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笔记

合集下载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一)第一节绪论1.什么是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的概念)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中药化学研究什么?中药化学研究内容包括各类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

此外,还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

中药化学是专业基础课,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学习方法:1.以总论为指导学习各论。

2.注意总结归纳,在掌握基本共同点的情况下,分类记忆特殊点。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以《药典》作为基本学习指导。

4.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记忆。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注意:在提取前,应对所用材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地、药用部位、采集时间与加工方法等进行考查,并系统查阅文献,以充分了解和利用前人的经验。

(一)溶剂提取法注意:一般如无特殊规定,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补充:溶剂提取法的原理根据中药化学成分与溶剂间“极性相似相溶”的原理,依据各类成分溶解度的差异,选择对所提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的溶剂,依据“浓度差”原理,将所提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方法。

作用原理:溶剂穿透入药材原料的细胞膜,溶解可溶性物质,形成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将其渗出细胞膜,达到提取目的。

一般提取规律:①萜类、甾体等脂环类及芳香类化合物因为极性较小,易溶于三氯甲烷、乙醚等亲脂性溶剂中;②糖苷、氨基酸等类成分则极性较大,易溶于水及含水醇中;③酸性、碱性及两性化合物,因为存在状态(分子或离子形式)随溶液而异,故溶解度将随pH而改变,可用不同pH 的碱或酸提取。

补充:溶剂的选择。

1)常见溶剂类型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2)溶剂选择的原则(1)相似相溶,能最大限度地提取所需要的化学成分(2)不与有效成分反应(3)不溶共存杂质(4)节约成本:价廉、优点缺点安全、易得、浓缩方便。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一)第一节绪论1.什么是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的概念)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中药化学研究什么?中药化学研究内容包括各类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

此外,还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

中药化学是专业基础课,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3.中药化学研究的意义(注:本内容为第四节中药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意义)(1)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2)阐明中药发放配伍的原理(3)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临床疗效(4)控制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5)提供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依据(6)开发新药、扩大药源(7)结构修饰、合成新药主要考试内容: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特别是一些较为先进且应用较广的方法。

2.各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分类。

3.各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常用的提取分离与鉴别方法。

4.常用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测定方法。

5.常用中药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其提取分离、结构测定方法和重要生物活性。

6.常用中药材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和相关的质量控制成分。

课程主要内容:内容总论绪论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各论生物碱**糖和苷*醌类**香豆素和木脂素* 黄酮**萜类和挥发油*皂苷**强心苷*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其他成分各论学习思路:学习方法:1.以总论为指导学习各论。

2.注意总结归纳,在掌握基本共同点的情况下,分类记忆特殊点。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以《药典》作为基本学习指导。

4.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记忆。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注意:在提取前,应对所用材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地、药用部位、采集时间与加工方法等进行考查,并系统查阅文献,以充分了解和利用前人的经验。

(一)溶剂提取法注意:一般如无特殊规定,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一)第一节绪论1.什么是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的概念)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中药化学研究什么?中药化学研究内容包括各类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

此外,还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

中药化学是专业基础课,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3.中药化学研究的意义(注:本内容为第四节中药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意义)(1)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2)阐明中药发放配伍的原理(3)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临床疗效(4)控制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5)提供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依据(6)开发新药、扩大药源(7)结构修饰、合成新药主要考试内容: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特别是一些较为先进且应用较广的方法。

2.各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分类。

3.各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常用的提取分离与鉴别方法。

4.常用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测定方法。

5.常用中药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其提取分离、结构测定方法和重要生物活性。

6.常用中药材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和相关的质量控制成分。

课程主要内容:内容总论绪论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各论生物碱 **糖和苷 *醌类 **香豆素和木脂素 *黄酮 **萜类和挥发油 *皂苷 **强心苷 *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 * 其他成分各论学习思路:学习方法:1.以总论为指导学习各论。

2.注意总结归纳,在掌握基本共同点的情况下,分类记忆特殊点。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以《药典》作为基本学习指导。

4.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记忆。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注意:在提取前,应对所用材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地、药用部位、采集时间与加工方法等进行考查,并系统查阅文献,以充分了解和利用前人的经验。

中药化学笔记归纳

中药化学笔记归纳

欢迎阅读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一)第一节绪论1.什么是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的概念)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中药化学研究什么?中药化学研究内容包括各类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

此外,还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

中药化学是专业基础课,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3.中药化学研究的意义(注:本内容为第四节中药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意义)(1)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2)阐明中药发放配伍的原理(3)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临床疗效(4)控制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5)提供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依据(6)开发新药、扩大药源(7)结构修饰、合成新药主要考试内容: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特别是一些较为先进且应用较广的方法。

2.各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分类。

3.各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常用的提取分离与鉴别方法。

4.常用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测定方法。

5.常用中药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其提取分离、结构测定方法和重要生物活性。

6.常用中药材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和相关的质量控制成分。

课程主要内容:内容总论绪论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各论生物碱**糖和苷*醌类**香豆素和木脂素* 黄酮**萜类和挥发油* 皂苷**强心苷*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其他成分各论学习思路:学习方法:1.以总论为指导学习各论。

2.注意总结归纳,在掌握基本共同点的情况下,分类记忆特殊点。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以《药典》作为基本学习指导。

4.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记忆。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注意:在提取前,应对所用材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地、药用部位、采集时间与加工方法等进行考查,并系统查阅文献,以充分了解和利用前人的经验。

中药化学知识点

中药化学知识点

中药化学知识点
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化学性质、化学分
析方法以及其在药理学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的学科。

以下
是中药化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中药药物通常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包括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多糖、萜类化合物等。

这些化学成分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2. 中药药物的化学性质:中药药物的化学性质包括溶解度、稳定性、光敏性、酸碱性等。

这些性质对中药的提取、制
剂开发和药物质量控制具有重要影响。

3. 中药药物的化学分析方法:中药药物的化学分析方法包
括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用于鉴别中
药药材的真伪、分析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以及评估药物的
质量。

4. 中药药物的药理学作用:中药药物通过与生物体内的分
子靶点相互作用,发挥治疗作用。

中药药物的药理学作用
涉及多个方面,如抗炎、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等。

5. 中药药物的药物研发:中药化学在药物研发中起到重要
作用。

通过对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学作用的研究,
可以进行药物设计和合成,开发出具有更好疗效和安全性
的中药新药。

6. 中药质量控制:中药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中起到关键作
用。

通过对中药药材和中药制剂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的
分析,可以评估中药的质量,并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和检
测方法。

总之,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化学性质、
化学分析方法以及其在药理学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的学科,对中药的提取、制剂开发、药物质量控制和药物研发具有
重要意义。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一)第一节绪论1.什么是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的概念)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中药化学研究什么?中药化学研究内容包括各类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

此外,还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

中药化学是专业基础课,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3.中药化学研究的意义(注:本内容为第四节中药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意义)(1)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2)阐明中药发放配伍的原理(3)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临床疗效(4)控制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5)提供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依据(6)开发新药、扩大药源(7)结构修饰、合成新药主要考试内容: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特别是一些较为先进且应用较广的方法。

2.各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分类。

3.各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常用的提取分离与鉴别方法。

4.常用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测定方法。

5.常用中药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其提取分离、结构测定方法和重要生物活性。

6.常用中药材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和相关的质量控制成分。

课程主要内容:内容总论绪论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各论生物碱**糖和苷*醌类**香豆素和木脂素*黄酮**萜类和挥发油*皂苷**强心苷*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 其他成分各论学习思路:学习方法:1.以总论为指导学习各论。

2.注意总结归纳,在掌握基本共同点的情况下,分类记忆特殊点。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以《药典》作为基本学习指导。

4.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记忆。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注意:在提取前,应对所用材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地、药用部位、采集时间与加工方法等进行考查,并系统查阅文献,以充分了解和利用前人的经验。

(一)溶剂提取法注意:一般如无特殊规定,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中药化学》电子版超全笔记

《中药化学》电子版超全笔记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有效成分:有生物活性,有一定治疗作用的化学成分。

└无效成分:无生物活性,无一定治疗作用的化学成分(杂质)。

HMBC谱:通过1H核检测的异核多键相关谱,它把1H核和与其远程偶合的13C核关联起来。

FD-MS(场解吸质谱):将样品吸附在作为离子发射体的金属丝上送入离子源,只要在细丝上通以微弱的电流,提供样品从发射体上解吸的能量,解吸出来的样品即扩散到高场强的场发射区域进行离子化。

苷类: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苷中苷元与糖连接的键称苷键;连接非糖物质与糖的原子称苷原子。

木脂素(lignans):一类由两分子苯丙素衍生物(即C6-C3单体)聚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

香豆素(coumarins):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一类天然化合物的总称。

在结构上可以看成是顺邻羟基桂皮酸失水而成的内酯。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泛指两个芳环(A环、B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一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结构特征的化合物。

挥发油(volatile oil):也称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具有香味、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吉拉德(girard)试剂:是一类带季铵基团的酰肼,可与具羰基的萜类生成水溶性加成物而与脂溶性非羰基萜类分离。

酯皂苷:三萜皂苷中的酯苷,又称酯皂苷(ester saponins)。

次皂苷:当原生苷由于水解或酶解,部分糖被降解时,所生成的苷叫次皂苷或原皂苷元(prosapogenins)。

强心苷(cardiac glycosides):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对心脏有显著生理活性的甾体苷类,是由强心苷元与糖缩合的一类苷。

中药化学背记

中药化学背记

1. 黄酮醇:是指在黄酮基本母核的3位上连有羟基或其他含氧基团的化合物3. 乙型强心苷元:是指C17侧链为六元不饱和内酯环的强心苷元。

4. 皂苷:是指水溶液振摇后能产生大量肥皂水溶液样的泡沫的苷类,有三萜皂苷和甾体皂苷5. 有机酸:是指一类含有羧基的酸性有机物,多与金属离子或生物碱结合成盐6. 黄酮:指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具有2-苯基色原酮为基本母核的一系列化合物,泛指两个苯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7. 甾体皂苷:是指一类由螺甾烷类化合物与糖结合而成的甾体苷类,其水溶液经振摇后多能产生大量肥皂水溶液样的泡沫8. 二氢黄酮:是指黄酮基本母核的2,3位双键被氢化而成的化合物9. 活性异戊二烯:是指在生源异戊二烯中IPP及DMAPP起延长碳链作用10.甲型强心苷元:是指C17侧链为五元不饱和内酯环的强心苷元11 .萜类:是指一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具有2个或2个以上的异戊二烯单位结构特征的化合物12. 三萜皂苷:是指多数可溶于水,其水溶液振摇后能产生大量持久性肥皂样泡沫的三萜苷类化合物13. 有效成分:是指从中药中提得的成分在药理或临床上有效,但未提纯的混合物14. 结晶法:是纯化物质最后阶段常采用的方法,其目的是进一步分离纯化,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15. 氧苷:苷元通过氧原子和糖相连接而成的苷16.生物碱PH梯度洗脱法:是指利用生物碱中各生物碱的碱性的不同,将生物碱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或酸水中,用不同酸性缓冲液或逐步加碱按PH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进行萃取使各生物碱单体按碱性的强到弱或弱到强依次被萃取出来的方法17. 香豆素:是指一类具有苯骈a-吡喃酮母核的天然产物18.水蒸气蒸馏法:是指用于提取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难溶于水的成分的方法19. 蒽醌类:是指具有蒽醌母核的醌类化合物20.霍夫曼降解法:又称彻底甲基化反应,是指将伯胺、仲胺或叔胺用碘甲烷和氧化银进行彻底甲基化形成B-H的季铵碱,再将季铵碱加热,消除B-H,同时伴随C-N键断裂,生成三甲胺和烯21.苯丙素类化合物(狭义和广义):狭义:是指简单苯丙素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广义:是指包括简单苯丙素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合木质素类、黄酮类,涵盖了多数的天然芳香族化合物22. 强心苷:是指生物界中存在的一类对心脏有显著生理活性的甾体苷类,是由强心苷元与糖缩合的一类苷23. 挥发油:是指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24.凝胶过滤色谱:是指利用分子筛作用,根据凝胶的孔径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大小而达到分离目的的一种色谱分离法25. 次生苷:是指原生苷水解失去一部分糖后生成的苷26. 鞣质:是指由没食子酸(或其聚合物)的葡萄糖(及其他多元醇)酯、黄烷醇及其衍生物的聚合物以及两者混合共同组成的多元酚1.简述除去多糖类及叶绿素的方法除去多糖:多糖不溶于乙醇,在提取液中加乙醇、甲醇或丙酮使多糖沉淀出来除去叶绿素:属二萜类的植物醇为叶绿素的组成部分,用石油醚除去2.简述聚酰胺的“双重色谱”性能1.是指聚酰胺分子中既有非极性的脂肪链,又有极性的酰胺基团,2.当用极性移动相如含水溶剂系统洗脱时,聚酰胺作为非极性固定相,其色谱行为类似反相分配色谱,黄酮苷极性大,易洗脱3.当用有机溶剂洗脱时,聚酰胺作为极性固定相,其色谱行为类似正相分配色谱,游离黄酮极性小,易洗脱3.简述萜类的分类萜类按照异戊二烯单位的多少,可以分成半萜、单萜、倍半萜、二萜、二倍半萜、三萜、四萜、多萜4.采用NAHSO3法从挥发油中分离含羰基化合物时,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其应用范围和Girard试剂有何不同?1.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是要控制反应条件,因反应时间过长或温度过高,会使双键发生不可逆的加成2.NAHSO3与羰基化合物生成结晶性的加成物而与非醛酮类分离,用酸或碱处理后,可分解成原来的醛酮,而girard试剂与羰基化合物生成水溶性加成物而与脂溶性非羰基化合物分离5.简述为什么提取分离强心苷比较困难?1.因为强心苷在植物中的含量一般都比较低2.同一植物又常含有几个甚至几十个结构相似、性质相近的强心苷,且常与其他物质共存,从而影响或改变强心苷在许多溶剂中的溶解度3.多数强心苷是多糖苷,受植物中酶、酸的影响可生成次生苷,与原生苷共存,从而增加了成分的复杂性,也增加了提取分离工作的难度6.什么是cotton效应及单纯cotton曲线Cotton效应:化合物分子手性中心邻近有发色团,在发色团吸收波长区域附近,旋光度发生显著变化,产生峰和谷的现象单纯cotton曲线:cotton谱线中只有一个峰和谷复合cotton曲线:cotton谱线中正性效应:波长短波方向为谷,长波方向为峰负性:波长短波方向为峰,长波方向为谷7.人工牛黄的组分主要有哪些?胆固醇、猪去氧胆酸、胆酸、鹅去氧胆酸、去氧胆酸8.如何利用紫外光谱中的诊断试剂判断黄酮类化合物的3、5、7、4’位羟基?1.加入甲醇钠,如果带Ⅰ红移40~65nm,强度不变或增加,则表示有4’-OH2.加入甲醇钠,如果带Ⅰ红移50~60nm,强度减弱,则表示有3-OH,无4’-OH3.加入甲醇钠,如果7-OH游离,则在320~330nm处有吸收,成苷后吸收消失4.加入AlCl3/HCl,如果带Ⅰ红移35~55nm,表示有5-OH,无3-OH9.中药制剂过程中,除去鞣质的方法有哪些?1.溶剂法2.沉淀法3.柱色谱法4.高效液相色谱法10.简述环烯醚萜类的结构特点1.环烯醚萜为蚁臭二醛的缩醛衍生物2.从化学结构来看,环烯醚萜又是含环戊烷结构单元,具一定特点的环状单萜衍生物3.环烯醚萜类多具有半缩醛及环戊烷环的结构特点11.简述强心苷元的结构与强心作用的主要关系1.强心苷的强心作用取决于苷元部分,糖本身不具有强心作用,但可影响强心苷的强心作用强度2.甾体母核的立体结构与强心作用关系密切的是C/D环须顺式稠合,否则将失去强心作用3.A/B环为顺式稠合的甲型强心苷元必须具有C3-B羟基,否则无活性,A/B环为反式稠合的甲型强心苷无论C3为哪种羟基都有活性4.不饱和内酯环为B-构型时有活性,为a-构型时活性减弱;不饱和键转化为饱和键,活性减弱,毒性也减弱;内酯环开裂,活性降低或消失5.强心苷元甾核中一些基团的改变亦降对生理活性产生影响12.鞣质的通性如何1.具有多方面生物活性2.广泛分布在种子植物中3.从含鞣质6%以上的植物水提液所得的浓缩产品栲胶在工业上有广泛应用13.有哪些方法可以初步区别甾体皂苷和三萜皂苷1.沉淀反应,三萜皂苷与甾醇形成的分子复合物不及甾体皂苷稳定2.醋酐-浓硫酸liebermann-Burchard反应,三萜皂苷产生红色无绿色,甾体皂苷出现绿色3.三氯醋酸Rosen-Heimer反应,三萜皂苷加热至100度显色,甾体皂苷到60度就显色14.有哪些显色反应可以初步区别甾体皂苷和三萜皂苷1.liebermann-Burchard反应2.Rosen-Heimer反应15.试比较挥发油提取中常用的水蒸气蒸馏法、压榨法、溶剂提取法的优缺点及应用特点1.水蒸气蒸馏法优点是设备简单、易操作、成本低、提油率高,缺点是某些对热不稳定成分的挥发油容易产生相应成分的分解而影响挥发油品质。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一)第一节绪论1.什么是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的概念)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中药化学研究什么?中药化学研究内容包括各类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

此外,还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

中药化学是专业基础课,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3.中药化学研究的意义(注:本内容为第四节中药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意义)(1)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2)阐明中药发放配伍的原理(3)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临床疗效(4)控制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5)提供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依据(6)开发新药、扩大药源(7)结构修饰、合成新药主要考试内容: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特别是一些较为先进且应用较广的方法。

2.各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分类。

3.各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常用的提取分离与鉴别方法。

4.常用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测定方法。

5.常用中药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其提取分离、结构测定方法和重要生物活性。

6.常用中药材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和相关的质量控制成分。

课程主要内容:内容总论绪论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各论生物碱**糖和苷*醌类**香豆素和木脂素*黄酮**萜类和挥发油*皂苷**强心苷*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 其他成分各论学习思路:学习方法:1.以总论为指导学习各论。

2.注意总结归纳,在掌握基本共同点的情况下,分类记忆特殊点。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以《药典》作为基本学习指导。

4.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记忆。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注意:在提取前,应对所用材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地、药用部位、采集时间与加工方法等进行考查,并系统查阅文献,以充分了解和利用前人的经验。

(一)溶剂提取法注意:一般如无特殊规定,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中药化学350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350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350知识点总结中药化学作为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现代中药学研究的基础。

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药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其结构、性质、作用机理及质量评价等问题的一门学科。

本文将从化学成分、药物活性、分析方法等方面总结中药化学350的知识点。

一、化学成分中药具有多种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酚类化合物、多糖、黄酮、皂苷、挥发油等。

这些成分具有不同的药理活性,对于中药的药效都起着重要作用。

1. 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碱基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中药中。

生物碱的结构复杂多样,包括吲哚类生物碱、吡咯类生物碱、喹啉类生物碱等。

常见的中药生物碱有阿霉酸、茴香碱、烟碱等。

2. 酚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类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作用。

常见的酚类化合物有儿茶酚、黄酮、鞣酸等。

3. 多糖多糖是一类具有多个单糖单位组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中药药材中。

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肿瘤等生物活性。

4. 黄酮黄酮是一类具有苯环和噻吩环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活性。

常见的中药黄酮有芦荟素、花青素、槐黄素等。

5. 皂苷皂苷是一类含有糖基和萜类基团的天然产物,具有抗菌、抗炎、解热等药理活性。

6. 挥发油挥发油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类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挥发油主要是指具有强烈香气的有机化合物,如薄荷油、薰衣草油等。

二、药物活性中药的药物活性是中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药物活性具体表现为药理学、药效学、毒理学等方面的作用,反映了中药的药用价值。

1. 药理作用中药化学研究中,药理学是一个重要内容。

药理作用主要指中药对生物系统的影响,包括对心血管、神经、内分泌等多个系统的影响。

2. 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治疗效果的学科。

中药化学研究中,常常通过药效学研究来评价药物的临床效果,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案。

3. 毒理学毒理学是研究物质对生物体的有害影响的学科。

中药化学研究中,毒理学是一个重要内容,包括对中药药材和制剂的毒性评价、毒理机制等研究。

中药化学笔记整理

中药化学笔记整理

中药化学笔记整理中药化学第一章绪论理解误区:1.中药都是天然植物或纯天然的2.中药无毒或毒性很低学习内容:1.掌握植物各类有效成分结构、理化成分(溶解度、极性、酸碱性、鉴别反应)、合成2.掌握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3.掌握有效成分结构鉴定理化方法:颜色反应、理化常数、衍生物制备光谱方法:UV、IR、NMR、MS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一)分离方法:色谱分离法1.吸附色谱:利用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吸附能力的差异?极性吸附剂上有机化合物的保留顺序:氟碳化合物<饱和烃<烯烃<芳烃<有机卤化物<醚<硝基化合物<腈<叔胺<酯醛酮<醇<伯胺<酰胺<羧酸<磺酸:利用被分离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达到分离正相色谱:固定相——强极性溶剂(硅胶吸附剂);流动相——弱极性溶剂(氯仿,乙酸乙酯)分离极性分子&中等极性分子极性小的先流出反相色谱:流动相——强极性溶剂(甲醇-水/乙腈-水);固定相——弱极性溶剂(十八烷基硅烷/C8键合相)&中等极性分子官能团极性:糖>酸>酚>水>醇>胺>酰胺>醛>酯>醚>卤代烃>烃极性官能团越多,极性越大(甲醇>乙醇>氯仿>苯)3.凝胶色谱:分子筛作用根据凝胶的孔径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大小到达分离大分子不能进入凝胶内部且分离时先出来(二)质谱MS1.电子轰击质谱:相对分子质量较小2.电喷雾店里质谱:大分子&小分子3.化学电离质谱1.化学位移δ=信号峰位置-TMS峰位置/核磁共振仪所用频率*1062.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诱导效应:电负性越强,信号峰在低场出现;共轭效应:p-π共轭(孤对电子与双键)移向高场;π-π共轭(两个双键)移向低场化学键的各向异性:叁键化学位移移向高场,碳碳、碳氧双键移向低场;苯环移向低场;δCH3<δCH2溶剂:形成氢键移向低场浓度、温度3.峰裂分数:n+1 规律——n为相邻碳原子上的质子数峰面积:质子的数目邻两个氢核之间的自旋偶合(自旋干扰);数J,用来衡量偶合作用的大小。

《中药化学》重点笔记

《中药化学》重点笔记

(杂质)。

1H核检测的异核多键相关谱,它把1H核和与其远程偶合的13C核关联起来。

:将样品吸附在作为离子发射体的金属丝上送入离子源,只要在细丝上通以微弱的电流,提供样品从发射体上解吸的能量,解吸出来的样品即扩散C6-C3单体)聚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

-吡喃酮母核的一类天然化合物的总称。

在结构上可以看成是顺邻羟基桂皮酸失水而成的内酯。

):泛指两个芳环(A环、B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一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结构特征的化合物。

ester saponins)。

prosapogenins)。

):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对心脏有显著生理活性的甾体苷类,是由强心苷元与糖缩合的一类苷。

)是一类由螺甾烷(spirostane)类化合物与糖结合而成的甾体苷类,其水溶液经振摇后多能产生大量肥皂水溶液样的泡沫,故称为甾体皂苷。

┌两性生物碱:分子中有酚羟基和羧基等酸性基团的生物碱。

-氧化物的生物碱。

hydrolysable tannins):指分子中具有酯键和苷键,在酸、碱、酶的作用下,可水解为小分子酚酸类化合物和糖或多元醇的一类鞣质。

):用酸、碱、酶处理或久置均不能水解,但可缩合为高分子不溶于水的产物“鞣红”的一类鞣质。

(渗漉液),渗漉筒上口不断添加新溶剂,进行渗漉提取。

第一章绪论中药化学在研制开发新药、扩大药方面有何作用和意义?答:创新药物的研制与开发,关系到人类的健康与生存,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从天然物中寻找生物活性成分,通过与毒理学、药理学、制剂学、临床医学等学科的密切配合,研制出疗效高、毒副作用小、使用安全方便的新药,这是国内外新药研制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中药有效成分研制出的许多药物,目前仍是临床的常用基本药物,如麻黄素(麻黄碱)、黄连素(盐酸小檗碱)、阿托品(atropine)、利血平(reserpine)、洋地黄毒苷(digitoxin)等药物。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一)第一节绪论1.什么是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的概念)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中药化学研究什么?中药化学研究内容包括各类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

此外,还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

中药化学是专业基础课,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学习方法:1.以总论为指导学习各论。

2.注意总结归纳,在掌握基本共同点的情况下,分类记忆特殊点。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以《药典》作为基本学习指导。

4.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记忆。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注意:在提取前,应对所用材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地、药用部位、采集时间与加工方法等进行考查,并系统查阅文献,以充分了解和利用前人的经验。

(一)溶剂提取法注意:一般如无特殊规定,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补充:溶剂提取法的原理根据中药化学成分与溶剂间“极性相似相溶”的原理,依据各类成分溶解度的差异,选择对所提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的溶剂,依据“浓度差”原理,将所提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方法。

作用原理:溶剂穿透入药材原料的细胞膜,溶解可溶性物质,形成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将其渗出细胞膜,达到提取目的。

一般提取规律:①萜类、甾体等脂环类及芳香类化合物因为极性较小,易溶于三氯甲烷、乙醚等亲脂性溶剂中;②糖苷、氨基酸等类成分则极性较大,易溶于水及含水醇中;③酸性、碱性及两性化合物,因为存在状态(分子或离子形式)随溶液而异,故溶解度将随pH而改变,可用不同pH 的碱或酸提取。

补充:溶剂的选择。

1)常见溶剂类型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2)溶剂选择的原则(1)相似相溶,能最大限度地提取所需要的化学成分(2)不与有效成分反应(3)不溶共存杂质(4)节约成本:价廉、优点缺点安全、易得、浓缩方便。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一)第一节绪论1.什么是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的概念)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中药化学研究什么?中药化学研究内容包括各类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

此外,还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

中药化学是专业基础课,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学习方法:1.以总论为指导学习各论。

2.注意总结归纳,在掌握基本共同点的情况下,分类记忆特殊点。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以《药典》作为基本学习指导。

4.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记忆。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注意:在提取前,应对所用材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地、药用部位、采集时间与加工方法等进行考查,并系统查阅文献,以充分了解和利用前人的经验。

(一)溶剂提取法注意:一般如无特殊规定,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补充:溶剂提取法的原理根据中药化学成分与溶剂间“极性相似相溶”的原理,依据各类成分溶解度的差异,选择对所提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的溶剂,依据“浓度差”原理,将所提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方法。

作用原理:溶剂穿透入药材原料的细胞膜,溶解可溶性物质,形成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将其渗出细胞膜,达到提取目的。

一般提取规律:①萜类、甾体等脂环类及芳香类化合物因为极性较小,易溶于三氯甲烷、乙醚等亲脂性溶剂中;②糖苷、氨基酸等类成分则极性较大,易溶于水及含水醇中;③酸性、碱性及两性化合物,因为存在状态(分子或离子形式)随溶液而异,故溶解度将随pH而改变,可用不同pH 的碱或酸提取。

补充:溶剂的选择。

1)常见溶剂类型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2)溶剂选择的原则(1)相似相溶,能最大限度地提取所需要的化学成分(2)不与有效成分反应(3)不溶共存杂质(4)节约成本:价廉、优点缺点安全、易得、浓缩方便。

中药化学前六章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前六章知识点总结

目录-------------------------------------------------------------------------------------------------------------------------------------------------------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1)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1)二、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 (3)三、中药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 (5)第三章糖和苷 (5)一、糖类化合物 (5)二、苷类化合物 (7)第四章醌类化合物 (9)一、醌类化合物的分类及常见的醌类化合物 (9)二、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10)三、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11)四、醌类化合物的检识 (11)第五章苯丙素类化合物 (11)一、简单苯丙素 (11)二、香豆素类化合物 (12)三.木脂素 (15)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 (16)一、基本概念及分类 (16)二、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19)三、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和分离 (20)第二章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一、中药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一) 乙酸-丙二酸(AA-MA )途径以乙酰辅酶A 为起始物质,丙二酸单酰辅酶A 起延伸碳链的作用。

通过这一途径能生成脂肪酸类、酚类、醌类等化合物。

• CH 3-CO-S-CoA + 3•• 乙酰辅酶A 丙二酸单酰辅酶A• CH 3-CO-CH 2-CO-CH 2-CO-CH 2-CO-------Enz(二) 甲戊二羟酸(MVA )途径 起始物质为MVA ,在ATP 作用下,按如下路线合成:焦磷酸二甲烯丙酯 焦磷酸异戊烯酯甲戊二羟酸5-焦磷酸萜类、甾类化合物均由这一途径生成。

(三)莽草酸途径具有C 6-C 3及C 6-C 1基本结构的化合物由这一途径衍化生成。

如由此途径生成的苯丙氨酸,经脱氨及氧化反应等分别生成桂皮酸,再由桂皮酸、苯甲酸生物合成各种含C 6-C 3及C 6-C 1结构的天然化合物如苯丙素类、木脂素类、香豆素类等。

最新中药化学-笔记整理

最新中药化学-笔记整理

中药化学第一章绪论理解误区:1.中药都是天然植物或纯天然的2.中药无毒或毒性很低学习内容:1.掌握植物各类有效成分结构、理化成分(溶解度、极性、酸碱性、鉴别反应)、合成2.掌握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3.掌握有效成分结构鉴定理化方法:颜色反应、理化常数、衍生物制备光谱方法:UV、IR、NMR、MS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一)分离方法:色谱分离法1.吸附色谱:利用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吸附能力的差异∆极性吸附剂上有机化合物的保留顺序:氟碳化合物<饱和烃<烯烃<芳烃<有机卤化物<醚<硝基化合物<腈<叔胺<酯醛酮<醇<伯胺<酰胺<羧酸<磺酸:利用被分离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达到分离正相色谱:固定相——强极性溶剂(硅胶吸附剂);流动相——弱极性溶剂(氯仿,乙酸乙酯)分离极性分子&中等极性分子极性小的先流出反相色谱:流动相——强极性溶剂(甲醇-水/乙腈-水);固定相——弱极性溶剂(十八烷基硅烷/C8键合相)&中等极性分子官能团极性:糖>酸>酚>水>醇>胺>酰胺>醛>酯>醚>卤代烃>烃极性官能团越多,极性越大(甲醇>乙醇>氯仿>苯)3.凝胶色谱:分子筛作用根据凝胶的孔径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大小到达分离大分子不能进入凝胶内部且分离时先出来(二)质谱MS1.电子轰击质谱:相对分子质量较小2.电喷雾店里质谱:大分子&小分子3.化学电离质谱1.化学位移δ=信号峰位置-TMS峰位置/核磁共振仪所用频率*1062.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诱导效应:电负性越强,信号峰在低场出现;共轭效应:p-π共轭(孤对电子与双键)移向高场;π-π共轭(两个双键)移向低场化学键的各向异性:叁键化学位移移向高场,碳碳、碳氧双键移向低场;苯环移向低场;δCH3<δCH2溶剂:形成氢键移向低场浓度、温度3.峰裂分数:n+1 规律——n为相邻碳原子上的质子数峰面积:质子的数目氢核之间的自旋偶合(自旋干扰);数J,用来衡量偶合作用的大小。

中药化学笔记

中药化学笔记

1、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2、溶剂极性:亲水性越强,极性越大;亲脂性越强,极性越小(大水小指);极性的大小可用介电常数(ε)来判断,ε越小,极性就越小,反之亦然。

3、常用溶剂极性大小顺序: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三氯甲烷)<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记忆:十四本,二三迷,双乙丁丙甲乙水)3、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方法:1煎煮法:含挥发性成分及加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使用。

2浸渍法:适用于遇热不稳定的成分,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

3渗漉法:适用于遇热不稳定的成分,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

4回流提取法:对热不稳定成分不宜使用。

5连续回流提取法:对热不稳定成分不宜使用。

4、水蒸气蒸馏法的适用范围:1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化学成分。

2化合物的沸点100度以上,却有一定的蒸气压。

5、超临界萃取法:1萃取选择性的决定因素:温度、压力、夹带剂的种类及含量。

2常用的提取物质:C026、重结晶法中溶剂选择的一般原则:1)不与被结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2)对被结晶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3)对杂质或冷热时都溶解(留在母液中),或冷热时都不溶解(过滤除去);4)溶剂沸点较低,容易挥发除去;5)无毒或毒性较小,便于操作。

7、判断结晶纯度的方法1)结晶形态与色泽:一个纯的化合物一般都有一定的晶形与均匀的色泽。

2)熔点与熔距:单一化合物一般都有一定的熔点与较小的熔距(1~2℃)。

3)色谱法:单一化合物用两种以上溶剂系统或色谱条件进行检测,均显示单一的斑点。

4)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纯的化合物显示单一的谱峰。

8、两相溶剂萃取法常见的方法有液—液萃取法与液—液分配色谱(LC或LLC)等。

9、分离因子β:1)β≥100,仅作一次简单萃取就可实现基本分离;2)100>β≥l0,则需萃取10-12次;3)β≤2时,要想实现基本分离,需作100次以上萃取才能完成;4)当β≈1时,意味着两者性质极其相近,即使作任意次分配也无法实现分离。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注意:在提取前,应对所用材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地、药用部位、采集时间与加工方法等进行考查,并系统查阅文献,以充分了解和利用前人的经验。

(一)溶剂提取法注意:一般如无特殊规定,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补充:溶剂提取法的原理根据中药化学成分与溶剂间“极性相似相溶”的原理,依据各类成分溶解度的差异,选择对所提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的溶剂,依据“浓度差”原理,将所提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方法。

作用原理:溶剂穿透入药材原料的细胞膜,溶解可溶性物质,形成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将其渗出细胞膜,达到提取目的。

一般提取规律:①萜类、甾体等脂环类及芳香类化合物因为极性较小,易溶于三氯甲烷、乙醚等亲脂性溶剂中;②糖苷、氨基酸等类成分则极性较大,易溶于水及含水醇中;③酸性、碱性及两性化合物,因为存在状态(分子或离子形式)随溶液而异,故溶解度将随pH而改变,可用不同pH 的碱或酸提取。

补充:溶剂的选择。

1)常见溶剂类型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2)溶剂选择的原则(1)相似相溶,能最大限度地提取所需要的化学成分(2)不与有效成分反应(3)不溶共存杂质(4)节约成本:价廉、安全、易得、浓缩方便。

常用亲水性提取溶剂溶剂优点缺点水对细胞穿透力强,提取效率高安全、价廉、易得水杂质多、易变对含淀粉、粘液质多的药材不易过滤乙醇对药材组织穿透力强,效率高有选择性,不同浓度极性不同可防腐、沸点低,易除去、较便宜可抑制酶活性、大部分可回收利用脂溶性杂质较多有挥发性、易燃烧甲醇效率高于乙醇毒性大、较贵提取方法a、煎煮b、浸渍法c、渗漉法d、回流e、连续回流(索氏提取)掌握不同提取方法原理、特点及适用的成分类型。

1.煎煮法定义:中药材加水浸泡后加热煮沸。

优点:简便。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一)第一节绪论1.什么是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的概念)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中药化学研究什么?中药化学研究内容包括各类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

此外,还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

中药化学是专业基础课,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3.中药化学研究的意义(注:本内容为第四节中药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意义)(1)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2)阐明中药发放配伍的原理(3)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临床疗效(4)控制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5)提供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依据(6)开发新药、扩大药源(7)结构修饰、合成新药主要考试内容: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特别是一些较为先进且应用较广的方法。

2.各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分类。

3.各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常用的提取分离与鉴别方法。

4.常用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测定方法。

5.常用中药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其提取分离、结构测定方法和重要生物活性。

6.常用中药材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和相关的质量控制成分。

课程主要内容:内容总论绪论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各论生物碱**糖和苷*醌类**香豆素和木脂素* 黄酮**萜类和挥发油*皂苷**强心苷*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其他成分各论学习思路:学习方法:1.以总论为指导学习各论。

2.注意总结归纳,在掌握基本共同点的情况下,分类记忆特殊点。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以《药典》作为基本学习指导。

4.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记忆。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注意:在提取前,应对所用材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地、药用部位、采集时间与加工方法等进行考查,并系统查阅文献,以充分了解和利用前人的经验。

(一)溶剂提取法注意:一般如无特殊规定,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2.溶剂极性:亲水性越强,极性越大;亲脂性越强,极性越小(大水小指);极性的大小可用介电常数(ε)来判断,ε越小,极性就越小,反之亦然。

3.常用溶剂极性大小顺序: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三氯甲烷)<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记忆:十四本,二三迷,双乙丁丙甲乙水)3.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方法:1煎煮法:含挥发性成分及加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使用。

2浸渍法:适用于遇热不稳定的成分,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

3渗漉法:适用于遇热不稳定的成分,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

4回流提取法:对热不稳定成分不宜使用。

5连续回流提取法:对热不稳定成分不宜使用。

4.水蒸气蒸馏法的适用范围:1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化学成分。

2化合物的沸点100度以上,却有一定的蒸气压。

5.超临界萃取法:1萃取选择性的决定因素:温度、压力、夹带剂的种类及含量。

2常用的提取物质:C026.重结晶法中溶剂选择的一般原则:1)不与被结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2)对被结晶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3)对杂质或冷热时都溶解(留在母液中),或冷热时都不溶解(过滤除去);4)溶剂沸点较低,容易挥发除去;5)无毒或毒性较小,便于操作。

7.判断结晶纯度的方法1)结晶形态和色泽:一个纯的化合物一般都有一定的晶形和均匀的色泽。

2)熔点和熔距:单一化合物一般都有一定的熔点和较小的熔距(1~2℃)。

3)色谱法:单一化合物用两种以上溶剂系统或色谱条件进行检测,均显示单一的斑点。

4)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纯的化合物显示单一的谱峰。

8.两相溶剂萃取法常见的方法有液—液萃取法和液—液分配色谱(LC或LLC)等。

9.分离因子β:1)β≥100,仅作一次简单萃取就可实现基本分离;2)100>β≥l0,则需萃取10-12次;3)β≤2时,要想实现基本分离,需作100次以上萃取才能完成;4)当β≈1时,意味着两者性质极其相近,即使作任意次分配也无法实现分离。

10.正相色谱与反相色谱:1分配柱色谱用的载体:主要有硅胶、硅藻土及纤维素粉等。

2正相色谱:固定相极性>流动相。

分离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3反相色谱:固定相极性<流动相。

分离脂溶性化合物,11.硅胶:适用于分离酸性成分。

硅胶、氧化铝属于物理吸附过程,一般无选择性,可逆吸附,属于极性吸附剂。

1对极性物质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极性强的物质优先吸附。

2溶剂极性越弱,吸附剂对溶质的吸附能力增强,反之亦然。

3溶质即使被硅胶、氧化铝吸附,但一旦加入极性较强的溶剂时,又可被后者置换洗脱下来。

12.氧化铝:适用于分离碱性成分。

13.活性炭:非极性吸附剂。

1吸附行为与硅胶和氧化铝相反:水中吸附能力强,洗脱剂的洗脱能力随溶剂极性的降低而增强。

2应用于水溶液的脱色素,糖、黄酮苷以及环烯醚萜苷的分离纯化。

14.大孔吸附树脂:1吸附原理:①选择性吸附(由于范德华引力或产生氢键的结果)②分子筛性能(由其本身的多孔性网状结构决定)2影响吸附的因素:①大孔树脂本身的性质(比表面积、表面电性、极性、能否形成氢键等)②洗脱溶剂的性质(极性、酸碱性)③被分离化合物的性质(分子量、极性、能否形成氢键)3大孔吸附树脂的应用:用于天然化合物的分离和富集。

4洗脱液的选择:①用适量水洗,洗下单糖、鞣质、低聚糖、多糖等极性物质;②7O%乙醇洗,洗脱液中主要为皂苷,但也含有酚性物质、糖类及少量黄酮,实验证明30%乙醇不会洗下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③3%~5%碱溶液洗,可洗下黄酮、有机酸、酚性物质和氨基酸;④10%酸溶液洗,可洗下生物碱、氨基酸;⑤丙酮洗,可洗下中性亲脂性成分。

15.聚酰胺吸附色谱:属于氢键吸附;适用化合物类型:酚类、醌类、黄酮类。

1吸附强弱通常在含水溶剂中大致有下列规律:①形成氢键的基团数目越多,则吸附能力越强。

②易形成分子内氢键者,其在聚酰胺上的吸附即相应减弱。

③分子中芳香化程度高者,则吸附性增强;反之,则减弱。

2洗脱溶剂的洗脱能力由弱到强的顺序为:水<甲醇或乙醇<丙酮<氢氧化钠水溶液<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尿素水溶液(记忆:水甲乙丙氧,甲酰二甲尿)3聚酰胺色谱的应用:①对酚类、黄酮类等含酚羟基化合物可逆吸附,分离效果好,吸附容量大,适于制备分离。

②可用于生物碱、萜类、甾体、糖类、氨基酸等其他极性与非极性化合物的分离。

③对鞣质的吸附特强,近乎不可逆,故用于植物粗提取物的脱鞣处理。

16.凝胶过滤法:分子筛作用,根据凝胶的孔径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大小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17.膜分离法:利用一种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膜,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的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

应用:①精制药用酶时,用透析法脱无机盐。

②采用膜分离技术生产中药注射剂和大输液可以明显缩短生产周期,简化生产工艺。

③有效地去除鞣质、蛋白质、淀粉、树脂等大分子物质及其微粒、亚微粒和絮凝物等。

④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口服液、药酒和其他制剂。

18.离子交换色谱:1离子交换法原理: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解离度差异进行分离。

2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与性质:球形颗粒,不溶于水,但可在水中膨胀。

①母核部分:由苯乙烯通过二乙烯苯(DVB)交联而成的大分子网状结构。

网孔大小用交联度表示,交联度越大,则网孔越小,质地越紧密,在水中越不易膨胀;交联度越小,则网孔越大,质地疏松,在水中易于膨胀。

②离子交换基团:阳离子交换树脂有强酸性和弱酸性两种;阴离子交换树脂有强碱性和弱碱性两种。

(阳酸阴碱)3离子交换法的应用:①用于不同电荷离子的分离:天然药物水提取物中的酸性、碱性及两性化合物的分离。

②用于相同电荷离子的分离:依据酸性或碱性的强弱不同分离(碱性强弱:Ⅲ>Ⅱ>Ⅰ;弱酸性树脂吸附强弱:Ⅲ>Ⅱ>Ⅰ)。

19.分馏法:利用中药成分沸点的差别进行分离的方法。

1)沸点相差在100℃以上时,可用反复蒸馏法达到分离的目的。

2)沸点相差在25℃以下,则需要采用分馏柱。

3)沸点相差越小,则需要的分馏装置越精细。

如挥发油和一些液体生物碱的提取分离常采用分馏法。

20.纸色谱、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在中药化学成分纯度测定中的应用:1用PC或TLC选择适当的展开剂,样品只有在 3种以上溶剂系统或色谱条件进行检测,均显示单一的斑点才可以确定其为单一化合物。

2个别情况下,须用正相和反相两种色谱确认。

3HPLC不受条件限制,用量少,时间快,灵敏度高,准确。

2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1)π→π*及n→π*跃迁可因吸收紫外光及可见光而引起,吸收光谱出现在紫外及可见区域(200~700nm)。

2)UV光谱主要可提供分子中的共轭体系的结构信息,可据此判断共轭体系中取代基的位置、种类和数目,用于推断化合物骨架,用于测定化合物的精细结构。

3)对分子中含有共轭双键、α,β-不饱和羰基(醛、酮、酸、酯)结构化合物,及芳香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是重要手段。

22.红外光谱(IR):1)红外吸收范围:4000~625cm-12)可确定其分子中的官能团的种类及其大致的周围化学环境:①4000~1500cm-1为特征频率区:官能团吸收,如羟基、氨基、重基、芬环等出现此区域。

②1500~600 cm-1为指纹区:可做真伪鉴别依据。

23.核磁共振谱(NMR):1)氢核磁共振(1H-NMR):分子中有关氢质子的类型、数目及相邻原子或原子团的信息,对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测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①化学位移:识别不同的类型的氢。

②峰面积:判断每个信号的氢质子数。

③裂分与偶合常数:判断相连接的氢的情况。

2)碳核磁共振(13C-NMR):化学位移也取决于周围的化学环境及电子密度,并可据此判断13C的类型。

在决定中药化学成分(碳水化合物)的结构有重要作用。

24.质谱(MS):可用于确定分子量和求算分子式,及提供其他结构信息。

二、生物碱1.生物碱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存在情况:分布于植物界,在动物界中少有发现。

是许多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

1)双子叶植物:①毛茛科(黄连属黄连,乌头属乌头、附子)②防己科(汉防己、北豆根)③罂粟科(罂粟、延胡索)④茄科(曼陀罗属洋金花、颠茄属颠茄、莨菪属莨菪)⑤马钱科(马钱子)⑥小檗科(三颗针)⑦豆科(苦参属苦参、槐属苦豆子)。

2)单子叶植物:①石蒜科②百合科(贝母属川贝母、浙贝母)③兰科。

3)少数裸子植物:①麻黄科②红豆杉科③三尖杉科④松柏科。

4)低等植物:①烟碱存在于蕨类植物中。

②麦角生物碱存在于菌类植物中。

③地衣、苔藓类植物中仅发现少数简单的吲哚类生物碱。

④藻类、水生类植物中未发现生物碱。

2.生物碱的分类方法:按植物来源、生源途径和基本母核的结构类型分类。

主要有吡啶类生物碱、莨菪烷类生物碱、异喹啉类生物碱、吲哚类生物碱、有机胺类生物碱。

3.吡啶类生物碱:来源于赖氨酸,是由吡啶或哌啶衍生的生物碱,主要有两种类型。

1)简单吡啶类:槟榔中的槟榔碱、槟榔次碱,烟草中的烟碱,胡椒中的胡椒碱。

(记忆:简定狼烟焦)2)双稠哌啶类:由两个哌啶环共用一个氮原子稠合而成的杂环,具喹喏里西啶的基本母核。

如苦参中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野决明中的金雀花碱等。

(记忆:双定苦金花)4.莨菪烷类生物碱:来源于鸟氨酸,由莨菪烷环系的C3-醇羟基与有机酸缩合成酯。

如莨菪碱、古柯碱等。

(记忆:莨菪浪荡河5.异喹啉类生物碱:来源于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系,具有异喹啉或四氢异喹啉的基本母核,主要有四种类型。

1)简单异喹啉类:如鹿尾草中的萨苏林,(记忆:简异萨苏林)2)苄基异喹啉类:苄基异喹啉类又分为1-苄基异喹啉类和双苄基异喹啉类。

①1-苄基异喹啉类:异喹啉母核1位连有苄基。

如罂粟中的罂粟碱,乌头中的去甲乌药碱,厚朴中的厚朴碱。

(记忆:一变英武后)②双苄基异喹啉类:两个苄基异喹啉通过1~3个醚键相连接。

如防己科北豆根中的蝙蝠葛碱,汉防己中的汉防己甲素和乙素。

(记忆:双变蝙蝠防甲乙)3)原小檗碱类:由两个异喹啉环稠合而成,又分为小檗碱类和原小檗碱类。

①小檗碱类:为季铵碱,如黄连、黄柏、三棵针中的小檗碱;(记忆:小檗百练针)②原小檗碱类:为叔胺碱,如延胡索中的延胡索乙素。

(记忆:原小乙元胡)4)吗啡烷类:具有部分饱和的菲核,如罂粟中的吗啡、可待因,青风藤中的青风藤碱等。

(记忆:吗啡可青风)6.吲哚类生物碱:来源于色氨酸,主要分为四类。

1)简单吲哚类:如板蓝根、大青叶中的大青素B,蓼蓝中的靛青苷等。

(简引大青蜓)2)色胺吲哚类:含有色胺部分,结构较简单。

如吴茱萸中的吴茱萸碱。

(色引吴茱萸)3)单萜吲哚类:结构较复杂,如萝芙木中的利血平、番木鳖中的士的宁等。

(单引历史)4)双吲哚类:由两分子单吲哚类生物碱聚合而成的衍生物,如长春花中具有抗癌作用的长春碱和长春新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