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八年级语文下册1社戏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社戏》教案(2024新教材)2篇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社戏》教案(2024新教材)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社戏》教案(2024新教材)精选2篇(一)这是一个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社戏》的教案例如,根据2024新教材的要求编写。
教学目的:1. 理解和理解《社戏》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进步阅读理解才能。
3. 学会运用正确的词语解释策略,进步词语理解才能。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才能。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社戏》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运用正确的阅读和词语解释策略,进步阅读理解和词语理解才能。
教学准备:1. 板书:课题、教学目的、教学重点。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准备一段有关中国传统戏曲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戏曲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介绍课文《社戏》的背景和作者王一丁的简介,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分发课文,让学生阅读并答复一些指导性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3. 分组合作,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和交流,分享理解和解答的思路。
步骤三:词语解释〔15分钟〕1. 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词和并组织学生进展词语解释练习。
2. 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对局部生词进展解释和例句演练。
步骤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词语解释,组织学生进展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发现和疑惑。
2.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解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才能。
步骤五: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总结学生在阅读理解和词语解释上的收获和困惑,澄清学生的问题和疑惑。
2. 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和解释成果,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社戏》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步骤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阅读理解和词语解释的相关练习,稳固课堂所学的知识。
2. 鼓励学生多阅读有关戏曲的资料和作品。
教学反思:该教案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通过阅读理解和词语解释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 社戏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 社戏》教案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代看社戏的经历,表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人性的善良。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生动,富有生活气息,适合学生阅读。
同时,本文也涉及到一些农村的风俗习惯,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记叙文,对记叙文的结构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的情节较为复杂,学生可能对一些细节理解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可能对农村社戏这种文化形式比较陌生,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难点:理解社戏这种文化形式,以及作者对社戏的情感态度。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老师在课堂上对课文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互动式教学: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老师准备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视频:老师准备相关社戏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社戏的形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老师播放社戏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社戏的形式。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4.巩固(10分钟)老师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提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对社戏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6.小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社戏教案新人教2
1 社戏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二)情感目标:领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取舍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重点)3.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双喜、阿发、六一公公等人的性格特点。
(重难点)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眷念之情,认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语亲爱的同学们,这学期,你们走入了新的学校,同时也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说到门,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门,大至国门,小至房门,林林总总;也有神奇的门,如阿里巴巴的“芝麻开门”。
一扇陌生的大门,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
门后面永远是那么神秘,那么充满诱惑,当穿过那扇门,你会发现一个新的天地。
今天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想把我们领进文学领域的入口处,揭开文学这片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尽情领略文学的无限风光,从而深深地爱上文学,做文学的忠实读者。
(二)整体把握1. 初读课文,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及中心。
小说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作者就是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的。
写月下行船的景色,表现“我”在看社戏的途中的愉快心情;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特别是课文的最后一段,含蓄地表明了怀念社戏的原因,对表现课文的中心意思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途中夜航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三)合作探究1.作者既然写社戏,为什么还要写开头“平桥村的情况介绍”部分?这部分交代了平桥村的环境和人物关系,既写出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又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社戏》教案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社戏》教案1 社戏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欣赏“社戏”。
它,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
它就是——戏曲。
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的童年回忆,看看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1.社戏知识。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社是一种区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
本文选自《呐喊》。
《呐喊》是1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的忧患意识和对的强烈愿望。
这部集于1923年8月由新潮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正传》等十四篇。
3.背景。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黑暗,农民,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
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观念的自由天地。
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在童年时代,曾随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
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后在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小村看社戏。
1社戏 学案- 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册(无答案)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统编)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阅读《社戏》
教科书
书 名: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统编)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人物描写语句来分析人物形象,提升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2.学会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课前学习任务
1.自读课文【14—21】赵庄看戏这一情节,品评社戏。
2.细读文本【22—27】,品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品评社戏
【学习任务二】品读纯真人物
【学习任当下生活
推荐的学习资源
1.短篇小说《社戏》完整版。
2.巴以冲突的新闻报道。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导学案(无答案)1 / 3八年级语文 课题:《社戏》设计:王伟雨 审核:吴世友 徐继洲 执教: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读出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情感味。
2.品出人物描写所展现的人情美。
3.悟出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作者情。
学习重点: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学习难点:通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风俗画卷·往事如水》中的文章,在书中做好圈点勾划,看看他们的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写出你的发现或感悟。
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学习探究 一、导语:同学们,诵读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感受到的是流淌着的孩童时清新甜美的意趣。
的确,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忆起儿时往事,笔调也是温馨浪漫的。
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鲁迅的童年,去感受那富含诗意的浓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学生默读,初步感知文意。
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多媒体显示: ⑴ 注音:篙( ) 潺( ) 归省( ) 蕴藻( ) 棹( ) 凫水( ) 行辈( ) 撺掇( ) 惮( ) 踱( ) 踊跃( ) ⑵ 释义:撺掇:踊跃:弥散:自失:缥缈:惮:2、学生听读课文录音。
要求:听清语气,体会感情。
3、学生自由诵读,把握主要情节,多角度概括课文内容:教师在学生圈读课文中,指导从“时间”角度,从“事情”角度,从怀念童年的“原因”角度概括全文内容,并指名学生口述。
第二部分 达标检测活动一:说故事1.速读《社戏》《七夕看戏》,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两篇文章分别写了一件什么事?2. 请找出两篇文章中“看戏”的段落,以及看戏前后“我”的心理,反复品读,看看有什么不同。
3.作者围绕“社戏”具体写了哪几件事?请用四字短语分别概括。
4.在叙述这些事件的同时,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选取其中一件事例,圈点勾画,分析综合运用这些表达方式的作用。
展学环节:1.四人一组,小组交流。
先自主完成以上问题,然后基础弱的同学先展示,理解力强的同学进行补充,最后由组长进行总结。
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本文通过童年时“我”和伙伴们在农村看社戏的事件,抒发了“我”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从而表达了“我”对热忱、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
这里景美、生活美、情意美、人美。优美的自然景色;自由自在的生活;农村孩子的聪明、热情、淳朴;人与人之间友善、和谐的关系.
当堂检测
1、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⑷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
六一公公是一个()的老人。
语言品析朗读“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有关段落,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摘出来。1、写起伏的连山如兽脊:——比喻,以动写静,形象地描绘了行船之快。2、写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间接地表现了“我”急切的心情。3、写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表现了“我”被水乡美丽的夜景所陶醉,因而忘记了自己。4、“潺潺”写出了水声美,“宛转”“悠扬”写出了笛声美。
思维导图
教师教后反思(学生困惑与积累)
5、“轻松”“舒展”表现了“我”心旷神怡之情。“船慢”表现了“我”的迫切之情。“沉静”表现了“我”由焦急而平静之情。“自失、弥散”表现了“我”的陶醉之情。“回望”表现了“我”的依依之情。6、“起伏、踊跃”写出了连山的动态美。“蹿”“喝彩”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船行的轻快美。7、品味美词:从色彩、气味、声音、心情动态方面品味美词。如:1)“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它们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2)“碧绿”“淡黑”“红霞”分别写出了豆麦、连山、灯光的色彩美。3“缥缈”“仙山楼阁”写出了戏台的神奇美。4“清香”写出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美。
①“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
八年级语文下册1社戏教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1 社戏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下册1 社戏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下册1 社戏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社戏》教学模式介绍“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
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设计思路说明首先给学生创设美好的童年情境,让学生品读《社戏》的趣味,感悟人情.自主探究是建立在学生预习、自我学习的基础上,所以“介绍鲁迅"和“社戏是什么”这些要点的落实要建立在学生自主讨论的基础上。
初读感知部分,指向小说三要素其中“情节”这一要素,第一课时要注意点面结合,重点分析“偷豆"体会背后的人情,扣住本课的教学重点.第二课时,请学生自主梳理行文结构,落实在笔头,这也是探究式教学课堂学生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文本的细读挖掘内涵,可请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课上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多进行发言交流。
教材分析《社戏》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反映儿童生活的小说,充满童真童趣,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易于接受也容易产生共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导学案(无答案)
社戏教学目标:(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通过多种诵读的形式,个性化解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
(2)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
(3)【学习重点、难点】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
【导学过程】一、自主预习,认真准备。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喤喤.()名角.()鬼卒.()棹.()颇.()惮.()塞.责()蹿.()踱.()撮.()凫.水()怠.慢()弥.()行.辈()家眷.()潺.潺()蕴.藻()归省.()撺掇..()()延宕.()絮.叨()斜瞥.()沁.人心脾()毛骨悚.然()2、《社戏》作者,原名,我国伟大的家、家、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本文体裁是,选自。
3、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填空。
(1)那声音大概是横笛,,,使我的心也,然而又起来,觉得要和他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2)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开船,在桥石上一,后几尺,即又前出了桥。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2、布置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缓急得当。
3、引导学生理清结构层次。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课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本篇详细叙写的是哪一次看戏?第一部分:(1—10)写看戏。
()第二部分:(11—50)写看戏。
()(3)依据故事的发展,到赵庄看戏可以分为几部分?各写出了什么?第一部分:(11---13)叙写“我”在平桥村乐土的乐事。
第二部分:(14—-40)叙写第三部分:(41---50)叙写看戏后的余波。
(4)依据情节发展,第二部分又可为几层,各写出了什么?第一层:(14——19)赵庄看戏前的波折。
第二层:(20—23)第三层:(24——31)。
第四层:(32—40)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4、小结全文,整体感悟。
文章的主体,是童年时代在农村的河边看草台班子演出的美好体验。
【教育专用】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社戏学案设计新人教版2
1 社戏学习目标1.掌握并落实重点词语的字音和字形。
2.梳理课文的脉络,理清文章的线索。
3.体会平桥村人的人性美,理解作者在社戏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惮.( ) 絮叨..( ) 怠.慢( )撺掇..( ) 踱.( ) 凫.( )蕴.藻( ) 家眷.( ) 吁.气( )归省.( ) 行.辈( ) 偏僻.( )宽慰.( ) 嘱.咐( )2.理解词义。
(1)怠慢:(2)宽慰:(3)撺掇:(4)絮叨:(5)踊跃:3.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中国现代伟大的、、。
原名,字,浙江绍兴人。
著有小说集,散文集。
七年级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
二、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
2.文章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3.通读全文,思考:能否把题目《社戏》改为《童年》?为什么?三、局部探究1.为什么平桥村在“我”心中是“乐土”?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看戏前“我”遇到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双喜和六一公公是文中众多人物形象中较为突出的两个人,哪一个是详写的?他们两人都对“我”母亲打过“包票”,对小说中的这两个情节你是怎样理解的?4.如何看待双喜他们偷豆的事情?5.那夜“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作者为什么在结尾称赞“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四、揣摩语言1. 揣摩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2.“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结合下面两句话,简析水乡农家少年的性格特点及品质。
(1)“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2)“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
”五、课外延展腊八粥冰心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社戏》教案 新人教版
1.《社戏》一、教学目标1.学习赏析小说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2.理解本文人物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感悟课文所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
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三、本课创新设计的设想及理论依据《社戏》是鲁迅小说中的美文,又是一篇四千余字的长文。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本课旨在简化头绪,长文短教,摆正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摒弃繁琐的分析、提问和板书,优化课堂结构,还给学生阅读时间,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阅读,使每一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益,受到美的熏陶,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
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童年》MTV、轻缓的乐曲、越剧片段、江南水乡月夜画面、江浙一带月夜航船、看戏画面等)五、课堂教学实践(一)创设情境导入多媒体播放《童年》MTV师:一首轻松活泼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透过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领略到鲁迅童年的生活,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小说《社戏》,小说写的人与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二) 评人物,简笔式速写,体会文章中人物形象(板书要点)师:(简介作者,推荐阅读鲁迅作品)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这篇小说不仅情节吸引人,自然环境描写细腻,更塑造了一些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乡民形象。
请同学们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为他(他们)_______(评价其性格的品质),比如__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写三言两语,勾勒人物形象,请结合课文合作讨论后写话。
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社戏教案新人教版
1社戏【教学设想】《社戏》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反映儿童生活的小说,充满童真童趣,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易于接受也容易产生共鸣。
我们利用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想象和联想,让其“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尝试着让学生达到“如临其境,物我两忘”的境地。
基于此,我设想让学生多读、多听,去感受语言的情趣、语言的美感以及其中的情感。
【教学目标】1.体会江南水乡的文化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3.体会农家少年的纯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教学重点】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特色。
引导学生领会江南水乡的自然美、人性美,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本文通过“社戏”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情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课前预习】1.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2.自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3.搜集与社戏内容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
童年是一道七色的彩虹,时常引导我们走向梦的故乡;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曲,伴我们在人生的舞台上徜徉;童年是一瓶醇香的美酒,将我们纯真的往事珍藏;童年是一条弯弯的小船,载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们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童年又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远在我们记忆深处回响……是啊,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社戏》,一起去感受童年的纯真和美好吧。
二、整体感知速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你感知到了哪些乐事、哪些美景、哪些难忘的人?学生发言,在班上交流。
教师点拨归结:乐事有掘蚯蚓、钓虾、放牛、船头看戏、归途偷豆;美景有月夜行船、月下归航;难忘的人有双喜、桂生、阿发、六一公公、“我”。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平桥“乐”事,乐在何处?(1)阅读课文前三段,说说自己的感受。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社戏》【学案】
《社戏》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与“迅哥儿”一起去看“社戏”,与作者一起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体味少年时代的快乐与浪漫。
2、能根据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分析把握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朗读、背诵文中相关段落,积累优美经典的语言材料。
4、体会、欣赏本文细致逼真、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
【学习过程】预习反馈:1、文学常识填空:《社戏》这篇小说选自《鲁迅全集》,“社”原指__________,在绍兴,“社”是______,“社戏”就是_________。
根据课文可知,“迅哥儿”看戏的地点在_____镇_____村,作者通过对童年时代一段看社戏的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
2、学生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棹着()归省()行辈()撺掇()凫水()潺潺()弥散()蕴藻()漂渺()旺相()惮()撮()整体感知:3、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思考文中写了哪几件事?请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件趣事?4、理清文章的结构:(学生讨论,师生归纳)合作探究:5、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分析人物:6、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找出来,看看你喜欢谁。
运用“我最想和文中的(人物)交朋友,因为他(评价人物品质)”的句式说一句话。
体味美景:7、文中哪些段落展现了优美的江南秀丽风光。
请找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下。
并用“我(我们组)觉得(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或者一个段落)写的好,好在写出了(或者表现了)”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词好句进行品味,讨论,交流。
示例:我觉得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我觉得自失和弥散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我的陶醉之情。
感悟社戏之美:8、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看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八年级下语文1.《社戏》导学案【精编】(有无答案)
1、社戏(第一课时)学一、目标导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及字意。
2.走近作者和作品,了解作品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二、自主预学1.初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以下练习。
⑴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惮.( ) 絮.叨( ) 怠.慢( ) 撺.掇.( )( ) 凫.( ) 屹.立( )蕴.藻( ) 家眷.( ).( ) 旺相.( ) 踱.( ) 吁.气( ) 渔父()棹.( ) 归省.( ) 行.辈一哄.( ) 吓.人( )() 吓哄哄.骗哄.动( ) 恐吓.( )。
⑵理解词义消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撺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凫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絮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文学常识积累本文作者__________ ,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
原名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绍兴人。
著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
的散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七年级我们还学过他2.再读课文,了解本文主要内容,在文中注明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社戏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积累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3、理解课文线索,归纳概括课文内容。
4、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5、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人物心理。
7、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线索,归纳概括课文内容。
2、通过关键语句揣摩人物心理。
教学难点: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理解“好豆”和“好戏”。
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 2018-3-8星期四
一、情节安排 1、“乐土”平桥村
(1)“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①
②
③
(2)标题是“社戏”,写作的重点是叙写去看戏,而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更是乐趣无穷。
1、眼中的戏和嘴里的豆
(1)在作者笔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明确:不好看。
因为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
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文中还从写出戏不好看: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
(2)在作者笔下,“我”第二天吃到的豆怎么样呢?
明确:
(3)如何理解最后一段“再也没有吃到像那夜的好豆,再也没有看到像那夜的好戏了”?
明确:因为通过看戏和吃豆,“我”感受到了快乐,感受到了友谊,感受到了小伙伴们的淳朴、善良和热情,感受到了儿时的美好生活。
二、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
示例: 1、第10段采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先叙述了“我”和小伙伴在征得母亲同意之后,冲出家门时的,接着用“跳、拔、点、磕、退、上”几个动词进行了人物描写,表现了,最后一句“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通过景物描写写出了。
2、第11段通过景物描写从嗅觉、视觉、触觉、听觉等几个角度描写了船周围的“山、水、草”等景物,衬托出。
作用:这种景物描写和叙述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不仅描绘了快乐的生活画面,而且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体会“我”的心理,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
1、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
豆浆喝。
明确:这句话连续使用好几个助词“了”,结合短句的运用,展示了“我”的心情。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明确:从这句话中的“轻松”“舒展”可以看出“我”获准能和小伙伴们一同去看戏时的之情。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明确:作者通过多侧面、多角度以及多种感官描写景物,表达“我”去看戏时的心情。
4、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
明确:“我”本不喜欢看戏,但小伙伴们看了一下午的戏,刚回来却又主动借船返航。
这次是专门为了陪“我”去看戏的。
这就是。
5、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明确:运用比喻手法,把“航船”比作“大白鱼”,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从侧面写出了,表现了“我”愿望得以实现后的。
三、课堂小结
通过阅读,我们不难看出,《社戏》这篇小说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表现出农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和谐关系,表达作者对于乡村生活的热爱。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其实有着美好的情趣,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四、作业布置
1、练习册。
2、学习课文描写景物与刻画人物的方法,写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二三百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