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方案
《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1、土壤质量现状监测监测土壤质量标准要求测定的项目,判断土壤是否被污染及污染水平,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2、土壤污染事故监测调查分析主要污染物,确定污染来源、范围、程度(一般指突发和大量污染为主)。
3、污染物土地处理的动态监测在进行污水、污泥土地利用、固体废弃物的土地处理过程中,对残留的污染物进行定点长期动态监测,既能充分利用土地的净化能力,又可防止土壤污染4、土壤背景值调查通过分析测定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确定这些元素的背景值水平和变化。
二、资料收集1、自然环境土壤类型、植被、区域土壤元素背景值、土地利用、水土流失、自然灾害、水系、地下水、地质、地形地貌、气象等。
2、社会环境工农业生产布局、工业污染源种类及分布、污染物种类及排放途径和排放量、农药和化肥使用状况、污水灌溉及污泥施用状况、人口分布、地方病等。
3、历史情况三、监测项目:根据监测目的与相关标准背景值:测定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污染事故监测: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项目;土壤质量监测:影响自然生态、植物正常生长、人体健康项目《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定必测(11项)、选择必测、选择项目----考试时必须写出是根据《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四、采样点的布设:不均匀性,多点布设布设原则1、合理划分采样单元,监测面积较大,需要划分若干个采样单元,在不污染影响的地方选2、择对照采样单元,同单元的差别尽量缩小。
对于土壤污染监测;坚持哪里有污染在哪里布点,优先布设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地方。
3、采样点不能设在田边、沟边、路边、堆肥周边及水土流失严重或表层土被破坏处覆盖不同土壤类型:1、大气污染型:布点以污染源为中心,考虑当地风向、风速及污染强度等因素2、污灌型:水流的路径和距离、时间3、化肥、农药引起:特点是分布比较均匀广泛对于污染较重—布点较密土壤污染发生原因,对于非污染区、同类土壤中布设一或几个对照采样单元采样点的布设:全面,依污染情况和监测目的而定(采样点的数量可以不写)采样点布设方法1、对角线布点法:适用范围:面积小、地势平坦、污水灌溉。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 -2004)
在农田耕作层采集若干点的等量耕作层土壤并经混合均匀后的土壤样品,组成混合样的分 点数要在 5~20 个。 3.9 监测类型 monitoring type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规范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起草。 本规范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解释。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
4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
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本规范染事故
本电子版内容如与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的标准文本有出入,以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 的文本为准。
HJ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HJ/T 166 -2004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oi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2004-12-09 发布
等类型的监测。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本规范中引用而构成本规范的条文。本规范出版时,所示版
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6266 土壤中氧化稀土总量的测定 对马尿酸偶氮氯膦分光光度法 GB7859 森林土壤 pH 测定 GB8170 数值修约规则 GB10111 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 GB13198 六种特定多环芳烃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GB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1.1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 GB/T14550 土壤质量 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GB/T17134 土壤质量 总砷的测定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17135 土壤质量 总砷的测定 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17136 土壤质量 总汞的测定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7137 土壤质量 总铬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7138 土壤质量 铜、锌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7140 土壤质量 铅、镉的测定 KI-MIBK 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7141 土壤质量 铅、镉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JJF1059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 NY/T395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GHZB XX 土壤环境质量调查采样方法导则(报批稿) GHZB XX 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制样方法(报批稿)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方案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方案一、背景和目的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植物生长和环境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由于工业、农业和城市化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土壤环境质量受到了严重威胁。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方案,对于及时发现土壤环境质量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修复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监测指标和方法1.监测指标根据土壤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要求,监测指标应包括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有机物、氮、磷等关键指标。
同时,也需结合实际情况,添加相应指标进行监测。
2.监测方法(1)重金属元素检测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先进方法进行监测。
(2)有机物检测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先进方法进行监测。
(3)氮磷检测方法:采用红外光谱法、光谱分析法等进行监测。
三、监测设备和设施1.监测设备根据监测指标和方法的要求,应配备先进的土壤环境监测设备,包括原子吸收光谱仪、质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
2.监测设施(1)标准土壤采样器:用于采集土壤样品,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2)样品处理设施:包括土壤样品的干燥、研磨、过筛等处理设备。
(3)实验室设施:配置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包括电子分析天平、恒温恒湿培养箱、压力釜等。
四、监测方案和流程1.土壤样品采集按照规定的土壤采样点进行采样,采样深度和样品数量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样品处理(1)去除杂质:清洗土壤样品,去除表面的杂质和有机物。
(2)干燥处理:将土壤样品进行干燥,保证后续分析的准确性。
(3)研磨处理:将土壤样品研磨成粉末状,方便后续分析。
3.检测分析根据监测指标使用相应的监测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监测结果。
4.数据处理与评价将分析得到的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价土壤环境质量。
五、质量控制与管理1.校准和验证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校准和验证,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包括样品标识、标样管理、实验室管理等,对实验室人员的操作进行培训和考核。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区域土壤背景、农田土壤环境、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土壤污染事故等类型的监测。
根据该技术规范的要求可大致归纳出土壤环境监测所要具备的要点:采样准备——布点与样品数容量——样品采集——样品流转——样品制备——样品保存——土壤分析测定——分析记录与监测报告——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采样准备1.1组织准备由具有野外调查经验且掌握土壤采样技术规程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采样组,采样前组织学习有关技术文件,了解监测技术规范。
1.2资料收集收集包括监测区域的交通图、土壤图、地质图、大比例尺地形图等资料,供制作采样工作图和标注采样点位用。
收集包括监测区域土类、成土母质等土壤信息资料。
收集工程建设或生产过程对土壤造成影响的环境研究资料。
收集造成土壤污染事故的主要污染物的毒性、稳定性以及如何消除等资料。
收集土壤历史资料和相应的法律(法规)。
收集监测区域工农业生产及排污、污灌、化肥农药施用情况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气候资料(温度、降水量和蒸发量)、水文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遥感与土壤利用及其演变过程方面的资料等。
1.3现场调查现场踏勘,将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利用,丰富采样工作图的内容。
1.4采样器具准备1.1.1工具类:铁锹、铁铲、圆状取土钻、螺旋取土钻、竹片以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等。
1.1.2器材类:GPS、罗盘、照相机、胶卷、卷尺、铝盒、样品袋、样品箱等。
1.1.3文具类:样品标签、采样记录表、铅笔、资料夹等。
1.1.4安全防护用品: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药品箱等。
1.1.5采样用车辆1.5监测项目与频次监测项目分常规项目、特定项目和选测项目;监测频次与其相应。
常规项目:原则上为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
特定项目: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未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但根据当地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土壤中积累较多、对环境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的污染物,或者污染事故对土壤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物质,具体项目由各地自行确定。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3篇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第一篇:土壤监测技术规范概述土壤监测技术是指对土壤质量及其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监测、评价和管理的技术体系。
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土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而土壤监测技术规范则是指规范化的土壤监测方法和标准。
它能够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有助于实现土壤环境保护的有效管理。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监测对象:确定监测的土壤种类、深度和监测点的设置位置。
2.监测参数:根据监测目的和土壤特性,确定监测指标,如pH值、有机质含量、氮、磷、钾等元素和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含量。
3.监测方法:确定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的选择、使用和维护管理。
4.监测频次:根据监测目的和土壤特性,确定监测频次和周期,如季节性、年度性或不定期性。
5.监测数据处理和分析:根据监测目的和要求,处理监测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提供相关建议。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对于土壤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土壤管理和土壤治理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
为了保证土壤质量安全,需要高度重视土壤监测技术规范的制定和实施,不断完善和改进技术规范,加强对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应用。
第二篇:土壤监测技术规范的制定土壤监测技术规范的制定应该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同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需要。
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监测对象:根据国家和地方标准,确定监测对象,包括土壤种类、深度和监测点的设置位置。
2.确定监测参数:根据监测对象特点和监测目的,确定监测指标和参数,如pH值、有机质含量、氮、磷、钾等元素和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含量,同时还应该明确监测的样品数量、采样时间和采样深度等。
3.确定监测方法:根据监测参数和现有技术条件,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主要包括采样方法、分析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同时要求设备的选型和使用应满足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
4.确定监测频次:根据监测目的和土壤特性,确定监测频次和周期,如季节性、年度性或不定期性。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监测技术规范是为了保护土壤资源,确保农田生产的安全和有效性,减少土壤污染的产生和传播。
以下是土壤监测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土壤采样方法1. 土壤采样应选择代表性样点进行,避免盲目地选择采样点。
样点的选择应考虑土壤类型、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
2. 土壤采样应按照分层分区原则进行,从表层到下层逐渐采样。
3. 采取钻孔法或镐锹法采样,采样深度应根据需要确定,并在采样过程中避免外界污染。
二、土壤分析方法1. 土壤样品应选择专业实验室进行分析,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样品分析项目应包括土壤真实性(如有机质含量、水分含量、颗粒组成等)和土壤污染程度(如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等)两方面。
3. 分析方法应符合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确保结果具有可比性。
4. 土壤分析结果应及时提供给农户或农田管理者,以便进行合理的土壤调理和农业生产。
三、土壤监测数据管理1. 土壤监测数据应建立统一的数据库进行管理,包括采样点位置、采样时间、采样深度、分析结果等信息。
2. 数据管理应定期进行更新和维护,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3. 数据应采用标准化的格式进行存储和传输,以便于数据的共享和利用。
四、土壤监测结果的解释与应用1. 土壤监测结果应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周边环境等因素,评估土壤的质量状况和污染程度。
2. 解释结果应针对不同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政策建议,以便各方能够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土壤保护和治理。
五、土壤监测的质控与质量保证1. 土壤监测应建立相应的质控体系,包括质量控制样品的使用、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和数据的质量保证等。
2. 监测过程中应制定相关的质量控制程序,并记录监测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六、报告与信息的发布1. 土壤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应及时生成监测报告。
2. 监测报告应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呈现结果,同时提供相应的解释和建议。
3. 监测报告应及时发布,并向相关的农户、农田管理者和政府部门提供,以便采取相应的行动。
最新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
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布点方法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量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N 为样品数;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D 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标准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区域土壤背景、农田土壤环境、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土壤污染事故等类型的监测。
根据该技术规范的要求可大致归纳出土壤环境监测所要具备的要点:采样准备——布点与样品数容量——样品采集——样品流转——样品制备——样品保存——土壤分析测定——分析记录与监测报告——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采样准备1.1组织准备由具有野外调查经验且掌握土壤采样技术规程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采样组,采样前组织学习有关技术文件,了解监测技术规范。
1.2资料收集收集包括监测区域的交通图、土壤图、地质图、大比例尺地形图等资料,供制作采样工作图和标注采样点位用。
收集包括监测区域土类、成土母质等土壤信息资料。
收集工程建设或生产过程对土壤造成影响的环境研究资料。
收集造成土壤污染事故的主要污染物的毒性、稳定性以及如何消除等资料。
收集土壤历史资料和相应的法律(法规)。
收集监测区域工农业生产及排污、污灌、化肥农药施用情况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气候资料(温度、降水量和蒸发量)、水文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遥感与土壤利用及其演变过程方面的资料等。
1.3现场调查现场踏勘,将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利用,丰富采样工作图的内容。
1.4采样器具准备1.1.1工具类:铁锹、铁铲、圆状取土钻、螺旋取土钻、竹片以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等。
1.1.2器材类:GPS、罗盘、照相机、胶卷、卷尺、铝盒、样品袋、样品箱等。
1.1.3文具类:样品标签、采样记录表、铅笔、资料夹等。
1.1.4安全防护用品: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药品箱等。
1.1.5采样用车辆1.5监测项目与频次监测项目分常规项目、特定项目和选测项目;监测频次与其相应。
常规项目:原则上为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
特定项目: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未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但根据当地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土壤中积累较多、对环境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的污染物,或者污染事故对土壤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物质,具体项目由各地自行确定。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
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布点方法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量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N 为样品数;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D 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一、概述土壤环境监测是指对土壤环境进行系统观测、测量和分析的过程,旨在了解土壤质量以及对土壤环境产生影响的因素。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是指规范土壤环境监测工作所需遵循的原则和标准,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土壤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采样与处理(1)采样方法采样是土壤环境监测的第一步,确保采集到具有代表性的样品。
采样方法应根据监测目的和要求进行选择,常用的采样方法包括划定网格采样、随机采样以及人工设置采样点等。
采样时应注意避免人为因素对土壤样品的污染。
(2)采样地点采样地点的选择应考虑土壤环境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潜在影响因素,尽可能涵盖不同土壤类型、地貌类型和土壤利用方式。
(3)采样设备采样设备应符合监测目的和要求,保证采样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常用的采样设备有不锈钢土壤钻和土壤取样器等,应保持设备的清洁、无锈蚀和无污染。
(4)采样时间采样时间要选择适当的季节和气象条件,尽可能避免极端天气和短期内的强降雨,以降低资料的误差。
三、样品分析与检测(1)样品保存样品在采样后应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如无法及时送检,需将样品密封并储存于低温环境中,以防止样品中微生物、化学物质的变化。
(2)分析方法分析方法应根据监测目标和需求来选择,常用的土壤分析方法包括土壤理化性质分析、重金属含量分析、有机物含量分析、氮磷钾含量分析等。
(3)仪器设备分析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应具备高精度、高灵敏度和高稳定性,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四、数据分析与解读(1)质控体系质量控制体系是确保监测数据准确性的重要环节,应包括标准曲线的建立、质控样品的加入、复检和验证等。
(2)数据有效性评估对于获得的监测数据进行有效性评估,包括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可比性等方面的评估,同时考虑是否满足监测目的。
(3)数据解读基于有效且可靠的监测数据,结合土壤环境研究和监测目的,进行数据的解读和分析,明确土壤环境质量和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和管理措施。
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一、监测目的与意义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土壤环境监测旨在了解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估土壤污染状况,为土壤污染防治、土壤资源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范围与对象1. 监测范围:本技术规范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类土壤环境监测工作,包括农田、林地、草地、城市绿地、工业用地、矿区、污染场地等。
2. 监测对象:主要包括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生物指标等。
三、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1. 采样方法(1)点位布设:根据监测目的、土壤类型、污染特征等因素,合理布设监测点位。
(2)采样时间:原则上在土壤污染风险较高的季节进行采样。
(3)采样深度:根据监测目的和土壤特性,确定采样深度,一般为020cm、2040cm、4060cm等。
(4)采样量:确保采样量满足分析测试需求,一般为1kg左右。
2. 样品处理与保存(1)样品处理:将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风干、研磨、过筛等处理。
(2)样品保存:将处理后的土壤样品放入清洁、干燥的容器中,密封保存,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3. 分析测试方法(1)重金属: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
(2)有机污染物:采用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气质联用法等。
(3)无机污染物:采用离子色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等。
四、监测结果评价与报告编制1. 评价标准:依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18)等国家标准进行评价。
2. 结果表述:监测结果应包括监测项目、监测值、标准限值、超标情况等。
3. 报告编制:监测报告应包括监测背景、监测方法、监测结果、评价结论等内容,报告要求真实、准确、完整。
五、监测质量控制与保证1. 人员培训:监测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定期参加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2. 仪器设备:确保监测仪器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定期进行检定、校准,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一、前言土壤是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资源,也是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破坏,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解决土壤污染问题,保障公共安全和生态环境,土壤监测技术规范已成为一个必须严格遵守的规范。
本文将探讨土壤监测技术规范的内容和实施方法,希望为广大工作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土壤监测技术规范的定义与分类土壤监测技术规范是指通过采集土壤样品,并对土壤中存在的污染物质进行检测、分析和评价的一系列工作。
通常将土壤监测技术规范分为以下几类:1.土壤环境基线监测技术规范:对目标土壤区域范围内未受污染的土壤进行取样、分析,以获得该区域土壤环境的基础数据,对比后续取样结果,以判断土壤污染的来源和程度。
2.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对目标土壤区域范围内受污染土壤进行采样、分析,以评价土壤环境质量,并采取相应的污染治理和修复措施。
3.农田土壤质量监测技术规范:对农业生产地区范围内的耕地进行周期性、定点的土壤质量监测,以掌握农田土壤质量状况,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土地可持续发展。
4.固废污染场地土壤监测技术规范:对既有的废弃物堆放地、场地等进行鉴定和评价,以了解污染物分布情况、扩散跟踪情况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以引导治理与修复。
三、土壤监测技术规范的采样原则采集正确、代表性的土壤样品是土壤监测工作的关键。
建立正确的采样方案和实施过程需要遵守以下原则:1.按照采样目的、采样点特征、土壤垂直层次等考虑,确定采样层数和深度。
2.根据采样目的和监测要求,选择采样点位和数量,保证采样点位均匀分布、代表性好。
3.认真选择采样工具,采样工具表面处理要干净,采样样品上不污染。
4.遵守现场处理要求,采样前必须做好现场标识,防止混淆和丢失。
5.采样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洁净程序,避免污染。
6.采样后,应在规定时间内送达实验室进行分析检测,避免样品变质和影响检测结果。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方案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含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剖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论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主要准备工具,器械,器具等。
二、布点采样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别。
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拥有好的代表性,一定防止全部主观要素,使构成整体的个体有相同的时机被选入样品,即构成样品的个体应该是随机地取自整体。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互相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该有相同的个体构成,不然样本大的个体所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构成的样品。
因此“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拥有相同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布点方法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红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的获取能够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对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 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方法》。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整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依据采集的资料,假如监测地区内的土壤有显然的几种种类,则可将区域分红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别较显然。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假如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成效可能会适得其反。
3)系统随机将监测地区分红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区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类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假如地区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目1)由均方差和绝对误差计算样品数用以下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 N 为样品数;t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必定自由度下的 t值(附录A);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他研究或许从极差R(s2=( R/4)2)预计;D为可接受的绝对误差。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分析方法、质控措施、数理统计、成果表达与资料整编等技术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土壤环境监测。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8170—1987 数值修约规则GB/T 14550—1993 土壤质量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气相色谱法GB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7134,—1997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GB/T 17135—1997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GB/T 17136—1997 土壤质量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7—1997 土壤质量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8—1997 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9—1997 土壤质量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0—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 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1—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NY/T 52—1987 土壤水分测定法(原GB 7172—1987)NY/T 53—1987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 (原GB 7173—1987)NY/T 85—1988 土壤有机质测定法(原GB 9834—1988)NY/T 88—1988 土壤全磷测定法(原GB 9837—1988)NY/T 148—1990 土壤有效硼测定方法(原GB 12298—1990)NY/T 149,一1990 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测定方法(原GB 12297一1990)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农田土壤用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蔬菜、水果、纤维和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及农区森林、花卉、药材、草料等作物的农业用地土壤。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区域土壤背景、农田土壤环境、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土壤污染事故等类型的监测。
根据该技术规范的要求可大致归纳出土壤环境监测所要具备的要点:采样准备——布点与样品数容量——样品采集——样品流转——样品制备——样品保存——土壤分析测定——分析记录与监测报告——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采样准备1.1组织准备由具有野外调查经验且掌握土壤采样技术规程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采样组,采样前组织学习有关技术文件,了解监测技术规范。
1.2资料收集收集包括监测区域的交通图、土壤图、地质图、大比例尺地形图等资料,供制作采样工作图和标注采样点位用。
收集包括监测区域土类、成土母质等土壤信息资料。
收集工程建设或生产过程对土壤造成影响的环境研究资料。
收集造成土壤污染事故的主要污染物的毒性、稳定性以及如何消除等资料。
收集土壤历史资料和相应的法律(法规)。
收集监测区域工农业生产及排污、污灌、化肥农药施用情况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气候资料(温度、降水量和蒸发量)、水文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遥感与土壤利用及其演变过程方面的资料等。
1.3现场调查现场踏勘,将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利用,丰富采样工作图的内容。
1.4采样器具准备1.1.1工具类:铁锹、铁铲、圆状取土钻、螺旋取土钻、竹片以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等。
1.1.2器材类:GPS、罗盘、照相机、胶卷、卷尺、铝盒、样品袋、样品箱等。
1.1.3文具类:样品标签、采样记录表、铅笔、资料夹等。
1.1.4安全防护用品: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药品箱等。
1.1.5采样用车辆1.5监测项目与频次监测项目分常规项目、特定项目和选测项目;监测频次与其相应。
常规项目:原则上为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
特定项目: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未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但根据当地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土壤中积累较多、对环境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的污染物,或者污染事故对土壤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物质,具体项目由各地自行确定。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区域土壤背景、农田土壤环境、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土壤污染事故等类型的监测。
根据该技术规范的要求可大致归纳出土壤环境监测所要具备的要点:采样准备——布点与样品数容量——样品采集——样品流转——样品制备——样品保存——土壤分析测定——分析记录与监测报告——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采样准备1.1组织准备由具有野外调查经验且掌握土壤采样技术规程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采样组,采样前组织学习有关技术文件,了解监测技术规范。
1.2资料收集收集包括监测区域的交通图、土壤图、地质图、大比例尺地形图等资料,供制作采样工作图和标注采样点位用。
收集包括监测区域土类、成土母质等土壤信息资料。
收集工程建设或生产过程对土壤造成影响的环境研究资料。
收集造成土壤污染事故的主要污染物的毒性、稳定性以及如何消除等资料。
收集土壤历史资料和相应的法律(法规)。
收集监测区域工农业生产及排污、污灌、化肥农药施用情况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气候资料(温度、降水量和蒸发量)、水文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遥感与土壤利用及其演变过程方面的资料等。
1.3现场调查现场踏勘,将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利用,丰富采样工作图的内容。
1.4采样器具准备工具类:铁锹、铁铲、圆状取土钻、螺旋取土钻、竹片以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等。
器材类:GPS、罗盘、照相机、胶卷、卷尺、铝盒、样品袋、样品箱等。
文具类:样品标签、采样记录表、铅笔、资料夹等。
安全防护用品: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药品箱等。
采样用车辆1.5监测项目与频次监测项目分常规项目、特定项目和选测项目;监测频次与其相应。
常规项目:原则上为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
特定项目: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未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但根据当地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土壤中积累较多、对环境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的污染物,或者污染事故对土壤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物质,具体项目由各地自行确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
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
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
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布点方法
1)简单随机
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
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
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
简单随机布点
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
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
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
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
反。
3)系统随机
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
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量
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
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
N=t2s2/D2
式中:N 为样品数;
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
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
D 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2)由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
N=t2s2/D2 可变为:N=t2CV2/m2
式中:N 为样品数;
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
CV 为变异系数(%),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资料中估计;
m 为可接受的相对偏差(%),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限定为20%~30% 。
没有历史资料的地区、土壤变异程度不太大的地区,一般CV 可用10%~30%粗略估计,有效磷和有效钾变异系数CV 可取50%。
3.布点数量
土壤监测的布点数量要满足样本容量的基本要求,即上述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是样品数的下限数值,实际工作中土壤布点数量还要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精度和调查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确定。
一般要求每个监测单元最少设3 个点。
区域土壤环境调查按调查的精度不同可从2.5km、5km、10km、20km、40km 中选择网距网格布点,区域内的网格结点数即为土壤采样点数量。
农田采集混合样的样点数量见“6.2.2.2 混合样采集”。
建设项目采样点数量见“6.3 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监测采样”。
城市土壤采样点数量见“6.4 城市土壤采样”。
土壤污染事故采样点数量见“6.5 污染事故监测土壤采样”。
4.样品采集
样品采集一般按三个阶段进行:
前期采样:根据背景资料与现场考察结果,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分析测定,用于初步验证污染物空间分异性和判断土壤污染程度,为制定监测
方案(选择布点方式和确定监测项目及样品数量)提供依据,前期采样可
与现场调查同时进行。
正式采样:按照监测方案,实施现场采样。
补充采样:正式采样测试后,发现布设的样点没有满足总体设计需要,则要进行增设采样点补充采样。
面积较小的土壤污染调查和突发性土壤污染事故调查可直接采样。
三、样品制备
样品制备对于制备用具以及制备场所均有要求。
制备步骤分为风干、粗磨、细磨、分装等。
四、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除规定或推荐的标准方法外,还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
分析记录一般要设计成记录本格式,页码、内容齐全,用碳素墨水笔填写详实,字迹要清楚,需要更正时,应在错误数据(文字)上划一横线,在其上方写上正确内容,并在所划横线上加盖修改者名章或者签字以示负责。
分析记录也可以设计成活页,随分析报告流转和保存,便于复核审查。
分析记录也可以是电子版本式的输出物(打印件)或存有其信息的磁盘、光盘等。
记录测量数据,要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只保留一位可疑数字,有效数字的位数应根据计量器具的精度及分析仪器的示值确定,不得随意增添或删除。
五、结果表征
平行样的测定结果用平均数表示, 一组测定数据用Dixon 法、Grubbs 法检验剔除离群值后以平均值报出;低于分析方法检出限的测定结果以“未检出”报出,参加统计时按二分之一最低检出限计算。
土壤样品测定一般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含量较低的镉和汞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并注明检出限数值。
分析结果的精密度数据,一般只取一位有效数字,当测定数据很多时,可取两位有效数字。
表示分析结果的有效数字的位数不可超过方法检出限的最低位数。
关于监测报告:报告名称,实验室名称,报告编号,报告每页和总页数标识,采样地点名称,采样时间、分析时间,检测方法,监测依据,评价标准,监测数据,单项评价,总体结论,监测仪器编号,检出限(未检出时需列出),采样点示意图,采样(委托)者,分析者,报告编制、复核、审核和签发者及时间等内容。
六、资料统计与质量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涉及评价因子、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
评价因子数量与项目类型取决于监测的目的和现实的经济和技术条件。
评价标准常采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区域土壤背景值或部门(专业)土壤质量标准。
评价模式常用污染指数法或者与其有关的评价方法。
1.污染指数、超标率(倍数)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一般以单项污染指数为主,指数小污染轻,指数大污染则重。
当区域内土壤环境质量作为一个整体与外区域进行比较或与历
史资料进行比较时除用单项污染指数外,还常用综合污染指数。
土壤由于
地区背景差异较大,用土壤污染累积指数更能反映土壤的人为污染程度。
土壤污染物分担率可评价确定土壤的主要污染项目,污染物分担率由大到
小排序,污染物主次也同此序。
除此之外,土壤污染超标倍数、样本超标
率等统计量也能反映土壤的环境状况。
污染指数和超标率等计算公式如下:土壤单项污染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土壤污染物质量标准
土壤污染累积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污染物背景值
土壤污染物分担率(%)=(土壤某项污染指数/各项污染指数之和)×100%
土壤污染超标倍数=(土壤某污染物实测值-某污染物质量标准)/
某污染物质量标准
土壤污染样本超标率(%)=(土壤样本超标总数/监测样本总数)×100%
2.背景值及标准偏差评价
用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x)95%置信度的范围(x±2s)来评价: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xI<x-2s,则该元素缺乏或属于低背景土壤。
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在x±2s,则该元素含量正常。
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xI>x+2s,则土壤已受该元素污染,或属于高背景土壤。
3.综合污染指数法
综合污染指数(CPI)包含了土壤元素背景值、土壤元素标准(附录B)尺度因素和价态效应综合影响。
其表达式:
CPI = X • (1+ RPE) + Y • DDMB /(Z • DDSB)
式中CPI 为综合污染指数,X、Y 分别为测量值超过标准值和背景值的数目,RPE 为相对污染当量,DDMB 为元素测定浓度偏离背景值的程度,DDSB 为土壤标准偏离背景值的程度,Z 为用作标准元素的数目。
主要有下列计算过程:
(1)计算相对污染当量(RPE)
式中N 是测定元素的数目,Ci 是测定元素i的浓度,Cis 是测定元素i 的土壤标准值,n
为测定元素i的氧化数。
对于变价元素,应考虑价态与毒性的关系,在不同价态共存并同时用于评价时,应在计算中注意高低毒性价态的相互转换,以体现由价态不同所构成的风险差异性。
(2)计算元素测定浓度偏离背景值的程度(DDMB)
式中CiB是元素i的背景值,其余符号同上。
(3)计算土壤标准偏离背景值的程度(DDSB)
式中,Z 为用于评价元素的个数,其余符号的意义同上。
(4)综合污染指数计算(CPI)
(5)评价
(6)污染表征
式中,X 是超过土壤标准的元素数目,a、b、c 等是超标污染元素的名称,N 是测定元素的数目,CPI 为综合污染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