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土壤监测-71页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土壤检测方法范文

土壤检测方法范文

土壤检测方法范文土壤检测是为了评估土壤质量和了解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有害物质和微生物群落等关键指标而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和分析方法。

它对于农业、环境保护和土地管理等领域至关重要。

现代土壤检测方法广泛应用于农田管理、环境监测和土壤改良等方面。

接下来,将详细介绍几种常用的土壤检测方法。

一、土壤样品采集土壤样品采集是土壤检测的首要步骤。

正确的样品采集方法可以确保获得代表性的土壤样品。

通常的采样方法是使用土壤钻机或手动工具从一定深度采集土壤样品,并在不同地点进行分析。

在有极高或极低肥力的土壤中,应从不同地方采集多个样品进行混合,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二、土壤理化指标检测1.pH值检测:土壤的pH值是指土壤酸碱度的指标。

常用的方法有玻璃电极电位计、指示剂法和酸碱度试纸法等。

pH值可以影响土壤中的养分有效性和微生物活性,对于植物生长和根系吸收养分起到重要作用。

3.养分含量检测:土壤中的主要养分包括氮、磷和钾等。

常用方法有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机氮的测定方法、叶片分析法、摘果分析法和土壤提取法等。

4.土壤质地检测:土壤质地是土壤中不同粒径的颗粒所占的比例。

土壤质地对于土壤保水能力和透气性具有重要影响。

常用的土壤质地检测方法有触感法、悬浮液法和高频电导率法等。

三、土壤微生物检测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们参与了土壤有机质分解、养分循环和植物病害控制等关键过程。

常用的土壤微生物检测方法包括培养法、特异性酶活性分析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四、土壤重金属和有害物质检测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害物质对土壤环境和作物安全具有潜在的威胁。

常用的土壤重金属和有害物质检测方法有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和分子光谱分析法等。

五、土壤酶活性检测土壤酶活性是评估土壤质量和肥力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常用的土壤酶活性检测方法包括脱氢酶活性测定法、葡萄糖醛酸酯酶活性测定法和酚氧化酶活性测定法等。

六、土壤盐分检测土壤盐分是指土壤中的溶解盐的浓度。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

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 布点方法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量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N为样品数;t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值(附录A);s2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D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土壤监测报告

土壤监测报告

土壤监测报告一、背景介绍。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同时也是微生物和其他生物体的栖息地。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土壤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对土壤进行监测和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二、监测目的。

本次土壤监测的目的在于了解目标区域土壤的污染状况,为环境保护和土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标包括,1. 掌握土壤中重金属、有机物等主要污染物的分布情况;2. 评估土壤的肥力状况和适宜作物种植情况;3. 提出针对性的土壤保护和修复建议。

三、监测方法。

本次监测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首先是野外调查,通过实地采样和调查,获取目标区域土壤的实际情况;其次是实验室分析,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化学分析和生物学检测,获取详细的污染物含量和土壤理化性质数据;最后是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

四、监测结果。

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目标区域土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 重金属污染严重,其中铅、镉等超标严重;2. 有机物含量偏高,存在一定程度的有机污染;3. 酸碱度不平衡,部分土壤呈酸性或碱性;4. 部分区域土壤肥力低下,影响作物生长。

五、建议措施。

针对监测结果,提出以下建议措施,1. 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限制工业废水和废气排放,减少土壤重金属累积;2. 加强有机污染治理,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3. 调整土壤酸碱度,采取中和措施,提高土壤肥力;4. 实施土壤修复,采用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等方法,恢复土壤功能。

六、结论。

本次土壤监测结果表明,目标区域土壤存在一定的污染和退化现象,但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治理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土壤保护和管理,共同努力,为美丽家园做出贡献。

七、参考文献。

1.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2. 《土壤污染与修复》。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一、准备工作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二、布点采样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1.布点方法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2)分块随机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3)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2.基础样品数量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N 为样品数;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D 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2)由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N=t2s2/D2 可变为:N=t2CV2/m2式中:N 为样品数;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CV 为变异系数%,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资料中估计;m 为可接受的相对偏差%,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限定为20%~30% ;没有历史资料的地区、土壤变异程度不太大的地区,一般CV 可用10%~30%粗略估计,有效磷和有效钾变异系数CV 可取50%;3.布点数量土壤监测的布点数量要满足样本容量的基本要求,即上述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是样品数的下限数值,实际工作中土壤布点数量还要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精度和调查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确定;一般要求每个监测单元最少设 3 个点;区域土壤环境调查按调查的精度不同可从、5km、10km、20km、40km 中选择网距网格布点,区域内的网格结点数即为土壤采样点数量;农田采集混合样的样点数量见“混合样采集”;建设项目采样点数量见“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监测采样”;城市土壤采样点数量见“城市土壤采样”;土壤污染事故采样点数量见“污染事故监测土壤采样”;4.样品采集样品采集一般按三个阶段进行:前期采样:根据背景资料与现场考察结果,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分析测定,用于初步验证污染物空间分异性和判断土壤污染程度,为制定监测方案选择布点方式和确定监测项目及样品数量提供依据,前期采样可与现场调查同时进行;正式采样:按照监测方案,实施现场采样;补充采样:正式采样测试后,发现布设的样点没有满足总体设计需要,则要进行增设采样点补充采样;面积较小的土壤污染调查和突发性土壤污染事故调查可直接采样;三、样品制备样品制备对于制备用具以及制备场所均有要求;制备步骤分为风干、粗磨、细磨、分装等;四、分析方法分析方法除规定或推荐的标准方法外,还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分析记录一般要设计成记录本格式,页码、内容齐全,用碳素墨水笔填写详实,字迹要清楚,需要更正时,应在错误数据文字上划一横线,在其上方写上正确内容,并在所划横线上加盖修改者名章或者签字以示负责;分析记录也可以设计成活页,随分析报告流转和保存,便于复核审查;分析记录也可以是电子版本式的输出物打印件或存有其信息的磁盘、光盘等;记录测量数据,要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只保留一位可疑数字,有效数字的位数应根据计量器具的精度及分析仪器的示值确定,不得随意增添或删除;五、结果表征平行样的测定结果用平均数表示, 一组测定数据用Dixon 法、 Grubbs 法检验剔除离群值后以平均值报出;低于分析方法检出限的测定结果以“未检出”报出,参加统计时按二分之一最低检出限计算;土壤样品测定一般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含量较低的镉和汞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并注明检出限数值;分析结果的精密度数据,一般只取一位有效数字,当测定数据很多时,可取两位有效数字;表示分析结果的有效数字的位数不可超过方法检出限的最低位数;关于监测报告:报告名称,实验室名称,报告编号,报告每页和总页数标识,采样地点名称,采样时间、分析时间,检测方法,监测依据,评价标准,监测数据,单项评价,总体结论,监测仪器编号,检出限未检出时需列出,采样点示意图,采样委托者,分析者,报告编制、复核、审核和签发者及时间等内容;六、资料统计与质量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涉及评价因子、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评价因子数量与项目类型取决于监测的目的和现实的经济和技术条件;评价标准常采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区域土壤背景值或部门专业土壤质量标准;评价模式常用污染指数法或者与其有关的评价方法;1.污染指数、超标率倍数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一般以单项污染指数为主,指数小污染轻,指数大污染则重;当区域内土壤环境质量作为一个整体与外区域进行比较或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时除用单项污染指数外,还常用综合污染指数;土壤由于地区背景差异较大,用土壤污染累积指数更能反映土壤的人为污染程度;土壤污染物分担率可评价确定土壤的主要污染项目,污染物分担率由大到小排序,污染物主次也同此序;除此之外,土壤污染超标倍数、样本超标率等统计量也能反映土壤的环境状况;污染指数和超标率等计算公式如下:土壤单项污染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土壤污染物质量标准土壤污染累积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污染物背景值土壤污染物分担率%=土壤某项污染指数/各项污染指数之和×100%土壤污染超标倍数=土壤某污染物实测值-某污染物质量标准/某污染物质量标准土壤污染样本超标率%=土壤样本超标总数/监测样本总数×100%2.背景值及标准偏差评价用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x95%置信度的范围x±2s来评价: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 xI<x-2s,则该元素缺乏或属于低背景土壤;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在 x±2s,则该元素含量正常;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 xI>x+2s,则土壤已受该元素污染,或属于高背景土壤;3.综合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CPI包含了土壤元素背景值、土壤元素标准附录B尺度因素和价态效应综合影响;其表达式:CPI = X 1+ RPE + Y DDMB /Z DDSB式中 CPI 为综合污染指数,X、Y 分别为测量值超过标准值和背景值的数目,RPE 为相对污染当量,DDMB 为元素测定浓度偏离背景值的程度,DDSB 为土壤标准偏离背景值的程度,Z 为用作标准元素的数目;主要有下列计算过程:(1)计算相对污染当量RPE式中 N 是测定元素的数目,Ci 是测定元素 i 的浓度, Cis 是测定元素i 的土壤标准值,n为测定元素i 的氧化数;对于变价元素,应考虑价态与毒性的关系,在不同价态共存并同时用于评价时,应在计算中注意高低毒性价态的相互转换,以体现由价态不同所构成的风险差异性;(2)计算元素测定浓度偏离背景值的程度DDMB式中 CiB 是元素i 的背景值,其余符号同上;(3)计算土壤标准偏离背景值的程度DDSB式中,Z 为用于评价元素的个数,其余符号的意义同上;4综合污染指数计算CPI5评价6污染表征式中,X 是超过土壤标准的元素数目,a、 b、 c 等是超标污染元素的名称,N 是测定元素的数目,CPI 为综合污染指数;。

土壤监测方案设计

土壤监测方案设计

土壤监测方案设计一、引言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农业生产、生态系统稳定以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土壤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因此,土壤监测成为了保护土壤质量、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种土壤监测方案设计,旨在对土壤质量进行全面、科学的监测和评估。

二、目标与目的1. 目标:建立一个有效的土壤监测体系,全面了解土壤的化学、物理和生物特性,及时发现土壤污染和破坏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以保护土壤质量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2. 目的:- 确定土壤监测的主要目标和范围,明确监测内容和方法;- 建立土壤监测网络,确定监测点位和监测频次,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和时效性;- 评估土壤质量,发现和预警土壤污染和破坏的问题,推动土壤修复与保护措施;- 提供科学技术支持,为土壤修复、农业生产和环境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 建立土壤监测数据库,形成长期的监测数据,为土壤研究和管理提供依据。

三、方法与步骤1. 监测内容:- 土壤理化性质:包括土壤水分、质地、有机质含量、酸碱度、养分含量等;- 土壤污染与破坏:包括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土壤酸化、土壤侵蚀等;- 土壤生物活性:包括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土壤动物等;- 土壤水分与流动性:包括土壤持水能力、渗透率等。

2. 监测方法:根据监测内容的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包括采样方法、实验室分析技术等。

应注重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 监测网络:根据不同的监测目的和范围,建立土壤监测网络,确定监测点位和监测频次。

监测点位应覆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区域特征,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

4. 数据处理与评估:采集到的监测数据需要进行处理与评估,建立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划定土壤质量等级和污染风险区域,形成土壤质量评估报告。

5. 技术支持与数据应用:根据监测数据提供科学技术支持,为土壤修复、农业生产和环境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

环境监测:第五章 土壤污染监测

环境监测:第五章 土壤污染监测

1、原生矿物质:它是各种岩石经受不同的 物理风化,仍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其原来的化学组成没有改变。
2、 次生矿物质:它大多是由原生矿物质 经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 ( 二)土壤矿物质的化学组成
土壤矿物质元素的相对含量与地球表面岩
石圈元素的平均含量及其化学组成相似。 岩石圈和土壤的某些元素及其化合物含量 见表。
• 土壤监测的目的
土壤污染事故调查; 背景值调查。
一、资料的收自 社集然 会环 环与境 境调查
1.资料收集
土壤类型


背景值
土地利用
水土流失
自然灾害


地下水


地形地貌


2.污染源调查
• 天然污染源:矿物风化后自然扩散、火山灰
• 人为污染源: 农药、化肥、污灌气、
液、固迁移
重金属
化学污染物
硫化物 氟化物
(四)、土壤有机质

(五)、土壤水和空气

二、土壤背景值
土壤背景值是指在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下,尚未受或少受污 染和破坏的土壤中元素的含量。
土壤元素背景值的表达方式目前还不统一,有几种方法,但我国 用得较多的一种是用土壤样品平均值加减两个标准偏差表示。即:
B = x±2S
5.2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田≤ 旱地≤0.20 0.30 0.30 0.60 1.0
0.15 0.30 0.50 1.0 1.5
15
30
25
20 30
15
40
30
25 40
35
50 100 100 400
35
150 200 200 400
90

环境监测土壤质量监测土壤质量监测

环境监测土壤质量监测土壤质量监测
环境监测与土壤质量监测
目录
• 环境监测与土壤质量监测概述 • 土壤质量监测的应用领域 • 土壤质量监测的指标与标准 • 土壤质量监测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01
环境监测与土壤质量监测 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环境监测是对自然环境中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和测量的过程,以评估环境质量状 况和变化趋势。土壤质量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针对土壤的理 化性质、污染状况等进行监测。
我国土壤质量监测政策与法规的完善建议
针对我国土壤质量监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完善政策与法规的建议和措施,促进土壤质量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和可 持续发展。
政策与法规实施效果的评估
建立政策与法规实施效果的评估机制,定期对政策与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其适应土壤 质量监测工作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
目的
环境监测与土壤质量监测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和监测环境质量,预测环境变化趋 势,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
土壤质量监测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
人体健康
土壤质量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土壤污染 问题,为污染治理和环境修复提供依 据,保护土壤资源。
土壤中的污染物可能通过食物链和直 接接触等方式影响人体健康,土壤质 量监测能够预警和防范土壤污染对人 类健康的危害。
监测标准
根据不同植物生长的需求和土壤类型 ,制定适宜的土壤pH值范围,以确保 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土壤生态系统的平 衡。
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
指土壤提供养分的能力,与土壤有机质、矿物质含量及土壤 结构等有关。
监测标准
定期检测土壤肥力状况,根据作物需求进行合理施肥,以提 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同时避免过度施肥对土壤和环境造成负 面影响。

土壤污染监测

土壤污染监测

采样时间
随时采集
依季节变化或作 物收获期采集
5、采样量
对所得混合样反复按四分法弃取, 最后只需1-2kg。
6、采样注意事项
采样点不能设在田边、沟边、路边或肥堆边 详细记录现场采样点的具体情况 现场填写标签两张,一张放入样品袋内,一
张贴在样品袋上。
7、土壤背景值样品采集
注意土壤类型和母质成土过程的相似性 在水土流失严重或表土被破坏处不设采样点 远离污染源,离公路、铁路300m以上 选择土壤类型特征明显的地点挖掘土壤剖面 在耕地上采样,选择人为活动少的为采样单元


用浓硫酸纯化,以除去腐殖质。

GC测定(电子捕获检测器)

定 2、三氯乙醛的测定
新鲜土样,用水提取
GC测定
3、油份的测定

总油份:氯仿提取

非皂化物(芳烃烷烃):用乙醇-NaOH处理,
物 测
石油醚萃取
定 4、酚(焦化废水)的测定
用浓硫酸直接蒸馏、分离
用4-氨基安替比林-氯仿萃取,比色测定
土壤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 具有吸附性能、缓冲性能、络合性能等
土壤环境背景值(本底值)
概念:在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下,尚未 受或少受污染和破坏的土壤中元素的含量。
是一个相对概念,判断土壤的污染程度是用 相对的方法,即污染区某物质含量与本底值 进行比较(全国土壤背景值)。
土壤污染的类型及特点
制备方法 (1000mg/L)
1.3203 溶于少量20%NaOH中,加2mLH2SO4,用水定容至1L
1.0000 1.1423 1.0000 2.8290 1.0000 1.2518 1.0000 1.5990 1.0000

环境监测第五章、土壤监测

环境监测第五章、土壤监测

细菌
放线菌
蚯蚓 线虫
土壤微生物和动物
11
4、土壤水分
土壤中各种形态的 存在于土壤空隙中。 指土壤中各种形态的水,存在于土壤空隙中。土 壤水是含有复杂溶质的稀溶液, 壤水是含有复杂溶质的稀溶液,因此常将土壤水 及其所含溶质称为土壤溶液。 及其所含溶质称为土壤溶液。 作用:对土壤中物质的迁移转化及土壤的形成过 物质的迁移转化及 作用:对土壤中物质的迁移转化 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土壤的“血液” 程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土壤的“血液”;土壤溶 液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和养分的主要供给源 来源:雨、雪、地表径流、农田灌溉及地下水 地表径流、 来源:
di = Xi − X
相对偏差
di = X
1 d = n
n

di
d = X 19
i =1
相对平均偏差: 相对平均偏差:平均偏差与算数均值 相对平均偏差 之比
※相关知识
测定数据分别为X 测定数据分别为 1,X2,…Xn-1,Xn 几何平均值
M =
n
X 1∗ X 2 ∗ ⋅⋅⋅∗ Xn
n
−1
∗ Xn
n
差方和: 差方和:绝对偏差的平方和 S =
∑d
i =1
2
i
=
∑ (X
i =1
i
− X)
n
2
算数标准偏差(样本标准偏差):差 ):差 算数标准偏差(样本标准偏差): 方和除以自由度开根号
n
s =
几何标准偏差: 几何标准偏差:
S = n −1
n

Xi2 −
(∑ X i) 2
i =1
i =1
n
n −1
n
D =

环境监测_05土壤的监测

环境监测_05土壤的监测


1.4 土壤水分 土壤水是土壤中各种形态水的总称,是土 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和灌溉。在地下水位接近地面(2~3m)的 情况下,地下水也是上层土壤水分的重要 来源。此外,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为 土壤水分。土壤水分对土壤中物质的转化 过程和土壤形成过程起着决定作用。土壤 水及其所含的溶质称为土壤溶液。土壤溶 液是植物生长所需水分和养分的主要供给 源。土壤水的来源有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
项目五 土壤的监测


土壤监测任务书

【任务目标】 土壤监测工作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受 领任务——明确目的——现场调查——方 案设计—— 采集样品——运送保存——样 品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 综合评价等内容,最后编写监测报【任务目标】 土壤监测工作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受 领任务——明确目的——现场调查——方 案设计—— 采集样品——运送保存——样 品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 综合评价等内容,最后编写监测报告,并 按规定程序报出。



【工作情境】 工作地点:监测实训室、校外某农田 工作场景:环保系统要对某农田的某次污 染事故调查或长期进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 主要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预处理、 分析和监测报告的书写等工作。

一、概述 1 土壤组成 土壤环境是由固、液、气三相物质组成的 多相分散体系。固相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 和有机体(动植物残体及其转化物、土壤 动物及微生物)。固相物质之间是形状、 大小不同的孔隙,在孔隙中存在着液相物 质(水溶液)和气相物质(空气)。三相 物质所占土壤容积比例因土壤类型不同而 异。通常,固相物质约占土壤总容积的 50%,液相和气相之和约占50%。

常见原生矿物有四大类:①硅酸盐类,包 括钾长石、钠长石、钙长石、白云母、黑 云母、角闪石、阳起石、透闪石、普通辉 石、透辉石、橄榄石、方解石等;②氧化 物类,包括石英、赤铁矿、磁铁矿、钛铁 矿等;③硫化物类,包括黄铁矿(FeS2)等; ④磷酸盐类,包括氟磷灰石、氯磷灰石等。 原生矿物构成了土壤的骨架,砂粒和粉粒 为土壤环境提供了矿质元素。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区域土壤背景、农田土壤环境、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土壤污染事故等类型的监测。

根据该技术规范的要求可大致归纳出土壤环境监测所要具备的要点:采样准备——布点与样品数容量——样品采集——样品流转——样品制备——样品保存——土壤分析测定——分析记录与监测报告——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采样准备1.1组织准备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由具有野外调查经验且掌握土壤采样技术规程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采样组,采样前组织学习有关技术文件,了解监测技术规范。

1.2资料收集收集包括监测区域的交通图、土壤图、地质图、大比例尺地形图等资料,供制作采样工作图和标注采样点位用。

收集包括监测区域土类、成土母质等土壤信息资料。

收集工程建设或生产过程对土壤造成影响的环境研究资料。

收集造成土壤污染事故的主要污染物的毒性、稳定性以及如何消除等资料。

收集土壤历史资料和相应的法律(法规)。

收集监测区域工农业生产及排污、污灌、化肥农药施用情况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气候资料(温度、降水量和蒸发量)、水文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遥感与土壤利用及其演变过程方面的资料等。

1.3现场调查现场踏勘,将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利用,丰富采样工作图的内容。

1.4采样器具准备1.1.1工具类:铁锹、铁铲、圆状取土钻、螺旋取土钻、竹片以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等。

1.1.2器材类:GPS、罗盘、照相机、胶卷、卷尺、铝盒、样品袋、样品箱等。

1.1.3文具类:样品标签、采样记录表、铅笔、资料夹等。

1.1.4安全防护用品: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药品箱等。

1.1.5采样用车辆1.5监测项目与频次监测项目分常规项目、特定项目和选测项目;监测频次与其相应。

常规项目:原则上为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标准土壤环境监测技术标准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为了到达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防止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时机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展比拟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那么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

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布点方法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展随机抽样的方法?。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那么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局部〔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根底样品数量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用以下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N 为样品数;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D 为可承受的绝对偏差。

《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

《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1、土壤质量现状监测监测土壤质量标准要求测定的项目,判断土壤是否被污染及污染水平,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2、土壤污染事故监测调查分析主要污染物,确定污染来源、范围、程度(一般指突发和大量污染为主)。

3、污染物土地处理的动态监测在进行污水、污泥土地利用、固体废弃物的土地处理过程中,对残留的污染物进行定点长期动态监测,既能充分利用土地的净化能力,又可防止土壤污染4、土壤背景值调查通过分析测定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确定这些元素的背景值水平和变化。

二、资料收集1、自然环境土壤类型、植被、区域土壤元素背景值、土地利用、水土流失、自然灾害、水系、地下水、地质、地形地貌、气象等。

2、社会环境工农业生产布局、工业污染源种类及分布、污染物种类及排放途径和排放量、农药和化肥使用状况、污水灌溉及污泥施用状况、人口分布、地方病等。

3、历史情况三、监测项目:根据监测目的与相关标准背景值:测定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污染事故监测: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项目;土壤质量监测:影响自然生态、植物正常生长、人体健康项目《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定必测(11项)、选择必测、选择项目----考试时必须写出是根据《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四、采样点的布设:不均匀性,多点布设布设原则1、合理划分采样单元,监测面积较大,需要划分若干个采样单元,在不污染影响的地方选2、择对照采样单元,同单元的差别尽量缩小。

对于土壤污染监测;坚持哪里有污染在哪里布点,优先布设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地方。

3、采样点不能设在田边、沟边、路边、堆肥周边及水土流失严重或表层土被破坏处覆盖不同土壤类型:1、大气污染型:布点以污染源为中心,考虑当地风向、风速及污染强度等因素2、污灌型:水流的路径和距离、时间3、化肥、农药引起:特点是分布比较均匀广泛对于污染较重—布点较密土壤污染发生原因,对于非污染区、同类土壤中布设一或几个对照采样单元采样点的布设:全面,依污染情况和监测目的而定(采样点的数量可以不写)采样点布设方法1、对角线布点法:适用范围:面积小、地势平坦、污水灌溉。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区域土壤背景、农田土壤环境、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土壤污染事故等类型的监测。

根据该技术规范的要求可大致归纳出土壤环境监测所要具备的要点:采样准备——布点与样品数容量——样品采集——样品流转——样品制备——样品保存——土壤分析测定——分析记录与监测报告——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采样准备1.1组织准备由具有野外调查经验且掌握土壤采样技术规程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采样组,采样前组织研究有关技术文件,了解监测技术规范。

1.2资料收集收集包括监测区域的交通图、土壤图、地质图、大比例尺地形图等资料,供制作采样工作图和标注采样点位用。

收集包括监测区域土类、成土母质等土壤信息资料。

收集工程建设或生产过程对土壤造成影响的环境研究资料。

收集造成土壤污染事故的主要污染物的毒性、稳定性以及如何消除等资料。

收集土壤历史资料和相应的法律(法规)。

收集监测区域工农业生产及排污、污灌、化肥农药施用情况资料。

搜集监测区域天气资料(温度、降水量和蒸发量)、水文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遥感与土壤利用及其演变过程方面的资料等。

1.3现场调查现场踏勘,将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利用,丰富采样工作图的内容。

1.4采样器具准备1.1.1工具类:铁锹、铁铲、圆状取土钻、螺旋取土钻、竹片以及适合非凡采样要求的工具等。

1.1.2器材类:GPS、罗盘、照相机、胶卷、卷尺、铝盒、样品袋、样品箱等。

1.1.3文具类:样品标签、采样记录表、铅笔、资料夹等。

1.1.4安全防护用品: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药品箱等。

1.1.5采样用车辆1.5监测工程与频次监测工程分常规工程、特定工程和选测工程;监测频次与其相应。

常规工程:原则上为GB 《土壤情况质量标准》中所要求把握的净化物。

特定工程:GB 《土壤情况质量标准》中未要求把握的净化物,但根据当地情况净化状况,确认在土壤中积累较多、对情况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的净化物,大概净化事故对土壤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物质,具体项目由各地自行确定。

土壤监测方案

土壤监测方案

土壤监测方案1. 引言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其质量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了解土壤的性质和健康状况对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土壤监测方案,以帮助农民、农业专家和研究人员监测土壤的质量和变化。

2. 目标本土壤监测方案的目标是提供一种简单、经济、可行的方法,用于定期监测土壤质量和变化。

通过对土壤进行分析和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土壤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3. 方法3.1 采样首先,选取代表性的土壤样品,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采样时应遵循以下步骤:•划定采样区域:根据农田的实际情况,划定采样区域。

对于大田作物,可以根据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或农田管理措施划分采样区域。

•划分采样网格:根据采样区域的大小和土壤变异的特点,将采样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网格。

每个网格的大小根据土壤类型和异质性的程度确定。

•采集土壤样品:在每个网格中,随机选取若干个固定的采样点,然后在每个采样点上采集土壤样品。

采样时应根据土壤层次将土壤分为不同的标本,并保持每个标本的完整性。

3.2 实验室分析土壤样品采集后,需要进行实验室分析,以获取土壤的各项性质和指标。

常见的土壤分析指标包括:•土壤质地:通过粒径分析可以确定土壤的质地,即砂、粉砂、壤土、粉壤、粘土等。

•营养元素含量:包括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的含量,可以用于评估土壤的肥力状况。

•pH 值:土壤的酸碱性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养分吸收具有重要影响。

•有机质含量:有机质对土壤的保水性、保肥性和抗逆性具有重要影响。

3.3 数据分析在实验室分析得到土壤样品的各项指标后,可以进行数据分析,以获取土壤质量和变化的相关信息。

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计算土壤各项指标的均值、标准差、最小值和最大值等,用于描述土壤的整体情况。

•相关性分析:通过计算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评估各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了解影响土壤质量的主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土壤矿物质的组成 (1)原生矿物质:岩石经过物理风化作用被 破碎形成的碎屑,其原来的化学组成没有改变。 (2)次生矿物质:原生矿物质经过化学风化 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均有所 改变。
2.土壤化学组成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八大元素含 量约占96%以上,与岩石中各元素的含量相似。 3.土壤机械组成 指不同大小颗粒(沙砾、粉粒、黏粒)的相对 含量。不同粒径的矿物质颗粒的成分和物理化学性 质有很大差异,如对污染物的吸附、解吸和迁移、 转化能力,有效含水量及保水、保温能力等。 我国土壤质地分类参见表5.1;国际制土壤质地 分类见表5.2。
二、土壤的基本性质
(一) 吸附性
与土壤中存在的胶体物质密切相关。 土壤胶体:
无机胶体 有机胶体 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对有机污染物(如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和无 机污染物(如Hg2+、Pb2+、Cu2+、Cd2+等重金属离 子)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或离子交换吸附能力。
(二) 酸碱性
土壤的酸碱度可以划分为九级:
第五章 土壤质量监测
第一节 土壤基本知识 第二节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第三节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加工管理 第四节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第五节 土壤污染物的测定
第一节 土壤基本知识
一、土壤组成
土壤是指陆地地表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 松表层。它介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 间,是环境中特有的组成部分。土壤是由矿物质、 动植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物质、土壤生物、水分 和空气等固、液、气三相组成的。
由进入土壤的植物、动物、微生物残体及施入土 壤的有机肥料经分解转化逐渐形成,通常可分为 非腐殖物质和腐殖物质两类;是土壤 形成的重要 基础,与土壤矿物质共同构成土壤的固相部分。
土壤有机质中含有大量营养元素,分解后可提供 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 有机质腐解后形成的腐殖质,能把土粒粘结成团 粒结构。这种结构保水、保肥能力强,类似储存 水肥的小仓库,随时供给植物吸收利。有机质 是微生物的食物,土壤有机质丰富而其他条件又 适宜时,就能促进微生物的旺盛活动。
(三)土壤生物
土壤中生活的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 藻类等)及动物(原生动物、蚯蚓、线虫类等) 对进入 土壤的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及无机污染物(如重金属) 的形态转化起着主导作用,是土壤净化功能的主要 贡献者。
蚯蚓
放线菌
细菌
线虫
图5.1 土壤微生物和动物
(四) 土壤溶液
土壤水分及其所含溶质的总称,溶有土壤中可 溶成分的稀溶液,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降雪、 地表径流、灌溉、地下水。
类 别
黏壤土 类
黏土类
质地名称
砂土及壤质砂土 砂质壤土 壤土 粉砂质壤土 砂质黏壤土 黏壤土 粉砂质黏壤土 砂质黏土 壤质黏土 粉砂质黏土 黏土 重黏土
各级土粒质量分数/%
黏粒
粉沙砾
沙砾
(<0.002mm) (0.002~0.02mm) (0.02~2mm)
0~15
0~15
85~100
0~15
0~45
河流 雾
农田灌溉

图5.2 土壤溶液的来源
雨 浅层地下水
(五) 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存在于未被水分占据的土壤孔隙中, 来源于大气、生物化学反应和化学反应产生的 气体(如甲烷、硫化氢、氢气、氮氧化物、二氧 化碳等)。
积水的土壤通气不良,导致对植物的危害,茶 树最忌积水,积水的土壤不应用于种茶树。
单元中的一个统计量的特征值。 背景值(地质学):指在各区域正常地质地理
条件和地球化学条件下元素在各类自然体中的 正常含量。 环境科学上:指在未受或少受人类影响的情况 下,尚未受或少受污染和破坏的土壤中元素的 含量。
pH<4.5为极强酸性土;pH=4.5~5.5为强酸性土; pH>5.5~6.0为酸性土;pH>6.0~6.5为弱酸性土; pH>6.5~7.0为中性土;pH>7.0~7.5为弱碱性土; pH>7.5~8.5为碱性土;pH>8.5~9.5为强碱性土; pH>9.5为极强碱性土。
中国土壤的pH大多在4.5~8.5范围内,并呈东 南酸西北碱的规律。土壤的酸碱性直接或间接地影 响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非腐殖物质:包括糖类化合物(如淀粉、纤维素 等)、含氮有机合物及有机磷和有机硫化合物。
腐殖物质:是植物残体中稳定性较大的木质素及 其类似物在微生物作用下,部分被氧化形成的一 类特殊的高分子聚合物,具有芳环结构,苯环周 围连有多种官能团,如羧基、羟基、甲氧基及氨 基等,使之具有表面吸附、离子交换、络合、缓 冲、氧化还原作用及生理活性等性能。
土壤
矿物质(质量占固相
总质量的95%~98%)
土壤固相
(占容积的50%)
有机质和生物(质量 占固相总质量的2%~
5%)
土壤溶液
空隙
空气
土壤溶液和空气占土壤总体积的50%, 且二者之间经常处于彼此消长的状态。
(一) 土壤矿物质
土壤矿物质是由岩石经风化而来的,一般占土 壤固体部分质量的95%~98%。矿物质直接影响土 壤性质,又是植物矿质养分的主要来源,故同土壤 肥力有密切关系。
55~85
0~15
35~45
40~55
0~15
45~100
0~55
15~25
0~30
55~85
15~25
20~45
30~55
15~25
45~85
0~40
25~45
0~20
55~75
25~45
0~45
10~55
25~45
45~75
0~30
45~65
0~35
0~55
65~100
0~35
0~35
(二)土壤有机质
(三) 氧化-还原性
因土壤中含有氧化性和还原性无机物质和有机物 质,使其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可以用氧化还原电位 (Eh)来衡量。
Eh>300mV:氧化体系起主导作用,土壤处于氧 化状态。
Eh<300mV:还原体系起主导作用,土壤处于还 原状态。
三、土壤背景值
判断土壤是否受到污染或污染程度的标准。 土壤背景值又称土壤本底值,它代表一定环境
表5.1 我国土粒分级标准
颗粒名称
石块
石砾
粗砾 细砾
沙砾
粗沙砾 细沙砾
粉粒
粗粉粒 细粉粒
黏粒
粗黏粒 细黏粒
粒径/mm >10 10~3 3~1
1~0.25 0.25~0.05 0.05~0.01 0.01~0.005 0.005~0.001
<0.001
表5.2 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
质地分类 砂土类 壤土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