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十一五”海洋科技发展规划(定稿)
(2021年整理)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全部内容。
来源:国家海洋局更新时间: 2011-09—20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促进海洋科技发展,发挥海洋科技进步对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开发和综合管理能力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制定《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的规划期为2011-2015年,部分领域展望到2020年。
一、面临形势和发展现状(一)面临形势未来5—10年是我国海洋科技实现战略性突破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今世界,全球科技进入新一轮的密集创新时代,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海洋开发进入立体开发阶段,在深入开发利用传统海洋资源的同时,不断向深远海探索开发战略新资源和能源,大力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世界海洋大国将依靠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与此同时,海洋科技向大科学、高技术体系方向发展,进入了大联合、大协作、大区域研究阶段;海洋调查步入常态化和全球化,海洋观测进入立体观测时代,并向实时化、系统化、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业务化海洋学逐步形成.海洋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加快,不断催生海洋新兴产业。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波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1.21•【字号】甬政办发[2007]6号•【施行日期】2007.01.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海洋资源正文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甬政办发[2007]6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市十次党代会精神,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大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步伐,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制定了《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现将《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建设内容,明确实施的具体步骤,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二○○七年一月二十一日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06-2010)前言“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最后空间,我国已将东部大海洋战略作为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实施的战略之一。
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共同战略。
宁波市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改革开放城市,陆域面积936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758平方公里,大陆岸线长达788.3公里,具有非常丰富的海洋资源。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是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实施海洋开发”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战略的直接体现,也是深入实施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六大联动”战略的内在要求,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市海洋开发的逐步深入,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005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46.4亿元,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提升的新时期。
浙江省高校海洋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高校海洋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11—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2011年7月2日,浙教高科…2011‟98号)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若干意见》(浙委…2011‟31号)精神,加快我省海洋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加强涉海类学科专业建设,进一步提高我省海洋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竞争力,增强科教文化对海洋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的批复》(国函…2011‟19号)、《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和《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结合我省高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与形势浙江是国家促进东海海区科学开发的重要基地,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不仅是事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也关系到国家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
随着国务院与国家发改委分别对《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规划》和《方案》)的正式批复,贯彻落实《规划》和《方案》中提出的“海洋科教水平明显提升,涉海院校和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目标,构建海洋科技教育人才支撑体系的基本任务,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高等教育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
经过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进一步发展,浙江已由一个高等教育小省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大省。
与此同时,我省海洋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同步发展,海洋科技教育力量已初具规模,在涉海学科和专业上有了一定的积累。
全省已有涉海高等学校19所,省部级涉海重点学科9个,其中省重中之重学科4个,涉海一级博士点4个,涉海一级硕士点13个,拥有涉海两院院士2人,正高资格的涉海教师230多人,海洋本科、专科专业点数居全国第2位,拥有海洋类专业在校生4200多名,海洋类教育结构不断优化,专业布局日趋合理。
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综合利用科技专项实施方案
附件: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综合利用科技专项实施方案(2007-2010年)海洋渔业资源作为重要的海洋资源,一直是人类开发和利用的重点,长期以来由于海洋捕捞能力超过渔业资源再生能力,渔业资源总体上出现了全球性衰退趋势,养护和利用的矛盾十分突出。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评估,全球24%的主要种类处于低度开发或中度开发,52%的主要种类处于完全开发状态,16%的种类处于过度开发状态,7%的种类资源已经严重衰退,而其中仅仅1%有可能恢复。
渔业产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提高渔业资源的综合效益和利用率,发展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质量保证的渔业已成为国际潮流,以现代工业理念改造和提升传统渔业的现代渔业将成为世界渔业发展的主流。
宁波是一个拥有823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的海洋大市,海洋渔业一直是我市海洋与农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渔业总产值在农业中的比重已达到36.4%,渔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和渔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近年来,随着近海岸捕捞强度的日益加剧和沿海工业的快速发展,近海渔业资源衰退严重。
“十一五”期间,我市渔业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土地资源的紧缺和养殖环境的恶化已成为水产养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特别是随着新海洋制度的实施,大批海洋捕捞渔船撤出传统作业渔场,使得近海渔场变得更为拥挤,近海渔业资源养护和利用的矛盾十分突出;海洋渔业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从以资源制约为主转变为受到资源与市场的双重制约,尤其是生产方式粗放,对自然资源以利用为主,养护不足,已成为影响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主要瓶颈。
加强海洋渔业资源环境管理,搞好海洋渔业资源综合利用,发展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质量保证为前提的渔业产业,解决我市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中共性和关键技术问题,对于促进我市海洋渔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遵循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为宁波海洋与渔业开发、管理提供技术服务;推进海洋与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突破,为宁波海洋渔业产业的提升提供动力;推进海洋与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技术的提高,为宁波海洋与渔业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以“海洋健康制造+”理念 推动宁波海洋生物产业的创新发展
以“海洋健康制造+”理念推动宁波海洋生物产业的创新发展1. 引言1.1 宁波海洋生物产业的现状宁波海洋生物产业是宁波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优越的海洋环境。
目前,宁波海洋生物产业主要以海藻、海洋生物药物、海洋生物食品等为主导产业,产值逐年增长。
据统计,宁波海洋生物产业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占据了市场的一定份额。
宁波海洋生物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充分,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有待提升,产业链条不够完善等。
面对现状,推动海洋生物产业的创新发展势在必行。
只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产品质量,拓展市场份额,才能进一步壮大宁波海洋生物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海洋健康制造+理念的提出海洋健康制造+理念的提出是在当前环境下,对海洋生物产业进行持续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思想。
海洋健康制造+理念强调以海洋健康为核心,倡导实现海洋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海洋健康制造+理念中,注重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推动海洋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增强海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 正文2.1 宁波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宁波地处东海之滨,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宁波海域水质良好,水温适宜,植物和动物种类繁多。
海藻资源十分丰富,包括海带、裙带菜、紫菜等多种品种。
海洋中还富含各类鱼类、虾类、贝类等海鲜资源,可以为海洋生物产业提供丰富的原料基础。
宁波还拥有独特的海洋文化和海洋景观资源,如舟山群岛、东钱湖等景点吸引着大量游客,为海洋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
宁波在海洋科研方面也有着较强的实力,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致力于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和海洋产业创新,为宁波海洋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宁波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海洋生物产业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随着海洋健康制造+理念的推动和实践,宁波海洋生物产业有望实现更加可持续、健康、高效的发展,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领头羊。
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宁波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宁波市“科创甬江2035”重点研发计划管理办法》的通知
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宁波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宁波市“科创甬江2035”重点研发计划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宁波市财政局•【公布日期】2023.08.10•【字号】甬科高〔2023〕73号•【施行日期】2023.09.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宁波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宁波市“科创甬江2035”重点研发计划管理办法》的通知甬科高〔2023〕73号各区(县、市)科技局、财政局,开发区(园区)管委会科技管理部门、财政局,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根据《浙江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 年)》(浙政发〔2023〕6号)等文件精神,市科技局会同市财政局研究制定了《宁波市“科创甬江2035”重点研发计划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宁波市财政局2023年8月10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战略协同创新计划第三章关键技术突破计划第四章科创生态育成计划第五章重大应用示范计划第六章对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的支持第七章立项程序与项目管理第八章附则宁波市“科创甬江2035”重点研发计划管理办法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大力推进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不断探索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组织新模式和新机制,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我市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定义】宁波市“科创甬江2035”重点研发计划(简称“科创甬江2035”计划)是根据省“315”科技创新体系以及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要求设计开展的攻关计划。
目标面向2035年,通过发挥全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在国家有需求、宁波有基础的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具有重大引领作用、资金投入量大、协同效应突出、支撑作用明显的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与本市其他科技创新项目实现错位联动,对国家、省重大科技任务形成有效补充,为宁波进一步提升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提供重要支撑。
1[1][1].宁波市渔业发展规划(发布稿)
宁波市渔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二○○六年十二月目录前言-----------------------------------------------------------------------------------------------1一、渔业发展现状及形势---------------------------------------------1 (一)“十五”渔业发展主要成就------------------------------------1 (二)“十一五”时期渔业发展的形势--------------------------------4 (三)“十一五”渔业发展主要任务---------------------------------7 二、渔业发展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8(一)指导思想--------------------------------------------------8 (二)规划原则--------------------------------------------------9 (三)发展战略--------------------------------------------------9 (四)发展目标--------------------------------------------------10 三、渔业产业发展规划----------------------------------------------12 (一)水产增养殖------------------------------------------------12 (二)水产品加工与流通------------------------------------------18 (三)海洋捕捞与远洋渔业----------------------------------------22 (四)休闲与观赏渔业--------------------------------------------23 四、渔业发展支撑体系----------------------------------------------26(一)渔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体系 -------------------------------26 (二)渔业基础设施建设------------------------------------------29 (三)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32 (四)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体系--------------------------------------33 (五)渔业安全生产----------------------------------------------35五、保障措施------------------------------------------------------37 (一)政策与法规保障--------------------------------------------37 (二)体制与机制保障--------------------------------------------37 (三)资金与投入保障--------------------------------------------38 (四)资源与设施保障--------------------------------------------39 (五)人员素质与人才保障----------------------------------------40 附表1:宁波市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表-----------------42 附图1:宁波市水产养殖功能区域规划示意图---------------------------44附图2:宁波市水产养殖优势产业发展规划示意图-----------------------45宁波市渔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前言宁波位于浙江沿海北部,三面环海,沿海有三门湾、杭州湾和象山港。
宁波市12.5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1年4月目录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1)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1)目录 (1)前言 (1)一、现实基础与重大意义 (1)(一)发展基础 (1)(二)重大意义 (3)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4)(一)指导思想 (4)(二)战略定位 (4)(三)基本原则 (5)(四)发展目标 (5)三、优化海洋经济功能布局 (6)(一)打造一个核心区 (7)(二)加快推进“两带”建设 (7)专栏1 宁波重要海域基本功能 (7)(三)重点建设十大产业集聚区 (8)(四)科学开发利用十岛 (10)四、发展“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 (11)(一)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 (11)(二)完善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 (13)(三)强化金融和信息支撑 (13)五、择优发展临港大工业 (15)(一)明确临港工业发展原则 (15)(二)合理发展临港工业重点行业 (16)(三)推进临港工业集约化发展 (18)(四)提高临港工业生态化发展水平 (18)六、建设新兴海洋产业基地 (19)(一)扶持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19)(二)培育发展海洋服务业 (20)(三)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 (21)七、完善海洋基础设施网络 (21)(一)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 (21)(二)健全水资源保障网络 (23)(三)健全高效能源保障网 (23)(四)构建智慧海洋信息网 (23)(五)完善海洋防灾减灾网 (24)八、推进海岛的有效保护和科学开发 (24)(一)推进海岛资源科学开发 (24)(二)加强海岛资源的有效保护 (25)九、构建海洋科教文化创新体系 (26)(一)加强涉海院校建设和人才培养 (26)(二)构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平台 (27)(三)引导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 (27)(四)加强海洋文化建设 (27)十、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28)(一)集约节约利用海洋资源 (28)(二)加强海洋污染综合防治 (28)(三)加强海洋生态建设和修复 (28)(四)加强海洋资源保护和管理 (29)十一、建设象山海洋(海岛)综合开发试验区 (29)(一)推进南田(高塘)新区建设 (29)(二)推进石浦对台经贸综合试验区建设 (30)(三)推进海洋文化建设示范区建设 (31)(四)推进现代化滨海休闲城市建设 (32)(五)推进岛屿开发开放 (33)十二、建立海洋经济综合开发长效机制 (33)(一)建立健全海洋开发投入体制 (33)(二)建立健全海洋开发政策扶持机制 (34)(三)建立健全海洋开发开放机制 (34)(四)建立健全用海用地管理体制 (35)十三、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35)(一)完善组织领导 (35)(二)强化综合管理 (35)(三)创新体制机制 (36)(四)完善推进机制 (36)附表 (51)附图 (56)前言海洋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宁波市科技局关于印发《宁波市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环境保护发展科技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
宁波市科技局关于印发《宁波市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环境保护发展科技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公布日期】2008.10.06•【字号】甬科社[2008]139号•【施行日期】2008.10.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宁波市科技局关于印发《宁波市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环境保护发展科技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甬科社〔2008〕139号)各县(市、区)科技局、环保局,市有关部门、相关单位: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两创”战略,加强环境保护的科技创新,推进生态市建设,市科技局、环保局组织专家,经广泛调研,编制了《宁波市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环境保护发展科技专项实施方案》。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八年十月六日环境保护发展科技专项实施方案(2008-201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宁波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将生态市建设作为推动全市科学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取得了良好成效。
然而,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经济发展给全市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带来的压力在进一步加剧,水、电、土地等要素供给压力持续上升,部分区域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日渐恶化。
环境保护和生态市建设的面临形势更加严峻,难度在进一步加大。
主要表现为:一是水环境方面,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以及农业非点源污染依然严峻,主要湖库、河流、河网的水质富营养化程度加剧,水质总体上逐年恶化,2006年甬江流域的水质达标率仅为80%,甚至还出现了水质性缺水现象;二是大气环境方面,尽管总体良好,但是各种常规污染物浓度水平仍在逐年上升,酸雨污染问题突出;三是固体废弃物,特别是垃圾填埋场、城市污泥的处理还没有好的技术措施,对生态环境造成相当大的威胁;四是海洋环境形势不容乐观,近海海域水质明显恶化,镇海、北仑港区的监港工业,以及象山港海域水产养殖对海洋水体的污染严重。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波市深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波市深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波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1.09•【字号】甬政发[2007]4号•【施行日期】2007.01.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标准正文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波市深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甬政发[2007]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为贯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精神,推进我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市政府决定深入开展全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日前,国家环保总局已同意将宁波市列为全国规划环评第二批试点城市。
为切实做好全市规划环评工作,市政府拟定了《宁波市深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施方案》,并报经国家环保总局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各级政府和各部门按照该《实施方案》要求,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明确责任,建立规划环评工作管理机制,确保各项规划环评的顺利开展认真贯彻执行。
宁波市人民政府二○○七年一月九日宁波市深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推进我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市政府决定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现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一、我市深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工作基础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与此同时,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加强,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市生态环境文明意识和法制观念得到了明显提高。
这一切为我市深化规划环评制度,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一)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推进规划环评打好了社会基础。
“十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450亿元。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460亿元,城市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十强;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得到提升。
“十一五”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
附件四“十一五”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新型海洋生物制品研究开发”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南一、指南说明“新型海洋生物制品研究开发”是“十一五”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重点项目之一。
项目总体目标:针对海洋生物资源的高效利用及海洋生物制品产业的发展趋势,重点以可持续利用的海洋生物多糖及蛋白质资源为对象,利用现代生物工程、酶工程、生物化工及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通过海洋生物制品产业化关键技术的集成,实现新一代海洋工业生物技术的创新。
重点突破生物酶制剂、生物材料及生物农药等生物制品的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技术,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建立我国海洋生物制品的创新体系,形成具有引领我国海洋生物制品产业发展作用的研发基地,提升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综合开发能力。
项目重点任务:本项目以海洋生物资源为原料,结合现代生物工程及生物化工等技术,研制开发海洋酶制剂、生物材料、生物农药、功能性添加剂等生物制品。
说明:根据863计划有关管理办法和规定,本重点项目参照重大项目任务落实方式,对项目全部内容公开发布课题申请指南,拟支持的863专项经费控制额为2000万元。
要求按照课题进行申请,课题支持年限为4年。
二、指南内容1. 海洋生物酶制剂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技术研究研究目标:建立新型海洋生物酶制剂研究与应用的新技术体系,提升我国海洋生物酶制剂的研发技术水平,获得2~3种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性能独特的酶制剂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与应用,建立我国海洋生物酶制剂研发基地。
主要研究内容:研发2~3种新型海洋生物酶的制剂技术,研究产业化的发酵过程优化与控制、大容积发酵罐工艺放大与高效分离工艺技术,建立酶制剂的应用工程技术。
主要考核指标:开发2~3种对酸、碱、氧化剂、有机溶剂等物化因子具有耐受性的新型海洋生物酶,完成10吨发酵罐以上规模工业化生产试验,发酵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酶制剂年产量达到千吨以上;获得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或兽药等2个相关生产证书及3~4个产品批准文号。
十一五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doc
附件1“十一五”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海洋水产品加工新技术与设备”重点项目申请指南一、指南说明“海洋水产品加工新技术与设备”是“十一五”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重点项目之一。
项目总体目标:针对我国海洋水产加工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海水捕捞低值鱼类的精深加工、海水养殖动物的高值化加工、及副产物的综合利用为重点,完善和提升海洋水产品加工技术水平,突破质量和安全控制关键技术,通过技术集成与示范,带动我国海洋水产品加工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进步,提升我国海洋水产加工产业的现代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拓展产业链,促进该产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项目重点任务:针对海洋捕捞低值鱼类和养殖水产品,研究开发水产品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建立船上水产品规模化加工和海洋低值鱼鱼肉加工等生产示范线,开发水产加工新产品。
针对冷冻和新鲜海产加工食品,进行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集成,建立相应的质量标准体系。
说明:根据863计划有关管理办法和规定,本重点项目参照重大项目任务落实方式,对项目全部内容公开发布课题申请指南,拟支持的863专项经费控制额为1500万元。
要求按照课题进行申请,课题支持年限为4年,但依据中期评估进行滚动支持。
二、指南内容方向1. 海洋鱼类船上加工新技术及设备研究目标:针对低值鱼类捕捞运输成本高、鱼体鲜度下降快的现状,研究开发船上移动加工技术与装备,充分利用资源丰富且附加值高的低值鱼类。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开发海洋捕捞低值鱼类(不包括鱿鱼)的船上加工新技术及设备,研究品质改良技术和预处理技术对产品品质和贮藏稳定性的影响,研究水产品船上加工综合利用技术,建立相应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和操作规范,开发适于船上加工使用的预处理和低温干燥的高效设备。
主要考核指标:针对不同种类的海洋捕捞低值鱼类,开发船上加工新技术和关键设备2套,建立生产示范线2条,加工船体不小于3000吨级,年加工能力大于5000吨,并开发加工系列产品2~3种,延长船上加工原料的保鲜期达到1倍以上,产品技术指标达到国家相关规定要求,建立一套相应的加工制品质量评价技术体系。
科技兴海主要地区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及发展方向
科技兴海主要地区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及发展方向一、广东(一)发展优势广东海洋经济总量自1995年以来持续居全国首位,形成了较为完整、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建成了以广州、深圳等港口为核心的沿海港口群。
2010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8291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8%,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1.6%。
海洋能源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深水抗风浪网箱、海水养殖种苗繁育等多项技术居全国领先地位。
“十一五”期间,全省海洋科技项目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9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国家海洋成果创新奖9项、国家专利36项。
全省海洋科技贡献率达到50%。
(二)主导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工业。
(三)未来海洋产业发展方向(1)着力提升传统优势海洋产业主要发展现代海洋渔业、高端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工业。
(2)培育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新能源产业。
(3)积极发展海洋现代服务业主要发展技术服务、金融保险、公共服务、海洋会展、港口物流等海洋现代服务业。
(4)大力发展高端临海产业主要发展临海石化工业、临海钢铁产业、临海能源产业。
二、山东(一)发展优势2009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6040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9%,居全国第二位;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增加值均居全国首位,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滨海旅游等服务业发展迅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海洋产业体系。
山东省海洋科研实力居全国首位,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
截至2009年底,共有国家和省属涉海科研、教学事业单位近60所,省部级海洋重点实验室29家,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20多艘,国家级科技兴海示范基地10个,海洋科技人员占全国一半以上,其中两院院士23名。
(二)主导产业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doc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海洋渔业与滩涂高效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申请指南科学技术部二○○六年十月前言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科技部决定启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海洋渔业与滩涂高效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项目。
本项目旨在通过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全面提升我国海洋渔业与滩涂开发的集成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使我国海洋渔业与滩涂开发关键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择课题承担单位,充分调动相关部门、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积极性,依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特制定本《课题申请指南》。
第一章申请须知一、项目总体目标本项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发展结合、近期工作与长远规划结合、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针对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滩涂高效开发的产业需要,有效研发、集成一系列技术并开展产业化示范,集成创新滩涂养殖污染控制与生物修复、浅海高效生态增养殖、工程化养殖生产体系构建、耐盐经济植物栽培、海洋友好型高效捕捞等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有效集成和优化陆基工程化养殖、滩涂高效开发利用、浅海生态养殖、鱼类网箱养殖和渔业资源修复与管理技术,构建技术创新平台,促进传统海洋渔业向现代海洋渔业升级,为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与滩涂高效开发利用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二、申请内容本项目立足我国海洋渔业与滩涂高效开发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国内优势力量,重点突破共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产业化技术,建设创新平台,全面提升我国海洋渔业与滩涂高效开发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在共性关键技术方面,设置5个课题,开展共性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技术支撑;在技术集成与示范方面,设置10个课题,开展优化产业模式的现代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在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上发挥主导作用。
具体包括:第一层次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课题1 滩涂养殖污染控制与清洁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2 浅海典型生境高效生态增养殖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3 工程化养殖高效生产体系构建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4 耐盐经济植物规模化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5 海洋友好型高效捕捞技术研究与开发第二层次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课题6 滩涂高效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7 对虾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8 耐盐植物和大型海藻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9 浅海贝藻复合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10 海珍品底播增殖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11 现代工程化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12 海洋微藻工程化高效培养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13 离岸网箱高效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14 海湾网箱养殖产业升级和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15 近海渔业资源增殖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16 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三、申请管理1、由承担课题任务单位所在的省(市、区)科技厅(委、局)组成省际联盟,负责项目实施的总体协调。
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问题事关国家根本利益。
从我国未来发展全局看,海洋对保障国家安全、缓解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拓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海洋事业摆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
加快发展海洋事业,努力建设海洋强国,着力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是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的海洋事业涵盖海洋资源、环境、生态、经济、权益和安全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
规划期限为2006—2010年,远景展望到2020年。
一、机遇与挑战我国濒临西北太平洋,大陆岸线长1。
8万公里,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6500多个,内水和领海主权海域面积38万平方公里。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和我国的主张,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此外,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还获得了7.5万平方公里专属勘探开发区。
“十五”期间,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海洋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涉海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综合管理能力不断提高,海洋维权执法、信息服务、海洋监测、海洋防灾减灾能力逐步提升,海洋科技支撑作用有所增强,海洋人才队伍有所扩大,参与和处理国际海洋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年均增长速度为13。
6%,2005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18025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9.8%。
“十一五”是我国海洋事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布局将进一步向滨海地区集聚,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加深,国家利益的扩展使海洋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更加突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有序开发海洋资源,着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综合国力的提高为国家加大对海洋事业的投入提供了保障;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海洋事业提供更好的指导、管理和服务;新技术的应用对海洋事业的支撑作用更为明显;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迫切要求海洋事业提高监测预报、防灾减灾等公共服务能力。
打造海洋科技高地,助力宁波现代海洋城市崛起
打造海洋科技高地,助力宁波现代海洋城市崛起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海洋是宁波最鲜明的底色,宁波拥有浙江全省三分之一岸线资源和五分之一海岛资源。
目前宁波在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保护、海洋文明挖掘、海洋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浙江省科协副主席王立平此次带来了《关于支持宁波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建议》,他表示,“港”“市”互促,为提升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奠定了基础,通过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系统推进“港产城文”融合发展,有助于高水平重塑陆海统筹的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更好助推宁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
王立平认为,宁波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坚实基础,一是海洋开放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例如宁波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港航物流中心、全国外贸强市,宁波舟山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持续保持全球第1和第3。
二是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有效提升。
宁波加快布局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出台《宁波市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21—2025年)》,研究起草海洋经济倍增行动方案,海洋经济发展规模进入新台阶。
“预计2023年宁波海洋经济全年增加值达到2600亿元,占全省比重有望提升至22%。
全市拥有涉海上市企业数量10家,涉海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7家,涉海企业主体实力不断增强。
”王立平表示。
宁波的另一个基础是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初步构建。
以海洋绿色石化、港航物流、海洋高端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为核心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持续巩固。
培育引进北大宁波药物研究院、万里学院宁海种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全市涉海科研机构有19家,有效支撑产业体系发展。
“宁波成立了海洋发展集团,出台了市级海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有效助力海洋重大项目开发和新兴产业发展。
”王立平表示。
不过,王立平也在调研中了解到,尽管宁波海洋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青岛、深圳、上海等城市相比,海洋龙头企业牵引作用不够强,缺乏以央企等为核心的海洋产业链的重大项目;海洋科技创新实力不够强,尤其是缺乏国家级涉海科研机构;海洋文化品牌不够响亮,缺乏高规格高能级的海洋文明文化平台。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波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波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波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11.16•【字号】甬政发[2006]105号•【施行日期】2006.11.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波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甬政发[2006]10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宁波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已经市政府第8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宁波市人民政府二○○六年十一月十六日宁波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
未来15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市科技发展的重要突破期。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国家关于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省委“八八战略”和市委“六大联动”的要求,加快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浙江省科技强省建设与“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编制,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是指导我市科技中长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背景(一)现实基础“十五”期间,我市积极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科技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科学技术进步明显加快,区域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明显增强,科技整体实力迈上了新台阶。
1.科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十五”期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力度逐年加大,累计达到24.4亿元(其中市本级为8.29亿元),年均增长30.5%,财政科技投入占全市财政总支出的比例由2001年的3.1%提高到3.22%,科技发展的资金支撑力度不断增强。
宁波市发展海洋经济的SWOT分析及策略选择
宁波市发展海洋经济的SWOT分析及策略选择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也将战略目光从陆地转向了海洋。
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宁波市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劣势、存在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我们从保持传统优势项目、港口建设、发展临港大工业、科学开发海岛、参与国际竞争、加强区域合作、产业转型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标签:海洋经济,SWOT分析,发展策略,宁波市2011年3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已经完全上升到国家战略层。
而根据“十二五”规划,省委要求今后五年浙江科学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特别强调要推进宁波都市区建设和打造以宁波—舟山港临近区域为核心区的“海上浙江”。
建设以宁波与舟山为核心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SWOT分析法简介SWOT分析是战略管理中常用分析工具,四个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
这一方法通过较全面、系统分析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得出一系列具有战略性的结论与决策(表)。
本文主要就是运用SWOT法对宁波市发展海洋经济进行分析并提出宁波发展海洋经济有益的建议。
二、宁波市发展海洋经济的SWOT分析1.优势分析(S)综合來看,宁波在整个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如下:(1)资源优势宁波市的港口优势得天独厚,港口岸线总长1562公里,占全省的30%以上,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60多座。
宁波港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南北和长江“ T ”型结构的交汇点上,地理位置适中,是中国大陆著名的深水良港,内外辐射便捷。
宁波港向外直接面向东亚及整个环太平洋地区;向内可连接天津、上海、深圳、厦门等沿海各港口,而且通过长江、京杭大运河、海运等覆盖华东地区及长江流域,是中国沿海向美洲、大洋洲和南美洲等港口远洋运输辐射的理想集散地。
浙江省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浙江省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浙江是渔业大省,未来5年将是我省渔业进一步巩固地位、发挥优势的关键时期。
《浙江省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全国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精神,在回顾我省渔业“十五”计划完成情况基础上编制的。
《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时期我省渔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重点和发展目标,以及对策措施和重大项目安排,对于加快我省渔业结构转变,提高渔业竞争力,开创渔业发展的新局面,加快渔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浙江渔业发展基础和背景(一)“十五”计划完成情况“十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按照“主攻养殖、拓展远洋、深化加工、搞活流通、发展旅游(休闲渔业)”的渔业发展方针,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依靠科技进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保持了渔业稳步、健康发展的好势头,较好地完成了渔业发展目标。
1.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渔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渔业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2005年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出达967亿元(现行价,下同),比200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达15.88%,居全国第2位。
其中渔业产出390亿元,比2000年增长26.2%,年均增长4.7%;涉渔工业和建筑业产出达345.7亿元,总增长187%,年均增长23.5%;涉渔流通和服务业产出由2000年的32.79亿元扩大到231.5亿元。
水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2005年全省水产品产量达483万吨,年均递增0.6%,居全国第4位。
其中:海洋捕捞产量314万吨,比2000年减少7.45%;海水养殖88万吨,比2000年增长24.3%,年均递增4.5%;淡水捕捞9.3万吨,比2000年增长22.3%,年均增长4.1%;淡水养殖72万吨,比2000年增长40.2%,年均递增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市“十一五”海洋科技发展规划(定稿)宁波市科技局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2005年10月前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海洋科技进步是引航海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源动力。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我国海洋科技发展将以高科技为先导,实施高新技术、关键技术、基础研究等各层次相结合的战略部署,加速实现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我国海洋事业的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我市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科技的进步与海洋经济的发展是我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多年来,在海洋科技战略实施过程中,我市不断增加海洋科技投入,在海洋科技体制改革、海洋科技领域的拓展和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海洋科技水平总体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海洋经济呈现跨越式发展的态势,2004年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达321亿元,占全市GDP的14.87%。
海洋科技规划是指导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
为全面提高我市海洋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升海洋产业体系的整体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现代海洋经济产业体系,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依据国家、浙江省相关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精神,结合我市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宁波市海洋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
一、我市海洋科技发展现状(一)现实基础宁波辽阔的海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港、渔、油、景、涂‛等海洋资源优势,为我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为海洋科技发展提供了支撑平台。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涉海科研机构、科研院所逐步增加,科技力量进一步加强,海洋科技领域进一步拓宽,海洋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形成,海洋科技水平稳步提高,海洋科技产业体系已具备一定优势。
目前,我市海洋科技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已基本成熟。
1、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十五”期间,我市海洋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海洋科技投入不断加大,支持领域已从传统海洋渔业、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向生态建设、现代海洋科技服务业等全方位拓展,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海洋科技力量不断壮大。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宁波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和宁波海洋开发研究院等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相继成立,宁波市海洋监测站、‚全国科技兴海技术转移宁波中心‛、‚农业部宁波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教育部应用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教委‚海洋微生物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宁波市健康食品和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和‚宁波市水产养殖苗种培育中心‛、浙江省物流重点实验室等重点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相继在我市建立。
我市已初步形成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涉海专业、重点实验室,以及企业研发中心等为主体的海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从事海洋科技工作人员已达2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占总人数的15%以上。
2、海洋科技领域进一步拓宽海洋科技领域从八、九十年代单纯的海洋水产养殖研究,发展到目前的多学科领域。
主要学科有海洋生物技术领域,包括水产遗传育种与苗种繁育、水生生物病害防治和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研究、海洋活性物质与海洋药物研发;海洋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包括海洋资源调查与环境评价、海域使用论证、海洋渔业环境监测、海洋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及恢复生物学研究等领域;海洋工程技术研究领域,包括海岸与港口工程技术研究、船舶与海洋结构动力响应研究、水下工程结构的监测与维修技术、近海固定与浮式结构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常规与特种工程船舶设计与制造技术等。
3、海洋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五”时期,我市海洋科技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形成了一些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的技术学科,对海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海洋科技发展已进入全国先进水平行列。
海洋领域共列入市级重点科技项目150余项,省级重点、重大科技项目40余项。
同时,积极参与国家的海洋科技创新活动,“深海抗风浪网箱”、“缆控海洋潜水器技术”等20余个项目分别列入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科技计划,累计获得国家科技经费支持近1000万元。
先后获得省、部科技进步奖15项,市科技进步奖35项,专利授权30余项。
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促进了海洋科技创新水平和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如大黄鱼、三疣梭子蟹等水产养殖和繁育技术为全市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海洋科技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海洋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我市海洋产业发展,海洋产业领域不断扩大。
海洋科技在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临港工业、港口服务业等产业得到有效应用:利用大黄鱼养殖、繁育加工技术,推动了整个大黄鱼水产养殖业;多品种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使海水养殖业达到新的高度;现代港口物流技术广泛使用,使港口服务业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海洋活性物质的研究,已使宁波海洋生物制品生产形成一定的规模。
海洋产业的迅速发展,使海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增加,海洋科技新兴产业的发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二)存在问题我市海洋科技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已基本成熟,发展势态已基本形成,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海洋学科结构不合理我市早期的海洋科技学科主要是水产养殖、环境检测等领域,近几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海洋科技的重视,海洋科技力量逐年增加,相继组建了一些综合性研究院所和重点实验室,但海洋学科设臵总体上仍比较狭窄,主要集中在海洋生物技术等方面,还不能真正开展大海洋意义的科学研究工作,也难以形成多学科配合的综合研究优势,影响了短期内海洋整体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
2、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我市虽已建有宁波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宁波海洋开发院等一批海洋科技方面的科研机构,但至今尚没有一个国家级的研究机构。
现有的科研机构整体创新能力不足,而且力量分散,与青岛、厦门、大连等海洋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在我市发展海洋经济,特别是在未来急需发展的重点战略领域,缺乏高层次学科带动人,难以承担高水平、高层次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现有的科技储备也不足。
我市通过近年的海洋科技研究,虽然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和优势核心技术,但科技成果在总量和质量上与青岛等海洋科技先进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尚不能满足我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需求。
3、海洋科技体制不完善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科技体制改革,海洋科技体制进一步完善,但仍与我市海洋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在科研机构机制不活,科研与产业联系不够紧密,科研成果转化不畅。
企业对海洋高新技术认识不足,影响了企业对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和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至今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海洋高新技术创新体系。
二、思路、原则及目标(一)发展思路未来我市海洋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部署,遵循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省委提出的‚八八战略‛和市委‚六大联动‛战略决策。
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南,以《宁波市‚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为依据,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在现有的海洋科技力量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并通过加强海洋科技的设施与条件建设,建立‚数字海洋‛体系,开展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安全与环境保护和海洋工程技术等科技领域的研究,突破一批海洋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全面提高我市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整体海洋科技水平,增强我市海洋安全与环境保护能力,提升我市海洋产业层次。
(二)发展原则(1)政府引导与市场配臵相结合的原则。
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由政府主导型转向市场配臵型。
(2)统筹兼顾与强调重点相结合的原则。
在保证各海洋产业发展的同时,突出主要产业的海洋科技研发,加强部门之间、各类科技计划之间的衔接和集成,集中力量抓出成效和特色,形成主要海洋产业的技术优势。
(3)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原则。
立足市情,从我市科技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围绕全市海洋经济结构调整,找准技术需求,大力推广应用国内外成熟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在我市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4)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以体制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建立有利于创新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臵。
(5)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的原则。
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他们的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以人力资源的开发为主,通过项目的研究与开发聚集高新技术人才,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三)奋斗目标到‚十一五‛末,基本建成学科门类相对齐全的海洋学科体系和机制灵活的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能力和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在我市海洋经济的重点发展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海洋工程、海洋生物、海洋信息等优势学科走在全国前列,创建1-2个涉海学科博士点,建成5-7个省级以上海洋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国家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培育10家以上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创建宁波海洋科技园区,使海洋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贡献率达到60%。
到2020年,把我市建成国内海洋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强市,长三角南翼海洋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中心,国内重要的海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示范基地。
基本建成学科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的海洋学科体系和海洋科技人才队伍,机制完善、高效灵活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和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布局合理的海洋科技产业。
三、海洋科技发展战略重点本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确定我市海洋科技发展的四个重点领域及八项重大专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二十项优先主题。
宁波‚十一五‛海洋科技规划战略重点框架图(一)四个重点领域1、数字海洋要特别重视建设面向海洋信息资源的分布式大型多媒体、综合数据库,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海洋产业企业、养殖户等提供服务。
发展"数字海洋",构建我市信息化服务与管理的技术支撑平台,以信息服务促进科技创新,促进海洋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
2、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通过海洋生物技术研究项目的全面实施,在我市逐步建立起拥有国际先进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的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与检测体系,并在海水养殖、生物制品研发、海洋资源利用和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突破一批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建立和完善海洋资源研究开发体系。
3、海洋安全与环境保护以信息化和高科技为核心,研制各类适合于我市海洋安全与环境污染的预警预报模型,建设我市市渔业安全信息救助网络体系并开展海洋污损事件的应急处理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在海洋污染控制、生态修复及环境安全方面加强关键及共性技术研究,促进环境保护与海洋资源开发协调发展。
4、海洋工程技术借助我市港桥海联动,大力增加船舶、轮机、近海、海岸等相关工程领域的高科技含量,建立海洋交通数据链系统,增强我市在船舶‚追踪‛系统、海洋交通设施的数字化技术上的研究实力;掌握重大成套装备、高技术产业所需装备的核心技术,开展修造船业工艺与生产质量控制技术研究;重点发展特种海洋船舶、水下检测系统运载装备的研究制造,增加海洋探测数据的精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