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必要的外在约束_从大学生自我约束欠缺谈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教育研究Studies in Ideological Education
2010年07月第07期总第182

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在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有种趋势值得关注:由于没有深入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对西方一些教育思想的误读,有的人在主张发
展大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同时,在教育方法上对“外在约束”轻易否定,造成在教育大学生过程中缺少了必要的外在约束,甚至出现了迎合、放任学生的现象。

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他们的思想水平处在提升阶段,道德意识处在完善阶段,而且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是一个人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缺少必要的外在约束,极有可能造成大学生错误观念和行为的产生,甚至导致自由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

正象俄国现代哲学家尼古拉·别尔嘉耶夫指出:“认为自由是轻松
的东西,这更是错误的。

自由是个困难的东西。

”[1]
大学教育改革不能矫枉过正,不能随意贬低外在约束的作用。

缺少必要外在约束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是不负责任的教育。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自我约束欠缺
决定外在约束存在的必要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作为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一直很受社会各界关注。

从教育工作者的调查和研究来
看,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道德状况是良好的,呈现出积极、务实、健康、向上的态势。

但是,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一些明显弱点也不容忽
视,特别是在自我约束欠缺方面表现尤为明显。

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我约束的欠缺。

(一)法律自我约束欠缺
由于社会上法制教育的推进和在学校法律知识的学习,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是比较强的,但大多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水平上,而且“知”与“行”存在较大反差;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参差不齐。

从大学生的行为表现来看更是如此。

一方面,大学生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事例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事例又屡见不鲜,盗窃、抢劫甚至卖淫、强奸、杀人等犯罪行为,以及打架斗殴、毁坏公物、剽窃他人学术成果、随意撕毁就业合同等行为时有发生。

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自己是大学生,“违法”、“犯罪”这些词汇离自己很遥远,不能用法律去约束自己的行为,甚至有些学生的行为在已经触犯法律的时候自己还没有意识到。

(二)纪律自我约束欠缺
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提倡多年并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大部分的中小学教育依然以升学率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必要的外在约束
———从大学生自我约束欠缺谈起
马驰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北京102617)
[摘
要]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意识完善和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目前,大学生在思想
道德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我约束的欠缺,这决定了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外在约束存在的必要。

此外,思想道德教育目的也决定了外在约束存在的合理。

对大学生实行外在约束要注意以人性化为原则,与自我约束相结合,把握适度的艺术,并使学校与家庭、社会形成约束合力。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自我约束;外在约束
〔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0)07-0075-04
75
为导向,加上家长们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迫切愿望,在进入大学之前,学生自由的空间很小,自由的时间很少;还有学生们在中小学阶段一直被“保姆式”的管理所围绕,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有一种终于“解放”了的感觉,无视校规校纪的现象时有发生。

遵守课堂纪律作为一个非常基本的、做了十几年学生的大学生们都再熟悉不过的规范,却有不少大学生难以遵守。

在大学课堂上可以看到吃东西、打电话、聊天、用手机或手提电脑玩游戏、随意出入教室、恋人之间不雅举止等各种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甚至还会发生在课堂上打扑克的事情。

相比之下,阅读课外书籍、睡觉已成为所谓非常“文明”的行为了。

近些年,因考试作弊而受学校处分的学生已不是少数,但是每到期中、期末考试时,学生作弊现象不减,作弊手段五花八门,且不断“升级”,由过去的隐蔽抄袭、传答案等发展到利用通讯设备作弊、公开抄袭、集体作弊等。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对待考试的态度上,认为不管以什么方式和手段,只要能取得一个满意的分数就可以采用。

(三)道德规范自我约束欠缺
首先,目前我们国家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人们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对传统道德的摈弃和受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社会风气。

大学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他们不可能不受影响。

其次,现在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宠爱甚至娇惯,以及家长和学校的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方式,导致大学生道德认识模糊。

再次,大学生年纪轻,社会阅历浅,生活经验少,道德判断力不强。

以上几条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道德规范的自我约束没有在大学生这里起到应有的作用,大学生缺少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能力。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在一些大学生眼里,好逸恶劳却成为“时尚”。

他们把劳动等同于“没能耐”、“下贱”,从而坐享其成、不劳而获,甘当“啃老族”。

一些大学生把巧取豪夺视为“有本事”、“光荣”,在个别学生中甚至出现“笑贫不笑娼”的怪现象。

艰苦奋斗的思想是我党优良的革命传统,可是在部分大学生的眼里这一传统却早已过时。

他们贪图安逸和享受,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相互攀比、超前消费。

有些来
自贫困家庭的学生也受此影响,不顾父母的承受
能力,借钱也要高消费。

二、思想道德教育目的决定外在约束存
在的合理
关于思想道德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进行了精辟的阐述,认为无产阶
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任务,就是“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改造自己的认识
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他还预言:“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
界的时候,那就是共产主义时代。

”[2]思想道德教育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思想教育人,直接
作用于人的思想品德,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想道德教育这一性质,规定了我国思想道德教育
的基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道德素质,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提高人们的思
想道德素质首要的和基本的方式是教育。

马克思
曾经指出教育可以“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

[3]关于
教育的方法,列宁结合俄国工人运动的实际,逐步
形成了系统的灌输理论,成为我国思想道德教育
主要的原则和方法。

今天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
与一百多年前的工人阶级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在
新的历史时期,思想领域的矛盾和斗争错综复杂,有时候还表现得相当激烈。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
势面前,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
须始终高度重视做好教育引导大学生的工作。


们要把正确的理论传授给广大学生,把错误思想
从他们的头脑中去除,教会他们在大量的信息面
前如何去识别真伪和判断对错。

大学生正确思想
不断形成的过程,也是教育者不断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规范的外在约束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本质上是由一定社会所承担的、旨在促进个体实现社会化的一种教育活动。


现个体社会化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目的。

个体
的社会化,不仅对社会来说是重要的,对个人来说
也是极其重要的。

这是因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
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
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4]人的一生都处在社会
2010年07月
第07期总第182期
实践与探索76
化的过程中,而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大学生要完成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转变,完成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

因此,必须让学生认识到,“我本身的生存是一种社会活动;所以,我亲自做的事是我为社会而亲自所做,因为我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社会的人。

”[5]在大学阶段,学生们要理解和掌握大量的社会运行规则和主流价值观念,并在这个基础上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动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和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化过程也是学习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个逐步理解、掌握、熟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错”是难免的。

在“纠错”的过程中,教育者的外在约束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缺少了必要的外在约束,学生的社会化将走更多的弯路、花费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多的代价。

正是有了教育者们的不断修正,大学生才能顺利地社会化,成为“能适应和参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组织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的人”。

[6]
三、实施有效外在约束的途径
在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实行必要的外在约束,肯定符合思想道德教育方向、目标的思想和行为的正确性,界定偏离思想道德教育方向、目标的思想和行为的不合理性,并在这个基础上规范、修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把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同时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形成丰富崇高的精神境界,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必要的外在约束怎样实施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具体地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人性化原则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和基本精神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7]因此,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在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中,不是“人学空场”或“人不在场”,而是始终以“现实的个人”为逻辑出发点。

所以,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要坚持人性化原则,以人性化为基础。

这点对于外在约束尤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果不是人性化的,外在约束很容易让教育对象感到是刚性的生硬的强加和改造,不但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还会遭致受教育者的反感和抵触。

坚持人性化原则,首先是对传统人性化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继承。

例如,实践证明,作为我党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方法的说服教育法,在今天的思想道德教育中依然是具有良好教育效果的方法。

正如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的,对于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要坚持说服教育,不能搞强制,只能有针对性地深入细致的进行思想教育,使人乐于接受。

其次是对国外人性化道德教育方法的借鉴。

西方各种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大多以人的非理性为道德教育的基础,高度重视人的情感、情绪这些非理性因素。

像“关心德育”、“对话式教育”这些人本主义的教育方法,既注重教育者的主体性,又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有利于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再次,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大学生个性心理差异是指他们表现出来的不同个性心理特征,主要体现在气质、性格和能力三个方面的差异。

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此基础上选择有效的教育方式,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二)做到与自我约束有机结合
自我约束,指的是自觉运用法律、纪律、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言行。

外在约束和自我约束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

毫无疑问,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必要的外在约束,但是没有他们自己的接受、理解和践行,外在约束也无法实现。

思想道德教育不仅需要外在约束传授正确的思想、修正错误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大学生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即自我约束,来达到用正确的思想克服错误的思想,用正确的行为取代错误的行为的目的。

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大学生自我约束的方法,促进他们开展积极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同时,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是在外在约束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只有经过外在约束才能培养和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力。

而自我约束能力的发展,又反过来促使学生更好更自觉地接受外在约束的影响,增强和巩固教育的效果。

所以,外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关系,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外因和内因的关系,是手段和目的的关
2010年07月
第07期总第182期实践与探索
77
系。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必要外在约束的目的最终是使大学生具有自我规范、自我控制的能力。

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那么大学生整体思想道德水平将会大幅度提高。

(三)把握适度的艺术
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性质的数量界限,在这个界限内,能够最好地满足人们实际需要的量,叫最佳度。

把握适度,就是要把握这种最佳度,也就是把握“火候”或“分寸”。

把握适度的艺术是对大学生进行约束时最重要也最难掌握的艺术。

“教育的伟大与普通教育艺术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善于准确地把握分寸。

可以说,任何真正的艺术,其‘微妙之处’就在于此。

”[8]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时期。

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自尊心强而感情脆弱,教师在对其进行约束时,必须准确地把握“分寸”,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对学生的要求要高低适度,要求必须既能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又切实可行,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到;所传授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分量、深浅要适度,应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思想道德状况、社会经验相协调,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要宽严适度,做到宽而不纵,严而不苛;另外,在对学生实施约束时教师态度的刚柔、对问题处理的冷热等,都要适度。

(四)学校与家庭、社会形成约束合力
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

就每一个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来说,都既是学校教育系统塑造的结果,也是家庭潜移默化、深入持久、细致影响的结果,更是社会大环境浸染的结果。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的,一个人不能够一部分一部分地来教育,而是由人所经受的种种影响的全部总和综合地教育出来。

[9]虽然对大学生的外在约束主要是在学校中进行,但由于个体思想道德的生成在时间上是持续的,在空间上是超出学校之外的社会存在,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的日益开放使得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了更加直接、有机的联系和互相渗透,“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

”[10]因此,对
学生的外在约束不可能回避社会发展进程与家庭
教育的各种影响,需要与社会各界和家庭进行通
力协作,努力避免和减少大学生不必要的心理冲
突和道德困惑,降低社会、家庭对学校约束力的“消解”作用,提高社会、家庭对学校约束力的“强化”作用。

只有学校、社会与家庭教育和谐互动、相
互配合,形成以学校教育的外在约束为主导,社会、家庭对学生的外在约束为补充,在对大学生外
在约束上达到和谐统一和最优结合,发挥三者的
叠加效应,把不同教育形式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达到1+1+1>3的目的,才能取得对大学生外在约
束的最佳效果,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
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论人的奴役与自由[M].张百
春,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56.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9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72:1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
[5]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9:148.
[6]张澍军.德育哲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277.
[7]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武汉:湖北人
民出版社,2003:96.
[8]马尔库沙.家庭教育的艺术[M].王秉钦,等译.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15.
[9]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刘长松,译.北京:人
民教育出版社,1980:76.
[10]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N].光明日报,1998-
04-30.
[责任编辑毛殊凡]
2010年07月
第07期总第182期
实践与探索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