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新人教版 3

合集下载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生词和词语的意思及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并掌握文章结构。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教学(10分钟)教师出示一幅描绘科幻世界的图片,让学生自觉陶醉在其中,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从中找出一些令人感到神奇奇妙的地方,口头表达出来。

2、阅读教学(35分钟)(1)学生阅读本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

(2)学生通过资料查找和自己的探究、思考来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

(3)学生讨论小说及科幻题材的发展前景等。

3、作文教学(35分钟)(1)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的科幻故事。

(2)使用本课文章推荐的写作技巧,如使用短语、比喻、悬念等。

(3)教师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科幻作品或对学生作品的点评。

4、小结与反思(10分钟)通过讨论,探究小说及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以及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对本课文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重点1、通过文章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

2、通过创新思维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四、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欣赏本文的结构和写作技巧。

2、如何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的科幻故事。

五、课后作业1、了解一部科幻电影或小说,并在班内分享。

2、写一篇科幻小说(不少于800字),运用本课文章推荐的写作技巧。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价通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并且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力、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七、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并且通过创新思维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一. 教材分析《驱遣我们的想象》是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想象来丰富我们的阅读体验。

课文内容深入浅出,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具体实例,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并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文字表面的意思,忽视了通过想象来丰富阅读体验。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想象的重要性,并教会他们如何运用想象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学习,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丰富阅读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阅读心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

2.难点: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丰富阅读体验。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认识到想象的重要性。

2.实例分析法:以课文中的实例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阅读文本。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突出课文重点内容。

2.相关资料:收集一些关于想象在阅读中的作用的例子,用于课堂上学生讨论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品为什么能够打动人心?接着揭示课题《驱遣我们的想象》,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在阅读中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然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以课文中的实例为例,让学生练习如何运用想象来阅读文本。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例,总结出运用想象的方法。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阅读中运用想象的经验。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学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学案新人教版

《驱遣我们的想象》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能够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会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说说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二.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三.整体感知1.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①文字是一道桥梁。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②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③就读者的方面说,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④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综合上述观点,结合文题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所表达的中心观点。

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四.细读感悟1.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2. 阅读第5—7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6.驱遣我们的想象》研讨课教案_5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6.驱遣我们的想象》研讨课教案_5

16、驱遣我们的想象————平板教学与智能校证相结合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有人说:“强大的美国来自于想象力和创造力。

”诚然,想象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与繁荣,小到一个人的成长与进步,都不能没有想象力的参与。

事实上,就连阅读一篇文章,欣赏一种文艺作品,没有想象的参与,都无法尽情领略到它的美感。

(学生自由回答)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感受魅力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观点,理清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

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1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1新人教版
5. 培养创新意识,敢于尝试文学创作,提高写作水平。
六、学生学习效果
1. 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驱遣我们的想象》一课的基本内容、结构框架和主题思想。他们能够把握文章中关键信息,提炼出作者的核心观点。
2. 掌握修辞手法:学生掌握了课文中所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能在写作过程中灵活运用,提高文章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5. 其他准备:
- 准备白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辅助材料、学生写作成果等。
- 准备便签纸、彩色笔等文具,用于学生课堂讨论、写作练习时使用。
- 教师提前熟悉教材内容,准备详细的教案,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五、教学过程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1,主要内容包括:
1. 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探讨作者如何运用想象力描绘形象。
4. 教室布置:
- 将教室划分为几个小组讨论区,每个区域配备一张桌子、若干椅子,方便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 在教室前方设置一个讲台,用于教师讲解、演示辅助材料。
- 在教室后方或侧方设置一个写作展示区,用于展示学生的写作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教室内布置一些与想象力、文学创作相关的名言警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举例解释:
- 在讲解课文时,针对“驱遣我们的想象”这一主题,教师可通过举例、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明白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导学生在写作时如何运用想象力。
- 对于课文中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如“时间就像一条无情的河流,它会冲刷掉所有的记忆”,教师应详细解释句子中的比喻意义,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其含义。
3. 测试学习效果:在课堂结束前,我会进行一些小测试,如让学生现场写作一段运用修辞手法的文字,或者回答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通过测试,我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用于自己的鉴赏实践。

3.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观点2.理清论证思路【教学难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绘本《田鼠阿佛》是一个充满隐喻的故事。

故事中的阿佛为小田鼠们讲述“阳光”“颜色”朗诵“诗歌”,小田鼠们通过想象,感受到了温暖、美好,度过了寒冷的冬天。

小田鼠的讲述隐喻着超越物质生活的文学。

当物质不能满足人们时,人们可能更需要文学来获得精神的满足。

那么要怎样才能理解文学获得精神的满足呢?让我一起来学习这篇谈如何欣赏文学作品的文章《驱遣我们的想象》。

二、明确学习目标本文节选自叶圣陶先生的文章《文艺作品的鉴赏》,讲如何欣赏文艺作品。

请大家注意题目中的“驱遣”二字,作者没有用“发挥”“调动”等普通词汇,用相对陌生的“驱遣”,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驱遣”是驱使、差遣的意思。

驱遣想象也就是要发挥、调动我们的想象。

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字词过关(tù)( yáo) (qì) ( kuàng)桥堍.歌谣.契.合忧惧阻障旷.远静寂(chàng) (lüè) (xiào) (gǒu) (nì)怅.然意境飞掠.海啸.苟.安拘泥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观点(一)结合文章题目,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

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二)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五、精读文段,学习如何驱遣想象(一)精读8-10段,理解作者是如何驱遣想象来理解这两句诗的。

1.文中哪些句子是在描述具体的想象过程?2.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作者是如何驱遣想象来鉴赏这两句诗的吗?明确方法:看文字构成一幅怎样的图画。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6.驱遣我们的想象》研讨课教案_11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6.驱遣我们的想象》研讨课教案_11
五:作业:根据这堂课学到的方法,对周考作文进行片段修改.
补充内容
教学反思
目标达成度
补充知识方法
成功与不足
其他
展示学生作品(3-4个)
(5)融入情感,提升意境(学生齐读)
--出示选段<假如我是一只鸟>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对祖国深沉,至死不渝的热爱
出示选段--<致橡树>
--他出去了......
学生作品展示(3-4个)
老师作品展示--(机动环节)
他出去了......大门外下着柳絮般的雪花,四周的树上挂满了冰凌.他好像即将奔赴战场的将士,鲜红的围巾像是刀剑上的红缨,高傲地昂起头,无惧前方的刀光剑影,他出去了,走得那么果断决绝,笃定的背影是在和过去的温馨,安乐生活作别,迎接他的是未知的困难与挑战.他将担负的是危难之中上万人的性命,是不能推脱的责任与使命.
已知意象--花开的不同状态 想象--明珠,星星,出浴美人
总结:由已知的,眼前的意象想象时,要分析已知意象的特征,加强与想象的意象的联系.
(4)小练笔
请你在上面的意象任选,紧扣其特征.驱遣想象,创造意境,并给这个意境拟一个主题.
银杏叶 菜花 钟楼 扁舟 落叶 晨露 长城 留言簿
例如:晨露--朝阳折射出光芒--大自然的美丽
小练笔:请从下面的意境中选择一个,为它想象出合适的环境.(三分钟)
离别的哀伤 勇敢前行的果决 抛弃一切的冷漠
(展示学生作品3-4个)
(3)想象的第一步,环境设定好之后,如何使想象在作文中具体化呢?漫无目的,毫无指向的想象会使我们的作文看起来是在做白日梦,确定环境之后,还要根据已知的眼前的意象进行想象.

2020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2020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6.驱遣我们的想象》研讨课教案_20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6.驱遣我们的想象》研讨课教案_20

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目录: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_19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_19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运用文中的文艺鉴赏方法鉴赏诗歌文段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细腻的情感态度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预习本文且了解议论文的文体;但不会用相应的方法鉴赏文艺作品重点难点重点:明确文中文艺鉴赏的方法,即如何不拘泥于文字,而驱遣想象难点:运用读文字+想画面+品意境,代入式感知,多角度理解两个方法不拘泥于文字,而驱遣想象去鉴赏文艺作品。

学时一学时教学过程导入:这篇文章,大家觉得难吗?生答:难/不难经过大家的预习,首先我们要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主要论点——读文章时不拘泥于文字,而是要驱遣我们的想象。

请同学黑板图示全文的行文思路。

作者读者通过文字这座桥梁,架起了作者与读者的沟通,作者运用想象的写作先于人生体验,把自身的所见所感写了出来,读者又通过文字而不拘泥于文字,并驱遣他们的想象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得到愉悦的阅读体验,得到美的经验感受,得到人生的受用,这就是全文的行文思路。

其实啊,这是九年级下册议论文单元中的一篇实用性比较强的自读课文。

虽然我们现在只有七年级,但是就像是《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一样,学一篇文章或读一篇文章,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收获体验。

相信今天这节课也一定能收获到现阶段,我们读这篇文章而得到的收获体验。

所以,请进入今天的环节,分解细究,找方法;学以致用,来鉴赏。

第一个环节:分解细究,找方法“不拘泥于文字,而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如何做呢?文中的具体方法是什么?自主探究:推荐你最受启发的文艺作品鉴赏方法(展示时,请先明确信息所在位置,再进行分享阐述)交流展示:1.第八段、九段:读文字+想画面+品意境——推敲、景物的配合(找方法时先找上一层级的,再找下一层级的)2.第十二、十三段:代入式感知,多角度理解。

明确相应的鉴赏方法后,我们进入本课的第二个环节第二个环节:学以致用,来鉴赏鉴赏一:诗歌(一)PPT展示《鸟笼》非马打开鸟笼的门让鸟飞走把自由还给鸟笼小组合作:请运用第一部分的鉴赏访法来鉴赏交流展示:刚才的鉴赏用了什么方法?——代入式感知,多角度理解。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新人教版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培养想象能力。

【情境导入】同学们,人的思想之所以能够凭借语言符号再造审美观中的形象,是因为凭借了想象。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那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成具体事物。

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驱遣我们的想象》。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

3.全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1.生字:契.合(qì)旷.远(kuànɡ)苟.安(ɡǒu)拘泥.(nì)怅.然(chànɡ)宛.如(wǎn)汹涌.(yǒnɡ)仿佛.(fú)鉴.赏(jiàn)歌谣.(yáo)海啸.(xiào)驱遣.(qiǎn)词语:契合:投合,意气相投。

驱遣:驱使;差遣。

桥堍(tù):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苟安:指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掠过:扫过,擦过;闪过。

从上面飞过。

得意扬扬:形容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

2.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主要作品有:童话故事《稻草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和长篇小说《倪焕之》。

3.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7):详细描述了文字的记录功能,及文学创作中文字的桥梁作用。

第二部分(8—13):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阐明了想象在文艺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14):强化中心论点。

驱遣我们的想象,享受文艺美感。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6.驱遣我们的想象》研讨课教案_23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6.驱遣我们的想象》研讨课教案_23
提示:思维导图、树状图、表格
2、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过渡:文字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堍,但两者之间传递的又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文艺,这需要他们各自驱遣自己的想象力。
3、作者是如何驱遣自己的想象利用文字来传达自己的所见所感?
4、读者通过哪些方法来驱遣自己的想象透过文字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过渡:在作者看来,文艺是文字的集合体,那我们又何必去驱遣想象,去探求文字背后的深刻意蕴呢?
自主探究二:
培养兴趣
默读课文,思考:
1、作美体验?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并加以说明。
2、联系《无言之美》和本文内容,说说为什么要驱遣我们的想象。
过渡:驱遣我们的想象,可以让我们领会那些言所不能达的意思,可以收获“愉悦”,“受用”,然而,想象并不是瞎想,它必须有一定的积累和依据,换言之,我们想要驱遣想象,必须要有驱遣它的能力。
1、阅读课文,把握“想象”这一核心概念,梳理“想象”与“文艺”“文字”“读者”“作者”之间的关系,概括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2、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用于自己的鉴赏实际。
3、理解作者“愉悦”“受用”的鉴赏体验,,培养学生爱阅读的良好习惯,体验阅读的快乐。
教学重点
1、阅读课文,把握“想象”这一核心概念,梳理“想象”与“文艺”“文字”“读者”“作者”之间的关系,概括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山水画的意境》和《无言之美》这两篇文章,对文艺鉴赏有了一定基础的了解,再加之初中三年,对文学文艺的鉴赏始终渗透于教学之中,文中所举两个实例也是学生学过的文章,同时文章内容也比较简单,所以我将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通过引导,将学生步步引入审美的情境之中。
教学目标
驱遣我们的想象

2020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第4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 教案

2020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第4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 教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1.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2.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培养爱阅读的良好习惯,体验阅读的快乐。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欣赏文艺作品要抓住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及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驱遣我们的想象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
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

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5.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目标导学三:赏析语言,领悟内涵
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明确: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明确:“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

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3)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明确: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

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

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学会鉴赏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明确: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句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

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

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教学提示】
教师可在诗歌、散文、小说中多取几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想象力在文艺鉴赏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板书设计
作者与读者关系:作者——(写文字)——所感所想——(读文字)——读者
读者如何欣赏文艺作品:读者——(读)文字——(想象)画面——(感悟)意境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本文思路清晰,观点易于把握,可作为一般议论文进行教学;此外,对于学生赏析阅读有很强的实用性。

因此,教学过程中分别设了赏析内蕴深刻的语句及按文章思路进行延伸赏析两个栏目,有助于培养学生赏析文艺作品的能
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