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论与真理:网络自由的现实维度论析2(7)

合集下载

跟随行动者重组社会的《重组社会行动者网络理论》

跟随行动者重组社会的《重组社会行动者网络理论》

跟随行动者重组社会的《重组社会行动者网络理论》一、概述社会科学的传统视角及其局限性:社会科学的传统视角侧重于对社会现象进行宏观层面的解释和分析,强调结构、制度和宏观力量的作用。

这种视角将社会视为由各种宏观因素和力量塑造的静态系统,个体行动者被视为这些宏观因素的被动承受者。

这种传统视角存在局限性,忽视了行动者在社会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微观层面的互动和动态过程。

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其创新意义: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NT)为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该理论主张,所有的社会现象都是由各种行动者(包括人类和非人类)在动态的关系网络中相互交织、相互建构而成的。

这些行动者不仅包括传统的社会学研究对象,如个体、群体、组织等,还包括各种非人类实体,如技术、符号、物质等。

ANT理论在社会科学中的创新意义在于打破了传统社会学的界限,将非人类行动者纳入研究视野,强调了行动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和网络结构的重要性,为理解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提供了有效途径。

研究背景:介绍社会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的起源与发展。

社会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简称ANT)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由法国社会学家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和米歇尔卡龙(Michel Callon)等人提出。

这一理论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全新解读,它挑战了传统的社会学分析方法,提出了一种以行动者为中心的网络分析方法。

ANT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认为社会是由各种行动者(包括人类和非人类)通过不断的相互作用和协商过程所构成的复杂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行动者不仅仅是人类个体,还包括技术、设备、组织、观念等非人类因素。

ANT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科学和技术研究领域,拉图尔和卡龙在对科学实验室的研究中发现,科学知识的产生不仅仅是科学家个体智慧的结晶,而是涉及到多种因素和行动者的互动过程。

这一发现促使他们开始探索一种新的理论框架来分析社会现象,这就是后来的社会行动者网络理论。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共20张ppt)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共20张ppt)

思考:
如果落实人大代表建 议,对于社会而言有 哪些好处?体现了认 识的什么特点?
三、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
(1)原因: ①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的 ②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2)结论 : 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 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段)的限制,强调真理不能超
真理是具体的
越一定的历史条件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
要求我们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思考:
1.学生针对调休是 什么看法?你作为 学生如何看待调休?
2.为什么不同的人 对于调休的态度不 一样?
三、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
(1)原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①认识的主体 :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不同的立 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 ②认识的客体 :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 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 有一个过程。 (2)表现: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 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过程: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一、真理的含义
形式
内容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 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对象
主观
相符合 不相符合
客观
性质
真理
谬误
从数学角度来看 从即将到来的中秋节国庆节调休结果来看
二、真理的基本属性
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为什么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有不同的认识? ①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 ②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不同。

江苏省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开明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江苏省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开明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淮阴中学初中集团校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初三语文一(20分)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6分)读书,可以遇见更好的世界。

读书让你朝着梦想步步靠近,悄然前行,抵达彼岸;读书让你的心境不再烦躁,看云卷云舒,安xiánɡ惬意;读书让你的视野变得▲(宽敞开阔),脚步无法丈量的地方,读书带你抵达。

宠辱不惊,闲阅书卷奥密;去留无意,漫随书卷人生。

愿你手中有书,眼里有光,成为更好的自己。

①从下面两幅字中任选一幅临写在田字格里。

(2分)②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悄然(▲)安xiánɡ▲③找出并改正文段中的一个错别字。

(1分)▲改为▲④结合语境,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分)▲2.为了纪念美好的初中生活,班级打算制作一本纪念册,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8分)①小安同学想给纪念册拟一个有诗意的名字,请帮他完成任务(不超过6个字)。

(2分)②小淮同学设计了纪念册以下板块内容,请帮他再设计一个板块,并说明具体内容。

(3分)板块名称具体内容班级留影选取若干张反映初中生活的照片,配上精彩的文字解说,呈现本班每位同学的风采。

班级记事按时间顺序,如实记录三年来班级发生的重大事件。

提纲挈领,不展开叙述。

▲▲③班级安排你去邀请赵校长为纪念册题写序言,你会怎么说?(3分)3.诗、文名句填空。

(6分)①▲,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②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③▲,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④受任于败军之际,▲。

(诸葛亮《出师表》)⑤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现边塞奇丽雪景的诗句是:▲,▲。

二(70分)(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题。

(6分)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①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②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③不见使人愁。

谢林全集目录及其中译

谢林全集目录及其中译

Die Anordnung in der Cotta Ausgabe謝林全集目錄及其中譯I V-VIII Vorwort von K.F. A. SchellingI 1-40 Antiquissimi de prima malorum humanorum origine philosophematis Genes. III.Explicandi Tentamen criticum et philosophicum (Magisterdissertation)1792《對有關人類罪惡起源在創世紀第三章的古代箴言進行批判闡釋和哲學闡釋的嘗試》(碩士論文)41-84 Über Mythen, historische Sagen und Philosopheme der ältesten Welt 1793 《論神話、歷史傳說和遠古時代的箴言》85-112 Über die Möglichkeit einer Form der Philosophie 1794《論一般哲學形式的可能性》113-148 De Marcione Paullinarum epistolarum emendatore (Theologische Examensdissertation) 1795《論馬爾西翁對保羅書信的校訂》(神學檢定論文)149-244 Vom Ich als Prinzip der Philosophie oder über das Unbedingte im menschlichen Wissen 1795《論我作為哲學的原則,或者論人類知識中的無條件者》245-280 Neue Deduktion des Naturrechts 1796 《自然權利的新演繹》281-342 P hilosophische Briefe über Dogmatismus und Kritizismus 1795-1796《論獨斷論與批判論的哲學書信》343-452 Abhandlungen zur Erläuterung des Idealismus der Wissenschaftslehre. 1796《對知識學之觀念論闡釋的論文集》453-473 Aus der allgemeinen Übersicht der neuersten philosophischen Literatur 1797《從最近哲學文獻之概觀摘出》474-482 Über Offenbarung und Volksunterricht1798《論啟示與民族課題》483-488 Rezension 1798《書評》lI V-VI Vorwort von K.F. A. SchellingII 1-73 Einleitung zu den Ideen zu einer Philosophie der Natur 1797《一種自然哲學的觀念的導論》II 75-343 Ideen zu einer Philosophie der Natur 1797《一種自然哲學的觀念》345-584 Von der Weltseele, eine Hypothese der höheren Physik 1798 sw2-583.rtf《論世界魂,高等物理學的一個假說》III V VIII Vorwort von K.F. A. Schelling1-268 Erster Entwurf eines Systems der Naturphilosophie 1799 sw3-326.rtf《自然哲學體系的初步綱要》269-326 E inleitung zu dem Entwurf eines Systems der Naturphilosophie oder über den Begriff der spekulativen Physik 1799《自然哲學體系的初步綱要導論,或論思辯物理學的概念》327-634 S ystem des transzendentalen Idealismus 1800 sw3-327.rtf《先驗觀念論體系》III 635-668 Über die Jenaische Allgemeine Literaturzeitung 1800《論耶拿文學總匯報》IV V-VI Vorwort von K.F. A. Schelling zum IV BandIV 1-78 Allgemeine Deduktion des dynamischen Prozesses 1800 sw4-332.rtf《動態過程的普遍演繹》79-104 Über den wahren Begriff der Naturphilosophie usw. 1801《論自然哲學的真正概念》105-212 D arstellung meines Systems der Philosophie1801《對我的哲學體系之闡述》213-332B runo oder über das göttliche und natürliche Prinzipder Dinge. Ein Gespräch 1802《布魯諾,或論事物之神聖的與自然的原理。

诡辩论

诡辩论

词义演变
词义演变
诡辩的思维方式古已有之。古希腊爱利亚学派的哲学家芝诺就曾提出“飞矢不动”等带有诡辩特征的著名命 题;中国先秦时代的名辩家们也曾提出过一些把辩证法歪曲为诡辩论的命题,如“两可论”、“鸡三足”、“犬 可以为羊”、“白马非马”等等。但“诡辩论”一词则源出希腊语。公元前 5世纪前后,在古希腊有一批传授知 识、教人以论辩和演说技巧的职业教师,被称为“智者”。智者们以其独特风格自成流派,即智者派。智者们对 哲学和社会问题有各自不同的见解,他们在深入研究和运用论辩术时,涉及到辩证法和认识论的许多问题,对于 推进哲学和逻辑思维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智者们的观点和方法中包含了一些导致感觉主义、怀疑论、相对主义 和主观主义的因素。例如,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虽然提出了关于主客体关系的有益见解, 却未能正确地把握感觉对客观对象的依赖关系,导致把个人的感觉作为事物存在或不存在的标准的相对主义结论。 而高尔吉亚则在考察对象的流动性和认识的相对性时,认为一切意见都是虚假的,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否认主 体的认识能力以及传授知识的可能性,走向虚无主义。智者们运用辩证法揭露矛盾时,往往停留于得到消极的、 否定的结论。这类不科学的、消极的因素在论辩方法中表现出来,必然产生主观随意性、片面性、违反逻辑规则 等错误。这些缺点、错误被片面追求雄辩术的一部分智者,特别是青年智者进一步扩大。他们使本来旨在增强论 证力量和演说效果的论辩术,变成了可以用来为任何说法辩护,或者只是为争辩而争辩的技巧,从而走向反面。 同时,由于智者们大都对传统习俗和制度持批判态度,引起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奴隶主贵族思想家的极力反对, 他们否定、污蔑、贬损智者派。智者被认为是“诡辩家”;“智者派”成为“诡辩派”的同义语;“论辩术”也 成为“诡辩术”的别称。

《传播理论》笔记(小约翰)

《传播理论》笔记(小约翰)

《传播理论》笔记目录第一篇探求的本质和理论第一章传播理论和传播理论研究………………………………第二章理论的探索过程…………………………………………第二篇传播理论介绍和研究第三章系统理论………………………………………………….第四章符号和语育理论…………………………………………第五章话语理论………………………………………………….第六章讯息产生理论……—……—………—…………………第七章讯息接收和处理理论……………………………………第八章符号相互作用理论、戏剧主义理论和叙述理论………第九章社会和文化现实理论…—………………………………第十章经验和阐释理论…………………………………………第十一章批评理论……………………………—………………第三篇传播和语境第十二章关系中的传播………………………………………第十三章群体决策中的传播…………………………………第十四章传播和组织网络……………………………………第十五章传播和媒介…………………………………………第四篇结束语第十六章传播理论的作用和局限性…………………………《传播理论》斯蒂文·小约翰第一章传播理论和传播理论研究一.“传播理论”任何对一种经验做出解释和阐述的尝试就是一种理论,即一种关于某些事件题目产生的思想。

“传播理论”可用于专指某一理论,或也可用来指与传播过程相关的全部理论中集体的智慧结晶。

它使我们变得能力更强,更具有适应性,我们可用更灵活、有用、敏锐的方式对待事物做出解释。

学习它最基本的理由是它们提供了一套观察有用的新事物的结果。

二.传播学的兴起对传播进行学术研究的强烈兴趣始于一战,当时技术和文化的提高使得传播成了人们关注的题目。

20世纪进步人士所主张的和实用主义的大众哲学又给它推动力。

公共信息的政治影响激进了对宣传和公众论的研究。

与此同时,社科在发展,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成了传播学的先导,30y在社会学方面的大部研究关注的是传播对个人和社区的影响方式。

武汉大学2014年度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名单

武汉大学2014年度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名单
C o F e 2 O 4 C o F e 2 O 4
C o F e 2 O 4
项目编号
负责人 马筱璇 李咏健
CoFe2O4


其他成员 石权、陈燕波、郑文婷、张俊宇 李博涵、赵晨祎、吴正阳、黄冬季 吴振天、王玥婷、何宇鹏、鲍恒涛 金凌、高蓝、汪源、罗正宇 徐山、胡靖雯、李坚松、曾凡宸 余丹、周佩奇、秦敏超
C o F e 2 O 4
C o F e 2 O 4
负责人 庞 程 杨 航
学 号 2011300290024 2011300010008 2012300950032 2011300950074
CoFe2O4
其他成员 指导老师 陈雨晴、刘天怡、熊静远、陈静文 钟书林 陈笑然、南迪、陈宇辉 曹振宇、陈韬 唐梦琦、谭雨蓉 、王梦缘 、刘冉 杨钰贞、程斯璨、朱紫悠、邓湘吉 张威、马淞 高玉婷、任卓如、姜枫、库天锡 马亚雪、李翔宇、曾兰馨 张雅琦、刘靓靓、曾丽莹 胡晓阳、郭嘉莹、呙瑞琪、敖杰英 黄志疆、刘凯欣、刘盼盼、卢中一 李莫言、王德利、马睿之、胡林依 李存伟、蒋润珠、施泽洋 彭珊、杜舒阳、尹力、陈嘉仪 尹伊君、王漩、陈霜叶 、齐文卉 孙点婧、杨威、吴鹏杰、雷雅楠 刘雅琨、李婕、彭雨晨、彭云霞 徐濛、任航、滕王苒微、郑瑱 李佃来 杨国安 张昌平 何晓琳 周光明 周丽玲 曾子明 沈 阳 姜婷婷 陈传夫 吴 江 曾国安 李燕萍 邹 薇 高宝俊 海 峰 吴先明 冯 果 漆 彤 宁立志 薛惠元 陈世香 薛惠元
武汉大学2014年度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名单
序号 项目编号 学院(系) 1 ############ 文学院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项目名称 甲午战争前后(1894—1896)台湾文坛研究 从青年亚文化到消费社会的悖论——网络流 ############ 哲学学院 行语批判 “走夷方”:明清以来西南边陲的人口流动 ############ 历史学院 与跨境贸易——以云南腾冲地区为中心的考 察 从淮河中游地区诸遗址浮选结果看商代农业 ############ 历史学院 经济 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适应研 ############ 新闻与传播学院 究 ############ 信息管理学院 基于NFC的实体商场购物模式创新的研究 ############ 信息管理学院 基于混合API的出版社网络形象分析 基于企业形象识别理论框架的iSchool网站 ############ 信息管理学院 评价研究 ############ 信息管理学院 可视化工具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 物流末端个性化配送APP研究与设计——基 ############ 信息管理学院 于社交媒体和互联网“打赏” 人口城镇化成本测算及分担机制的定量研究 ############ 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于湖北省不同规模城市的分析 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证 ############ 经济与管理学院 分析——基于考试机制的考量 APP排行榜上的“杀手级”应用具有哪些特 ############ 经济与管理学院 质——基于文本挖掘和生存分析的实证研究 ############ 经济与管理学院 高铁货运的效率实现及运输路径的战略选择 我国国有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探究与对策分 ############ 经济与管理学院 析——以我国疫苗产业为例 互联网金融的法律制度分析——以余额宝为 ############ 法学院 例 高校无形资产的保护与管理——以湖北地区 ############ 法学院 高校为样本进行调查 城镇职工延迟退休年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 ############ 究——基于大连市、长沙市和昆明市的实地 院 调研 中部地区“单独家庭”生育意愿与“单独二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 ############ 孩”政策效果研究——基于武汉、长沙、南 院 昌三市的调研

素材解读运思之“倾听理性的声音”

素材解读运思之“倾听理性的声音”

素材解读运思之“倾听理性的声音”作者:张倩倩谢涛来源:《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2年第08期主题阐释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空间纷繁复杂、乱象频出。

在众声喧哗之时,让我们学会选择倾听文明理性的声音,坚定我们的梦想与担当,思考前行路上的困难和艰辛,感受奋进中国的前进力量。

素材集锦一网络谣言流量变现,可以休矣!近年来,各类网络谣言层出不穷、屡禁不止,网络暴力、“流量变现”对社会舆论、营商环境、个体尊严等造成恶劣影响,带来越来越沉重的社会成本。

寻亲少年刘学州以生命的代价,引发了人们对网络暴力的激愤与深思。

当我们为戛然而逝的生命扼腕叹息时,更应思考的是,我们该如何营造一个更健康的网络环境?网络乱象层出不穷的根源究竟在哪儿?如何才能构建有效的治理闭环,还网络空间以“清朗”?2022年1月25日,中央网信办决定即日起开展为期1个月的“清朗·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针对借疫情、社会热点事件等挑动网民对立,进行人肉搜索、辱骂攻击等网络暴力行为进行重点整治。

日前,全国首档网络安全电视栏目《网安天下》揭露了“自媒体敲诈勒索产业链”,一名幡然醒悟、改过自新的自媒体从业人员讲述了如何通过在网上发布谣言变相敲诈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

节目播出之后受到舆论广泛关注。

深圳市公安网警表示,目前查出有一批自媒体账号通过发布虚假信息进行造谣传谣,甚至是利用网络平台实施敲诈勒索,这些行为严重地扰乱了网络秩序,侵害了民众合法权益,属于违法行为。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网信办主任、国家网信办主任庄荣文指出,未来将进一步规范网上内容生产、信息发布和传播流程,推进公众账号分级分类管理;加强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建设,健全全国网络辟谣联动机制;深入推进“清朗”“净网”系列专项行动,加大对网络暴力、“饭圈”乱象等网络不文明行为的整治力度,动员广大网民积极参与监督;加快制定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网络执法统筹协调,创新网络普法方式,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舆论学理论知识汇总

舆论学理论知识汇总

舆论学理论知识汇总
平权论:平等论又称“平等主义”,它强调个体应该享有原生权利,并应受到正义对待。

它指出,个体没有任何特殊优势,他们都因本来权利的禁止而享有相等的待遇应该而
非不同的种族,宗教,性别,背景。

实证主义论:实证主义认为,真实的客观性可以通过有效的实验来看出来。

它主张以
实际的经验作为判断依据,而非传统的观念。

它是一种把社会现象归结于客观实在的学说,如此得出一个有效可信的结论。

复辩论:复辩论认为,要证明一个主张正确性,有必要使用证据和论证来技术分析一
个事件或者另一个观点。

复辩认为,做出一个有系统性和有效性的判断需要一个逻辑性的
讨论过程。

互助论:互助论的动机是指个体应在共同的目标下建立关系,以便产生互助效应。


使有对立的冲突或利益,也没有任何一方胜利它把“特殊关系”制定为一种可能性,它强
调双方互助相互关怀,而不是强力控制。

批判性理论:批判性理论强调,有必要集体力量来撤销社会不平等的客观实存的意识
形态制约,这样有利于政治社会的改造。

它倡导社会中强有力的核心价值,以克服社会的
不平等,像以某种群体的权利为重的社会关系,社会的问题等。

相关的批判性理论包括社
会主义、真理理论等。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重视客观史实,以社会变革见证社会形态变迁,作为
社会发展历史的解释和思考的一种理论。

它主张以实践为中心,强调人们首先要发现,探
究和认识现实世界,而不是一味推衍社会理论。

相关复杂的历史唯物主义也包括马克思主
义哲学,苏霍姆林斯基文化历史学,西都斯基文化历史学等。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虚拟与现实:对“网恋”现象的理论分析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虚拟与现实:对“网恋”现象的理论分析

虚拟与现实:对“网恋”现象的理论分析 问题的提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现代社会越来越进入“网络时代”。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作为人类以往从未体验过的一种新的生存模式,打开了“虚拟世界”的大门,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实践活动本身。

就婚姻、爱情而言,随着网络成为新的恋爱载体或者工具,“网恋”,不仅成为“E时代”的时髦话题(例如,“网恋,你今天谈了没有?”,“爱情也可以下载,网恋是下载来的异性朋友”等),而且直接冲击着传统的“面对面”互动的恋爱方式,对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制度伦理造成深刻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网恋”现象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吴淑凤,2000;陈露,2000;伍一俊,2000;朱家骢,2001;杨国华,2001;周丽,2001等)。

概括地说,前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文学角度的研究,主要涉及对一些“网恋”故事进行感性的描述分析;二是哲学角度的研究,主要从“网恋”对传统道德伦理的冲击方面进行分析;三是心理学角度的研究,主要涉及对“网恋”者精神、心理需求的分析;四是犯罪学角度的研究,主要对发生在“网恋”过程中的越轨、犯罪行为进行分析;五是社会学角度的研究,主要涉及对“网恋”者人际互动关系方面的分析。

前人的研究在对“网恋”现象进行分析时,往往较多地倾向于案例和数据方面的实证性研究,较少理论分析。

即使有理论分析,其理论也往往显得不够明确和没有形成系统性。

另外,前人的研究大多对“网恋”持道德评判的立场。

本文试图通过跨学科的角度,综合运用社会学的“戏剧论”和经济学的“对称交易论”,对“网恋”现象进行理论分析,而且尽量争取做到不带感情色彩、保持理论分析中的价值中立。

“网恋”的定义与类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九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1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的连网计算机已达1254万台,上网人口达3370万人。

南开大学2024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试题843欧美哲学通史

南开大学2024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试题843欧美哲学通史

南开大学2024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试题
科目名称:843欧美哲学通史
一、简答
1.德谟克利特原子
2.柏拉图洞穴比喻
3.洛克第一性质第二性质
4.康德的直观
5.弗雷格意义与意谓
6.梅洛庞蒂“有限定的自由”
二、论述
1.斯宾诺莎实体观
2.詹姆斯实用主义真理观
三、材料(二选一)
1.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
(“由此看来,不但我们的理性不能帮助我们发现原因和结果的最终联系,而且即在经验给我们指出它们的恒常结合以后,我们也不能凭自己的理性使自己相信,我们为什么把那种经验扩大到我们所曾观察过的那些特殊事例之外。

我们只是假设,却永不能证明,我们所经验过的那些对象必然类似于我们所未曾发现的那些对象。

”)
2.伽达默尔的游戏理论
(“一切游戏活动都是一种被游戏过程。

游戏的魅力,游戏所表现的迷惑力,正在于游戏超越游戏者而成为主宰。

...游戏真正主体....并不是游戏者,而是游戏本身”)。

试论网络自由的现实维度

试论网络自由的现实维度

试论网络自由的现实维度摘要:虚拟性和现实性都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发展是虚拟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网络自由是自由的新的形式和组成部分,与现实自由是辨证统一的。

从现实维度考察,网络自由具有悖论性、脆弱性和误导性,我们应同时兼顾虚拟与现实、网络自由和现实自由,从根本上体现人的本质属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网络;自由;特征;关系一、自由与网络自由概说自由,人类崇尚和追求的永恒目标,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

对于自由的理解充满着含混和误解,对于网络自由的理解同样如此,只不过把自由置于网络的环境中而已。

虚拟性是网络的基本属性,网络的虚拟性与网络自由息息相关,对于虚拟性的曲解而使得一些人对网络自由充满了想象,甚或付诸于实践,出现了非理性的行动,造成了网络自由的异化。

从现实的维度考察,网络自由充满悖论,弱不禁风,而且遍布“陷阱”,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正确理解虚拟与现实、网络自由与现实自由的辨证关系,把握人发展虚拟与现实的统一性,促进人的虚实和谐发展,才是维护真理的正途。

二、网络自由的悖论性特征自由的要义在于主体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生活。

我们承认,在网络空间里,人们往往要比在现实社会中更容易做到按照自己的真正意志生活,应该说享受到了一定的自由。

比如,言论自由,在网络空间里,各种言论比比皆是,尤其是一些极端言论在传统的媒体时代是见不到的。

但是,我们不能就据此认为网络空间是一个完全自由的世界。

因为,网络自由首先充满了悖论。

(一)自由选择的困难自由的本质在于选择的自由。

但是,网络空间内容的丰富和庞杂,却加大了人们选择的难度。

在选择能力一定的情况下,选择的范围越大,人的自由度却越小。

在网络信息面前,人们往往无法主动去选择和支配有价值的信息,而是被大量的未经证实的信息牵引和迷惑着。

在传统媒体时代,从一定意义上说,各种信息被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是受动者。

在网络媒体时代,我们却可以主动地搜寻我们想要的信息,这种主动的搜寻看似是自由的,但本质上是受限定的。

4.11.2西方哲学史第31讲大陆唯理论莱布尼茨

4.11.2西方哲学史第31讲大陆唯理论莱布尼茨

Leibniz 莱布尼茨
3、单子的特点:
①单子没有部分,不能以自然方式合成或解散,只能由上 帝(创造一切单子的单子)以奇迹的方式产生和毁灭。 ②“单子没有可供事物出入的窗子”,彼此之间不发生相互 作用,只根据内部原则(“力”或“欲望”)而变化。 ③单子没有量的差别,只是质的差别,即每个单子所具有 的不同“知觉”能力。
Leibniz 莱布尼茨
哥特弗利德.威廉.莱布尼茨 (Gottfried Willelm Leibniz,16461716)
德国17-18世纪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家 单子论奠基人 微积分的创立者 数理逻辑的先驱。
Leibniz 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的主要著作
《形而上学谈话》(1686) 《新系统》(1695) 《人类理智新论》(1704) 《神义论》(1710) 《单子论》(1714) 《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信集》(1715 -1716)等
莱布尼茨对经验论的妥协。
Leibniz 莱布尼茨
2、推理真理和事实真理
➢理性运用的两大逻辑原则:矛盾原则(适用于数学和逻辑 学的分析命题)与充足理由原则(适用于经验科学的综合命 题)。
➢建立在两大逻辑原则上的两类真理:推理的真理(必然的 真理)与事实的真理(偶然的真理)。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差别不是客观的,而主观的。
Lei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niz 莱布尼茨
二、知识与真理 Leibniz在认识论上坚持唯理论立场,把笛卡尔 的天赋观念思想进一步系统化,在两大逻辑原 则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两类真理的观点。
Leibniz 莱布尼茨
1、“有纹路的大理石”
➢“观念和真理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能上天 赋在我们心中”。 ➢作为潜能的天赋倾向、禀赋、习性要有感性的“机缘”, 才能实现为知识。 ➢认识论以单子论为理论根据:从“微知觉”到“统觉” 的反思过程。

电影影像的可塑性:基于电影史与现象学的超验存在论

电影影像的可塑性:基于电影史与现象学的超验存在论

34FILM THEORY电影理论通常意义上,电影影像是固定和必然性的:它意味着其是经由摄影机记录、剪辑与后期处理,最后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经验之物。

拍摄者可能会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同一内容进行反复扮演和拍摄,但最后被甄选出来的总是符合其心理预期的结果。

从电影发明历史出发,电影本身作为一种基于特定技术原理,并从根本上由人类想象力驱动的艺术,“想象”本身的发散性始终铭刻在电影的媒介现实中,深刻地影响着其中的视听展现内容。

从感知角度来看,结论同样如此:每个可视之物的每一次呈现都具有偶然性,摄影机也可以在多个时间段、从多个可能的感知角度进行观察,电影后期的人工处理也带有主观创作的偏好性。

换言之,从这一角度而言,电影影像具有“可塑性”。

这种“可塑性”并不单单意味着电影拍摄过程中的人工干预,对自然中的事物造成可见影响,更意味着电影影像由各方面因素影响而生成结果的随机性更强,即使是其署名的“作者”也无从预料,只能接受并记录其结果的超验部分。

本文将从电影史与现象学出发,探讨电影影像是如何被各方面不可控的超验因素所“塑造”的。

一、电影的历史:超越现实的媒介回望电影的历史,电影作为想象与技术的综合物诞生于人类对探求世界有着深切渴望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这一时期,人类热衷于以各种方式探索更深层的世界。

在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发现方面,从牛顿力学到热力学、电磁理论,量子物理发现前人类的“物理学大厦”已全部建成,显微镜、有线电报、有线电话、飞机作为将人与更远时空相连的媒介,极大地拓展了人类观察世界的视角与深度;而在想象力与艺术方面,也有现代技术文明的拥趸,从科学发明中得到灵感,提出以技术进步的方式探求更广阔的世界。

例如,意大利未来派艺术家马利内提早在1913年就在《无限想象力与自由状态的未来派宣言》中提出:“像毫无兴趣地仰望首次飞过的黎波里(利比亚首都)上空的飞机上的阿拉伯人那样,对任何事物都不能深入地感触,在这种的精神里这样的可能性,激发不了任何好奇心……而科技所拥有的这些可能性,就好像速度变革了我们的感性一样,看上去有着能改变我们的感觉的力量。

西方法律逻辑学案例(3篇)

西方法律逻辑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罗素悖论是20世纪初由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伯特兰·罗素提出的一个著名悖论。

这个悖论揭示了集合论中的逻辑矛盾,对后来的数学基础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罗素悖论的案例分析,探讨西方法律逻辑学在解决法律问题中的应用。

二、案例描述罗素悖论描述如下:假设存在一个集合R,它包含所有不包含自身作为元素的集合。

现在,我们来判断R是否属于自身。

如果R属于自身,那么根据定义,R不包含自身,与假设矛盾。

如果R不属于自身,那么根据定义,R应该包含自身,同样与假设矛盾。

无论R属于自身还是不属于自身,都会出现矛盾,这就形成了罗素悖论。

三、案例分析1. 悖论产生的原因罗素悖论的产生主要源于集合论中的公理化体系。

在公理化体系中,我们假设了一些基本概念和公理,然后通过逻辑推理得出新的结论。

然而,罗素悖论揭示了这种公理化体系的缺陷,即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的基本概念和公理可能存在矛盾。

2. 悖论对法律逻辑学的影响罗素悖论对法律逻辑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启示法律逻辑学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应注重逻辑推理的严谨性,避免出现逻辑矛盾。

(2)为法律逻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即从数学基础理论出发,探讨法律逻辑学的发展。

(3)使法律逻辑学更加关注逻辑推理与现实问题的结合,为解决法律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四、案例启示1. 严谨的逻辑推理是法律逻辑学的基础罗素悖论告诉我们,在法律逻辑学的研究过程中,必须注重逻辑推理的严谨性。

只有确保推理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是正确的,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2. 法律逻辑学应关注现实问题罗素悖论启示我们,法律逻辑学不仅要关注理论体系的发展,还要关注现实问题的解决。

将法律逻辑学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法治建设。

3. 拓展法律逻辑学的研究领域罗素悖论为法律逻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即从数学基础理论出发。

这要求我们在研究法律逻辑学时,要关注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拓展法律逻辑学的研究领域。

外部世界的存在哲学辩证

外部世界的存在哲学辩证

外部世界的存在哲学辩证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存在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

在哲学史上,有许多学派和思想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辩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外部世界的存在,并试图给出一个较为全面的解答。

一、感知论的观点感知论是一种认为外部世界的存在是通过感知来实现的观点。

根据感知论者的观点,我们只能通过感官来认识外部世界,而感官的信息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唯一途径。

感知论者认为,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我们的感知是可靠的。

然而,感知论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我们的感官是有局限性的,我们只能感知到一部分的外部世界。

其次,我们的感官也是有误差的,我们的感知并不总是准确的。

因此,感知论并不能完全解释外部世界的存在。

二、理性主义的观点理性主义是一种认为外部世界的存在是通过理性来实现的观点。

根据理性主义者的观点,我们可以通过理性来认识外部世界,而理性的信息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唯一途径。

理性主义者认为,我们的理性是可靠的,我们可以通过理性来获得真实的知识。

然而,理性主义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我们的理性也是有局限性的,我们的理性并不能完全覆盖外部世界的全部。

其次,我们的理性也是有误差的,我们的理性并不总是准确的。

因此,理性主义并不能完全解释外部世界的存在。

三、实证主义的观点实证主义是一种认为外部世界的存在是通过经验来实现的观点。

根据实证主义者的观点,我们只能通过经验来认识外部世界,而经验的信息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唯一途径。

实证主义者认为,只有经验才是真实的,只有经验才是可靠的。

然而,实证主义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我们的经验是有局限性的,我们的经验只能涉及到我们所感知到的部分外部世界。

其次,我们的经验也是有误差的,我们的经验并不总是准确的。

因此,实证主义并不能完全解释外部世界的存在。

四、综合主义的观点综合主义是一种认为外部世界的存在是通过感知、理性和经验的综合来实现的观点。

根据综合主义者的观点,我们可以通过感知、理性和经验来认识外部世界,而这三者的综合才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真正途径。

洞悉网络世界的二律背反

洞悉网络世界的二律背反

洞悉网络世界的二律背反
王卓斐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网络技术以二进制数字为转换法则,建构起克服物理空间物质、能量规律限制的网络世界.数字化网络世界以"真实的内爆"消解了传统摹仿论关于摹本从属于原型的"真实"观.这虽有利于人类感官潜能的发掘与解放,但数字化技术的构架性又令现代人难逃"真实"与"谎言"并存的二律背反.面对这一技术进步与人类诗意生存关系失衡的重大辩题,只有从现代人文立场出发,协调人-机关系,以人本质的提升为最高境界,方可尽量遏制网络技术的非人性因素,实现与人类诗意生存境界的紧密相联.
【总页数】6页(P132-137)
【作者】王卓斐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9
【相关文献】
1.论法治的二律背反原理——以入罪慎行与严密法网二律背反为视角 [J], 赵志福
2.网络世界的哲学研究——谈网络世界中的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J], 陈丽杰
3.被洞悉错觉与被洞悉感(读心症)的甄别--读者来信 [J], 李曙亮;陈四军
4.叶茂中:洞悉人性,制造冲突——洞悉人性,制造冲突 [J], 叶茂中
5.呵护好网络世界的朗朗天空 [J], 朱诗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网络让人更不自由驳论

网络让人更不自由驳论

网络让人更不自由驳论第一篇:网络让人更不自由驳论谢谢主席,大家好!经过刚才的一番激烈的交锋,现在请允许我指出对方辩友在论证之中的几点不妥之处:首先对方辩友今天的逻辑成立前提在于:一个人拥有更多的选择意味着他更自由,而且对方辩友也认为这是天然成立的东西。

真的是这样的吗?并非如此,什么是自由?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为小孩子提供了多方面的选择,然而这时的小孩子并不能自己做主,所以他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自由,当小孩子长大成人,能进行自己做主时,哪怕这时的他无法得到在父母的照顾下那么多的选择,但相比起以前他是更自由的。

今天我们看一个人是否更自由不在于他的选择里面是否多出了一项或两项,在于无论他面对多少选择都能自己做主。

庄子他无法坐飞机汽车只能做马车,但不代表他就比现代人更不自由,因为对他而言根本没有坐飞机的选择。

另一方面,对方辩友说上网看视频查资料是更自由的体现,果真如此吗?在没有网络之前,我的头脑中根本没有用网络看视频查资料这个概念,这时候根本没有形成比较自不自由的概念。

在有网络之后,之前相比,我们依然拥有自主选择权力,我们依然拥有选择用什么途径去寻找资料,查看视频,这种情况下对方辩友又如何能论证出更自由之说;(面对网络提供的各种信息我们真的能够自主选择吗?且不说网络中众多的资料库都存在盗版侵权行为,剥夺了资料的原作者自主选择的权力,当我们使用这些资料库时,我们不可避免的要泄露自己的隐私,当危害发生时,却悔之晚矣。

当我们必须牺牲自己或他人的自主选择权利来换取网络上的其他资源时,我们真的是自由的吗?)其次我们再来看对方辩友关于通过网络实现人生价值的说法,其实网络只是提供了一种实现我们人生价值的新途径。

没有网络时,我们根本无法通过网络实现人生价值,这并不在我的能力和选择范围内,所以并不存在自由不自由的说法。

现在有了网络以后,我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也是能够自主进行选择实现人生价值途径的,只是现在多了一种新的网络途径,而我同样拥有自主选择的这份权力,和从前相比也就谈不上是更自由。

罗素悖论与罗素定理

罗素悖论与罗素定理

罗素悖论与罗素定理王海东(天津市北方调查策划事务所㊀300050)摘㊀要:不能从集合论中排除罗素悖论ꎬ说明不能用集合论证明罗素定理.不能用集合论证明罗素定理ꎬ说明集合论公理系统不完善.集合论公理系统不完善ꎬ说明集合论定义系统未建立.集合论定义系统未建立ꎬ说明集合定义问题没解决.只有解决了集合定义问题ꎬ才能建立集合论定义系统.只有建立了集合论定义系统ꎬ才能完善集合论公理系统.只有完善了集合论公理系统ꎬ才能用集合论证明罗素定理.只有用集合论证明了罗素定理ꎬ才能从集合论中排除罗素悖论.关键词:罗素悖论ꎻ罗素定理ꎻ集合论公理系统ꎻ集合论定义系统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1)12-0028-02收稿日期:2021-01-25作者简介:王海东(1985.3-)ꎬ男ꎬ河北省南皮人ꎬ硕士ꎬ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研究.㊀㊀一个幽灵在集合论中徘徊ꎬ这个幽灵就是罗素悖论.罗素悖论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y∀xxɪy↔x∉x()从这个公式来看ꎬ罗素悖论来自于集合论的一个常用语句.这个常用语句就是用属于符号ɪ构成的语句.由于集合论的所有表达式都离不开这个常用语句ꎬ所以集合论的所有表达式都会无一例外地受到罗素悖论的困扰.有人认为ꎬ子集公理能够从集合论中排除罗素悖论.子集公理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x∃y∀zxɪy↔xɪzɡpx()()但是ꎬ即使有了子集公理ꎬ罗素悖论仍然无处不在.因为ꎬ我们可以从子集公理中推出:∀x∃y∀z(xɪy↔xɪzɡp(x)↔zɪp(x)↔xɪp(x)↔x∉x)由此可见ꎬ子集公理只是把罗素悖论从某个集合推给了另一个集合.如果可以这样推下去ꎬ罗素悖论将会出现在所有集合之中.那么ꎬ怎样才能从集合论中排除罗素悖论呢?显然ꎬ要想从集合论中排除罗素悖论ꎬ就必须找到罗素悖论在集合论中的形成条件.那么ꎬ罗素悖论在集合论中的形成条件是什么呢?显然ꎬ罗素悖论在集合论中的形成条件ꎬ就是集合论一直没有解决集合定义问题.有人认为ꎬ集合论不需要给出明确的集合定义.把集合视为一种可以任意定义的数学对象ꎬ就可以对号入座地解决各种各样的集合论问题了.这种看法是一种不符合数学要求的错误看法.从数学发展史来看ꎬ任何一种数学理论都是以数学定义作为理论起点的.不能给出明确的数学定义ꎬ就不能建立起严密的数学理论.只有给出了明确的数学定义ꎬ才能建立起严密的数学理论.几何学就是一个最好的先例.在几何学中ꎬ几何定义的理论地位高于几何公理ꎬ几何公理的理论地位又高于几何定理.在给出了各种几何定义之后ꎬ几何学才会进一步给出各种几何公理.在给出了各种几何公理之后ꎬ几何学才会进一步给出各种几何定理.如果我们将集合论视为一种数学理论ꎬ我们就必须让集合论遵循数学理论的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ꎬ如果我们所说的集合不是集合论所说的集合ꎬ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集合ꎬ那么这种集合也许不需要给出明确的定义.因为ꎬ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集合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人们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找到集合的明确定义.例如ꎬ一个学校的集合就是全校师生的集合ꎬ一支军队的集合就是全军官兵的集合ꎬ以此类推.但是ꎬ如果我们所说的集合是集合论所说的集合ꎬ而不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集合ꎬ那么这种集合就必须给出明确的定义了.因为ꎬ集合论所说的集合是一种具有数学抽象性的集合.这种具有数学抽象性的集合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毫无关系.如果不把这种具有数学抽象性的集合用数学语言明确地表述出来ꎬ人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解释这种具有数学抽象性的集合了.这样一来ꎬ罗素悖论就会从集合论所说的集合中产生出来ꎬ集合论所说的集合就为罗素悖论提供了形成条件.不过ꎬ我们也应该看到ꎬ虽然集合论一直没有解决集合定义问题ꎬ但是集合论已经为解决这一问题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基础就是代表任意集合的集合公式:∃A∀aaɪA|a=anꎬ0ɤnɤ¥()根据集合公式ꎬ我们可以把集合定义为一组具有相82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同数学性质的数学对象.根据集合定义ꎬ我们可以将元素定义为包含在某个集合之中的最小数学对象.根据元素定义ꎬ我们可以将子集定义为包含在某个集合之中并包含其若干元素的数学对象.根据子集定义ꎬ我们可以将空集定义为包含在某个集合之中但不包含其任何元素的数学对象.根据空集定义ꎬ我们可以将非空集合定义为包含某个集合的所有元素但不包含其空集的子集.由此可见ꎬ只要给出了集合定义ꎬ我们就可以给出元素定义.只要给出了元素定义ꎬ我们就可以给出子集定义.只要给出了子集定义ꎬ我们就可以给出空集定义.只要给出了空集定义ꎬ我们就可以给出非空集合定义.由于这五个集合论定义具有极其密切的理论联系ꎬ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五个集合论定义称为集合论定义系统.令D代表集合论定义系统ꎬd1代表集合定义ꎬd2代表元素定义ꎬd3代表子集定义ꎬd4代表空集定义ꎬd5代表非空集合定义ꎬ我们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证明集合论定义系统:已知d1ңd2ңd3ңd4ңd5又知d1ɪDd2ɪDd3ɪDd4ɪDd5ɪD因此∃D∀ddɪD|d=diꎬ0<iɤ5()证毕.我们不难发现:集合论定义系统为集合论公理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只要给出了集合论定义系统ꎬ我们就可以从中推出集合论公理系统.令G代表集合论公理系统ꎬg1代表外延公理ꎬg2代表空集公理ꎬg3代表子集公理ꎬg4代表偶集公理ꎬg5代表并集公理ꎬg6代表幂集公理ꎬg7代表正则公理ꎬg8代表无穷公理ꎬg9代表替换公理ꎬg10代表选择公理ꎬ我们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证明这一发现:已知∃D∀ddɪD|d=diꎬ0<iɤ5()∃G∀ggɪG|g=gjꎬ0<jɤ10()又知d1ɪDңg4ɡg5ɡg8ɪGd2ɪDңg1ɡg9ɪGd3ɪDңg3ɡg6ɪGd4ɪDңg2ɪGd5ɪDңg7ɡg10ɪG因此∃D∀ddɪD|d=diꎬ0<iɤ5()ң∃G∀ggɪG|g=gjꎬ0<jɤ10()证毕.我们还会发现ꎬ集合论定义系统不仅为集合论公理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ꎬ而且为集合论公理系统提供了四个十分重要的集合论公理.这四个集合论公理就是包含公理㊁等于公理㊁包含等于公理和不属于公理.包含公理是指:包含在某个集合之中的任何一种数学对象都属于某个集合而不属于自己.等于公理是指:任何一种等于某个集合的数学对象都属于自己而不属于某个集合.包含等于公理是指:除了两个元素相同的集合ꎬ其他任何一种数学对象都不可能既包含在某个集合之中又等于某个集合.不属于公理是指:与某个集合的元素有关却又不属于某个集合的数学对象属于某个集合的空集.包含公理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y∀xx⊂y↔xɪy↔x∉x()等于公理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y∀xx=y↔xɪx↔x∉y()包含等于公理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y∀xx⊆y↔x⊂yᶱx=y↔xɪyᶱx∉y()不属于公理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x∃y∀zxɪyꎬxɪz|z∉yꎬzɪ?ꎬ?ɪy()这样一来ꎬ我们就找到了从集合论中排除罗素悖论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将包含公理㊁等于公理㊁包含等于公理和不属于公理引进集合论公理系统.因为ꎬ在引进了这四个集合论公理之后ꎬ我们不仅可以将罗素悖论视为罗素定理ꎬ而且可以用以下方法来证明罗素定理:已知∃y∀xxɪy↔x⊂y()又知∃y∀xx⊂y↔x∉x()因此∃y∀xxɪy↔x∉x()证毕.综上所述ꎬ不能从集合论中排除罗素悖论ꎬ说明不能用集合论证明罗素定理.不能用集合论证明罗素定理ꎬ说明集合论公理系统不完善.集合论公理系统不完善ꎬ说明集合论定义系统未建立.集合论定义系统未建立ꎬ说明集合定义问题没解决.只有解决了集合定义问题ꎬ才能建立集合论定义系统.只有建立了集合论定义系统ꎬ才能完善集合论公理系统.只有完善了集合论公理系统ꎬ才能用集合论证明罗素定理.只有用集合论证明了罗素定理ꎬ才能从集合论中排除罗素悖论.㊀㊀参考文献:[1]王元ꎬ文兰ꎬ陈木法.数学大辞典[M].北京:科学出版社ꎬ2017(9).[2]冯琦.集合论导引[M].北京:科学出版社ꎬ2019(12).[3]石纯一.数理逻辑与集合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ꎬ2000(12).[责任编辑:李㊀璟]92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真实与虚假的悖论

真实与虚假的悖论

真实与虚假的悖论一、引言在当今数字时代,信息爆炸的情况下,我们经常面对真实与虚假之间的悖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越来越容易接触到各种信息来源。

然而,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也面临着真相与谎言之间变得模糊不清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真实与虚假之间存在的悖论,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二、真实和虚假:两极分化还是相互渗透?1. 真实与虚假:两个极端真实和虚假可以被看作两个极端,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似乎是互相排斥的。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个界限很难界定。

即使某个事实是真实的,它也可能被通过编造故事或选择性遗忘等手段进行篡改、修改。

2. 真实世界中表现的虚假在某些情况下,真正存在于物理世界中的东西也可能具有欺骗性。

例如,《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魔法世界,虽然虚构但给人以真实感受。

这种真实与虚假在创造作品和沉浸式娱乐中是常见的。

3. 虚假世界中的真实性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在虚拟世界中找到真实感受。

例如,在网络游戏或虚拟现实技术中,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虚拟角色来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些体验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真实的情绪和经历。

三、信息时代下的真相挑战1. 信息过载导致困惑在面对大量可疑信息源时,人们往往难以区分真相和谎言。

尤其是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的新闻消息经常涉及蓄意编造的谣言。

2. 深度伪造技术挑战认知边界随着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内容可以被修改得非常逼真,使人们很难分辨出其中的真实与虚假。

3. 舆论操控对公众态度产生影响一些组织或个人利用刻意误导和舆论操控的手段来影响公众的观点和行为。

这种现象使真实与虚假之间的界线更加模糊,使得每个人都应该保持警惕。

四、应对真实与虚假悖论的方法1. 培养信息素养高度发达的科技并不能完全解决真实与虚假之争。

因此,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十分重要的,它涵盖了对信息进行筛选、评估和验证的能力,以及对不同来源信息透明度和可信度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网络中的自由人或者说虚拟人都是现实中的人,都是人的本质属性的体现。网络自由是人的自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离开了人的因素,网络自由的任何讨论也便失去了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二)网络自由依赖于网络技术
网络自由也是一种技术的自由,一个人的网络技术愈高超,他在网络空间里愈能自由驾驭,反之则困难重重,处处被限制了自由。但是,反过来说,这种与技术密切相连的自由在很大程度上却不利于人的自由。人与网络的关系,是一种人与物的关系,但是自由的含义不仅仅体现在人与物上,本质上要体现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中,纵然人与物的关系某些方面也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人们一味沉溺于网络,把网络的自由奉为神灵而脱离现实,那么这实质上是在逃避自由,与人的本质属性相背离。“虚拟的实在感表面上给人更多的自由,如可以超越现实因果性,而实际上使人更不自由,使人的感觉受设计者的左右,设计者的想象力和技术水平达到什么程度,我们的感觉就达到什么范围。”
网络自由的技术基础依赖于一种开放的技术架构,但是,这种技术架构也许会被来自政治、经济或公民社会领域的力量所改变,其中最有可能的是来自政府。网络虽然是开放的,但是这种开放要有利于社会的进步,要与人类的文明相向而行。出于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考量,政府控制网络媒体,并通过技术架构把网络自由
三、网络自由的脆弱性特征
网络来源于现实,网络的虚拟性和现实性须臾不可分离。网络自由的基础是现实的世界。这种基础体现在现实的人、技术和制度,离开了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的任何一种,网络自由就可能受到重创、湮灭或失去讨论的价值。
(一)网络中的自由人来源于现实
网络世界中的人往往被称为“虚拟的人”,往往被赋予了自由的丰富含义。但是,虚拟也应该是一种与现实存在相并列的存在形式。虚拟是人的虚拟,虚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数字化,也应该是人性的重要方面。因此,虚拟性和现实性都应该是人的本质属性。学者张世英曾指出:“人性总是包含有现实性和虚拟性两极,人类的一切都是这两极性的紧张关系的表现,不同的只是这两极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时是这一极占主导地位,有时是另一极占主导地位。”[3]马克思说:“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4]人从现实的一极发展到虚拟和现实这两极就是这种绝对运动的一种典型表现。人的全面发展既体现于现实世界,也体现于虚拟的网络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