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简史课件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九章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文坛论争
• 与右翼思潮的斗争 1930年3月“六一社” 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王平陵、黄 震遐《前锋周报》《民族主义文艺运 动宣言》“文艺的中心意识” “文艺 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民族是 一个人种的集团” 黄震遐《黄人之血》人种学来抹杀民族 矛盾和阶级矛盾
梁实秋观点
• 与 “人性论”的论争
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 争
• “自由人”代表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 《阿狗文艺论》 • “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 《“第三种人”的出路》 瞿秋白《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 鲁迅《论“第三种人”》
鲁迅观点
• “生在有阶级的社会里而要做超阶级的作 家,生在战斗的时代而要离开战斗而独立, 生在现在而要做给与将来的作品,这样的 人,实在也是一个心造的幻影,在现实世 界上是没有的。要做这样的人,恰如用自 己的手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
• 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很多共 产党人从政治革命直接参与文学运动; • 社会急剧变革也使革命的小资产阶级作家 首先成了无产阶级文化的代表,创造社、 太阳社(1928)酝酿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 学就是如此; • 大革命失败后,无产阶级独立领导中国革 命的现实政治斗争,有建设无产阶级革命 文学以形成文艺界的领导的需求; • 同时,也有来自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影响, 诸如前苏联文学、日本左翼革命文学、西 方辛克莱、巴比塞、德莱塞等作品; • 革命作家相对集中在上海,也提供了组织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队伍的可能性。
• 周作人、废名(冯文炳)、沈从文、萧乾、 李健吾、朱光潜
• 京津两地从事文学活动,作品较多在京津 刊物发表,艺术风格本质上较为一致。基 本特征就是关注人生,但是和政治保持距 离,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讲求纯正的文 学趣味。 • 1934.1沈从文《论“海派”》扬北方文学而 抑海派,是讨伐海派的檄文。矛头主要指 向上海文人
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917年文学革命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条件:①文化基础:晚清以来的文学变革的态势与思想资源。
(传统文学内部结构调整)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
报刊大量创办②社会基础:科举废除,知识分子的角色转变。
现代稿费制度规范化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
军阀混战,政治局面混乱,无法进行严密思想控制。
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为中国近代化运动提供物质基础。
③直接推动: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⑴抨击了中国传统封建思想。
(存在偏激部分)⑵广泛引进和吸取运用西方文化。
⑶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文化学术氛围。
过程:①开始: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
初步阐明了推行白话文立场。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
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⑵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
⑶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②和复古逆流的辩论:⑴批判黑幕小说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⑵文化保守主义(国粹家林纾)对新文学的攻击⑶与“学衡派”(新文学保守主义)的辩论。
(文学革命的激进性)⑷与“甲派”(政治复古逆流)的论争在与守旧派的反复论争中,新文学运动的理论逐渐完善清晰。
新文学运动是在激进而浮躁的历史氛围中发生的,难于思考文化转行和选择的复杂性,也难于接受对立面某些可能正确的意见。
新文学运动的成果:⑴最重要成果:白话文的全面推广⑵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⑶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成果⑷文学创作取得引人注目的实绩。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⑴思想意义:否定封建,提倡民主和科学,进行思想启蒙。
⑵文学观念:白话文,“人”的文学,审美多样。
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精)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917年文学革命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条件:①文化基础:晚清以来的文学变革的态势与思想资源。
(传统文学内部结构调整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
报刊大量创办②社会基础:科举废除,知识分子的角色转变。
现代稿费制度规范化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
军阀混战,政治局面混乱,无法进行严密思想控制。
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为中国近代化运动提供物质基础。
③直接推动: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⑴抨击了中国传统封建思想。
(存在偏激部分⑵广泛引进和吸取运用西方文化。
⑶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文化学术氛围。
过程:①开始: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
初步阐明了推行白话文立场。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
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⑵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
⑶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②和复古逆流的辩论:⑴批判黑幕小说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⑵文化保守主义(国粹家林纾对新文学的攻击⑶与“学衡派”(新文学保守主义的辩论。
(文学革命的激进性⑷与“甲派”(政治复古逆流的论争在与守旧派的反复论争中,新文学运动的理论逐渐完善清晰。
新文学运动是在激进而浮躁的历史氛围中发生的,难于思考文化转行和选择的复杂性,也难于接受对立面某些可能正确的意见。
新文学运动的成果:⑴最重要成果:白话文的全面推广⑵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⑶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成果⑷文学创作取得引人注目的实绩。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⑴思想意义:否定封建,提倡民主和科学,进行思想启蒙。
⑵文学观念:白话文,“人”的文学,审美多样。
⑶联结中外:继承中国文学传统,吸取了外国文学营养,形成开放态势。
第六章三十年代的文学思潮和运动
于是,引起了一场近两年的关于“无 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论争的一方是创造社、太阳社。 另一方是鲁迅,后又有茅盾。
论争中,太阳社、创造社同人,意气用事, 像“骂战”。
鲁迅则一方面肯定创造社、太阳社同人提倡无产 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功绩,另一方面也切实地指 出了他们理论的弊端: (1)脱离中国革命的实 际空谈。(2)作家立场“翻筋斗”似的突变。 (3)混淆了文艺与宣传的不同。鲁迅指出,一切 文艺固是宣传,但一切宣传并非全是文艺,文艺 有自己的规律(三闲集文艺与革命)。(4)创作 上的公式化、概念化。如鲁迅批评冯乃超的剧本: 妓女:我再不怕黑暗。偷儿:我们反抗去!(三 闲集文艺与革命)
总之,其缺点是三个方面:
理论上的教条主义; 组织上的排他主义; 创作上的公式主义。
三、“左联”的成立及历史功绩 左联”
1、左联的成立: 、左联的成立: 以创造社、 以创造社、太阳社和鲁迅及在鲁迅影响下的作家等三部 分人为基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2日在上海 分人为基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年 月 日在上海 成立。 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 成立。 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钱杏邨、田汉、阳翰 笙等40余人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地点 在上海的霞飞路,郭沫若、茅盾、郁达夫都列名参加了 左联。
6)开展文艺思想斗争 ) A、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 B、批判新月派及其人性论 、 C、关于“文艺自由”的论辩。胡秋原、苏汶(杜衡) 、 D、对林语堂、周作人等提倡幽默与闲适文学进行了批 、 判 E、批评朱光潜、沈从文等的人文主义文学思想 、
鲁迅在会上做了著名的《 鲁迅在会上做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 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 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
现代文学第8章30年代文艺思潮与运动
一、30年代文艺运动的基本线索 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 三、无产阶文学论争 四、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成立 五、30年代的文艺思想斗争 六、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主讲:文学院 李致
第8章 30年代文艺思潮与运动
一、30年代文艺运动的基本线索 : 1.左翼文学活动 :致力于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 2. 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 3.30年代文坛特征:
四、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成立
⑴“左联”:
三十年代著名的文学社团。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左联”的成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 标志着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已进入到无产阶级领导的 “革命文学”的崭新的历史阶段。 在成立大会上,通过了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要点,通 过了组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国际文 化研究”、“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等十多项提案。鲁 迅在会上作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著 名演讲。会上还选举了沈端先(夏衍)、冯乃超、钱 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等七人为常务委 员。
四、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成立
⑵“左联”取得成绩:
第三,在理论上,自觉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加强了对马克 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为中国的马克
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在创作方面,培养了一致年轻的文艺队伍,并以丰 硕的艺术创作成果推动了整个30年代进步文艺的繁荣。
四、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成立
⑴“左联”:
“左联”成立后,先后出版了《拓荒者》、《萌 芽月刊》、《巴尔底山》、《世界文化》、《十字街 头》等刊物,并先后在北平和日本东京建立了分盟, 在广州、南京、武汉、天津建立了小组。参加者初为 50余人,后来发展到270多人,是三十年代规模和影响 最大的文学社团。1936年为建立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 而自动解散。
30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
朱光潜
• (1897-1986),安徽桐城人。1925年 入英国爱丁堡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转伦敦大学,修莎士比亚,又转法国巴 黎大学,学法国文学、艺术心理学。在 德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完成博士论文《悲 剧心理学》。1933年回国后,他先后任 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 30年代问世的著作有《给青年的十二封 信》、《变态心理学派别》、《谈美》、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 代表性人物: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还有朱光潜、 沈从文等人。
•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对西方的文艺思潮有一个通观,们,更了解世界文艺的真相,他 们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贯通也超出于一般水平。
• 他们的文艺思想本质上是承传了五四文学的人文 主义思想,而与当时左翼革命文学所理解的中国 现实政治的需要有一定距离,也因此而受过责难。
倡导革命文学的两个重要社团
• 太阳社: • 1927年秋成立于上海。发起人为蒋光慈、钱杏邨
(阿英)、孟超、杨邨人等。 • 太阳社的主要成员大都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
败后,从实际斗争中转移到上海从事文化活动的 中国共产党党员; • 他们有相似的斗争经历和共同的思想基础,在文 学主张与创作上,也有某些共同的倾向:积极提 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反映工农大众的生活与斗 争。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节 革命文学 运动与思潮
初期革命文学的倡导
• 1,早在1923-1926年邓中夏、恽代英、瞿秋白、肖楚女等, 通过《新青年》季刊、《中国青年》周刊、《民国日报》 副刊《觉悟》等,就开始宣传革命文学主张。
• 邓中夏
《贡献于新诗人之前》
• 蒋光赤
《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
• 沈雁冰
《论无产阶级艺术》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八章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二)同自由主义的争论
三十年代文艺思想领域呈现出极为活跃的状态,第一个十年里纷纷 传入中国的各种文艺思潮经过历史的筛选,与本国文艺实践运动相 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两大文艺思想相对立的局面。 两大思潮的争论始终集中在文学艺术发展的外部关系--诸如文艺 与阶级的关系,文艺与政治革命的关系,文艺与生活、时代的关系, 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上。这一时期自由主义作家在理论上的主要代表 人物有粱秋实、朱光潜、沈从文等。
[本章完]
2012-10-2 中国现代文学史
返回目录
3、同“京派”作家的论辩
京派代表人物:沈从文、朱光潜等 “京派”的理论主要特点是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 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2012-10-2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二讲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一)三十年代文学创作的特点
1、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潮 A、左翼革命作家:茅盾、丁玲、张天翼、艾青、臧克 家、沙汀、 艾芜等。 B、民主主义作家:老舍、巴金、曹禺等。 2、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弱化 A、创造社向现实主义转向 B、新月派向现代主义转向 3、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发展 A、现代诗派崛起:戴望舒、卞之琳等 B、新感觉派和心理分析派诞生: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
2012-10-2 中国现代文学史
(二)三代文学派别
1、海派 “海派”是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 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他们即享受着都市文明又感染着都市“文明 病”。正是对都市文明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使他们更 接近西方现代派艺术,有着较为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 与“新”。 2、京派 “京派”作家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他们一面陶醉于传统文 化的精美博大,又置身于自由、散漫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天然的 追求文学(学术)的独立与自由,既反对从属政治,也反对文化的 商业化:这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 3、左翼 左翼作家自觉以现代大工业中的产业工人代言人的身份,对封建的 传统农业文明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及西方殖民主义同时批判,要 求文学更自觉的成为以夺取政权为中心的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工具。 2012-10-2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一)30年代文学思潮
• 《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 《孟实文抄》 • 1、生平及思想形成 • 文学是‚超功利‛的,是‚无所为而为‛的 观照,是创造者个人的能动创造。 • 2、朱光潜人文主义美学
• 美是主观情感作用的结果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集中出 现在两个时期,一个是20世纪30年代 初期,其代表人物是“自由人”胡秋 原和“第三种人”苏汶。一个是抗战 胜利以后,其代表人物是沈从文、朱 光潜。这两个时期出现的这两股自由 主义文学思潮,既有明确的文学主张, 也有相应的创作成果,是在当时有相 当影响的文学思潮。
• 诗人若不是一个革命家,他绝不能凭空创 造出革命的文学来。诗人若单是一个有革 命思想的人,他亦不能创造革命的文学。 因为无论我们怎样夸称天才的创造力,文 学始终只是生活的反映。 • ——沈泽民的《文学与革命的文学》
• 我们的艺术不能不呈献给‚胜利不然就死‛ 的血腥的斗争。 • 艺术如果以人类的悲喜哀乐为内容,我们 的艺术不能不以无产阶级在这黑暗的阶级 社会之‚中世纪‛里面所感觉的感情为内 容。 • 因此,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 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 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 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 “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 人心,它是心物婚恋后所生的婴儿。美感 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却不完全属 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 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 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一 二者缺一都不能出现美。‛ • ——朱光潜
何为美?
• 美既是客观,也是主观;美既在物,也 在心。只有物我交流,婚媾之后,才生 美感,才有美。归根到底,物的美与不 美,还是取决于人的情感。 • 美感产生美,没有美感就没有美。美是 主观情感作用的结果。
现代文学第8章30年代文艺思潮与运动综述
第一,“五四”时代所有的相对自由的思想氛围消失,代之而起 的是文学主潮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政治化。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 的传播和初步运用,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其后二三十年间的文坛 面貌。 第三,在左翼文学蓬勃发展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 多种倾向的文学与左翼文学共存共竞,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 创作。
五、30年代的文艺思想斗争
⑴批判“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左联”对“民族主义文艺运动”进行了坚决的揭露
和批判。 鲁迅:《“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 、 《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茅盾《“民族主义文艺” 现形》、 《<黄人之血>及其他》 ;瞿秋白的《屠夫文 学》、《狗样的英雄》、《青年的九月》等文,从不 同角度揭露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反动性。
第五,自觉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 学运动的联系。
四、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成立
⑶成立意义:
“左联”的成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 着革命文学运动的深入发展,标志着党对文艺事业的直接 领导,明确了文艺同革命的密切联系,经“左联”盟员们 的共同努力,从“左联”成立到1936年初自行解散,左翼 文艺运动取得重大成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左联与 其他左翼文化团体一起挫败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使 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文化,在3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 写下了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光辉的一页。
“文艺自由论辩”的中心则是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自称“自由人”的胡秋原(1910-2004)和自称“第
三种人”的苏汶(杜衡,1907-1964)。他们的文艺观 的核心,是要求文艺脱离政治,主张创作自由。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左联的主要成就
(1)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专制和文化围剿, 发展了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 (2)推动了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翻译和传播。 (3)加强了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联系。 (4)开展了文艺大众化和现实主义理论的讨 论。 (5)左联文学创作丰收,巩固了革命文学的 地位。
“两个口号”的论争
(1)“国防文学” (存在右的错误和宗派主义) (2)“民主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强调了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责任) “两个口号”的论争,是当时革命文艺界 内部的一场论争,这场论争在当时具有明显 的积极作用。但旷日持久的论争,严重影响 了新文学内部的团结。
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当时的革命形势作出 错误的分析;在文学理论上,提出了诸如夸 大文艺作用、忽视文艺特征、轻视生活、主 张作家世界观的突变等不正确的观点;否定 “五四”文学革命和“五四”以来的新文学 运动,把小资产阶级作家当作革命对象;对 鲁迅、茅盾、叶绍钧、郁达夫等作家进行了 错误的批判。
鲁迅、茅盾同创造社、太阳社的争论
左翼文艺与“京派”作家的论争
“京派”是指30年代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以后,继续活跃 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他们以《骆驼草》 《大公报•文艺副刊》等为主要阵地,形成了一个作家群,一般 称为“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 左翼文艺和“京派”之间的论争主要体现在下面: 1、京派理论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 永久的文学价值。与朱光潜鼓吹“静穆”美相反,鲁迅热烈地 提倡战斗的力的美。 2、1936年10月,沈从文发表《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指 责文学创作中题材、内容、风格“差不多”的现象,“记着时 代而忘了艺术”,号召作家脱离文学媚悦流俗。茅盾等众多左 翼作家也展开了与沈从文的论争。
左翼文艺与论语派“性灵文学”的论争
30年代文学 优质课件
第三节 “左联”与革命文学思潮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阶级力量重新聚
合:上海。由日本回国的少壮派为主要力量 的创造社和为共产党人组成的太阳社开始了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冯乃超、李初犁、 成仿吾等,蒋光慈、钱杏邨等。
阵地:1928年1月创办的《文化批判》和 《创造月刊》,《太阳月刊》等
书局出版社如:开明书店、文化生活出版社、生活书店等
第二节 人文主义思潮
作家:老舍、巴金、曹禺、沈从文、林语堂、 周作人、戴望舒、卞之琳等
理论家: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丰子恺、 宗白华等
1、后期“新月派”的文学人性论
“新月派”(新月社与现代评论派)以胡适、徐 志摩、梁实秋为代表,新月书店、《新月月刊》、 《诗刊》等。
左联的活动:
(1)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 强译介工作,推动其传播。
(2)加强世界文学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 学的联系。输入苏联等国作品
第二编 30年代文学
第七章 30年代文学思潮概述
一、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二、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三、三十年代文学思潮论争
第一节 文艺运动基本线索
三条线索在交织、互竞与冲突中发展,形成 了典型的文化与政治不平衡的时代风貌。
1、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潘公展、王平陵、黄震遐 等发动,呼应国民党正如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 学的努力。出版有《前锋周报》、《前锋月刊》 等。
1930年3月2日、上海。鲁迅作为旗帜,发表讲话。 党团/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支部。——政治性(组 织)强化。 刊物《萌芽》《拓荒者》《前哨》(后更名为 《文学导报》)、《北斗》、《十字街头》、 《文学月报》、《太白》、《光明》等 战斗:“左联”五烈士(1931年2月7日,五位 “左联”作家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李伟 森被国民党秘密杀害) 理论:(苏联的影响,不断的斗争与变化)“唯 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 ——批评“革命的浪漫谛 克”倾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典型”理论。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六章++30年代文学思潮和运动
三十年代人文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是沉潜深入而不激越,更深刻而淋漓尽致地阐扬了五四人的文学的流脉。三十年代文学思潮的阐扬方式是以翻译与介绍西方精神的文艺美学论著的方式延伸,同时,本土学者的学理性探索的论著也不断出现。(简单举例):被介绍的外国文艺与美学理论有柏拉图、托尔斯泰、康德、席勒、柏格森、克罗齐、叔本华、尼采、波特莱尔等人的思想,以19世纪与20世纪初的西方美学文艺思想为主,其中被介绍、引用最多的是克罗齐《美学原理》的表现论与精神分析学影响下的泛性论美学思想,其影响也最大。日本美学家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显然是二三十年代最能引起当时中国美学理论界兴趣的,这本书与1925年被丰子恺、鲁迅出版两遍,同年鲁迅还翻译出版了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等等。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学的厨氏关于文艺是“苦闷的象征”的理论,显然在中国新文学家那里大受青睐。五四时期的郭沫若、郑伯奇、郁达夫等都认同文艺是苦闷的象征。而厨川白村进而将“苦闷”做了深入的开掘,提出“人间苦”、“社会苦”、“劳动苦”,这引导无论强调“为人生”还是“为艺术”的艺术家都从苦闷中契近社会人生。鲁迅对此理论大加称赞,意在推动文学走出肤浅的社会现象再现的困境。这些实与五四时期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相近。尽管三十年代的鲁迅、郭沫若不再谈厨川白村,但那一类理论的影响已经广泛存在。在此前后翻译与出版的一系列文艺、美学论著,标志着中国文学艺术的理论自觉、对于艺术与人生的表现关系的理解的深入。例如,曹禺于1936年发表的那篇阐释《雷雨》的著名论文《雷雨.序》就是体现精神分析学文艺思想的典型范本。这一时期,徐朗西、丰子恺、宗白华、梁实秋、朱光潜、王森然、向培良、李幼泉等人以一系列论著对艺术与美的本身特征、门类、构成以及它们与人生的关系作出了论述。(自己阅读)。
(三)、左联的成立
30年代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左翼文学运动的
理论和行动有明显的错误:
(1)错误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不承认 当时的革命处于低潮,认为,中国革命的 性质,已经不是单纯的民族或民权的革命 了。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对五四文学革 命的性质,对五四以来的文学创作,包括 鲁迅的创作,作出了错误的评价。如阿英 《死去了的阿Q时代》等。
(2)文艺思想存在片面的论断
“左联”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倾向上存在 “左”的错误,理论上存在教条主义思想,组织工 作方面存在宗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 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左联”的历史功绩
1、进行了反对国民党 文化“围剿”的斗争。 左联以文学为武 器,以刊物为阵地, 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 “围剿”。所办的刊 物有《拓荒者》、 《萌芽》、《十字街 头》、《北斗》等。
• 1935年,周立波受周扬委托写了介绍 “国防文学”的短文《关于国防文 学》。
• 1936年上海文艺界地下党正式提出
“国防文学”的口号。“国防文学” 口号提出后,得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
周立波
的拥护,一时间,报刊上倡导“国防
文学”的文章多了起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另一个是“民族革命战 争的大众文学”。
• 这一口号的真正提出者 是鲁迅。而发表文章谈 这个口号的是胡风。
肖楚女
沈泽民
邓中夏
其主张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
• (1)初步接触到了文艺的性质以及文艺 与生活的关系。
• (2)提出了新文学的任务。 • (3)提出了应该参加“革命的实际活
动”,培养“革命的感情”的主张。 • (4)提出了建立反帝、反封建文学的联
合战线的主张。
第三阶段:1926——1927
• 1926年,郭沫 若发表《革命与文 学》一文,提出了 “无产阶级的社会 主义的写实主义文 学”的口号。尽管 当时有人著文响应, 但革命文学的讨论 并没有广泛展开。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
30年代文学思潮
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
决定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 (1928—1937)基本面貌的,是革命文学 思潮及其文学创作和人文主义美学思潮及 其创作(P130)。
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和 原因(P131) 1、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 2、大革命期间,创造社、太阳社和进步 文学阵营的酝酿。 3、大革命失败后,无产阶级单独肩负领 导中国革命的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 4、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5、革命作家相对集中于上海,提供了组 织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队伍的可能性。
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简称“左联”)
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 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 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 演讲,总结了革命文学倡导中的经验教训。会 议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主 要刊物有《拓荒者》《萌芽》《北斗》等 (P132)。 左联的成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1、标志着革命文学运动的深入发展。 2、标志着党对文艺事业的直接领导。 3、明确了文艺同革命的密切关系。
第三节 文学论争
一、1928年革命文学对鲁迅、茅盾的批判 (P139)。 二、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P141) 。 三、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P142) 。 四、关于“大众语文论争” (P143) 。 五、30年代左翼作家对林语堂、周作人“性灵文 学”的批评(P143) 。 六、左翼作家与朱光潜、沈从文的论辩 (P143) 。
第二节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1、在20年代、30年代持人文主义文学思想的, 是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另外还有朱光潜和沈从 文。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对西方的文艺思潮有一个 通观,更了解世界文艺的真相。他们的文艺思想 本质上是承传了“五四”文学的人文主义思想 (P136)。 2、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代表 梁实秋艺术精神的是古典主义的“节制”,是善 于“选择”该写的材料(P137) 。 3、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 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的美学 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P138) 。
中国现代文学史 30年代文学思潮 PPT
1927年4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产;上海聚 集了一批参加过革命实际活动的作家和 一批从日本回国的激进青年作家;日本 和苏联文学思潮的影响。
二、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1 时间:1928-1929年上半年 2 双方:太阳社、创造社与鲁迅、
4 论争的过程:
“Don鲁迅”,“为布鲁乔亚当了一条忠实 的看家狗”,“死鼠一只”。
郭沫若:封建余孽,法西斯,双重反革命。 成仿吾:称鲁迅为“梦游的人道主义者” 钱杏邨:“和绍兴师爷卑劣侦探一样”,
藏着“阴险刻毒的心”,“手腕比贪污豪 绅还要卑劣”。 潘汉年:满口黄牙 叶灵凤:漫画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七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革命文学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启蒙运动 无产阶级的“五四”
30年代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 1、由思想革命逐渐演变为阶级革命。 2、作家队伍发生了变化。 3、文学题材的扩大,文学样式由短变
长。
作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世界。
一、革命文学兴起的背景与原因
2、左联的论争
其一:20年代末30年代初, 关于“普遍的人性”与 “阶级性”的论争。
双方主将:鲁迅与梁实秋 梁实秋:文学是表现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 鲁迅写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指出: “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
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 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 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 也不爱林妹妹的。
其四,“左联”逐渐摆脱了 革命文学初期普遍存在的幼 稚病,从罗曼蒂克到现实主 义,标志其创作走向成熟。
4、左联的局限
第八章 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文艺运动
当时,较有代表性的文章还有:冯乃超的《艺术与生活》、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 革命文学》、蒋光慈的《关于革命文学》、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从 不同的方面,传达出了这样一些基本观点: 1)任何文学运动的产生,都决定于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动,“文学革命”的终结与 “革命文学”的出现,是历史的内在发展的产物; 2)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是阶级斗争的工具,革命文学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3)革命文学家要克服小资产阶级的根性,必须获得辩证法的唯物论,以工农大众为 服务对象; 4)革命文学一定要“暴露旧势力的罪恶,攻击旧社会的破产,促进新势力的发展。” 应该说,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对“革命文学”的倡导,从根本上促进了无产阶级文学 的建立和发展,但是由于存在着严重的“左倾”幼稚病和宗派主义思想,致使他们在 倡导“革命文学”的时候,出现了不应有的、但是又是必然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招致 了鲁迅等人的批评,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大论争。后来论争不断升级, 终于引起了国共两党的高度关注。国民党竭尽破坏之能事,趁机提出了“三民主义文 艺”的口号,发起了一场旨在铲除“革命文学”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而共产党 也认识到如此无休止地争论下去,只会让敌人钻空子,破坏革命文学。于是,在1930 年2月16日,由共产党建议,论争双方坐在一起,召开了一个“清算过去”、“确定 目前文学运动的任务”的讨论会,才使论争结束。讨论会的结果是决定成立“中国左 翼作家联盟”。
2、文学及作家原因
尽管1928年后,革命的左翼文学成了主潮,但自“五四”以来出现的个人民主主义 文学传统并没有消失殆尽,而是随着局势的动荡不安更加迅速地发展了起来。因为 在当时,比较深刻地接受了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作家毕竟是少数,而绝大多数的作 家依然奉行和标榜的是“五四”以来的民主主义思想。“五四”文学的传统依然强 大。
第八章三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八章三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第八章三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一、30年代文学的外部条件的变化1、从政治上看,阶级阵营和意识形态的对垒、对抗、对峙越来越鲜明。
文学开始强调阶级性和阵营性,五四宽松自由的时代气氛瓦解。
30年代文学政治化表现在三个层面:(1)作家的政治化。
(2)描写对象的政治化。
(3)读者的政治化。
2、三十年代中国社会迅速殖民地化和半殖民地化,社会空前动荡,商品包括资本主义开始更全面地渗透,大都市在畸形发展,农村经济的急剧破产。
3、作家队伍结构的变化,出现了第二代作家:第一代作家:来自士大夫的家庭或家族,是对士大夫家族或家庭的背叛,是启蒙的一代,而且这批作家身上有一定的贵族血统,有贵族的文化传承。
第二代作家:来自更为广泛的社会阶层,平民化的倾向更趋鲜明;在动荡年代成长,有相当丰富的人生经验。
他们进入文坛之后必然会给文坛带来新的文学内容,对社会也有了全方位的思考,所以就比第一代作家的视野更为广阔。
4、三十年代“人”的观念的变化(1) 从个性进入到社会属性:(2)从灵与肉的统一到“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3)从怀疑破坏的启蒙的一代走向创造模式的行动的一代二、30年代两大文艺阵营:革命文学阵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文艺观——强调文学的阶级性、政治性、大众化人文主义文学阵营:倾向于自由主义,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
——强调文艺的超功利性与独立性(一)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动因:①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②无产阶级有建设无产阶级文学以形成文艺界的领导的需要和来自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③革命作家相对集中于上海提供了组织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队伍的可能性。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国共合作关系彻底破裂,上海聚集了一批参加了革命实际活动的作家,加上一批从日本回来的激进青年,他们受了共产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认为革命虽然陷于低潮,但无产阶级文学的提倡能推动革命。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本阶段文学的整体特征:中国现代文学全面走向成熟,从整体走向世界的十年。
文学主流的政治化;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建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地位的确立;文学的多元化并存。
总体而论是:30年代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文学时代。
20年代主要是新旧文学对文学读者和市场的争夺,文言与白话的矛盾和对立;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的焦点。
一、本阶段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一)国民党推行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力图建立“三民主义文艺”为维持思想政治的统治,国民党企图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1929年,国民党在全国宣传会议上提出了“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鼓吹“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文艺要统一于国民党的“中心意识”,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封建观念,鼓吹文艺专制,参与人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傅彦长等)创办刊物,笼络文化人,公开宣称要打到“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要铲除“多型的文艺意识”,以民族主义作为文学的中心意识,提出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企图形成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及其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文艺运动早在20年代文学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肖楚女等就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1925年郭沫若和后期创造社再次倡导革命文学。
1927年底到1928年底文艺界对“革命文学”进行了论争,传播介绍马克思文艺理论,又一次提出了建立“革命文学”的口号,明确提出了创造无产阶级文学的历史任务。
要求创造“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文学”,号召到“革命的漩涡中去”,?“我们的文学家,一个同时是一个革命家”。
在革命形势急变,马克思文艺理论进一步在中国传播,以及在日本左翼文学和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影响下,为了与国民党党制文化专制主义针锋相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正式成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潜)。并且认为“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 的人性,从人心深处流出来的情思才是好的文学, 文学难得的是忠实——忠于人性”,“人性是测量 文学的唯一标准”。 人文主义文艺思潮倡导者多为对西方文艺有较全面 的系统理解,同时又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 的功底,他们的学识可以担当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桥 梁。但在中国特定的时代,他们的文艺观念被误解, 而没有受到重视,但对后来的文学造成了深刻的影 响。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主讲:陈蘅瑾
20年代主要是新旧文学对文学读者和市
场的争夺,文言与白话的矛盾和对立; 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 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的焦点。 中国现代文学全面走向成熟,从整体走 向世界的十年。
一、本阶段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一)国民党推行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力
鲁迅写了《论“第三种人”》和《又论“第
三种人”》对胡、苏的观点进行了批驳,揭 露胡秋原、苏汶宣扬超阶级文学的虚伪性。
三、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一)时代的变化引起文学潮流的变化
中国革命的历程由五四时期的思想革命转向
社会革命,20年代是五四个性解放的时代, 30年代进入到社会解放的时代,从对人的个 人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转向对社会性质、 出路、发展趋向的思考和探求。
(六)关于“大众语文”的论争 1934年5月,汪懋祖、许梦因发动“文言复
兴运动”,进步作家陈望道、赵元任、茅盾 等集会,掀起反对文言文、保卫白话文的运 动,展开文艺大众化的讨论,批评了欧化和 半文半白的倾向,探讨了现代文学语言的特 点及其发展方向,对现代文学语言的发展具 有较深远的影响。
(七)对胡秋原的“文艺自由论”和苏汶的“第三
的无产阶级文艺运动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左联)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正式成立。 会上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宣告以“站在 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的战线上”,“援助而 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作为左联的奋 斗目标,坚持艺术的“反对封建阶级的,反 对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 资产阶级的倾向’,促进“新兴阶级的解 放”。
会的约束,回到自然,作个人生命的本能的、非意 识的表现。
(五)左翼作家与京派作家的论争 京派是30年代以《骆驼草》、《大公报· 文艺
副刊》为主要阵地形成的北方作家群。朱光 潜、沈从文是其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 将“和平静穆”作为美学追求的极至和最高 境界,泯化一切现实,以达到内心“无矛盾, 无冲突”的美学观。他们强调文学与时代, 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鲁迅等提倡战斗的力的美,与之论争。
1929年冬,在中共的指示下,创造社和太阳
社停止了对鲁迅等人的攻击,进而与鲁迅等 联合,开始了成立左联的筹备工作。1930年 左联成立,宣告革命文学的论争结束。 (三)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的论争
其核心问题是“人性论”。新月派主要以梁
实秋为代表提出了“以永恒的人性的文学” 否定“无产阶级的阶级的文学”,以资产阶 级的“人性的普遍存在论”反对无产阶级的 阶级人性论。认为文学应该表现最基本的普 遍的人性。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主张文学 是天才的创造,认为“一切的文明,都是极 少数天才的创造”,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存在 的合理性。 左翼作家鲁迅、冯乃超等对新月派的文艺观 进行了批判。鲁迅在《“硬译”与“文学的阶 级性”》等文章中,系统的驳斥了梁实秋的 “人性论”和“天才论”,辩证的指出文学 带有阶级性但并非只有阶级性。论争巩固了
图建立“三民主义文艺” 1929年,国民党在全国宣传会议上提出了 “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 ,公开宣称要打倒 “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要铲除 “多型的文艺意识”,以民族主义作为文学 的中心意识,提出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企图形成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及其领导下
(三)创作趋向
(1)文学创的题材空前的开拓,表现角度
有了新的开掘。 (2)文学形式与创作手法的多样化。 (3)个人风格、民族风格和时代审美特征同 步形成
左联的成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标志着革命文学运动的深入发展,标志着 党对文艺事业的直接领导,明确了文艺同革 命的密切关系。左联的纲领强调了文艺在革 命事业中要“作解放斗争的武器”,文艺作 家“要负起解放斗争的使命”。
(三)人文主义文艺思潮:自由主义作家和民主主 义作家的文艺观 代表人物:梁实秋、沈从文、朱光潜等 主张:强调文艺的超功利性与独立性,认同艺术 “超脱现实的原则”,认为“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 离”。“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朱光
二、文艺论争
(一)左翼作家与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论争
(二)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人的批判 在1928年,为了倡导革命文学,一批参加过革命活
动的作家和一批从日本归国的激进青年,他们以后 期创造社、太阳社为营垒,引发了一场关于革命文 学的论争。 他们把主要矛头对准了鲁迅,同时还清算了茅盾、 郁达夫、叶圣陶等,对五四文学革命时期及其以后 有一代影响和成就的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批判。
种人”的批驳 胡秋原在《阿狗文艺论》等文中自称是“自由人”, 以中立的姿态,既批评国民党的“民族主义文艺运 动”,也反对左联,宣称“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 自由的,民主的”,“将文艺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 声机,那是艺术的叛徒,……以不三不四的理论来 强奸文学,是对艺术尊严不可饶恕的冒渎”。他又 在《勿侵略文艺》中说让政治破坏艺术,“是使人 烦厌的”,反对“只准一种文学把持文坛”。 苏汶以“第三种人”的姿态出来声援,他在《关于 <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中,攻击左翼文艺 “霸占”文坛,使“文学不再是文学了,变成连环 画之类;而作者也不再是作者了,变成煽动家之类。 死抱住文学不放的作者们是终于只能放手了”。后 来,他又写了《“第三种人”的出路》、《论文学上 的干涉主义》等文章,攻击革命作家和革命文学, 指责左联成了阻碍新文学创作的罪魁祸首,指出文 学不必作阶级的武器,攻击左联作家“左而不作”。
(四)左翼作家与自由主义作家和论语派关于“性 灵文学”的论争 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1934年主持出 版小品文半月刊《人世间》,1935年创办《宇宙 风》,以此为阵地,宣扬自我表现的“性灵文学”。 他的观点主要代表了自由主义的文艺观,要求作家 表现封闭的自我审视的灵魂,排斥对国家、民族、 社会的关注和探索,提出把闲适和趣味作为文学的 追求;强调人的自然本性的流露,要求文艺摆脱社
3. 海派 海派是沈从文在文学批评时提出的一个概念。
以30年代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 化与消遣文化畸形发展的产物,他们依托于 文学的市场,既享受着现代都市文明,又感 染着都市的“文明病”。正是对都市文明既 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使他们更接 近西方的现代派艺术,有着较为自觉的先锋 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
(二)三大文学派别
1. 左联为首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特色:对文学政治功利性的推崇;对文学阶
级意识的强调;对文学大众化形式的倡导和 追求。
2. 京派 “京派”是鲁迅在文学批评时提出的一个概念。主 要指30年代以《骆驼草》、《大公报· 文艺副刊》为 主要阵地在北京、天津形成的北方作家群。朱光潜、 沈从文是其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将“和平静 穆”作为美学追求的极至和最高境界,他们强调文 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 价值。主张:纯文学本体论。既不视文学为消遣, 也不视文学为至上,而是追求文学的纯正,文学不 应在政治纷争中去周旋,摒弃文学的商业化。 崇尚和谐、淳朴、节制的美学观念,带有古典主义 的美学特征。于和谐中对立统一,节制感情,不能 无节制的任意发泄。他们着眼于民族性的重造,从 民族的长远生存来考虑文学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