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化习俗变迁--小报
中国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力演进
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1)人力车和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 20世纪50年代后,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业。 (2)轮船: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 轮船 (3)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系统 (4)公共汽车: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5)铁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铁路事业快 速发展 (6)民航:20世纪20年代出现民航;30年代中期 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各 省通航
A.缔结婚约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B.西式婚礼取代了传统婚礼 C.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D.受到西式婚礼的影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尝试命题
3.下表摘自《格致汇编·互相问答》。对清末民初社会生活 习俗中出现的新现象,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序号 27 43 提问人 某君 某君 友人 籍贯 广州 烟台 提问内容 请问照相新法 西人饮苦酒(啤酒),言能补身, 不知用何料何法制成,能否多饮? 回答要点 详细介绍 发表专文详细介绍
D.②③④
知识运用
20世纪30年代的上 海,正处于国民党的反 动统治之下,一名中共 地下党员不慎暴露了身 份。为了躲避国民党特 务的追捕,他在上海市 区与特务展开了周旋。 在这过程中,他可以运 用哪些交通工具?后来 他决定转移到南京,又 可以运用哪些交通工具 呢?说出你的依据。
2.中国近代以来通信工具的发展
尝试命题 2. “前日为春甫婚期。行夷礼。……其法:牧师衣冠北向立, 其前设一几,几上置婚书、条约;新郎新妇南向立,牧师 将条约所载一一举问,傧相为之代答,然后望空而拜。继 乃夫妇交楫。礼成即退,殊为简略。” ------《王韬日记》,1859年4月13日 这是目前所见到的中国人行西式婚礼的最早记录。材料 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婚姻特点是
2-4-1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近代服饰变迁(1840——1949)
2、新中国时期(1949——今)
3、总体变化特点 由拘谨、保守、等级森严—— 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男人由穿长跑马褂到穿西装,再到中山装 B、男子服饰的变化受西式服装的影响 C、女性穿着经过改良的旗袍更加合身适体 D、洋装取代了传统服饰
1、近代服饰变迁(1840——1949) 2、新中国时期(1949——今)
2、新中国时期(1949——今)
①建国—60年代中期: 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 ②文革时期: 军装、干部装
文革时期
乌 黑 顺 长 的 麻 花 辫 、 连 衣 裙
列宁装,文革时期的服装,以军装和蓝、黑、 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 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装”。它的外 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 袋。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属于中西合璧的
影响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
见练习册39页
因素有哪些??
外界:欧风美雨 社会:社会思潮、政治、经济、国家政策 个人:人们自身的思想
宋氏姐妹林徽因
60年代的结婚照和结婚证
民国时期 青天白日结婚证书
40民年国代时的期绢结质婚婚证书书
带有毛泽东语
录的结婚证和
可以兼票券使
70年代的结婚用照的新和结中结婚国婚证5证0年代的结婚证和结婚照
中山装
三民 主义
耻
廉
行政、立法、 司法、考试、 监察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义
礼
传统旗装
改良旗袍
比较传统旗装与改良旗装的区别。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 .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列强侵华,逐步沦为两半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原因:①列强侵略,西方文明传入带来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②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③历届政府的推动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倡导,民主思想不断传播表现:①衣:鸦片战争洋布、洋装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学生装、新式旗袍(特点:由拘谨、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平民化转变)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1978——至今(1)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成立,文革期间左倾错误严重,强调阶级斗争;计划经济体制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1978—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解放思想;民主法治不断健全于发展①物质生活⎩⎪⎨⎪⎧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②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命题:1.就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2.就男女关系转变、婚姻习俗角度命题例1: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
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B. 妇女地位提高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例2: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8 中国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专题五
测试内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测试要求 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 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 会习俗的变化 习俗 近代以来交通、 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 通讯工具的进 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步 了解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大众传播媒体 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 的发展 方式带来的影响
四、航空事业 1909年旅美华人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到天津 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至1949年内外航 线52条,总长近8万千米。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限制,民航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放宽并最终取消了限制, 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意义: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人民的社会文 化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8.(2013•江苏•19)1982年初,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 英语教学节目《跟我学》,这是我国第一部原版引进 的英国BBC情景会话节目,一开播便红遍全国。导致 这一时期全民学外语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改革开放的实行 B.香港澳门的回归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广电事业的发展 9.(2013•江苏•11)右图是2005年 中国邮政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 而发行的纪念邮票。该邮票纪念的 影片是 A.《渔光曲》 B.《定军山》 C.《风云儿女》 D.《杨门女将》
6.(2012•江苏•11)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 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 名装。”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 B.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 C.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 D.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 7.(2013•江苏•10)右图反映的是20世纪初 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该状况主要体现了 A.清朝政府全盘引进西方技术 B.中国交通近代化与西方同步 C.国人无法接受西方先进技术 D.西方文明影响近代中国社会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6、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 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B
7、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 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 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
C
3、下列生活场景,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鸦片战争后,一些买办穿起了西装 B、辛亥革命后,男子普遍穿上了西装 C、民国成立后,青年男女普遍可以自由恋爱、 自主婚姻 D、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服仍普遍受到国人的 青睐
4、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 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筒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等级森严
礼治规范
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成立后流行
清 朝
西装
孙中山综合中西服饰的 特点,设计出一种直翻领有 孙中山 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取名中 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
三民 主义
以文治国
“三省吾身” 严谨治身
五权分立
立法、司法、行 政、考试、监督
耻
义 礼
封闭的衣领后背不破缝: 国家和平统一。
廉
我的观点 :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应该怎样正确看待传统文 化和外来文化?
在国外一些大场合, 我从来都是穿唐装、中山 装,我想告诉所有人,我 很骄傲,我是中国人。可 能因为这点,所以香港大 使、申奥大使都找我来 做……我很传统,不希望 忘记自己的文化。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 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 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 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 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 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
四口人家
弟子规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辨,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近代衣饰风尚的变迁 1、清代的衣冠之治 2、清末民初的剪辫易服风 3、中山装的创建
衣冠之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 谓之华。
____《左传. 定公十年》
衣服所以表贵贱也。
——《管子·君臣》 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絺紘蔽形,表 德劝善,别尊卑也。 ——班固《白虎通义》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 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 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 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 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 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 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 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 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 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讲稿】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变迁的表现(衣食住行用)、特征、原因及影响。
2、中国近现代精神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和大众传媒(文化娱乐)的变迁。
近代(旧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鸦片战争后(1840-1911年);辛亥革命后(1912-1949年)。
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
2、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以及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3、近代以来出现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
4、近代以来报刊的出现。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服饰: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
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清代官服: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
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
中山装里隐含有哪些信息: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西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20年代以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随着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的渐多。
新中国成立后,列宁装成为建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装由封闭走向开放。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子:宽松肥大→旗袍、上衣下裙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中西方服装并存。
中国近现代文化变迁
发展要求
1. 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2.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背景
内容
变化趋势
表 现
19世纪40年代,随着中国国门被打开,西方生活方式和习俗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产生影响。尤其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民众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
广播
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一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
1926年6月1日,在东北地方政府支持下,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翌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是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1882年,电话传人中国;
无线电报1906年创设。到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
婚嫁: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丧礼: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带有浓厚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日常礼仪
中国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男流行服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鸦片战争前长袍马褂、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中山装此后几十年,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饰。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干部服”流行。
蓝、绿、黑、白。
改革开放以后好、时尚、个性。
女流行服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晚清时期宽松肥大,遮盖曲线。
20世纪20年代后(民国成立后)改良旗袍,合身适体成为新潮女性的日常穿着。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
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再一起。
改革开放以后好、时尚、个性。
特点A.中西合并B.新服饰逐渐走向社会中下层c.从封闭走向开放饮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鸦片战争前四大菜系(鲁、粤、川、淮扬)19世纪40年代起(鸦片战争) 西餐传入中国(原料、调味品)、西点、西餐馆、西式食品对中国的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点逐渐称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室建筑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特点意义鸦片战争前北方地区四合院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在天津,上海,厦门等沿海城市。
都出现了许多既保留原住宅特色又体现西式建筑风貌的毗连式房屋。
如上海南京路、厦门中山路等建筑,中西合璧称成为典型的特征。
鸦片战争后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20世纪30年代后期京、津等地区欧化的新式建筑(有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西式家具婚俗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特点意义鸦片战争前/ /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民国成立后主张婚姻自住,仿效西式婚姻新中国成立后-60S中期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葬礼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特点意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葬礼趋于简化,出现新式葬礼,一些城市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
新旧并存,旧事趋于简化,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村仍多实行传统丧礼。
新中国成立后由土葬向火葬改革其他风俗民国成立后剪鞭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
浅谈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化
浅谈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化作者:薄海玲来源:《当代教育科学研究》2013年第03期近代风俗变迁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
近代风俗变迁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以下从礼仪、消费、服饰、饮食、居住、出行、节日、婚丧等八个方面进行概括,大致可以窥见近代民俗变迁的基本脉络。
1礼仪习俗的变化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
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跑拜、请安等礼。
与此相适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
然而,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
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总之,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俗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文明仪式”、“文明礼”,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
此外,在城市中交际舞的流行、生日聚会以及同事宴请等,都反映出近代交际习俗的新变化。
2消费习俗的变化在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享用洋货在上层社会已渐成时尚,不过开始仅限于通商口岸等少数地区和官僚富裕之家,到19世纪末,洋货消费遍及各阶层。
此外,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业余剧社、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西式生活方式无不影响到中国人消费方式的改变。
3服饰习俗的变化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
至清代中国服饰则多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
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
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
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
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
4饮食习俗的变化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等各种菜系以及其它各地方风味菜肴及小吃。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演变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演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演变是一个多方面的主题,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来看,都呈现出了不同的变化。
本文会就一些关键的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家庭结构变迁在整体上,近代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家庭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家庭的结构是由男性为中心的“三纲五常”来支配的。
而随着社会变革逐渐深入,以及外部因素的开始影响,整个家庭结构也开始了变化。
表面上看来,传统的家庭结构好像还是保持着,但是实际上,传统的家庭结构已经被深刻的颠覆。
现代家庭更加强调男女平等,夫妻之间也开始建立起了更加以感情为基础的关系。
二、生活方式变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开始发展,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开始有了大规模的变化。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生活方式是以农村生活为主。
而近现代中国社会中,这种生活方式逐渐被城市化生活方式所取代。
城市的生活方式是以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为基础的,包括了工作,娱乐和生活等各个方面,使得生活方式在整体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为接下来的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
三、宗教信仰的变化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宗教信仰是家庭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宗教信仰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也逐渐降低。
作为代替性的信仰和思想形态,新的学术和价值观等开始逐渐出现,逐渐成为取代传统宗教信仰的新思潮。
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还有在其生活中参与到传统的宗教活动中,大多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对社会生活进行理解和思考。
四、教育及文化的变化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教育和文化都是以家庭和成年人为中心的。
这种教育方式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失去了效力。
现代教育和文化则是以学校和大众传媒为中心,提倡新的价值观,强调知识和人的素质。
这些都为发展现代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总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演变非常复杂,其变化还包括政治,经济,科技等多个方面。
但是无论是从哪一个方面来看,这些变化都给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也尤为关键。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老 一辈电 影明星
赵丹
胡蝶
阮玲玉
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
荣誉的影片
渔光曲
:《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
海引起轰动,连映3个月,主题 歌《渔光曲》哀婉动人,成为传 唱一时的流行歌曲。1935年2月 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 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 奖的影片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特别 是辛亥革命期间,易 服饰、剪发辫、改称 呼等成为社会潮流。
导言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传统社会向 近代社会逐步转型。
作为社会转型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
生活和习俗,在力度和深度上,发生了 前所未有的变迁。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时尚
背景: 鸦片战争后,中外联系日益增多,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逐步推进,人们社 会生活随之发生变化。
1、交通的变化
火车、轮船、汽车、飞机逐渐成为 时尚的交通工具,便利了各地区之间的 联系。
表现:
习俗风尚的变革
(1)礼仪: 跪拜、作揖—鞠躬、握手
大人、老爷、奶奶 — 先生、君、夫人、 (2)称谓: 太太、小姐 (3)婚姻: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
(4)葬礼: 厚葬、土葬—文明、简洁、火葬
(5)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6)观念: 旧道德、旧礼教——民主、平等
原因: 1)西方文明的冲击
人们的传统娱乐方式也发生 了变化,照相、电影、交际舞等成 为娱乐新时尚。
•
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事业的发展
时间 成就
二次鸦片战争后 1866年 1896年 辛亥革命后 1949年11月
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 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正式办理
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邮路进一步扩展
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新时代
课件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影响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原因 (1)外因:工业革命的发展;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交通 工具极大地影响着中国。 (2)内因: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如 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洋务派掀起了“师夷 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从而 使中国的交通运输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高中历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梳理
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①根源: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 面的冲击,两种文明碰撞的结果。 ②具体原因: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政府的改革;中 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改变人民的生活方式;西 方的生活方式及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资产阶 级运动的兴起。 ③表现:服饰、饮食、住房和礼仪的变化;断发、不缠足 运动的兴起。
②发展: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的《时务报》宣传变法,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宣扬革命,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 分子创办《新青年》,大力宣扬民主与科学,中国的报刊出现繁 荣景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红色中华》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与国民党的《中央日报》进行针锋 相对的斗争,为革命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新中国建立后,《人民 日报》《红旗》《光明日报》等党报影响巨大。
②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的发展:新中国诞生后,政府大 力投资电讯,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电讯网络;改革开放后, 电讯产业迅速发展,2003 年年末,中国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 均跃居世界第一位。
3.大众传媒的发展
(1)中国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
①形成:19 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有《中 国丛报》《万国公报》等;19 世纪 70 年代起,中国人自办的报 刊出现,1873 年艾小梅办的《昭文新报》一般被认为是中国人 自办的最早报纸。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和特点西汉经学家刘向曾说过:“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移”。
l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将中国社会投入到了动荡之中,历史的转型化作无尽的力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自此以后,在中国大地上“顺时”出现了一场革除陋习、除旧布新的运动,社会习俗发生了变迁。
然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与当时政治的改革密切相连的,又是与当时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的。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中国近代兴起于晚清,高涨于民国的社会习俗的嬗变并不是即时出现的,它是由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诸种因素综合造成的。
一、变迁之根源——社会的变异性社会的传承性与历史的继承性使人类社会不断“翻版”着历史,但社会的变异性却能不断使其推陈出新。
中国近代的社会习俗就是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开始在新的领域崭露头角的。
就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嬗变而言,这种合力则更多的源自于东西文明的相互冲撞之中。
众所周知,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传教士和侵略军进入中国,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随之而至。
不管中国人是主动亦或被动的接受西方的文明,中国的文化都必须做出回应。
于是,洋务派出现了,维新派问世了,他们不断利用其在政治上的优势和学识上的擅长,开始了一场以“中体西用”的提出为口号,以继承发扬传统的学术文化为主体,并注意吸纳西方文化的文化运动。
这样,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在新旧事物的摒弃与吸收中,社会变化了,风气开化了,而作为社会生活构成元素之一的社会习俗自然会另有一番新的景象。
二、变迁之趋向——政治的导向性社会习俗作为政治生活的一个写照,又往往和政治的导向、政府的政策联系在一起。
一个政府常常从维持其统治的角度出发,干涉百姓的生活习俗。
早在l 9世纪60年代,太平天国就采取了一系列反旧俗的措施;同时,他们还进行礼俗方面的改革,包括对服饰、礼仪、宗教、婚丧、称谓等方面做出的规定。
到清朝“预备立宪”时期,清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举措,包括:废除满汉通婚的禁令等。
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PPT课件
辈 的年 房代 间的 看 到 这我 样们 的常 照常 片在 上
70
――
60年代结婚证
70年代结婚证
80年代的人终于又穿上了婚纱和西服
没 得年 说代 , 连 最现 亲在 的的 人化 也妆 认技 不术 出可 来真 90
――
.
邓小平与卓琳的结婚照
蒋经国与蒋方良的结婚照
毛岸英和刘思齐的结婚照
自建国以来,于1950年,政 府 制定《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 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实现婚 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 婚姻制度。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 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 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40年代前后白色婚纱礼服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婚纱照由 教堂合影逐步转移到照相馆,程序上也由举行婚礼后拍照 改为婚礼胶拍照,人数由集体合影演变为二大二小的四人 合影,进而发展到只有新郎,新娘二人合影,从此开始了 名副其实的婚纱照。
50年代和60,70年代的结婚照是差不多的。在那个阶 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恐怕 不多,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结婚是 人性的需要也被排在其次,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的需要, 婚礼
清 末 民 初 的 传 统 婚 礼
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结婚崇尚红色, 新人是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
随着20年代初西方文化的传入,婚纱首次在 我国亮相,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先生小姐,不 少人已经信奉了基督教,他们一般选择在教 堂举行婚礼。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任弼时与陈琮英结婚照 (1926年3月上海)
30年代西式服装大行其道。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始流行穿白色婚 纱礼服,一般新娘穿白色婚纱礼服,手捧鲜花,头戴白色长纱, 长达五六米,新郎穿黑色大礼服,白硬领衬衫,戴黑领结,手捧 黑呢高帽和白色手套,另外还有男女二位傧相,也穿大礼服和白 纱,陪着一对新人,举行婚礼后就在教堂内与双方家长,证婚人 等拍摄合影照,这就是起初的婚纱照,这种类型的结婚照一直延 续到50年代。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一 19 李琮辉 210190016摘要: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国近代社会习俗,我通过网站搜寻、报纸查阅、图书翻阅等方法,具体地介绍出中国近代的礼仪、消费、服饰、饮食居住出行节日婚丧等方面的变化,并分析其成因,写出以下论述。
关键词:礼仪习俗,服饰习俗,饮食习俗,居住习俗,出行习俗前言:本文意在说明引起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内外),反映变化的实质,了解变化的背景,故选此(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为题。
正文:中国近代社会习俗有何变化?是什么引起了这种变化?又有什么影响呢?这恐怕要从近代民俗的基本脉络开始讲起了。
一近代民俗变迁的基本脉络近代民俗变迁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
近代民俗变迁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以下从礼仪、消费、服饰、饮食、居住、出行、节日、婚丧等八个方面进行概括,大致可以窥见近代民俗变迁的基本脉络。
1.礼仪习俗的变化: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
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跑拜、请安等礼。
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势,但在封建时代成为敬重、臣服的一种礼节,以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跪拜主要对尊长,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平辈之间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
与此相适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
然而,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
1912年民国成立后,明令祭孔时“除去拜跑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
”不久,又明令废除社交中实行的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等旧礼节,改行鞠躬礼为主。
同年8月17日,民国政府公布了《礼制》,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新式礼节的合法地位。
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中国近代史小报简单
中国近代史小报简单
中国近代史小报
标题:中国近代史概览
中国近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段时间的历史。
这段历史经历了中国的封建社会崩溃,帝国主义侵略和内外压力,并最终展开了一场伟大的革命。
第一部分:封建社会的崩溃
中国近代史起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
此时,中国的封建社
会已经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
战争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了大片领土和撤销了许多特权。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的封建社会崩溃的开始。
第二部分:帝国主义侵略
从此后的一百多年中,中国持续遭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
列强们通过不平等条约,占领了中国的港口城市,控制了重要的贸易路线,声称势力范围内享有特权。
这导致中国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受到了严重压制。
第三部分:内外压力的导致
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中国社会逐渐落后,社会矛盾加剧。
同
时,中国还受到了来自内部的压力,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等。
这些压力的导致,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动乱。
第四部分:伟大革命的展开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历史。
这是中国近代史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奠定了中国近代化的基础。
此后,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结论:
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磨难但又充满希望的历史时期。
这段历史见证了中国人民的挣扎和奋斗,展示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智慧。
中国近代史的经历,对于我们今天的发展和前进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澜起伏的近代中国,在外敌的侵略与社会制度的变迁下,礼仪习俗方面也发
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清代礼仪根据身份与场合,分三跪九叩、长跪作揖等,十分讲究。
1886年起,政府官员可以按西方习俗与外国人握手寒暄,此为中国相见礼革新
之始。
随后,鞠躬、免冠等西式礼仪开始流行于各种交际场合。
民国之初,为了体现民主共和精神,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废除跪拜、作揖
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
礼仪的简化,体现了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正在引领
时代的潮流。
旧式的请安、拱手等也被一一革除。
一些旧的称谓也为新兴的称谓所取代。
随着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的推动,近代的婚姻丧葬习俗也焕然一新。
旧式婚姻新式婚姻
1、父母之命、煤妁之言
2、问名(互问庚帖卜之)
3、会亲(即订婚)
4、请期(男家备糕点、请柬、说明迎娶
日期及各种注意事项)
5、纳采(男家备礼纳之女家,俗称“过大
礼”“恭迎娶”)
6、过妆(送嫁妆)
7、娶亲
8、回门
1、自由恋爱
2、订婚
3、婚礼:证婚人、介绍人、
主婚人依次入席;证婚人
宣读婚书;证婚人、介绍人
与新人各盖印章,新郎、新娘交
换饰物;行三鞠躬礼;
来宾贺词,各种答谢。
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
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我们组经过讨论认为,沿海地区作为中国最先开放的地
区,比其他地区更早地接触到来自西方的先进思想观念,所以改变得比较早。
还有旧时的厚葬风气,流行已久,相沿成习。
十九世纪中期开始,西方文明、
卫生、简洁的丧葬礼引起了国人注目。
总之,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顺乎历史发展规律,这是
当时社会各种力量合力的结果。
其间既有政治的导向作用,也有商业发展的催化作用;既有思想革新的启动,又有外国传教士的诱发。
但是,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在其变迁的过程中,因其保守的历史继承性。
再加之保守势力的阻挠,其嬗变虽呈剧变之态,却终未成破竹之势。
所以,民国虽已成立,然而,民风朴素、泥守旧制的状态与以前相比并未有很大改观。
这一切注定中国社会习俗的近代化还要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