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第三节听觉

合集下载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耳和听觉生物课件PPT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耳和听觉生物课件PPT
小游戏:
我们这个世界上除了人类以外还有很多的 动物,它们的叫声各不相同,下面有一段录音,
请同学们注意听,同时仔细分辨其中有多少种 动物,它们都是什么动物?
我们刚才的游戏是主要 靠什么器官完成的呢?
耳朵!
讨论:
1、假如人失去听觉,这四个场面 各会出现什么情况?
2、你还能举出几个ຫໍສະໝຸດ 明耳和听觉重 要性的实例吗?71.每个人都必须找到生活的意义。他需要做一项工作,来促使自己真正找到时间的感觉。一个人所拥有的空闲时间越少,那么他就会更加理解时间的价值,也就能够更充分地利用时间。 64.成为一个成功者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每天精力充沛的努力工作,不虚掷光阴。 25.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的漂亮。 47.学习不一定成功,不学习一定不能成功。 57.至今没有一个女人因为打扮自己而倾家荡产,却有很多女人因为自己的不装扮而人财两空!女人,请护理好你的容颜,管理好你的身材,修养好你的內涵,这样才能活得精彩! 54.所有的失败那都是为成功做准备。抱怨和泄气,只能阻碍成功向自己走来的步伐。放下抱怨,心平气和地接受失败,无疑是智者的姿态。抱怨无法改变现状,拼搏才能带来希望! 67.我是最棒的! 39.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也爱他。 19.旧时光就是本流水账,有些事情,没法回忆。 96.蔚蓝的天空虽然是美丽,经常风云莫测的人切是起落无从。但他往往会成为风云人物,因为他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方海权 29.生命如自助餐厅,要吃什么菜自己选择。 83.我之所以能,是因为我相信能。 99.物质财富可以不富有,但精神世界不可以不富有;智力学识可以不太好,但道德品行不可以不好;社会地位可以不高,但做人价值不可以不高! 33.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 98.原地徘徊一千步,抵不上向前迈出第一步;心中想过无数次,不如卷起袖子干一次。世界上从不缺少空想家,缺的往往是开拓的勇气和勤勉的实干。不要被内心的犹疑和怯懦束缚,行动起来 ,你终将成为更好的自己。

心理学考研知识要点:听觉理论

心理学考研知识要点:听觉理论

心理学考研知识要点:听觉理论心理学考研涵盖心理学导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等学科基础课程,知识量大、考点繁杂,需要考生逐一攻克。

今天我们要复习的知识点是和听觉相关要点,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心理学考研知识要点:听觉理论1.听觉的含义人耳对声波的感觉;人耳能接受的声波频率为16~20000Hz,最敏感频率范围是1000~4000Hz。

2.听觉现象(1)听觉三种属性:①音调:由声波频率决定。

②音响:由声音强度或声压水平决定。

音响也与频率有关。

等响曲线表明:不同频率的声音,音响不一样;同样声压水平,音响可能不同;声压超过一定水平(情感阈限),将使人耳产生痛觉。

③音色:波形的一种主观属性。

(2)听觉现象:①声音掩蔽:纯银掩蔽,噪音对纯音,纯音和噪音对语音的掩蔽。

②听觉疲劳:听觉阈限暂时提高,暂时阈移是其指标。

③听觉适应:听觉阈限暂时提高,其研究方法是响度平衡法。

3.听觉的生理基础(1)人耳:①外耳:收集声波。

②中耳:由鼓膜、听骨、卵圆窗组成,耳道内接鼓膜,传入的声波会引起鼓膜的震动,鼓膜后是三根听小骨,其中镫骨与卵圆窗相接,将声音放大数倍后由卵圆窗传到内耳。

③内耳:由前庭器官和耳蜗组成。

前庭器官是人体对自身运动状态和头在空间位置的感受器。

(2)耳蜗:换能作用。

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包含的毛细胞是听觉感受器。

(3)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听神经→脑干的髓质→耳蜗神经核→下丘→内侧膝状体→颞叶(中枢机制)。

4.听觉理论(1)频率理论:罗·费尔得认为,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原有的频率相适应。

(2)共鸣理论(位置理论):赫尔姆霍茨认为,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声音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

(3)行波理论(新的位置理论):冯·贝克西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

《环境心理学》课件

《环境心理学》课件
《环境心理学》PPT课件
# 环境心理学 PPT课件 ## 概述 - 什么是环境心理学 -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环境心理学的意义和价值
环境感知
外部环境感知 - 视觉
探索我们周围的美丽风景与景 色,视觉感知对我们的心理和 情绪有着重大影响。
外部环境感知 - 听觉
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在森林的 沉默和鸟儿的歌唱中体验安宁 与宁静。
行为与环境的相互 作用
• 环境改变人的行为 • 人的行为影响环境 • 双向互动关系
环境干预
利用环境心理学知识进 行环境设计
通过了解环境心理学的原理, 我们可以设计更加适合人们需 求和心理的环境。
环境干预的实践案例
借助环境心理学的知识,我们 可以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 展的实践,营造更好的生态环 境。
环境干预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环境干预将 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带来更 多的创新和改善。
结论
1 环境心理学对于人
类福祉的重要意义
通过理解人与环境的关 系,我们可以创造更加 美好、健康和宜居的生 活环境,提升人们的生 活质量。
2 环境心理学的发展
前景
环境心理学作为一个新 兴的学科领域,将持续 发展和壮大,为我们提 供更多的知识和见解。
外部环境感知 - 嗅觉
感受咖啡香气的浓郁和花朵香 味的芬芳,嗅觉是我们对环境 的另一种认知。
外部环境感知 - 触觉
感受雨滴轻拍在皮肤上的清凉, 我们通过触觉来感知环境的温 度和触感。
环境认知
空间感知
我们对于环境中的空间布局和方位的认知, 帮助我们在其中自如地行动和导航。
空间记忆
在我们大脑中建立对环境空间位置的记忆, 以便我们能够轻松回想和找到之前的地点。

实验心理学-听觉

实验心理学-听觉

一、声音的特征

波频率(物理特征)——音 高(心理特征)

波振幅(物理特征)——响 度(心理特征) 波混合(物理特征)——音 色(心理特征)

声波频率

频率(frequence)是物理量,指每秒钟振动 的次数,单位赫。 声源的振动频率主要决定于声音自身的属 性。

声波振幅

振幅是指声波振动的幅度。
响 度


响度是声波振幅的一种主观属性,它是由 声波的振幅引起的,振幅越大则响度越大。 响度是与声波振幅这个物理量相对应的心 理量。 响度主要与声波的振幅有关,但同样亦受 频率的影响。 测量声音响度的的国际标准单位是sone, 1sone为40dB时所听到的1000赫的音调的响 度。

在频率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得到声压 与响度之间的关系,以便进一步对频率、 振幅和响度间的关系进行探索研究。 人耳所感受到的响度大小,首先依声音的 强度为转移,与声音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其次,不同频率的声音,若在我们主观感 觉上听起来一样响,它们所要求的强度是 不一样的。
4. 响度与时间

响度与时间有关,对一个声音的响度进行 估计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持续时间。在这个 最短时间值以上时,随着持续时间的增加 (减少),响度也会增加(降低)。若一 个人要对一个持续时间太长的音进行感知 的话,则其响度也会变化。

密拉贝勒和泰钦纳等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 要求被试对一个持续几分钟的音连续进行响度调整。 结果表明,对高强度的音,为了要获得同样的主观响 度,被试逐渐随时间的加长而增加音强;而对低强度 的音,则结果相反:随时间的推移,音的知觉响度不 断加大。

多分法(这里以四分法为例)是给被试者 一个高频声S1和一个低频声S5,让他在两者 之间调出三个音,使各个相邻两音的音高 距离相等,即S1-S2=S2-S3=S3-S4=S4-S5,而 求得各点相应的频率值。以上两种方法所 制成的量表基本相同。

心理学视角下的环境心理学和空间认知

心理学视角下的环境心理学和空间认知

心理学视角下的环境心理学和空间认知环境心理学和空间认知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它们通过对人类对环境的感知、认知和反应的研究,帮助我们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优化环境设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环境心理学和空间认知的理论与应用。

一、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环境互动关系的学科,关注环境对个体行为与心理的影响。

它涉及到个体对环境的知觉、评估、喜好和行为反应等方面。

1.1 知觉与环境个体通过感官系统获取来自环境的信息,经过加工与解释,形成对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环境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感知特征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情感。

1.2 环境评估个体对环境进行主观评价,形成对环境的喜好或厌恶态度。

环境中的空气质量、光照条件、温度和声音等方面的好坏,会对个体的评估产生影响。

1.3 环境行为与适应环境对于个体行为的制约与引导作用是环境心理学关注的内容。

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模式和适应能力,受到环境特征、人际关系、社会规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二、空间认知的研究领域空间认知是环境心理学中的重要分支,着重研究人类对空间的知觉、理解和记忆等认知过程。

空间认知的研究领域涵盖了环境导航、地图认知、方向感知等方面。

2.1 空间认知与环境导航个体在环境中进行导航时,依靠对空间的认知来进行路径规划和导航决策。

通过对环境的感知和记忆,个体能够准确地找到目的地。

2.2 地图认知地图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信息传递工具,对个体的空间认知具有重要影响。

个体通过地图对环境进行认知,结合地图上的符号、颜色等信息来理解环境的结构和属性。

2.3 方向感知个体的方向感知能力在空间认知中起到重要作用。

方向感知能力差的个体在空间导航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或走错路线,而方向感知能力强的个体在空间导航中更具优势。

三、环境心理学与空间设计的应用环境心理学和空间认知的研究成果在空间设计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能够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支持。

环境心理学五感

环境心理学五感

环境心理学五感
环境心理学研究把环境、情绪和行为看做是一个整体。

视觉对应眼睛:第一感官,高楼林立,花啊草啊,林荫树木;再者,景色很美,山啊水啊,秀色可餐等等全在一双眼。

(形质,色彩,一切尽入眼中)
听觉对应耳朵:汽车声最明显,无处不在;隔壁楼上敲击的装修声。

(风,鸟虫,松柏)
嗅觉对应鼻子:城市里没什么好味道,汽车尾气最明显,闻不到花香。

(花草,炊饮)
味觉对应嘴巴:这个嘛,落雨雪的时候估计可以尝到。

(清茶,晨露,天地的味道)
触觉对应皮肤:你可能会忽略,不过雾霾的颗粒一定很清楚依附的感觉。

(温湿度,风,一切物的形态)。

(整理)环境心理学导论第3讲——环境知觉的理论

(整理)环境心理学导论第3讲——环境知觉的理论

第三章环境知觉的理论歌诗图知觉理论,生态知觉理论,概率知觉理论●第一节格式塔知觉理论●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从多角度解释人对环境的知觉,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主要介绍环境心理学中较流行的三种理论:格式塔知觉理论、生态知觉理论和概率知觉理论1.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1.1 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20世纪初,德国资本主义工业飞跃发展,以最新崛起的力量妄图征服世界●哲学思想方面,康德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但不能对“物自身”有所认识,而对现象的认识必须通过先验的范畴●康德的“此岸”现象经过胡塞尔的阐发建立了现象学,主张以自然的观察去研究纯粹的意识●格式塔心理学就是把现象学作为它的理论基础,并以现象学的实验来研究心理现象● 1.2 学派的建立●1890年,德国心理学家爱伦费尔《论格式塔性质》●他指出,正方形由四条直线组成,但正方形的性质并不是四条直线的集合,因为四条直线本身只具有直线的性质,而正方形是经过重新组织结合而形成的崭新整体,具有新的、与四条直线集合完全不同的性质●把这种整体所具有的性质称为“格式塔”●似动现象●电影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摄制和放映的● 1.3 格式塔的含义●1)词义●德语格式塔意指形式或图形,英译为“configuration”或音译为“gestalt”,中译为“完形”或音译“格式塔”●2)术语●两种含义:一指事物的一般属性,即形式;一指事物的个别实体,即分离的整体,形式仅为其属性之一●总之,格式塔不是孤立不变的现象,而是指通体相关的完整现象● 1.3 格式塔的含义●3)引申●在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理论的应用中,差不多把格式塔视为“有组织整体”的同义词,即认为所有知觉现象都是有组织的整体,都具有格式塔性质●于是,凡能使某一感知对象成为有组织整体的因素或原则都被称为格式塔,出现了“格式塔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良好格式塔”这类说法2.基本观点● 2.1知觉的整体性●认为人的知觉经验是完整的格式塔,不能人为地区分为元素●整体先于部分,并非部分之和而且部分也不含有整体的特性●例如,孩子不能认识单独显示的母亲的鼻子,因为母亲的鼻子是母亲整个脸部的一部分,不是单独一个鼻子● 2.2同型论●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物理现象、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都具有同样的格式塔性质,具有两两对应的关系,因而他们都是同型的现象● 2.3场作用力●可看成是同型论的推论●该观点认为,既然物理现象是保持力关系的整体,那么与之对应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当然也是保持力关系的整体,即三者都具有相对应的完整的动力结构●所有这些力(物理力、生理力和心理力)都发生在同一场之中,被称为场作用力●与物理力一样,心理力也具有方向、量度和作用点3.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3.1图形与背景●在一定场内,我们并不是对其中所有对象都明显感知到,总是有选择地感知一定的对象——有些凸显出来成为图形,有些退居衬托地位成为背景,俗称图底之分3.格式塔的组织原则●图底之分是复明后视觉最早具有的反应,因此是先天赋予的,后天经验对此只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图形与背景的关系●1)图形清晰明确,相对较强;背景模糊不定,相对较弱●2)图形是被包围的较小对象,背景是包围着的较大图像,一般人感知不到背景的轮廓●3)当图形与背景相互围合且形状相似时,图底关系可以互换●图底关系在环境设计中的意义●是人凭直觉认识世界的最基本需要●感知对象图底不分或难分,成为暧昧或混乱的图形,视觉就会忽略不顾或因暧昧造成的闪烁而感到疲劳●所以,在环境设计中强调图底之分,不仅符合视知觉需要,而且有助于突出景观和建筑的主题●同时,环境中某一形态的要素一旦被感知为图形,它就会取得对背景的支配地位,使整个形态构图形成对比、主次和等级●反之,缺乏图底之分的环境易造成消极的视觉效果●易成图形的主要条件●1)小面积比大面积易成图形●当小面积采用对比色时尤其引人注目,如蓝天上的白云●2)单纯的几何形态易成图形●如卢浮宫前的金字塔,在复杂的建筑环境中以其单纯的几何形态吸引着游●3)水平和垂直形态比斜向形态易成图形●4)对称形态易成图形●5)封闭形态比开放形态易成图形●6)单个的凸出形态比凹入形态易成图形对于凹凸连续的形态,图形与背景可以互换,此时,主体的经验及客体所包含的意义常成为判断图底关系的依据●7)动的形态比静的形态更易成为图形●8)整体性强的形态易成图形●9)奇异的或与众不同的形态易成图形3.2群化原则3.格式塔的组织原则●1)邻近原则●相互邻近的元素被感知为有内聚力的整体,这一原则体现了格式塔学同型论和场作用力的观点●当我们看到一系列类似物体时,我们倾向于以彼此距离很近的一些组或集来感知它们●2)相似原则●彼此相似的元素易被感知为整体,这是人认识世界时通过分类简化刺激对象的方式●当相似和不相似的物体放一起时,会把相似的物体看成一组●真实环境中常常是邻近性与相似性共同起作用●3)连续原则●按一定规则连续排列的同种元素被感知为整体●连续性是感知对象的有序现象●从系统论观点来看,这样一组元素从混沌走向有序,产生了组织和结构,更易被看做有机整体●4)封闭原则●一个有倾向于完成而尚未闭合的图形易被看作完整的图形●我们看一个熟悉或连贯性的模式时,若某部分没有了,我们会把它加上去,并以最简单和最好的格式塔来感知它3.格式塔的组织原则●这类所感知到的完整图形有时被称为“主观轮廓”●达到这种闭合的效果一般需2个条件:●不完整的视觉对象在完整时呈简单形状●这一简单形状具有某种合乎逻辑的连续性3.3简化原则●1)良好完形原则●视觉组织中,对于组成对称、规则、简单形态的一组刺激视为一个整体●2)简洁原则●为上一原则的深化,指知觉在组织空间位置相邻的视觉刺激时,具有使对象尽可能简单的倾向●格式塔组织原则从理论上阐明了知觉整体性与形式的关系,为“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这一传统信条找到了科学而翔实的依据●由于这些原则出自图形实验,运用时易于掌握、操作和引申,对环境设计具有广泛的影响●但是,上述原则主要适用于二维几何图形和视点静止的三维景观,有时对真实环境中的视觉难以作出满意的解释●另一方面,由于过分强调直觉,忽视后天经验和文化的影响,因而也难以对个人和人群的知觉差异作出恰当的反映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第二节生态知觉理论● 2.1基本观点●该理论由吉布森提出,之所以被称为生态知觉理论,是因为强调人类的生存适应(如寻求生活资源及配偶、预防伤亡等)●包括以下两个基本观点:●环境提供●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1)环境提供●自然界中许多客体具有恒定的功能特性,吉布森称环境客体的这种功能特性为“提供”●人在观察客体时,看见不等于发现,善于发现和利用环境客体的功能特性满足自己的需要,对个体具有重要生存意义●例如一根树枝,你可把它当柴烧,也可作手杖,还可作防身武器●从生态观点来说,知觉就成为某一环境向感知者呈现自身功能特性的过程(合并)●当有关的环境信息构成对个人的有效刺激时,必然会引起个人的探索、判断、选择性注意等活动,这些活动对于个人利用环境客体的有用功能(目标选择)●2)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吉布森还认为,感知觉是机体对环境进化适应的结果●机体的很多知觉反应技能不是习得的,而是遗传进化的结果●事实上,不少动物的知觉能力是先天遗传的,如小鱼一出生就会觅食,就知道钻入死亡软体动物的壳内躲避凶猛动物的伤害●人类不仅有原始的生态知觉,而且随着双手的解放、手脑的协调发展,智力得到进一步开发,对客观刺激的判断和利用水平,远远超出生物本能●人类对生活环境的选择与改善、对材料的利用和工具的创造,就是这种更高级的生态知觉的体现2.2生态知觉的意义●生态知觉理论并不否认学习对提高知觉有效性的重要作用,正因为人类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更需以伦理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万物相生相克构成了自然界的生存原则与生命链结构,过分的人类中心主义必将导致人类与自然的并行退化,继而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2.3生态知觉理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环境的物质特性与社会特性一旦向周围需要它的人们展示了它的功能意义,人们就会发现和利用它●因此,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常常是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发生什么样的行为,由不得我们主观上赞成还是反对2.3生态知觉理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正是建筑的这种功能意义说明了为什么在三伏天一大早有许多闲杂人员涌入图书馆门厅争抢沙发座位(出入自由,有舒适的沙发和免费空调,提供了避暑好去处)●面对类似现象,与其抱怨人们的素质差和不文明,不如主动从改变环境特征和完善制度方面找原因●城市环境是高度人工化的环境,从环境“提供”的观点来说,很多行为现象都能从它的环境特征中找到原因●因此,观察和分析各种行为现象及其发生的原因,对于改进环境设计和环境管理都会获得有益的启发●现实生活中,寻常百姓更多地关注衣食住行、娱乐、交往等环境的功能特性及其利用●然而在城市环境中,这些方面提供给居民的只是现成的有限选择,居民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关系着居民生活质量,影响到他们对环境的态度,这一切又反过来影响着物质环境的特性和社会环境的生态●第三节概率知觉理论●格式塔知觉理论主要强调视觉的直觉作用●生态知觉理论强调机体先天的本能和环境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由布伦思维克提出的概论知觉理论更重视在真实环境中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更重视后天、经验和学习的作用3.1基本观点和理论模型●布伦斯维克认为,环境知觉是人主动解释来自环境感觉输入的过程●他的观点与吉布森相反,认为环境提供给我们的感觉信息从来都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环境特性;事实上,这些信息往往是复杂的,甚至使人误解的环境线索3.2概率性的世界●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混沌把我们带入一个无序和有序的统一,确定性和随机性统一,模糊中隐含着秩序的世界,即概率性的世界●我们肯定概率理论科学价值的同时,并不否认世界的因果关系,但这种因果关系是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的链条●我国思想家荀况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人所认识的世界总有一定的片面性和模糊性,是一个概率的世界●人的一生和人类历史就是在这种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探索着前进,确定性指导着探索,不确定性吸引着探索,以了解和利用自然规律改变局部状态,使它适合人的目的3.3概率知觉理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概率知觉理论对环境的开发者、设计者和管理者来说包含两层含义:●●1)按不同环境的功能性质恰当地运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2)承认自己的认识与环境使用者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使自己能比较主动和客观地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需要●●实际环境中由于人的不同需要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场所,所有的场所需提供适当的复杂性、不定性甚至错觉以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兴趣,如游览和娱乐场所●而有些场所需要提供较清晰的主角判断,强调简单性、确定性、便捷性,如医院、车站、机场、商场、交通要道等●●设计不当就会引起不良反应,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图底关系,及易形成“图形”的主要条件●●群化原则与简化原则●●生态知觉理论的基本观点●概率知觉理论与生态知觉理论的差异●●理解——●●生态知觉理论/概率知觉理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举例并分析。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听觉PPT24页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听觉PPT24页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听觉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七年级生物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听觉 课件全国通用

七年级生物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听觉 课件全国通用


A 声音→外耳道→鼓膜→耳蜗→听小骨
→听神经 B 声音→外耳道→耳蜗→鼓膜→听小骨 →听神经 C 声音→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 →听神经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不要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 B 鼻咽发炎时,容易引起中耳炎 C 遇到巨大响声,要迅速张开口 D 噪声对听觉不会造成伤害
鼻、舌和皮肤
鼻——嗅觉 舌——味觉(酸、甜、苦、咸) 皮肤——触觉(冷、热、痛、触、压等)
练习与思考
1、能够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的是( A 听小骨 B 半规管 C 前庭 D 耳蜗 2、有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的是( ) A 听小骨 B 半规管 C 前庭 D 耳蜗 )
3、听觉形成的过程,下列正确的是(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听觉
游戏:
我们这个世界上除了人类以外还有很多的 动物,它们的叫声各不相同,下面有一段录音, 请同学们注意听,同时仔细分辨其中有多少种 动物,它们都是什么动物?
我们刚才的游戏是主要 靠什么器官完成的呢?
耳朵!
耳的结构和功能
内耳
半规管
收集声波
探测头部的 运动方向 耳蜗
耳廓
外耳道
感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咽鼓管 鼓膜 听小骨 咽与鼓室间 的通道 扩大振动
外耳
引导声 波,传 至鼓膜
中耳
振动
耳朵的卫生和保健
• • • • 1、噪声对听觉有什么影响? 2、怎样保护外耳道? 3、怎样预防中耳炎? 4、怎样保护鼓膜?
保护耳和听力
1、减少和消除噪声 2、不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 3、遇到巨大的声音,迅速张开口,或者堵耳、 闭嘴。保持鼓膜大气压力平衡。 4、鼻咽部有炎症,及时治疗,避免中耳炎 5、不让污水进入外耳道,避免其感染。

初一生物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耳与听觉上课课件

初一生物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耳与听觉上课课件

人体的感觉器官
1、人体除了眼和耳外,还有哪些感觉器官? 它 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鼻 ——嗅觉 舌 ——味觉(酸、甜、苦、咸) 皮肤 ——触觉(冷、热、痛、触、压等)
2、人体的这些感觉器官对人的生活有何意义?
能使人全面、准确、迅速的感知环境的变化 ,及时作出判断和反应。
知识小结
一、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和功能。2、 听觉的形成。3、 保护耳和听觉。 二、人体的其他感觉器官:
一定要做 到呀!
走进生活
1.当人们乘坐飞机起飞或降落时,乘务人员一般 都会发给一些食物让其做吞咽动作,其目的是 什么?
目的是使咽鼓管张开, 保持鼓膜两侧大气 压力的平衡。
2.某人失聪(没有听觉能力)后,经检查,医生认 为他耳的结构没有受损伤,那么可能发病的部 位是哪里?
听觉神经或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外耳道
声↓波
鼓膜
振↓动
听小骨
振↓动
耳蜗
神经↓冲动
听觉神经

听觉中枢
医生的建议
保护耳和听力
1、减少和消除噪声。
2、不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以免戳伤外耳道 或鼓膜。
3、遇到巨大的声音,迅速张开口,或者堵耳、 闭嘴,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力的平衡。
4、鼻咽部有炎症,及时治疗,避免中耳炎。
5、不让污水进入外耳道,避免其感染。
知识闯关
1、在一次郊游中,两名学生由于汽车颠簸出现晕车现 象,你知道这与以下哪个结构有关吗? ( ) A、鼓膜和鼓室 B、耳蜗和前庭 C、前庭和半规管 D、听小骨和鼓室
2、听觉和视觉形成的部位是 ( ) A.耳蜗和视网膜 B.鼓膜和角膜 C.听觉中枢和视觉中枢 D.大脑皮层和小脑皮层
9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耳和听觉ppt 人教版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耳和听觉ppt 人教版
外 界 的 声 波
耳 廓
外 耳 道
鼓 膜
听 小 骨
耳 蜗
听 神 经
大 脑
形 成 听 觉
二、听觉的形成
外界的声 波 听小骨振 膜 耳蜗内的听 内 耳 觉感受器 大脑皮层 产生 听觉中枢 听觉
三、耳和听觉的保护 1、减少和消除噪声 ;
2、不要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 3、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开 口或闭嘴 、堵耳; 4、鼻咽部有炎症要及时治疗; 5、不让 污水进入外耳道。
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耳和 听觉
学会合作学习
1、假如人失去听觉,会出现什么情况?请举 例说明。
2、平时我们看到的是耳的全部结构吗?你认 为是哪一部分? 3、你认为耳的哪些结构受到损伤,有可能导 致耳聋?
4、你有哪些做法不符合耳的卫生保健? 5、你们学习小组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帮助?
耳 1 廓
外耳道
张开口或闭 嘴、堵耳
,使鼓膜两侧气压保持平

,以免鼓膜被震破。
课外实践:爱护帮助聋哑人
今年的3 月 3日是我国的爱耳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抓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周恩来 2、与雄心壮志相伴而来的,应老老实实循环渐进的学习方法。——华罗庚 3、惟有学习,不断地学习,才能使人聪明,惟有努力,不断地努力,才会出现才能。——华罗庚 4、发愤早为好,苟晚休嫌迟。最忌不努力,一生都无知。——华罗庚 5、自学,不怕起点低,就怕不到底。——华罗庚 6、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7、应当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高尔基 8、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9、学习是我们随身的财产,我们自己无论走在什么地方,我们的学习也跟着我们在一起。——莎士比亚 10、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的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歌德 11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意思是:不要虚度年华,不然到了满头白发之时,只有徒叹奈何了。出自(宋)岳飞《满江红》。 12 人品、学问,俱成于志气;无志气人,一事做不得。 意思是:一个人之所以具有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问,都是由于他有志气;没有志气的人,什么事也做不成。出自(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13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意思是。山是由土石日积月累而高耸起来的,长江大河是由点滴之水长期积聚而成的。比喻知识、业绩都是由少到多,由小到大长期积累、创造而成功的。出自(唐)刘禹 锡《唐故监察御史赠尚书右仆射王公神道碑铭》。 14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 意思是:学习必须以思考为根本,思考就能得到知识,不思考就得不到知识。出自(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15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蒿不可放缓。 意思是:作学问就象撑着逆水的船,连一蒿也不能放松。比喻学习不要自满,要坚持有恒。 16 为学须先立志。 意思是:作学问首先应当立志。出自〈朱熹语录〉 17 学者不患立志不高,患不足以继之耳;不患立言不善,患不足以践之耳。 意思是:作学问的人不怕志向立得不高,就怕不能持之以恒;不怕作品里的话说得不漂亮,就怕自己不照着做。出自 〈薛方山记述•上篇〉 18学者大不宜志小气轻,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进;气轻则以未知为已知,未学为已学。 意思是:学习要树立大志,没有大志就容易自满,自满了就不易有长进了。学习要有勇气,缺乏勇气,不懂的东西会自以为已经懂了,没有学到的东西会以为已经学到。出 自《近思录集注》卷二。 19学不博者,不能守约;志不笃者,不能力行。 意思是:学识不广博,就不能得其要领;志向不笃诚,就不能努力去做。出自(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20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意思是:学习贵在懂得提出疑问。有小疑问得到解决,总能有小进步;有大疑问得到解决,就能有大进步。出自《格言联壁•学问类》。

课件3-第三章 听觉心理学

课件3-第三章 听觉心理学

四、掩蔽(Masking)作用 往往由于某个声音的存在,而使人耳对别的声 音的感觉能力降低,这种现象就称为“掩蔽”, 也就是说,由于某一个声音的存在,要听清另外 的声音必须把这些声音提高,这些声音的可闻 阀(可阀下限)提高了,这种现象称为"掩蔽"。 可闻阔所提高的分贝数称为"掩蔽量"。 声的掩蔽是指一个声音的存在而影响了人们对 另一个声音的听闻。例如,战斗机的轰鸣可以 掩蔽坦克的巨响;办公室的音乐声可以增加谈 话的私密性;夜晚清脆的走表声,白天就听不到 了。
在街道两侧采用隔声屏障,或地形隔声,或仓 库、门市部,或草地,或植树带,一方面使交通 噪声百然衰减,一方面进行吸声衰减,可以达 到5~30dB的降噪效果。 3.从接收者的防护来减少噪声的危害 隔声门窗、隔声间、高墙大院,实质上都 是接收者的一种保护,使自己免受过强的噪声 的干扰。为了保护听力,个人还可以佩带护耳 器,如耳塞、耳罩、防声棉和防噪声头盔,这样 可以达到5~50dB的降噪效果。
第二噪声品级是大于65dBB
使人产生植物神经方面的变化,如(1)唾液分泌减少;(2) 心脏的悸动量减少;(3)血管脉冲波增;(4)呼吸加快;(5) 脑内液压增高;(6)大脑皮层功能受到抑制;(7)幢孔扩 大;(8)内分泌系统反应等。
第三噪声品级的上限是120dBB
受噪声折磨的人头痛不适,心理上受到很大压抑,生理上 进一步损害。
3.主调音乐的织体 主调音乐的织体由旋律与和声结合而成,有持续 低音式、和弦式、分散和弦式等类型。只有 旋律和持续低音的织体写法是其中最简单的 形式。持续音和分散和弦的音型化常使主调 音乐的织体接近于对比复调。 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的织体有时可以交叉结合 使用,例如前面提到的《牧童短笛》,第一段 是复调织体,而第二段则是主调音乐;贝多芬 《第五交响曲》第三乐章的"三声中部"是复 调的赋格段,而前面则是主调音乐。

课件2-第二章 环境知觉的理论

课件2-第二章 环境知觉的理论

因为它们发现了环境客体对自己有用的功能特性, 便本能地利用这些特性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
人类不仅有原始的生态知觉,而且随着双手的解 放、手脑的协调发展,智力得到进一步开发,对 客观刺激的判断和利用水平,远远超出生物本 能。人类对生活环境的选择与改善、对材料的 利用和工具的创造,就是这种更高级的生态知 觉的体现。
因此,机体的很多知觉反应技能是遗传进化的结果。 凭本能的直觉就能发现与生存密切相关的“提 供”,应该不需要学习就能学会。动物的许多重要 知觉能力很早就已形成(从会移动开始)。
小海龟刚刚孵化出来立刻就会向大海爬去;小鱼一出生就会觅食,就知道钻入死 亡软体动物的壳内躲避凶猛动物的捕杀。爬虫、走兽、飞禽会利用天然洞穴, 或选择恰当位置利用可获得的材料造窝、建巢以满足栖身和育儿的需要。
2. 心理场的概念 格式塔派的另一特点是援引现代物理科学的概 念来说明心理现象和心理机制,提出了“心理 场”、“行为场”、“生理场”、“环境场” 等概念,认为心理也是一个应力和应变的系统。
第二节 生态知觉理论
一、基本观点
这一理论是由吉布森(J.Gibson,)提出的。他的研 究之所以被称为生态知觉理论,是因为强调人类的 生存适应, 该理论包括以下两个基本观点:
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一般人可以通过最重要的感觉渠道视觉迅速获得丰富的 信息,同时又免得过于暴露自己的信息而在感觉监视最差的背后遭受袭击。
三、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
城市是高度人工化的环境,满足市民日常生活需 要所提供的是现成和有限的选择。一种环境特性 一旦形成,其中将发生的行为现象远比设计者的 想象丰富。环境的物质特征与社会特征一旦向周 围需要它的人们展示了它的功能意义(包括潜在 功能),人们便会发现和利用它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掩蔽依赖于声音的频率、掩蔽音的强度、掩 蔽音与被掩蔽音的间隔时间等。 兹伟克(Zwicher,1965)和沙而夫(Scharf, 1965)等,用1 200Hz的声音作掩蔽音,变化它 的强度(从20dB~110dB),然后观察它对其他 声音的掩蔽作用。 结果发现,与掩蔽音频率接近的声音,受到的掩 蔽作用大。频率相差越远,受到的掩蔽作用就越小。
第三节:听觉
一、 听觉刺激
二、 听觉的生理机制
三、 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四 、听觉基本现象 五、 听觉尺度 六、 听觉现象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一 听觉的适宜刺激
频率在16 - 20000Hz 的声波是人耳的适宜 刺激,在这一范围之外的次声波及超声波是人 耳所听不到的。
在听阈范围内,通常对1000 -4000 Hz 范 围内的中高频声音特别敏感,对这一频率范围 内较大强度声音的耐受性也较高。老年人对高 频声音的感受性明显下降。
六、 听觉现象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人的行为方式同样可以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方 法:麦当劳餐厅就善于利用声音和人的行为之间的 关系,适时地对环境进行调控。 人少时,音乐轻柔,光线明亮,很多人喜欢在此读 书看报或者聊天,从侧面塑造了这一场所的文化形 象;
而人多的时候,音乐节奏加快,音量加大,在促进 食欲的同时,也加快了人们的进餐速度,从而提高 了座位的周转。
由于鼓膜的面积与镫骨覆盖的卵圆窗面积的比为20:1,因此, 声音经过中耳的传音装置,其声压大约提高20倍~30倍。声 音的这条传导途径称为生理性传导。 声音的传导途径还有空气传导和骨传导。 内耳由前庭器官和耳蜗组成。耳蜗是人耳的听觉器官。 耳蜗分三部分鼓阶、中阶和前庭阶。鼓阶与中阶以基底膜分开。 基底膜在靠近卵圆窗的一端最狭窄,在蜗顶一端最宽,这一点 对听觉有重要的意义。
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包含着大量支持细胞和毛细 胞 毛细胞是听觉的感受器。 毛细胞的细毛突入由耳蜗液所充满的中间阶内。 声音经过镫骨的运动产生压力波,引起耳蜗液的 振动,由此带动基底膜的运动,并使毛细胞兴奋, 产生动作电位,从而实现能量的转换。
(二)听觉的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毛细胞的轴突离开耳蜗组成了听神经,即第 八对脑神经。它先投射到脑干的髓质,然后 和背侧或腹侧的耳蜗神经核形成突触。这些 区域的细胞轴突形成外侧丘系,最后终止于 下丘的离散区。从下丘开始,经过背侧和腹 侧的内侧膝状体,形成了两条通道。腹侧通 道投射到听觉的核心皮层(布鲁德曼41区), 背侧通路投射到第二级区。
频率太近,产生拍音。低频掩蔽音对高频声 音的掩蔽作用,大于高频掩蔽音对低频声音 的掩蔽作用。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也 增加。当掩蔽音强度很小时,掩蔽作用覆盖 的频率范围也较小;掩蔽音的强度增加,掩 蔽作用覆盖的频率范围也增加。
耳聋的种类及原因:
传导性耳聋:是从耳鼓膜到内耳的声音传输障碍造 成的。例如,疾病或创伤可能引起耳膜损坏或听小 骨不能移动。可使用助听器,使声音增大变清晰。
2.共鸣理论
赫尔姆霍茨提出。在他看来,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 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 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声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的频率低,长 纤维发生共鸣。人耳基底膜约有24 000条横纤维, 它们分别反应不同频率的声音。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 觉细胞的兴奋,因而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
听水声
青岛海滨广场的一个方案 设计中设置三个铜制巨型 麦克风,寓意听大海的声 音。虚实对比。
日本园林中水琴窟是利用埋在地下的水缸, 按照预留空间的不同,发出不同的水声。在 庭院安静的一隅,可欣赏到清脆的水声。类 似上面所说的声音游戏广场处,可以将不同 高矮的桶埋在地下,或伸出地面,人们用脚 即可以感受奇妙的音响。
20世纪40年代,著名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发展了 赫尔姆霍茨的共鸣向合理部分,提出了新的位置理 论——行波理论。贝克西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 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 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振动 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 停止前进而消失。
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 在的部位也不同。
1人面对15~20人 (~20m2),这是保持个人会话声 调的上限; 1人面对50人 (~50m2),单方面的交流,通过表情 可以了解个人的反应;
1人面对250~300人 (~300m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单方面的交流, 了解个人面孔的上限;
1人面对300人以上(300m2~),完全成为演讲,群众 一体化,难以区分个人状态。
3.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为16赫兹-20000赫兹,其 中1000赫兹-4000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4.声音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其他声音的 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 掩蔽有几种: ①纯音掩蔽,用一个纯音为掩蔽音,观察它对不同 频率的其他声音的影响; ②噪音对纯音的掩蔽; 掩蔽。 ③纯音和噪音对语音的
为了充分制造游人与动物的声音密切接触的机会,必须尽可能地保全和培育动 物的声音要素。在声景观设计阶段,就应该结合视觉景观的设计和规划,采用 零设计方法。充分考虑用地的自然环境的保全和再生,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作 为指导,创建丰富多样的生境系统,为鸟类等小动物提供栖息、迁徙、觅食、 繁衍等生存条件
扬州个园的冬山是用纯白的宣石堆叠而成的,远远 望去,好像刚下过一场雪,上下全是积雪,使人感 到寒气逼人。冬山后面开了24个“风音洞”,风 吹入孔洞呼呼作响,好像冬天里的北风在呼啸,加 深了意境。
共鸣理论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 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论。
但人们以后发现,这种根据并不充分。人耳 能够接受的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 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比为1 000:1,而 基底膜上横纤维的长短之比仅为10:1可见, 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3.行波理论
人工声
在拉维莱特公园竹 园的入口,为了增加神 秘色彩而播放一种带有 东方禅意的音乐,而两 个半圆形的混凝土墙的 围合营造了空灵清雅的 戏剧效果。
生活声历史文化声
天坛回音壁
韦弗尔提出。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 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 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 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 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但是,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 射理论无法解释。声音超过5000Hz,位置 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听觉系统的单个神经元 编码声音的频率(或音调)。不同神经元对不 同频率有最大的敏感性。
一般来说,皮下神经核细胞对较宽的频率敏 感,而更高层次的细胞对较窄的频率敏感。 人类的听觉系统的二级区可能对言语声音敏 感
三 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人耳怎样分析不同频率的声音,科学家们提出了各 种不同的学说。 (一) 频率理论 由物理学家罗· 费尔得1886年提出。这种理论认 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 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 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次 数较少,因而使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较少;如果声 音刺激的频率提高,镫骨和基底膜都将发生较快的 振动。
正常会话 40-60dB
提高声音会话 60-80dB
高声喊话
非常困难 会话不可能
80-100dB
100-115dB 115-130dB
人们所期望或允许的室内噪声大小
播音室 25-30dB
音乐室 30-35dB
医院、电影院、教室 35-40dB
公寓、旅馆、住宅 35-45dB 会议室、办公室、图书馆 40-45dB 银行、商店 40-55dB 餐厅 50-55dB
声波的物理特质是频率、振幅和波形。听觉 的音高、响度和音色均是对声波的物理性质 的主观反映。
声波的传导途径:空气传导、骨传导。
二 听觉的生理机制
(一) 耳的构造和功能
耳朵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它的作用主 要是收集声音。 中耳由鼓膜、三块听小骨、卵圆窗和 正圆窗组成。三块听小骨指锤骨、砧 骨和镫骨。锤骨一端固定在鼓膜上, 镫骨一端固定在卵圆窗上。当声音从 外耳道传至鼓膜时,引起鼓膜的机械 振动,鼓膜的运动带动三块听小骨, 把声音传至卵圆窗,引起内耳淋巴液 的振动。
神经性耳聋: 是由于毛细胞或听神经受到了损害 造成的。助听器无济于事。 刺激性耳聋:是神经性耳聋的一个特殊类型,是由 于特殊的工作、爱好、经历所引起的,即某种非常 大的声音损伤了耳蜗中特定区域的毛细胞。比如猎 人的选择性耳聋。
五、 听觉尺度
1人面对1人 (1~3m2),谈话伙伴之间距离自如,由 于二人的关系亲密声音也轻;
四 听觉基本现象
1.音调和频率的关系:音调是一种心理量, 它与声波的物理特性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对应。 在1000赫兹以上,频率与音调几乎是线性 的,音调的上升低于频率的上升;但在 1000赫兹以下,频率与音调的关系不是线 性的,音调的变化快于频率的变化
2.音响和频率的关系:在相同的声压水平 上,不同频率的声音响度是不同的。而不同 的声压水平却可产生同样的音响。
底膜与镫骨的这种关系,类似于电话机的送话机和 收话机的关系。当我们向送话机说话时,它的膜片 按话音的频率产生不同频率的振动,使线路内的电 流出现变化。在另一端,收话机的薄膜因电流的变 化而振动,并产生与送话端频率相同的语音。这种 理论也叫电话理论。 不足: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人 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 这是和人 耳能够接受超过1000赫兹以上的声音 不相符合的。
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 最大振幅接近蜗底(即镫骨处),从而实现了 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但是行波理论难以解释500赫兹以下的声音 对基底膜的影响。当声音频率低于500Hz 时,它在基底膜各个部位引起相同的运动,并 对毛细胞施加了相同的影响.(但可以用频 率理论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