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史观解读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记录着人类的智慧和经验。
但在不同的历史学派和不同的历史学家眼中,历史的解读方式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详细介绍历史学中的七种主要史观,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研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一、进化史观进化史观强调历史的线性演进和发展,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
这种史观将历史视为一系列的进步阶段,人类在各个阶段逐渐发展和进化。
进化史观通常关注政治经济制度的演变和科技进步等因素对历史的影响。
二、决定论史观决定论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特定的决定因素所引起的。
这些决定因素可以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地理等多个方面。
决定论史观着重研究历史事件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以及这些因素对历史走向的影响。
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强调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形态的关系对历史的决定性作用。
根据唯物史观,人类的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结果。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制度、法律法规、宗教信仰等。
四、意识形态史观意识形态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相互斗争和冲突的结果。
不同的观念和思想在社会中形成不同的阶级和派别,从而推动历史的变革和发展。
意识形态史观注重思想文化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五、历史唯心史观历史唯心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于意识形态、精神追求或神的安排等意义超出人类感知范围的因素所决定的。
这种史观强调宗教、传说和神话等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将历史视为超自然力量的作用和引导。
六、历史隐喻史观历史隐喻史观将历史视为现实世界问题的比喻和借鉴。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过程的研究,历史隐喻史观试图从过去的教训中找到解决当下问题的启示和方向,以提供对现实情况更深入、更具启发性的理解。
七、后现代史观后现代史观质疑传统历史学的绝对性真理和客观性。
后现代史观强调历史是被叙述和解释的产物,史学是一种权力争夺的过程。
后现代史观追求对话、多元化和异质性,试图打破传统历史学对于权威叙事和大故事的限制。
历史八大史观(紧密复杂版)
历史八大史观(紧密复杂版)历史八大史观历史是一本永远无法翻篇的书,它承载着人类漫长而复杂的过去,对于我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对于历史的理解往往存在不同的观点和解读。
历史八大史观是在历史研究领域中广泛讨论和引用的八种历史理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学家们对历史的认知和态度。
本文将以紧密复杂版的形式,一一介绍这八大史观,以期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历史的本质。
一、万物有灵万物有灵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史观,它认为自然界中所有的事物都具有灵性。
在这种史观下,人与自然、事物之间的关系被赋予了一种超自然的意义。
人们将历史事件与神秘的力量相联系,相信命运和神明的干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二、唯心史观唯心史观是一种强调意识形态和精神活动在历史中起主导作用的观点。
在这种史观下,人们认为思想、信仰、价值观等精神因素对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唯心史观强调个人和集体意识形态的力量,将历史解释为人们对于世界的想象和再创造。
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一种强调物质制度和经济基础在历史中起主导作用的观点。
在这种史观下,人们认为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是决定历史发展的根本因素。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相互作用,将历史解释为物质利益和阶级斗争的结果。
四、进化论史观进化论史观是一种强调历史发展是演化的结果的观点。
在这种史观下,人们将历史看作是一种有序而逐渐演变的过程,各个历史阶段通过演化相互联系,向着更高的形态发展。
进化论史观认为历史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类社会也在不断向前发展。
五、社会历史学派社会历史学派是一种强调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对历史的影响的史观。
在这种史观下,人们将历史看作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相互关系的产物,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历史的演进。
社会历史学派强调社会制度和社会阶级对历史进程的塑造作用。
六、文化史观文化史观是一种强调文化和思想对历史演变的重要影响的观点。
在这种史观下,人们认为文化是历史的核心,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传承对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主要史观简介
四、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 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唯物史观将社会发展的诸因素条分为:生 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社 会矛盾、私有制、阶级、领袖、人民群众等 等,为人们在史学研究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提 供了思维依据。
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
影响
环境污染的分 水岭——大气 水质、大气污染 污染源增多 污染范围广 污染事件扩大
第二次工 业革命
煤、石油
美德煤烟污染; 1892年,汉堡水污染 导致霍乱; 日本足尾事件;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第三次工 业革命
煤、石油、 核能、 太阳能
赤潮; 美国核电厂放射性物 质外泄; 日本广岛、长崎幸存 者中的“原子病”
认为人类应更加注重和平以及人与自然和谐, 生态问题正逐渐成为人类的共同危机。
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两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 革命、能源的消耗与污染、赫鲁晓夫改革(垦荒运 动、玉米运动)、大跃进、罗斯福新政等
用生态史观整合工业革命 阶段 第一次 工业革命 主要能源
煤
主要污染事件
伦敦烟煤污染 加重、雾都
• 全球史观
“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 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 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 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二、 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的含义: 亦称近代化。指的是从农业文明专制 社会向工业文明的演进变化的过程,包括 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 深刻变革。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走向高
五大历史史观
五大历史史观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在历史研究的过程中,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其中五大历史史观是最为重要和广泛接受的。
本文将介绍五大历史史观:进化史观、唯物史观、人文史观、传统史观和后殖民史观。
一、进化史观进化史观认为历史是一个逐渐进化的过程,人类社会在经历各种变革和发展后逐渐向更高的阶段发展。
这一观点最早由达尔文提出,并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广泛发展。
进化史观强调社会变革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将历史看作一种逐步演化的现象。
二、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并通过对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研究,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三、人文史观人文史观注重个体和文化的作用,认为历史是由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构成的。
人文史观强调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历史的多元性,将历史看作是人类自主创造的结果。
四、传统史观传统史观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传承性,将历史看作是一系列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延续。
传统史观关注历史的宏观结构和制度变迁,认为传统的经验和智慧对于解决当代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五、后殖民史观后殖民史观是在殖民地独立后出现的一种观点,强调历史中的殖民地和被殖民地关系。
后殖民史观揭示了殖民主义的影响和剥削对于历史进程的作用,强调被殖民地主体性的重要性。
总结而言,五大历史史观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解读历史,揭示历史发展的不同规律和影响因素。
进化史观关注历史的演化过程,唯物史观强调经济基础和阶级斗争的作用,人文史观注重个体和文化的作用,传统史观关注历史的传承性和宏观结构,后殖民史观关注殖民地和被殖民地的关系。
这五大历史史观为我们解读历史提供了不同的理论框架和思考路径,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本质和意义。
只有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历史史观,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历史的脉络,以更科学的态度对待过去、现在和未来。
世界历史七大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
历史。 2、关键词:革命、阶级斗争、侵略、反抗、国家、民
族等
Page
12
LOGO 六、唯物史观
1、基本内涵: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是人
情进行文明创新。
②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文明成 果。 ③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其影响也是双向的。
Page
7
三、近(现)代化史观 LOGO
1、基本概念: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
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经济、政治、文
化、社会生活等方面,主要表现为:经济的工业化和 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的理性化和科 学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Page 5
【特别提醒】 LOGO
第一: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 第二: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
异。
学习时: 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 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 碰撞。
Page 6
LOGO ☆近代文明的历程给我们思维的启示:
①文明必须保持前代优秀文明,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根据国
带来灾难,造成长期落后 的状态
Page 18
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两 半社会
②完成:19C末20C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③深入: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
3、视角:
①强调在全球范围内从整体上把握人类历史的演进
②注重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历史八大史观(紧密复杂版)
历史中的“八大史观”史观是学生的一个盲点,也是历史研究、学习、教学等方面的一个重要方法。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高中历史八大史观
八大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新史观
传 政治: 统 人治、专制
农 经济: 业 农耕经济、自然经济
社
会
思文: 愚昧、宗教迷信
近 政治: 现 法制化、民主化
代
工 经济:
业
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
社 思文: 会 科学化、理性化、世俗化
在生产力发展推动下, 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腊
政治文明 物质文明
横向发展,联系观点。 全球史观
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依 据下表对四种史观的解读,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史观
解读
①革命史 观
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阶级)斗争推动社会 演进的历史。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 取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阶级的统治。
②文明史 观
人类文明演变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分新石 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分手工工 场时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 惯等)。 ③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演进历史 ④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 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 ⑤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采猎文 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从横向看:物质文明、政治文 明、精神文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
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
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
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
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
八大史观
3 文 明 史 观
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 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物质文明 横 向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纵向------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
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
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 时代)。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 是现代化的过程。
八 大 史 观
——高三历史复习
近代化史观
文明史观
全球史观
革命史观
社会史观
唯物史观
英雄史观
正统史观
各种史观具体解读
所谓史观
——就是人们对于历史的总看法。
1、“现代化史观”就是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过程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 程。 历史学家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 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
6、社会史观
指对社会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我国而言,社会 史观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史观——辩证和唯物地看待 社会。 社会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 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是与平民百 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 行、风俗习惯等. 相比其他各种史观,该史观更加注重底层民众的社 会生活状况。
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动力;
4、唯物史观
评价历史的根本标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
5、“革命史观: 亦称“阶级斗争史观” 或 “反帝反封建史观”。 持“阶级斗争史观”的学者通常认为:近代中国各种灾 难的基本根源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拯救 中国的基本途径是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构成了近代史的主要 内容和分期标志。因为它们是把中国拉出半殖民地半 封建泥沼的过程,是进步的过程。
多元化史观
多元化史观(一)唯物史观:(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全面的、辩证的、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二)现代化(近代化)史观:1.含义: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2.在认识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时要防止几种偏差:(1)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
因为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
还有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
(2)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
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
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3.知识要点:(1)xx近现代史经济上近代化进程: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原因、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过程、一五计划、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思想上近代化方案:农民阶级《资政新篇》、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政治上近代化的努力: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2)世界近代史经济上近代化进程: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调整。
政治民主化进程: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
思想理性化科学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即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
(三)全球史观。
关注人类走向整体的历史进程。
1.含义: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2.知识要点:(1)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开始殖民扩张与掠夺,世界市场雏形出现;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七大史观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解读相关考点
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解读相关考点一、文明史观与相关考点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附表1 古今不同的政治文明与贡献附表2:古代东西方先哲苏格拉底、孔子比较;附表3:17—18世纪中国明清思想批判与法国启蒙思想比较附表4:古希腊与古罗马政治文明比较二、整体史观与相关考点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而整体历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
整体史观认为,1500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
整体历史观认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
附表1 世界市场形成示意图附表2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知识结构附表3 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历史影响附表4: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三、现代化史观与相关考点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两种基本途径,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
精英史观 人民史观
精英史观和人民史观是两种不同的历史观,它们对于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演变有着不同的看法。
精英史观认为,历史是由少数精英人物所推动的,他们具有卓越的智慧、才能和领导能力,能够决定历史的进程。
这种观点强调个人的作用和英雄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少数人的决策和行动所决定的。
人民史观则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所创造的,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这种观点强调人民的力量和作用,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人民的劳动、斗争和创造所推动的。
人民史观认为,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是人民群众的斗争和努力的结果。
两种历史观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精英史观强调个人的作用和英雄主义,能够解释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要性,但忽视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
人民史观强调人民的力量和作用,能够解释一些历史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原因,但忽视了个人的作用和英雄主义。
在实际的历史研究中,需要综合考虑两种历史观的观点,既要关注个人的作用和英雄主义,也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
历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释。
史观解读
史观解读1.历史意识:是人类对自然、人类自己在时间长河中发展变化现象与本质的认识。
人类的历史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认识能力。
这种能力逐步发展为继承历史、创造历史的能力。
2.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又称唯物史观。
基本观点: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③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可加: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的总和。
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
)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物质文明史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史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意识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政治文明史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
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文明史可分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等。
不同的方面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又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如物质文明史又可分为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几个阶段,按照不同区域又可分为东亚文明、南亚文明、地中海文明、非洲文明等。
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他们相互交织、渗透和转化,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由低级走向高级,所有文明均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均应得到承认和尊重。
4.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
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
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一、从多元史观看鸦片战争1.革命史观:它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现代化史观:它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
3.整体史观:它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
4.社会史观: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
二、从多元史观看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1.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近代化史观: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经济的现代化。
3.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却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转向工业文明的地方。
5 社会史观: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七、多种史观评价新航路开辟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是新旧两个世界,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文明的交汇融合。
3.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活动的舞台由大陆转向海洋,改变了世界各区域文明之间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联系的规模和性质,是人类社会走向近代化的最初起步。
4.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给西欧社会带来了发展机遇,促进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但是也给非洲黑人、亚洲人民和美洲印第安人带去了殖民灾难。
阶级史观 皇汉史观 唯物史观
阶级史观皇汉史观唯物史观一、定义与概述1. 阶级史观阶级史观是指一种对人类历史的解释理论,其核心概念是阶级。
阶级在社会中是区分人们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政治权力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阶级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推动着历史的进步。
该理论认为,社会的发展可以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进而推动历史的演进。
2. 皇汉史观皇汉史观是指一种对中国历史的解释理论,其主张是皇权最高、汉族最优越。
皇汉史观相信,中国历史的主线是一统中原、统一民族,皇权统治在中国历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理论认为,中国的繁荣和强大来自于皇权的统一和汉族的统治,而外族统治则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灾难。
3.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指一种对历史发展的解释理论,其核心观点是历史的进程是由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的。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发展的规律所确定的。
该理论强调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决定性作用,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二、历史观的比较1. 视角差异•阶级史观将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归因于阶级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注重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影响;•皇汉史观强调皇权和汉族的优越性,认为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核心;•唯物史观关注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将历史发展归因于生产方式的变革。
2. 历史进程解释•阶级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是社会制度变革的过程;•皇汉史观强调皇权统治和汉族统一对中国历史的推动作用;•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演进是由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所决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3. 评价历史事件•阶级史观强调对不同阶级的利益进行分析,评价历史事件时会考虑社会各阶级的角度;•皇汉史观以皇权统治和汉族统一为价值取向,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时会根据这种价值体系进行判断;•唯物史观注重经济基础对历史的影响,评价历史事件时会关注经济因素的影响。
三、各历史观的影响与争议1. 影响•阶级史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社会矛盾与不平等的方法,推动了社会科学的发展;•皇汉史观在中国历史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强调了中华民族的优越性;•唯物史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性的历史分析框架,推动了历史研究的现代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代化范式★主要观点(1)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现代代主要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民主化和法治化。
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转变。
(2)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
③文化现代化主是要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此外,还包括:均富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教育普及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
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进程是的两个主要内容,重要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3)对现代化模式问题的认识: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
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
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开始的。
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实现民族独立后应尽快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双重任务。
(一)、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现代化的基本进程: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从社会制度来说,有多种模式,主要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
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起动的新型现代化。
(二)、在认识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时要防止几种偏差1.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
因为现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的探索中纠正失误。
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
还有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
2.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
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
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3.现代化与近代化的关系。
一般来说,近代化就是现代化,二者只是在时间上的差别而已。
(三)、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国的近代化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争取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840—1870年)A、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西方世界(A)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少数先进国家已经确立。
资产阶级队伍壮大,特别是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起来,与此同时,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B)经济方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的时期过渡,资本主义进入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C)思想方面: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
自由主义产生,取代重商主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
(D)世界一体化进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一体化进程加速,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与此同时,随着资本主义国家以商品输出为主要特征的侵略的加剧,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B、西方的冲击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西方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渗透侵略。
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开端。
C、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个阶段:中国在经济、思想、政治等方面的变化与回应(A)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自然经济逐步解体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地主阶级发起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B)思想:固步自封→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①鸦片战争之前:传统的儒家学说主导着人们的思想②鸦片战争之后:开眼看世界与新思潮的萌芽③洋务派的观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④中国近代第一个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洪仁玕《资政新篇》⑤早期维新思想:具有资本主义要求的政治、经济、文化主张(C)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①社会性质: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半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半殖民地──中国主权的逐步丧失。
②社会矛盾: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并存,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家的主要矛盾,因此,革命任务随之发生了转变。
③阶级关系变化:产生了新的阶级,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D)政治:近代化过程中各阶级的回应①地主阶级权力的变动:辛酉政变②地主阶级的回应:洋务运动③农民阶级的回应:太平天国④资产阶级的回应:资产阶级的产生,早期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主张。
⑤无产阶级的产生:为以后的民主革命准备了新的领导阶级。
第二阶段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
A.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
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B.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C.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第三阶段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几乎陷入绝境。
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A.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
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
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人绝境。
B.政治上,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妥协退让,对共产党、工农群众的屠杀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实行保甲制度和特务统治;制定"伪宪法"确认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
C.现代化的新发展:首先,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色。
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再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
第四阶段腾飞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现代化任务的主角是无产阶级A.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后来不断对宪法进行修订和完善;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
B.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思想上:1957年整风运动提出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时期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
D.外交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现代化1、求生存,为独立:中国人民历经国民革命运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长期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为真正意义的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2、谋发展,图富强: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拉开了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序幕。
第一阶段:1949-1965年,重点发展工业化;第二阶段:1966-1976年,特点是文化大革命及其破坏;第三阶段:1978-现在,特点是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
历史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80年的奋斗历程主要是围绕推进中国现代化而进行的。
在革命战争时代搞武装斗争乃是为了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建国后的建设则是利用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有利条件发展生产力,向现代化目标迅速前进,而改革则是为了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中国近代化的启示①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②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
③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④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⑤科教兴国是现代化的关健。
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做出科学决策。
⑦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⑧邓小平理论正确解决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道路问题。
⑨中国共产党承担着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
▲中国近代化与现代化必须解决的两个前提条件①国家的独立与民族的解放,要求从外国侵略压迫下解放出来;②经济的繁荣与富强,这就必须摆脱社会生产落后,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局面,要求生产力的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