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实效性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研究
l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 I 实效性研究 李德志
[ 关键词】 高等教 育 思想政 治 实效性 措 施
如 何 深 化 思 想 政 治 课 的教 学 改 革 ,增 强 思 想 政 治 课 的 说
]
翻
刘胜男 _ _ j
[ 要] 者 对 高校 思政 教 育课 “ 力”不强 与 “ 摘 作 二 二性”不 高现状 ,求真 务 实地 查找 出思 政教 育课 尚存在 的 “ 疾” 顽 , 并针 对性 地提 出解决 问题 的七 项措施 ,对 高校 思政 教 育课教 师 组 织教 学、提 高 “ 二性” 与 “ 力” 有 实践层 面 意义 。 二
服力 、吸引力和感染力 ,提高教学 的针对性 和实 效性 ,是高 校 每一 位思 想政 治课教师必须面对并要认真思考 和加 以解 决 的重大 问题 ,必 须清醒认 识存在的问题与 问题性质 ,才能制 定行之有效 的措施 ,从根本上解决实效性不高 的 ‘ 疾” 预 。
观 念 贯 彻 到 思政 课 教 学 过 程 中 ,要 求 教 师 采 取 各 种 形 式 的参 与式教学模式 ,变传 统的 ‘ 向灌输”为 “ 单 双向互 动” 。这种 模 式 不 仅 让 学 生 在学 习 过 程 中 主 动 动 脑 、动 手 、动 口 ,而 且 让学生主动地与老 师 、同学进 行交流 ,置身于浓厚 的学习氛 围之 中,在师生平等 、相互 尊重 、真诚沟通的氛 围中,使学
高校 思想 政治 理论 课教 学存 在 的问题
1 .教育教学理念问题 。()教师 以 自我 为中心 ,泛政治 1 化地灌输理论知识 ,出现 ‘ 、大 、空” 假 。长期以来 ,传统 的 教学观念强调知识 的灌输 ,忽视学 生的主体 地位 ,课堂教学 成为以教师为 中心的单 向灌输 的教学模 式。 由于学生处于被 动地位 ,其学习 的主动性 、积极性 和创造性 得不 到很好的发 挥 ,导致教学不能取得 良好 的效果 ,达不 到 目的。( )对思 2 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性质定位不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育教学 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 的主渠道 和主阵地 ,这已 成为高等学校的共 识 ,但在实际运作 中仍存在着一些误 区。 有的仍 习惯 于把 思想政治 理论课 当成专业教 育 以外 的活动 , 也有 的把对课 程和学时的改动简单地理解为重视 ,其结果是 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 要、忙起 来忘掉 ;在教师方面 ,或是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混 同于单 纯的思想政治教育 ,或是 当成单 纯 的专业知识性课程 ,其结果都 远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教学 的宗 旨;在学生方 面,既把 思想 政治理论课视为离现实 太远 的高调 ,又看成是挣得学分 、获取 文凭谋 取功利的一种 手段 ,其 结果 ,对思想 政治理论 课学 习不感 兴趣甚 至厌学 , 但又不得不学 。这些认识上 的误 区正是制 约思想政 治理论课 教育教学 实效性 的主要症结 。 2 .教材 、课程体 系安排存在 的问题 。在 以前 的 “ 两课” 教学 中一直 没有解决好 的一个突 出问题 :教 育 内容重 复多 、 交叉 多 ;共性 多、个性 少 ;说理多 ,实证少 。对教师处理教 材有相 当难度 ,对学生 的学 习兴趣有 明显抵消成份 。 3 教育教学手段方法的问题 。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迄 . 待改善 ,学生从 中小学 时都接受 过的教育方式方法 ,对现如 今 的大学生来说 已是老套 ,他们迫切需要 一种 全新的成 长 与 认 知 规律 。 4 .教学质 量评价 问题 。评价方式方法单一 、武断且 缺乏 弹性 。如试卷定 ‘ 身” 终 ,班主任评语定 ‘ 【 △运”等 ,缺乏科 学性 与人 文 性 。
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探析
学 生思想 观念 、 政 治立场 、 道德修 养 、 法治 精神进 行 引领 , 具
有 非 常 重 要 的 地 位 。按 照 “ 0 5 方 案” 的规定 , 高 职 院 校 要 面 向
界观 、 人 生观 、 价值观 , 深入开 展马克思 主义立场 、 观点 、 方法
教育 , 开 展 党 的基 本 理 论 、 基本路线 、 基 本 纲 领 和 基 本 经 验 教 育, 开展 科 学 发 展 观 教 育 , 开展 中国革命 、 建 设 和 改 革 开 放 的
特 点而求 实务实 , 实 事求是 , 要 求结 合各 类人 员 的实际情 况
和 特 点 开 展 理 论 联 系 实 际 的 思 想 教 育 工 作 , 以取 得 实 际 效 果” …。 可见, 实 效 一 词 的提 出 推 动 了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工 作 巾对
高职 院校 开设 的思政 课 与本 科 院校 相 比 , 要 凸显 高职
与 开 展 这 一 活 动 目标 相 比 较 。 它 所 达 到 目标 的 真 实 、 有 效 程
度 ,以及 这一有 效程度 给人 们带来 的 实际 利益和 给社 会带 来 的实际好 处。 这 里提 到的结果 与 目标 比较 的真实有 效程 度是 学界对 实效性定 义 的普遍 方式 。学界普 遍认为 , 实效性 是 指事物 经过某 种活 动过程 后 ,产生 的客 观结果 与预 期 的 目标 相 比较 . 所达 到的真 实有 效 的程 度或状态 。人类 的行为 本 身就具有 目标指 向性 , 即通过 自身 实践达 到预期 目标 。思
必须体现 高职特 色,思政课教 学应 以培 养思 想政 治素质过硬 的职 业人为 引领 。提 高思政课教 学的 实效性不 是一 个笼统 的概
小学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与质量提升实践研
小学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与质量提升实践研摘要:小学时期正是学生品德素质发展的关键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是,纵观现阶段小学思政课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学缺乏实效性,尤其是对于学生品德素质的培育成效不好,需要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对此,文章之中探究了小学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与质量提升的途径,以期帮助学生实现思想修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思政课;实效性;提升途径近些年来,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对于未成年人的品德素质培育日渐关注。
思政课作为小学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其教学实效性直接关系到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水平。
由于现阶段小学思政课教学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影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所以,现阶段为了保证育人的效果,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探索多样化的教学途径,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一、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优化课堂育人效果目前,对于小学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开展,为了确保其实效性和质量,当前则需要对课堂教学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改进和设计,明确学生培育方向,改善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因此,作为思政课的教师,必须善于发掘教学资源,一是要发掘教材中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二是要在生活中发掘教育资源,以数学熟悉的生活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从而真正的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所以,现阶段教师必须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发展规律,合理的选择与设计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相符的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交通与我们的生活”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不仅要运用好教材中的内容,还需要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探究交通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这样既可以使得学生意识到交通带来的便利,还能够使得学生意识到交通工具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增强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品德意识在小学阶段的教学工作开展期间,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既可以营造生动形象的场景,还能够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这对于激活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知识体验、理解思政教育内容、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研究
首先 ,教师要对课本知识 的原理和 概念进行讲 授 ,使学 生 掌握基本的理 论。然 后 ,一 方面可 以安 排一些课 堂时间将 比较 有意义的社会现象 和课 本知识结合 起来安排 学生讨论 ,让学 生 各抒己见 ,活跃课堂气氛 ,引导学 生正确认识 问题 ;另一方 面, 也可以布置课前或者课后讨论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主动性和 创造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形成与当代大学生的需求相适应 的知识结构,才能挖掘学生关注的热点 、难点和焦点问题 。
3 . 自主 与 合 作相 结 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 。大学 生在思想政治 理论课 的 社会实践中 ,要求既能 充分发挥 自己的主观能动 性又要培 养团 的 重要 思想 根 源 。 队合作精神。 “ 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 ,要求学生独 立完成 我国各高校认真贯彻 和落实 2 0 0 5年 1月 中央政 治局 常委审 实践课程论文 ,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 中能够做到互相配合。 议 通过 《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 等学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 的意 4 .教 书与 育人 相 结合 见》 ,不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 的教学形式 ,并取得显著的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 理论 课 的开设 ,不仅 是要培养 学生具有 马克 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对学生 的成长成才 具有十分 重要 的 思主义理论的知识 体 系 ,而且 要帮 助学生 树立 正确 的世 界 观 、 作用。“ 思政课” 的教学 目标是 引导学生把所学 到的马克思主义 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 学生成为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 的建 设者 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 设联 系起 来 ,与 大学 生 自身成 长 、 和接班人。教师既要成 为马克思 主义和社会 主义精神文 明的传 成才的价值取 向联 系起来。但 由于思想政治理 论课是具 有很强 播 者,又要成为教 书育 人的表率者 以及大学 生健康成 长的指导 的政治性 、专业 性 、科学性 的课程 ,对高 校 、教师 、学 生都有 者。因此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坚持贴 近实 际 、贴 近生 活 、 特殊的要求 。所 以 ,必须从高 校 、教 师和学生 的角度分 析高校 贴近学生 ,向学生传授专 业知识 的同时 ,还要为人 师表 、以身 思想政治理论课 存在 的问题 ,并提 出相应 的解决对 策 ,才能实 作 则,加强对学生 的思想道德教育 ,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 。 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 目的。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 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的现状 学 校为思想政治理论课 制定教学计划和 提高各种教学所需 各高校认真做好 高校思想 政治理论课 的课程建 设工作 ,思 的条件 ,是思想政治理论 课正常开 展的组织保 障 ;教 师是思想 想上高度重视课 程建设 ,坚持 马克思列 宁主义 、毛泽东 思想和 政治理论课 的直接参与者 ,是思想 政治理论 课能否达 到最佳教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 理论体 系的指导 ,把社会 主义核 心价值体 系 学效果 的关键 ;学生是思 想政治理论课 的授课对 象 ,他们的学 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 课的教学工作 中去。中央 “ 0 5 ” 方案要求 习态度 和学 习效 果关 系到思 想政 治理论课 教学 目的顺 利 实现。 高校必须开设 4 f - j 思 想政治 理论课 : “ 马克思 主义基本 原理概 所 以,必须从学校 、教师 和学 生的角度来 分析高校 思想政治理 论” 、“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 系概论 ” 、“ 中国 论课存在 的问题。 近现代史纲要”和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高校为此相应 1 .学校发挥作 用不够到位 地设置 四个教研 室 ,并 配备各个 教研室教 学所需 的专业师资 队 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思想政 治理论课课 程建设 的校际交 流 伍 ,使教学工作 能够正常开展。 太少。由于各种客观 因素 的存在 ,我 国各高校都 有 自己的特 色 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的教学特点 发展方向,他们对于本校 的研究特长在学校间的交流 比较频繁 , 高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 的课程 内容 理论性 、政治 性强 ,要使 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 的教学经验 交流相对 较少。二是思想 政 它们成为学生喜 闻乐见 、乐于接受 的课程 ,激发学 生学 习思 想 治理论课被 “ 边缘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 的公共课 ,有些 政 治理论课 的兴趣 ,就应 当不断创新教学方式 ,丰富课堂 内容 。 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 课平时缺 乏监督与 管理。三是教师 管理制 现代教学更加突出体现学 生的主体 地位 ,而学生 主体地位 的体 度不够健全。思想政治理 论课各个 教研 室之 间缺乏学术交 流和 教学经验的探讨 ,教师 队伍结 构不合理 ,思 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 现有赖 于教学方法的设计 。 1 . 问题 与理 论 相 结 合 的培训与交流较少 ,教师科学研究 和创新教 学方式 的鼓 励机制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教师针对将要授 课 的内容 ,开展 课前预 习活动 ,布 置问题 不完善 等。(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典型示范中的实效性研究
生, 甚至不 同的价值取 向能在 同一个 体 中存在 。 思政课教
师作为社会群体 的一员 ,也不可避免地遭受着 多元文化
的冲击 。面对金 钱等物质利益 的诱惑 .一些立 场并不坚 定 的教师在思想 上产生 了动摇 , 责任意识淡化 . 不再全身 心投入 到教 书育 人的工作 中:
( 二) 学生特 点把握不足 . 教 育方式 失当
示 范教 育 的 重 要 实施 者 , 对 典 型 示 范 的 实效 性 起 着 重 大 作 用 。 但 是 , 思 政 课 教 师 运 用 典 型 示 范进 行 思 想 政 治教 育 时 时 效 性 并 不 强 , 针 对 此 问题 , 思 政 课 教 师 应 加 强 自身修 养 , 关心爱护 学生 . 注重方式 方法 . 形
( 一) 多元价值 冲击 . 岗位责任 意识不强 社会进入转 型时期 ,利益格局多元化导致人们 价值 观念 的多元化 。勤 奋与懒 惰 、 积极 与消极 、 “ 拜金 ” 与“ 厌 金” 、理 想主 义与现实 主义等 等不 同的价值取 向共存 共
学生 已经形成 了一种 向教师学 习和仿效 的特点 ,步人 大
、
思政课教师在典 型示范 中的作 用
典型示范 是思想政治教 育常用的一种教育方法 和优
良传统 , 通过典型 的人 和事物进行示 范 , 教育人们 提高思
想认识 , 解决思想 问题 。 它的实质是“ 通 过榜样 的言行 . 把 高深 的政 治思想原理和抽象 的道德规范具体化 、 人格化 ,
( 三) 不能以身作则 , 社 会公信力缺 失 现实 中 ,有 的思政课教师表面上 号召学生 向先进典
效仿 的“ 典型 ” 。作为专 职从 事思想政治教育 的思 政课教 师, 在思想政治 教育过程 中, 尤其是典型示 范这一具体教
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探索
教学改革 ,不仅使 思想政 治理论课 的教 学内容进一步
贴 近 了学 生 的思想 实 际和社 会实 际 ,而且 还 给 了学 生一个能够发挥 自己的主动性 ,锻炼和展示 自己的平 台,同学们 对 理论学 习 的热情 和兴 趣有 了 明显 的提 高 。学生主动找思政课教师寻求指导 ,探讨 相关 理论
政治理论课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观察 问题 、
思主义 ,从而更 加坚定对 马克思主义 的信仰 ,有效 实
现思想政治理论课 的教学 目的。 如果说 教 学 内容 是 中心 ,那 么教学 方法 也是 教 学整体结构 中的一个 重要 组成部分 , 它直接关 系到教 学效 果 的好坏 和教 学 目标 的实 现 。在 “ 若教 师 的授 课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您认为最 主要 的原 因是什么” 的问题调查 中 ,有 4 . % 的学生认 为是教学方式 陈 66 7 旧 、单一 ,难 以激 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因此 , 构建一
边界 ,合理安排教学 内容。在此基础上 ,据时代发展要 求和学生思想发展牦 ,及时更新教学大纲 ,使教学内 容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同时 ,我们还开设 了近 3 0门与思想 政治理论课
可 以纠正 同学们对一些社 会现象 的不成熟 、不正确的 认识 ,通过每学期 、每 门课选拔组织学生利用双休 E l
所有 的思想 政治 理论课 程都 普遍 开展 了学生课 堂小 讲课活动 , 小讲课 内容有新闻综述 的 , 有专题讨论 的 , 有重大事件和重要 人物评述 的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 体作用 ,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课程 考察 经常 化。 “ 思政 课 ”教学 必须 理论 联
新时代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新时代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课教育在中学课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思想政治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理论的课程,更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的关键。
当前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实效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不高,实效性不够明显。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教学手段和方式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有必要通过研究探讨如何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和发展趋势。
1.2 研究意义新时代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思想政治课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法治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性,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也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加强对新时代的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的全面发展。
深入研究新时代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不仅有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
2. 正文2.1 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分析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广泛和多样化,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在社会转型时期,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
高校思政课挂牌教学实效性研究
学, 一方 面使学 生能 够选 择所 喜欢 的教 师 , 一定 程度 消 除 了
对 本 课 程 的逆 反 心 理 和 对 教 师 的 抵 触 情 绪 ,增 强 了 学 习 的 信 心 和 兴 趣 ; 一 方 面 教 师 面 对 选 择 了 自 己 的 学 生 , 更 强 另 有 的 使 命 感 , 激 发 教 师 不 断 提 高 自身 潜 能 和 人 格 魅 力 , 断 能 不 增 强 课 堂 感 染 力 和 吸 引 力 , 身 心 投 入 到 教 学 中 去 , 有 限 全 在 的 时 间 内达 到 最 优 化 教 学 。 样 , 教 学 上 调 动 了 教 师 和 学 这 从 生 积 极 性 、 动 性 和 创 造 性 , 情 感 上 融 洽 了课 堂 气 氛 和 人 主 从 际 关 系 , 课 堂 上 增 强 了 教 师 与 学 生 的 交 流 与 互 动 , 学 效 从 教 果 明显 提 高 。 其 次 , 活教 育 体 制 中的 竞 争 机 制 。 牌 教 学 完 全 改 变 激 挂
模 式 。 过 跟 踪 调 查 挂 牌 课 程 的 教 师 和 学 生 , 出 挂 牌 教 学 通 得
思路 、 大视 野 , 学 生得 到教 学 内容之 外 的 收获 , 与 高 扩 使 这
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学 的 最 终 目标 不 谋 而 合 。
二、 高校 思政课 挂牌教 学存 在问题 分析
挂 牌 教 学 是 适 应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发 展 需 要 的 教 学 改 革 ,是 教 育 改 革 在 竞 争 中 求 发 展 的 举 措 ,也 是 优 化 教 师 队 伍 、 高 教 学 质 量 的 有 效 形 式 , 是 体 现 我 校 学 生 主 体 意 识 提 更
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研究
个 环 节 , 要 充 分体 现 对 大 学 生 主 体 地 位 的 尊 重 , 现对 学生 主 都 体
体 需 求 的 重视 。 以教 师 为 主 导 、 学 生 为 主 体 、 师 生互 动为 主 以 以 线、 以情 理交 融 为 主 旨 , 极促 进 大 学 生 主 体 意识 的成 长 。 积 以教 师 为 主 导 , 是教 师 在 课 堂 当 中 , 当 好 总导 演 , 总 体 就 要 从 出发 掌 握 好课 堂节 奏 , 从全 局 出 发 设 计 好 教 学 环 节 , 整 体 出 发 从 营造 好 教 学 气 氛 。使 每 一 个 学 生 在 教 师 的 调 动 下 都 参 与 到 课 堂
方 面 人手 。
一
折 服人 , 教 学 达 到 理想 的境 界 。 使 二 、 丰 富 多 样 的教 学 手 段 纳入 课 程 教 学 将 在 课 堂 中 . 们 采 用 个 别 提 问 、 组 讨 论 、 色互 换 、 堂 访 我 分 角 课 谈 、 师 点 评 等 方式 进 行师 生互 动 , 励 学 生 大 胆 表 达 自 己 的 观 教 鼓 点, 培养 他 们 敢 于 质 疑 、 于挑 战 权 威 的学 术 品 格 ; 用 案 例 教学 敢 采 法 , 导 学生 进 行 个 别 思 考和 小 组 讨论 , 学生 们 在 活 动 中学 习 , 引 使 在 活 动 中锻 炼 。 活 动 中 思 考 , 活 动 中成 长 。培 养 他 们 认 真思 在 在 考、 积极 探 索 的研 究 型思 维 。 同时 , 们 结 合 教学 内容 。 音 乐 、 歌 以及 网络 报 刊 上 的大 我 将 诗 量 时政 材料 充 实 到 每 一 堂 课 。做 到 以课 本 理 论 知 识 学 习为 原 点 不 断 向外 辐 射 , 拓展 学 生 视 野 的广 度 ; 以 以理 论 知 识 讲 解 为 起 点 不 断 向 深处 挖 掘 . 以增 加 学生 思 维 的深 度 。比如 在 讲 授 爱 国 篇 中
关于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思考
关于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思考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任务。
思政课是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目前思政课在一些高校中存在着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如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思政课教师授课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等。
为了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改进。
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培养。
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高校应该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和选拔,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机制,提供专业培训和知识更新机会,使思政课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要注重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
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生活现实,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关切。
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可以通过相关案例、实证研究等方式进行深入解析,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使思政课成为一个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平台。
要加强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融合和互动。
高校应该建立起思政课与专业课程的互动、融合机制,通过专业课程中的案例分析、论文写作等方式,将思政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还可以通过开设思政课与其他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全面发展、综合提高。
要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意识和参与性。
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主动参与和理解。
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校还可以引入一些互动教学方式,如讲座、研讨会、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改进。
高校要加强思政课教师培养,注重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加强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融合和互动,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意识和参与性,从而更好地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浅谈如何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人的基本素质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一个人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更要有良好的德行。
中职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更是如此,如果只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却缺乏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很难在进入社会、投入工作后更好地适应社会。
因此,强化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思政课教师应积极承担起思政教育的责任,创新、拓展、强化教学实效的新路径,以此使中职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一、中职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一)有利于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任务要求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
其实在很早之前就有了德育的论述,如《礼记·大学》中的“明德”“至善”,韩愈《师说》中的“传道”,都体现了教育的“立德树人”。
尽管时代在变迁,但是立德树人的教育一直备受重视。
基于此,提升中职学校的思政教育质量,有利于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根本任务,全面培养适合新型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不仅要使中职学生成为物质文明的创造人,更应成为精神文明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二)有利于培养中职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向中职学生渗透一些思政教育的内容,如传统文化、道德法律等知识,或者组织开展一些思政教育的活动,如“文化传承”的演讲比赛,“爱祖国,爱集体”的合唱、征文比赛等,能使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在此种环境背景下,中职学生的思想觀念能得到不断的完善,思想意识也能得到显著提升。
(三)有利于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全面健康发展,既包含人身心的发展,又包含知识文化及其他能力的发展,当然思想品德也是其中关键的组成部分。
学校思政教育的强化,不仅能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发展学生的德行,还能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向更高阶的发展方向迈进,最终走向趋于完美的人生,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技能人才。
二、中职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一)构筑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班级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的集体,而学校则像是微型的社会,校园文化的氛围能直接反映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同时构筑这一环境对于学生情感的陶冶以及人格的完善来说有着独特的育人优势。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视角及路径分析-2019年文档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视角及路径分析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的成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形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同时,党和政府在高校思政课的学科建设、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大大增强了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的价值观念得到正确引导。
通过思政课的学习,多数大学生系统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全面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顺应了当前形势下对大学生培养的时代要求。
二是教师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升华。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再一次升华了理论知识,提升了自身专业素质。
在丰富自身涵养、开拓自身视野的同时完成了教学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大学生明白了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三是教学方法得到了改进。
经过刻苦钻研,思政课教师学会了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启发式、参考式、研究式、专题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被大面积推广[1]。
四是教学手段得到了改善。
多数教师基本都已经将多媒体等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这种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特点的现代教学手段不仅得到了深入的研究,还为课堂氛围增添了一丝“现代气息”。
二、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在“05方案”实施以来,经过广大高校的共同努力,思政课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社会稳定、高校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其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所取得的成绩还只是阶段性的,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工作实效性不强,这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接下来,我们将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论的基本构成即教育主体、客体、环体及介体等视角,具体分析近年来的主要学术成果,以期能更好地把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研究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研究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研究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
本文就怎样才能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自主与合作;实践教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在新的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新情况。
第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外来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良莠不齐,一些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文艺作品常常被一起引进来,这就容易使大学生产生错觉,以为它们是社会主义所认同的东西,从而削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带来新的的契机和挑战。
一方面它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升了大学生的主体认识;另一方面它也冲击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使他们选择的多样化趋势更为明显,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和复杂性。
第三,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有利于西方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他们运用强大而系统的物质设施和组织,通过国际文化交流,传播其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扩张与渗透。
因此,在现阶段众多因素影响下,社会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认识存在着种种片面性,这样一些认识在成为多数人的普遍看法和基本导向后,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具有巨大的软化作用,这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削弱、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被削弱的重要思想根源。
我国各高校认真贯彻和落实2005年1月中央政治局常委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不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并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联系起来,与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价值取向联系起来。
思政实践调研报告
【导语】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问题⼀直是教学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
从⼤学⽣思政课学习需求的⾓度探讨⽆疑是⼀个很有意义的视⾓。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思政实践调研报告,欢迎阅读!【篇⼀】思政实践调研报告 近⼏年,随着⽣活⽔平的⽇益提⾼,⼈们对于精神⽣活的要求也相应提⾼。
⼴场舞应运⽽⽣,成为了⼤爷⼤妈,甚⾄是⼀些上班族的运动娱乐的不⼆选择。
⼴场舞作为⼀项⽣活娱乐的⽅式,它有着很多⼤家知道的好处:强⾝健体、缓解疲劳、对有关节炎、颈椎病等都是相当好处的。
但是,什么事都有两⾯性。
在⼤家跳⼴场舞的同时,周围的居民就不乐意了。
有⼈就觉得的⼴⼤家都是刚下班回来,⾝⼼疲惫,夜间这么⼤的声⾳,影响⼤家的休息。
⽽且有的地⽅场舞进⾏的时间确实是太长了。
就因为这个,我在新闻中常看到周围群众和跳⼴场舞的⼤妈们发⽣⽭盾,甚⾄还有动起⼿来的。
所以在这⾥,我想做⼀个关于溧⽔区居民对当前⼴场舞的态度调查,并希望可以从中找到⼀个两全的⽅法解决这个⽭盾。
⼀、⼴场舞⽕热的原因 ⼴场舞越来越⽕,跟多个因素有关: 第⼀:门槛低,参与⼈群⼴泛,简易到只要有⼴场、有⾳乐就⾏,⽽且随着⽣活⽔平的提⾼,⼈们不仅仅只是想享受到物质上的⽣活,更想在精神⽣活上有所突破,这时候出现了⼴场舞,再加上⼈们对⽂化⽣活的追求的提⾼,⼴场舞⾃然就⽕了。
第⼆:⼴场舞年年都有新花样,播放的⾳乐从以前常见的东⽅红系列,到最炫民族风,再到后来的⼩苹果各种流⾏⾳乐,从⼀些简单的舞步,到节奏感强、欢快的迪斯科、民族舞、健⾝舞等,激发了市民跳舞的乐趣。
第三:⼤爷⼤妈们经常⼀个⼈呆在家,年轻⼈都忙着⾃⼰的事业,跟⽼⼈相处的时间不多,⽼⼈⼤多感到孤独。
对于他们来说,⼴场舞不仅是提供了⼀个锻炼⾝体的⽅式,更是提供了⼀个接触他⼈、与他⼈交流的平台。
在这⾥⼤家可以⼀边跳着⼴场舞,⼀边拉家常,把⼀些不愉快都抛到脑后,保持⼀个良好的⼼情。
⼆、对⼴场舞的态度 根据我的调查,⼤家对于⼴场舞的态度参差不齐。
思政课程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思政课程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可以分别进行如下阐述:
一、研究内容
思政课程研究内容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内容研究:分析思政课程的理论体系、知识结构、教学内容及其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问题。
2.教学方法研究:探索思政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互动讨论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课程评价研究:研究思政课程的评价标准、方法和体系,以客观、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课程质量。
4.课程与社会实践结合研究:探讨如何将思政课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研究目标
思政课程的研究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提高思政课程教学质量:通过研究和实践,不断优化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2.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思政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推动思政课程创新发展: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不断创新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推动思政课程的创新发展。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思政课程研究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思政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如何创新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如何建立完善的思政课程评价体系,客观、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课程质量?
4.如何将思政课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通过解决这些关键问题,可以推动思政课程的创新发展,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与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与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时效性和实效性两个方面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我们不得不提到当前社会的变化速度之快。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的日新月异,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学生们更加倾向于开放、自主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时刻更新内容和方法,使之与时俱进、贴近学生的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过去,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多是灌输式的传达,缺少互动性和参与性,导致学生对其产生抵触心理,效果并不理想。
实效性的问题也表现在学生的行为和态度上,他们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和实践行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和行为表现,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使之真正体现在学生行为和社会实践中。
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要不断拓展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需要加强时事政治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教育形式,注重思政课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水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还需要建立健全教育评估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调整和改进教育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意识。
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关于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分析研究
关于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分析研究【摘要】本文旨在分析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通过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实践案例和改进策略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对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剖析,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结论部分对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思政课教学的优化和提升提供参考。
本文旨在挖掘思政课教学的潜力,促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分析研究、内容分析、方法分析、评价体系分析、实践案例分析、改进策略分析、总结、展望、启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思政课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现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多元化,思政课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如何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
如何建立科学的思政课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是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之一。
对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进行分析研究,深入探讨其内容、方法、评价体系以及实践案例和改进策略,对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如何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通过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方法、评价体系以及实践案例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探讨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研究的目的还包括总结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思政课在高校教育中的更好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努力和贡献。
新时代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新时代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研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也在不断地面临着新的挑战。
新时代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已经成为了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使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加高效,已成为了每一位思政课教师所关注的问题。
一、深入学生认知在新时代,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深入学生认知,将思政课本身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进步与改革的历程和发展,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
此外,还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课外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开展实践教学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注意开展实践教学。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社会实践以及社会活动等,让学生亲身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现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同时,实践教学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效性。
三、注重微观教学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注重微观教学。
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差异化教学,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习热情。
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教育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四、培养拓展思维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
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探究问题和思考的活动,让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力和判断力,进而增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在新时代,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不仅仅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责任。
教师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同时,国家、学校以及社会也应该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为广大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资源。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实效性研究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实效性研究作者:张文旭,张希梅,银特妮拉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1期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针对一些高校思政课理论性强、教学存在的形式传统单一、对青年学生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够强、“到课率”“抬头率”偏低等问题,为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赤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已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创新的积极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改革;实效性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3)11-0072-05当前,社会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高精尖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不但要培养专业水平高、学习能力强的人才,还需要培养出思想政治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思政课是各大高校十分重要的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现阶段我国高校开始对思政课进行教学改革,希望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综合素质。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性高校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大学生高尚思想道德品质的基础课程。
但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還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学生被动接受仍较明显,课堂教学以照本宣科式的单向知识传递为主,交流互动严重不足,难以做到“教学相长”的问题;二是如何“以学生为中心”,未充分满足个性需要,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足的问题;三是思政课“抬头率”“点头率”低的普遍性问题,如何解决学生把课程视为“我来上课”的无奈,转变成“我要上课”的期待;四是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没有同步提升的问题;五是以往学业评价形式单一,评价结果不客观,不能真正反映学生能力和水平,无法有效驱动教与学的问题。
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方案设计
案例三:实践教学课程开发
• 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目标
• 课程开发的过程与成果
• 课程开发的经验与启示
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的实践探索
实践探索一: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意义
•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与方法
•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评价与反馈
实践探索二: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CREATE TOGETHER
推广途径
• 学术交流
• 培训和研讨会
• 网络平台
应用领域
• 思政课教学改革
•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的持续改进与深化
持续改进
深化研究
• 反馈实践教学研究成果
• 拓展实践教学研究领域
• 优化实践教学研究方法
• 深入研究实践教学问题
• 提高实践教学研究水平
• 提高实践教学研究的贡献度
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
• 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 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
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标准
•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 注重过程性评价
• 提高评价的公正性与有效性
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的特色体现
突出实践教学的研究性
•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探讨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
• 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调查研究法
• 设计调查问卷
• 收集实践教学的相关数据
• 分析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案例研究法
• 收集实践教学的成功案例
• 分析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政课”实效性研究作者:杜海英战秋莲程延军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1期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三观"教育的基础学科。
目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的法治观教育,存在着创新性不足和实效性差等问题。
透过近年高校发生的多起恶性案件,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存在着法律素质低、法律观念淡薄,怀疑和不信任法律的态度十分普遍。
只有摒弃错误的教育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变教学方法并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使法治观教育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受益终生的课程。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创新;实践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1-0226-03近些年来,国内高校接连发生多起令人震惊的恶性刑事案件:从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1]到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交通肇事后杀害受害人案”[2],以及2013年“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3]等。
这些频发于象牙塔的恶性案件令人深思:被誉为“天之骄子”的高校学生为何无视法律并漠视生命;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如何。
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当代大学生法治观教育。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系统研究,以期从大学生法治观的教育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等角度,探索法治观教育的改革路径。
一、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重要性作为国之栋梁的大学生,其法律意识的有无强弱关涉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
作为未来社会主宰者的大学生,其知识、能力、素质都应该得到全面的塑造。
然而,上述发生在高校中案例表明:大学生的法治观等素养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
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精神,是依法治国的需要。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法律权威源自人民对法律的真诚信仰。
在法治社会,必须树立“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4]的基本理念。
因此,高校必须采取灵活多样和具有实践性的教育形式,全面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契约意识为核心内容的人文情怀,使其先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才可能成为国家的人才。
如果他们的道德败坏,不遵守规则,甚至视法律为无物,那么纵然其才能再大,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所以,加强大学生的德育和法治观教育,是影响其终生的重要教育内容,必须得到全社会的整体重视。
另外,在我国全面推行依法治国方略的今天,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势必影响到其未来工作的法律思维方式,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法治观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二、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存在的问题首先,大学生的整体法律素质低,甚至存在对法律知识的误解。
虽然在校大学生修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但法律知识水平依然较低。
因为法律基础作为公共课,在“重专业课轻公共课”的错误思想支配下,大多学生临到考试时突击复习,应付过关了事。
这种重学分,轻实效的功利性学习态度,难以掌握扎实的法律知识。
正如用硫酸伤熊的刘海洋所言:“我们上大一时就学了《法律基础》课,学了民法和刑法,但我只知道猎杀野生动物违法,用试剂烧伤动物园里的动物是不是违法就不清楚了……”[5]再如,通过网络谎称有学生离奇失踪,其当事人散布谣言的动机仅仅是为提高帖子的点击率,其行为触犯了法律而自己全然不知。
可见,部分学生成为不懂法律的法盲。
其次,大学生法律观念淡薄,怀疑和不信任法律。
随着普法宣传的逐步深入,当代大学生的整体法治观念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是,部分大学生中还存在“信权不信法”的法律虚无主义的观念。
甚至有些学生缺乏合法维权的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有的采取放任态度,有的采取消极态度对待,有的放弃运用法律而是用报复手段来讨回“公道”,因而触犯法律,走上犯罪的道路。
实践中,有一部分同学在遇到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宁愿选择隐忍或采取自力救济的方式来解决,而想不到诉诸于法律。
由此可见,这些均是其法律意识淡薄和不信仰法律所致。
三、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环境呈现多样性和复杂化特征,这对大学生的法治观都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一)严重功利化的家庭教育制约了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现代教育是一种综合的教育体系,而家庭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为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行为决定着孩子的成长。
由于受就业和生存等压力的影响,家庭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情况十分普遍。
药家鑫案即是明证,药在交通肇事后对受害人挥刀相向的原因是“害怕面临无休止的民事赔偿”。
因此,家庭教育的功利化使部分大学生缺失了应有的道德良心和责任担当。
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言,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在培养精致的利己者[6]。
所以,大量精致利己者的出现在大学中,纯功利化的家庭教育是最直接的动因。
(二)畸形的学校教育不利于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在我国,教条化和“唯成绩论”的学校教育制约了法治观教育。
由于中学教育把高考视为唯一的“指挥棒”,为此学生主攻语、数、英等“主课”,思想品德、法治观教育等“副课”被挤占或忽视,错过了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得以塑造的最佳时机。
到了大学,所开展的法治观教育因内容简单甚至同中学阶段的教学内容重叠,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百余人合班上课使得教师疲于应付,不利于教学实践和因材施教等环节的开展,致使包括法治观教育在内许多“思政课”流于形式,也影响了法治观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自身行为弱点和不良社会风气的不利影响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成熟期和心理发育的过渡期,思想上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矛盾心理因素多元并存,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判断力和自我控制力,尤其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更容易迷失自己或失去判断。
加之现代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她)们与生俱来的自我中心主义和优越感也成为其法律意识难以树立的原因之一。
另外,大学生良好法律素养的形成还需要健康的社会氛围,但长期受权力至上、义务本位等传统文化思想和市场经济中滋生的金钱至上、唯个人论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当前部分人靠钻法律空子致富及部分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和贪污腐化等社会问题的存在,势必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致使学生对法律失去信任。
四、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改革的基本路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成为时代的主题。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要把握时代脉搏,强化法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运用法治思维,遵循教育规律,积极探索法治观教育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使其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受益终身的优秀课程。
(一)摒弃“思政课无用论”的错误思想“思政课”是塑造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其综合素质的核心课程。
而关乎国家、民族以及公民个人的前途和命运的法治观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针对当前应试教育制肘法治观教育的现实效果,扭转社会忽视“思政课”的情状,防止学生陷入“大学学做人,幼儿园学知识”的怪圈。
因此,必须重视德育教育之于大学生的根本性地位,正如台湾学者高震东所言:“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7]。
由此看来,上述若干案例中那些象牙塔里高智商学子犯罪的情形就是忽视德育,一味注重智育培养的结果。
所以,我们要切实转变教育理念,扭转“思政课无用论”错误论调所造成的局面,使“思政课”及法治观教育发挥育德的根本性作用。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法治观教育面临诸多新情况,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决定性因素。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增强为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学高为师,行高为范。
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身教重于言传,只有以身作则,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如果教师不能身体力行,而苛求于人,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约束力和劝勉作用[8],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有损法治观教育的说服力。
其次,教师教书育人,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素质。
从2006年起,过半数德育教师从事法治观教育,只有优化知识结构、增强法学专业素质才能提高教学能力。
同时,应引进足够数量的高素质法律专业人才充实到普法教师队伍当中。
此外,还应适当提高教师待遇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增强使命感和自豪感。
(三)改变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是实现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关键要素。
据调查,目前区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以填鸭式教学,实践性不强,吸引力不够。
由于侧重理论的传授,追求“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忽略了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减退。
中宣部、教育部的有关文件多次强调指出,只有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才能让这样一门学科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的有益课程。
首先,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由于大学阶段学生的智力水平发展迅速,观察力、记忆力处于最佳状态,抽象思维能力显著增强,喜欢怀疑和争论,容易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所以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进行灌输式、结论化的宣讲,学生会产生懈怠、反感情绪。
加之,从人对知识的接受特点看,“讲给我听,我会忘掉;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身份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地位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要充分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外实践。
这样使教与学会变得生动、活泼和快乐,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为增强法治观教育课的实效性须引进案例教学法。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既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也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实现法治观教育的目标。
目前,我区部分高校开始在法治观教育课中尝试这种教学方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都是围绕案例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归纳、演绎、推理。
因此,好的案例是充分发挥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应选取新近发生的、重大的且公众关注度高的典型案件。
例如,心理健康、校园安全、食品安全和家庭暴力等领域的问题,结合马加爵案、复旦大学投毒案、三聚氰胺案和李阳家暴案等,组织学生观看教学视频,了解案情,进行案例讨论。
第三,利用学校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活动,增强普法教育的实践性。
法治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通过课堂上的学习,不足以让学生切实提高法律意识。
要针对大学生的年龄及性格特征,增强普法教育的实践性,充分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才能真正唤起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律素养,具备利用法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