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活动主体与幼儿主体性培养

合集下载

浅谈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

浅谈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

浅谈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幼儿教育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注重培养幼儿的主体性是幼教活动中的一项基本任务。

幼儿的主体性指的是幼儿在教育活动中能够主动参与和发展自我意识、主动表达、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文将从教育目标的确定、环境的营造、活动的设计三方面浅谈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

一、教育目标的确定幼教活动中的教育目标对于培养幼儿的主体性至关重要。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合理确定教育目标,以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探究欲望。

例如,在语言教育中,教育目标可以是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在艺术教育中,教育目标可以是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明确的教育目标,幼儿可以在教育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环境的营造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也是培养幼儿主体性的关键。

教育环境应该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首先,教室应具有良好的功能布局,让幼儿能够自由地参与各类教育活动。

其次,环境要多样化,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如绘画墙、益智玩具等,让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和参与。

此外,教师还应主动创设亲和力强的社交环境,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幼儿在教育活动中感到安心和自信。

三、活动的设计幼儿教育活动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幼儿的主体性发展。

活动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求,培养幼儿的主动参与和表达能力。

一种常见的活动设计方式是“以幼儿为中心”,即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和参与。

例如,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类型的画笔和颜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并进行创作。

这样的设计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培养他们的主体性。

此外,活动的设计还应注重情感交流和合作。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相互合作、交流和分享,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团队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从而培养他们的主体性和社交能力。

总结起来,幼教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主体性需要从教育目标的确定、环境的营造和活动的设计三方面着手。

福建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学前教育”《学前教育评价》网课测试题答案_5

福建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学前教育”《学前教育评价》网课测试题答案_5

福建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学前教育”《学前教育评价》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0题)1.试析应如何评价幼儿园课程方案中的活动计划。

2.简析学前教育评价指标与学前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

3.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有:____。

A、目的性原则B、全面性原则C、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D、客观性4.教师发展评价的方法主要有____。

A、自我评价B、案例分析C、观察记录D、家长评价5.幼儿园教育评价的三大功能为促进幼儿发展,促进教师成长,促进课程本身的发展。

()A、错误B、正确6.建立学前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是____。

A.科学性原则B.方向性原则C.可测性原则D.系统内指标相互独立原则7.NAEYC认为,高质量的幼教机构应该是能够满足所有参与幼教机构的幼儿及成人的身体、社会性、情感和认知的需要,促进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发展,使幼儿成为一名健康、聪明和有贡献的社会成员。

()A.正确B.错误8.成长记录袋主要收集下列哪些结果____。

A.作品样本B.各种调查C.各种测验D.观察记录9.档案评估法把评价统整成学习历程的一部分,允许教师在幼儿发展档案中反映幼儿学习的偶发事件、学习的兴趣以及发现的喜悦。

()A.正确B.错误10.自我评价的运用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____。

A、家长评价问卷B、建立幼儿发展档案C、对照计划进行评价D、教师自我评价问卷第1卷参考答案一.综合考核1.参考答案:幼儿园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教师进行计划、设计和组织的专门活动,或称正式指导的活动。

专门的教学活动的存在是幼儿园教育区别于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重要特征。

幼儿园教学活动可采用参观、实验、讨论、观察、表演、制作等多种途径和方法,也可采用全班、小组及个别等多种形式,教学活动的空间也不局限于活动室。

教学活动在促进幼儿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不能因为传统教学中存在灌输、说教和无视幼儿的主体性的现象,就否定幼儿园活动的作用。

如何在幼儿园教育中实现主体性

如何在幼儿园教育中实现主体性

如何在幼儿园教育中实现主体性主题:如何在幼儿园教育中实现主体性要求:提供具体案例,案例字数在1000字左右,采用简明扼要的风格,不包含任何网址链接和图片,用优美的排版格式输出。

在当前社会,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更加重视幼儿教育,并希望孩子能够在幼儿园中得到一个全面发展的汲取教育。

同时,幼儿也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如何实现孩子的主体性,成为了各位老师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案例1:情景教学法某幼儿园老师,在进行有关动物的知识教育时,采用了情景教学法。

老师在幼儿园院落里安排了许多小动物,如乌龟、兔子、小鸡等,让孩子们通过与小动物的接触和观察,自己体验和发现小动物的特点和行为。

在这样的情景下,孩子们可以主动地探索、发现和感受,进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这种情景教学法不仅突破了传统教育中的单一的教师主导的教育模式,更是让孩子们在感知和实践中,进行了人生的体验和积累。

案例2:思维导图技巧另一方面,在幼儿园中,常常会有一些颜色、形状、数字、字母等知识点的学习。

为了让孩子们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某幼儿园老师采用了思维导图技巧。

老师通过向孩子们展示一个完整的思维导图,让孩子们感受整个知识体系间的关系。

然后,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个知识点,发散出更多的相关信息,来丰富、改进这个知识点的相关内容。

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孩子们的主体性得到了进一步的释放和发挥。

案例3:感性教育在幼儿园中,除了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外,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情感教育和感性启蒙。

某幼儿园老师在进行情感教育时,采用了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卖火柴的小女孩”,通过讲述小女孩的遭遇和生命价值,来启发孩子的情感世界和价值观。

第二个故事是“小蚂蚁搬家”,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感受到团结、勤劳、合作等重要品质的培养。

在这样的情感教育中,孩子们逐渐拥有了自己的主体性,并从中汲取到生活的积极经验和真谛。

总结: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当通过情景教学、思维导图以及感性教育等方式,引导孩子们探究、发现、掌握知识,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

幼教活动主体与幼儿主体性培养

幼教活动主体与幼儿主体性培养
人认 为 : 师 是 整个 教
“ 我说 —你 听”的关系 、 我要求—你来 做”的关 系 ; “ 在教 育 、 教学 目标 达成上 , 不少教师过分 强调 “ 师道 尊严 ”, 不是根据 孩子 的需求 去确立标 准 ,而是必须 按照教师 的要 求去发 展 , 等等。上述种种 ,
突 出地 反 映 为孩 子还 没 有 成 为教
发挥 与发展 的黄金期 。 决定 其能 否发 挥 与发展 的关 键因 但 素是 孩 子 的内 因 , 没有 孩子 主 体地 位 的真正 回归 与 自身 自 然存 在 的主体 性 的释 放 , 师 再怎 么卖 力对 教 育活 动进 行 教 “ 动 ” 是 没用 的 , 师 的作用 只是外 因条 件 ; 师 如果 发 也 教 教 取代 孩 子 的 主体 地 位 ( 师 成 为 主体 ) 视 幼 儿教 育 活 动 教 , 是 一种 “ 教 —你 学 ”的过 程 , 将 限制 孩 子 主体 地 位 的 我 必 到位 与 主体性 作 用 的释放 , 主体 性 的发展 尽管 有 其可 能 其 性, 但这 种可 能性 难 以真正 成为 现实 。
如何培 养 与发展 幼 儿的 主体性 ?
容 ) 教师 三个 基本 要素构 成 , 三个 基本要 素 中哪两 个要 、 这 素是推 动教 育 、 教学 活 动发 生 、 发展 的基本 矛盾 ?是 学生 主 体 性 发展 水 平 ( 认知 水平 ) 含 与教 材要 求 ( 括 幼儿 游 戏 包 内容 等 ) 间 的矛盾 , 不是 学生 与教 师的矛 盾 ; 之 而 在这 种 基 本矛 盾运 动 中 , 学生 是矛 盾 的 主要方 面 , 以学 生 是教 育 、 所 教学 活动 的主体 。 有
从 学 生 学 习 活 动 过 程 ( 学 活 动 过 程 ) 基 本 矛 盾 运 教 的 动 看 : 学 由 学 生 、 材 ( 幼 儿 来 说 , 要 是 游 戏 的 内 教 教 对 主

浅谈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

浅谈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
虑人 体 工 学 在 设计 中应 用 的设 计 师 。 雷蒙 ・ 罗 维 出生 在法 国 。 后 移 居 美 国 。他 是 美 国 工 业 设 计 的重 要 奠 基 人 之一 。 一 生从 事 工 业 产 品 设 计 、 包 装 设 计 及 平 面 设计 。 参 与 的项 目数 千个 , 从 可 口可乐 的瓶 子 直 到 美 国宇 航 局 的“ 空 中实 验 室 ” 计划, 从 香 烟盒 到 “ 协 和式 ” 飞机的内舱 , 所 设 计 的 内 容极 为 广 泛 。代 表 了第 一 代 美 国 工业 设 计 师 那 种 无 所 不为的特点 , 并 取得 惊 人 的 商业 效应 。罗 维 的设 计 原 则 简 练 、
设 计 的唯 一重 点 就 是 促进 销 售 。 既 然 得促 进 销 售 . 就 得 满 足 人 们 当时 的 审美 需 求 和 消 费需 求 。 综 上 所述 :艺 术 审美 的变 迁 给 美 国工 业 设 计带 来 了潜 移 默 化 的作 用 。 参考 文献 :
容易维修保养 、 典雅或者美观 、 使用方便 、 经济、 耐用 、 以及产 品 的形状 表达 使 用功 能 ,这 些 都体 现 了 当时 的艺 术 审美 观——形式追 随功能。他在 2 O世纪 3 0年代开始设计 的火车 头、 汽车。 轮船等交通工具 , 引入了流线 型的特征 , 从而发动了 重要 的设计运动流线型运动 ,使 流线型 的产品成为当时风靡 时的流行审美样式 。流线型运 动是美 国 2 O世纪 3 O年代流 行 的一 种 式 样 设计 运动 , 从交通工具的外形设计开始 , 波 及 几 乎 所有 的产 品 外 形 都 以 圆滑 流 畅 的 流 线体 为 主要 形 式 。形 成
了 以流 线 型 风格 为 主 的 工业 设 计 特 征 。 流线 型对 于 工 业设 计 , 尤其是对于那些与空气动力学密切相关 的领域起 了积极影响 是毋庸置疑的 , 而把它当做一种纯粹的设计样式 , 广泛使用于 各个领域 。 必然导致纯粹 的形式主义 , 必然被 时代淘 汰 !第二 次 世 界大 战后 。 美 国的 流 线 型设 计 走 向理 性 和 科 学 , 更 加 注 重 流 线 型 的 功 能 属性 。而单 纯 的 审美 造 型 逐 渐 被淡 化 , 2 0世 纪 3 O年代 曾风靡美 国的审美样式逐渐消失。 诺尔曼 ・ 贝・ 盖 迪 斯 早 年 是 为 舞 台 设 计 师 后 转 向 工 业 设 计。 他倡导流线型设计艺术风格 , 虽不是流线型 的发起人 , 但 他广 泛 采 用 流线 型风 格 进 行 设计 ,促 进 了这 种 风 格 的普 及 与 发展 。他对 美 国汽 车 外形 设 计 有 着 相 当重 要 的影 响 。亨 利 ・ 德 莱佛 曼是 美 国 有 影 响 的艺 术 设 计 家 之 一 。其 职业 背 景 是 舞 台 设计师。 曾 做 过盖 迪 斯 的 助 手 , 早 年 在 百 老 汇 的 舞 台设 计 中 获 得 巨大 成 功 。 1 9 2 9年他 转 向工 业 设 计 。 开 设 自己 的工 业 设 计 事务所。 设 计 生 涯 与美 国贝 尔公 司 紧密 相 连 , 提 出“ 从 内 到外 ” 的设计原则 , 1 9 6 1 年 出版《 人体度量》 为设计奠定 了人体 工程 学学科。 美国工业设计 的发展离不 开艺术审美 的变迁 。从一开始 起。 美 国 的设 计 运 动 就 沾满 了实 用 主 义 的商 业 气 息 。 美 国芝 加 哥 学 派 的领 导 人 之一 — — 路 易 斯 ・ 沙 利 文 曾在 l 9 o 7年 总结 设 计 原 则 时说 : 设计应遵循“ 形 式 追 随 功能 “ 的宗 旨 。 美 国 人 虽 然 提 出 了这 条 原 则 , 但 是 美 国 竞争 激 烈 的商 业 市 场 上 , 设 计 应遵 循 的 其实 是 “ 形式 追 随 市 场 ” 。 雷蒙・ 罗 维也 曾经 说 过 : “ 对 于 我 来说 , 最 美 丽 的 曲线 是 销 售 上 涨 的 曲线 。 ” 所 以 对 于 美 国 来 说

浅谈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

浅谈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

浅谈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作者:王丹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下》2013年第01期【中图分类号】G6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18-02培养幼儿的主体性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21世纪对幼儿教育的要求。

人在自觉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自觉、能动的实践活动中,就成了主体。

一、关于幼儿教育活动主体教学活动由学生、教材(对幼儿来说,主要是游戏的内容)、教师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有人认为:教师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发动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是教材的“化身”,所以,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我认为:教师对教育、教学的设计、发动、组织与指导,是教师工作的一种职责,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但“教师主导作用”并非“教师主体”。

教师是教育教学本体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不能把主体性作用关系与主体实体关系混淆。

关于教师是教材的“化身”问题。

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实质认识的是教材,这从另一侧面说明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孩子的主体性是一种自身的自然存在,3至6岁是孩子主体性发挥与发展的黄金期。

但决定其能否发挥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孩子的内因,没有孩子主体地位的真正回归与自身自然存在的主体性的释放,教师再怎么卖力对教育活动进行“发动”也是没用的,教师的作用只是外因条件;教师如果取代孩子的主体地位(教师成为主体),视幼儿教育活动是一种“我教-你学”的过程,必将限制孩子主体地位的到位与主体性作用的释放,其主体性的发展尽管有其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难以真正成为现实。

二、关于幼儿主体性培养1.激发兴趣,增强幼儿主体性发展的内部动力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

我们在主体性培养中力求让孩子参与活动,在强烈兴趣的驱使下形成明确的目标和主动参与的心理需求。

我们注意观察某一阶段孩子最感兴趣的事,然后尽可能创造重要条件让他投入其中,亲身感受其中乐趣,不知不觉学到了许多东西。

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主体性的特征及其培养

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主体性的特征及其培养

谈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主体性的特征及其培养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中表现和发展出来的功能性。

它直观地表现为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是人的发展的核心和基本要求。

发展幼儿的主体性是多途径的,而研究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主体性的特征,是培养幼儿主体性的切入口,只有了解幼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性特征,才能有的放矢地培养。

下面谈几点的我的体验:一、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主体性的特征。

从3~6岁幼儿的意志发展、自我意志发展方面来看,幼儿期已具有培养幼儿主体性的可能,但与其他年龄段相比,这时期的主体性水平很低,其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均处于萌芽状态。

(一)幼儿的独立性具有受暗示性特征。

独立性是指不受他人影响,不随波逐流,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信念,独立的采取决定、执行决决定。

其行为表现为:有独立见解,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等。

但由于3~6岁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学习过程中独立性程度较弱,容易受暗示。

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能力还非常有限,知识经验还非常缺乏,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预定的目的。

此时,教师恰当、正确的语言、动作、表情对幼儿的行为起积极的作用。

所以,幼儿期的独立性更多地需要在教师的(暗示)指导帮助下实现。

如科学小实验“磁铁的穿透本领”,教师让幼儿玩磁性玩具“熊猫溜冰”后提出问题:“为什么磁铁能在塑料板下面吸引着熊猫溜冰?”幼儿用已有的经验(磁铁能吸铁)解决这个问题,回答说:“熊猫脚上别着回形针,磁铁可以吸住回形针,熊猫就跟着磁铁动。

”此时的幼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需要教师的暗示,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索。

如果这时教师直接告诉幼儿磁力的穿透力,那么幼儿学习探索的独立性就不能得到发展;如果教师不进行适当的暗示,幼儿也无法继续探索。

这时,教师说:“你们边玩边想,为什么磁铁隔着板还能吸住板上面的回形针?”在教师的暗示下,幼儿继续探索,终于体会到:“磁铁的力气像妈妈缝衣服的针一样,会穿过板吸住回形针。

幼儿启蒙教育中的学习主体性

幼儿启蒙教育中的学习主体性

幼儿启蒙教育中的学习主体性幼儿启蒙教育是指对幼儿进行的早期教育,旨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在幼儿启蒙教育中,学习主体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学习主体性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幼儿启蒙教育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学习主体性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学习主体性的重要性学习主体性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一种重要品质。

具有良好学习主体性的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学习任务,更快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更有创造力地解决问题。

培养幼儿的学习主体性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学前阶段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还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培养幼儿学习主体性的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和材料,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探索中获得成就感。

尊重和关爱每个幼儿:了解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根据其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让每个幼儿都感受到被尊重和关爱。

鼓励幼儿自主学习:给予幼儿适当的自主权,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选择、有决策权,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注重情感因素的培养:通过亲子互动、师生互动等方式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让他们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幼儿启蒙教育中的实践案例小明是一名三岁半的幼儿,他对动物特别感兴趣。

在托班老师的引导下,小明开始了解各种动物,并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

老师为小明提供了大量关于动物的书籍和图片,鼓励他自己选择想要了解的动物,并帮助他进行相关资料搜集和整理。

在这个过程中,小明展现出了强烈的学习主体性,他不仅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还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实践案例可以看出,在幼儿启蒙教育中注重培养学习主体性对于幼儿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结语在幼儿启蒙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学习主体性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

只有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尊重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自主学习以及注重情感因素的培养,才能有效提升幼儿的学习主体性水平。

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

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

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幼儿教育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为了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和积极参与度,在幼教活动中,教师需要贯彻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并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机会,引导幼儿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本文将探讨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1. 幼儿的主体性概述幼儿的主体性指的是幼儿在活动中能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意愿、需求以及展示个性和能力的特点。

幼儿的主体性是其在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独立性的表现,是其个性健全发展的重要基础。

幼儿的主体性在幼教活动中得以体现,能够使其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也培养其良好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2. 创设积极的幼教环境为了促进幼儿的主体性,教师首先需要提供积极的教育环境。

这个环境应包括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如各种教具、图书和艺术材料等。

同时,教室的布置应充满温馨和活泼的氛围,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

3. 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幼儿的主体性需要在幼教活动中得以实践和发展。

教师在活动设计中应注重引导幼儿参与,并确保他们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

比如,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多种颜色的画笔和纸张,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力随意创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4. 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每个幼儿独特的发展路径和个性特点需要得到尊重和关注。

教师应以幼儿为中心,根据其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在幼教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倾听幼儿的意见和建议,关注他们的需求,并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水平合理调整活动内容和目标。

5. 鼓励幼儿表达和分享幼儿通过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可以进一步促进其主体性的发展。

教师应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肯定。

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幼儿互相交流和分享,培养他们合作和倾听他人的能力。

6. 给予适当的自主选择权幼儿的主体性可以通过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选择权得以发展。

在幼教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多种选择,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做出决策。

注重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主体性的发挥

注重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主体性的发挥

注重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主体性的发挥幼儿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而角色游戏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角色游戏中,注重幼儿的主体性发挥,是提高幼儿综合能力,培养个性特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1.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会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根据不同的情景进行语言的表达交流,这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能够帮助幼儿提高沟通表达能力,拓展语言范围,培养语言交际技能。

2.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需要和其他小伙伴进行互动,共同构建游戏场景,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帮助幼儿学会团队合作,培养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3.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需要根据情景做出相应的反应,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幼儿的思维发展,促进幼儿智力的提高。

4.增强幼儿自我认识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扮演各种角色,体验不同职业与身份,有助于幼儿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

角色游戏对幼儿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注重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主体性发挥,更是提高角色游戏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1.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注重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主体性发挥,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角色扮演的内容和方式,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发挥,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自我决策能力。

1.提供丰富的角色情景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角色情景,丰富多样的游戏道具和场景布置,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力扮演不同的角色,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

2.尊重幼儿的选择在游戏中,尊重幼儿的选择,不要强制性地规定幼儿扮演某种角色或者采取某种表现方式,而是鼓励幼儿自由发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

3.引导幼儿自主发挥在游戏中,引导幼儿自主发挥,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游戏表演,提供积极的指导和鼓励,让幼儿有信心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个性。

浅议学生主体性及其培养

浅议学生主体性及其培养
和特性。 动性 、 创造性等特征。 自主 性 就 是 主 体 在 作 用 于 客 体 的 过 程 中所 示 的 主 导 、 独 立 性 质 和 地位 。 能动 性 ,指 的 是 人 在对 象 性 活 动 中 的 目的 道 为 何 如此 , 如何做主, 因此 其 中可 能 会 有 主观 任 性 的、 盲目
l - 2 . 2独特性 学生学习的独特性实际上也就是学生在学习活动 中表玑 出来的差异 性。他是 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它表明在
鲜活、 生动 、 独 立 的 个体 , 是 不 可 重复 的 、 不可 再造 的 价值 主体 。 1 . 2 l 3能 动 性 学 生 的 能动 性 主 要 指 学 生在 认 识 活动 中所 表现 出来 的 一 的反应 是人 类 认 识 的特 性 ,这 一 本质 特 征 在 各种 形 式 的认 识
浅议学 生主体性及其培 养
孟 德 贵
( 云 南省 曲靖 市宣威 市阿都 乡一 中 云 南 ・曲靖
摘 要
6 5 5 4 2 5 )
学生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性在教学 中的体现, 具体表现为在与教师 、 学生 的互动中 自主地 、 灵活地 、 创造性地获
取知识。主体性教育就是要求教 师优化教学策略, 创建 良好 的课堂教学氛围,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g 1 导学生
的手段和方式对 客体进行改造 , 从而表现 了不同性质、 不同方 的主 体 性 ,是 我们 充分 认 识和 把 握 学 生主 体 的必 由之 路 。学
向的主 体 性 。一 般来 说体 现 为三 个 方 面 : ( 1 ) 当 主 体 同作 为 客 生学 习 的主 体 性 一 般 包括 五个 方 面 。
体 的外 部 事 物 发 生 相 互 关 系 时 ,主 体 性 表 现 为 主 体对 外 部 事 物 的 发现 、 认 识与 改造 的能 力 和 特 性 : ( 2 ) 当 主体 同作 为 客 体

学前教育的特殊原则

学前教育的特殊原则

学前教育的特殊原则学前教育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特殊的原则来指导。

以下是五个重要的学前教育特殊原则。

1.幼教践行主体性原则:幼儿教育应该关注每个儿童的个性,重视每个儿童的独特性。

教育者应该尊重孩子们的差异,避免简单地将他们归类为一个整体。

每个孩子都具有不同的天赋和兴趣,因此,教育者应该确保提供一个灵活的教育环境,以满足每个儿童的需求。

2.幼教以儿童为中心的原则:学前教育是为了儿童的发展和成长服务的。

因此,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关注他们的兴趣、需求和能力。

教育者应该通过与儿童互动和观察来了解他们,以便设计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计划。

此外,教育者应该积极尊重儿童的意见和决策,鼓励他们参与决策过程。

3.幼教系列性原则:幼教应该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从幼儿园到小学。

教育者应该根据国家课程框架,为儿童提供一种顺畅的过渡,使他们能够逐步适应学校的环境和要求。

教育者应该与小学教育者合作,确保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连续性。

4.幼教综合性原则:幼儿教育应该全面培养儿童的身心发展。

教育者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经验,包括学习、游戏、英语语言学习、艺术和体力活动等。

同时,教育者应该通过观察和评估儿童的发展,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以帮助他们充分发展。

5.幼教家庭参与原则:幼儿教育应该与家庭密切合作。

教育者应该尊重家庭的文化和价值观,鼓励家长的参与和合作。

教育者应该与家长共同制定儿童的教育计划,并提供家庭支持和指导。

此外,教育者应该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分享儿童在学前教育中的进展。

总结起来,学前教育的特殊原则包括:幼教践行主体性原则、幼教以儿童为中心的原则、幼教系列性原则、幼教综合性原则和幼教家庭参与原则。

这些原则旨在确保学前教育的目标达成,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

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

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一、概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主体间性问题逐渐凸显出其重要性。

主体间性,即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强调了主体之间的互动性、平等性和理解性。

在当代教育中,主体间性的理念正逐渐成为一种价值追求,它要求教育者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以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动,尊重彼此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种价值追求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通过深入探讨主体间性在当代主体教育中的价值追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标,为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 主体间性的概念界定主体间性,这一概念源自西方哲学,特别是20世纪的哲学思想,主要指的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主体间性强调了在人际交往和认知过程中,不同主体间的互动、理解和沟通。

这一概念不仅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涵盖了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等多重维度。

在教育领域,主体间性具有特殊的意义。

它要求教育者不仅将受教育者视为知识的接受者,更视为具有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的主体。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不再是单向的传授与接受,而是双向的、平等的交流和理解。

这种交流和理解不仅有助于知识的传递,更有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主体间性的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体现了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尊重和实践。

它要求教育者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需求、兴趣和差异,创造有利于他们主动学习和发展的环境。

同时,主体间性也强调了教育过程中的互动和合作,鼓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共同探索,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

幼儿园主题教育的特点和要素实践与思考

幼儿园主题教育的特点和要素实践与思考

幼儿园主题教育的特点和要素实践与思考一、概述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接受教育的起点,其教育质量和特点至关重要。

主题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不仅能够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幼儿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幼儿园主题教育的特点和要素实践与思考。

二、幼儿园主题教育的特点1. 幼儿导向主题教育以幼儿为主体,紧抠幼儿的兴趣、特长和实际生活经验,充分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这一特点使得主题教育更贴近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更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2. 跨学科整合主题教育注重知识的整合和应用,可以自然地融入各个学科领域,如语言、数学、科学、艺术等,促进幼儿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

这种跨学科的整合性教学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系统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3. 情境化学习主题教育将教育内容放置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幼儿身临其境地体验和学习,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

通过情境化的学习,幼儿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和技能,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4. 教师引导在主题教育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者”,而是扮演着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他们需要根据幼儿的需求和发展阶段设计活动和情境,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教师的角色转变,更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潜能。

三、实施主题教育的要素1. 主题选择选择合适的主题对主题教育至关重要。

主题应该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主题应该具有一定的跨学科性,能够引导幼儿进行综合学习。

2. 情境设计情境设计是主题教育的核心环节。

教师需要根据主题内容精心设计情境,创设具有教育意义和吸引力的情境环境,引导幼儿参与主题活动,并在情境中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情境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幼儿的感知、动作、思维和情感等方面。

3. 教学手段在主题教育中,教学手段需要多样化和灵活化。

教师可以使用故事、游戏、实验、音乐等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参与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幼儿园主题活动工作如何让幼儿更好地参与其中

幼儿园主题活动工作如何让幼儿更好地参与其中

幼儿园主题活动工作如何让幼儿更好地参与其中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主题活动是培养幼儿学习兴趣、促进综合发展的重要形式。

通过围绕某一主题展开的活动,幼儿不仅可以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和认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然而,如何让幼儿更好地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主题活动的教育功能,却是每一位幼儿教师都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让幼儿更好地参与主题活动。

首先,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参与主题活动,我们需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来确定主题。

幼儿正处于探索世界的阶段,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

因此,我们应该尽量选择符合幼儿兴趣的主题,如小动物、植物、交通工具等。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设置适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主题,避免过于抽象或复杂的内容,以确保幼儿能够理解并参与其中。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来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主题活动并不限于课堂教学,可以结合幼儿园的环境和资源,开展各种活动,如户外探索、手工创作、角色扮演等。

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可以满足幼儿的不同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性。

第三,我们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主题活动中,幼儿往往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这既能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又能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幼儿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合作性的活动,如小组游戏、小队比赛等,鼓励幼儿共同思考、协作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此外,我们也要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在主题活动中,我们可以引导幼儿通过绘画、手工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我们要给予幼儿充分的鼓励和肯定,让他们感受到成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参与主题活动的积极性。

最后,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参与并不仅仅是幼儿的事项,家长的积极参与也是十分重要的。

幼儿的学习成就往往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通过主题活动的参与,家长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与幼儿共同分享学习的乐趣。

怎样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发挥主体性

怎样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发挥主体性

怎样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发挥主体

幼教网整理了幼儿园艺术类论文《怎样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发挥主体性》,希望对幼儿教育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幼儿园美术活动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力、欣赏力、表现力,还能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手眼协调动作及通过手指活动对大脑的均衡发展有特殊作用,幼儿通过美术活动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多种材料来充分表现他们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因而,幼儿容易接受和喜爱。

一、为幼儿创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心理气氛
心理活动的状态决定人们获取信息量的多少。

人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所获取的信息量大,反之,信息量就小。

幼儿的美术活动是在他学习动机的推动下产生和发展的,这种学习动机,只有在幼儿活动中调动幼儿的情感因素之后,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

二、活动内容的选择应具有趣味性和可行性,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
活动内容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和动手的欲望,幼儿对感兴趣的事物是容易接受的,因此美术活动的内容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

到了幼儿能力有了一定发展,活动内容也相对丰富,要求也应有所提高。

幼儿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也是最强的,活动内容应当体现新颖性和可操作性,让幼儿的求知欲得到满足。

三、活动前准备应当充分,材料应当丰富
曾一句名言“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丰富的活动材料、工具能激发幼儿最大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如在绘画熊猫时,由于本地没有真的熊猫,于是教师便运用玩具熊猫丰富幼儿的认识,并绘画了不同情景、不同动态的熊猫图让幼儿欣赏,结果,幼儿在活动中发挥了主体性,教师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论幼儿的主体与幼儿的发展

论幼儿的主体与幼儿的发展

论幼儿的主体与幼儿的发展马娟;罗承瑜【摘要】当今世界正发生着迅速的变化,教育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

儿童的学习已经走出以往狭小的范畴,开始成为贯穿一生的命题。

幼儿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正开始着从表层、短近向深层、长远的变革。

为了幼儿一生的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我们以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为切人口,强调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发展幼儿不断学习的能力。

【期刊名称】《戏剧之家》【年(卷),期】2011(000)005【总页数】3页(P66-68)【关键词】幼儿教育;主动学习;可持续发展;学习动机;变革【作者】马娟;罗承瑜【作者单位】不详;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10当今世界正发生着迅速的变化,教育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

儿童的学习已经走出以往狭小的范畴,开始成为贯穿一生的命题。

幼儿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正开始着从表层、短近向深层、长远的变革。

为了幼儿一生的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我们以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为切入口,强调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发展幼儿不断学习的能力。

作为21世纪的教师,一方面要认真思考以往的教育哪些是适宜幼儿主动发展的,哪些是束缚了幼儿主动发展的,我们应如何针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扬长补短;另一方面要广泛汲取世界各地先进的教育经验,研究成果,并与我国国情结合,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多种形式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幼儿主体性教育是一种以发展幼儿主动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取向的教育活动。

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活动过程的引导者,幼儿的主体性表现为对教师主体性的主体性选择、破译与转化。

在这动态的多重复杂关系中欲使双方的主体性得以建构与塑造,教师应该具备主体性教育的理念。

幼儿教师主体性教育的行为以直接指向培养幼儿主体性品质为标准。

幼儿的主体性品质包括独立性(自信、自立、自制、自尊等)、主动性(好奇、好问、兴趣、需要、主动参与、适应社会)、创造性(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想象创造)。

一、心中要有孩子,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环境在一个学习集体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和观察儿童,倾听他们的言语,观察他们在各种情景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分析他们的心智发展,找到他们当时所遇到的问题。

幼师怎样发挥教学活动主导性

幼师怎样发挥教学活动主导性

幼师怎样发挥教学活动主导性?一、科学认识幼儿的发展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地认识到幼儿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幼教工作是幼儿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引导幼儿参与教育的过程,促进幼儿发展的活动。

所以说幼教教师主导性很重要,它不能代替幼儿的发展,而幼儿的发展也应该是主动接受。

因此,幼教工作者必须对幼儿是主体地位给予足够的认识,在各项教育活动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主体性。

二、正确处理幼儿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提出幼教工作中以幼儿的学习为主体,教师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引导。

因为他们是不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思维,应该从小培养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毕竟,幼儿的年龄偏小,都还处于幼儿期,不必像小学那样有繁重的作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都是在为了步入小学的课堂所做的准备。

在如今的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大程度地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才是最重要的。

教师应该注重情感教育,注意情感的诱发,有效地提问引起幼儿正确的思考,有了思考,幼儿才会学会探索,才会因自己找到答案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强调幼儿学习主体性观念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成为教学活动中的旁观者,幼儿主体性的实施必须以教师的主导性为前提,应该根据幼儿的发展期情况去引导、组织、安排开展各种活动。

虽然在教学活动以前教师已经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等因素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准备,也充分地考虑到了个性特点,但是幼儿教师所教的内容不一定能全部被接受,幼儿们会选择性地接受教师所教的内容。

但是没有教师的主导,幼儿的主体性就不能充分发挥和体现,幼儿主体性教育的目的就是纸上谈兵无从着力无法实现。

幼儿之间不同的兴趣和不同的水平造就了他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可能是教师所组织教学活动之外的,教师很可能自己也没有意识到隐形教育的影响。

不同的孩子他们在选择的时候肯定会不同,正像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一个孩子的选择也是如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教活动主体与幼儿主体性培养
一、关于幼儿教育活动主体
谁是幼儿教育活动的主体?多少年来,大家只认为是教师。

可是,这正是必须转变的传统观念,必须确立孩子是幼儿教育活动主体的观念。

有许多人会说:3岁多的孩子,什么事都不懂,怎么能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自觉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人的自觉的能动的实践活动中,就成了主体。

[1]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觉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自在言中之意。

从学生学习活动过程(教学活动过程)的基本矛盾运动看:教学由学生、教材(对幼儿来说,主要是游戏的内容)、教师三个基本要素构成,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哪两个要素是推动教育、教学活动发生、发展的基本矛盾?是学生主体性发展水平(含认知水平)与教材要求(包括幼儿游戏内容等)之间的矛盾,而不是学生与教师的矛盾;在这种基本矛盾运动中,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有人认为:教师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发动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是教材的“化身”,所以,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我们认为:教师对教育、教学的设计、发动、组织与指导,是教师工作的一种职责,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但“教师主导作用并非教师主体”。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作用,是两种主体性作用的关系,而非两个主体实体的关系。

教师是教育、教学本体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不能把主体性作用关系与主体实体关系混淆。

关于教师是教材的“化身”问题,笔者认为: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实质认识的是教材,这从另一侧面说明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黑格尔认为:逻辑学的范畴应以存在为开端,按照“存在──本质──概念”的次序排列开展研究。

[3]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从教育、教学存在入手去认识教育、教学活动主体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一个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的发生,首先是由教师“发动”的(体现为教师的一种职责),但教育、教学活动的真正标志却不是教师的“发动”,而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启动”。

因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学习活动过程本身,教师“发动”只是学生学习、认识活动“启动”的外因,内因是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欲望(求知欲)、学习动机、学习情感等因素的作用;教师的“发动”再卖力,而学生无动于衷,不被学生所认可、所接受,便永远没有学生认识活动的“启动”。

这正如李秉德教授所指出的:“教学活动是为了谁而组织的?是为学生。

没有学生就没有组织教学活动的必要。

在教学活动中是谁在
学习?是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4]“自20世纪”年代中期主体教育思想理论问世至今,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已成为教育理论界绝大多数人的共识。

这告诉我们,这种“共识”必须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尽快确立的一种现代的教育观念,即学生主体观。

考察当前的幼儿教育实践,教育活动的主体问题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

主要表现是:不少教师严然以教育活动“主宰”者的身份出现,与孩子不是朋友关系、知心人的关系,而多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严然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在孩子的学习活动中与孩子不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多是“我说-你听”的关系、“我要求-你来做”的关系;在教育、教学目标达成上,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师道尊严”,不是根据孩子的需求去确立标准,而是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发展,等等。

上述种种,突出地反映为孩子还没有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更没有成为发展的主体。

孩子的主体性是一种自身的自然存在,3至6岁是孩子主体性发挥与发展的黄金期。

但决定其能否发挥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孩子的内因,没有孩子主体地位的真正回归与自身自然存在的主体性的释放,教师再怎么卖力对教育活动进行“发动”也是没用的,教师的作用只是外因条件;教师如果取代孩子的主体地位(教师成为主体),视幼儿教育活动是一种“我教-你学”的过程,必将限制孩子主体地位的到位与主体性作用的释放,其主体性的发展尽管有其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难以真正成为现实。

二、关于幼儿主体性培养
如何培养与发展幼儿的主体性?
1.要深刻领会与把握主体性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人类主体理论认为:人在自觉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人的自觉的、能动的实践活动中,就成了主体,也就体现了人的主体性。

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内涵,马克思说: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主体性是人的这三种属性综合的最高表现,是人的本质特征。

心理科学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个性的核心,也称自我意识,是指能够自觉、主动地认识和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主体性越鲜明,则越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而做,该怎样去做;而主体性不强,即称自我意识不成熟,他们往往只是被动地、机械地适应环境。

马克思的人类主体理念为我们研究人的主体性奠定了理论基础,心理科学为我们研究人的主体性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人的主体性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根本特性,它通常包括人的自主性、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等。

自主性主要表现为自尊、独立、自主、自决、自强等自我意识,以及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能力等;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为学习
兴趣、求知欲、成就动机、竞争意识与精神、参与态度与行为以及社会适应性等;创造性主要表现为创造意识与精神、创造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

自主性、主观能动性是创造性的基础,创造性是主体性的集中体现,是人的主体精神、主体潜能的集中体现。

主体的自主性、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等的发展,其内涵与外延,不仅包容了素质教育所提出的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而且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超越,尤其突出了创造个性的发展,即弘扬每个学生的主体精神,开发每个学生的主体潜能。

全面发展,必须定位在主体性的整体发展上,作为素质教育必须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因势利导,以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创造个性。

只强调全面发展的共性,忽视创造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将导致素质教育的失败。

深刻领会与把握主体性的丰富内涵是十分重要的,忽视这一点,将导致主体性培养的盲目性,也将自然导致包括幼儿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的盲目性。

2.要深刻研究、把握、运用主体性发展的规律。

主体性体现为人的主体,心理素质与能力素质的统一,其培养与发展存在着自身规律。

根据近几年对主体发展性教学实践的总结,其主要规律有:
(l)内因起决定性作用。

即只有在学生真正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时,学生主体自身自然存在的自主性、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才能从静态中启动起来,通过动态的运动使主体性发展的可能性成为现实性。

忽视这一条规律,教师强行灌输,其可能有的发展也只能是一种被动的发展、不充分的发展。

(2)外因只是主体性发展的条件。

这首先要求教师不能与学生主体争位,争位必将导致灌输,争位必将导致包办代替,教师必须实现由“讲师”(讲授)到“导师”(指导)的角色地位转换;其次,要求教师必须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所在,从每个孩子的实际出发进行培养。

(3)参与是实现孩子主体性发展的基本途径。

实现参与首先靠孩子主体自主性、主观能动性的启动在体性的发展靠主体参与实践实现,参与质量越高,主体性发展越大;决定其参与质量的不是孩子一般化的“半醒”状态(针对“沉睡的潜力”的启动而言)的参与,而是小朋友们的“合作学习”与讨论、争论等。

(4)追求自主发现是孩子主体性发展的最基本的心理动力源泉。

参与的目的是发现,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去发现,而不喜欢大人指手划脚。

孩子通过实践(学习)活动自己发现,亦称“创造”。

自然,孩子的创造不同于成人的创造,所以称学生(孩子)的创造为“类
创造”,它是主体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

它仰仗于孩子主体的真正回归,仰仗于孩子自主性、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全面而全速的启动。

教师的作用只能是指导而不是包办代替。

3.从“教师主导作用”的认识误区、实践误区中走出来,为实现孩子的主体回归与主体性的最充分发展提供保证。

当前,影响学生主体地位真正落实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广大教师对“教师主导作用”的认识误区与实践误区的存在,认为教师主导作用即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讲授即讲知识。

这种误区源于凯洛夫“教师主导作用”理论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刮起了一股“学校消亡”论和取消班级授课制、取消教科书、否定教师作用的思潮,前苏联政府接连发文件予以纠正。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依据认知心理学提出教学活动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于是提出“教师主导作用”问题。

应该说,这是教学论研究的一大进步。

但由于他是“教师中心论”的积极倡导者,则十分强调:“教学过程中,讲授起主导作用”,[5]“讲授”即讲知识,学生的任务是“接受”,“并不负有发现新的真理的任务”。

[6]可见,广大教师对“教师主导作用”认识误区的出现,根源在凯洛夫“教师主导作用”理论的影响。

教师的主导作用,即作为教育本体主体的教师的主体性的作用。

当前与今后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与实施“教师主导作用”。

笔者认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一种科学的提法,它既科学地阐述了教师主导作用是“指导”的作用,但并非指教师是主体;又科学地指出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去实施,必须为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服务。

“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践误区告诉我们,只要教师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主体性发展是要大打折扣的,素质教育也是要大打折扣的,幼儿教育也自然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