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认识的性质与历史学的科学性
论述题史学通论正式版
论述题一.历史学的学科性质历史学的三重属性:科学、艺术、文化1,历史学的科学属性。
1】历史学并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从讲求证据和发现历史的真实这个角度来看,历史学具有科学的属性。
2】虽然历史学没有自然科学的严格定律,但却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都从事实出发,讲求证据,以求真为目的,并注重历史认识的可证实性和客观性。
3】即使历史学家的陈述常常不是百分之百的真实,其发现真实的程度仍然是衡量历史学家工作的根本尺度。
4】历史学遵循科学、实证的原则。
2,历史学的艺术属性。
1】说历史学是艺术,是指历史与艺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无论中外,都有“文史不分”的传统,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了历史学具有艺术的特质。
2】历史学的艺术特质或属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历史著作需要用文字表达出来,文字的运用能力和表现形式都属于艺术的范畴。
第二,历史学家在借助于史料叙述历史情境、描写历史人物时,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3】历史学家需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4】不过,历史学的艺术追求需要以史料和证据为基础,否则,历史与小说无异。
3,历史学的文化属性。
1】历史是一种文化现象。
历史著述是历史学家文化立场的演绎。
历史学家总是带着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念进行历史认识和价值判断的。
2】历史学的认识是文化理解问题。
许多历史认识要放在文化的视角下来进行考察。
3】我们无法摆脱历史学家主体因素的影响,更凸显出历史学的文化属性。
4】不过,无论在何种文化视角下进行的历史认识,都必须以依据史料所做的事实判断为基础。
二.历史学的功用作用一、历史学的记忆与认识功能1】保持人类对以往经验的群体记忆,帮助记忆者认识自己是谁,自己的潜力与局限,自己与他者的关系,与环境的关系。
帮助居住在同一个民族和族群的居民认识到他们共同的文化起源和生活经历,从而形成一种文化认同感,保持一种强固的凝聚力,使得这个民族或国家得以顺利地存续、发展下去。
2】一个民族所保持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兴盛不衰的精神源泉。
历史认识的基本原则
历史认识的基本原则
历史认识的基本原则是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理念,用于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和现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历史认识的基本原则:
1. 事实性原则:历史研究应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致力于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的真实面貌。
历史学家应当依据可靠的史料和证据,进行严密的研究和分析。
2. 多元性原则:历史是一个多元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历史研究应注重多方面的视角和多个因素的综合分析,避免片面和单一的解释。
3. 时代性原则:历史事件和现象应该从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背景中加以理解。
历史研究需要考虑时代特点、社会文化等因素,把握历史事件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脉络。
4. 发展性原则: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历史事件和现象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和发展规律。
历史研究应关注历史事件的变化过程和发展动态,追求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5. 全面性原则:历史研究应当全面、综合地考虑各种因素和视角,避免偏颇和片面的认识。
历史学家需要关注不同群体和利益关系之间的互动,全面了解历史事件对各个方面的影响。
6. 批判性原则:历史研究应当具备批判精神,审视历史文献和证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历史学家应避免受到个人主观意识形态和偏见的影响,进行客观、公正的历史解读。
这些基本原则帮助历史学家在研究中确立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提高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同时,这些原则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历史事件、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应对当今的问题和挑战。
历史认识与历史评价的关系
历史认识与历史评价的关系
一、历史认识
历史认识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理解和认识。
它包括对历史事件、人物、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解读,以及对历史现象的深入探讨,形成对历史的认知。
历史认识的核心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进行探讨,它需要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原则,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二、历史评价
历史评价则是在历史认识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人物、社会制度等进行价值判断和评估。
它涉及到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意义和价值的分析,以及对历史人物、社会制度的评价和批判。
历史评价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简单描述和解释,更重要的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价值判断。
三、两者关系
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历史认识是历史评价的基础。
只有在对历史事实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评价。
其次,历史评价也离不开历史认识。
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和解释,通过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来评估其价值。
同时,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历史认识主要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进行探讨,它更注重对历史的描述和解释;而历史评价则是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和评估,它更注重
对历史的反思和评价。
在实际的历史研究和教学中,我们需要将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相结合,既要对历史事实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解释,又要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和价值判断。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历史,更好地发挥历史的借鉴作用。
历史认识的要素范文
历史认识的要素范文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和反思。
了解历史认识的要素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思考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历史认识的几个重要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历史的客观性。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们主观意识的支配。
历史的客观性意味着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个人或群体的主观意识而改变。
历史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客观事实出发,独立于主观情感和意识形态进行历史研究和认识。
第二个要素是历史的主观性。
历史是人类自我反思的产物,是人类主观意识的表现。
历史的主观性要求我们在研究和认识历史时,必须考虑个人和群体的主观意识对历史的影响。
个人和群体的主观意识会影响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从而影响历史的呈现和解释方式。
第三个要素是历史的时空性。
历史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
时间和空间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维度,也是历史认识不可或缺的要素。
历史的时空性要求我们在研究和认识历史时,必须考虑时代和地域的差异对历史的影响,并将历史事件放置在其相应的时代和地域背景中进行分析和解读。
第五个要素是历史的多元性。
历史是多样的,不同的群体和个体对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
历史的多元性要求我们在研究和认识历史时,必须考虑不同群体和个体的视角和观点,尊重和包容不同的历史叙事,避免单一的解释和评价。
第六个要素是历史的发展性。
历史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
历史的发展性要求我们在研究和认识历史时,必须关注历史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为理解和预测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以上是历史认识的几个重要要素。
了解这些要素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历史的本质和特点,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历史事件,从而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思想启示。
历史认识的深入研究也需要我们进行多元的历史文化交流与对话,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推动世界历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历史知识的性质及地位
历史知识的性质及地位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历史知识的教学,就是常说的要向学生传授历史的基本知识。
这一任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知识是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因素。
……没有历史知识,历史作为研究人类往事的一门科学,就不能实现其职能。
”①然而,对这一任务的认识和理解,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本拟从历史教育学的角度,谈谈中学历史知识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在教学中的地位问题。
一、中学历史知识的性质及特点什么是历史知识?这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有时难免被忽略或误解。
比如,常有人以为历史知识就是指历史本身所发生的事,从而把历史原本与历史知识混为一谈。
从认识论的角度上去考察,历史原本与历史知识的关系,是客观实在与主观认识的关系。
所谓历史知识,实际上是人们对客观历史的认识。
正是历史认识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历史知识的性质与特点。
因此,人们在论述历史知识时,实际上是在论述对历史的认识;历史教师传授历史知识,实际上是在传授对历史的认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实际上是在学习对历史的认识。
首先,我们看看“历史”这一概念。
无论在中还是在西中,“历史”这一概念至少含有这样两层意思:一是指过去所发生的事情,二是指对过去所发生事情的了解及认识。
平时我们在用“历史”这个词时,常常是从比较泛指的意义上使用的,也就是把“历史”的这两种含义混用,比如大学的“历史系”,并不是指“过去”的系,而是指对过去进行研究的“历史学”的系。
“历史”这一概念的两种含义,后一种是更为主要的,这是因为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只有被人们了解和认识才有意义。
马克思认为:“正像一切自然物必须产生一样,人也有自己的产生活动即历史,但历史是在人的意识中反映出的,因而它作为产生活动是一种有意识地扬弃自身的产生活动。
”②从这一意义上讲,所谓“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在人的意识上的反映,是对过去的主观认识。
我们再看看什么是知识。
对“知识”的定义,比对“历史”的定义要更为单一。
历史学是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吗?
历史学是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吗?近百年来,世界各国的许多史学家,为捍卫历史学的“科学”地位进行过辩护,但“历史学是不是科学”这个命题迄今并没有得到正解。
在过去数十年间,我国正统意识形态接受斯大林“五种社会形态”的僵硬理论,将所谓“历史的客观规律”定为一尊,从而使得以阐明“历史规律”为目的的正统历史学也当然地被视为“科学”。
不过,我们注意到,最近又有学者讨论“历史学是不是科学”问题,说明非学术因素干预学术研究的时代成为历史后,这个问题仍然需要重新加以认识。
坚持“历史学是科学”的观点,主要基于两个理由:其一,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真实的不可更改的历史。
这个前提决定了历史不可由主观意识来改变,历史学不能由主观认定,而是主客和客观统一的产物。
其二,历史学家的任务是求真,其思想或理论应当是从历史认识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用以更好地理解和诠释那个真实历史,而且要在史学研究的实践中不断验证,不能“以史注我”,把历史当成主观思想的注脚、例子,任意剪裁历史。
那么,史学研究对象的客观性和史学家的求真使命这两个特点就能决定历史学成为科学吗?欲对“历史学是不是科学”做出清楚判定,一个首要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明晓现在通常使用的“科学”概念所包含的本质内涵。
如所周知,“科学”一词出现较晚,直到牛顿(1642~1727)时代人们还以“自然哲学”指称“科学”,但近代意义上的“科学”体系的形成始自从文艺复兴时代,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组成科学各部门各学科的具体知识成果,一是普遍适于各学科的获取知识的全部程序即方法原则。
科学各学科如物理、化学、数学等所研究的具体对象各不相同,它们之所以都能够被称为“科学”,主要是因为它们遵循获取知识的相同的程序原则。
我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使用“科学”这个概念时,主要是指科学思维的程序原则。
爱因斯坦(1879-1955)指出,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那就是:以欧几里得几何学为代表的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通过系统的实验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的重要结论。
史学概论·第一章历史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章历史学的学科性质所谓历史学的学科性质,讨论的是历史学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
西方争论二百余年,中国也有近百年之久,还将继续争论。
讨论此问题的必要性:不是为历史学争科学或艺术的称号,而是借此说明历史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弄清楚历史学应该研究什么,历史学者可以做什么,对历史学可以期待什么,不应该期待什么。
对历史学学科性质的认识,也影响研究者采取何种态度、方法从事历史研究。
此问题非文字游戏。
第一节历史学的科学化有关历史学学科性质的争论,始于历史学向自然科学看齐,将自己变成科学。
历史学的科学化在西方发生在19世纪,中国则在20世纪。
在古典时代历史学没有被视为科学。
古希腊,科学是求得真知的学问呢,历史知识不属于“真知”,人们将其与“诗”并列,由缪斯女神之一克丽奥掌管。
人们看重的是史学的艺术功能(陶冶情操、提升智慧、提供道德评判依据)。
史家没有因史学不能跻身于科学的行列而烦恼。
中世纪,在西方史学是神学的分支,旨在世俗世界里证明宗教神学的合法性,为神学作佐证与诠释。
18世纪自然科学获得飞速发展,数学、力学的发展实现了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
牛顿提出的运动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基础,实现了科学史上的革命。
化学、生理学、地理学等也相继成立。
这些改变了世界。
恩格斯说“18世纪综合了历史上一直是零散地、偶然地出现的成果,并且揭示了它们的必然性和它们的内部联系。
无数杂乱的认识资料得到了清理,它们有了头绪,有了分类,彼此之间有了因果联系,知识变成了科学,各门科学都接近完成,即一方面和哲学,另一方面和实践结合了起来。
18世纪以前根本没有科学,对自然的认识只是在18世纪(某些部门或者早几年)才取得科学的形式。
”(《马恩全集》第11卷第656~657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自然科学成为一切学问成功的典范,其他的学问向其看齐。
19世纪是“史之自觉”的世纪,史学要求摆脱哲学而独立,于是向自然科学看齐,将自己变成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开始科学化历程。
历史学科的维度理解历史学的学科特点与意义
历史学科的维度理解历史学的学科特点与意义历史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过去的学科,具有自身的学科特点与意义。
通过对历史学的维度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历史学的独特之处以及它对我们的意义。
一、文献维度历史学的文献维度是指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现象时所依赖的各种文献资料。
这些文献可以是古代的文献记载、史料、档案,也可以是口头传承的历史记载,甚至是考古遗址和遗物。
历史学家依靠这些文献资料进行研究,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和解释,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在历史学的学科特点方面,文献维度使历史学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历史学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各种史料的鉴定和比较,尽可能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并力求排除主观偏见和谬误。
这使得历史学的研究成果更可靠、更客观。
历史学的意义主要在于通过对过去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有关人类社会发展的思考和借鉴。
历史学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经验和错误,借此改进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和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现实问题。
二、视角维度历史学的视角维度是指研究历史时所采取的视角和方法。
不同的历史学家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和视点来观察和研究历史事件,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历史学理论和学派。
例如,社会史、政治史、文化史等不同的研究领域和视角。
在历史学的学科特点方面,视角维度使历史学具有多元性和丰富性。
历史学家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历史问题,从而形成不同的研究成果和解释。
这种多元性为历史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使得历史学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和学科进步。
历史学的意义主要在于通过多元的研究视角,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的多个方面。
不同的研究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三、概念维度历史学的概念维度是指在研究历史时所使用的理论概念和范畴。
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事件时,会根据其特点和目的,构建一系列理论概念和范畴,帮助他们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
历史科学在认识上的主要特点
历史科学在认识上的主要特点
(一)认识对象的特点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同于现实的。
历史是指已经过去的人类社会的运动发展过程,不可能以其本来面目原封不动地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只能通过遗留下来的残骸和带有各种主观烙印的文献记录,去研究它、认识它。
但历史资料对于历史实际的反映,总要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局限性。
一方面是资料有限,另一方面由于著者的思想不同使资料的可信度降低。
历史活动是由有思维的无数个体的活动构成的,表现出强烈的个别性、偶然性。
历史过程川流不息,不会停止,也不会重演,不能人为地复制,也不能搬进实验室。
(二)认识过程的特点
历史科学要反映历史发展过程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要反映出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性,另一方面又要反映出历史发展过程的具体的真实的景象。
历史科学不排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历史,但它绝不允许在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将许多历史人物糅合在一起,加以典型化,塑造出一个经过加工的文学形象,更不允许在叙事描写中运用夸张、虚构等文学手段。
历史科学要总结历史经验,探求历史规律,阐明历史趋向,主要依靠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形式,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纯客观的历史认识是不存在的。
(三)认识检验的特点
历史科学认识的是过去。
过去的历史不再重复出现,因而不能倒回到往昔的社会实践检验,也无法用试验的方法去检验或证实当条件改变时历史事件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但是,既然历史科学揭示的是历史运动的规律、历史发展的趋势,那么,这种认识虽然不能被已经过去的社会实践所检验,却能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
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
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和变迁。
而历史的认识的客观性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客观性是指历史认识应当以客观、真实的事实为依据,不受主观意识的影响,不带有主观色彩。
客观性是历史认识的基本要求,而不同的学者、不同的文化对待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也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本文将以2000字的篇幅探讨历史认识的客观性这一问题。
客观性是历史认识的基本原则。
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过去的社会和人类活动,历史的客观性就是历史研究应以客观的态度和方法去把握历史事实,还原历史真实的面貌。
历史学家应该根据历史资料和证据,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而真实的分析,而不是根据主观偏见和立场来进行评价和判断。
客观性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也是历史研究的根本要求。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是实现历史真相的重要保障。
历史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因此历史的认识必须具有客观性。
只有确保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才能更好地还原历史事实,揭示历史规律,发现历史真相。
如果历史认识失去客观性,就会导致历史的扭曲和虚假,影响历史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从而严重地影响到历史真相的还原和把握。
为了实现历史真相,必须坚持历史认识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历史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记录和总结。
历史的客观性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历史研究的核心问题。
历史的客观性决定了历史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也决定了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只有确保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才能充分发挥历史的价值和意义,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客观性是历史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史学概论
第一节 “科学”的判断标准
一般人理解的科学有三种含义:
1、一种专门的知识体系。 2、研究事物规律的学问。 3、经过实验而验证的知识体系。
“经验自然科学积累了如此庞大数量的实证的知识材料,以致 在每一个研究领域中有系统地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把这些材料 加以整理的必要,就简直成为无可避免的。建立各个知识领域 互相间的正确联系,也同样成为不可避免的。因此,自然科学 便直进了理论的领域”。
第三节 历史学的学科地位
一、不同时期学者对历史学学科地位的论述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马、恩《德意志意识形态》早期版本
“对于用科学眼光分析这个问题来说是最重要的,那
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
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
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一、马克思主义史学为何是科学?
1、马克思主义史学,首先确定了史学研究对象的客 观性质,把人类历史当成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去研究, 从而在历史研究的出发点上实现了深刻的变革。 (研究对象的客观性)
2、马克思主义史学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际应用,获 得了研究现象之间必然联系的方法论指导,从而使历 史学真正成为研究事物规律性并依其规律描述真实历 史过程的实证科学。(揭示规律并运用规律)
一、共同点:
1、人类社会历史与自然界的现象和事物都是宇宙间 存在的客观现象,客观实在性是其首要相同之处。
2、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都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因此,凡整个客观物质世界运动的最一般的规律,自 然界与人类社会都是相通的,普遍适用的。
二、不同点:
1、历史科学所要认识的人类社会客观历史的运动,与 自然科学所要认识的自然界的运动。
史学概论重点资料复习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辑要1、史学本体论: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在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体系中,长期存在着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的分歧和斗争。
2、史学认识论: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研究的问题诸如人们的历史认识是怎样产生或形成的?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否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制约等3、史学方法论: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和理论,研究的问题例如历史研究方法是否存在着导向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的区别?历史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有何异同等。
4、《史学要论》:李大钊著。
《史学要论》是他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史学理论的成果,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概论。
他阐述什么是历史和历史学、历史学的系统、历史学的科学地位、历史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以及历史学研究的任务等问题,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理论,批判地主资产阶级旧史学,并倡导史学革命,提出要以唯物史观“改作”、“重作”全部历史。
5、合力英雄史观合力:历史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英雄史观:代表人物卡莱尔,尼采等。
认为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历史发展取决于伟大人物的活动。
6、马克思主义史学如何看待历史的客观实在性?历史本身是客观地存在着的,它独立于认识者、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之外。
人类历史是以往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它有自己独特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运动规律。
人类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可以被认识,只是它被认识的途径、特点、方法与其它学科有差别罢了。
7、人类社会历史有无规律?如果有,如何正确理解?有。
史学概论自考总结
序论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学习历史就是从先辈的经历中学习生存和发展的技能、知识和经验教训。
历史意识,就是人们理解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历史意识产生的原因: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的历史的延伸。
人们总是要“以史为鉴”,“以史为师”。
这是人们的普遍需要。
第二节历史学的社会价值A.“以史为鉴”——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
(以史为鉴,就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用以指导人们的现实的实践)B.“继往开来”——陶冶人类精神品格(历史学的积极认识成果具有陶冶和升华人类精神品质)C.“温故知新”——传承文化财富(历史学认识成果具有传承文化财富的价值)第三节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A、《史学概论》就是讲述历史学理论和方法的一门课程,他的教学目的就是帮初学者掌握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B、“历史”三层含义:一是指人类过去的经历;二是指述说过去经历的历史书;三是指把人类过去经历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历史教学改革需要;发展新时期史学工作的需要;提高史学工作水平、史学工作者素质的需要;了解史学与现实社会关系,教育上的作用。
第四节《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史学概论实际上就是历史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包括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移情式领悟方法:主张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代表:柯林武德,兰克学派;法则归纳式方法:又称实证归纳方法,主张根据多次经验观察到的常规性的法则或结构模式。
代表:密尔五法,年鉴学派);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史学本体论: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统称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关系:历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共同构成了史学的理论体系。
三者相互联系,构成整体,其中以社会历史观为核心的史学本体论在整个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研究者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会相应持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的认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浅析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习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从历史的角度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6关注国家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6提高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的教学时间里尽数展现是不可能的。中学历史课 程内容应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减少庞杂的内容,尽 量做到历史发展线索清晰、主题明确突出。因此, 必须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和终身发展,精选具有 重要性、代表性、典型性,能够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基 本进程、基本脉络和基本规律,对于培养学生能力、 方法和情感具有举一反三作用的历史知识展现给 学生。
解决 “旧”的问题。有人认为历史课程不存在 “旧”的问题,因为历史都是过去发生的,都是 “旧” 的。其实不然,历史虽然是 “旧”的,但仍然可以出 “新”意。第一,历史选材可以出新意。历史内容都 是旧的,但选择哪些内容却大有讲究。受极“左”思 潮影响的时期,选择的历史内容中,阶级斗争的弦 就绷得比较紧,历史基本上成为阶级斗争史。新课 程改革中的高中历史,选择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内 容,反映了新世纪人类通过历史遗产表现出的对历 史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的精神。第二,历史阐释 可以出新意。同样的历史内容,不同的时代、不同 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如,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评 价,新课程不仅仅停留在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 和创造力的赞扬上,而是总结了它们的社会价值,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人、人与社 会、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把可持续发展、环境 保护等新理念贯穿到历史课程内容之中。第三,科 学研究可以出新意。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 新月异,反映科学发展$ 包括史学研究 % 的新成果层 出不穷,及时地吸收这些新成果,可以丰富和更新 历史课程的内容。如,三星堆文化遗址研究、现代 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都在新课程中得到 反映。第四,历史教育可以出新意。历史课程内容 不仅仅是历史学科的知识内容,还应包括教育学科 的相关内容。历史新课程把历史学科内容和教育 学科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把“过程与方法”作 为教学目标就是很好的说明。第五,课程内容的构 建可以出新意。以往的历史课程,从初中到高中,
什么是历史历史的科学性
什么是历史历史的科学性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
那么你对历史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历史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历史的释义广义狭义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人类历史在社会的演变过程称之为“历史”。
神人记丑,烧给冥界,一般是指人物所发生过的事。
历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
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
自然史。
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
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引证解释1.过去事实的记载《三国志·吴志·吴主传》“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裴松之注引《吴书》:“﹝吴王﹞志存经略,虽有馀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2.指已过去的事实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使资本主义绝种,要使它……变成历史的东西。
”3.经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这便是野鸡道台的历史了。
”清黄人《序》:“其文乃雄奇变化,随其一生之历史而自为风气。
”老舍《骆驼祥子》二一:“ 夏太太大概不会留着个知道她的历史的仆人。
”4.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金一《文学观》:“从古帝王之业,真能赤手开创而无所凭藉者,历史上,多不过三四人。
”毛泽东《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 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菡子《源远流长》:“历史在发展着,丰富着。
”5.指历史学科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 中国学问,待从新整理者甚多,即如历史,就该另编一部。
梁启超对史学认识论
史学的重要性
认识人类历史
史学是认识人类历史的重要途径 ,通过研究历史,可以了解人类 社会的发展过程和规律。
传承文化
史学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 ,能够保存和传播人类优秀的文 化遗产。
推动文明进步
史学能够提供历史借鉴,启示人 类如何应对当今和未来的挑战, 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梁启超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史学认识论的重要性
识的本质、方法和可靠性问题进行探讨,有助于深化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识,揭示历史的 真相和意义。
促进历史学的学科发展
史学认识论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历史学学科的发展,促进历史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提高历史学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指导现实生活
史学认识论不仅对历史学研究有指导意义,也对现实生活有指导作用。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批判,史学 认识论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借鉴和启示。
梁启超史学实践的影响
推动中国史学现代化
01
梁启超的史学实践为中国史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
国史学的转型和发展。
培养了一批史学人才
02
梁启超的史学实践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史学人才,他们对中国历
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促进了思想启蒙
03
梁启超的史学实践不仅是对历史的探索,更是对思想的启蒙,
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2
形成背景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是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西方 史学思想传入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发展历程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经历了从传统史学到近代史学 的转变,强调史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3
思想特点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 色,注重史学的社会功能和人文价值。
对历史学的新认识
对历史学的新认识摘要:本文主要阐释了对历史学的内涵的新认识,即史学家多角度全方位的诠释历史,各种观点相互交流借鉴,历史学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
历史学的根本任务既要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抽象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找到客观历史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不能满足于定论。
关键词:历史学;客观;现实;诠释历史在任何时候都是丰富多彩的,但历史学不一定是丰富多彩的。
如果仅仅满足于所谓的定论,迷信所谓的权威,在前人的成果上徘徊不前,这样的历史学便是一潭死水。
一、历史学的客观实在性内涵二战期间,面对德国法西斯的铁蹄,马克布洛赫眉头紧锁、掩卷沉思。
他在为祖国命运忧虑,同时也在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沉思。
他的儿子向这位年鉴学派的一代宗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历史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代表了许多对历史学不了解的人的疑问,尤其在祖国沦亡、国难当头的情况下。
在布洛赫看来,这个问题切中了要害,是对史学存在的理由而言的,他“远远超越了职业道德之类的枝节问题,事实上,整个西方文明都与之有关。
”○1如果不能圆满的回答这个问题,历史学的处境会更加窘迫,因为一门学科连存在的理由都没有,它还有什么吸引人的魅力?由此这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开始了为历史学的辩护。
一门学科要特别地为它辩护,而且是由一位大师写成论著的形式,可见这门学科处境有多尴尬,人们对它的误解有多深。
历史学有一个特殊性,很难给它下一个公认的定义。
有些史学家断言,给历史下定义比撰写史书还难。
甚至有人说,古往今来,有多少位史学家就有多少种关于“历史”的定义。
朱本源在《历史学理论与方法》开篇即列举了众多学者对历史学的定义,达20多种,这说明了历史多么难于把握。
“历史学不像精密的自然科学如物理学、数学那样,有着某一学科的‘科学共同体’所一致同意的该学科的定义。
”○2确实,“历史”一词,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在专业历史学家的著作中,都经常被模糊地在几种意义上使用着。
这种现象在其他学科里是很难见到的。
虽然对历史的定义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公认的。
史学概论复习题答案
史学概论复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历史本体论: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个人,人群,事件和过程)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是社会历史观。
2.历史认识论: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和理论。
3.兰克学派:兰克学派是由德国史学家兰克开创的学派,其主要观点有:a,科学历史学:一是“客观主义”的态度,二是科学研究的方法。
b,史学本体论:他强调精英人物的目的、意志和动机体现着时代精神,决定着历史的进程。
c,史学研究方法:他强调从精心考证过的第一手史料中领悟精英人物的思想、目的和动机,进而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作出具体的“个别描述”,而避免进行任何总体性或理论性的概括,认为这样才能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4.年鉴学派:年鉴学派是由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于1929年创立的,它得名于是年发刊的《经济与社会史年鉴》。
他们追求总体史学,反对政治史;提倡运用跨学科和回溯复原的研究方法;关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广泛采用各种文字与文字史料进行研究。
为现当代法国史学和世界史学留下了宝贵的史学遗产。
年鉴学派的第二阶段是布罗代尔时代,他在继承总体史的基础上提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的三种历史时段理论。
第三个阶段是年鉴——新史学派,代表人物勒高夫和拉杜里,他们热衷于研究历史人类学和心态史,重视历史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更新。
5.校法四例:1931年陈垣发表《元章典校补释例》,其中总结校勘学方法为“校法四例”。
即对校法(以同书的祖本与别本对校),本校法(以同一本书前后互校),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和理校法(根据书本的体制和遣词造句的特点或事物的常理校对),为以后校勘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二重证据法:王国维1925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以作为古文献的“纸上材料”与考古所得的“地下新材料”相结合以考证古史的方法,将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的科学新方法相结合,“不绌旧以就新,亦不绌新以从旧”,取得了杰出的学术成就,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
论历史学的科学性
论历史学的科学性中文摘要:历史从人类诞生起就出现,陪伴着人类的每个春夏秋冬。
“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帮助人们了解过去,避免重蹈覆辙或者从古人的精神中汲取成长的养分,重塑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更好的应付当今变化莫测的世界。
史学在国家和个人生活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然而历史学却日渐发微,成为了一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关于历史学的科学性问题也再度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Abstract: human history from its birth, accompanied humans appear every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Histories make men wise" and "history as a mirror, can know xing for". History as a subject, help people understand the past, avoid repeating or from the ancients spirit draw growth nutrients, reconstruct their world outlook and values, better cope with today'sfast-changing world. History in country and personal life is playing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However, FaWei history is gradually becoming a without, "tasteless, abandon regrettable". About the history of scientific problem has once again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controversy...关键词:历史学科学性治史局限性用途Keywords: history scientific treat history limitations purposes历史是什么?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有了说明:“历”者,过也,传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林璧属说:“历史认识的本质应当与其它人文科学一样,是一种观念认识,即用观念来把握和认识历史。
”(林璧属:《历史认识辨析》,《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3期)袁吉富说:“历史认识的本质是反映。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指的是对客观历史的正确反映。
”(袁吉富:《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第99、100页)吕锡生也讲:“历史认识把人的过去的活动转化为认识的对象,实质是人类的一种自我关照,自我认识。
”(吕锡生主编:《历史认识的理论与实践》,南京出版社,1990年4月版,第30页)。
收稿日期:2002-01-28作者简介:郑先兴(1961-),男,汉族,河南南阳人,南阳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在读博士,主要研究史学理论与史学。
历史认识的性质与历史学的科学性郑先兴(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200062) 摘要:历史认识的性质在于发展眼光、线性分析、叙述事实,一句话,在于求真;其特点为平等性、间接性、歧义性和时代性。
在历史认识求真的道路上,主体性的介入并不决定历史学是否科学。
历史学的科学性取决于历史认识是采用由感性到理性,还是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认识道路。
关键词:历史认识;性质;主体性;历史学;科学性中图分类号:K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20(2002)02-0013-07 历史认识的性质问题是史学研究中的前沿问题。
这一问题的解决,直接关联到历史学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同时也关联到历史学的科学性以及如何使历史学成为科学的问题。
但是目前史学界对历史认识大多是从一般认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中来把握,从而将历史认识的本质看成是“观念性的认识”、“反映”、“自我认识”①。
表面看来,这些看法似乎没错,细细深究,则大谬不然。
因为历史认识作为一般认识的一种,不言而喻是有其与一般认识相同的东西,即都是“观念的认识”,是“反映”,是“自我认识”。
但历史认识又与一般认识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这一特点和个性就构成了历史认识的性质。
因此,历史认识的性质的把握不能像有些学者所讲的那样,从“与其它人文科学一样”的角度来寻找。
因为,实际上从“一样”也就是从联系中去寻求的只能是共性、一般,而从“不同”也就是从区别中寻求的方是个性、个别。
历史认识的性质问题显然是一个寻求个性、个别的问题,因而只能从“不同”的角度考察。
同时,历史认识的性质把握也不能如有些学者所说的“是在对历史学与艺术、科学和哲学的关系中,对历史学作出确当的定位”。
因为对历史学的定位是讲的历史学的性质而不是历史认识的性质。
这两个概念虽然有很密切的关系,但各自有不同的内涵,不能混为一谈。
那么,究竟怎样来把握历史认识的性质呢?众所周知,在科学研究中,科学门类的划分,当以科学研究对象特点的差异、科学研究方法的异趣和科学研究目的的不同来做为标准的。
由此也就决定了科学认识的本质是由各门学科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方法和不同的研究目的来决定的。
因此,历史认识本质的把握,只能从历史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历史学研究的方法和历史学研究的目的去着手。
那么,由此出发,历史认识的本质该是一种什么样子呢?从历史学研究的对象的特点来看,历史认识的核心内容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其本质是一种实证分析。
众所周知,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历史。
历史是第22卷第2期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刊) V ol.22N o 122002年3月 Academic F orum of Nan Du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 Mar. 2002什么?这又是一个最基本的也是最棘手的问题。
就当前我国史学界有关著述来看,对历史涵义的理解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种认为:“历史,广义地说,是指一切事物已往的发展过程,它可以分为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
自然发展史比起人类社会发展史时间久远得多、范围广大得多。
但是,通常我们并不广义地使用这一概念,我们所讲的历史,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即与自然界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人类社会已往的运动发展过程。
”简言之,历史“指一切事物已往的运动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已往的运动发展过程”[1](P3)。
一种认为:“历史,就其本身而言,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
”[2](P1)这两种提法,哪一个对呢?从思维科学角度讲,任何一个概念的提出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概括反映。
因此,概念的抽象性愈高,涵盖面愈大,普适性愈广,或者说越能把握事物的精髓就越具有灵活性,越对人具有指导的意义,那么也就越科学。
从这个角度讲,“历史是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这个定义简明扼要,准确的反映了历史的本质特点。
因此,可把它看作是历史的涵义的较理想的阐述。
由此也可以看出历史作为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其本质特点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历史是客观的。
历史的客观性是指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发展都是自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自然史的发展按照其自然规律而运行自不待言。
就是人类史的发展也不是按照每个人的意志进行的。
另一方面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从古到今,从中到西,人事纷纭,沧海桑田,历史如奔腾不息的大河,不舍昼夜,无有凝滞。
历史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它的延续和变异上,历史的延续性,也称为连续性、继承性,是指历史发展中后一阶段总保持有前一阶段的某些因素、特征;历史的变异性是历史发展的中断,指历史发展中后一阶段总要改变前一阶段的某些因素、特征,从而产生出一些新的东西来。
延续性和变异性的统一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本质,同时也决定了历史的发展变化性还表现为传统性和暂时性。
传统性是指历史发展中所有阶段都拥有共同的因素、特征,或者说是后来阶段都模仿前一阶段的行为规范和内在精神。
暂时性是指历史发展中任何事物的存在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最终都要消失。
即使人类社会本身也不例外。
在这里,历史的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历史学的学科个性。
历史的客观性特点决定了历史学的研究的对象是客观的实存,历史学同自然科学一样是探讨客观事物发展的一门学问。
历史的发展变化性则决定了历史学是一门关于发展的学问,历史学的任务就是探讨事物发展中的延续和变异、传统与暂时的关系。
如此说来,历史学与唯物辩证法是一致的,都以探讨事物的发展变化为己任。
但历史学又与唯物辩证法不同。
唯物辩证法研究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是从理论上,用抽象分析的方法,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去进行;而历史学研究事物的发展变化,则是从实际上,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运用事实判断、实证考据来进行。
由此,可以说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事物发展过程的理论的抽象的学问,而历史学则是关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实际的具体的学问。
由此也可得知,历史认识的核心内容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它要求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而其本质特点在于实证分析。
从历史学研究方法看,历史认识是以线性分析为其特征,务实求真为己任。
历史的本质特点在于发展变化。
那么,研究历史,认识历史现象也就应该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历史。
也就是说,历史认识是以历史现象纵向联系,时间序列为基础的,历史认识是一种线性认识。
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
”[3](P122)在这里恩格斯所讲的“思想进程”,当看作是我们所谈的历史认识。
也就是说,历史认识当遵循着历史进程来进行。
根据唯物史观经典作家的论述,历史认识的这种线性认识特点,亦即历史学研究的方法的基本要求,第一是要把认识客体放在该客体产生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
这用列宁话说就是“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4](P512)。
第二是要把认识客体放在历史过程中去考察。
“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要从发展中观察一切问题”[5](P190)。
比如要认识“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要最科学地来看这个问题”,“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6](P43)。
第三是要把认识客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3](P217)。
经典作家们对历史认识做这样一些要求,其目的就是要实事求是,达到认识历史本质的目的,完成历史学实证分析的任务。
请看列宁的论述:“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方法了。
罗列一般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是没有任・41・ 南都学坛 2002年第2期何意义的或者完全起相反的作用,因为在具体的历史情况下,一切事情都有它个别的情况。
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那末,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
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断的和随便挑选出来的,那末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也不如。
”[7](P2782279)在这里,列宁讲的“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实际上就是历史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要求,亦即讲,历史认识的本质特点在于实证分析,在于求真。
从历史学研究的目的看,历史认识是以叙述为其形式,以求真为其内容。
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历史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的。
历史的发展变化是一维的,稍纵即逝,逝不再来。
而且,历史学的研究对象不像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那样可以在实验室里复制、再造。
这样,历史学研究,首先要做的是要记录和保存历史,其次才是探讨历史解释历史。
这样就决定了历史认识是以叙述历史描述历史为其主要形式。
当然,在社会生活和学术发展中,叙述历史并不限于历史学,还有文学、哲学等等。
那么,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历史学与文学、哲学又有什么关系呢?众人皆知,历史学与文学、哲学同属于人文科学,这一点应是无有疑义的。
人们把历史认识的本质看作是与其它人文科学一样,都是“观念认识”,是“自我认识”,其因盖缘于此。
问题在于,既然同属于描述历史的科学,同属于人文科学,历史学与文学、哲学究竟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呢?具体到我们这里,就是历史认识与文学认识、哲学认识有哪些不同呢?显然,用同属于“观念性认识”或“自我认识”这样的话语是解释不了这个问题的。
在我们看来,人文科学中既有文学、历史学、哲学的分野,那么,文、史、哲相互间在认识上必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必有本质的不同。
这种本质的不同在于:史学是求真的,哲学是求善的,文学是求美的。
在学术实践中,历史学的求真,必然要以大量可靠的、原始的、第一手的资料为依据,剔除虚伪的、芜杂的材料,去寻求历史发展的真实轨迹;哲学的求善,必然要以人生的理想、伦理习惯、政治需求为目标,摒弃丑恶的、伪劣的东西,去规范社会人生的价值追求;文学的求美,必然要以发现、昭示、塑造奇异俊秀的形象为重任,揭露斥责丑陋的、肮脏的现象,去唤醒、激起人们的美好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