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及赏析
拟行路难
[南北朝] 鲍照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分类标签: 惜时
作品赏析
《行路难》属乐府《杂曲歌辞》,本是汉代旧曲,晋人袁山松曾改其音调,制成新词。
现在汉和晋的歌辞都不传。
据郭茂倩引《乐府解题》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
《拟行路难》是鲍照根据乐府古题创作的。
诗共十八首(或作
十九首),并不是同一个时期的作品。
主要内容是表达对封建门阀统治的愤慨不平,和离别相思、宦途失意的感情。
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
这首诗主要是感叹时光易逝,年华易老,想要排除一切忧愁,及时行乐,思想比较消极。
诗人通过赠送可以解忧的美酒、雕琴来劝人解忧,通篇不说自己,实际上是在借劝慰别人的话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情感。
词藻丰富华丽,音韵优美和谐,艺术上很有特色。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原作】拟行路难(其四)——(南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注视】拟行路难:“行路难”,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松山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作十八首,题为《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中的“拟”应为“模仿、模拟”之解,是鲍照模仿原“行路难”的风格而作。
例如:拟作、拟音、拟古等。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诗人以平地倒水,水流方向不一这一自然现象喻人生贵贱不齐。
泻,倾泻。
行叹复坐愁:整天哀叹抱怨(命运之不济)。
举杯断绝歌路难: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音将要发出又停止。
踯躅(zhízhú):犹豫,徘徊不前。
【古诗今译】将水倾倒在水平地,水会自然地向四处流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哀叹抱怨呢?想要借喝点酒、唱几句《行路难》来宽慰自己,可是却因举杯饮酒而唱不下去。
人心不是草木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然而想说又不能说,还是不说了吧。
【赏析】鲍照(412?-466),字明远,南北朝时期东海(今江苏涟水北)人。
鲍照出身于平民家庭,社会地位卑微,曾做过王府参军,统治集一团一内乱时为乱兵所杀。
后人称他为鲍参军。
鲍照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俊一逸豪放,奇矫凌厉,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都有较大影响。
特别是他的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思想内容上,多表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及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亦有少部分作品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被后人视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
鲍照诗作今存204首。
其中的《拟行路难》十八首,主要抒发诗人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寒门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
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大多感情强烈,语言遒劲,辞藻华丽。
拟行路难原文及翻译
拟行路难原文及翻译《拟行路难》是南北朝鲍照的作品,下面给大家整理了拟行路难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拟行路难十八首奉君金卮之美酒,璜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新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
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帐里明烛前。
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
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罗幕。
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采芳藿。
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禽爵。
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
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
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
今我何时当得然,一去永灭入黄泉。
人生苦多欢乐少,意气敷腴在盛年。
且愿得志数相就,床头恒有沽酒钱。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踝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愁思忽而至,跨马出北门。
举头四顾望,但见松柏荆棘郁樽樽。
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
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髡。
飞走树间啄虫蚁,岂忆往日天子尊。
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恻怆不能言。
中庭五株桃,一株先作花。
阳春妖冶二三月,从风簸荡落西家。
西家思妇见悲惋,零泪沾衣抚心叹。
初送我君出户时,何言淹留节回换。
床席生尘明镜垢,纤腰瘦削发蓬乱。
人生不得恒称悲,惆怅徙倚至夜半。
铿蘖染黄丝,黄丝历乱不可治。
昔我与君始相值,尔时自谓可君意。
结带与我言,死生好恶不相置。
今日见我颜色衰,意中索寞与先异。
还君金钗璜瑁簪,不忍见之益愁思。
君不见葬华不终朝,须臾淹冉零落销。
盛年妖艳浮华辈,不久亦当诣冢头。
鲍照《拟行路难》注释、译文和赏析
拟行路难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注释:“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断绝:停止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
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
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
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
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有《鲍参军集》。
赏析:这是南朝宋代著名诗人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诗人寄激情于平淡,以浑朴的笔调,表达了沉郁不舒的情怀。
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盛行的时期。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憾恨中坐视时光流逝。
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
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的。
他出身寒素,“身地孤贱”,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
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小官。
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尤其是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 ( 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一 ) ,但是这样一位重要诗人居然史书无传,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传》中附带提到几句。
《拟行路难》
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 说此诗对李白《行路难》有哪些 影响。
明确: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 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从语言风 格看,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 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 邃的诗意。
“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 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 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 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 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 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 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 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 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 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 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怎 样的形象?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 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酌酒原为排遣愁 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 驱散的?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 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 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 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
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鲍照的生平:
鲍照的生平:
鲍照(约414—466)
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
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
近)。他与谢灵运、颜
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
家”,但生平遭遇、创
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
同。
鲍照的生平: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 锸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 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 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 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 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 《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 当代”(钟嵘《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 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 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拟行路难文言文知识点
拟行路难文言文知识点《拟行路难》是南朝宋文学家鲍照创作的一组乐府诗。
这组诗主要抒发了诗人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现了寒门志士在仕途中备受压抑的痛苦心情。
学习这组诗,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文言文知识点。
一、字词解释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中的“泻”,意为倾倒、排放。
2、“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中的“安”,表示怎么、哪里。
3、“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中的“酌”,指斟酒、饮酒。
“宽”,意为宽慰、宽解。
4、“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中的“吞声”,指不敢出声、忍气吞声。
“踯躅”,徘徊不前的样子。
二、通假字在《拟行路难》中,暂未发现明显的通假字。
但通假字是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知识点,需要我们在其他文言文阅读中加以关注和积累。
三、古今异义1、“各自东西南北流”中的“东西南北”,古义指方向,今义则更多地表示方位名词。
2、“安能行叹复坐愁”中的“坐”,古义是因为,今义为坐下的动作。
四、词类活用1、“酌酒以自宽”中的“宽”,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宽解、宽慰”。
五、特殊句式1、“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这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人生本来就有命运,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愁眉苦脸呢?”通过反问增强了语气,表达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愤懑。
六、诗歌主题《拟行路难》其四通过对泻水这一自然现象的联想,引出了对人生贵贱穷达不一致的感叹。
诗人以“酌酒以自宽”来试图解脱,却无法消除心中的愤懑,最终以“吞声踯躅不敢言”结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门阀制度的不合理和寒门志士的压抑。
七、艺术特色1、比兴手法:以泻水于地起兴,通过水流方向的不同,来比喻人生的贵贱穷达各有不同,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情感表达:诗人的情感在诗中起伏变化,由起初的感叹命运不公,到试图自我宽慰,再到最后的愤懑难言,情感的层层递进,使读者更能感同身受。
3、语言风格:语言质朴,但蕴含着深沉的感慨,具有很强的艺术张力。
八、文学影响鲍照的《拟行路难》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拟行路难_鲍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拟行路难_鲍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拟行路难十八首_鲍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拟行路难十八首_鲍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1南朝宋著名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诗共有十八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十四首(以下简称《拟行路难》)。
此诗写一个出征在外的老兵,反映其遭遇,抒发其情感,从而揭露战乱给平民百姓造成的沉重灾难。
开头两句,直言老兵"少壮从军",直至"白首"仍流离在外,不得回家。
此处,"白首"与"少壮"想对照;"不得还"与"从军去"相对应。
这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的开头两句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说同,这两首诗中的两个老兵,都是年少时就从军了。
对此,《十五从军征》直言"十五从军征",《拟行路难》则明说"君不见少壮从军去"。
而且,二者均采用了对照与呼应的表现手法。
说异,一个老兵在年老时得以回家:"八十始得归";而另一个老兵则仍流离在外,不得回家:"白首流离不得还"。
但这异中也有同,也就是两个老兵的命运都是凄惨的。
正因为"少壮从军","白首流离不得还",老兵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是刻骨铭心的。
《拟行路难》从第三句开始对此作了集中的描绘。
"故乡"两句,写老兵日夜思念故乡。
诗人先以"窅窅"二字形容老兵的故乡与老兵从军所到之处相距遥远,突出一个"远"字;又以"日夜隔"三字突出一个"隔"字,一方面表明老兵与故乡的离别时间之久,另一方面暗示老兵对故乡的思念时间之久;再以"河关"二字比喻路途阻隔,续写一个"隔"字,突出一个"难"字;而"音尘断绝"四字则写足了老兵日思夜念故乡的原因。
高中语文第1单元鲍照《拟行路难》18选4原文注释及赏析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二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①千斫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
②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帏里明烛前。
外发龙鳞之丹彩,③内含麝芬之紫烟。
④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注释】①博山:香炉名,形状象海中的博山。
②秦女携手仙:指弄玉和萧史。
相传弄玉是春秋时秦穆公的女儿,嫁给箫史,夫妇骑龙凤飞升而去。
这里有意以仙侣携手和情人变心相比照。
③此句言香炉在烛前光彩炫耀,有如龙鳞。
④此句言炉内烧麝香。
【赏析】《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第二首,设为闺怨,叹人心易变。
诗人采用以物写人和“睹物生情”的手法来体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诗中描写一位被遗弃的美女,孤独地注视着香炉,往事就象缕缕青烟,浮现在她眼前……。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把重点放在“物”——香炉上,工笔重彩,精心描画。
这只香炉是京师名匠制成,上面雕刻着一对恩爱的仙人携手跨凤图。
这只象征着爱情和幸福的香炉曾伴随她度过美好时光。
接下去,笔调陡然一变:“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曾几何时,丈夫变心了,她只好对着这只被闲置的香炉低嘘长叹……。
这明明是一首弃妇诗,却从香炉着墨;明明是写人,却不惜笔墨去写物。
诗人用那只精美的香炉来象征女主人公,香炉的始爱终弃也象征着女主人公不幸的命运。
诗歌的情调婉转而深沉。
女主人公虽然怨情郁结,却只是对炉孤坐,徐徐“长叹”,并无激愤之语,然而凄楚之情溢于纸面。
四泻水置平地,①各自东西南北流。
②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觉,举杯断绝歌路难。
③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④【注释】①泻:倾也。
②首二句以平地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不齐。
③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④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赏析】《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拟行路难》
诗歌的结尾意蕴深远,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人 回味无穷。
修辞特色
比喻贴切
《拟行路难》中作者运用了大量 的比喻,这些比喻贴切生动,形 象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象征手法
作者在诗歌中运用了象征手法, 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抽象的概 念或思想,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对比手法
《拟行路难》中作者运用了对比 手法,通过对比不同事物或同一 事物的不同方面来突出其特点, 使诗歌更具表现力。
05
作品影响
对后世的影响
1 2 3
文学价值
《拟行路难》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 内涵,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对后世的诗 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思想启示
该作品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对后世的 文人墨客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激发了他们对 人生和社会的深入思考。
艺术传承
《拟行路难》在艺术表现手法和诗歌技巧方面具 有很高的造诣,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 艺术借鉴和传承。
《拟行路难》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作品背景 • 主题分析 • 艺术特色 • 作品评价 • 作品影响
01
作品背景
作者介绍
01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 东海(今山东临沂)人,出身贫 寒,才情卓越,被誉为“鲍照之 父”。
02
鲍照的诗歌以乐府诗为主,多抒 发对贫贱和人生艰辛的感慨,语 言质朴自然,风格豪放。
04
作品评价
历史评价
文学价值
南北朝时期,鲍照的《拟行路难》被认为是 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之一,具有 很高的文学价值。
思想内容
该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阶级压迫,表达了作 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生苦难的悲叹,具有深刻的 思想内容。
拟行路难的意思
拟行路难的意思
"拟行路难"是指在规划或设计道路时,预先考虑到可能出现的交通难题或问题,并采取措施来解决或减轻这些问题。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路难情况和相应的解决方法:
1. 道路拥堵:预测到在某些时间段内道路可能会出现拥堵情况,可以采取扩大道路宽度、增加车道数、建设高架桥或地下通道等措施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2. 交通事故频发:通过设计合理的交通标志、信号灯和车道划分,提高驾驶员的警觉性和交通安全意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3. 不同交通工具冲突:在路口或人行横道设置交通信号灯、斑马线等设施,以确保行人和车辆的安全,减少不同交通工具之间的冲突。
4. 道路状况不良:在道路规划和设计中考虑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确保道路建设质量良好,减少路面坑洼、积水等问题。
5. 公共交通不便:规划时可以考虑到公共交通线路的布局,确保公交站点的合理设置和交通线路的覆盖范围,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可及性。
6. 不同交通工具之间的平衡:在道路规划中考虑到行人、自行车、汽车等不同交通工具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交通方式选择,鼓励非机动交通工具的使用,减少对汽车的依赖,改善交通拥堵问题。
7. 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在道路规划和设计中考虑到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原则,采用绿色环保材料,建设高效节能的交通设施,并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工具,减少车辆尾气排放。
拟行路难的目的是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提前预见并解决可能出现的交通问题,创造安全、便捷、高效、环保的道路交通环境。
拟行路难原文详解及练习题
拟行路难原文详解及练习题拟行路难主要抒发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出身寒门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
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
作为高考语文常考古文,考生必须要对拟行路难有深刻记忆。
为此,今儿本栏目本店铺就为考生整理出了拟行路难原文详解以及拟行路难练习题,有些这些备考资料考生就可以开始轻松复习啦!原文: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注解:“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断绝:停止拟行路难练习题及答案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酌酒(zhuó) 歧路(qǐ) 冰塞川(sài)B、鲍照(Bào) 踯躅(zhí zhú) 应届(yìnɡ)C、珍馐(xiǔ) 迂讷(nè) 膝盖(xī)D、投箸(zhù) 尽管(jǐn) 比拟(nǐ)解析:A.歧qí,塞sè;B.应yīnɡ;C.馐xiū。
答案:D2、下列字形书写错误的一项是()A、倾泻劲健寄寓B、斟酌悲愤徘徊C、自宽精练华丽D、慷概歌谣风骨解析:D.概—慨。
答案:D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高中三年,同学们一起比翼双飞,举案齐眉,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品尝着高考的酸甜苦辣。
古诗拟行路难·君不见柏梁台翻译赏析
古诗拟行路难·君不见柏梁台翻译赏析《拟行路难·君不见柏梁台》作者为宋朝诗人鲍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君不见柏梁台,今日丘墟生草莱;君不见阿房宫,寒云泽雉栖其中。
歌妓舞女今谁在?高坟垒垒满山隅。
长袖纷纷徒竞世,非我昔时千金躯。
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垆。
【赏析】据曹道衡先生考证,《行路难》的曲调原是近似《挽歌》一类的悲歌(见《中古文学史论文集·论鲍照诗歌的几个问题》)。
此说当合乎实际。
鲍照这组《拟行路难十八首》的基本主题之一就是悲慨人生无常,这首诗就属于这类作品。
“君不见柏梁台,今日丘墟生草莱;君不见阿房宫,寒云泽雉栖其中。
”“柏梁台”,汉武帝所建,非常豪华,武帝尝于其中宴请群臣,赋诗作乐。
“阿房宫”,秦始皇宫殿,十分雄伟,其中妃嫔宫女,不知其数。
这两座建筑是秦皇、汉武富贵尊荣生活的突出表现,而此时呢,都成了废墟。
“草莱”,杂草。
“寒云泽雉”,冷云野鸡。
这景象显得十分清冷、荒凉,与昔日的繁华适成鲜明的对照。
“歌妓舞女今谁在?高坟垒垒满山隅。
”“歌妓舞女”是指蓄养于秦皇、汉武宫中的女乐,她们的不在,表示秦皇、汉武享乐生活的不能持久。
“高坟垒垒”与如花似玉的容貌又是一个鲜明的对照。
“长袖纷纷徒竞世,非我昔时千金躯。
”“长袖纷纷”承上,是说歌妓舞女穷妍极态、争宠取怜,这里用了个“徒”,表示枉费心机,“非我昔时千金躯”,到头来形销魄散,终归于尽。
这又是一个对照。
这里用了一个“我”字,借宫女的口吻说法,很是冷竣。
这两句似还有深一层的讽世意味。
长袖竞世,是一种情态百出、忘乎所以的形象,当不仅指那些宫人,还用来象征世上追逐名利的奔竞之徒。
在作者看来,这种追逐也是全然没有意义的。
“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垆。
”还不如随酒逐乐,得快乐时且快乐,不要等到死时空自叹息。
“黄垆”即地下。
“含叹下黄垆”亦不是泛泛而言,当含有沉痛的历史教训的意味,自古以来有无数“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的悲剧,远的如李斯上蔡黄犬之叹,近的如陆机华亭鹤唳之悲,都是典型的例子。
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翻译及赏析
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翻译及赏析原文:拟行路难南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翻译: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在行走,坐着而叹息又哀愁呢?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木头,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声将发又止,徘徊不前,我不敢再说什么了。
赏析:在鲍照最为擅场的乐府诗体中,《拟行路难十八首》称得上是“皇冠上的珍宝”。
这一组内容丰富而又形式瑰奇的诗篇,从各个侧面集中展现了鲍照诗歌艺术的多姿多态。
历代凡瞩目于六朝诗歌的选家和评论家,都不会遗漏了这组诗。
顾名思义,《拟行路难》当为乐府古题《行路难》的仿作。
后者本属汉代民歌,多已失传,据《乐府解题》记载,其大旨是“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东晋人袁山松曾对它的曲调和文句进行加工改造,而袁制亦已亡佚。
故鲍照此诗虽云拟作,实为这一诗题流传至今的最早篇翰,发摅的也是诗人自己胸中的磊块,并不同于一般的拟古篇什,所以有的诗集收录此诗时,去掉了题目上的“拟”字,径称作《行路难》。
齐梁下及唐代不少诗人,也都袭用这个调名写出了一批名作。
这十八首诗涉及不同的题材内容,体式、风格也不尽一致,但把它们在同一诗题下编为一组,又绝非出于偶然。
这不仅因为它们都采用了“行路难”的曲调,而且各首之间确有共同的主旋律贯穿着,那便是对人生苦闷的吟唱,表现世间黑暗和人生不幸。
在形式上,这组诗都采用七言和杂言乐府体,音节流畅而富于起伏变化,以适应作者所要抒发的强烈而跳荡的情绪。
正是这样一个统一的基调,加上作者构思、编排上的某些匠心,使得这些诗篇自然地发生联系,合成了一个可以放在一起加以观照和品评的整体。
按照题材以及表现手法的不同,这十八首诗大体可分成两大类。
一是以直抒胸臆为主的。
此类共十首,包括:其一(奉君金卮之美酒)、其四(泻水置平地)、其五(君不见河边草)、其六(对案不能食)、其七(愁思忽而至)、其十(君不见舜花不终朝)、其十一(君不见枯箨走阶庭)、其十五(君不见柏梁台)、其十七(君不见冰上霜)以及其十八(诸君莫叹贫)。
《拟行路难》原文、诗意及赏析
《拟行路难》原文、诗意及赏析
【原诗】: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绮幕。
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蕴芳藿。
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春爵。
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
宁做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译意】:
华丽的闺房,玉石砌的台阶,弥漫着椒香的阁楼,饰有花纹的窗户,垂挂着用罗绮制的窗帷。
屋里面有一个叫金兰的女子,穿着丝罗的衣服,身上散发出藿香的香气。
春燕翩翩飞舞,尾翼舒张不齐,风吹落了一地梅花,她掀开窗帘,对着和煦春光,欣赏各种春雀。
她口中念着歌词,却无法唱出来,抹了抹眼泪,怀着满腹忧愁,这一生能有多少时候能够快乐开怀呢。
宁肯像野田里的两只野鸭一样在一起过贫贱的生活,也不愿像云中的孤鹤那样富贵而孤栖。
【点评】:
鲍照的《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本篇是第三首。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属于《杂曲歌辞》。
《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
”另据《晋书·袁瑰传》记载,晋人袁山松曾改变其乐调,润制新辞。
《拟行路
难》是鲍照学习乐府诗歌的作品。
这是一首闺怨诗,前六句写住处、衣着和春景,后四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文辞华美秀丽,形象生动。
诗中双凫、别鹤之妙用,成为歌咏爱情的千古佳句。
《拟行路难》
《书愤》
【译文】:年青时候,哪里知道世事艰 难;中原北望,幻想着收复失地,豪气 如山。曾记得,瓜洲古渡,飞雪洒满大 宋的楼船;大散关头,铁甲骑兵在秋风 中飒爽酣战。可惜啊,我曾经以塞上长 城自许,如今壮志未酬,衰鬓先斑。 《出师表》真足以万古流传,试问千载 之下,谁能和诸葛亮并立比肩?!
《书愤》主旨 诗人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 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 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 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一剪梅》译文
•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 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 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 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 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 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 花,独自飘零,水,独自漂流,一种离别 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 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 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拟行路难》创作背景 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当时 实行的是士族门阀(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 制度 ,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 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 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于是常 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 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 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 情绪和抗争精神。
主题
抒发了作者因门第观念而怀才 不遇的既愤懑不平,又无可奈 何的复杂感情。
《蜀相》写作背景 •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 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 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 国忧民的文人。 •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 使风俗淳”(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 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 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 )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 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 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 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 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 《蜀相》为其中最著颔 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 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 思人的情怀。颈联写他雄才大略 (“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 心”)。末联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 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 竟者的共鸣。
古诗拟行路难·春禽喈喈旦暮鸣翻译赏析
古诗拟行路难·春禽喈喈旦暮鸣翻译赏析《拟行路难·春禽喈喈旦暮鸣》作者为宋朝诗人鲍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春禽喈喈旦暮鸣,最伤君子忧思情。
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
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
今暮临水拔已尽,明日对镜复已盈。
但恐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
每怀旧乡野,念我旧人多悲声。
忽见过客问何我,宁知我家在南城。
答云我曾居君乡,知君游宦在此城。
我行离邑已万里,今方羁役去远征。
来时闻君妇,闺中孀居独宿有贞名。
亦云悲朝泣闲房,又闻暮思泪沾裳。
形容憔悴非昔悦,蓬鬓衰颜不复妆。
见此令人有余悲,当愿君怀不暂忘。
【赏析】这是《拟行路难十八首》的第十三首,写游子思归之情。
“春禽喈喈旦暮鸣,最伤君子忧思情。
”以春禽起兴极佳。
春禽的和鸣确实最易引动游子的羁愁,这就是后来杜甫所说的“恨别鸟惊心”。
鸟儿一般都是群飞群居,春天的鸟又显得特别活跃,鸣声特别欢快,自然引起孤独者种种联想。
这里又是“旦暮鸣”,从早到晚鸣声不断,这于游子心理的刺激就更大了。
下面他就自述他的愁情了。
“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
”“军侨”即“侨军”,南北朝时由侨居南方的北方人编成的军队。
“荣”、“溢”皆兴盛之状。
这两句说他初从军时抱负很大,情绪很高。
“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
”“渐冉”,逐渐。
看来他从军很不得意,所以有“流浪”之感,他感到年华虚度,看到白发白须生出,十分惊心。
“忽”字传出了他的惊惧。
“今暮临水拔已尽,明日对镜忽已盈。
”这里写他拔白发白须,晚上拔尽,第二天又长满了,这是夸张,类似后来李白的“朝如青丝暮成雪”,写他忧愁之深。
“但恐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
”“寄灭”,归于消灭。
“空精”,化为乌有的意思。
这两句意思是,只是担心长期居留在外,变为他乡之鬼。
“每怀旧乡野,念我旧人多悲声。
”因此他常常怀念故乡,一想起家乡亲人就失声痛哭。
上面是此诗的第一部分,自述从军无成、思念家乡亲人的心情。
“忽见过客问向我,‘宁知我家在南城?’”“南城”,指南武县,在东海郡。
《拟行路难》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拟行路难》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其一:这首诗描绘了奢华的生活场景,然而时光流逝,青春不再,诗人希望君主能倾听自己的心声,不要被悲伤和思念所困扰。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古代美好音乐的向往,认为如今已难听闻。
其四:诗人以“泻水置平地”为喻,指出人生的命运各不相同,无法改变。
他主张通过饮酒来宽慰自己,同时表达了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认为即使内心有情感,也不敢轻易表达。
其六: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他认为人生短暂,不能虚度光阴,应该积极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己遭遇的悲愤。
其七:诗人在诗中描绘了自己的忧愁和苦闷,他跨马出北门,看到松柏荆棘郁樽樽,听到杜鹃的哀鸣,心中感到无比悲伤。
他感叹人生的无常和变化,思考着生死的意义。
其八:诗人以桃花的盛衰为喻,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美好时光的短暂。
他认为人生应该及时行乐,不要过于悲伤和忧愁。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和对家庭的眷恋。
其十:诗人以蕣华的朝开夕落为喻,感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他认为青春易逝,容颜易老,应该珍惜时光,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其十一:诗人以枯箨和亡灵为喻,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
他认为人生应该及时行乐,不要过于执着于功名利禄,应该保持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其十二:诗人以花开花落、季节更替为喻,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他认为自己的命运如同边戍的君主一样,难以捉摸,希望能够得到解脱。
其十三: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人初辞家从军侨,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
他担心自己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每怀旧乡野,念我旧人多悲声。
其十四:诗人以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的老兵为喻,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他认为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对社会现实表示不满。
其十五:诗人以柏梁台、阿房宫的兴衰为喻,表达了对历史沧桑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及时行乐,不要过于执着于功名利禄。
《拟行路难》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 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含有反讽的语气,作者越是说人生有命 是正常的,越能显示这一现实的荒唐。越是 平静地说“安能行叹复坐愁”,就越是透露 出精神上无可解脱的痛苦,让我们感受到一 颗被压抑的心灵发出的愤怒的控诉。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以 “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 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 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 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 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诗开头写“金 樽美酒”、“玉盘珍馐”,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 接着写“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又向读者展现 了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中间四句,既感叹 “冰塞 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 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 现了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最后两句,写自己 理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 全诗在高度傍徨与大量感叹 之后,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信美 好前景,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济沧海”,激流 勇进。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2.相思之愁: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忧国亡国之愁: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拟行路难》
春日忆李白——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 超出一般人。他的诗作清新、俊逸,和南北朝时 两位著名诗人庾信、鲍照的作品一样。李白啊, 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这无语的春之绿树,你在 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共饮,再次探讨一下我 们的诗作呢?
拟行路难
(其四)
南朝· 鲍照 宋
•
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 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 ,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 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 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 ,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即作于被迫离开 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少有 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 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 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 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 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 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知人论世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他的 作品充满了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不平的情 绪——诗风雄健奔放,俊逸潇洒,在生年就 颇负盛名。对唐代诗人李白等产生重大影响。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 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 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 是《拟行路难》18首。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本诗的主旨仅是言愁吗?
1、地位低下,无言的资格,自然不 敢言。 2、社会专制黑暗,人们无言的自由。 所以,诗中有对不平等现象的愤慨, 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传达了寒门志 士有志难申的慷慨不平的呼声。诗 歌不仅是言愁,而且抒写心中愁愤 不平之气。
《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原文】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注释】 1. 泻水:倾放水,比喻光阴迅速流逝。
2. 置:放置。
3. 东西南北流:比喻人生的各奔东西,难以相聚。
4. 命:命运,指人生的遭遇。
5. 行叹复坐愁:边走边叹息,坐着也发愁。
形容心情烦闷、忧愁。
6. 酌酒:饮酒。
7. 自宽:自我宽慰。
8. 断绝:停止。
9. 歌路难:指乐府《行路难》曲,曲调悲愤。
10. 心非木石岂无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里是说自己的内心并非像石头那样没有感情。
11. 吞声:不敢出声,形容隐忍不发。
12. 踯躅:徘徊不前。
【翻译】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去。
人生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又怎能总是忧愁叹息呢?姑且饮酒作乐,借酒消愁,举杯饮酒时,歌声中断,难以继续。
我的内心并非如石头般毫无感情,只是我不敢随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只能默默忍受,徘徊不前。
【赏析】这首诗以“泻水置平地”为喻,形象地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捉摸。
诗人通过“各自东西南北流”的描写,暗示了人们在社会中的离散和漂泊,以及人生道路的多样性。
接着,诗中提出“人生亦有命”的观点,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顺从。
然而,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对人生的追求,而是在“安能行叹复坐愁”的感慨中,透露出对生活的不满和对幸福的渴望。
在饮酒自宽的描写中,诗人试图通过借酒消愁来缓解内心的痛苦。
但“举杯断绝歌路难”的描写,又表明了诗人无法真正摆脱忧愁,只能在歌声中断中继续徘徊。
这种情感的表达非常真实,反映了诗人在困境中的挣扎和无奈。
诗人通过“心非木石岂无感”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
尽管他试图保持沉默,但情感的波澜依然在心中涌动。
“吞声踯躅不敢言”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压抑情感、不敢直言的痛苦。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独特的比喻、真切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和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行路难》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拟行路难【教学目标】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
一、导入新课《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四首。
二、解释题意《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三、读懂大意1、学生自读。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补充:行叹复坐愁——行时叹息坐时愁。
)3、学生齐读。
4、明确大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5、根据大意试背诵。
四、把握情感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
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
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出了抗争。
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
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2、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如何理解这句话呢?(1)社会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2)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鲍照(约415-470),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国侍郎。
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
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有《鲍参军“才秀人微,取湮当代”的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
其中乐府诗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杜甫《春日忆李白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
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一。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由”,走向了归隐。
形成鲍照悲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
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之气化作《拟行路难》这样的诗篇。
3、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4、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明确: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5、学生有感情地背诵。
五、赏析技巧1、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明确】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是古代的血统论。
(分析: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这起首两句,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惊疑的气势。
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
”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无余的心情。
)2、“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自我宽慰。
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
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
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克制。
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
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3、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
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得曲折六、延伸拓展: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明确】作者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难》很有影响。
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
从语言风格看,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
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
2、推荐阅读: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明确】忧思(2)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明确】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
三、四、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3)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明确】三国魏晋时人。
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
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
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
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
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详细内容见补充资料)七、作业布置:1、背诵《拟行路难》。
2、《导与练》相关部分的练习作业。
附:鉴赏资料1、《拟行路难》《拟行路难》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
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
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比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即以水流方向各别来显示人生遭际的殊异,耐人咀嚼,叫人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不可勉强的,那又长吁短叹不已呢?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
这字上。
大“命”当头,谁还能强争强求?只能听凭它贵者自贵,贱者自贱。
但反过来问一声:“命”就理吗?为什么人人必须服从它呢?低头认“命”,原是无可奈何的事;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再往下,诗思的发展仍然循着原来的路子。
认了“命”,就应设法自我宽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闷的诗人于是斟满美酒,举起杯盏,大口大口地喝将起来,连歌唱《行路难》也暂时中断了,更不用说叹。
那末,矛盾就此解决了?诗还用得着写下去吗?“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笔抹倒,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其热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颤。
我们仿佛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
可是,他并未由此再进一步发轻轻一掉,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
藏着无穷的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见出感愤的深切。
经过诗篇结末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套用一句老话,谓之“笔力足以扛鼎”。
这首诗在音节上也有它独到的地方。
它不像前面第一、第三首诗采用纯七言句,而是用的长短相间似乎不及七言整齐,但有个好处,就是能灵活组织句子,便于选择合适的声腔,以配合文情的传递正是巧妙地运用了五七言句式的交错,建构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以半吐半吞、而到了结尾处,则又改为连用七言长调,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闸门,形成了情感的高潮。
声情鲍照乐府歌行的一大特点,它对唐人歌行体诗篇也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细心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