味,大大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浓浓语文味深深汉语情——特级教师黄亢美语文教学特色赏析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教育科研室主任赵玉琦广西小学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特级教师黄亢美是位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并举的复合型的小学语文教学专家,他不但讲学生动深刻和富有情趣,而且上课也极富特色,不管是听他的识字课还是阅读课,始终都充盈着一种浓浓的语文味,尤其是字理识字和字理析词的特点非常的突出。

下面撷取他的几个教学片段进行赏析。

识字课——依据字理,析形索义。

由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以来受到“汉字落后论”、“拉丁字母万能论”的影响,对汉字以及汉字教学的深入研究是很不够的,师范学校汉语教材中有关文字学的知识非常苟简。

因而,即使师范院校毕业的小学语文教师,一般来说,其文字学基础仍是相当薄弱的,在教学中很难娴熟而灵活地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原理进行识教学,多为独体字数数笔画、合体字说说结构而已。

黄亢美老师识字教学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能充分地依据汉字构字的原理,引导学生析形索义,因义记形,形象地识记汉字。

他的实践改革经验开拓了一条教学新思路,在全国已经产生了重要影响,现已成为字理教学研究的领军人物。

【片段一】下面是黄亢美老师上的北师大版新实验教材中归类识字有关“手”的偏旁变写的一个教学片段。

在学习以“攵”为偏旁的“牧、割、攻、教、救”等字时,教者先出示“又”字,理解了“又”是手的变写后,那么,在“又”上多加一撇的反文旁“攵”表示手持何物呢?教者把这几个生字分派给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然后由小组长汇报了如下的探究体会:牧——“攵”表示手持鞭子在放牧。

词语如:放牧、牧羊。

收——“攵”表示手持工具。

在“丰收、收割”里表示手持镰刀。

攻——“攵”表示手持器械。

在“进攻、攻打”里表示手持刀枪。

“教”字的“攵”原表示手持鞭子训斥小孩,同学们依据现字形想象为教师手持教鞭,或说手持粉笔、书本等。

“救”字的“攵”表示手持物件。

在“救人”这一词语里,一些同学想象为手持竹竿递给落水者,在医生“抢救”病人这一情境里,同学们想象为医生手持手术刀等。

在同学们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老师又引导同学们对“攵”这个偏旁的形义用顺口溜进行了总结概括,并用天津快板的曲调和节拍进行诵读。

这个反文旁,东西拿手上,拿个啥东西,具体看情况。

【汉字绝大部分为形声字,掌握了形声字就掌握了学习汉字的主动权。

学习形声字重点是把握好形旁,如果理解了常见形旁,就能自主地析形索义,因义记形,就能达到“学一个带一串”的功效。

“攵”是常见的偏旁,但是,很多教师只是让学生说出其名称叫“反文旁”即可,至于它的构形和含义则不甚了了。

而黄亢美老师不但让学生能说出其反文旁的名称,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比较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其形义。

不难想象,学生掌握了“攵”的形义后,今后碰到以“攵”为形旁的形声字乃至会意字,就能自觉地与手持物件的含义联系起来,自能识字的能力也就逐渐形成。

】【片段二】下面是黄亢美老师上的一节归类识字课中复习巩固阶段的教学片段,从复习的形式和要求可以看出在这节课中教者是如何引导学生去“析形索义、因义记形”的,而且一字一法,学生兴趣盎然,给观摩的老师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1.同桌判分法在复习巩固阶段,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地加深对“镜”字形义的识记,黄老师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镜”字为什么用“金”做偏旁?(古人曾以铜为镜)镜子为什么说“一面”而不说“一只”、“一条”?要求同桌的同学一人回答一个问题,并互相判分,回答正确的出示十个手指亮10分,回答不够正确就适当地递减手指。

每个同学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人人都动脑、动口又动手,个个都兴趣盎然地参与。

2.举手示意法同学们在理解了“幅”(原指布帛的宽度,故从巾)和“副”(用刀剖物,使物一分为二,合二而一)这两字为什么是布巾旁和立刀旁后,为了让同学们很好地区分这两个字,黄老师说了一段这样的话:张爷爷六十多岁了,他戴着一副老花眼镜,待人很热情,见人总是一副笑脸。

他很爱好书画,给我画了一幅国画,写了一副对联和一张条幅。

天气太冷了,我把一副手套送给张爷爷。

——黄老师在说这段话时,左右手分别拿着“副”和“幅”的生字卡片,讲到该用“副”字的词语时,同学们举左手表示,当说到该用“幅”字的词语时,则举右手表示。

这种采用左右手示辨词语的形式新颖有趣。

3.手指示数法学了“杯”字后,同学们懂得了古人曾“以木为杯”的字义,这时黄老师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组词,每组成一个词语组长就举一个手指,组成两个词语就举两个手指,以此类推,然后请举手指最多的一个小组回答。

这种把竞争引入小组讨论的方法非常奏效,合作讨论非常热烈。

4.随意作画法同学们理解了“串”字是一根线段穿过两个钱贝的字理和引申义后,除按课本中组的“一串葡萄”外还可组成什么词语呢?这时,教者让每位同学都拿出纸笔,想组什么词就把它画出来,以此形象地感知“串”字的形义。

于是人人动手画画,“一串珍珠”、“一串鞭炮”、“一串羊肉串”等很快便画出来了。

如果让同学们口头组词,再怎么说也是几个同学说,而用画的方式“组词”,则不但人人能参与,而且个个都乐于参与。

最后,黄老师还组织了一个“摘苹果”的游戏,老师画的苹果树上贴有纸形的“苹果”,每个“苹果”后面附有问题,这些问题也都十分地突出汉字的形义。

如:“副”字为什么是立刀旁?你能用“副”作量词说两种以上的物件吗?“轮”字为什么是车字旁?为什么“明月”说“一轮”?“束”字“木”中的“口”表示什么?等等,谁上来摘并且回答对了就把“苹果”送给他。

【要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效率,首先就必须提高其识字的能力;要提高学生识字的能力,就必须“进一步研究小学识字教学的规律,包括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语)。

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最主要的是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而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汉字最主要的是“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同时,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

从上述的教学片段可见,教师引领着孩子们进入了汉字无比美妙的构形情境里,由“一轮明月”的“轮”想到了车子之轮,进而想到月圆如轮;由“一面镜子”的“镜”懂得了古人曾磨铜为镜,镜子是平面的,而且又是用以照人的脸面的,所以称谓它的量词用“面”;由“副”字的立刀旁进而了解了古人“债券”之“券”刀字底的来龙去脉以及“副”字“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含义;由“束”从木从口想到了古代先民们正用绳索捆绑(口)草“木”的劳作情景……在孩子们的眼里,这些汉字已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幅幅图画,甚至还会浮现出动态性的内心视像,祖国汉字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就自然地融入学生的心里。

佟乐泉先生指出,评价一种识字方法的优劣,“首要的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尽量地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提供更多易于联想的线索,更快更牢地识记汉字”。

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讲析字理是识字教学最根本的方法。

而黄亢美老师就是执著地依据此法施教的一位教师。

】阅读课——依据字理,品析词语多年以来,中小学的阅读教学一直难以摆脱“红领巾教学法”的影响,把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分析人物、归纳中心等当作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用大白话串讲白话文,语文课相当程度地上成了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课。

进入新课改后,“人文强化,语文弱化”的现象日甚。

黄亢美老师一直认为语文课必须突出其本质特性,特别是阅读教学课,更是要念好“三品”、“三层次”、“三境界”和“三维度”的“三字经”。

因而,他的阅读教学课总是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特别是在依据字理品味词语方面,成为了他阅读教学十分耀眼的亮色——【片段一】这是黄亢美老师上《守株待兔》一课的教学片段。

在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种田人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于是,就乐滋滋地走回家去”时,教者引导同学们作了如下的词句比较: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去。

他乐悠悠地走回家去。

师:“乐滋滋”与“乐悠悠”在字形上有什么区别?生:“乐滋滋”的“滋”是三点水旁,“乐悠悠”的“悠”是心字底。

师:从这两个ABB式的形容词不同的形旁你能推断出他们不同的词义吗?生:“乐悠悠”的“悠”是心字底,说明心里高兴,很悠闲自得的样子;而“乐滋滋”的“滋”是三点水旁,与水有关系。

师:这里的“水”会是什么水呢?想想,种田人白捡得这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乐得有滋有味的,看着看着,这时什么流出来了?生:口水流出来了。

师:“滋”是指滋味,有滋味了就会流口水,“滋滋”连用说明——生:说明口水流得很长。

师:说得好。

那么,是用“乐滋滋”好还是用“乐悠悠”好呢?同桌的同学讨论一下,要注意联系前后文来理解。

生1:因为前面写他“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这个野兔不但是“白捡”的,而且是“又肥又大”的,想到马上就可以煮着吃了,所以口水就流了出来,因此,课文里用“乐滋滋”这个词好。

(先后有三位学生发言,大意相同,而且都能联系“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这一句子来品味“乐滋滋”这个词。

)师:说得真好!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去”是因为他——生:“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师:因为他“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所以他才——生“乐滋滋地走回家去。

”(教师出示课件,学生齐读灯片中有关读写例话的语词:阅读时要注意词语之间的联系,写作时要选择有联系的词语。

)师:词语理解了,能够读出他馋涎欲滴的情态吗?生1:(读)“他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于是,就乐滋滋地走回家去。

”(读得较平淡)师:他读得怎样?(生:平淡)要读好这句话,关键是要读好“又肥又大”和“乐滋滋”这个词。

特别是读“乐滋滋”这个词,要使人仿佛看到他的口水流出来一样。

谁再来读读?生2:(读得稍好,前一“滋”重读略拉长,后一“滋”比较轻短。

)师:读得怎样?是不是流出一点口水了?(众生笑,认可。

)还有哪位同学读,看看能不能让人听起来口水流得比这位同学的还要长。

生3:(读得更好,前一“滋”重读拉得更长。

)师:(打趣地)哟——口水流出有一尺长啦。

(众大笑)…………师:这个种田人捡得一只兔子吃就想天天捡得兔子吃,于是,他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上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这个种田人是男的还是女的?生:男的。

师:“男”字是什么结构?生:上下结构,上田下力。

师:为什么“男”字用“田”和“力”组合而成?(多位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教师最后依据“男”字的字理和综合同学们的意见,用顺口溜概括了“男”字的形义:田加力,组成男,田间出力好儿男;男字读音又通难,男子汉就不怕难。

)师:同学们,这个种田的“男”人,他不在“田”间出“力”了,而是整天去守野兔了,他还像个“男”子汉吗?生:不像男子汉,像个懒汉了。

师:他不劳动又想有收获,用一个词来说就叫什么?生:不劳而获。

师:大家仔细看看“获”字怎么写,为什么由这几个部件组成。

(教师提示“收获”的“获”原写作“穫”,特指收获稻禾;“捕获”的“获”原写作“獲”,特指带犬打猎而捕获兽类,现已简化统写为“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