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试题1.我国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什么?选项包括《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温疫论》。

2.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什么?选项包括《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和《小儿药证直诀》。

3.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什么?选项包括《本草纲目》、《新修本草》、《黄帝内经》、《千金要方》和《神农本草经》。

4.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什么?选项包括《黄帝内经》、《难经》、《诸病源候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和《温病条辨》。

5.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谁?选项包括___、___、___、___和___。

6.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谁?选项包括___、___、___、___和___。

7.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谁?选项包括___、___、___、___和余师愚。

8.提倡___的医家是谁?选项包括___、___、___、___和___。

9.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主宰是什么?选项包括心、肺、脾、肝和肾。

10.在中医诊治疾病中,主要着眼于什么?选项包括病、症、体征、证和病因。

1.以脏腑病机论杂病的著作是什么?选项包括《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神农本草经》。

2.提出六经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的著作是什么?选项同上。

3.奠定中药理论体系的著作是什么?选项同上。

4.下列哪个描述反映了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的影响?选项包括“旦慧、昼安、___、夜甚”、“春善病鼽衄”、“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东南湿热,西北燥寒”和“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5.昼夜晨昏对人体一般疾病的影响多为什么?选项需要自己填写。

6.季节气候对发病的影响可反映为什么?选项需要自己填写。

1.人与环境密切联系的体现是什么?选项包括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社会的进步、人和社会关系密切、地区不同多发病不同和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

2.哪些因素包括在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中?选项包括社会制度对人体的影响、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和社会的治和乱对人体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书名为《黄帝内经》,内容又以黄帝与岐伯等臣
子问答形式记录,有人认为作者为黄帝。沈作喆《寓 简》:“内经素问,黄帝之遗书。” (2)托名黄帝,言其重耳。
《淮南子》:“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 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司马光《传家集•书屋》:“谓《素问》为黄帝 之书,则恐未可。黄帝亦治天下,岂终日坐明堂,但 与岐伯论医药针灸耶?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以取重 耳。” (3)非一时一人之作。
中医学是在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深 刻影响下,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 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 形成的一种独特、系统、完整和科学的理论体 系。
医学的含义 《希氏内科学》曾对医学做过权威性论述。 《希氏内科学》初版诞生于1927年,前10版
由CECIL主编或参与主编,又名《西塞尔内科 学》,《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
骸等复杂的组织结构,在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
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下,经精、气、血、津液
等物质的作用,构成了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宰
的一个内外联系、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有机整体。
(2)生理方面 组成人体的每个脏腑、组织和器官各有其自身独特的
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机能 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一方面受着整体机能活动的 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又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形成了 人体内部的协调统一性。
(解剖成就:例如食道与肠道的比例; 血液循环方面的记载) 3、《黄帝内经》医学理论的继承性
《黄帝内经》 书名、著者、年代、组成
1、书名
首载于《汉书•艺文志》
《汉志》方技略医经类载有医经七部
《黄帝内经》十八卷 《黄帝外经》
《扁鹊内经》

中医基础理论(1.2)--绪论习题(王键).doc

中医基础理论(1.2)--绪论习题(王键).doc

绪 论一、选择题(一) 单项选择题1.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 隋唐时期B. 金元时期C. 明清时期D. 战国至两汉时期E. 春秋战国时期2.中医学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难经》 E.《脉经》3. 中医学认识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是( )A.辨病论治B.辨证论治C.对症治疗D.审因论治E.以上都不是4. 下列著名医家中被后人称为“滋阴派”的代表是( )A.张子和B.刘完素C.李东垣D.朱丹溪E.张元素5.下列医家被后世称为“寒凉派”的是( )A.朱丹溪 B.刘完素 C.李东垣 D.张子和 E.张元素6.中医学的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是隋代巢元方等著A.《神农本草经》B.《脉经》C.《诸病源候论》D.《温病条辨》E. 《黄帝内经》7. 异病同治之“同”,取决于( )A.病因之同 B.病性之同 C.病位之同 D.证候之同 E.以上均非8.中医学关于“证”的概念是( )A.对疾病所表现症状的综合认识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C.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D.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E.是阴阳失调的表现9.以下名词属于“证”的是( )A.泄泻 B.恶寒发热 C.脉象细弱 D.角弓反张 E.心脉痹阻10.以下名词属于“病”的是( )A.泄泻 B.恶寒发热 C.脉象细弱 D.角弓反张 E.心脉痹阻(二)多项选择题1. 以下哪几部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中医学体系的形成(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难经》 E.《脉经》2.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体现在( )A.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D.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的整体E.人与精神情志的统一性3. 金元四大家是指( )A.刘完素 B.张从正 C.朱丹溪 D.李杲 E.张仲景4.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 B.唯物辩证观 C.辩证论治 D.辨证论治E.天人一体观5. 属中医学“证”范畴的是( )A.腹痛 B.呕吐 C.肝火上炎 D.舌苔黄腻E.心脉痹阻2、填空题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 书中内容丰富,采集了上自春秋战国,下至 明清的历代名著之要义,其内容包括内、外、 妇、儿等临床各科。
辑录古籍原文中的部分 或全部资料,按类或按 韵编排,以供人们查考
用的工具书。
▪ 6.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 现存规模最大,体例较为完善的古代类书。 ▪ 520卷,约950万字,分类辑录自《内经》至
▪ 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理、法、方、药悉备。第一部 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专书。
▪ “方书之祖”——载方269首(“经方”)
▪ 4.《神农本草经》
▪ 成书于汉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托名 神农所作。
▪ 书中载药365种,根据养生、治病、有毒 无毒分为上(120)、中(120)、下 (125)三品。
▪ 1.命门学说 ▪ 命门中所藏的阴阳水火,是全身五脏六
腑阴阳的根本,命门中阴阳的盛衰决定 着全身脏腑阴阳的盛衰,所以命门是调 节全身脏腑阴阳的枢纽。
▪ 张景岳 ▪ 理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
治疗:补肾阴、肾阳
▪ 赵献可,字养葵 认为命门为人身之主,强调“命门之火” 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
▪ 2.李中梓——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 2.《难经》 ▪ 秦越人撰,战国时期的医家,渤海郡人。 ▪ 以问答形式阐释《内经》精义,讨论了81个
医学问题,对脉理的探讨较为精深,尤其提 出“独取寸口”。
寸口者,脉之大会也。 为十二经脉经气汇聚 之处,可以藉此决断 五脏六腑之功能及生
死吉凶。
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 3.东汉. 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 ▪ 《伤寒论》(外感病) ▪ 《金匮要略》(内伤病)
医学伦理学之先河。“大医精诚”,治病 应“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课件

3、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4、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 、
疾病的科学。
特点: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 的思维方法、自然科学为主体、人文社会科学相
交融 (一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的特性 (三)中医学受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四)多学科交叉渗透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4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藏象学说
精气血津液神学说
经络学说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病因
发病
病机
防治原则
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关系: 病—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邪气抗争而
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 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包括病因、病理演变规 律、临床症状体征等
症—临床症状体征的总称。疾病的外在表现。
被誉为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三 大奇书 之一(另外两部为《易经》与《道德 经》)
《黄帝内经》成编于春秋战国到两 汉期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 论专著。《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 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 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内容涉 及医学、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 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 哲学、历史等,《黄帝内经》是第 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 包括: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六个脏器组织。
脑为髓之海。
女子胞:是发生月经孕育胎儿的器官。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肺:是心主血和肺主气,心主行血和肺主呼吸之 间的关系。
心与脾:心主血,脾主统血,脾又为气血化生之源, 故心与脾的关系密切。
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人体的血液,生化于脾, 贮藏与肝通过心以运行全身。
3.防御作用
四、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气的 运动,称为“气机”。
气的运动形式可归纳为: 气的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
气机失调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受到阻碍—气机不畅 某些局部发生阻滞不通—气陷 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气逆 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气陷 气不能外答而结聚于内—气结或气郁 气不能内守而不能外逸—气脱
(二)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
(1)生克和制化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乘侮 相乘: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 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的反应。
相侮: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 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亦称反 克。
第二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红色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 活动的基本物之一。
二、血的生成 主要由营气和津液组成。
三、血的功能 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是机体活动的主 要物质基础。
四、血的运行 血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流注全身,环周不休。 随着血液的运行,为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提供 了丰富的营养,以供其需。血液的运行,主要 依赖于气的推动。
物残渣两部分。 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 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

中医基础理论1.绪论(形成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1.绪论(形成发展)

(1) 《脉经》:
晋·王叔和著《脉经》,是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 记载24种病脉。 确立“寸口脉法“。提 出两手寸、关、尺与脏 腑对应的脉学理论。 归纳24种脉象,并进行 具体描述,使脉象名称 规范化。 阐述脉象的临床意义, 将脉与证统一起来
(2)《针灸甲乙经》
晋·皇甫谧:著《针 灸甲乙经》
(三)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 深刻影响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最一般 的共同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自然学科 的发展都 离不开哲学的作用。
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所说: “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他们总还是在哲学的支配之下。”
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精髓。
形成于秦汉时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自然而然地受到当时哲学思想的深 刻影响,这也决定了中医学的发展 方向和历史嬗变的轨迹,为中医学 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自然观和方法 论的基础。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 体,又带有鲜明的社会科 学属性特点,受到古代哲 学的深刻影响,多学科知 识相互渗透的医学科学。
(一)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变 化和发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
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的 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人体的 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 和防治规律 。
中品——120种(补养兼攻病药)
下品——125种(攻病类药)
对药物的四性五味,七情和合,方剂的君、 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作了阐述,并对药物 的产地、采集、炮制方法和剂型与疗效的关 系,成为了历代本草之蓝本。所载药物疗效 确切,如水银治疗疥疮、常山截疟,麻黄止 喘发汗等。
至此,从基础理论的确立,辨 证论治体系的应用,药物专著 的问世,相对完整的中医理论 体系已经形成,为中医学的发 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结构上
五脏一体观 生理 机能上
不可分割
密切配合 相互协调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形神一体观(精、气、神) 内脏有病影响局部 内脏病变相互影响 病理上 相互影响 形神病变相互影响 诊断上 外在变化反映内在病变 由外察内 治疗上 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形神共养共治 对人体的生理、心理、病理、诊治疾病产 生影响。养生、治疗要因时、因地制宜。 如养生防病中,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规 律,“法于四时”,“四气调神”,“春 夏养阳,秋冬养阴”;治疗疾病时,要根 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

治疗上
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治疗时往往在整体层次上对病变部分进行调节
治内愈外:如泻心火治疗口舌生疮、目疾从肝治、耳鸣、耳聋补肾、
泻肝。 脏腑同治:如粛降肺气治疗便秘。 下病上取:如灸百会治疗小儿腹泻。 上病下取:如药敷涌泉治疗眩晕。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3)诊治上的整体性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 的必要条件。大自然存在的阳光、空气、水、温度、 磁场、引力、生物圈等,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繁 衍的最佳环境。同时,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可直接或 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环境息 息相关的认识,即是“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天人一体观:又称天人相应,是指人与自然环境密 切相关的认识。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辨证是认识疾病,确立证候;论治是依据辨证的 结果,确立
治法和处方遣药。 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归
绪 论
辨证: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对四诊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病史和症状),在中医 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部位、性质、病 势,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内经》以医学内容为中心,将自然科学与哲学理论有意识地结 合起来,其中许多理论观点已经具有较高的水平,为当时的世界医 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的经验积累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 结阶段,直至今天仍有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2.《难经》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作者不详,相传为战国时秦越人所著, 成书于汉以前。
晋代著名医家皇甫谧所著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 一部针灸学专著。它结合秦、汉、三国时期的针灸学成就,对经络 学说进行了深入探讨,系统地论述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循行、 主病及骨度分寸,从而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隋代著名医家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学第一部病 因、病机及证候学专著。该书详尽论述了各科疾病的病源与症状, 继承和发展了病因病机学理论。
《素问·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这说
知 明了血液循环的方式。 识 链 接
(4)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
《内经》中强调,社会地位的变化势必引起情志的变化,最终影 响人的健康பைடு நூலகம்要保持“恬淡虚无”。
(5)注重疾病预防
《内经》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认为好的医生应当做到见微知著, 防患于未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是关于“治未病”最早 的记载。
(3)重视脏腑经络
《内经》十分重视脏腑经络学说,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其中关于人体骨骼、 血脉的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的记载,许多内容已超过了 当时的世界水平。
例如,在生理学方面,《内经》提出“心主血脉”,认识到血液 在脉管内是循环运行的,对动静脉也有一定的认识。这些关于血液 循环的认识比英国哈维于1628年(明崇祯元年)所发现的血液循 环要早1000多年。

中医基础理论1绪论

中医基础理论1绪论

对一门学科的定性,直接关 系到这门学科在科学体系中的定 位,也直接影响到这门学科的生 存处境和发展方向。 将医学科学的属性加以定位, 人们理所当然地将以诸种标准审 视和要求医学。
中医学属自然科学的范畴
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主要 探讨人体生、长、壮、老、已 的生命规律、人体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疾病发生发展以及 防治规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 学属性。
在世界医学史上,中国医药学有 着辉煌的历史,16世纪之前一直 遥居世界医学之先,创造了许多 世界之最。
华佗在东汉末年,约公元2~3世纪 就发明了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并 成功进行腹部肿瘤和胃肠吻合术, 而西方医学在19世纪40年代才使 用乙醚全身麻醉,外科手术则更晚, 比华佗足足晚了1600余年。
1、七情和合:药物的配伍关系。 (1)单行:单味药治病。 (2)相须:功效相类似药物配合应用, 增强治疗效果。如槟榔与南瓜子配合, 明显增强驱绦虫的治疗效应。 (3)相使:性能功效有其种共性的药 物配合,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 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 被另一种药物消除和降低。生半夏、 生南星的毒副作用,能生姜降低
著名演员斯琴高娃患了“股骨头坏死”,当 时 她在法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就诊,那边西医 就建议说这个骨头已经不行了,应该换一个 人工的髋关节。那时候,斯琴高娃的病情越 来越严重,已经不能行走但考虑到西医治疗 的创伤很大,为了能够继续从事演艺工作, 斯琴高娃找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副 教授黄枢。黄教授运用中医手法为斯琴高娃 实施治疗,再经过一些中药的调理和手法配 合,斯琴高娃很快就能活动了,治好后又拍 了《大宅门》等影响很大的影视剧。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与标志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 时期。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 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

第一章中医学导论一、选择题(一) A1型题1.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是(A.阴阳学说)B.五行学说C.精气学说D.整体观念2.中医学的理论核心是(A.阴阳学说D.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E.辨证论治)B.五行学说E.辨证论治C.精气学说3.中医学的诊疗特点是(A.治病求本)B.辨证论治C.辨证求因D.四诊八纲E.以上都不是4.下列哪一论著的作者是秦越人()A.《伤寒论》B.《金匮要略》C.《中藏经》D.《难经》E.《针灸甲乙经》5.下列哪部著作的成书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千金要方》D.《中藏经》E.《诸病源候论》6.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A.《难经》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D.《神农本草经》E.《中藏经》7.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医著是()A.《针灸甲乙经》B.《伤寒杂病论》C.《小儿药证直诀》D.《黄帝内经》E.《难经》8.下列哪部著作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A.《伤寒论》B.《金匮要略》C.《诸病源候论》D.《难经》E.《脾胃论》9.确立六经辨证论治纲领的医家是()A.张介宾B.华佗C.钱乙D.陈无择E.张机10.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是()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诸病源候论》D.《神农本草经》E.《中藏经》11.在病因学方面,提出著名“三因致病说”的医家是()A.王清任B.华佗C.张介宾D.陈无择E.巢元方12.将诊脉方法加以推广的医家是()A.巢元方B.陈无择C.张机D.王清任E.王叔和13.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A.朱震亨B.张从正C.王清任D.叶桂E.刘完素14.被后人称为“滋阴派”的代表医家是()A.朱震亨B.刘完素C.叶桂D.吴塘E.薛生白15.被后人称为“补土派”的代表医家是()A.李中梓B.李杲C.陈无择D.叶桂E.刘完素16.被后人称为“攻邪派”的代表医家是()A.王清任B.吴有性C.李杲D.张从正E.朱震亨17.重视命门学说的代表医家是()A.朱震亨B.李杲C.张介宾D.张机E.吴瑭18.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医家是()A.吴瑭B.薛生白C.王孟英D.吴有性E.叶桂19.在温病学方面,创立以“三焦为核心”辨证论治方法的医家是()A.朱震亨B.吴瑭C.吴有性D.刘完素E.薛生白20.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A.《神农本草经》B.《炮炙论》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E.《本草图经》21.最早的药物加工专著是()A.《神农本草经》B.《炮炙论》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E.《本草图经》22.最早由国家政府颁行药典的时代是()A.隋朝B.唐朝C.宋朝D.明朝E.清朝23.首倡药物“归经”理论的医家是()A.张机B.孙思邈C.刘完素D.张元素E.李时诊24.在国内外药学界影响最深远、成就最大的药学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B.《炮炙论》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E.《本草图经》25.《本草拾遗》的作者是()A.张机B.李时珍C.陈藏器D.李中梓E.赵学敏26.第一部由国家组织编著的大型方书是()A.《千金要方》B.《千金翼方》C.《外台秘要》D.《太平圣惠方》E.《普剂方》27.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处方规范著作是()A.《太平圣惠方》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C.《普剂方》D.《千金要方》E.《医方集解》28.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的作者是()A.张机B.华佗C.皇甫谧D.王叔和E.陶弘景29.以“火热立论”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D.朱震亨E.钱乙30.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并主张用药以攻邪为主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D.朱震亨E.钱乙31.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观点,治疗用药以补脾胃为主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D.朱震亨E.陈无择32.首倡相火理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D.朱震亨E.陈无择33.集汉以前药物学研究之大成的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B.《黄帝内经》C.《难经》D.《新修本草》E.《本草纲目》34.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的中心是()A.五脏B.六腑C.奇恒之府D.形体官窍E.经络35.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是()A.整体观念B.恒动观念C.同病异治D.异病同治E.辨证论治(二) B1型题:A.汉代B.晋魏时期C.唐代D.宋代E.明清时期1.现存最早的药典是由哪一朝代颁行的()2.药物配伍禁忌的“十八反”、“十九畏”最早提出的时代是(A.《新修本草》B.《本草拾遗》)C.《食疗本草》D.《经史证类备急本草》E.《海药本草》3.开创世界药物著作图文对照方法先例的是()4.唐慎微所著的是()A.《神农本草经》B.《炮炙论》C.《本草纲目拾遗》D.《本草图经》E.《新修本草》5.清代医家赵学敏所撰的著作是()6.由宋代政府组织编撰的是()A.《本草图经》B.《海药本草》C.《食疗本草》D.《千金要方》E.《针灸大成》7.唐代孟诜所著的是()8.李珣所撰的第一部泊来药物专著是()A.《医林改错》B.《医方集解》C.《成方切用》D.《温病条辨》E.《普剂方》9.清代汪昂所著的方书是()10.王清任对瘀血理论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的代表作是()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食疗本草》D.《新修本草》E.《本草纲目》11.第一部食用药物专著是()12.最早运用自然分类法对所载药物进行分类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难经》D.《中藏经》E.《千金要方》)C.《伤寒杂病论》13.最早提出“君、臣、佐、使”组方原则的论著是(14.被尊为“方书之祖”的著作是()A.张机B.秦越人D.孙思邈E.王惟一)C.皇甫谧15.《千金要方》被称为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其作者是(16.率先铸造铜人模型的是()A.我国江南人体腠理多稀疏)B.“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C.“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D.“旦慧、昼夜、夕加、夜甚”E.“日西则阳气已虚,气门乃闭”17.季节气候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18.昼夜晨昏对人体疾病的影响多为()(三) X 题型1.确立中医学术体系的论著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五十二病方》D.《伤寒杂病论》E.《神农本草经》2.被尊称为“金元四大家”的是()A.刘完素B.张元素C.钱乙D.李杲E.张从正3.明清时期对温病学形成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医家有()A.张介宾B.吴有性C.叶桂D.赵献可E.吴瑭4.力倡命门学说,为温补学派的创立作出突出贡献的医家是()A.张介宾B.吴有性C.叶桂D.赵献可E.王清任5.下列属于《中医学基础》主要内容的是()A.整体观念B.哲学基础C.诊法辨证D.病因学说E.病机学说6.对中医理论体系建立影响最大的古代哲学思想有()A.整体观念B.阴阳学说C.五行学说D.辨证论治E.精气学说7.“证”从哪几方面揭示了病理变化的本质?A.疾病的原因B.病变的部位C.疾病的性质D.邪正关系E.疾病的传变8.中医学有诸多的特征,但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特点是()A.恒动观念B.辩证观念C.整体观念D.思辨观念E.辨证论治9.下列哪些观点能体现中医学的整体思想?A.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而构成有机整体;B.中医学是以“有诸内必形诸外”为理论依据进行察病的;C.中医学诊治用药强调结合机体内外因素进行全面考虑;D.中医养生原则之一是强调顺应自然;E.中医学对局部病变的治疗,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中医知识: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中医知识: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中医知识: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是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由于中医学一方面汲取了中国古代深邃的哲学、文化和科学思想,另一方而又是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所以不但具有极其丰富的理论思辩性和创造性,而且临床实用性极强。

即使在现代医学十分发达的今天,中医学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卓越的临床疗效。

近几十年来,中医学的独特优势逐渐被国际医学界所认识,这一古老的传统医学正一步步走向世界。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医学起源于中国远古时代。

早在原始部落时代,人类就开始了医药知识的初步积累。

如中国古典文献有"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等记载,就是对上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努力探索医药知识的真实写照。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已经相当深刻,医疗实践经验也已经非常丰富,再加上此时的社会快速进入了一个文明昌盛的时代,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都有显著的发展,学术思想也空前活跃。

因此,把代代相传的医药知识和最新的理论思想结合起来,创造一个崭新的医学理论体系,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的出现,就是这种崭新的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黄帝内经》成于战国至秦汉时代,它收集了前人大量的医疗实践资料,运用当时盛行的阴阳、五行等学说,以及天文、地理、生物、气象等各种自然科学知识进行归纳、综合,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和关于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内容,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黄帝内经》以后,历代医家对医学理论不断进行充实和提高,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难经》是稍晚于《黄帝内经》问世的另一部重要的古典医籍,它以问答的行文方式,针对《黄帝内经》的某些重要内容进一步进行阐发、论述,对《黄帝内经》的某些不足进行了重要补充,是研究中医学经典理论必不可少的一部医学典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诊治上的内外考虑:气候变化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心理和病理变化。养生 方面,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法于四时”“四气调神”“春夏养阳,秋 冬养阴”。防病方面,气候变化剧烈或急骤时,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防止 病邪侵犯人体。治疗方面,要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和地域环境来考虑治 疗用药,即所谓“因时、因地制宜”。
因此,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的辨析和因证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 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感谢聆听
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便构成证候,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 型的病变本质;各阶段或类型的证候串联并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 ③疾病由不同的证候组成,而同一个证候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
2.辨证论治的概念
(1)辨证 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 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 质的证,以探求疾病的本质。
(3)病 即疾病,指机体在一定病因和条件 下所发生的病理变化的总过程,它具有特 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展 规律和转归。
如痢疾、胸痹、感冒、麻疹、不孕等。
(4)症、证和病的关系 ①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
阶段。 ②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是由症状和体征构成。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

整体观念
1.整体观念的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一个有机整体 ①生理活动的整体统一; ②病理反应的整体分析; ③诊断治疗上的整体观。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①生理上的适应调节 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如《灵枢·五癃津液别》云“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
(2)论治 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3)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是中医诊断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指导中医临床理、法、方、药具体运用的基 本原则。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解决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辨证论治的 过程实质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复杂 的社会环境中,人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影 响,生理上表现为身心机能和体质特点有 一定差异。病理上,剧烈、骤然变化的社 会环境,对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机能有较 大的影响,从而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如《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尝贵后贱” 可致“脱营”病,“尝富后贫”可致“失 精”病,并解释说“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 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 焦筋屈,痿躄为挛”。
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 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则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地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稀疏;北方多燥寒,人体腠 理多致密。
②病理上的内外影响 季节气候变化对发病的影响: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云“春善病鼽衄,仲夏

辨证论治
1.症、证、病的概念
(1)症 即症状,是人体对疾病的反应而表现出来的个别表象。如头痛、发热、 恶心、呕吐、舌红、脉浮等。
(2)证 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 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亦标示着机体对病 因作用的整体反应状态。它概括了病变 的部位、原因、性质、趋势及邪正关系, 以及机体的抗病反应能力等,能够反映疾 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 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深刻、正确地 揭示疾病的本质。如风寒感冒、肝阳上 亢、心血亏虚、心火上炎等,都属证候的 概念。
(2)异病同治 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 机,即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证同则治同”, 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不同的病变,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 能出现大致相同的“中气下陷”的病理机制,表现为大致相同的证候,故皆可 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来治疗。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1)同病异治 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疾病所处的阶段或 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证 异则治异”,如:麻疹(病)在不同的疾病阶段有不同的证,故麻疹初起邪犯肺卫, 肺气失宣,宜解表透疹;中期邪犯肺胃,宜清热解毒透疹;后期余热未尽,肺胃阴 伤,宜滋养肺胃之阴。
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昼夜晨昏对疾病的影响: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 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地域环境与疾病的关系: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所云“南方者,天地所长养, 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故其民皆致理而 赤色,其病挛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