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

合集下载

法制的名词解释

法制的名词解释

法制的名词解释法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建立起来的法律体系,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保障人民权益。

本文将对法制进行名词解释,包括法制的定义、特点、作用等方面。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法制的名词解释》,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法制的名词解释》篇1一、定义法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建立起来的法律体系,包括法律、法规、司法、执法等各个方面。

法制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规范,其主要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保障人民权益。

二、特点1.法律的普遍性:法制中的法律是适用于整个国家或地区的普遍规范,不受个人、团体或地区的影响。

2.法律的平等性:法制中的法律适用于所有人,不分贵贱、不分民族、不分性别,平等对待。

3.法律的强制性:法制中的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任何人都不能违反法律。

4.法律的稳定性:法制中的法律是经过长期发展和实践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5.法律的适应性:法制中的法律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变化的情况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三、作用1.维护社会秩序:法制通过法律的规范作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安定。

2.保障人民权益:法制通过法律的保障作用,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尊严等各个方面。

3.促进社会发展:法制通过法律的引导作用,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进步。

4.提高法治水平:法制通过法律的规范和保障作用,提高国家的法治水平,推动国家走向法治化进程。

《法制的名词解释》篇2法制是一种社会规范,旨在通过法律和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它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包括法律制度、法律实施和法律监督等一系列活动和过程。

法制的基本原则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它强调法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崇高地位,要求公民普遍守法,国家机关依法行使权力,限制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的专横,确保公民的合法权利和自由。

在广义上,法制即法律制度,是指掌握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

法制教育小知识大全

法制教育小知识大全

法制教育小知识大全:
1.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指公民对法律的基本认知和遵守法律的意识。

法律意
识的培养可以从儿童时期开始,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教育。

2.宪法和法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规定了国家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和
公民的基本权利。

法律是宪法的具体实施规定,为社会行为提供了准则和规范。

3.公民权利和义务:公民享有一系列的权利,如人身权、财产权、言论自由等。

同时,公民也应承担一定的义务,如遵守法律、尊重他人权利等。

4.司法机关和法律程序:司法机关是负责审判案件和解决纠纷的机构,包括法
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等。

法律程序是指诉讼过程中的各项程序和规定,确保公正和合法的司法判决。

5.刑法和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行为和刑罚的法律,保护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

民法是规定民事关系和民事权益的法律,保护个人财产和合同自由等。

6.法治社会:法治社会是指以法律为基础,通过法律手段来治理社会和解决问
题的社会形态。

法治社会的特点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办事、保障公正和权益。

关于法制的名词解释

关于法制的名词解释

关于法制的名词解释法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法律以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利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制度体系。

它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法治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法制的基本概念法制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稳定和公正的重要保障。

它主要包括宪法、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组成。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法律则是根据宪法制定的具体规范,对国家机关和公民具有约束力。

法规是由政府制定的对特定事项作出的具体规定。

二、法制的作用法制的主要作用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利和社会公共利益。

它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规范,对社会行为进行限制和规范,防止和惩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同时,法制还通过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保障公民享有平等的机会和待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三、法制的原则法制的建设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法定性原则,即一切行政行为都必须依法进行,法律是行政行为的依据。

其次,平等保护原则,即法律必须平等对待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不得偏袒或歧视。

再次,追究责任原则,即对于法律违反行为必须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此外,还有开放透明原则、公正公平原则等。

四、法治社会的要素法治社会是法制建设的目标之一,它包括法律的尊重和遵守、法律的公正和廉洁以及法律的实施和保障等要素。

法治社会的建设需要政府、公民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大家共同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的良好氛围。

五、法制建设的挑战和对策在法制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法律法规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行政干预侵害公民权益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可以加强立法工作,健全法律体系,提高法律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同时,还要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素养,让法制观念深入人心。

总结:法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法律以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利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制度体系。

从法制到法治

从法制到法治

从法制到法治随着我国不断发展,法律在社会管理和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法制到法治,是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

本文将从法制、法治的定义、发展、实践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法制的定义与发展法制,是指规范社会行为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包括法规、法律程序、司法程序等。

简而言之,法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法令等所构成的制度。

中国法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近代。

近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主要是以传统习惯法、律吕、积习于民等为主,清政府时期设立了交涉法司和理藩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审理外事的司法机关。

民国时期,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法制改革,制定了许多重要的法律,如《民法通则》、《刑法》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法律体系逐渐完善,1964年制定了我国第一个中国宪法。

二、法治的定义与发展法治,两个字简单清晰,其中“法”指的是国家制定的法律体系;“治”则指对人、事、物的管理。

即:以法律作为国家管理社会的基础依据,所有权利及义务都受法律制约,法律具有最高效力。

可以说,法治是法制的高级形态。

法治的实现需要社会各领域的努力。

国家法律是法治的核心,法律实施的各等级机关、执法人员的能力、素质、机构、力度,是法治的重要保障。

此外,公民素质和法律意识的提升,司法公正和独立性的保障,也是实现法治的关键。

三、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逐步推进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力图建立更加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法治社会。

一方面,新时期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先后出台了《减刑假释条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现代法律体系,并表明了中国不断向法治方向发展的决心与努力。

另一方面,中国的司法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加快了向法治进程的推进。

司法改革包括审判体系改革、人权保障机制建设、尺度保障、律师制度、法官制度、公安法制化建设等。

改革后,裁判权、执行权的独立性得到初步保障,各级法院司法实践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不断推进法律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司法公正和权威,推动了我国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

法治的含义

法治的含义

法治的含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第四个价值取向,是法治。

(一)“法治”与“法制”当我们谈起“法治”的时候,常常会将它与“法制”混淆:法制,是一种法律化的制度,而法治,是一种依法治国的观念;法制,是社会秩序的管控法则,而法治,是全体公民的内心准则;法制,是靠法令的硬性规定来实行他律,而法治,是靠民众的思想意识来实现自律;法制,通过制度规范行为,强制遵守法规,是治国的手段,而法治,实现全民意识统一,自觉依法行事,是治国的目标。

“法制”社会的他律方法,是确保人依法行事的必要手段,而“法治”观念和自律精神的真正建立,才使人从受制度支配走向了自觉依照观念行事,才使人从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由王国,这才是一个社会经由“法制”的治理方式走向了“法治”的理想状态。

所以,我们的社会,既需要制度的强大保障,更期待观念的深入人心。

当“法治”成为举国上下高度统一的行为认同,人们便可以自觉遵循内心准则的感召、接受自我的约束,而不是寻求外部规则的漏洞、挑战法规的底线。

中国很早就有了“法”的意识,认识到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管子》中说:“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法,是社会中所有行为的准则规范。

而《韩非子》说:“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乱。

”一个家庭若有恒常的产业,即使遭遇饥荒也不挨饿,一个国家若有恒定的法律,即使遇到危难也不会混乱。

法,是规范社会的法尺、是稳固事态的准绳,这就是古人对法治的重要认识。

但是,并非认识就能落实成行为,并非规则就能维护住秩序。

比如《史记》中记载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古时烽火的点燃,是涉及到军事战争和国家安全的重大事项,具有严格的制度规范。

在周代,镐京附近修有二十多座烽火台,每当京城告急、天子有难,烽火便一座接一座地点燃,四周诸侯看到这狼烟四起,便知军事紧急、家国垂危,纷纷带兵前来、勤王靖难。

但周天子与诸侯王之间这严肃的契约,却被周幽王当做博美人一笑的游戏。

法制与法治

法制与法治

法治与法制的区别法治,是指一个法律信念,在某一社会中,法律具有凌驾一切的地位。

所谓“凌驾一切”,指的是不单只任何人都必需遵守、甚至是管治机构的包括制订者和执行者本身亦需要,而法律本身亦被赋与一个非常崇高的地位,不能被轻慢。

政府(特别是行政机关)的行为必须是法律许可的,而这些法律本身是经过某一特定程序产生的。

即,法律是社会最高的规则,没有任何人或机构可以凌驾法律。

法治与法制的概念、联系和区别法制,又称为以法而治,即法律是政府管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

法制和法治不是同一个概念。

与法治相比,法制侧重在法律的使用上,是法律工具主义。

但如果仅就法律的目的而言,法治的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寻求公正的平台和框架,但法制的实质仍然不能摆脱政权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信念。

法治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法制上。

法制是指当权者按照法律治理国家,但这些法律不一定是由普通公民组成的立法部门制订的。

法治下,行政部门的职责只是执行该等法律,并且受该等法律拘束。

因此法治和法制最大的区别,并不在于法律是否拘束人民,而是在于行政、立法、司法这些政府权力是否也和人民一样,受到法律的拘束和控制。

法治的内涵,与其说是要求所有人民守法,毋宁更侧重于法律对政府权权的控制和拘束,否则法治即与法制难以区分。

对于社会上常见的违法或脱序现象,尤其是以激烈、游走于法律边缘的手段向政府争取权利的行为,某些政府官员常常会呼吁和要求人民“守法”以尊重“法治”,这其实是将法治的意义误解和窄化为法制。

只有法制而没有法治的结果可能会出现政府用法律的形式压制民众。

法治与法制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在于,实行法治需要有完备的法律制度。

区别在于:(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律制度是相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制度来说的,法制相对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

法制内涵是指法律及相关制度。

而法治从来都是相对于人治来说的,没有人治就无所谓法治,相反亦然。

法治则相对于人治,法治内涵则相对于人治的治国理论、原则和方法。

法制与法治

法制与法治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不容混淆。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

4、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而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

二者的联系在于: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法治与人治的区别:①两者基础不同。

人治建立在个人专断与独裁基础上,而法治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

②两者特点不同。

人治呈现出随意性、多变性的弊端,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而法治具有统一性、稳定性、权威性的特点,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能有效地制裁违法行为,保证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发展。

③二者体现的原则不同。

人治体现不平等的原则,而法治体现平等的原则。

法治与法制的区别主要表现在:(l)内涵的差异。

法治表达的是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序和过程,包括法律的至上权威,法律的公正性、普遍性、公开性等基本要求,以及法律制约公共权力与保障人权等基本原则;法制只是“法律和制度”的简称。

(2)价值取向的差异。

法治强调人民主权(民主精神)、法律平等、权力制约和人权保障;法制则不预设价值取向。

(3)在与人治的关系上,法治明确地与人治相对立,有人治无法治,而法制可以与人治共存,可以有“人治下的法制”。

法制教育问答

法制教育问答

法制教育问答1.什么是法律?答:法律是指由国家机构定制的规范社会行为的规则和标准。

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自由和安全。

法律与道德有所不同,道德是个人从心底出发的自愿遵守,并没有强制力。

答:法制是指一个国家有着完整、稳健而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法治基础,所有人都必须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行事,且政府、司法机关、个人都不能违背法律的原则。

法制是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稳定与安全的基础。

答:法治是基于法律制度让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得到秩序化和规范化的现象。

它的核心在于政府和公民都必须受到法律的限制,即法律至上,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答:尊重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权利的基础,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之一。

法律给予人们自由、安全和公正的保障,如果不尊重法律,社会秩序会混乱、人民的权益会受到侵害、社会经济失去稳定等,从而影响全社会的生活质量。

答:宪法是一个国家最高的法律。

它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政府的职责和权力范围等。

它不仅为国家和政治制度开展提供了指导和保证,而且也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6.如何对待违法行为?答:任何违法行为都应被看作是对法律和社会秩序的不尊重,应该受到处罚和严厉的制裁。

而这样的惩罚是通过法律系统和司法程序,以保障社会公正与平等的原则。

若个人或单位与违法行为有关,则应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

7.国家为什么要建立法律制度?答:建立法律制度是为了保障公众的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进步。

法律规则适用于每一个人,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做出公正的裁决。

法律制度还能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得社会可以稳定、有序地发展。

8.为什么要进行法制教育?答:法制教育培养了公民的法制观念、知识和素质,使公众更加尊重法律、理解法律、自觉遵守法律,以及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通过法制教育,可以提高个人法律素质,增强国家法制基础和社会法制理念。

答:法律人是当代世界积极参与法律事务的群体,包括法官、律师、检察官及其他法律职业人员。

法制与法治

法制与法治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不容混淆。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

4、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而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

二者的联系在于: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宪政的含义:宪政是指以宪法为依据,以控制权力为手段,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过程和政治形态。

宪政是宪法学理论中的基本概念,也是重要概念。

中国宪法学者对宪政的认识趋向于同一,一般认为宪政具备以下基本要素:第一,宪政一词源于西方,其基本价值目标是通过限制政府权力以保证公民的权利;第二,宪政过程即具有普适价值,又有特殊性,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宪政模式;第三,宪政与民主、法治以及人权有内在的的逻辑联系。

宪政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存在和发展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等条件为基础。

宪政是法治发展的最高形式,是法律化的政治秩序,宪政是控制政府权力的观念和制度,实行宪政是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志。

宪政与宪法的关系:宪法与宪政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宪法与宪政互为基础和前提,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法制宣传标语口号

法制宣传标语口号

法制宣传标语口号
1.法治兴国,依法治国。

2.法律前无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守法有责,违法必究。

4.法律是公平的保护伞,让我们都平等享受。

5.诚信立身,法治安心。

6.公平正义,守护幸福。

7.守法护家,远离犯罪。

8.尊法守法,传播正能量。

9.法律是信仰,无法无天。

10.从我做起,守住法治底线。

11.法治引领,社会稳定。

12.安全有序靠法治,禁止让群众受苦。

13.以法律之力,构建和谐社会。

14.对法律,敬而远之,令无所逞。

15.以法为师,守法守德,共创美好未来。

16.公平正义,法治常在。

17.打击犯罪,法律是利器。

18.理智行走,廉洁无私,法治为盾。

19.法治为魂,规范行为。

20.法治社会,幸福人生。

这些标语口号简明扼要地表达了法制宣传的核心理念,倡导人们注重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同时,这些标语口号提醒人们依法办事、树立法治观念,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公平、和谐、稳定的社会。

我国使用过“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请说说“法制”和“法治”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我国使用过“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请说说“法制”和“法治”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我国使用过“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

请说说“法制”
和“法治”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在我国,"法制"和"法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有以下区别:
1.语义含义上的区别:"法制"是指国家建立和运行法律制度
的整体体系,包括法律的制定、修订、执行和实施机制等。

它着重强调法律的存在和法律制度的完备性。

而"法治"则
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权威性和公正性,以及法律对社会
治理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2.思维方式上的区别:"法制"更侧重于技术和形式层面,强
调法律的层级体系、完备性和合法性,注重法律的条文和
组织结构。

而"法治"更注重法律的精神和价值观,强调法
律的公正、尊严和权威,以及法律对社会关系、权力行使、权益保护等方面的规范和引导。

3.理念上的区别:"法治"是一种社会治理理念和价值观,它
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公正和权力制约,注重法律在社
会中的权威地位和约束作用。

而"法制"则更着重于法律制
度的建构和运行,注重法律的完备性和合法性,并强调法
律对社会组织和行为的规范。

总的来说,"法制"和"法治"是两个相关但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法制"强调法律的存在和体系的建立,而"法治"则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公正性和对社会治理的引导作用,是一种社会治理的理念和目标。

两者在加强法律意识、推进法治建设和完善法律体
系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法制教育内容法律教育的主要内容

法制教育内容法律教育的主要内容

法制教育内容法律教育的主要内容法制教育是提高公民法律素养,维护社会法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法制教育内容。

一、法律知识教育
法律知识教育是法制教育的基础,包括法律原则、法律制度、法律规章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公民可以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从而更好地遵守法律。

二、法治观念教育
法治观念教育是法制教育的核心,包括对法治原则、法治理念、法治精神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培养法治观念,公民可以树立起尊重法律、信任法律的意识,自觉遵守法律,积极维护法治秩序。

三、法律意识教育
法律意识教育是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对法律意识、法律情感、法律信仰等方面的培养。

通过提高法律意识,公民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法律实践能力培养
法律实践能力培养是法制教育的关键环节,包括公民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培养法律实践能力,公民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可以积极参与到法治建设中来。

五、法制宣传教育
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公民法制意识的重要途径,包括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通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公民了解法律、认识法律、遵守法律,从而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总之,法制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公民法律素养的必要途径。

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我们应该不断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为建设更加公正、和谐、稳定的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法制和法治的关系

法制和法治的关系

法制和法治的关系
法制和法治的联系:
1、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2、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制度,法治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法制之上。

3、法制与法治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法制和法治区别:
1、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不同。

法治强调的是法的统治,奉行法律至上,主张一切权力都要受到法律的制约。

但法制不必然包含这样的含义。

2、产生和存在的时代不同。

现代法治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资本主义时代才产生并建立的。

而法制是从法律出现以来就产生的。

3、二者与民主、自由和人权等价值观念的关系不同。

法治都是与一定民主、自由和人权价值观念相联系。

但法制与这些价值都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既可以为这些价值服务,也可以为反对这些价值的制度服务。

关于法制安全知识

关于法制安全知识

关于法制安全知识
关于法制安全知识有哪些
法制安全知识包括以下内容:
1.交通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等。

2.消防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火灾事故调查规定》等。

3.刑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

4.劳动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

5.环境保护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

6.网络安全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

7.知识产权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等。

8.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

9.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等。

10.行政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

11.司法解释:包括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发布的司法解释文件。

12.地方性法规:包括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等地方性法规文件。

13.国际公约:包括国际社会制定的有关国际公约,如《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等。

14.外国法律法规:包括外国法律、法规文件。

以上内容仅作为参考,实际法律法规以最新版为准。

*为本网站原创作品,不得擅自转载!。

法制与法治

法制与法治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不容混淆。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法治是法律统治
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
善和改造。

2、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产生和发
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
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

4、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
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而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
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

二者的联系在于: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
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法制的名词解释

法制的名词解释

法制的名词解释介绍法制是指国家或社会为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制定和实施的一套法律法规和相关机制的总称。

它是一个国家治理的基本要素,也是现代社会运行的基础。

法制的建设对于保障公民权益、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法制的特征1. 规范性法制的核心是法定原则,即一切行政、司法和社会行为都必须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

法定原则要求规范行为必须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擅自修改或违反法律。

2. 公正性法制要求法律公正,即法律要普遍适用于所有公民,不论其身份、地位或财富。

公正的法律保证了公平的社会秩序和正义的实现。

3. 权威性法制的基础是法律的权威性。

法律的权威性来源于国家的权力和公民的信仰。

法律必须经过合法的立法程序,由国家机关发布,具有约束力和强制执行力。

4. 可操作性法制要求法律可操作,即法律内容明确、规则清晰、操作简便。

法律应该具备明确的目标和预期效果,同时提供相应的实施方法和措施。

5. 追求效果法制的关键在于实施。

法律只有在实施过程中才能体现其效果。

法制要求执法机关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执法力量和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实施效果。

法制的价值和作用1. 维护社会秩序法制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2. 保障公民权益法制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法律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并为其提供了维权的渠道和途径。

法制确保了公民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尊严。

3. 促进经济发展法制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法律的健全和稳定为经济活动提供了法律保护和规范。

法制可以减少经济纠纷,促进投资和创业活动,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4. 公平正义的实现法制追求公正正义。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能够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5. 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法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力。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能够引导社会行为的规范和改进,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和道德提升。

关于法制的名词解释

关于法制的名词解释

关于法制的名词解释法制的意思是什么呢?怎么用法制来造句?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法制的意思,欣赏和精选造句,供大家阅览!法制的意思法制,又称为“依法而治”和“以法治国”,是一种对法律存在目的的认识和信念,狭义的法制认为法制即法律制度1、法制指法律和制度。

2、指动态意义上的法制,即指立法、执法、守法和对法律实施的监督,也包括法律宣传教育在内。

3、指“依法办事”的原则。

1. 法令制度:《管子·法禁》:“法制不议,则民不相私。

” 汉贾谊《新书·制不定》:“仁义恩厚,此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此人主之斤斧也。

” 清何琇《樵香小记·钧金束矢》:“夫圣王之世,法制修明,豪强纵暴,有举其官者矣,安用讼哉?”2. 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和根据这些法律制度建立的社会秩序。

法制在不同性质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

严复《原强》:“自其官工兵商法制之明备而观之,则人知其职,不督而办,事至纤悉,莫不备举。

”巴金《作家要有勇气,文艺要有法制》:“这就说明发扬民主要讲两方面,一方面要讲勇气,一方面还要有健全的法制来保障。

”宋范仲淹《奏陕西河北攻守等策》:“须差近臣,往彼密为经略,方可预定法制,临时不至差失。

”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旧曲韵杂,出入无常者,因其法制未备,原无成格可守,不足怪也。

”3、中药学术语。

即如法炮制。

指按中药传统炮制法(相沿成习,为药业共同遵守的方法)加工中药材。

一般加有其他辅料。

如法半夏、法制豆豉等。

法制造句欣赏(1)《法制日报》上接二连三地刊登了全国各地扫黄打非的成果。

(2)由于不注意法制教育,一些无知少年走上了犯罪道路。

(3)我们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4)健全和完善法制建设势在必行。

(5)我们要利用法制手段,荡涤一切污泥浊水,建设繁荣昌盛的现代化国家。

(6)学校对广大青少年不断进行法制教育。

(7)谢里夫派成为强力支持恢复司法制度的中流砥柱。

法制名词解释

法制名词解释

法制名词解释法制是指“一切行为和社会关系都由法律进行规范和约束”的一种社会制度和文化特征。

它以法律为基础,通过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适用,实现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约束,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系统和体系。

首先,法制是一种制度。

它包括了立法、执法、司法三个方面。

立法是通过国家机关制定法律,为社会行为提供准则和规则。

执法是国家机关按照法律的规定对违法行为进行制止和处罚。

司法是指对犯罪行为进行审判和执行判决。

三者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制体系。

其次,法制是一种文化特征。

法律作为社会行为规范的代表,体现了一定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习俗。

法制文化是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的文化传统,它培养了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使人们知道如何依法行事,维护自己的权益,并以法律为准则思考和解决问题。

法制对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法制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能够限制个人的行为,预防和处理各类纠纷和犯罪行为,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法律的公正和严格执行也能增强人民对法律的信任和遵守,减少人为犯罪的发生。

此外,法制对于维护公平正义、保障人权也具有重要作用。

法律的权威性和规范性使得权力的行使受到制约和监督。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们可以依据法律规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实现公平正义。

法制的建立还能保障人们的人权,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和尊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最后,法制对于改善社会环境和推进社会进步也具有积极影响。

通过法律的规范和约束,可以规范经济行为,防止经济秩序的混乱和不公;可以保护环境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为创造繁荣和富裕的社会奠定基础。

总之,法制是以法律为基础,通过立法、执法和司法三个方面的配合,实现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约束的一种制度和文化特征。

它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保障人权以及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法制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法制的意义

法制的意义

法制的意义
法制指的是一个国家通过宪法、法律等手段,来规范公民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体制。

法制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非常重要。

首先,法制是实现公正、平等的必要条件。

法律不分贵贱、大小,任何人都必须遵守,受到法律保护;法律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保护了公民的利益,维护了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其次,法制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法律是社会规范的基础,任何犯罪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惩罚,从而减少社会犯罪率。

同时,法律也通过保护合法权益、维护公正、惩罚违法行为,增强了社会信仰和正义力量。

最后,法制还能促进国家发展。

法制的完善能够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为创新提供法律保障,促进企业的繁荣和以法治为基础的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法制对国家、社会、公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公正平等、保护公民权益的保证,更是一个发展良善的社会的重要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制史一.总结西周的法律制度(包括法制指导思想、立法概况、刑事法律制度、民事法律制度)(一) 法制指导思想1.以德配天2.明德慎罚3.刑罚世轻世重4.西周法制指导思想的影响:它不仅对西周各种具体法律制度及其宏观法制特色的形成与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政治和法律理论中,被后世奉为法律制度的原则和标本,对于后世封建帝王的立法用刑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 立法概况1.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誓;诰;命;不公开的刑书;以礼为具体表现形式的周族习惯法2.礼:周礼是西周时期的法律规范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礼”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和言行规范的总称。

礼起源于夏朝,到西周时期已发展为法律形式,到春秋、战国时期又失去了其规范社会的作用。

礼分为抽象的精神原则和具体的礼仪形式两个方面。

其中,抽象的精神原则又分为亲亲和尊尊两个方面。

亲亲是维护封建家族秩序的,而尊尊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

亲亲和尊尊下面又形成了“忠孝节义”等具体的精神规范。

具体的礼仪形式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个方面。

周礼已经具有法的性质和作用,完全具有法的三大特征: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强制性。

周礼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起着广泛的调整作用。

3.吕刑(甫刑):记载了穆王命周王朝司寇吕侯进行法律改革的大致情况。

《尚书》中“吕刑”不是成文法,而是对这次法制改革的一次记录。

4.九刑:一是指周朝的刑书;二是指周朝的刑罚。

5.遗训、殷彝:遗训是指先王留下的遗制。

殷彝是指商朝习惯法。

(三) 刑事法律制度1.罪名(1)政治性犯罪:违抗王命罪;贼(破坏礼法);芷(隐匿贼);(2)破坏社会秩序、侵犯人身、财产罪:冠攘奸尻罪(聚众抢劫罪);盗(窃取财物);奸(盗用国家宝器)(3)渎职罪:惟官(畏权势)、惟反(徇私枉法)、惟内(为亲属徇私枉法)、惟货(贪赃枉法)、惟来(受人请托枉法——斡旋受贿罪)2.刑罚(1)五刑:墨、劓、非、宫、大辟。

肇始于夏朝,发达于商、周,影响及于三国两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之久。

(2)其他刑罚:圜土之制——相当于后世的有期徒刑;嘉石之制——相当于后世的拘役;赊刑——始于夏朝。

3.刑罚适用原则(1)老幼减免刑罚原则:三赦——老、幼、蠢(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三宥——过失、不知、遗忘;过失——生;故意——非生;惯犯——惟终;偶犯——非终。

(3)罪疑从轻、罪疑从重原则(4)宽严适中原则4.礼刑关系(1)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当时完整的法律体系。

其中,礼是一种积极的规范,而刑则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二者相辅相成。

(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此一法律原则始于西周。

礼不下庶人是指庶人不可能按贵族的的礼仪行事。

而“刑不上大夫”则指大夫以上贵族犯罪,可以获得某些宽宥,在适用刑罚时享有某些特权。

但并不是说士大夫就可以不受刑罚制裁。

(四) 民事法律制度1.所有权与契约:西周时有专门的官职管理契约事宜,称“司约”,并设有“质人”作为具体的市场管理人员。

质剂:适用于买卖关系的契约形式;傅别:借贷关系的契约形式。

2.婚姻:三大原则——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多言、盗窃;“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3.宗法继承:嫡长子继承制。

(商朝前期: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商朝后期:嫡长子继承制牢牢确立。

)(五) 司法制度二.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及成文法运动。

(一)春秋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君臣上下贵贱皆以法;事断于法;法布于众;民征于书。

(二)春秋时期的成文法运动及其历史意义:1.郑国“铸刑书”:公元前536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运动。

2.邓析“竹刑”:公元前530年,私人作品,后来成为官方法律。

3.晋国“铸刑鼎”:公元前513年,范宣子。

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运动。

4.其他:宋国的“刑器”;楚国的“仆区之法”、“茆门之法”。

5.春秋时期的公布成文法运动的历史意义:(1)公布成文法运动是对传统的的法律观念、传统的法律制度以及传统社会秩序的一种否定。

(2)在客观上为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3)标志着法律观念和法律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4)为战国时期及战国以后封建法律的发展与完善积累了经验。

(三)战国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1.以法治国2.刑无等级3.行刑重轻4.法布于众(四)战国时期的主要立法运动:1.法经(1)主要内容: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

作者李悝。

篇目结构共有六篇——1)《盗法》、《贼法》——关于惩罚危害国家安全、危害他人及侵犯财产的法律规定。

2)《网法》也称《囚法》,是关于囚禁和审判罪犯的法律规定;〈捕法〉是关于追捕盗、贼及其他犯罪者的法律规定。

〈网法〉和〈囚法〉多是关于诉讼法的范围。

3)《杂法》:规定了六禁。

4)《具法》: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原则的规定,相当于现代法典的总则部分。

整篇法典贯穿了轻罪重判的法家思想。

(2)历史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在中国封建立法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A.〈法经〉是战国时期政治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战国时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

B.〈法经〉的体例和内容,为后世封建成文法典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体例上看,〈法经〉六篇为秦汉所直接继承,成为秦律、汉律的主要篇目,魏、晋以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名例〉为统率,以各篇为分则的完善的法典体例。

在内容上看,〈法经〉中“盗”、“贼”、“囚”、“捕”、“杂”、“具”各篇的主要内容大都为后世封建法典所继承和发展。

2.商鞅变法(1)主要内容1)改法为律,扩充法律内容。

(夏商周称法律称为“刑”;春秋前中期称为:“刑”或“刑书”;春秋中后期对法律规范的总称为“法”)2)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富国强兵的措施。

3)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的特权。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实行按军工授爵;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4)全国贯彻法家的“以法治国”、和“明法重轻”等主张。

a. 重视法律的制定和学习、宣传、推广。

b. “轻罪重刑”,用严酷的刑罚来扫清扫除一切改革的阻力障碍。

c. 不赦不宥。

d. 鼓励告奸。

e. 实行连坐。

有军事连坐、职务连坐、家庭连坐。

(2)历史意义:是一次极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深度和广度都超过这一时期其他诸侯国的改革。

给秦国守旧势力以沉重打击,而且为秦国经济、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秦国的法制也在变法过程中得以迅速发展与完善。

三.总结秦朝法律制度的特别之处。

四.总结汉朝的法律制度(包括法制指导思想、立法概况、刑事法律制度、民事法律制度、司法制度)(一) 法制指导思想1.“与民休息”、“宽省刑法”2.“礼法并用”、“德主刑辅”(二) 立法概况1.基本的法律形式:(1)律:汉代基本的法律形式。

包括具有以刑事法律规范为主的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成文法典。

(2)令:皇帝所发布的诏令,内容广泛,法律效力最高。

是汉朝一种主要的法律形式。

(3)科:是律以外关于规定犯罪与刑罚的一种单行禁条,也称“事条”、“科条”(4)比:又称“决事比”,是指在律无正条规定时,比照最近的律令条文,或同类典型案例处断。

比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故被广泛应用。

2.“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3.“汉律六十篇”:(1)《九章律》:丞相萧何参照秦律制定,在秦律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律》、《兴律》、《厩律》三篇。

(2)〈傍章律〉:叔孙通在高祖和晦帝年间制定,主要关于礼仪方面的内容。

(3)〈越宫律〉:武帝时张汤制定,主要关于宫廷警卫方面的内容。

(4)〈朝律〉:武帝时赵禹制定。

又名〈朝贺律〉。

关于朝贺制度方面的内容。

(三) 刑事法律制度1.罪名:左官罪——官吏违反法令私自到诸侯国任职。

以《左官律》论处。

诸侯官的罪名:“阿党附益”罪、出界罪、寸金罪。

2.刑罚:死刑、徒刑、笞刑、禁锢、赊刑汉文帝废除肉刑和汉景帝减少笞刑数目的刑制改革。

3.刑罚适用原则(法律的儒家化)(1)上请原则:官贵犯罪后,可以通过请示皇帝给予某些优待。

(2)恤刑原则:矜老恤幼。

(3)亲亲得相首匿原则:亲属之间可以相互首谋隐匿犯罪行为。

源于孔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儒家思想。

亲属中的卑幼隐匿尊长的犯罪行为,不负刑事责任;而尊长隐匿卑幼的犯罪行为,一般不负刑事责任,死刑案件则上请廷尉决定。

这个原则一直为后世各王朝所沿用。

(四) 民事法律制度1.婚姻家庭与继承:王位、爵位实行嫡长子负责制;财产继承实行诸子平分制度。

2.经济法律制度:汉朝在城市中设“市”,设有“市令”管理“市”(五) 司法制度1.司法机构:(1)中央司法机构:汉承秦制。

廷尉是中央司法长官,审理全国案件。

御史大夫(西汉)(东汉为御史中丞)与监察御史,是监察官吏,对全国进行法律监督。

“杂治”:发生重大案件时,由丞相、御史大夫、廷尉等共同审理。

西汉武帝以后,在京师设立司隶校尉,负责与中央机关有关的滞狱、淹狱、冤狱以及司法官执法犯法的行为。

(2)地方司法机构:郡守下设“决曹掾”,协助郡守审理具体案件。

汉朝地方司法机构拥有死刑案件的审判权。

2.诉讼制度:(1)起诉:汉朝起诉形式分为“告诉”(当事人或其亲属直接官府控告)和“举劾”(官吏代表国家控告犯罪)(2)审判:汉朝审讯被告,称为“鞠狱”。

向被告宣读判决,称为“读鞠”,被告若不服,可以“乞鞠”。

“乞鞠”的除斥期为三个月。

3.春秋决狱:(1)是指以《春秋》的微言大义作为司法审判的根据,特别是作为决断疑难案件的重要依据。

它为汉代统治者提倡。

(2)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法律儒家化的必然产物。

(3)其最重要的原则是“论心定罪”,即以犯罪者的主观动机是否符合儒家“忠、孝”的精神定罪,若符合,即使行为构成社会危害,也可以减免刑罚。

反之,犯罪人主观动机若严重违反儒家“忠、孝”之精神,即使没有社会危害后果的,也要认定为犯罪,并予以严惩。

(4)即所谓“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

”(分析古文)五.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中的值得掌握的知识。

1.法制指导思想:引礼入律的深化中,突出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正统法律思想,又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规律。

2.立法概况:(1)。

《魏律》:又名《曹魏律》——就〈法经〉中的“具律”改为刑名,置于律首。

将“八议”制度正式列入法典。

(2)〈晋律〉与张、杜注律。

〈晋律〉又名泰始律,增加了法例律。

同时,律学家张斐、杜预为律作注,与律具有同等效力,称为“张杜律”。

(3)〈北魏律〉孝文帝年间,律学博士常景等人撰成〈北魏律〉。

(4)〈北齐律〉武成帝河清年间由封述等人制定了〈北齐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