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之珍先生撰写的《中国语言学史》评介
中国语言学史
那种认为语言学由“科学前”发展为“科学”
的观点,完全是受进化论的影响。古今语言 学在科学化程度上的确有巨大差别,但这种 差别只有相对的意义,并非二元对立。就是 在自然科学领域,也不可把古今决然对立起 来。
洪堡特区分“语文学”和“语言学”这两个概念是完全以西 方语言学史的材料为依据的,用于中国语言学史,大体上也 是行得通的。不过,拿这种区分作为分期的根据也只有相对 的意义,二者之间不存在进化关系。理由有二:一是古今都 有语文学的研究,也都有语言学的研究,二者可以并存。扬 雄搞的是方言调查,刘熙研究的是“百姓日称”之“名”, “反切”、“四声”是从实际语言总结出来的,《切韵》 “因论南北是非”,“论”的是南音与北音,等韵是要验诸 唇吻的,邵雍的《唱和图》几乎是实际语音的描写,《中原 音韵》为什么“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不就是据实际语音 得出来的结论吗?凡此种种,不都是语言学性质的研究吗? 有什么理由说中国古代没有语言学只有语文学?如果说在中 国古代还没有普通语言学,语言理论很不发达,古代的语言 研究以实用为目的,这些说法都是对的。由此进而论断,古 今语言学的性质、规模、方法,差别甚大,这也是对的。
现在某些反对建立有中国特色语言学的先生
们,还是要给中文披上西方的外衣。西方出 一种什么新理论,就有人赶紧拿过来给汉语 披上,以为这就是跟国际接轨,就是“标 新”,就是“前沿”。汉语语法研究已有重 大进步,但尚无根本性的突破,原因就在于 此,至少是重要原因之一。丝毫不否定借鉴 的必要性,但是不能生搬硬套,不能唯洋人 马首是瞻,而是要求从汉语的实际出发。
理由之二,还是洪堡特说的:“语文学研究所产生的有益影 响超出了语言学的领地,但对语言学本身来说,语文学是必 要的先期训练,我绝不打算建议人们把语文学研究仅仅视为 语言学的一部分。”即“语文学”和“语言学”之间并非毫 无联系。从中国语言学的情况而言,“语文学”与“语言学” 的关系始终紧密结合在一起。有两种影响很大的语言学刊物 就以“语文”命名,很能说明问题。研究者个人的研究成果, 有的属“语言学”性质,有的属“语文学”性质,你说他到 底是语言学家呢还是语文学家呢?就研究者个人的语言修养、 学术修养而言,“语文学”的训练都是必不可少的。《说 文》、《尔雅》、《广韵》等等都是古文献。按洪堡特的定 义,“以古文献为对象”就属于“语文学”,古音研究也离 不开古文献,训诂学就更不用说了。作为一个现代的中国语 言学家,几乎谁都离不开古文献,谁都要具有阅读古文献的 能力。可知,从概念上区分“语文学”、“语言学”是容易 的,在实际研究中,过分强调这种区别,贬低“语文学”, 只会造成副作用。轻则不利于语言学工作者个人的修养和发 展,重则使语言学这门学科脱离传统脱离古文献。我们也要 注意另外一种倾向,认为语言学的研究要以文献资料为主, 这是错误的。
中国语言学史绪论
绪论在21世纪的今天,全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时代。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的处理就成了最核心的问题。
因而以信息处理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科学就成了当今最尖端的科学。
在人类社会中,语言是信息最常用、最重要的载体,因而对语言的研究也就成了信息科学研究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
因此,专门研究语言的科学——语言学的发达程度实际上决定了信息科学的发达程度。
语言学事实上已经成了当今世界最尖端的科学之一。
要推动信息科学的快速发展,更好地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必须加强语言学的研究。
一、中国语言学史研究对象和任务及其重要性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是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即研究各个历史时期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
我国对汉语研究的历史悠久,成果丰硕,这是祖国文化遗产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我国,20世纪30年代胡朴安著有《中国文字学史》和《中国训诂学史》,张世禄的《中国音韵学史》等。
这些著作受了传统“小学”的影响,把我国语言学史分成文字学史、音韵学史、训诂学史三个方面来写,自有其方便之处,对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也有贡献。
解放后,对语言学史的研究有越来越大的进展:1958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第一部语言学通史性的著作——岑麒祥的《语言学史概要》。
《中国语文》杂志1963年第3期至1964年第2期连载了王力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1980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1985年,何九盈先生写的《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5年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增订本。
1987年,上海出版社出版了濮之珍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
1993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李开的《汉语语言研究史》2000年5月,赵振铎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2年9月,巴蜀书社出版了邓文彬编著的《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次年出版了李恕豪的《中国古代语言学简史》。
王力先生是国内外公认的研究汉语的杰出专家,在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方言、音韵、词汇、文字、语法、语言学史等有关语言的问题上都有很多著名的论文、专著,是国内外公认的一流学者,所以我们用他的《中国语言学史》为教材。
我与《中国语言学史》
事规律都是不可抗拒的 。
编撰《 辞海》 我终 生受 益 , 让 也使得我与辞书研究和 辞书编撰结下 了不 解之 缘。文革 结束 以后 我写的第 一
篇学术论文是发表 在《 书研究 》 9 9年第二辑 的《 辞 17 略
但 是 由 于研 究 内 容 的 关 系 , 书 有 的 章 节 较 长 , 有 的 本 而 章节 又 较 短 , 节 划 分 不 平 衡 。在 编 写 内 容 方 面 也 是 不 章
研 究专门著作和一些杰 出的语 言学家 。叮以说 , 汉代语
言 学 的 成 就 , 志 着 我 国 古 代 语 言学 的建 立 。 标
杂情况 。这种情况 到了汉代 , 首先集 中而 突 出地表 现在
“ ” 古文之争 上。 经 今 汉 代 统 一 后 , 文 化 思 想 方 面 主要 有 三 点 措 施 : 在 即
发表过两篇文章 :书 王力先生 <中 国语 言学 史 >后 》 《 《 中国语 言学史研究 中的几个 问题》 提 出 自己的看法 。 ② 在《 中国语 言学史》 书第 一章绪论第一节 “ 一 中国语 言学 史研究 的对象 和任务 ” , 语 言学 ” “ 文学 ” 中 对“ 和 语 有论述 , 认为 : 中国古 代语言学 史 是不科 学的语 文学 , 说
语文 辞=呼唤训诂学》 括 一文 在会上宣读 。我在该文 中指
出 :现代语文辞 书无论 是单 字 、 词还是词 组 , 有可 “ 复 都
能涉及训诂 问题 。辞 书编纂者 和使 用者在 各条 目有关 古字义 、 词义 、 语义 的训 释 中, 关沿用 古词语 结构 、 有 用 法 以及所蕴含的 古代历 史文化 内容 中需要接 触并 呼唤
天津大学722语言文学基础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722语言文学基础
A卷(适用于文艺学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要求考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批评能力、综合分析文学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及比例
中国古代文学占比30%,中国现当代文学占比30%,文学理论占比30%,外国文学占比10%。
三、试卷题型
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文本分析题等题型。
四、考试形式及时间
采用闭卷形式考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主要参考书目: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国古代文学史》编写组《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3.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4.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5.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浅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分期
发展 不仅 有它的创新性 , 还有连续性和传 承性 。要 研究好 中 国古代语 言学 史 , 就要有掌握 全局 的概念 , 要从 这些不 同时
期 的研究成果 中找 到其研究究也进一 步发展 , 修辞学和语法学 萌芽也产生 了; 第 四部分是 隋唐宋 时期 , 汉 语语音研究 趋于稳 固统一 ; 第 五
【 关键 词】中国语言学史 ; 古代 语言 学; 语 文学 ; 分期 中图分 类号 : H 0 — 0 9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2 — 8 6 1 0 ( 2 0 1 6) 9 - 0 0 3 3 — 0 2
解, 下面探究 的这 四部书籍 , 在分期上就有所不同。
语 文 学 刊
浅谈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分期
。朱 彤
( 辽 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 , 辽 宁 大连 1 1 6 0 3 3 )
【 摘 要】中国语言 学史 即研究古代语 言学家 、 语 言学著作 以及 不 同时期语 言学发展 的历史。 以王 力先
生 的《中 国语 言 学 史》 、 何 九 盈 先 生 的《中 国古 代 语 言 学 史 》 、 濮 之珍 先生 的《 中 国语 言 学 史 》 、 王 功 龙 先 生 的 《中 国古 代 语 言 学 简 史 》 这 四部 书 为 主要 评 述 蓝 本 , 对 这 四位 语 言 学 家 的分 期 观 点 进 行 简 单 分 析 。
的程 度 。
3 3
中国古代语言学进行分期 的同时 , 非常注重通过考察不 同时
珍先生 的《 中国语 言学史》 、 还有辽海出版社 出版 的王 功龙 先 生 的《 中国古代语 言学简史 》 。因为才疏学浅 , 还没有 能力 提
出有关分期的新探 , 所 以只能是 对各 位老师的论述观点进 行 系统性的学习 , 在此之上 , 简单地做归纳总结 , 谈一下 自己的 理解 , 以勉励 自己能更用心研究语言学的发展历史 。
中国语言学史
1.历史比较语言学:是运用历史比较法,即通过几种亲属语言和方言的历史比较,揭示出语音的对应规律,构拟出母语的系统,以说明亲属语言和方言的历史发展,从而把世界上的语言按亲属关系分为若干语系。
2.小学:初见于大戴礼记。
在周代教育制度中,小学本指学习六艺和六仪,后来小学含义主角缩小,仅指六艺之一“书”了,即专指关于语言文字的学习。
“小学”含文字之义始于东汉。
古代“小学”是指语言文字方面的学习。
3.声训: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讯。
是采用同音字或双声叠韵字来解释字义的一种方法,它是由字义的训诂解释发展而来的。
4.《急就篇》:一名《急就章》,西汉史游著,全书2016字,32章,有利于学童集中识字。
同时,其内容整齐押韵而不呆板,都为常用实词,知识面宽,注重实用,把当时各种只是的有用词汇都收集起来,有利于进行思想教育。
影响很大,很多人竞相习之,后代一些识字课本都受它影响。
5.古文经学:古文本指书写经书的字体,是指先秦时代大篆或籀书字体写下的儒家经书。
古文经学,保持朴学传统,着重研究文字、训诂,按照字义解释经义。
古文经学把儒家经书看成历史著作,排斥迷信,或迷信成分极少,是少数儒生私家自相传授的。
6.同谐声必同部:这是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提出的论断。
他在对说文解字进行研究是发现,如果两个形声字有相同的声符,那么这两个字必定属于相同的韵部,这里的自信能够和韵部都是上古时期的。
7.今音学:中国传统音韵学的一大分支,一中古语音系统即南北朝到隋唐北宋时期的语音为研究对象。
主要集中在对《切韵》、《广韵》等韵书所反映的语音系统的研究上。
清代陈澧的《切韵考》给今音学带来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他创造了反切学联法,考订今音声类有40类,韵类312类。
8.《方言》:原为十五卷,今本十三卷,西汉扬雄著,晋郭璞注。
以活语言为对象,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来收集各地方言,并结合时地进行研究,反映出汉代共同语和方言的基本情况。
也是我过汉语方言学的第一部著作。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讲义,12,3,7】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讲义,12,3,7】《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讲义绪论【要点】◎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语文学和语言学◎传统“小学”的含义一、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取决于中国语言学史是如何写成的。
(一)如何写中国语言学史“中国语言学史可以有两种写法。
一种是作为科学论文,著者假定读者把中国语言学著作都看过了,不须交代任何知识,尽可以单刀直入地叙述这一个学术部门的历史;另一种是作为教材,著者假定读者(或听众)没有看过中国语言学著作,或者是看得很少,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那些著作的体例及其主要内容,然后谈得上某一学派产生的原因,某一语言学家的学术渊源及其对后代的影响,某书的价值及其缺点。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前言》,第1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一本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究竟应当怎么个写法才好呢?”何九盈先生对这个问题谈了四方面的意见,其第三个意见是:“我以为不论怎么个写法,似乎都应当把各个时期的语言文字学原著放在中心地位来评说,离开了原著,还有什么‘史’可言呢?对广大读者来说,把原著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来分析,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因为这样得到的‘史’的知识,是具体的而不是空洞的,是连贯的而不是孤立的,何况有的原著一般读者已经很难看到了,不做必要的介绍就会‘不知所云’。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前言》,第8页,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语言学史是指研究中国语言学从古到今发生和发展的历史。
”(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导言》,第1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语言学史不是有闻必录,不是语言学的书目提要,而是选择历史上有过影响的语言学家和著作进行评价,说明他们对前代的继承,在当时的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说明语言学的观点和方法在历史进程中如何丰富和发展起来;说明语言研究的范围如何向各方面扩展和深化。
”(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导言》,第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二)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上述三位语言学家在谈及如何写中国语言学史时,虽然思路有些差异,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性,那就是:作为中国语言学史这门学科来说,其研究的对象就是中国语言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和发展的历史。
评濮之珍著《中国语言学史》
评濮之珍著《中国语言学史》总领本书的标题“语言学”取其广义,实则主要介绍中国的“语文学”历史,博览考证文献资料与故训。
语文学虽欠缺西方语言学研究的科学系统方法与客观成体系的理论成果,仍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典籍浩瀚丰美,也拥有着无数值得钻研挖掘的知识;语文学研究,也足有二千年的历史了。
故,本书以介绍语文学研究史为主,兼介绍古文字学、语法学、普通语言学、语言调查等。
第一章训诂为主的时期第一节语言研究的萌芽先秦时期语言文字资料不丰富,文字学研究没有兴起;但是,文字学的萌芽已经萌芽了。
首先是离真正意义的语文学相去较远的情况。
一,借字义解释阐明哲理或政治观点。
如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时孔子曰政为正;又如孟子曰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这些都是后世称之为“声训”的方法,取同音或近音字释义;二,借字形解释道理。
如《左传》中“武”为“止戈”的解释。
这些解释未必是造字者的本意,可以视作这些解释者为了说明道理而牵强附会。
例外是辨别同义词的情况,如《左传》庄公称军队驻扎一夜为“舍”,两夜为“驻”,三夜为“次”。
第二是对古书的释义,则离语文学较近,较为可靠。
如《左传》中荀林父为了说明《诗·大雅·板》中“我虽异事,及尔同僚”指出“同官为僚”,是解释《诗经》的字义,是准确的而不是主观臆断的。
第三是古籍中偶然出现的一些语音分析材料。
如《吕氏春秋》中东郭牙凭借读唇术断定齐国将攻打莒国。
值得注意的是,先秦时期也出现了一些语言学范畴的语言理论。
荀子在《正名篇》叙述了三个语言学原理,包括“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具有民族性,思维具有世界性”,“语言稳固又发展”等。
第二节童蒙识字课本和故训汇编童蒙识字课本是语言学研究的第一阶段。
秦汉时期,已出现部分用以教学孩童识字的“小学”课本,其中大部分已经亡佚。
以仅存完整的《急就篇》来看,其内容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分别押韵铺排,罗列名词、形容词、动词等,包括饮食、衣服、器物、动物、兵器、形体等多方面内容,以教会孩童认字。
中国语言学史ppt课件
本
3.词3)源学北音语学源学((近汉音·刘学熙)《释名》、清·程瑶田《果
蠃转语(记元》代、周王德念清孙《的释《大中》原)音;韵》 )
内
4.俗4)语学等(韵清学翟(灏宋《《通韵俗镜编》》、)钱大昕《恒言录》)
容
5)虚字辞例之学(清王引之《经传释词》 、俞樾
四、西学东渐的时期——清末到解放以前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
1.先秦时期(以研究实物名称为特色。如《尔 雅》)
2.两汉时期(以研究文字、词汇为特色。如 《说文》、《方言》、《释名》)
3.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语音研究的开始阶段 ) 4.隋唐宋时期(汉语语音研究趋向稳固、统一
的阶段 )
5.元明时期(《中原音韵》是其中的代表作) 6.清代(以研究古音古义为根本特色 )
•
“子云《方言》虽亦古輏轩之使所有事,然惟
一二附于经者,解经必用之非是类也。士固可以束
而不观。”(清·齐召南《续方言·序》)
.
❖ 《方言》的注释 晋 郭璞 《方言注》 清 戴震 《方言疏证》 钱绎 《方言笺疏》 王念孙《方言疏证补》 …… 现代 周祖谟《方言校笺》
.
第四节 《说文解字》
学也。”
↓
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
文字学
小
1)说文学(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学
2)字音样学韵(学唐·颜元孙 《干禄字书》 )
』
13))“六今书音学学(”元(·戴中侗古的音《)六书故》 )
的
4)(古《训文切韵字诂》学学、《广韵》 )
基
1.雅2)学(古郭音璞学《(尔上雅古注》音、)郝懿行《尔雅义疏》)
评濮之珍著《中国语言学史》
作者: 高天如
出版物刊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9-72页
主题词: 中国语言学史;语言学思想;汉语言文字;民族文化;说文解字;马氏文通;方言;语言学著作;全面研究;尔雅
摘要: <正> 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几乎是同中国的哲学、经学、文学等民族文化的发展,兴衰与共的。
源远流长的汉语言文字研究,更是建构我国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基石。
然而,关于中国语言学的史学研究,却历来不为时人注目。
其著述寥若晨星,且涉足范围狭窄,往往限于训诂、文字、音韵等方面的单科研究。
直至近期以来,方有几部全面研究中国语言学史的专著面世。
继1981年王力所著《中国语言学史》结集出书之后,1985年出版何九盈著《中国古代语言学史》,1987年又相继出版濮之珍著《中国语言学史》和胡奇光著《中国小学史》。
这是清理我国语言学遗产、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
中国语言学史(2)
生活
自 然 万 物
释天——————————————天文
释地、释丘、释山、释水—————地理 释草、释木———————————植物 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动物
百 科 名 词
《尔雅》的性质
为两个目的服务的教科书: 1. “正名命物‛ 2. 解经 “尔雅以观于古,足以辨言矣。‛
‚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 《 尔雅》的价值与局限
•
君者,元也;君者,原也;君者,权也;君 者,温也;君者,群也。
王者黄也,王者方也,王者匡也,王者黄也,王者
往也。 (《春秋繁露》 )
《释名》
作者
写作目的: 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 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 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 《释名》。
推)……等八人同詣法言門宿。夜永酒闌,論及
音韻。以古今聲調既自有別,諸家取舍亦復不同,
吳楚則時傷輕淺,燕趙則多涉重濁;秦隴則去聲 為入,梁益則平聲似去。……欲廣文路,自可清 濁皆通,若賞知音,即須輕重有異。
呂靜《韻集》、夏侯詠《韻略》、陽休之 《韻略》、李季節《音譜》、杜台卿《韻略》
等各有乖互。江東取韻與河北復殊。因論南北
嫁、逝、徂、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 也。逝,秦晋语也。适,宋鲁语也。往,凡语也。
2)某某之间通语——这是通行地域较广的方言。
逢、逆,迎也。自关而东曰逆,自关而西或曰迎,或曰逢。
3)某地语——通行地区较小的方言,例如:
叨、惏,残也。陈、楚曰惏。
4)古今语,或称古雅之别语。
《方言》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读音的作用。
• 反切的改良
历代语言学专著序跋的史料价值
历代语言学专著序跋的史料价值摘要:我国历代语言学专著的序跋中包含着丰富的语言学史料,整理并研究这些材料,对于丰富语言学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序跋语言学史史料价值中国古代语言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语言学成果。
目前已出版的语言学史专著如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等书都有对古代语言学成果的评介。
但是我国语言学史的文献十分丰富,要深入研究中国语言学史,还要充分挖掘其他有价值的材料。
王雷、王鹏翔在《试对中国语言学史材料的梳理与分析》(延安大学学报,2012年3期)中提到要“重视历代语言学专著的叙例说明”。
中国古代语言学专著的序跋中往往保留着丰富的语言学史料。
这些序跋的内容不仅涉及书籍的编写体例、编写原则、成书缘由、成书过程等,还包含着学者们对于文字、音韵、训诂、语法、修辞等语言学问题的精彩论断。
这既是我们阅读和学习历代语言学专著的入门向导,又是我们研究语言学史的有力武器。
整理和研究这些语言学专著的序跋文献对于丰富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历代语言学专著序跋研究情况序跋是古籍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文体,一般具有说明书籍内容和体例、阐述写作缘由及成书过程等作用。
位于正文内容之前的叫做“序”,而位于正文内容之后的叫做“跋”。
历代语言学专著的序跋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古代语言学史的重要语料。
古代就有学者注意到它的价值,清朝谢启昆编《帅学考》三十卷,著录了古代的语言学文献,引证了大量序跋。
当前关于历代语言学专著序跋的整理与研究,选注类书籍有: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洪诚《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周斌武《中国古代语言学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张能甫《历代语言学文献读本》(巴蜀书社,2003)等,另外还有郭凯《训诂学要籍名家序选注》(硕士论文)。
但是这类著作选录的序跋类作品的数量和范围都十分有限。
中国语言学史重点(濮之珍版)
中国语言学史笔记1.绪论1.1中国语言学史研究对象和任务对象: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即研究各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
小学:文字训诂音韵19世纪以前语文学: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零碎且缺乏系统性19世纪以后语言学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研究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系统细致全面的语言理论1.2正确对待语言学史中的继承问题继承和发展并存,不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勇于创新,并积极接受新的观点。
1.3研究中国语言学史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一)了解中国语言学历史发展概况(二)认识我国语言学各时期的成就和局限(三)正确对待语言学史中的继承和批判2先秦时期的语言研究2.1概述2.1.1汉语的起源和发展北京猿人已具有语言传说中国远古居民东夷西戎北狄南蛮炎帝黄帝东夷八卦记事黄帝象形文字仓颉造字28个字为:"戊已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釜(斧)芾"。
对此,有人推测说这28个字其实讲了一件事,大意是说:“黄帝与炎帝召集部落首领会盟,首领们聚在一起商讨攻打蚩尤,各部落成员在外列队等候命令,之后进行占卜,占卜的图案表明前景光明,接着他们互相配合一举打败了蚩尤,随后他们伴随着篝火,设下祭器,手持兵器,腰围兽皮,狂欢起舞。
”华夏族文化“汉语不是一种纯质语言,形成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三次部落战争:炎帝蚩尤黄帝蚩尤黄帝炎帝之后黄帝后裔南迁形成华夏民族(炎黄子孙)尧:陶唐氏舜:有虞氏禹:夏后氏仰韶文化远古时代的语言,到了氏族社会,随着氏族社会的分化而分化,也随着氏族的兼并而融合。
不过,总的说来,在氏族社会中,氏族以分化独立为主,因此表现在语言上,也是分化占优势。
黄帝入主中原以后,先后兼并了许多其他氏族,因此黄帝族的语言也先后融合了许多其他氏族的语言,从而成为当时部落联盟的共同语。
《墨子·兼爱篇》:“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称乱。
对《释名》声训的再认识-精选文档
对《释名》声训的再认识声训是一种重要的训诂方法,也是一种探求词源的重要方法。
关于声训的概念、范围及其目的,各家仍有争议。
笔者认为,声训是用音近音同的词来解释被释词,并探求词源的方法。
声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声训应限定在先秦两汉时期,此时的声训尚不具备因声求义的系统理论;广义的声训即利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释他词,这里包含了宋人的“右文说”和清人的“因声求义”。
此外,关于“声训”的价值与意义,很多人褒贬不一。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声训作为一个学术体系,是必须批判的,因为声音和意义的自然联系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1]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释名》声训)指出研究词义不一定拘于形体分析,从语言着手来探求‘义类’和声符的关系,给语言学研究别开一番天地。
”[2]因《释名》是先秦两汉声训之集大成者,故试以其为例,探求狭义上的声训在我国语言学史上的贡献及其局限性。
一声训材料很早就出现了。
“黄季刚先生以为,《大戴礼记》载虞史伯夷之言‘明,孟也;幽,幼也’是最早的声训。
按虞舜时间算,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了”。
[3]再如,《周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坎,陷也;离,丽也;兑,说也。
”此时的声训尚处于萌芽状态,在方法上没有条例,多数利用音义关系来阐明其政治观点,带有浓郁的说教色彩,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语言学声训。
到了两汉时期,以声通义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尔雅》《方言》中屡见声训实例;《说文解字》“以声训者十居七八”[3]。
在此基础上,东汉末年的刘熙完全用声训之法解释词义、探求词源,明确提出声训的目的,成就了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声训词典《释名》。
比起之前的声训,《释名》声训有以下四个特点:(一)规范的声训条例形式。
①被释词+声训词+意义联系说明,如《释疾病》:“疚,久也,久在体中也。
”《释姿容》:“画,绘也,以五色绘五象也。
”②被释词+意义联系说明,如《释州国》:“河南,在河之南。
”《释衣服》:“中衣,言在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
我们是如何编写《中国历代语言学家评传》一书的?
我们是如何编写《中国历代语言学家评传》一书的?濮之珍【期刊名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1989(000)006【摘要】<正>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产生了为数众多的文化巨人,仅就语言学家而言,早在世纪初,即我国汉代,便出现了堪称世界语言学大师的扬雄和许慎。
从此以后,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出现优秀的语言学家。
他们的学术著作,是构成中华民族多采多姿文化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历史任务中,继承并发扬古代语言学家的优良传统,以为今天的借鉴,并借此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都是非常必要的。
为此,我们编写了这部《中国历代语言学家评传》。
在书中,我们评介了自先秦至“五四”时期的五十位主要语言学家,基本上反映了两千年来我国古代语言学家的活动概貌。
我们采用以传为主、寓评于传、评传结合的体例。
对每位语言学家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著作,都努力收集资料,争取有较为详细的述评。
下面简略地叙述一下我们编写《评传》的几点做法。
【总页数】5页(P91-95)【作者】濮之珍【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55【相关文献】1.《中国历代文学家评传》地名献疑 [J], 侯云龙2.我校部分教师参与编写的《中国历代应用文》一书出版 [J], 研迅3.《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将出版 [J], 文楚4.学林拔萃之作——试评《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 [J], 王守春5.古典文学研究的新硕果——评《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 [J], 张兴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层 次 略为高 了一点 。濮 之珍 先生撰 写 的《 中国语 言 支 撑 论 点 还 要 考 虑 到 读 者 对 其 熟 悉 度 及 其 新 鲜 度
一 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般 是 以朝代 的更替 作 为分 期 的标 准 .更 为 重要 的
简单 评介 。
一
是“ ” 史 的发 展 是 以 时间 为 主 线 的 . 朝 代 的更 替 恰 而 恰 是 时间 的表 现 .如 果 以 它作 为分 期 的切 入 点更 容
、
濮 之珍 先生撰 写 的《 中国语言 学史》 的特 色
濮 之珍 先生 撰 写 的 《 国语 言 学史 》 是 很 有 特 易 让学 生 接受 。该 书把 中 国语 言学 史 大致 分 为 以下 中
色 、 受欢 迎 的一部教 材 。其特 色主要 有 : 很 语 言 学 史 》 国 内这一 方 面最 早一 部 专 著 , 后 来 同 是 对
几 个 时期 : 秦 时 期 、 汉 魏 晋 、 北 朝 至 明代 、 先 秦 南 清
( ) 选 用例 事 实胜 于雄 辩 , 点 的分 析 、 二 精 要 著
( ) 有 鲜 明 的教 材特 征 王 力 先 生 的 《 国 代 。 一 具 中
类 著作 产生 了很大 影 响 , 新 点很 多 , 该 书侧 重 于 作 的介绍 必 然要 涉及 到 用例 ,著者 水 平 的高 低 常 常 创 但
国语 言 学 史 》 、何 九 盈 先 生 著 的 《 国古 代 语 言 学 性 特 征—— 结 合 中 国朝 代 的更 替 .以朝代 作 为语 言 中 史 》 濮 之珍 先 生 撰 写 的 《 国 语 言学 史 》 赵 振 铎 先 学 史分期 的主线 。中国朝代 的更 替 , 能 说完 全体现 、 中 、 不 生 写 的《 国语 言学 史》 邓 文彬 先 生 编著 的 《 国古 了学术 史 的 阶段 性特 征 , 大体 上 比较 接 近 , 时学 中 、 中 但 同 代语言学史》 , 等 应该 说 上 述 著 作 各 有 特色 、 有 千 生 已有知 识体 系中 的分 期 。 中 国文学 史 、 国历史 各 如 中 秋 。本文 仅对 濮 之珍 先 生撰 写 的《 国语 言学 史 》 中 做
起 的作用 。而要 上好 这一 门课程 . 使学 生 真正 学到 东 书采 用 了类 似 于专 题史 的分期 是很 自然 的 ,而 对 中
西 并 对他 以后 学 习起到 很 大指 导作 用 .选 用 一 部 好 国语 言学 史 几 乎是 一 片空 白的本 科 生来 说 ,接 受 此 的教材 就显 得至关 重 要 。近年来 国内出版 了不 少 “ 中 种 分 法 肯定 存 有不 小难 度 。濮 之珍 先生 既考 虑 到 了 国语 言学 史 ” 系列 著作 。主 要 有王 力 先生 撰 写 的《 中 语 言 学史 的特殊 性 ,同时 又考 虑 到学 术 史分 期 的共
是一 部很 有特 色的教 材 。 其特 色有 五 : 材特 征 鲜 明、 选 用例 、 教 精 紧扣 经典 著 作 、 创评 介体 系、 略得 当。当 独 详 然该 书也存 有 某 些不 足 , 主要 有 : 解 了一些 不 属 于语 言 学 史的 内容 、 讲 个别 地 方层 次略 显 混 乱 、 些概 念 的 某 内涵 不甚 清楚 、 少数 专题 史的特征 不 明显 。 『 键词1 国语 言学 史 经 典著 作 体 系 分 期 关 中 】 图分 类号] 0 I 6 2 f 文献标 识码 1 A 【 文章 编号1o 9 8 3 (o 60 —O 0 —0 1 o — 5 42 o )5 0 3 2
维普资讯
第 9卷 ・ 5期 第 2o 6年 1 o 0月
宿 州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Vo . No 5 1 9. . Oc _ 0 6 l 0 2
J0 n ur a] 0 uz 0u E c 1o I t1 u f S h du at n n5 te t
说法 。 比如说 中 国语 言学 史 的分期 。 分期 是学术 史无 要 求 不一 样 。教 材倾 向选择 “ 悉 度 ” 熟 较高 的用例 来
法 回避 的一个 问 题 ,每一 个 时期 实 际上 就是 该 学术 例 解 要点 ,从 而 实现 作 者让 学生 快 速 把握 知 识点 的 而学 术 性 论 著则 喜 欢 采 用 “ 鲜度 ” 的例 子 新 高 史 一个 大 的章 节 ,学 术史 差 异或 多 或少 在这 一 问 题 目的 :
“ 国语 言学 史 ” 汉语 言 文学 专 业一 门基 础课 学 鼎 盛时期 。由于作 者把 该 书定位 在学 术性 上 , 中 是 在作
程 。对 语 言类 课 程 而言 . 其 是古 代 汉语 。 作 用 大 者看 来该 读 者 群体 自然 具 有较 为深 厚 的文史 知 识 功 尤 其
致 相 当于 “ 国文学 史 ” “ 中 对 中国古 代 文学 作 品选 ” 所 底 , 他们 的 目的也 在 于获 得纯 粹 专业 性 知识 . 因此 该
学史 》 充 分 考虑 到 了教 材 的 特征 , 理 性 强 , 注 ( 则 条 在 即该 用 例是 不 是首 次用 来 证 明该 论点 , 他 人有 没 其 重 学术 性 的前 提 下尽 可能 取 一些 公允 、 熟 、 行 的 有 用 过 ) 成 通 。不 同类 型 的论 著对 “ 悉 度 ” “ 鲜 度 ” 熟 、新 的
濮之珍先生撰写的《 中国语言学史》 评介
周 有 斌
邓 传 芳
( 北 煤 炭 师 范 学 院 安徽 ・ 北 2 0 0 淮 淮 3 0 ) 5
f 摘 要1 国语 言学 史是 汉语 言文 学专 业 一 门基 础 课程 。本 文认 为濮 之珍 先 生撰 写 的《 中 中国语 言学 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