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代娜对李镇西老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点评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3篇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3篇Reflection on the teaching of "speech in front of Marx's tomb"《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3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本教案根据教学反思设计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1】2、篇章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2】3、篇章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鲁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跨越时空的美丽”里面的一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充满真挚情感的悼词。
下面是小泰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篇章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悼文,根据体裁特点及文本内容,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作为前置作业:1、了解悼词的特点。
2、马克思对人类社会作出了哪些巨大贡献?你如何评价他?3、马克思与恩格斯结下深厚情谊,他们的关系给你什么启发?4、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在短短的人生当中,你打算如何度过?本课教学环节的设计紧紧围绕文本,但又有所延伸和拓展,力求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在梯度合理、形式多样的活动训练中不断提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10分钟的课堂讨论环节,讨论气氛异常热烈;在展示环节,学生更是积极举手发言。
但教师不能只追求课堂形式上的活跃,只满足于口头上热闹愉悦的“来言去语”,应该想方设法将文本的学习体验落到实处,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留下“真正的痕迹”。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来到德国柏林,前往探访马克思墓。
在参观完墓地后,一些游客会在马克思墓前驻足片刻,参加由柏林大学中国学者领导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活动。
而这些探访者更多的,则可能是仅将其视为一个经典的旅游景点。
为此,担任讲话者的这些中国学者认为他们应该有所行动,从中挖掘一些马克思主义思想,使得这个活动可以真正成为一次学术的分享与交流。
他们说:“我们不仅仅是倡导学术,也致力于帮助人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和价值。
”这样的举措使得很多游客不仅可以观光,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这个活动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
由于顾及到一些难点与概念的情况,当有些游客询问时,讲话者们也回答得非常耐心。
但作为一次讲话教学活动,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首先,尽管他们的目标是让这个讲话变得尽可能的有价值,但是当我们接触这个项目时,我们发现,对于旅游高峰时的外国游客来说,讲话者们的普通话确实太困难了。
有时,由于普通话的问题,讲话者所讲述的思想或许不能够很好地传达给外国游客。
其次,语言交流问题也在会话中显露出来。
讲话者不仅演讲英语的能力有限,有些时候当他们需要传达一些恰当的中文概念时,很难将它们准确译成英文。
除此之外,由于外国游客的数量众多,而讲话者的数量很少,造成了一些游客等待的麻烦。
这通常会引发一些不满,他们觉得这已经影响了他们的行程。
然而,讲话教学这个项目给柏林带来得益,它是十分重要的:访客不仅可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还可以接触到一些关于当地人文历史的内容。
在柏林这个价值体现得更加明显,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地位,访问这个城市的外国游客会更容易产生对当地的文化历史感兴趣。
另一方面,这个项目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然而,他们仍在不断努力介入工作,提高演讲者的外语说话能力和讲述的内容。
同时,他们还会增加讲话者的数量,让游客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他们想要了解的事情。
为了更好地提高这个项目的质量,他们也会关注游客反馈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做出反应。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探究阅读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探究阅读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19年第48期《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时也是一篇悼词,是恩格斯为悼念逝世的马克思所作。
它之所以能成为一篇经典的演讲,关键在于它不仅将复杂的情感融于形象化的语句中,而且能唤起读者的共鸣,给人美感和享受。
该演讲的语言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选词造句艺术演讲,是传播知识、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心灵、争取同盟的有力桥梁。
而好的演讲词,选词造句的准确精练是其成功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选词造句具有艺术性,才能逼真地反映出现实面貌和思想实际,才能为听众所接受,达到宣传、教育、影响听众的目的。
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开头一段写的是马克思逝世的情景。
但是,恩格斯在这里没有用到一个“死”字,也没有用到与“死”相关的同义词,而是写“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选用这些词语,不仅让听众得知马克思逝世的消息,也感受到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深切悼念之情。
“还不到两分钟”中的“还”表明了马克思的逝世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世不忘的时刻,同时流露出恩格斯对自己在马克思临终时未能陪伴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之情。
“最伟大的思想家”的程度副词“最”也细腻地传达出马克思在当时的社会地位。
紧接着演说展开对马克思的科学评价,两个“对于”,突出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斗争和历史科学这两方面杰出的贡献,同时也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不可估量”和“空白”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他的地位无人能取代。
这篇演说的后面几段描述了马克思一生的功绩,紧扣每一段的中心内容,创造性地选用了如“这位巨人”“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等一系列“马克思”这一本身专有名词的同义词语。
这些词语用词精准,不但贴切地表达了对马克思的无限敬仰之情,而且还使整篇演讲的语言显得错落有致、文采斐然、韵味无穷。
二、修辞艺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演讲稿在修辞上具有不寻常的表现力,它运用多种修辞手段形象化地叙事说理,使语言表达既精确严密、凝练深刻,又形象生动、饱含深情。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后感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后感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的文章。
作者通过自己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和对其生平的赞美,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崇敬和对革命者的敬佩之情。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感动,对马克思的思想和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文章中作者对马克思的赞美之词让我深感震撼。
作者称赞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先知和救世主”,“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些赞美之词不仅显示了马克思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钦佩之情。
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者,他的思想影响了世界,改变了人类的命运。
他的理论深刻而丰富,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的一生都在为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的公平正义而奋斗,他的革命精神和坚定信念,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次,文章中作者对马克思革命思想的阐述,让我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和实践指南。
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必然崩溃的规律,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种革命的思想,是一种解放的思想,是一种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思想。
它鼓舞了无数革命者和斗士,激励他们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而不懈奋斗。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种伟大的思想,它的价值和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最后,文章中作者对马克思的生平事迹的描述,让我对马克思的一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者和思想家,他的一生都在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他不畏强权,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坚定不移地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而奋斗。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不改初衷,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他的革命精神和坚定信念,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一生是一部革命史诗,是一部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的英雄史诗。
总之,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的文章。
它让我对马克思的思想和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文评点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文评点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记述马克思逝世的情况,以及他的逝世对于战斗着的欧美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这是用“讳饰”的修辞手法。
回避用“死”字,表达了作者极度悲痛的心情。
“两分钟”,短暂地时间,包含着作者深刻地遗憾。
即马克思去世那一刹那,身边没有自己的亲密战友和同志的陪伴。
“不可估量”是从程度上表示马克思逝世损失之巨大。
“空白”表示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是不可弥补的。
]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论述马克思在革命理论及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
“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纷繁是多而杂,芜杂是杂而乱,反映出了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唯心主义思想,带有深刻的贬义。
]不仅如此。
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种教育形式,旨在向人们传递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价值观。
通
过这样的讲话,可以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以确保讲话的效果和目标的实现。
首先,要关注教学内容。
讲话的内容应该是有针对性的,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在讲话前,教师应该进行充分的准备,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调整讲话内容的难度和深度。
这样才能确保学
生能够理解和吸收所传达的内容。
其次,要关注教学方法。
在讲话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述、讲解、讨
论等。
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和思考。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举例子、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样可以培
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最后,要关注教学环境。
讲话应该在一个积极、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教师需要创造一
个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同时,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
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思考和反思。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培养独立思考
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通过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教学反思,可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
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
李镇西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实录及评论)
我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李镇西学生:天津大港二中高一(5)班时间:1998年5月5日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板书课题)。
听说同学们已经学过这篇文章了,那么,重新学习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呢?我建议我们今天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学习这篇课文,争取又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
用什么“新方法”呢?用马克思的精神来学习有关马克思的这篇文章。
(板书:“您的座右铭?思考一切。
”)学生:好!教师:说到“独立思考”,对于阅读来说,首先是质疑。
“于不疑出有疑”,这是创造的起点。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从提问质疑开始吧。
问题提出来后,我们一起来研究、讨论,甚至争论,总之,唯真理是从。
好,同学们现在开始思考、提问。
(学生开始思考)学生:在本文的第六段,有一句话:“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由衷的喜悦……”这个句子中有两个破折号,我想问问这两个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教师:好,有没有同学能够帮他解答这个问题?我顺便说说,同学们的问题提出来以后不光是我回答,你们也可以问答;你们回答不了的问题,由我回答,但是我的回答也只是一家之言,供你们参考。
咱们平等对话,我也不能说我就把这篇文章读懂了。
好,谁能说说这个破折号的用法?好,请贾诺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我觉得是插入语。
教师:插入语的意思……就是表示什么呢?学生:就是插入的部分。
教师:“插入的部分”?还有没有其他的解答?准确的讲,我的理解是……好,那位同学在下面很急切地说什么。
请你大声些说。
学生:我认为是表示注释。
教师:哦,你认为是表示注释。
同学们想想,是表示注释准确些,还是表示插入准确些?学生:(齐)注释。
教师:是的,我也认为是表示注释。
还有什么问题?同学们的思想应该飞翔起来,什么不懂的问题都可以提。
好,你说。
学生:第三段的第一句话“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我不知道达尔文的发现和马克思的发现有什么相似之处,恩格斯要放在一块儿说。
高中一年级《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及点评
高中一年级《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及点评一、教学目标1.了解马克思的人生历程、思想贡献及其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
2.通过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了解周恩来对马克思的敬仰和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历史名人的敬仰和学术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马克思的生平和思想,学习周恩来的敬仰和学习态度。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以及实现对历史名人的敬仰和学术探究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背景和作用,让学生对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大体阅读具体步骤如下:1.按照课程安排,分组让学生认真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并找出文中“马克思”这个名词出现的次数。
2.阅读完毕后,让每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选择一个代表呈现出来。
3. 细节阅读具体步骤如下:1.教师介绍并讲解《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与马克思相关的重要的细节描述,例如马克思的创作历程、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思考、对工人阶级的强烈关注等。
2.学生合作阅读并讨论,总结呈现。
4. 学习态度探究具体步骤如下:1.讲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周恩来对马克思的敬仰和学习态度,介绍周恩来生平和思想。
2.板书重点内容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究,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
5. 课堂讨论具体步骤如下:1.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探究马克思对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及其思想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思考,加强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能力。
6. 总结总结课程内容和收获,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名人的敬仰和学术探究能力,并逐渐培养学生的知识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四、教师点评本次教学通过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来了解马克思的生平和思想,以及周恩来对于马克思的敬仰和学习态度。
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自主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对于历史名人的敬仰和学术探究能力。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后感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后感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演讲,让人深刻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思想和丰富内涵。
在这篇演讲中,作者深情地回顾了马克思的一生,讴歌了他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无私奉献和不懈追求,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崇敬和敬仰之情。
通过这篇演讲,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进一步激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在演讲中,作者首先对马克思的一生进行了简要回顾,让人深刻感受到马克思的伟大成就和不朽精神。
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他不仅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分析,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为社会主义事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实践。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曲折,但他始终坚定不移地奋斗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不懈努力。
他的思想和理论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为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在演讲中,作者还深情地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崇敬和敬仰之情,让人深切感受到了对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无尽敬意。
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先知和领袖,他的思想和理论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为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他的一生是充满了牺牲和奉献,但他却始终怀着对人类社会的无限热爱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他的思想和理论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坚定信仰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不懈奋斗。
通过这篇演讲,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进一步激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为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通过学习和传承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思想,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规律,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步。
总之,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演讲,让人深刻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思想和丰富内涵。
人教版必修2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评课稿
人教版必修2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评课稿一、选文解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毛泽东同志于1920年12月在法国巴黎参观马克思墓时发表的演讲。
本文以饱含激情与赤诚的语言表达了中国共产主义革命先驱者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追随与崇敬之情。
在本文中,毛泽东同志回顾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激励全体中国共产党人要坚定信仰、勇往直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而努力奋斗。
二、选文适用性《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富有感染力的演讲,它既具有文学艺术价值,又具有思想性和教育性。
适合作为中学生学习语文的阅读材料,它能够引导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并培养他们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正确理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和熟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基本内容和寓意。
•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语文知识,正确理解文本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能够写出对本文的基本评析和个人感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情感。
•培养学生对先辈英雄毛泽东同志和马克思的崇敬之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核心思想,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
•运用语文知识,正确解读文本的用词和句法结构。
2.教学难点•掌握毛泽东同志的演讲方式和修辞手法。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复杂原理和思想。
五、教学方法1.讲解与研读相结合教师通过讲解《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背景和文本的基本要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研讨。
2.个案教学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解答,帮助每个学生全面理解文本的意义和思想。
3.小组讨论与分享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想交流,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思考。
六、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或问题,引起学生对马克思墓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2.研读文本(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将文本分段阅读,理解每一段的意义和表达方式,并解释其中的生字词。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赏析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赏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从标题中的“墓前”和“讲话”,我们看出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讲词。
所谓悼词是演讲词的一种,一般是死者所在单位的领导或亲友发表的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赞其功——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颂其德——悼念: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寄托哀思,并慰问家属。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理解悼词的结构特点,划分文章的结构,指出其中的思想感情:第一部分(第1节)悼念交代伟人的逝世——悲痛第二部分(第2节-第7节)评价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敬仰第三部分(第8节-第9节)悼念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的忌恨、人民的爱戴——怀念课文阅读一、阅读第一部分(第1段),思考问题:1、作者为什么详细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①因为这是葬礼上讲话,需要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②强调难以忘怀,饱含了对逝者的无限崇敬与赞扬,以及哀痛之情。
2、为什么要突出强调“还不到两分钟”?终生的所挚友就这样静静地走了,恩格斯为没能陪伴至生命最后,而抱憾终生。
3、作者写马克思的逝世,为什么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而不用“停止呼吸”或“心脏停止跳动” ?①马克思是一个思想家,所以用“停止思想”突出了思想家的特点,又写出了“生命不息,思考不止”的生命状态。
②这是一种讳饰的修辞手法,蕴涵着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
讳饰手法。
讳饰,有叫做婉曲,委婉,是要表达的意思并不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用比较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给读者的一种修辞方式。
4、“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乐”中破折号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悲痛之情。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及点评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及点评 教案示例 1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和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 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马克思作为伟人的人格魅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马克思在海格特公园的坟墓图片,简单介绍马 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
板书课题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从题目中能否看出文章的体裁和表达 方法?从讲话二字知道是演讲词,因此是以议论为主;从墓前二字可以知 道这是悼念马克思的悼词,所以有记叙和抒情。
恩格斯写了马克思什么贡献?二、师生探究第三~六自然段,教师可 用下列问题引导。
注意以下设计的所有问题都要教师试教学进程而定,不是每个问题都 要扔给学生。
马克思的贡献是什么?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社会 的特殊规律-----剩余价值,还有其他领域的发现。
如果教师还想从语言点方面多让学生探讨可使用下面三道题,如果不 用可以不用考虑。
1、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2、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 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 重大意义是什么?3、为什么还要概述其他领域的发现?4、马克思为什么 能有这么多发现?你可以做到吗?参考答案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 发展规律,人民先解决吃饭问题,才能谈到其它。
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决定精神,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 定上层建筑。
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
这个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所以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 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 特殊规律,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 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 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一个极其重要的句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
一个极其重要的句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马克思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1883年5月14日发表的一篇长篇演讲,这次演讲也被称为“马克思的最后演说”。
该演讲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号召众人用进步的思想来拯救欧洲,他说,“我们的社会必须变革,而不是社会变革和社会改进;必须坚持真理,而不是让真理被折叠和浪费;必须颠覆权力,而不是为权力服务。
”他还主张劳动者建立自己的组织,以表达自己的利益。
这次演讲,是马克思思想在政治上的一个重要结果,他号召人们形成共同社会斗争,这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挑战了传统的社会秩序。
它的目的是不仅仅只是对关于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社会认识的补充,而且更多的是对消除不平等的挑战,从而达到自由的实现。
一九八三年,马克思的这次演讲,意味着马克思的思想已经发展成一种影响力,它在不同阶层中的影响不断增强,尤其是在德国,在柏林,在巴黎等反抗暴政的核心地带,马克思思想影响到了广大群众。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马克思的这次演讲,是一次划时代的演讲,它强调的是人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去改变社会和改变未来,以积极地反抗社会的不公不义,同时也意味着人们应该把握机遇,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对于我们的教育而言,马克思的今天,他们应该反思当今教育中所遗漏的内容,把马克思的演讲纳入新课程,让学生们了解他的思想,并借此教会他们如何去做一个更好的公民,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们体会到真正的自由意义。
从马克思的演讲中,学生们也可以掌握如何去反思自己的行为、思想和行动,从而凝聚同学之间的团结。
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马克思的演讲,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更完整的社会视野,深入挖掘马克思的思想,让学生们拥有一个更为全面的社会认知,将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不仅帮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的智慧,而且能够学习如何去应用马克思的思想,努力实现社会公平。
最后,我们可以用马克思的演讲来鼓励学生们去追求他们的梦想,用他所宣扬的社会公正,去引导他们应对未来的挑战。
【推荐】要教会学生自己阅读──评李镇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况-word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要教会学生自己阅读──评李镇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况1998年5月3日在天津举行的全国省会、直辖市中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的讲坛上,四川成都石室中学李镇西老师讲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创新的主导思想,另辟蹊径的教学探索,已见于他撰写的教学论著,在这堂课上,也同样体现了上述基本观点,对当前的高中的语文教学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应该说,作为一堂观摩课,又是在异地借班上课,要在50分钟之内处理完这样一篇课文是有一定难度的:恩格斯的文章是对马克思一生的伟业的高度概括,理论性很强,知识面很广,涉及到的历史背景纷繁复杂,如何使学生能饶有兴趣地读懂这篇文章,能“以文解道”,又“以道悟文”地通过阅读语言文字来理解文章的精髓,又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中领悟出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底与艺术,这的确是不容易的。
李镇西老师勇敢地选择了这篇课文来讲,这种敢闯“虎穴”的精神,令人钦佩。
看完了这堂课,更感到以下几个问题,体现了李老师的教学特点,值得大家研究探索。
1、这堂课应从何入手来把握全局,引导学生去阅读呢?李老师提出了要用马克思的精神来学习这篇文章,给学生提出一个新的制高点,引导学生去攀登。
在简单介绍了马克思的占有李卜克内西对他的评价后,李老师提出应以马克思的独立思考的精神来学习课文。
要学会质疑,“于不疑处有疑”这就是创新的起点。
阅读首先要教会学生(尤其是高中的学生)质疑,这就是给了学生一个整体的指导思想,一个最根本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思考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引导了整堂课的教学活动过程。
这是这堂课的特色之一。
随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师生之间成功地实现互动互助的探究式的学习气氛。
师生之间互相提出疑问,又互相求解。
大家有问有答,有争有解,循着文章的层次逻辑顺序,层层深入。
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有感.doc
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有感在拜读这篇文章之前,我曾在小时候品读过《马克思与恩格斯选集》第三册的摘要。
当时年级尚小,记忆中所遗留的,只是巴黎公社的浴血,以及“我”在其中斡旋的奋战。
懵懂的我不懂生命的意义,只看到了文中“我”独到的见解,和条条理论——在那时,唯一被我记住的,不过是“政治不是只属于某些资本家,而是每一个无产阶级人民”而已。
而这种概念,或许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这一生的价值观吧。
自那时起,我对马克思就有了一种莫名的好奇——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伟大思想之泉眼又是什么?白驹过隙,当我一次次被他完美的证明折服,一次次对他的奇闻异事莞尔,我终于摸索完了他的一生,“死如秋叶之静美”,不过如此。
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我读过的最沉重的悼文。
或许不了解他的人,看到的只是被罗列的成就,被提及百遍的事例,然而在我的眼中,这就是他一生的“骨骼”,我记忆中他遗留下的著作,就是我眼中他丰满的“血肉”,而他传承下的思想,融在我的三观之内,便是“灵魂”。
恩格斯这篇悼文,因为翻译的缘故,终伴着晦涩。
字词句间的沉重,难以从文字直接领略,而我整篇读下来,却觉得它直击我的灵魂。
悼文不长,译成中文不过千八百字。
第一句话便重如磐石——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不错,这“最”字他当之无愧。
当资本主义如日中天的时代,他看到了太阳里的黑子,看到了江波之下的暗涌——无产阶级民众生活的苦难。
当劳动生产力富裕时,脑体劳动逐渐的泾渭分明,使阶级产生。
此慧眼不过是开启真理之门的其中一把钥匙,而律师家庭的他,视野未被局限,他“看到了”并且开始了伟大思考的第一步。
人类世界有其发展规律,恩格斯把它总结为:“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
”这个基础,就是所谓“生产”,从“生产方式”产生“阶级层次”,从“阶级层次”反作用于“生产力”,这个理论便是马克思一生所获之一,他在《资本论》里更有深刻的论证。
在揣摩和体验中学得——《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及反思
在揣摩和体验中学得——《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
及反思
王家良
【期刊名称】《阅读与鉴赏:教研》
【年(卷),期】2007(000)007
【摘要】【意外生成】“还有什么问题吗?想不开的同学请举手。
”当我每完成一课的教学任务时,结尾处我总是自信地和同学们调侃着。
之所以这样做,大多源于自以为解决了课前预设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问题。
“我没有想开!”一个叫王亚楠的女生举手叫道。
我不禁和学生们一起为我们的和谐而大笑。
“老师,课文第一段‘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中破折号是什么作用?我认为是转折关系.而同桌认为是解释说明关系。
”【总页数】4页(P77-80)
【作者】王家良
【作者单位】安徽省颍上第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读课例及反思 [J], 董旭午
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 [J], 史建筑;
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 [J], 禤莉
4.聚焦多媒体教学有效性的LICC范式中职语文课堂观察初体验——以公开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 [J], 吴喜喜
5.《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堂教学实录 [J], 李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列宁在马克思墓前发表的讲话。
通过教授这篇讲话,我试图让学生了解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仰。
通过阅读和分析这篇讲话,学生可以深入探究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并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我进行了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和对列宁讲话的印象。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然后,我进行了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文本理解和解读列宁的观点。
通过小组工作,学生可以相互合作,共同探索文本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
有些学生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不可行的理论体系,而有些学生则混淆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区别。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纠正学生的误解,并与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讨论,以促进对共产主义的深入理解。
另外,我还发现学生在文本分析和解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对于一些学生来说,理解和解读复杂的历史文献是一项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提供了辅助材料和背景知识,还鼓励学生进行多次阅读和思考,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改进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我将增加课堂讨论的时间,让学生更多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观点,并鼓励他们进行互动和辩论。
此外,我还将提供更多的练习和活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总的来说,通过教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希望学生能够了解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并提高阅读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一年级《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及点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高中一年级《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及点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摘要:都不是肤浅都有独到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位科学研究领域广和深与马克思是当代伟思想相呼应,、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是,停止思想换成心脏停止跳动二然段二对换成和不可估量换成巨空白换成严重情况教案示例教学重通对课结构把握和语言品味了马克思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伟精神教学难体会马克思作伟人人格魅力教学数课教学程、导入展示马克思海格特公坟墓图片简单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友谊板课题马克思墓前讲话从题目能否看出体裁和表达方法?从讲话二知道是演讲词因是以议论主;从墓前二可以知道这是悼念马克思悼词所以有记叙和抒情恩格斯写了马克思什么贡献?二、师生探究三~六然段教师可用下列问题引导(以下设计所有问题都要教师试教学进程而定不是每问题都要扔给学生)马克思贡献是什么?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般规律主义社会特殊规律剩余价值还有其他领域发现如教师还想从语言方面多让学生探讨可使用下面三道题如不用可以不用考虑、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用己语言表述什么要用达尔发现作比较?、马克思还发现了产阶级社会特殊运动规律这里还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特殊运动规律重义是什么?3 、什么还要概述其他领域发现?、马克思什么能有这么多发现?你可以做到吗?参考答案、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人民先吃饭问题才能谈到其它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不仅是指物质定精神而且包括济基础定上层建筑而这顺序却是做得相反这发现具有划代义所以要用达尔发现作比较、还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丰功伟绩这心把思又向前推进了步由人类历史发展般规律进而发现了主义社会特殊规律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发现让那些直黑暗摸济学(他们看不清主义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们(他们诅咒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下子豁然开朗了这鲜明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发现有着划代伟义3 、他研究每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都有独到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位科学研究领域广和深与马克思是当代伟思想相呼应、马克思发现是他近 30 年呕心沥血忍受着般人难以想象贫困、疾病、丧子、亡妻、嫉恨、诽谤折磨以及量艰苦研究才获得成正如马克思己说科学上没有平坦道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顶这样人实是伟结三段落围绕马克思科学理论作者高精确地概括了这方面丰功伟绩板赞其功三、师生探究二部分二层(六~七然段)下列练习可做引导、马克思作科学就是这样但是这他身上远不是主要主要究竟指什么?、因马克思首先是革命这句话作用3 、七段次说明了什么?、马克思做了哪些改造社会工作?参考答案、主要是指马克思首先是革命也就是说就马克思伟理论创造而言他革命实践使他理论有了生命力这里主要、首先表明马克思功绩是无与伦比因理论只有付诸实践这理论才是鲜活、这句话是渡句它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马克思做理论目是追科学历史上推动作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崇高目就是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革命但这句话又是下论题即他革命实践印证了他理论真实性以及它对待科学严肃态和执着追证明他首先是革命3 、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伟革命实践他理论创造样具有划代伟义这是因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己科学理论(办、编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无产阶级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舞台使无产阶级从发斗争阶级进步到阶级、马克思参加了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伟革命实践板赞其功四、探究二部分三层(八然段)用下列练习引导1、怎样理把它们当作蛛丝样轻轻拂?2、马克思逝世整欧洲和美洲千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产者对他态形成鲜明对照这说明了什么?3、马克思有如贡献他人是否专横跋扈?参考答案1、无论性质怎样政府也无论什么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毫不当作蛛丝轻轻抹表明马克思对敌人极端蔑视无畏人格精神和他追己理想执着2、这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不可替代导师也说明他所创立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能给各国产者以致命打击是产者不可抗拒敌人3、不是他没有私敌私敌是指以我心以我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人主义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敌人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无产阶级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敌人这评价含蓄深刻高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公无私伟人格魅力板颂其德五、探究三部分( 9 然段)、他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深刻含义是什么?参考答案、这是结论也是抒情高潮正因马克思他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如卓越贡献所以恩格斯看他逝世将会给世界带怎样呢?不可估量损失六、探究部分(~二然段)依次抽出然段下列词语下午两三刻、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是;依次撤换、二两然段下列词语然段停止思想换成心脏停止跳动二然段二对换成和不可估量换成巨空白换成严重情况要教师有感情地朗改段要学生对照课仔细思考逐说明删词语什么不能删?用替代词语什么不能替代?参考答案下午两三刻写明具体刻表明马克思逝世对恩格斯讲对整世界讲是多么非寻常这刻恩格斯没有马克思身旁终生所挚友就这样静静地走了恩格斯抱憾终生这刻更是令世人万分悲痛和无法忘记这里是程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哲学界无与伦比地位还流露出马克思临终能陪伴他身边无限惋惜和遗憾感情安静地睡着了但已是(破折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所引起感情上悲痛;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安详然段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般因感情上要而用讳饰手法而是了突出马克思伟因他是位卓越思想他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了睿智、重要领袖二然段用两对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突出了马克思杰出贡献;表明了从两方面领起下容不用巨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者程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损失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前者容宽泛而者则说明了马克思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这是对马克思确切评价板述其哀指导朗部分要体会用词精确深沉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朗然指名朗酌情指导请仔细体味课体现出马克思精神思考切勇创新重实践、科学实无私奉献等等七、作业要假设己到马克思墓前以位当代国学生身份今天代高系国现实谈谈己对马克思人格、学说看法课外列宁《卡尔马克思》板设计马克思墓前讲话恩格斯述哀不可估量损失歌功发现参加颂德永垂不朽推荐课外物马克思 7 岁所作《青年选择职业考虑》)马克思《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白》(瓦奇金)《马克思史》(沙叶新)《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保尔拉法格等)列宁《卡尔马克思》教案评、选取型材论据以严谨结构论证论写作方法层层推进言简赅是议论训练教材可以师生共探究教师设计几问题作引导只对重、难作适当讲授、是以议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悼词理思想容基础上对重要段落要引导学生反复朗体会蕴涵强烈情感。
教学反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反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方法。
而对于中国的高校教育而言,我们还面临着一个更加严峻的挑战,那就是如何唤起学生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在这个背景下,我有幸前往德国参观了马克思的墓地,并在那里发了一些感言。
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向学生传递批判思维和革命精神,并始终坚守对于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首先,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的职责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强调知识的传授,而较少关注学生的思考能力。
但是,在当今这个充满信息噪音和谣言传播的时代,学生必须具备自主思考和辨别真假的能力,否则他们就很容易被迷惑和误导。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积极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
其次,我们必须带领学生思考社会的改变和进步。
马克思是19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所传达的关于社会变革和共产主义的理论,深刻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然而,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系列的考验和挑战,有些地方发生了“变质”,有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滥用马克思主义的名义进行了歪曲和扭曲。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同时要在教学中强调革命精神和对于社会的关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理解社会历史对人类命运的影响,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最后,我们需要时刻坚持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为了追求真理和正义,为了人类自由而奋斗的。
作为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谛,让他们认识到追求真理是重要的,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真理和正义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具有积极的态度和行动,主动去批判和改变不平等、不公正的现实,以实际行动去维护人民权益。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责任非常重大,我们需要倾听学生的声音,引导他们具有批判思维和创造精神,鼓励他们勇于追求真理和正义。
巍巍乎高山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解读
巍巍乎高山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解读
杨九俊
【期刊名称】《教育研究与评论》
【年(卷),期】2022()5
【摘要】《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总结评价马克思伟大一生的同时,完成了对其“巍巍乎高山”般的形象塑造。
作者从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两个方面对马克思进行了高度精辟的人生概括。
但提出中心论点与展开具体论述时,这两个方面顺序则是相反的,因为以达尔文等做类比,再去说马克思革命实践的贡献,更见其人生高度。
文章的语言情真意切,对于形象塑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页数】3页(P92-94)
【作者】杨九俊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解读"革命家"的马克思及其重要意义——重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札记
2.三“析”悼词——《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文本解读和教学建议
3.例证的层次性和语言的深刻性——解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4.文本解读,助力学生实现精神成长——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文本解读为例
5.文本解读,助力学生实现精神成长
——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文本解读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代娜对李镇西老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
话》的点评
特级教师欧阳代娜对李镇西老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点评如下:
1998年5月3日在天津举行的全国省会、直辖市中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的讲坛上,四川成都石室中学李镇西老师讲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创新的主导思想,另辟蹊径的教学探索,已见于他撰写的教学论著,在这堂课上,也同样体现了上述基本观点,对当前的高中的语文教学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应该说,作为一堂观摩课,又是在异地借班上课,要在50分钟之内处理完这样一篇课文是有一定难度的:恩格斯的文章是对马克思一生的伟业的高度概括,理论性很强,知识面很广,涉及到的历史背景纷繁复杂,如何使学生能饶有兴趣地读懂这篇文章,能“以文解道”,又“以道悟文”地通过阅读语言文字来理解文章的精髓,又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中领悟出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底与艺术,这的确是不容易的。
李镇西老师勇敢地选择了这篇课文来讲,这种敢闯“虎穴”的精神,令人钦佩。
看完了这堂课,更感到以下几个问题,体现了李老师的教学特点,值得大家研究探索。
一,这堂课应从何入手来把握全局,引导学生去阅读呢?李老师提出了要用马克思的精神来学习这篇文章,给学生提出一个
新的制高点,引导学生去攀登。
在简单介绍了马克思的占有李卜克内西对他的评价后,李老师提出应以马克思的独立思考的精神来学习课文。
要学会质疑,“于不疑处有疑”这就是创新的起点。
阅读首先要教会学生(尤其是高中的学生)质疑,这就是给了学生一个整体的指导思想,一个最根本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思考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引导了整堂课的教学活动过程。
这是这堂课的特色之一。
随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师生之间成功地实现互动互助的探究式的学习气氛。
师生之间互相提出疑问,又互相求解。
大家有问有答,有争有解,循着文章的层次逻辑顺序,层层深入。
学生的问题有深有浅,有的问及字词,乃至标点符号(这也是不能放过的!);有的深入到理论的本质,兜售很自然地循着课文的语言脉络来展开(这才是语文课,而不是政治课),师生共同努力,真是做到逢山开路,遇河搭桥,一个个疑问解决了,学生自己实际存在的疑难,经过自己的思考后,提炼出来了(这样的提问才能于学生有助,信口开河地不加思索就发问就无益的,对高中学生尤为如此),又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师生共同的帮助求得解答,阅读课的第一个任务――“以文解道”,就在正确的独立思考的方法指导下完成了。
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会了阅读的方法,这是最宝贵的金钥匙。
二,阅读教学的第二个任务――“以道悟文”,在教学中这是一个难题,不少教师的教学对于“以文解道”做得很熟练,任务完成得较好。
但对于第二个任务做起来就感到力不从心,不知怎样引导学生去“悟”,才算是完成了任务?有的教师干脆就忘记了这个环节,对于这样的理论性很强的议论文,当然就很可能把它
讲成了政治课了。
李老师的这堂课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得很成功。
,有些地方师生都很动情,听者也为之动容了。
究其经验,我以为在于李老师紧紧地把握住了这个“悟”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循着文章作者的思路,即语言的脉络来提出疑问,结合着文章词语的前后搭配关系,即语言的环境来理解语言的含义,弄懂文章的思想内容,再回过头来体会作者在驾驭语言时遣词造句是如何做到准确、生动、凝练、传神的,亦即是如何求得语言的得体。
这样就把言语学习中的四项基本任务――掌握好文章的语脉、语境、语义和语体四个方面的关系――抓住了,那个“悟”字,就自然会呈现出来了。
语文教学只有完成这一步,才能算是真正上了一堂语文课。
李老师的这堂课,有几个地方就很成功地突出了“以道悟文”的做法。
比如在讨论到马克思的称谓的问题时,李老师没有把它当作一个简单的名次排列问题来处理,而是以此为总纲,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入手,概括了文章的第三至第七自然段,这一主体部分,进行了整体性的研读,在研讨过程中又先抓住两个“对于”这组介词短语的深层次含义,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后,又引导学生去研读全文的篇章结构,梳理出恩格斯论证马克思伟大贡献时的论述思路(这时老师很恰合时宜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在屏幕上映出全文的提纲,帮助同学们整理出整体系统,这样运用多媒体手段,很得法,有用,不是花架子)。
师生研讨到这里,问题是否就算是解决了呢?没有,它只是让学生从表面上指导了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与革命家的提法,但还未能从本质掌握恩格斯讲话的核心:即这三者是什么关系?李老师成功之处就在于他没有就此停步不前了,而是继续引导学生去理
解“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句话的深意。
再回过头来研读文章的提纲后,学生终于读懂了恩格斯是采用层次递进的方法来突出“革命家”这一称谓的本质内涵的。
这就是很成功地以道来悟文,悟出作者构思与表述的技巧了。
就这样,不必专门讲语法术语或写作方法,学生从文章的思想内容中就能悟出了。
再如,在讲文章最后的一部分时,学生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恩格斯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这个‘将’字怎么理解?”这是课文中最后一句敬辞,一般情况下很容易被忽略。
李老师因势利导地抓住这个“将”字,进行了一次“以道悟文”的生动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又一次感悟到革命导师恩格斯是如何深刻地把他们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通过一个“将”字,流传千古,照耀后世了。
这一个副词的作用是多么的深邃而又伟力无穷啊!(《人们日报》1999年11月15日登载报道英国BBC广播电台在公众推选千年世界伟人名单中,马克思位居榜首,就是对恩格斯的预言的一个最有力的佐证!)
三,语文课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它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完成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教育的任务。
这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经验的主要组成部分。
今年来对此又再度明确提出,引起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李老师的这堂课对此也有很精彩的处理。
对于这样一篇理论性很强,概括性很高的文章,李老师始终以自己对文章深入研读后对革命导师的热爱与崇敬的感情,融汇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用自己的激情感染着学生,引导着学生。
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冗赘的知识讲解,有的是满腔热情、诚挚的爱心――爱文章的思想内容,爱文章的语言文字,爱学生的孜孜以
求的精神,使全堂课都沉浸在崇高、积极向上的氛围中。
特别是讲到文章最后一部分,有的学生提到苏联阶梯和东欧剧变时,李老师以解释“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一句为契机,深情地阐述了他对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以优美的诗一般的语言,引证一百多年来,人类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特别饱含深情地说:“如果马克思、恩格斯能在这世纪之交,亲眼看到自己所创立的科学理论被中国人民的实践注入新的活力而蓬勃发展,那该多好啊!”李老师讲得动情,学生听得动容,全场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是包括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在内的发自内心的呼声)。
作为大奖塞的评委,我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而流下热泪。
这是多么成功的人文思想教育啊!在老师的情感的熏陶下,提问的那位学生站起来补充说:“老师,您说得有道理。
我想起了邓小平同志说过的一句话,他说‘只要中国人民坚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就不会消失。
’”这更是锦上添花的妙语,它亦理所当然地又一次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看着这位年青教师的身影,看着这些年青学生的面庞,我清晰地想到:我们这三代人之间是不会存在不可逾越的“代沟”的,至少是在这个最根本的原则问题上。
我沉浸在愉悦与欣慰之中听完了这堂课。
从阅读教学的任务来看,还有其他方面的要求与任务要解决;从培养学生自己学会阅读的训练目的来看,我们还有很多的事要做,但是从最根本的任务来看,我以为教学学生自己在阅读中能做到“以文解道”、“以道悟文”和“以情育己”这三条,是最基础最本质最重要的。
而李镇西老师在这堂课的教学中都有了较成功的实践,是值得推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