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感课堂】2016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5《诗词五首》课件 (新版)语文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 1.《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画面? 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 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 内心满怀悲愤。 2.文章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 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 生的孤独感。
探究
1.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 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 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2.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 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 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 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 昂。
真意
超然尘俗、物我合一的意趣
结合诗作的学习,评评陶渊明是一个 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 意义和消极意义?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 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 泊”,“独善其身”。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 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 有其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 “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 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 消极的一面。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 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 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 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 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 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 “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 现。
读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一句,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 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 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 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作者简介
陈子昂(659~700),唐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 (今属四川) 人。 少任侠。开耀进士。以上书论政,为 武则天所赞赏,拜 麟台正字, 转右 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击 契丹。后解职 回乡,为县令段简所 诬,入狱, 死于狱中。于诗标举汉 魏风骨, 强调兴寄, 反对柔靡之风。 所作《感遇》 等诗, 指斥时弊,抒 写 情怀, 风格高昂清峻。是唐代诗 歌革新的先驱, 对唐诗发展颇有影 响。 于文也反对浮艳,重视散体。有《陈 伯玉集》。
课文赏析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 壮的气氛, 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 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 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 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 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 有云:“惟天 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吾不闻。”本 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全 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 互相配合, 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①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战国 时燕昭王曾在此招纳贤士。 ②悠悠——辽阔,遥远。 ③怆然——悲伤的样子。 ④涕——眼泪。
译 诗
往前看不到往古的人, 往后看不见来世的人。想到 天空、大地辽阔苍茫,独自 悲伤地流下眼泪。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 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 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 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 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 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 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 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 南宜阳西)人。据说,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 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自 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贺每旦 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 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率为常。以父名晋 肃,不肯举进士。诗尚奇诡,绝去畦径,当时无 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仕 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诗四卷,外集一卷。今 编诗五卷。
【注释】
①雁门太守行:乐府相和歌瑟调三十八曲之一。 ②这句以黑云压城好像将要摧毁的形象,表现形势紧急。 ③这句说,太阳照射在将士鱼鳞般的铠甲上,光芒耀眼。 ④角:古代军中的号角。角声满天,是描写战斗的激烈。 ⑤燕脂:即胭脂,指战士流的血像胭脂一样红。这句说,塞 上战士们的鲜血在夜里和土壤凝结成紫色。 ⑥半卷红旗:红旗不能充分展开,描写急行军的样子。 易水:在今河北省易县。 ⑦这句说天冷霜重,鼓皮受潮,响声不大。 ⑧君:皇帝。 黄金台: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战国时,燕昭王筑台,置 千金于台上,以招揽天下“贤能”。 玉龙:这里指宝剑。 这两句说,为了报答皇帝的重视,决心手提宝剑,为他战 死。
并不低沉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黄鹤楼》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 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跟“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 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有 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次北固山下
王湾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 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 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 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 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 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 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 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 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 真谛。
小结
结庐人境
心远
无车马喧
陶 渊 明 采菊

南山 山气 日夕 飞鸟
为下句“江春入旧年”做准备。
问: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残冬腊月
问: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 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 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 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 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
2. 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 (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3. 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 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 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 乡愁呢?
比较赏析:
低沉、缠绵
25. 诗词五首
此 中 有 真 意 , 欲 辨 已 忘 言 。
山 气 日 夕 佳 , 飞 鸟 相 与 还 。
采 菊 东 篱 下 , 悠 然 见 南 山 。
问 君 何 能 尔 ? 心 远 地 自 偏 。
结 庐 在 人 境 , 而 无 车 马 喧 。
饮 酒
陶 渊 明
走近作者
陶渊明(365~427),名 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他以田园生活为 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 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 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 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 花源记》、《归园田居》、 《饮酒》。
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 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 呢? 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 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 问:“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 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 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问: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 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 关系? 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 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 景物描写。 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 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 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 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 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勾勒出一幅怎样的图画? “悠然”看出作者此时什么的 心情? 悠闲自得 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大自然由衷的喜爱之情
采 菊 东 篱 下 , 悠 然 见 南 山 。
你说一,我说二
一家之言——
此诗的神来之笔,亦为 陶诗中的经典名句。
表现的是一种超凡脱俗 的天真自然的意趣,人 与自然和谐合一的诗情 画意;哲理的意境,是 “无我之境”。(物我 合一的境界)。
一、“心远”指的是什么?流露出 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远离官场的争权夺利和俗世。 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尔:这样。 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 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 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 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 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看”、 “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 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 “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 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 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
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 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 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 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 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 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 ,例如王安石的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 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 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 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 的亲切形象。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 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 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 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 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 实无其事。《汉书· 苏武传》载:苏 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 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 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 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 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 放还苏武。
东晋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 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 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 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 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 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 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 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 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 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 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 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 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 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三、“此中有真意” 你认为所谓“真意” 指什么? 人的自然本性。人 应归化于自然,不 必有意追求生命以 外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