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教案1(人教版选修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简介

防灾减灾是采取多方面的有效措施,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影响的简称。防灾是对自然灾害采取的避防性措施,它是最经济却是重要而有效的减灾措施。防灾与减灾是综合性、系统性地维护地球健康与世界安全的有效措施。中国人民总结出多种与自然灾害斗争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的减灾战略已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进一步探讨包括生态、环境治理在内的综合减灾途径,仍然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为此,联合国在国际减灾十年任务以后,从21世纪初开始实施了“国际减灾战略”的行动计划。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与内容结构

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灾害已与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一起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四大问题。统计资料表明,自然灾害正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它们对人们的生命财产的威胁与日俱增。自然灾害无国界,灾害作为危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更应该从各方面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其中,妇女和儿童是弱势群体,更应该加强防灾减灾意识的培养(重中之重)。这从历年的国际减灾日主题也能看出:14年当中有4年的主题是关于学校(1993)、儿童(1995)、教育和青年(2000)、学习(2004)的。青少年学生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对其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意义深远而重大。

减轻自然灾害,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亦是认识自然灾害形成规律的唯一目的。作为教材的最后一章,也可以说是全书知识点的一个收网或落脚点,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清楚自然灾害是怎样被监测和防御的,通过学习掌握一些防灾减灾的技能,以更好地防灾和减灾。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涉及防灾减灾的内容有以下四条。(1)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2)以一、两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3)举例说出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4)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按照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教材将这部分内容组合成三节(图1)。

图1 “防灾与减灾”知识结构

在组织和呈现上述教学内容时,主要依据以下三条原则:一是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强基础,适度扩展。二是紧跟时代步伐,将世界运用于防灾减灾的先进科学技术(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取得的成就介绍给学生。三是精选案例和精心设计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操作能力,这是本章最显著的特色之一。

二、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说明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一)教学重点

①初步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②了解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阅读遥感影像的技能。

③通过案例展示和分析,认识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④掌握非工程性防御的含义和工程性防御措施的三种方式,了解世界和我国减灾防御取得的成就。

⑤通过组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灾害离我们并不遥远”,树立高中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二)教学难点

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在灾害监测防御中的作用是难点。就像我们生活中拍摄的照片一样,遥感相片同样可以“提取”出大量有用的信息。从遥感相片(图像)中,可以辨别出很多实物,如水体(河流、湖泊、水库、盐池、鱼塘等)、植被(森林、果园、草地、农作物、沼泽、水生植物等)、土地(农田、林地、居民地、厂矿企事业单位用地、沙漠、海岸、荒原、道路等)、山地(丘陵、高山、雪山)等等。从遥感图像上,也能辨别出较小的物体,如一棵树、一个人、一条交通标志线、一个足球场内的标志线等。大量信息的提取,无疑决定了遥感技术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由于遥感技术是从人们一般不能站到的高度去“拍照”,即通过人造卫星、载人飞船、航天飞机和太空站等遥感平台对地球和低层大气进行光学和电子观测,故从宏观视野上,有着人力所不能及的优势。遥感技术可以对一些灾害的形成发展进行全过程监测(如台风、海啸、沙尘暴、雨涝洪水等),从而可以对这些灾害成功地进行预测和防御,减少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而对另一些灾害的发生地点和分布范围进行监测(地震、火灾、病虫害等),可以准确确定灾害发生的位置,使救助人员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灾区,及时进行救援工作。

不同尺度、不同种类的灾害信息系统数据库是灾害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核心内容。灾害信息系统可以为各级政府的管理决策服务,为国家的重大战略服务,为国家和地区的重大工程服务,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服务。例如,重庆市万州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地,是滑坡多发地区。以往无论在三峡库区还是在其他地方,发现有滑坡迹象时,常常因缺乏应急监测手段,未能详细积累数据,错失研究的机会。1998年重庆市万州区建立了地质灾害监测地理信息系统,这是一个能够有效管理各种四维空间(地理坐标和时间变化)数据的信息系统,它以崩滑体等监测对象为基础,把地形、城市规划、监测点分布等空间数据,按其空间位置存入计算机;通过数据库模块、数据分析模块与曲线显示模块,实现监测数据的存储、更新、查询、趋势性分析、绘图显示及输出等功能,向三峡库区的管理提供了真实可信的决策依据。

第二节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一)教学重点

①灾前准备、灾中应急和灾后恢复是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三个核心环节。

②了解灾前准备的两个方面,认识到不同灾种、不同地区的灾前准备是有所区别的。了解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的分布和国家灾害紧急救援队的作用。

③了解灾中应急包括的范围,生命线工程的畅通是灾中应急的保障,交通通行能力是灾中应急的关键,灾害应急预案是灾中应急有效实施的前提。

④了解灾后恢复的目的和主要途径,认识到国家和地方政府救济、民众募捐、世界援助、灾害保险业等不同的救灾方式和作用。

⑤通过学生自己进行的救援演习,认识到应急预案的重要性。

(二)教学难点

灾前准备、灾中应急和灾后恢复的作用分别相当于“未雨绸缪”“雪中送炭”“亡羊补牢”,是灾害救助过程中同等重要的三个核心环节。“未雨绸缪”不能减小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但却可以使灾害造成的危害大大降低,“十分之一法则”是最好的证明。尤其是在灾害损失越来越严重的当代社会,做好灾前准备显得越来越重要。“雪中送炭”是在应急预案的前提下,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快的速度,从死神嘴里抢夺人类的生命和财产。“亡羊补牢”是在灾害平息后,人们以怎样的方式面对灾难留下的残破家园,以高昂的代价换取血的经验,从国民的灾害意识、从国家的预警机制、从当地机构的灾害监测和预报、从灾中应急的速度、从灾后建筑的防灾系数等方面来提高地方的抗灾能力。

第三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一)教学重点

①充分了解个人在自然灾害来临时,有效保存自我生命和救助别人的重要性,树立灾害来临时有效避灾的正确观念。

②掌握地震灾害来临前的避震方案的制定、地震发生时的避震要点、震后自救和互救的一些技巧和原则,使学生认识到在不同的地点应采用不同的避震措施。

③掌握洪水灾害来临前的准备、洪水来临时应采取的措施、抢救落水人员的一些方法。

④掌握风灾、滑坡、泥石流、大雾和沙暴灾害中自救和预防的基本常识,面对灾害能够做到“胸中有数,临灾不乱”。

(二)教学难点

本节内容是和实践联系最紧密的,是提高高中生防灾抗灾能力的实战演习。其实践性、操作性在本书中体现最明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真正使国民树立起防灾减灾的意识是个难点。应结合前面学习的灾害知识,引导学生说出不同地区应树立哪些常发灾害的相应防灾意识。如我国华北地区、西南地区的人们要有防震意识,华南及东南地区的人们要有防洪防台风防海啸的意识,西北牧区的人们要有防雪灾的意识,西南地区的人们还要有防滑坡和泥石流的意识等。因此,在本教材的具体讲授中,教师应根据当地地区的常发灾害进行详细讲解,不仅使学生真正树立起防灾减灾意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学会在灾害中怎样自救和互救。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课堂上讲授,还要联合其他医疗急救部门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演习,否则很容易将这部分内容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003年,中国最大的市民防灾馆在北京大兴区投入使用。走进防灾馆,你可亲身感受“中国唐山大地震”“台湾花莲大地震”“日本阪神大地震”的滋味。虽说是模拟,可面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