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金铁霖教授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音乐(季刊)2004年第4期
CHI NESE MUSIC
○孙德俊
浅论金铁霖教授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思想
收稿日期:2004-06-12
作者简介:孙德俊(1956- ),男,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摘 要:金铁霖———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教育事业的杰出代表与开拓者,虽然其二十
年有余的从事民族声乐教学与理论研究之生涯并不算很长。但是,他却以自己的睿智和对
声乐艺术教育科学认知的敏感,融贯中、西,古、今声乐艺术理论,蕴涵哲理之精髓,借鉴西方科学而系统的声乐技能训练方法与艺术表现手段应用于民族声乐教学实践活动过程,形成
了一个具代表性色彩的声乐艺术教育文化现象。在中国音乐学院庆祝建院四十周年之际,
借一方寸之地撰文对金铁霖教授声乐教学理论及其实践作一些研究,以利于促进我国民族
声乐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融贯;成就;民族声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J 60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923(2004)04-0076-03
一、孜孜以求 硕果殷实金铁霖教授凭借自己的睿智和对声乐艺术教育科学的热爱,在不算很长的二十多年从事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与理论研究的生涯中,做出了令人惊羡的成功业绩。从他的第一个学生李谷一开始,到彭丽媛、董文华、张也、阎维文、宋祖英、刘斌、吕继宏、阿拉泰、金小凤、戴玉强,再到李丹阳、罗宁娜、程贵兰、张燕、张迈、祖海、郭丸、加毛吉、刘玉婉、韩延文、吕威、铁金、张洪玲、黄华丽、王丽达等,经他精心的指教、培养,已成长为国内民族歌坛的优秀代表;将彭丽媛培养成为中国第一个民族声乐演唱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继之,王士魁、张也、瞿社泉、杨林、吴碧霞等陆续在他的名下取得硕士学位,吴碧霞更是走向国际声乐比赛获得国际大奖;以宋祖英、阎维文、刘辉等十五人组成的文化部优秀青年歌唱家民族声乐研究生课程班在他及其他中国音乐学院老师更为细致的指导下完成了学业,宋祖英先后成功地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和奥地利的维也纳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这些成就,无不充分体现了金铁霖为发展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教育事业而孜孜以求、不懈奋斗的精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金铁霖教授不但能够从微观的点滴教学上注意到每个字的咬、吐音位;更是居于宏观之上将其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形成了极具个人风格特色的民
族声乐教学思想———即他所主张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应立足于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与时代性的基础之上”。
①在对待继承与借鉴的问题方面,中、西,古、今理论之精要必须要“为我所用,而不能盲目照搬,也不可全然代替,汲取其精华,借以丰富我们自己、发展我们自己。以此,才会使我国的民族声乐的教学和演唱艺术更趋于完善且符合于自身健康的发展规律”。②其次,对于艺术歌唱嗓音的发掘与技术训练本身,他同样提出了极具指导意义的精辟解释,他认为:“科学唱法和技巧是共性的,是中、外各种唱法所共有的合乎于人声艺术歌唱嗓音高技能、技巧性发声规律的某些具有特殊技术因素表现形式的具体体现”。“属中国传统民歌演唱艺术范畴的不同民族唱法中也都是有其科学性的,甚至中国的戏曲、曲艺、不同声腔、民歌、民族歌剧和创作艺术歌曲的不同风格的演唱方法都有各自符合于自身发展和艺术表现规律科学的特点”。③对于所谓唱法的科学性的界定,他认为:“从基本的艺术歌唱嗓音训练原则来讲,科学唱法只能有一种,这也是世界各个所谓声乐学派共有的。只是由于各个民族语言、地域风土人情、文化审美与欣赏习惯等客观存在的差异或不同,才形成了属于各自不同的情感表达、表演形式
、演・67・
员舞台气质等个性化的特色或人文文化表现上的鲜明特征,这些特征又再促使其不同民族的歌唱艺术在具体的唱法上发生一些演变。但这种演变并不意味着不同民族歌唱艺术之唱法变得没有科学的技术因素,相反,而是证明了在符合于民族文化与审美欣赏习惯的基础上,使不同民族歌唱艺术在唱法上深厚积淀且同样具有科学性内涵的个性技巧因素得以更充分的发挥。”④至于艺术歌唱嗓音的技术发声训练———从基本的发声方法(包括喉咙打开、保持稳定的喉咙状态、合理的气息支持技术的应用、歌唱语言、咬、吐字的正确构架、歌唱嗓音适应长时间高技能演唱机能运动的耐力)等所谓的科学唱法概念(训练方式和手段),到具体的声乐作品的演唱———唱腔的着色润饰,语言特性的使用,民族或地域风格的把握、舞台整体艺术表现的设计与表演等等方面,事实上是并不存在科学性与民族性二者间的矛盾关系的。
二、
“三段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金铁霖在他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思想体系的构架中科学地提出了声乐基本技术、技能训练“三段论”的理论,从客观的角度和立场出发,指出了艺术歌唱嗓音的技能性发声训练是要从经历自然———不自然———新的自然这样三个阶段,而后才会有成就其演唱艺术事业的成功和发展之路的科学道理。他认为:“每个学唱者在没有接受正式的科学的专业声乐艺术发声方法训练之前,以个人自然的对音乐感知的素质能力和敏感,加之天赋的器官条件,凭感觉和模仿进行歌唱,即是属于第一自然阶段;但是在接受专业声乐教师所给予的既有理论知识讲解,又有实践技能、技巧操作下的专业技术训练,教师指出学唱者未经训练而发出的歌唱嗓音存在的缺点,且需要如何调整以改善歌唱嗓音器官的运动机能,从而打破了人在自然状态情况下唱歌行为的原有平衡,歌唱者在某种程度上体验到了对科学的发声法技能训练手段的不适应,这即是属于第二阶段———不自然阶段。但这一阶段又是使学唱者步入和提高、改进个人歌唱发声方法,使之形成艺术歌唱嗓音高技能、技巧性技术发声能力和耐力,还有灵活的适应性等等多种技能的成长、成熟阶段。这一阶段对学唱者来说也是最关键的阶段,而一旦学唱者在教师具体科学理论与正确的技能操作方法指导下,使所学知识技能的运用达到了一种能够全然自如表现的高境界之时,也就进入了新的、回归自然的阶段”。这一深刻的阐释一方面说明了声乐艺术的技能性训练是有其可遵循的规律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训练本身是会演变,在渐进的演变过程可以完成学唱者艺术歌唱嗓音最佳值的开发及嗓音的全新塑造。而在具体的艺术歌唱嗓音发声训练的方式、方法问题方面,他则认为采取以下几种手段会极大地、全面地促使学唱者尽快地将其歌唱嗓音得到改善。第一,采用适合于能够充分开发学唱者自身嗓音条件的母音运用到具体的技术性发声训练之中,目的是帮助学唱者建立起可供自身发挥个性化艺术歌唱嗓音潜能的发声通道。这其中,个性因素是必要条件,但特殊的训练手段和教师把握训练手段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是保证训练能够获得成效的关键。第二,哼鸣技法的运用(包括闭口哼唱和开口哼唱———都是以保持喉咙呈开放状态为条件),目的是为了使喉头放松,并在保持咽腔呈一定管状腔室空间的情况下,配合以顺畅的自然呼吸支持力来促动人体发出具有特殊质色的艺术歌唱所需要的通畅、清亮、又方便于吐字的声场音。第三,体会打哈欠状态的感受,借以体验如何在通畅的气息流体力的作用下使嗓音进入一种特定的高位置共鸣状态。第四,保持面部呈微笑状态的特殊技法的应用,可使嗓音质色暗、重的缺欠得到改善;并且,能够保证即使在夸张吐字的情态下也不影响发声的质量。第五,真、假声有机混合技法的运用,可以达到迅速拓展学唱者嗓音音域,以及使高、低声区间声音音色尽快趋于统一、圆润,增加艺术表现力等的目的。只是该技法训练的基本手段同样是以把握好正确协调气息支持与控制嗓音发声的能动性为前提。第六,反向思维意识的技术操作观念训练,可以促使学生准确把握气息运用作用于声音支点位置的动态力与反作用力的平衡与协调,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识辨声音支点、艺术歌唱嗓音“基音”与合理的“场共鸣”效应等的敏感。从而获得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的教学成效。
三、
“七字”准则构架民族声乐教学标准
金铁霖在他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思想体系构架中,还就如何把握培养民族声乐人才的教育目标提出了“七字标准”,即:声、情、字、味、表、养、象。对其的理解可概括为:
1、“声”,是代表科学的演唱方法和声乐技巧。含义为学生必须要以科学的艺术歌唱嗓音技术发声方法的训练为原则,并且要将科学的唱法同民族声乐的声音个性与特色相结合,使技术发声的科学性同中国的语言、情感交流、作品风格、表达方式等协调起来,达到一定程度的统一,以符合中华民族文化审美与大众群体的欣赏习惯。要在具体的艺术歌唱嗓音的开发与运用上以创造出“混合声的音色”作为声乐训练课程的基础。
2、“情”,是指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声音技巧与发声法固然重要,但演唱具体的声乐作品时,感情表达更为重要。因为,在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中,情感的表达必然是同鲜明的民族性有着紧密联系的,特别是演唱情感的表达方式和方法也必须符合中国人的情感表达习惯和观众喜好的习惯。演员的演唱如果没有“情”,或用“情”不够深,都是不会深刻地打动观众的心的。我们在声乐教学当中常常提示要求学生要学会“以情带声”和要做到“声情并茂”即是这个意思。
3、“字”,则是指艺术歌唱语言的吐字,因为艺术歌唱语言的咬、吐字是同生活语言的咬、吐字有一定的差异的。在用汉语普通话演唱民族声乐作品的时候,咬、吐字发音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从古到今已经在理论与实践上
・
7
7
・
孙德俊:浅论金铁霖教授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