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1人心没有善恶之分,当你的心处于无善无恶之中,就是力量最强大的时候。
就像我在工作中,会接触很多孩子,每个人的本能反应都会喜欢特别明智聪明的孩子,但有时我真的想被特别麻烦的孩子生气,我想不到制服她的方法,无助容易让自己心烦,心特别易怒,但我不能发脾气,心不动,随机,我的良心告诉我,我可以解决问题,只要从孩子的角度思考,只要满足自己内心小世界的需求,就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孩子们需要教育。
他们不仅要用爱来教育她,还要在情感上理性地与她们相处。
王阳明提出,万物融为一体,无非是希望每个人都能用良心去爱人、爱世界、爱世界。
孩子们需要教育。
他们不仅要用爱来教育她,还要在情感上理性地与她们相处。
王阳明提出,万物融为一体,无非是希望每个人都能用良心去爱人、爱世界、爱世界。
仁者爱人,更何况孩子的天性是纯真的。
为什么不多爱他们呢?在合适的时间做良心认为是最好的事情,就足够了,改变不住,刚柔相易。
王阳明认为,只有适当地表现出七种感觉,才能让你的心更强壮,因此不被诱惑。
七种感觉是雷区,只有通常消除雷区,当火不会爆炸时。
这样做,也恢复了活泼的心的本体。
程颐说:“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你会有悲观和乐观的态度。
良心的引导会告诉你,悲观的想法是错误的。
面对困难,你会发现原来的'困难根本微不足道。
你只需要有勇气在那一刻做出正确的选择。
解决困难的关键点还在你心里,只是看你是否要求。
只要你要求,你的心就能满足你所有的要求。
你知道良心的力量,你的良心会“网格的“意义”,也就是“积极”这个坏主意,培养自己的“心”,心有良心,一切都知道,关心它的“真诚”。
如果有人嘲笑你,冷静下来,不要生气,这只是一个坚强的机会,锻炼他们的心,像这样高尚和骄傲的人,我们不蜂拥而至。
正如书中所说,所谓的“自信”并不是被动地相信自己“问心无愧”,而是把挫折和磨难当作积极的东西,把它当作磨练人和磨练人的东西。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1看了《知行合一王阳明》,方知“知行合一”的内涵,首先先了解王阳明,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
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司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
知行合一并非是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水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
凭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
凭借知行合一的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我们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知行合一》优秀读后感
《知行合一》优秀读后感《知行合一》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知行合一》优秀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知行合一》优秀读后感篇1刚开始拿到《知行合一》这本书时,我还在担心这种传记读起来会非常乏味,后来发现这本书运用浅显、有趣的语言讲述了王阳明辉煌传奇的一生,我渐渐入迷。
《知行合一》是一本很励志的书,当你事业和生活跌落低谷时,读读王阳明的故事你就会不再感叹不公;《知行合一》就是一枚指南针,当你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时候,看看《知行合一》,你会找到心灵上的支撑。
此书吸引我的首先是描写王阳明传奇一身的故事。
无论学术还是事功,王阳明都已成为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王阳明虽然是一介文官,却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平息江西匪患、平定宁王叛乱……王先生都是在朝廷无计可施的时候,用了极少的兵力在极短时间内平定内战。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王阳明立了这样的奇功,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奖赏和加封。
对于这样不公的际遇,他从未抱怨一句,更没有因此消沉。
这正是心学的力量,是王阳明的大德:只坚持自己心中认为对的事情,其他的与我无关。
读了《知行合一》,便懂了王阳明神奇莫测的智慧,来源于他的心学思想和躬行践履的功夫,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一生多次大起大落,尝过牢狱之灾,也体验过权力之巅。
这一切铸就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精髓,他的心学思想被誉为是王侯将相的必读经典。
王先生在被放逐到龙场驿时,那里荒僻虫蛇众多、瘴气横行,他在这样艰苦流放时期沉静苦思后,悟出了“人要做自己主人”的道理,人是没有能力改变外部环境的,只能适应环境。
这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不经风雨,就不能见彩虹。
我第一次对心学有了认知:“心即理”。
他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倾听内心,树立起强大的主体意识。
王阳明融三家之长,却归宗于儒家,提出振聋发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强调内圣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我们应该向阳明先生靠近学习,哪怕只是翻一翻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也会让我们受益不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一用几天的时间读完了度阴山先生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收获颇丰,对王阳明的生平经历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心学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当然,要收获更多,是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实践,按王阳明的说法,要做到知行合一,要做到致良知。
先梳理下王阳明先生的人生经历。
王阳明出生在贵族家庭,浙江余姚人,是王羲之的后代,父亲王华是状元,家族基因无疑是了不起的。
少年时王阳明表现出聪明过人的神童特质,还有他拥有心无旁骛的专注精神,以及遇到困难挫折坚决不抛弃不放弃的顽强勇气,他很小就立志要做圣人,这样的发愿让所有人惊讶,被人取笑、不理解也好,遇到各种外在的内在的挫折也罢,他始终坚持,终成一代大师,是伟大心学的缔造者,既是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又是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集大成于一身,在有明一代,受到万人顶礼膜拜,敬仰爱戴。
他的人生经历可分成几段来看。
20岁之前,是他知识的积累准备阶段,是见山是山的阶段,在这个时间段,他兴趣广泛,对儒家学说、军事、骑射、书法、棋类、甚至道家养生等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且有很深的造诣。
这个阶段值得提起的几件事,一个是他说话说得晚,4-5岁还不会讲话,直到有个道士建议改个名字王守仁后,才开口讲话;二是他十七岁结婚婚礼当天,他竟然外出与一个道士聊天忘了时间错过了迎娶新娘。
21岁至34岁,是他心学创建的阶段,是否定之否定阶段,是见山不是山的阶段,21岁,他通过乡试中了举人,对朱熹格物致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竟然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不睡觉,终于病倒,甚至产生了幻觉,通过这次经历,他对朱熹的理学产生了疑问,对心学有了初步的思考。
28岁,通过会试,进入中央部门当了个小官,接下来几年,他又对佛学、道家学说的一些理论进行了思考,终认为这二者非真正的道,有个传播非常广的故事,一个得道高僧坐禅3年了,王阳明问他是否想念母亲,和尚从入定中回神,满脸泪回家去了。
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
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参考!!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篇一:一开始被作者对王阳明的描述抓住了眼球。
洞房花烛夜与和尚彻夜长谈忘归。
看过虚云法师的故事,对此也不足为奇。
另我称道的是:短短几天时间书法炉火纯青,一代大儒竟然布兵排阵叛乱剿匪。
学习能力如此彪悍,莫非真的有一种普适的方法让人能迅速格物,对天下事了然于胸?什么是知行合一,何以有这么大的魔力?带着这种好奇,继续往下翻,捕获珍珠点点。
王阳明年轻时坚信自己能成为伟人,成王成圣。
尽管为他状元父亲和老师所不屑。
看了本书觉得:志向的远大与否是造成人和人之间差距最根本的因素。
志向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观,生命观。
和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伟略的王阳明比起来,这个时代的我们,视野、精力局限于自身的享受,物质财富的积累,着实渺小卑微。
王阳明逆圣意忠谏直言被下令流放贵州夷荒恐怖之地,途中又奸宦刘瑾追杀,有幸逃脱后,得和尚指点:勇敢面对,继续前行,否则将引祸家门。
他回家向父告平安,毅然决然踏上贵州的路途,在海上遭遇了风暴。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何等的气度!何等的光风霁月!什么艰难险阻,不过浮云转瞬即逝,何以惧?胸中无事,磊落光明,何以碍?作为王阳明的拥趸,毛泽东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气度也源于此吧!在王阳明不知所措的时候,他有一个办法,如果是圣人碰到的同样的情况,圣人会做什么样的打算?稍微思忖一下,我就发现这个方法能解决我平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例如,如何与领导相处、如何正确的消费?想到平时那些自找的忧,忍不住笑了笑。
这一刻,我觉得和几百年前的王阳明得到了一丝连接,电光火石般真切的连接,那是一种透过文字跨越几百年的精神上的相通。
想到了佛陀和迦叶的拈花微笑。
物质的欲望,情感的欲望,情感的欲望似乎更高级,也更难以摆脱,所以真正出家的人实在少。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引言概述:王阳明是明代思想家、政治家,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这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读完王阳明的相关著作后,我深感受益匪浅,下面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我的心得体会。
一、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1.1 知识的积累与实践的应用王阳明强调,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应用。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
1.2 理论的指导与实践的检验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实践是理论的检验。
我们在实践中要时刻关注理论的指导,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1.3 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法王阳明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方法,强调通过实践来修身养性、改进自己,并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自省与反思的重要性2.1 反思过去的行为王阳明强调,要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发现其中的不足和错误,并及时改正。
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进步。
2.2 自省内心的动机在行动之前,我们应该深入思考自己的内心动机,确保自己的行为是出于真诚和善意。
只有内心纯净,才能做出正确的行动。
2.3 反思他人的意见除了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还应该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批评,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三、积极主动的态度3.1 激发内在动力王阳明认为,人应该有积极主动的态度,主动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不等待他人的指导和安排。
我们应该激发自己的内在动力,不断追求进步。
3.2 勇于面对挑战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退缩和逃避,而应该勇敢地面对并解决问题。
只有积极主动地面对挑战,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
3.3 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是知行合一的重要体现。
我们应该主动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价值观的塑造4.1 价值观的形成王阳明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其内心的价值观决定的。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体会到知识。
读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我深有感触,对于这一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首先,知行合一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在我看来,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时候,我们会在书本中学到很多知识和理论,但如果没有实际应用和实践,这些知识就很难被真正理解和掌握。
比如,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健康的知识,但如果没有实际去运动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知识就只是停留在脑海中,无法转化为实际的健康效益。
知行合一告诉我们,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次,知行合一也强调了内心的清净和自觉。
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是最重要的,只有内心清净,才能正确地行动。
这一点在现代社会同样适用。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容易迷失自己。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内心的清净和自觉,就能够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不会轻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只有内心清净,才能正确地行动,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最后,知行合一也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在王阳明看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理解和体会到知识。
这一点在我的生活中也得到了印证。
很多时候,我会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书本上没有提到的问题,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因此,我认为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总的来说,知行合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它告诉我们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只有内心清净,才能正确地行动。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我会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注重知行合一的理念,努力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保持内心的清净和自觉,通过实践,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一:读《知行合一王阳明》有感读《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有感今年暑假,草草读了《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对王阳明的生平与其提出的“心学”有了粗略的了解。
在王阳明看来,一个人能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可用一个“奇”字概括。
那么,他到底“奇”在哪里?在我看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兴趣广泛,求学悟道,一波三折。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秀才,后来又高中状元,爷爷王天叙也是酷爱读书之人,因而王阳明便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
他生性活泼,天资聪颖,四岁时便可将爷爷朗诵的书籍内容全部烂熟在胸,按常理,他后来肯定会在儒学研究上造诣非凡,但好景不长,很快他喜欢上了象棋,迷恋上了军事游戏,之后又对道教的养生术产生了兴趣,几经周折,又开始研究起了佛学。
对于儒学,他一开始便以为“人生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此话一出,气坏了父亲,惹恼了老师,在他们看来,王阳明出言不逊,华而不实;对于象棋、军事游戏的热爱,更是让家人大伤脑筋,认为他是不学无术、胡作非为;对于道家与佛家的痴迷与研究,曾使他新婚之夜离家出走,两次亲上九华山,耗费了大把的青春,可后来都因自己的探索研究而全部推翻,也就是说:他想成为大儒,但理想与现实相差太远;他喜欢军事,但太平年间无用武之地;他看好道家,却不能让他长生不老;他寄希望于佛家,却不能修成正果,甚至随便几句话,便让寺院里的百岁得道高僧潸然泪下,弃道回家。
如此以来,他又回到了原点,又开始站到了理学大山面前,又开始从“格物””“致知”做起,整整三天,聚精会神,企图从自己的内心世界格清楚竹子,结果一无所获,又一次让他陷入彷徨,最终,在他经历了人生种种磨难之后,独创“心学”,自成一家,为万世景仰。
二、大起大落,大落大起,经历别样人生15世纪的最后一年,公元1499年,27岁的王阳明终于通过会试,正式步入仕途,在其他人看来,这是个光明的起点,可谁知命运之神又和他开起了玩笑,不久,宫廷内掀起了刘瑾风暴,许多上书言事的大臣受到打击,王阳明抱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向皇帝朱厚照上书,要求严惩宦官刘瑾,本是一身轻松,信心百倍,可等待他的却是当众廷杖四十,下锦衣卫狱。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通用11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通用11篇)《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通用11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1“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精髓,“知”即良知,它与生俱来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人们可凭良知判断是非善恶;“行”即行为,是指人们的为人处事。
“知行合一”就是凭内心的良知去做事。
这道理看似简单,要做到却太难太难。
因为王阳明的“良知”所指,除了关于道德的善恶之心外,还有关于智慧的是非之心。
既然这些已存在于我们的内心,遇到事情只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去判断,并指导行为,便是知行合一了,但是难就难在我们真的能做到听从内心的声音吗?身外环境太多的干扰、太多的规则、太多的套路,早已遮掩了初心,遇到事情越左思右想权衡利弊,越难做到知行合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王阳明的伟大在于他始终能遵从自己的心,蔑视权威、淡泊名利、追求自由、崇尚独立人格。
在立下不朽功勋后,由于他军功和思想的光芒过于耀眼,权臣嫉妒,皇帝忌惮,给了他极不公正的待遇,而面对这一切,王阳明毫不动心,因为他的初心就是为天下百姓谋幸福,为江山社稷谋安稳。
他的良知始终澄澈透明,从未被外界所遮蔽,这正是王阳明超凡脱俗的圣人境界。
希望王阳明的心学能够得以光大,希望每个人都能不忘初心,听从自己心的指引,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2梁启超提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其中曾国藩被称作半个圣人。
孔子自不必说,王阳明究竟是何方神圣,让后世的曾国藩、孙中山等都视为精神导师。
在好奇心和对“知行合一”这一神秘内涵的驱动下,决定读读这本经典——《知行合一王阳明》。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王阳明天资聪慧,四岁前就熟读诗书,立志做圣贤。
可命途多舛,理想被残酷的现实频频打脸,经历了牢狱之灾后,被放逐到偏僻的龙场驿站,竟然淡然了许多,开始潜心悟道。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在阅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这本书之后,我对王阳明的思想和他的心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王阳明的心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从中吸收了一些启示。
首先,王阳明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和行动是密不可分的,惟独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干真正体现其价值。
知识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这使我意识到,惟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干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王阳明强调了内心的自省和修养。
他认为,人应该通过自省来认识自己的内心,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和提高。
惟独通过不断地反思和修养,才干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这让我意识到,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不仅需要在外在行为上做到合乎道德,更需要在内心深处进行自我反省和修养。
此外,王阳明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起和谐的关系,通过互相学习和匡助来共同进步。
他提出了“致良知”的概念,即通过发掘每一个人内心的良知来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这使我意识到,与他人的交往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来实现共同的进步。
最后,王阳明还强调了人的责任和担当。
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即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为社会做出实际的贡献。
这使我意识到,作为一个个体,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通过阅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我对王阳明的思想和他的心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的思想不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更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知行合一的理念让我认识到,惟独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干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知行合一 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他认为人们应该将知识与行动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来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
这一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并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读完王阳明的相关著作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也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知行合一强调了知识与实践的统一。
在王阳明看来,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验证和升华。
这就要求人们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更要有勇于实践的行动力。
只有将知识付诸于实践,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
这一观点对我来说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往往只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缺乏实践的机会和勇气。
而知行合一的思想告诉我们,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其次,知行合一强调了道德修养与实际行动的统一。
王阳明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实际的行动来体现自己的道德修养,而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的道德标准。
他强调了“立正立言立行”的重要性,意思是说,一个人不仅要有正确的思想和言论,更要有正确的行动和实践。
这种思想对当今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往往只注重自己的言辞和表达,而忽视了自己的实际行动。
而知行合一的思想告诉我们,只有将道德修养与实际行动相统一,才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品德和素质。
最后,知行合一强调了心与行的统一。
王阳明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内心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而不是被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所左右。
他强调了“致良知”的重要性,意思是说,一个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内心来判断和选择,而不是被外界的因素所左右。
这一思想对当今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往往被功利和利益所左右,忽视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而知行合一的思想告诉我们,只有将心与行相统一,才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品德和素质。
综上所述,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它强调了知识与实践、道德修养与实际行动、心与行的统一。
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引言概述: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一种思想理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通过读王阳明的相关著作,我深受其影响,对知行合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味。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自我反省、道德修养和实践指导,详细阐述王阳明心得读后的感悟。
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1.1 知行合一的概念王阳明认为,知识和行为应该相互促进、相互支持,惟独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干真正体现其价值。
知行合一是指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即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理论,同时通过理论指导实践。
1.2 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知行合一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实践能力,还能够推动社会进步。
惟独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才干真正解决问题,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1.3 实现知行合一的方法为了实现知行合一,个人需要不断学习和思量,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二、自我反省2.1 自我反省的意义王阳明认为,个人应该时常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省,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
个人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和与他人的交流来进行自我反省。
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找出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同时,与他人的交流也能够匡助个人发现自己的盲点和问题。
2.3 自我反省的效果通过自我反省,个人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实践能力,还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三、道德修养3.1 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王阳明认为,道德修养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基础,也是实践的前提。
惟独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才干够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做出正确的决策。
3.2 道德修养的内容道德修养包括个人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
个人应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遵守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3 道德修养的实践方法个人可以通过读书、思量和实践来进行道德修养。
通过读书可以获取更多的道德知识和经验,思量可以匡助个人深入理解和应用道德理论,实践可以让个人将道德理论融入到实际行动中。
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著作,是他对于心学的思考和总结。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王阳明的思想和他对于人生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于这本书的读后心得。
首先,王阳明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和行动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他说:“知行合一,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改变自己和影响他人。
其次,王阳明强调了人的内心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内心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修养内心,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他说:“内外合一,心境自然安宁。
”这句话让我深思,意味着只有内心和外界的和谐统一,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更加重视自己的内心修养,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另外,王阳明还强调了人的自觉性和自省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该时刻保持警觉,不断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他说:“自觉自省,是修身养性的关键。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意味着只有不断审视自己,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更加重视自我反省,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此外,王阳明还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点。
他认为,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可以获得更深刻的知识和理解。
他说:“格物致知,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
”这句话让我深思,意味着只有通过实际观察和实践,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更加注重实践和观察,努力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
最后,王阳明还强调了人的自由意志和责任感。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决定,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他说:“自由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
”这句话让我深受鼓舞,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更加珍视自己的自由意志,努力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总而言之,通过阅读《知行合一》,我对于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是一本关于王阳明思想的著作,通过对王阳明的心得和体验的描述,深入探讨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和实践方法。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王阳明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王阳明的核心观点是“知行合一”,即知识与行动要相互结合。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应用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它。
这与传统的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知道但不做”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知识往往无法转化为实际的能力和成果。
因此,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其次,王阳明在书中提到了“心”的概念。
他认为,心是人的本质和根源,是思想和行为的源泉。
在实践中,我们要通过观察和反思自己的心态和动机,来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行为。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更好地实践“知行合一”的理念。
这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实践中,王阳明还提出了一种“直觉”的概念。
他认为,人的直觉是一种超越理性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直接洞察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通过培养和发展直觉,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复杂的情况和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这种直觉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但它可以成为我们思考和行动的重要依据。
此外,王阳明还谈到了“天理人欲”的关系。
他认为,人的欲望是与天理相对立的,只有通过修身养性、自我约束和自我超越,才能与天理相合。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欲望和诱惑,如金钱、权力、名利等。
王阳明的思想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衡和清明,不被外界的诱惑所迷惑,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总的来说,阅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发。
王阳明的思想深刻而实用,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通过实践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同时,通过观察和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动机,我们可以更好地实践“知行合一”的理念,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1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在本书中反复提起不下几百次,还有致良知、四句教、心学等,简单的语言被作者翻来覆去的解读,例证,从评书般惊心动魄的剿匪故事到他的个人生平无数奇遇,?再到谈古论今的外二篇(外一篇哪里去了?),知行合一仿佛一颗钻石恒久远,历久弥新,理解作者在熟读王阳明深谙心学精髓的同时,更想让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照耀当下中国人尘封已久的良知,回归简单的初心。
为什么这么简单的真理王阳明倾尽一生去传播?就像为什么我看完了整整299页的全面论述后,比之前知道的王阳明知行合一理论还要困惑一百倍一样?简单即深刻,就像要用一生和几吨麻袋的草稿纸去证明?1+1=2,良知,心外无物,万物一体等其实我认为,每个作者想要表达的哲学片段我都能理解,但我没有把他串在一起,也就是没有把他们一个个的珍珠变成一串项链,没有建立起一个体系,所以我的理解是碎片的。
看来,我还是需要再读狡猾的第二部,第三部了。
书中王阳明离去的那些描写令人印象深刻,唏嘘不已,能感受到作者对王阳明深深的心痛,这是唯一本书中带有浓重情感的一幕,对于我这样的女性读者还是很享受的,否则我会对本书调低几个分值,之前之后仿佛都是理性略带调侃的文风,一看就是一位非女性作者的作品。
(也难怪,对哲学和黑瘦男人感兴趣的女人大多无趣吧)作为一名老鸡汤提供者,我最烦的就是我这样的,好为人师,而作者在全书中其实想要做的也是好为人师,不知度阴山几岁,反正觉得他年龄不大,心性不小,好似通过王阳明通晓了人生真理,在外二篇里(?对啊,外一篇哪里去了?)小心翼翼的熬起了鸡汤,还好,与别的鸡汤味道不大一样,没有那么浅陋直白,就好像他放置的调料有一些你是不知道的,但并不难吃。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2《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一、“龙场悟道”拿起《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我看到了王阳明那坚毅、严峻、从容、仿佛能化解一切困难的脸。
但现实中谁也不能做到“化解一切困难”,哪怕是创办心学、弟子满天下、文武双全的一代圣贤——王阳明,也会在回想到自己悲惨过去的时候无奈地摇摇头,既而欣慰地笑笑。
因为那艰难的处境,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又加深了自己的思想。
王阳明幼时即表现出自己的特别:他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研究四书五经,去考取功名,赢来荣华富贵。
他潜心研究自己的爱好,道家、佛家的思想和如何布置战场等非正经的爱好。
他立志成为圣贤,却迫于身边人的要求,开始学习去考取功名。
他凡事讲求随良知,未受冤大臣申清白,却把自己也搭了进去。
龙场乃荒凉之地。
这里居住的多为不开化的土著,这里有的也只是一大片原始丛林,连房屋也没有。
王阳明没有被这恶劣的环境打倒,他开垦荒地,修建房屋,每天要靠自己辛勤的劳动来维持生计。
房屋后的丛林中带有虎熊等野兽出没,王阳明险些丧命。
当地的土著十分排斥外来之人,他们动不动就向王阳明示威,可王阳明只是对他们友好地笑一笑。
有一天晚上,王阳明独自躺在床上,他忽然想起了自己前半生那不幸的遭遇及落魄的处境,他又看看窗外那艰苦的环境,想到自己受到的对待,不禁叹了一口气,心里有些悲怆、沧桑之感。
他闭上眼——在青少年时期他曾有那么多爱好,可每样都不够深入,不够精致,现在也没有什么成就,可为什么,自己不后悔呢?他心中有个答案惊人地蹦了出来:要随良知!他恍然大悟,一下子坐了起来,这种信念塞满他的胸膛,他的心莫名地坚定了,慢慢思考良知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那一夜,他突然开悟了,把自己所想的边边角角整合为一门新的学说——心学。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心学,是帮王阳明打开辉煌人生的一把钥匙!二、“何为心学”前面对于王阳明如何创建心学说了那么多,那到底何为心学呢?心学从本质上来讲可以概括为四个字:知行合一。
“知”是指良知,意思为当你为难时,不要犹豫,要严格遵从自己的良知,做自己的良知所指引的事,不要被其它的事情蒙蔽自己的良知。
致良知 奉于行――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后感5篇
致良知奉于行――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后感翻开《知行合一》一书,随着一阵油墨书香扑面而来,王阳明“年少奇狂、龙场悟道、扫清寇贼、宸濠之乱、广西戡乱”的传奇历程一一鲜活的呈现在我面前,他的心学之路――“格物致知――诚意――存天理去人欲――致良知”的过程中取得的不朽成就也深深触动了我。
“致良知,知行合一”是王阳明颠覆传统所提出的心学核心,倡导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它为世人点亮了一盏思想明灯。
心志,存善念而以之为志。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说人人皆有良知,良知是试金石、是指南针、是造化的精灵,引导人们向善。
三字经也告诉我们“性本善”,善存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但是在外部世界的利益驱使下,人的善往往受到极大的诱惑,君子者守住善而不为恶,小人者忘善而为恶。
倘若人人存善为善,那么和谐社会的建设便如获助力步步登高。
因此,我们要坚定意志存住善念,坦坦荡荡,以自善引他善,以他善促自善,积小善而成就大善。
行至,鉴其用而身行力践。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比如一个人有孝顺的心,那么他就要从行动上做到孝顺父母,而在他孝顺父母的行动中他的孝心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朱熹讲的格物致知意思是探究万事万物求得知识,而王阳明却认为要在事上正念头来实现良知,倘若有孝心的人满嘴只说自己要从物质精神上怎么怎么孝顺却不见行动,这种孝顺是不存在的,人们也就不会认为这个人孝顺。
因此,我们在存善念后要适时地在行动中去体现它的价值,做到言行合一,否则所谓的善念也就无法成就。
省知,致得知而省其是非。
王阳明倡导省察克治,就是通过反省检查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和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坏的念头、毛病和习惯,然后克掉它。
良知作为一个标杆可辨是非,那么人在处事中一旦有不好的思想便有了一个评判,也就有了正方向正行动的触动。
因此,为人处世就需要时时以心中的良知来明辨对与错,反省自身的不足而加以更正,以免走上歧路与善渐行渐远。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他的“知行合一”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读完关于王阳明的相关资料后,我深感他的思想理念与行动实践的有机结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阳明所倡导的“知行合一”思想,强调知识和行动的统一。
他认为,只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理解其价值和意义。
与传统的分离知行的观念相反,王阳明主张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通过行动来加深理解。
在我的理解中,“知行合一”不仅仅是将知识与行动结合,更重要的是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行动则是将这种内心的认识付诸于实践。
只有通过行动,才能真正发挥出知识的力量,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王阳明的思想对我个人的启示是深远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对着各种选择和抉择,有时候很难判断哪种行为更为正确。
然而,通过“知行合一”的思想,我意识到只有将自己的内心与外界的行动相一致,才能做出有意义的决策。
在工作中,我时刻将这一思想融入实际操作,不仅要学习和积累知识,更要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去。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另外,王阳明的思想也给我在教育方面带来了启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将学生的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
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白知识与行动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总结而言,“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思想中的核心观念,也是人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社会的进步,都需要我们将所学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并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应用这一理念,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挑战与困难,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
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能够更加注重“知行合一”,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在工作之余读到了段党委推荐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
此书不是长篇大论,而是以王阳明传记的形式将他一生的辉煌经历和心路历程呈现给我们,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知行合一”强大的力量,找到了获得幸福的途径。
任何一个优秀人士的成长都不会一帆风顺,王阳明也是如此。
王阳明的一生可以说是很曲折的。
他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后的狂喜、得道后的平静。
他所经历的挫折和坎坷给他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促使他悟道。
王阳明的心学之所以能够万世流传,让人拜读后回味无穷,是因为他遇到任何挫折和困苦都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
他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锻炼内心平静面对,而后深思熟虑总结经验。
王阳明在被放逐到龙场驿时,那里荒僻虫蛇众多、瘴气流行,接近于山顶洞人居住时代。
他在艰苦流放时期沉静苦思,悟出了“人要做自己主人”的道理。
人是没有能力改变外部环境的,只能适应环境。
这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不经风雨,就不能见彩虹,在逆境中使人成长,让人成熟。
我们的工作何尝不是如此呢?或许我们有离家远、上夜班、不公平、杂事多、工作辛苦等的种种抱怨,但是这些是我们短期内能改变的吗?我们能做的就转变心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
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我们的工作时,就会发现之前的那些抱怨不过是“子虚乌有”啦。
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一部分,教会我们感谢逆境,
顺应逆境,在逆境中成长悟道。
王阳明能够剿匪成功不仅靠的是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更是他非凡的攻心术。
他的悟道教会我们,每天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反思。
今天的工作干得怎么样?待人接物上有没有不妥?谈吐言语有没有不到?等等这些问题都要一一拷问自己,所谓“吾日三省吾身”。
在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那我们必然会不断进步,必然会取得成功。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出:良知在人,永远不可能消失,即使是盗贼,你喊他贼,他也不爱听,这就是良知永远存在的根由。
那些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遮蔽,并不是他没有良知了。
在在这儿我联想到我们工作中管理的问题。
我们的每个职工对工作都是有“良知”的,即使工作上不上进的职工,我相信在他内心深处还是想把工作干好,想干出点成绩来向领导和同事证明自己的价值。
作为管理者,如何唤醒职工的“良知”,如何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就需要利用心学的理论来引导职工了。
王阳明的心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在新事物新思潮层出不穷的当代社会,我们要用心学来武装自己,要淡定处理身边的每件事。
比如供电段,点多线长,职工众多,职工思想千变万化,车间班组中的各种“疑难杂症”怎么处理?则就要求管理干部不但要有深厚的技术底蕴,还要有优秀的管理才能,而“知行合一”无疑是解决这些疑难杂症的良方。
首先是知,干部要学好业务知识,在技术层面上要能够服众。
有了“知”做理论基础,做起事情来才有理有据,安
排起工作来才会目的明确,思路清晰。
其次是“行”,干部要多下现场,多巡视设备,多了解工区现状,多掌握职工思想动态。
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作为管理干部只有在充分了解现场实际情况后才能避免盲人摸象、盲目指挥情况的出现。
最后是“合”,专业干部要善于思考、勤于琢磨,要把认知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升华理论。
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前面已经讲了知行合一具体到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本书的作者度阴山在书的后记中也写道:“王阳明的心学不是理论,而是生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有多少人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是高大上的理论,是“故弄玄虚”的学术,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关系不大。
但是我们看了这本书后,才发现心学就是我们生存于世的工具。
在我们做人做事中,心学的应用太广泛了。
学以致用,就是我们阅读此书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