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第8章30年代文艺思潮与运动

合集下载

第八章 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文艺运动

第八章  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文艺运动

第一节 “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左联”
“革命文学”又称“左翼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在早期,经常被叫做“普罗文学”。 “革命文学”的倡导经过了一个由低潮到高潮的发展过程。 早在20年代“文学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瞿秋白、肖楚女等, 就通过《新青年》、《中国青年》等刊物,开始宣传“革命文学”的主张。如邓中 夏在《贡献于新诗人之前》中强调,新文学应该“警醒人们使他们有革命的自觉, 和鼓吹人们使他们有革命的勇气。”恽代英在《文学与革命》中要求: “我们的文 学家,同时是一个革命家”。教导作家:“倘若你希望做一个革命文学家,你第一 件事是要投身于革命事业,培养你的革命的感情。”“要先有革命的感情,才会有 革命文学”。 除此之外,沈雁冰(茅盾)、蒋光慈(赤)、郭沫若、鲁迅等文学前辈也从不同的 角度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沈雁冰在《论无产阶级艺术》一文中强调:“无 产阶级艺术绝非仅仅描写无产阶级生活就算了事,应以无产阶级精神为中心而创造 一种适应于世界的艺术。”蒋光慈在《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中提出:“因为社会 中有阶级的差别,文化也随之含有阶级性。”郭沫若在《革命与文学》一文中号召 文艺青年“到兵间去,民间去,工厂间去,革命的漩涡中去”,指出当时时代所要 求的文学,“是替被压迫阶级说话的文学”,“是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 写实主义的文学”,“是站在第四阶级说话的文艺。”鲁迅的观点主要体现在1927 年4月8日在黄埔军官学校的讲演中,题目是《革命时代的文学》。
二、出现这种文学特征的原因 1、社会现实原因
尽管“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右翼集团取得了胜利,夺取了在全国政治、经 济、军事等方面的绝对控制权,但是在思想、文化和文艺领域,却始终未能形成具有 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领导力量。而共产党虽然力量薄弱,却因为有着为了全人类的宏伟 理想, 吸引和团结了一大批具有绝对影响力的作家。这样,就使得国共双方在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文艺等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最 终又使得它们谁也统治不了谁,在思想、文化、文艺领域,产生了一块表达较为自由 的天地。在这块天地里,一方面,左翼革命文学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发展了起来, 另一方面,与左翼文学相对立的由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创造的个人民主主义文学也一并 活跃起来,从而形成了30年代无产阶级左翼文学和自由主义个人民主主义文学并存共 荣的局面。

30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思潮

左联的历史贡献: 1、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 2、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 3、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4、探讨创作方法。 左联在“左”倾机械论影响下的缺失(失误): 1、思想理论上的教条主义。 2、组织上的宗派主义与关门主义。
两种文艺思潮的论争贯穿30年代,较重要的有: 1、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的论争。 焦点是人性论和天才论 2、左翼文坛与自由主义作家就“性灵文学”发生论争。 3、左翼文坛与“京派”作家的论争。 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对本时期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的因素有两方面: 1、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动 2、中国革命的历程已由“五四”时期的思想革命转向
从1928年开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潮流直接 强力地介入文学,新文学的队伍随即在“革 命”和“人性”的旗帜下不断分化组合。
在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和左翼革命文学思潮这 两种重要的文学主潮下,涌动着多元而复杂 的人的观念与文学话语:
其一,五四人文主义人学观
其二,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的观念 与话语
作家独有的艺术世界 : 茅盾的“都市生活世界” 老舍的“北京小市民世界” 巴金的“热情忧郁的青年世界” 沈从文的“湘西边城世界 ”
“我们不能不站在无产阶级的解放斗 争的战线上,攻破一切反动的保守 的要素,而发展被压迫的进步的要 素,这是当然的结论。”

“我们的艺术不能不呈现给‘胜利 不然就死’的血腥的斗争。”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
“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
人性。……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

性,亦止于人性。……人性是测量
文学的唯一标准。”

梁实秋:《文学与革命》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 城人,笔名孟实 )的美学、文 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 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 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文学思潮

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
一、左联 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 为“左联”。出席会议的有鲁迅、冯雪峰、沈端先、冯乃超、柔 石、 李初梨、蒋光慈等四十余人。会上通过的理论纲领宣告:“我们 的 文艺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 的’ 小资产阶级的”,并且要“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会 议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 等七人为常务委员。鲁迅在会上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的重要讲话。 “左联”成立标志着共产党在组织上自觉领导文艺的开始。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 文学论争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2013-8-8
中国现代文学史
30年代文学发展总评


30年代文学是20年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文学特征 是多元性和丰富性,其整体特点是走向成熟。 30年代文学,经过整个20年代的发展和陶冶,艺术 水平明显地提高。30年代文学所达到的艺术境地, 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中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大派别的文学成就
1、创作题材空前的开拓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掘。各派作 家均取得优秀成绩。 2、中、长篇小说和多幕剧成为收获最丰的体裁,取得 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艺术表现上注重典型环境与典 型性格的塑造。心理刻画得到特别的注重和发展。 3、作家个人的风格和艺术世界基本形成。30年代的一 些作品都是耳熟能详的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丰收 期。
2013-8-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三十年代文艺两大阵营的形成
1、革命文学阵营 从1928年起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兴起。 其标志是:1928年1月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社创办了《 太阳》月刊,蒋光慈、钱杏邨主持;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 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创造社的 《创造月刊》第一卷8号“突变”为宣传革命文学。 2、自由主义文学阵营 1928年3月,倾向于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 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声称维护“独立”“健康” 的 原则与“尊严的原则”。以此为中心,自由主义文学阵营也形成。

第二个十年文学概述

第二个十年文学概述

本时期文学特征:
“五四”所开启的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文学 主潮变得空前政治化;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的传播与运用,并影响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 貌; 左翼文学、自由主义作家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 彼此发展互竞,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创作。

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 阶级文学思潮 1、革命文学的标志
广阔的社会历史内容、对民族灵魂开掘的历史 深度,以及从沸腾的历史潮流中所吸取的战斗激情 与壮阔、厚实的力的美
思考与练习:
1、应如何评价“左联”的历史贡献?
1928年1月,蒋光慈、钱杏村等共产党员作家组成 的太阳社创办了《太阳》月刊,李初梨、冯乃超、 彭康等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创造月刊》也 有“突变”。这些刊物在上海共同倡导“革命文学” (无产阶级文学或普罗文学),批判五四以来重要 作家包括鲁迅、茅盾等,引起论争。 同年3月,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为核心的《新 月》月刊创刊,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是维护“独 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

2、 文学形式:
叙事,中长篇小说,多幕剧。
3、 艺术表现:
典型环境下的典型性格描写;艺术的独创性;人 的异化主题;心理刻画艺术;讽刺艺术.
4、 作家们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世界:
茅盾的“都市生活世界”、老舍的“北京小市 民世界”、巴金的“热情忧郁的青年世界”、沈从 文的“湘西边城世界” .
5、 时代审美特征:
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的批判
2、左翼作家与“新月派”论争 争论焦点:文学有无阶级性 3、与林语堂“性灵文学”论争 争论焦点:文学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4、左翼作家与“京派”作家论争 争论焦点:文学的时代性与艺术的永久性的关系 5、与“自由人”、“第三种人”(海派)的论争 争论焦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一)30年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一)30年代文学思潮

• 《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 《孟实文抄》 • 1、生平及思想形成 • 文学是‚超功利‛的,是‚无所为而为‛的 观照,是创造者个人的能动创造。 • 2、朱光潜人文主义美学
• 美是主观情感作用的结果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集中出 现在两个时期,一个是20世纪30年代 初期,其代表人物是“自由人”胡秋 原和“第三种人”苏汶。一个是抗战 胜利以后,其代表人物是沈从文、朱 光潜。这两个时期出现的这两股自由 主义文学思潮,既有明确的文学主张, 也有相应的创作成果,是在当时有相 当影响的文学思潮。
• 诗人若不是一个革命家,他绝不能凭空创 造出革命的文学来。诗人若单是一个有革 命思想的人,他亦不能创造革命的文学。 因为无论我们怎样夸称天才的创造力,文 学始终只是生活的反映。 • ——沈泽民的《文学与革命的文学》
• 我们的艺术不能不呈献给‚胜利不然就死‛ 的血腥的斗争。 • 艺术如果以人类的悲喜哀乐为内容,我们 的艺术不能不以无产阶级在这黑暗的阶级 社会之‚中世纪‛里面所感觉的感情为内 容。 • 因此,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 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 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 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 “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 人心,它是心物婚恋后所生的婴儿。美感 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却不完全属 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 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 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一 二者缺一都不能出现美。‛ • ——朱光潜
何为美?
• 美既是客观,也是主观;美既在物,也 在心。只有物我交流,婚媾之后,才生 美感,才有美。归根到底,物的美与不 美,还是取决于人的情感。 • 美感产生美,没有美感就没有美。美是 主观情感作用的结果。

现代文学第8章30年代文艺思潮与运动综述

现代文学第8章30年代文艺思潮与运动综述


第一,“五四”时代所有的相对自由的思想氛围消失,代之而起 的是文学主潮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政治化。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 的传播和初步运用,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其后二三十年间的文坛 面貌。 第三,在左翼文学蓬勃发展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 多种倾向的文学与左翼文学共存共竞,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 创作。
五、30年代的文艺思想斗争

⑴批判“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左联”对“民族主义文艺运动”进行了坚决的揭露
和批判。 鲁迅:《“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 、 《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茅盾《“民族主义文艺” 现形》、 《<黄人之血>及其他》 ;瞿秋白的《屠夫文 学》、《狗样的英雄》、《青年的九月》等文,从不 同角度揭露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反动性。

第五,自觉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 学运动的联系。
四、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成立

⑶成立意义:
“左联”的成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 着革命文学运动的深入发展,标志着党对文艺事业的直接 领导,明确了文艺同革命的密切联系,经“左联”盟员们 的共同努力,从“左联”成立到1936年初自行解散,左翼 文艺运动取得重大成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左联与 其他左翼文化团体一起挫败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使 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文化,在3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 写下了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光辉的一页。
“文艺自由论辩”的中心则是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自称“自由人”的胡秋原(1910-2004)和自称“第
三种人”的苏汶(杜衡,1907-1964)。他们的文艺观 的核心,是要求文艺脱离政治,主张创作自由。

第二编:左翼时期的文学(1927——1937)第八章: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

第二编:左翼时期的文学(1927——1937)第八章: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

第二编:左翼时期的文学(1927——1937)第八章: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教学目的要1、30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主要论争2、了解革命文学和“左联”出现的时代意义、评价3、本时期文学的主要派别与历史影响4、了解30年代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1928年5月,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社创办了《太阳》月刊,由蒋光慈、钱杏邨主持,同时,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等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同月出版的创造社的另一刊物《创造月刊》第1卷第8号也显出了“突变”。

这些刊物在上海共同倡导“革命文学”。

郭沫若在一篇文章中宣称:“个人主义的文艺老早过去了”,“代替他们而起的”必定是“无产阶邨级文艺”。

同年3月,倾向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为核心的《新月》月刊创刊,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是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

这互相对立的两种倾向的刊物的出版及理论宣言的公布,标志着现代文学在结束了“第一个十年”之后,经过仅一年的思想的酝酿准备,队伍的重新组合,又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通常称之为“第二个十年”。

这个时期显著的特征有三:其一是“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其二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蛇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其三是在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互竞,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创作。

一、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是国民党政权由建立到相对稳定,同时又危机四伏的历史时期,为维持思想统治,国民党政府曾做过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的种种努力。

(1)1929年9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召开全国宣传会议,提出“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并由宣传部出钱,在南京办起中国文艺社,刊行《文艺月刊》;(2)在上海则有《民国日报》的文艺周刊与《觉悟》副刊,以及《絮茜》杂志,公开宣言打倒“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建设三民主义的新文学”。

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笔记)

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笔记)

第一讲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与内容: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鸣为《新青年》),主编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激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良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有实绩的一部分。

(四)、文学革命的标志和主要内容●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这是文学革命的标志。

●内容:1、胡适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陈独秀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2、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3、1918年4曰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

4、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5、1918年冬天,陈独秀、李大钊又创办了《每周评论》,北京大学的傅斯年、罗家仑等创办了《新潮》月刊。

6、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

7、与旧文学势力的较量:①批判林纾致蔡元培的公开信。

②1922年与“学衡派”论争。

③1925年与“甲寅派”论争。

(五)、文学革命的重大实效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3。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六)、总结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种种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家的共同倾向。

【学习】第七讲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学习】第七讲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整理ppt
30年代文学历史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到第二个十年已经逐步形成 了自己的历史特点,即:广阔的社会历史内 容,对民族灵魂开掘的历史深度,以及从沸 腾的历史潮流中所吸取的战斗激情与壮阔、 厚实的力的美,这同样也是中国现代文学日 趋成熟的重要标志。
整理ppt
整理ppt
自由主义作家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梁实 秋(新月派)、朱光潜、沈从文(京派)等。 在他们的理论中提倡人性核心的道德评价的 文学标准。 其文学主张较少颓废、享乐的色 彩,显示出严肃性:严肃地自我内省,严肃 地表现、思考社会人生。
整理ppt
三十年代文艺两大阵营的形成
1、革命文学阵营 从1928年起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兴起。 其标志是:1928年1月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 社创办了《太阳》月刊,蒋光慈、钱杏邨主持;刚从日 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主持的 《文化批判》创刊,创造社的《创造月刊》宣传革命文 学。 2、自由主义文学阵营 1928年3月,倾向于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徐志摩、梁 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声称维护“独立”“健康” 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以此为中心,自由主义文学 阵营也形成。
整理ppt
三大文学派别的时代特征
1、创作题材空前的开拓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掘。 各派作家均取得优秀成绩。 2、中、长篇小说和多幕剧成为收获最丰的体 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艺术表现上注 重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的塑造。心理刻画得 到特别的注重和发展。 3、作家个人的风格和艺术世界基本形成。30 年代的一些作品都是耳熟能详的 ,这是中国 现代文学的丰收期。
海派是与京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活跃在上海 的作家,以都市生活为描写对象,既写出他们在都市生 活中的享受,也写出了他们在都市生活中所独有的都市 “文明病”。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世俗化和商业化。 早期海派作家有创作性爱小说的张资平、心理分析小说 的叶灵凤,后来新感觉派兴起,40年代以张爱玲为代表。

30年代文学

30年代文学

30年代文学1、总体特征;意识文学思潮的空前郑智化,二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三是左翼文学和自由主义以及其他多种文学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竞争,有共同丰富了这一时期的文学。

此外对本时期的多种文学思潮的兴发竞存情况也有知识性的了解。

左联的贡献:一、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学以理论的研究。

二、开展文艺大众化运动。

三、加强分别是左翼"、"京派"、"海派"三大文学派别三大派别(潮流)之间的对峙与互渗。

大体说来,"海派"是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

他们依托于文学市场、既享受着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着都市"文明病"。

正是对都市文明既留念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使他们更接近西方现代派艺术,有着较为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

而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京派"是一批学者型的文人,也即非职业化的作家。

他们一面陶醉于传统文化的精美博大,又置身于自由、散漫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天然地追求文学(学术)的独立与自由,既反对从属于政治。

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

这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

而"左翼"作家则自觉以现代大工业中的产业工人代言人的身份,对封建的传统农业文明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及西方殖民主义同时展开批判,要求文学更自觉地成为以夺取政权为中心的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工具。

三大文学派别(潮流)创造了不同的文学景观,但又统一生存于30年代社会、思想、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因而在整体文学的张力场上又显示出某些共同的趋向。

1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到30年代,形成了以左翼文学为主流,多种倾向文学竞相发展的多元格局。

蒋光慈、丁玲、叶紫等人的小说,中国诗歌会诸诗人和臧克家的诗作,都显示了左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的勃勃生机。

30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思潮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第二个十年(1928-1937)是中国现代文学全面走向成熟的十年。

政治上,国共分离,十年内战。

文学本身发展:如果说20年代主要是新旧文学对文学读者和市场的争夺,文言与白话的矛盾和对立;那么,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的焦点。

一、30年代文学思潮基本线索为什么是1928为分界线?1928年1月,全由中共党员组成的太阳社创办《太阳》月刊,(太阳社1927年秋成立于上海。

发起人为蒋光慈、钱杏邨等;主要成员大都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从实际斗争中转移到上海从事文化活动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有相似的斗争经历和共同的思想基础,在文学主张与创作上,也有某些共同的倾向:积极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反映工农大众的生活与斗争。

在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文化“围剿”,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太阳月刊》(1928年1月创刊,同年7月停刊,共出版7期)影响最大);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等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同月出版创造社另一刊物《创造月刊》第1卷第8号——共同在上海倡导“革命文学”。

郭沫若在此期《创造月刊》上发表《英雄树》:“个人主义的文艺老早过去了”,“代替他们而起的”必定是——“无产阶级文艺”。

(革命文学思潮)1928年3月,倾向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为核心的《新月》月刊创刊——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两大文艺思潮之间存在对立之处,且引发了相应的争论。

文学队伍开始重新组合,标志着第二个十年的开始。

↓共产党与国民党在文学话语权上展开了争夺:国民党1927年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为其统治,争夺文化话语权。

为维持思想政治的统治,国民党企图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

1929年,国民党在全国宣传会议上提出了“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鼓吹“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文艺要统一于国民党的“中心意识”,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封建观念,鼓吹文艺专制)创办刊物,笼络文化人,公开宣称要打到“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要铲除“多型的文艺意识”,以民族主义作为文学的中心意识,提出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企图形成文化上的统治地位,企图借助“民族主义”的招牌与刚刚成立的左联争夺文艺阵地的领导权。

第八章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八章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八章三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一、30年代文学的外部条件的变化1、从政治上看,阶级阵营和意识形态的对垒、对抗、对峙越来越鲜明。

文学开始强调阶级性和阵营性,五四宽松自由的时代气氛瓦解。

30年代文学政治化表现在三个层面:(1)作家的政治化。

(2)描写对象的政治化。

(3)读者的政治化。

2、三十年代中国社会迅速殖民地化和半殖民地化,社会空前动荡,商品包括资本主义开始更全面地渗透,大都市在畸形发展,农村经济的急剧破产。

3、作家队伍结构的变化,出现了第二代作家:第一代作家:来自士大夫的家庭或家族,是对士大夫家族或家庭的背叛,是启蒙的一代,而且这批作家身上有一定的贵族血统,有贵族的文化传承。

第二代作家:来自更为广泛的社会阶层,平民化的倾向更趋鲜明;在动荡年代成长,有相当丰富的人生经验。

他们进入文坛之后必然会给文坛带来新的文学内容,对社会也有了全方位的思考,所以就比第一代作家的视野更为广阔。

4、三十年代“人”的观念的变化(1) 从个性进入到社会属性:(2)从灵与肉的统一到“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3)从怀疑破坏的启蒙的一代走向创造模式的行动的一代二、30年代两大文艺阵营:革命文学阵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文艺观——强调文学的阶级性、政治性、大众化人文主义文学阵营:倾向于自由主义,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

——强调文艺的超功利性与独立性(一)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动因:①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②无产阶级有建设无产阶级文学以形成文艺界的领导的需要和来自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③革命作家相对集中于上海提供了组织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队伍的可能性。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国共合作关系彻底破裂,上海聚集了一批参加了革命实际活动的作家,加上一批从日本回来的激进青年,他们受了共产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认为革命虽然陷于低潮,但无产阶级文学的提倡能推动革命。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爆发:(1)1928年,上海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刊物。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六)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六)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六)第二部分·现代文学▼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三、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第二章鲁迅(一)一《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二《野草》与《朝花夕拾》第三章小说(一)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继续点击下方空白区域▼第四章郭沫若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三、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四、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第五章新诗(一)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四、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五、“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第六章散文(一)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1)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

此后有诸多报刊仿效开设同类栏目,使杂文承担了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任务,成为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

《新青年》随感录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迅是其中主要作家。

“随感录”杂文大都是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必须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

同时,应初步了解“随感录”对后起的“语丝”派等散文诸流派的影响。

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2)周作人思想比较复杂,“五四”时期就有所谓“叛徒”(反抗者)与“隐士”(超离现实者)的两重性格,但他又是现代散文的大家,对他这方面的历史地位应充分肯定。

一是要了解其散文观。

他紧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并提倡抒发个人情性的“言志”小品文。

二要了解周作人小品的艺术特质,即多作闲谈体,借鉴明人小品与外国随笔的笔调,形成自然隽永,冲淡平和的风格,或者可用“闲适”两个字来概括。

中国现代文学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左翼文艺和自由主义文艺的冲突
自由主义文艺观点 自由主义作家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梁实秋(新月派)、朱光 潜、沈从文(京派)等。在他们的理论中反对“为艺术而艺 术”, 提出人性核心的道德评价的文学标准。 一、左翼作家和新月派的论争 最突出的反映在鲁迅和梁实的 论争上。鲁迅与梁实秋的分歧是一种思想的分歧,因而是一种 深刻的分歧。鲁迅对梁实秋的批评中,最著名的是杂文《“丧 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二、左翼文学与论语派“性灵文学”的论争 三、左翼文坛与“京派”作家的论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1、三十年代文学创作潮流主要表现为三大派别:左翼、京派、 海派。 左翼文学从阶级论出发,把自己定位于产业工人和大众的代言人, 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展开批判,要求文学充当夺取政权的政治 斗争的工具。 京派是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一批学者型的文人,多是北大、 清华、燕大、南开等几所知名大学的著名学者、教授,追求学 术的自由与独立,既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 化追求。 海派是与京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 以都市生活为描写对象,既写出他们在都市生活中的享受,也写 出了他们在都市生活中所独有的都市“文明病”。
三十年代文艺两大阵营的形成
1、革命文学阵营 从1928年起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兴起。 其标志是:1928年1月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社创办了《 太阳》月刊,蒋光慈、钱杏邨主持;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 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创造社的 《创造月刊》第一卷8号“突变”为宣传革命文学。 2、自由主义文学阵营 1928年3月,倾向于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 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声称维护“独立”“健康” 的 原则与“尊严的原则”。以此为中心,自由主义文学阵营也形成。

30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思潮

邓中夏、恽代英、瞿秋白、萧 楚女
二、无产阶级文学论争与“左联” 的成立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1927年4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产;上海聚集了一 批参加过革命实际活动的作家和一批从日本回国的 激进青年作家;日本和苏联文学思潮的影响。
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提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的基本理论主张 革命文学倡导者的主要错误 鲁迅、茅盾同创造社、太阳社的争论
1.20年代末30年代初,梁实秋等人 坚持文艺的普遍人性与左翼作家的阶 级性的论争
2.30年代初以胡秋原和苏汶(杜衡)为代 表的 “自由人”和“第三种人”,与左翼文学 队伍关于“文艺自由论”的激烈论争。 3.以沈从文、朱光潜为代表, 强调“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与林语堂、周作人为代表追求艺术 的自我表现的“性灵文学”,较为典型 地反映了自由主义文 学思潮的不同层面。
3、从事无产阶级文艺的生产 4、吸收外国新文学的经验
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作家团体
二、“左联”的主要文学活动
其一,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 介绍和研究工作。 其二,“左联”自觉地加 强了与世界文学的联系, 及文学大众化的推广。
其三,“左联”努力建立自己的文学阵地, 扩大自己的文学队伍。 其四,“左联”逐渐摆脱了革命文学 初期普遍存在的幼稚病, 从罗曼蒂克到现实主义, 标志其创作走向成熟。
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抗战胜利后回
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 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 后又兼文学院长。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 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 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 表作《雅舍小品》。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 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 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 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八章 30年代小说(一)1、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重要标志:(1)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2)长篇小说的成熟;(3)小说流派的涌现。

(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等)2、普罗小说:(1)成员:(主要为太阳社成员)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以及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2)创作题材:一类是描写现实革命斗争的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另一类是反应大革命前后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人生道路,形成“革命+恋爱”的主题模式。

(3)代表作:华汉长编小说《地泉》(包括《深入》《转换》《复兴》三部曲);蒋光慈第一步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最后一部长篇《咆哮的土地》(后易名《田野的风》),是普罗小说中的重要作品。

3、左联青年作家群:普罗文学后崭露头角的一批追求进步的青年作家,代表作家及作品:丁玲:处女作《梦珂》,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长篇小说《韦护》《母亲》;张天翼:《小彼得》《从空虚到充实》《畸人集》等短篇小说,《清明时节》《鬼土日记》等中长篇小说,《包式父子》(对小公务员、小市民向上爬的心理剖析最有深度);艾芜《南行》《山峡中》;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叶紫《丰收》;沙汀等4、社会剖析小说:30年代迅速崛起,成为当时重要的小说流派。

(1)特点: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为指导;截取横截面方法来解剖社会;强调对社会的细密观察。

(2)代表作家及作品:茅盾(开创者)《子夜》《春蚕》《林家铺子》;吴组缃《西柳集》《饭余集》;沙汀等5、新感觉派:(以南方上海为阵地),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1)主要阵地:《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刊物。

(2)代表作家及作品:施蛰存:最初的《江干集》《娟子姑娘》《追》,自认为“正式的第一个短篇集”是《上元灯》,自觉运用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创作的小说《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左翼作家与“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 论争
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1934年 9月主持出版小品文半月刊《人间世》,次年9 月又创办《宇宙风》,依托三个刊物形成了一 个标榜“性灵文学”的文学流派。鲁迅等左翼 作家指责他们在“风沙扑面,虎狼成群的时 候”,“靠着低诉或微吟,将粗犷的人心,磨 得渐渐的平滑”,是麻痹民族灵魂的“麻醉性 的作品”。 鲁迅在1933年10月1日发表《小品文的危机》 一文,批评论语派小品文是“小摆设”,而提 倡写作具有战斗性的小品文。
左翼文艺和自由主义文艺的冲突
自由主义作家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梁实秋(新月派)、 胡秋原(自由人)、苏汶(第三种人)、林语堂(论语派)、 朱光潜、沈从文(京派)等。在他们的理论中既反对文艺为政 治服务,又反对“为艺术而艺术”,提出以人性为核心的道德 作 为评价文学的标准。 一、左翼作家和新月派的论争 最突出地反映在鲁迅和梁实秋 的论争上。鲁迅与梁实秋的分歧是一种深刻的思想分歧。分歧 的实质是人性论与阶级论的问题,是否承认超阶级的普遍人性 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人的本性的问题。 二、左翼文坛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 三、左翼文学与论语派“性灵文学”的论争 四、左翼文坛与“京派”作家的论辩
三大派别的文学成就
1、创作题材空前的开拓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掘。 各派作家均取得优秀成绩。 2、中、长篇小说和多幕剧成为收获最丰的体裁, 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艺术表现上注重典型 环境与典型性格的塑造。心理刻画得到特别的 注重和发展。 3、作家个人的风格和艺术世界基本形成。30年 代的一些作品都是耳熟能详的 。这是中国现 代文学的丰收期。
革命文学阵营内部的论争
一、1928-1929年,“左联”成立前,鲁迅等与太阳社、创造社作 家 的论争。创造社、太阳社用错误的阶级理论和文艺理论,对五四 以来的文学进行了几乎全面的否定,对经典作家如鲁迅、茅盾、 周作人、郁达夫等进行了激烈的否定。他们把无产阶级文学当作 当时最先进的文学,把五四文学说成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封建阶级的文学。郭沫若 《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钱杏邨 《死去了的阿Q时代》等。鲁迅《“醉眼”中的“朦胧”》《文学 的阶 级性》等予以反驳。论争白热化。与此同时,源于对茅盾《蚀》 三部曲的评价,创造社、太阳社与茅盾也展开了论争。 二、1936年,“左联”自动解散后,在左翼文坛内部发生的两个 口 号(左联领导人周扬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与鲁迅、冯雪峰、

08第八章30年代文学思潮

08第八章30年代文学思潮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盾:《论无产阶级艺术》
《文学者的新使命》
郭沫若:《革命与文学》 《文艺家的觉悟》

迅:《革命时代的文学》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历史背景之三:大革命失败后, 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革命暂时进 入低潮,由无产阶级单独领导。需 要从初期“混合型的革命文学”推 进到正面提倡“普罗列塔利亚文 学” 。
——[苏]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文学思潮的主要特征:
(1)文学思潮是从特定时代的特定国家的作 家集团的创作中体现出来的; (2)文学思潮具有巨大的创作组织性和促进 作品的完整性的功能; (3)文学思潮有共同的创作纲领;
(4)创作的艺术和思想的共性促进作家的联 合和自觉,使共同的创作原则得以确立。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太阳社:1928年成立于上 海,蒋光慈、钱杏邨(阿英)、 孟超、夏衍等。创办《太阳月 刊》。蒋光慈发表了《关于革 命文学》。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阿 英 (1900.2.6-1977.6.17)钱 杏 邨 , 安徽芜湖人,原名钱德富。现代著 名剧作家、文艺批评家。参加过五 四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与蒋光慈等组织太阳社,编 辑《太阳月刊》。1930年加入“左 联”,孤岛时期,与郭沫若、夏衍 创办《救亡时报》。“文革”受迫 害。1977年患癌逝世。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源自第一节左翼文学运动与思潮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的倡导和论争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历史背景之一:早期共产党人的 倡导。李大钊、邓中夏、恽代英、肖 楚女、瞿秋白、李求实、林育南(林 根)、沈泽民、蒋光赤等宣传初步的 马克思主义文学主张。蒋光赤、沈泽 民等组织“春雷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30年代文艺运动的基本线索 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 三、无产阶文学论争 四、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成立 五、30年代的文艺思想斗争 六、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主讲:文学院 李致
第8章 30年代文艺思潮与运动



一、30年代文艺运动的基本线索 : 1.左翼文学活动 :致力于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 2. 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 3.30年代文坛特征:

四、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成立

⑴“左联”:
三十年代著名的文学社团。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左联”的成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 标志着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已进入到无产阶级领导的 “革命文学”的崭新的历史阶段。 在成立大会上,通过了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要点,通 过了组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国际文 化研究”、“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等十多项提案。鲁 迅在会上作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著 名演讲。会上还选举了沈端先(夏衍)、冯乃超、钱 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等七人为常务委 员。
四、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成立


⑵“左联”取得成绩:
第三,在理论上,自觉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加强了对马克 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为中国的马克
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在创作方面,培养了一致年轻的文艺队伍,并以丰 硕的艺术创作成果推动了整个30年代进步文艺的繁荣。
四、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成立

⑴“左联”:

“左联”成立后,先后出版了《拓荒者》、《萌 芽月刊》、《巴尔底山》、《世界文化》、《十字街 头》等刊物,并先后在北平和日本东京建立了分盟, 在广州、南京、武汉、天津建立了小组。参加者初为 50余人,后来发展到270多人,是三十年代规模和影响 最大的文学社团。1936年为建立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 而自动解散。
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

1928年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正式倡导无产阶级革 命文学 :
1928年1月
:《文化批判》和《创造月刊》;《太阳
月刊》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李初梨:《怎 样地建设革命文学》、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 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 时代》。
五主义文艺运动”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左联”对“民族主义文艺运动”进行了坚决的揭露
和批判。 鲁迅:《“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 、 《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茅盾《“民族主义文艺” 现形》、 《<黄人之血>及其他》 ;瞿秋白的《屠夫文 学》、《狗样的英雄》、《青年的九月》等文,从不 同角度揭露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反动性。
五、30年代的文艺思想斗争

⑵与新月社的论争
这场论争从1928年开始,持续了大约两年时间,主要
发生在左翼作家和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之间。可以说, 这是一场双方都自觉意识到了的,争夺文艺阵地和领 导权的斗争。 双方论争的焦点是“人性论”。
五、30年代的文艺思想斗争

⑵与新月社的论争
新月派的主要文艺理论家是梁实秋
阶级的关系,文艺与政治革命的关系,文艺与生活、 时代的关系、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上,而文学艺术内部 的关系问题、美学范畴问题,却没能得到全面的探讨。
六、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两个口号 ”的论争:
“国防文学”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1936年10月,鲁迅、郭沫若、郑振铎、巴金、谢 冰心、周瘦鹃、林语堂等人联名发表了《文艺界 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就此初步形成。


第一,“五四”时代所有的相对自由的思想氛围消失,代之而起 的是文学主潮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政治化。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 的传播和初步运用,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其后二三十年间的文坛 面貌。 第三,在左翼文学蓬勃发展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 多种倾向的文学与左翼文学共存共竞,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 创作。
胡秋原
:《阿狗文艺论》、《勿侵略文艺》、《钱杏 邨理论之清算与民族文学理论之批评》 ; 苏汶 :《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 、《“第 三种人”的出路》
胡秋原
苏汶
5.30年代的文艺思想斗争
⑶文艺自由论辩——与
“自由人”、“第三种 人”的思想交锋 (1931--1933)
瞿秋白、周起应(周扬)、鲁迅、

第五,自觉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 学运动的联系。
四、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成立

⑶成立意义:
“左联”的成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 着革命文学运动的深入发展,标志着党对文艺事业的直接 领导,明确了文艺同革命的密切联系,经“左联”盟员们 的共同努力,从“左联”成立到1936年初自行解散,左翼 文艺运动取得重大成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左联与 其他左翼文化团体一起挫败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使 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文化,在3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 写下了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光辉的一页。
:《文学与革命》、 《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论鲁迅先生的硬译》 等文章,有系统地宣扬资产阶级的人性论 。 鲁迅在《“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和《丧家的资 本家“乏”走狗》 等文章中,论证文学具有阶级性。
梁实秋
五、30年代的文艺思想斗争

⑶文艺自由论辩——与“自由人”、“第三种人” 的思想交锋(1931--1933)
四、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成立
⑵“左联”取得成绩:
第一,在组织工作方面,“左联”积极开展各
项文艺活动,促进了左翼文艺运动的发展。 第二,在政治上,高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旗 帜,同国民党的法西斯统治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使左翼文艺运动和文艺阵地在斗争中不断扩大, 成为30年代文艺发展的主流。
成仿吾(1931)
李初梨
冯乃超
钱杏邨
三、无产阶文艺论争
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 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 、杜荃 (郭沫若)的《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 鲁迅写了《“醉眼”中的朦胧》、《文艺与 革命》、《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文 学的阶级性》等文章进行论争 论争的结果:论争推动了双方认识的发展, 促进了双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
“文艺自由论辩”的中心则是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自称“自由人”的胡秋原(1910-2004)和自称“第
三种人”的苏汶(杜衡,1907-1964)。他们的文艺观 的核心,是要求文艺脱离政治,主张创作自由。
胡秋原
苏汶
五、30年代的文艺思想斗争
⑶文艺自由论辩——与“自由人”、
“第三种人”的思想交锋(1931-1933)
冯雪峰等人先后写文章予以回击, 批判了他们的文艺自由论和第三 种文学论。 鲁迅:《论“第三种人”》、 《又论“第三种人”》、《“连环 图画”辩护
瞿秋白(1899-1935)
五、30年代的文艺思想斗争
⑷其他论争 ⑸30年代文艺论争的特点 :

始终集中在文学艺术发展的外部关系——诸如文艺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