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法律体系的完善.doc

合集下载

我国应急管理预案现状

我国应急管理预案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增多,应急管理已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现状概述1. 应急预案体系逐步完善。

自2001年起,我国开始进入综合性应急预案的编写使用阶段,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明确了应急预案的编写要求和流程。

目前,我国已编制国务院部门应急预案57部,国家专项应急预案21部,全国各级应急预案130多万件,基本涵盖了各类常见突发事件。

2. 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建成。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我国坚持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国务院是最高行政领导机构,负责应急管理工作。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建立了相应的应急管理机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

3.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

我国已经制定了《突发性公共事件应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60多部,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4. 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近几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数百亿资金,重点进行了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装备的建设。

对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监测和预警能力不断提高,灾后恢复重建的能力也明显提高。

二、存在问题1. 预案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存在不足。

部分应急预案内容不够全面,针对性不强,缺乏可操作性;预案编制过程中,部门之间协调不畅,存在“碎片化”现象。

2. 预案数字化建设滞后。

我国应急预案数字化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

数字化预案在信息共享、协同处置等方面存在不足。

3. 应急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

部分应急队伍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实战经验,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突发事件。

4. 公众应急意识有待提高。

部分群众对应急管理的认识不足,缺乏自救互救能力,应急响应速度较慢。

三、发展建议1. 加强预案编制和实施。

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提高预案编制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强预案编制过程中的部门协调,实现预案的有机整合。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
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突发事件应对法对于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健 全应急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应对能力
突发事件应对法通过规范政府、企业和公民的行 为,提高全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基本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必须坚持统一领导、分 级负责的原则,各级政府应当在各自的职责 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本部门、本系统突发事件 应对工作。
地方政府有关部门
根据地方政府的统一部署,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本行政区域内本部门、 本系统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突发事件应对的咨询机构及其职责
专家委员会
由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负责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提供专业咨询和建议,包括但 不限于风险评估、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等方面。
违反《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法律责任
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有关单位和个人若违反本法规定,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比如行政处罚、刑 事责任等。
行政机关和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行政机关和责任人未依法履行应急管理职责,导致突发事件发生的,应当依法承担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应 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突发事件应对法》还规定了社会监督和救济制度,为受害人提供必要的法律救 济和保障。
智库机构
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和技术平台,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提供及时、准确、全 面的信息和技术支持。
03
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制保障
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制度
突发事件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
突发事件应对法律制度通常包括总则、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 事后恢复与重建、法律责任等内容。
适用范围与对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修订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以及国际环境的快速变化,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层出不穷,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完善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体系和机制,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我国突发事件应对领域的最高法律,为突发事件的防范、应对、处置、救援提供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有力保障,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进一步提升法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适应性。

一、增强主体责任突发事件防控和应对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主体责任问题。

未来修订后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应该在各级政府、企业、社会自组织、个人等主体责任方面提出更为细化和明确的要求,并对各级主体责任进行具体的分工、定责和监督,最大限度地落实好各方责任。

1.政府主体责任国家层面要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统一指挥体系,总结我国近年来处理类似事件的经验教训,进行评估和分析,切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健全突发事件防范机制与应急管理体系,并完善群众参与、协调联动机制。

2.企业主体责任增强企业主体责任,加强行业准入管理,制定并不断完善企业突发事件应对预案、演练和应急救援预备队伍,筑牢企业突发事件预警、应对和救援体系,降低突发事件发生和扩大风险,减少突发事件损失。

3.社会自组织和个人主体责任鼓励社会自组织和个人对于突发事件的参与,促进社会自组织和个人能够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强化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增强个人应急反应能力,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加强信息化手段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支持下,加强突发事件管理的信息化手段,已经成为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手段。

修订后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应该增加和完善突发事件的信息化建设,包括建立突发事件信息共享平台,设立信息中心,对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和信息汇总进行多维度监管,并加强数据分析能力,以便对突发事件及时监测、快速反应、科学研判、及时处置。

中国应急预案体系建立

中国应急预案体系建立

一、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背景1. 应急机制不健全:在非典疫情之前,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应急机制不健全,危机处置能力不强,公众缺乏忧患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2. 应对突发事件的必要性: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事件,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二、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原则1. 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对人民群众的影响。

2.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在平时加强预防工作,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危害程度。

3.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明确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职责和任务。

4. 依法规范,加强管理: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管理。

5. 快速反应,协同应对: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加强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协同配合。

6. 依靠科技,提高素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1. 制定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作为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指导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2. 建立健全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不同类型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3. 加强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 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调拨应急物资。

5. 强化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救援。

6. 建立健全应急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及时、准确地发布突发事件信息,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

四、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成效自2003年以来,我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应对了多次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

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应急预案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4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政应急相关法律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政应急相关法律问题研究》范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政应急相关法律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简称PHEs)的频发和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

面对这类紧急情况,行政应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政应急的相关法律问题,分析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以期为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政应急的法律现状1. 国内外法律体系概述在国内外,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行政应急管理,都有相应的法律体系。

国内方面,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核心,辅以《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

国际上,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组织也制定了一系列指导原则和规定。

2. 行政应急管理的实施情况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如隔离、封锁、强制检测等,以控制疫情的传播。

同时,政府还积极调动医疗资源,加强医疗救治工作。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政应急的法律问题1. 法律制度不完善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定的法律体系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仍存在一些法律空白和漏洞。

例如,对于某些特殊情况下的行政应急措施的合法性、适用范围和程序等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困难。

2. 行政应急措施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问题在实施行政应急措施时,如何平衡保障公共安全和尊重个人权利的关系是一个难题。

在某些情况下,行政应急措施可能会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引发社会争议。

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确保行政应急措施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3. 跨区域、跨国合作问题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跨国、跨区域传播成为常态。

然而,当前国际法律体系中关于跨国、跨区域合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规定尚不完善,导致在应对跨国、跨区域疫情时存在合作障碍。

浅谈对我国突发事件应对制度的评析

浅谈对我国突发事件应对制度的评析

浅谈对我国突发事件应对制度的评析我们一定还记得03年非典肆虐时的恐慌,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悲痛,还有同年年底南方冰雪灾害的忧愁。

而就在今年年初,香格里拉,丽江,贵州等地又相继发生大火烧毁古镇的事件,经历风雨沧桑而留下的宝贵建筑文化遗产转瞬毁于一旦,人们痛心疾首。

流感病毒,地震,冻雨冰雹,火灾,这些涉及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严重危及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损害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了极大的社会不安,影响到国家和谐稳定。

面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作为负有国家管理职责的政府,应当站出来肩负起这个责任。

政府应当对突发事件进行管理,将危机的损害降至最低,切实落实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我国应该对突发事件建立科学完整的应对机制,完善统一法律保障体系,对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建设投入足够的重视与关注。

一、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法律法规我国在2007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主要包括:总则、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法律责任、附则。

在2013年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共分为九章,分别是:总则,分类和内容,预案编制,审批、备案和公布,应急演练,评估和修订,培训和宣传教育,组织保障,附则。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是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重要操作细则,是完善我国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深化我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

二、现行法律法规的缺失表现尽管国务院,地方政府部门有制定实施一些分散的,单项的法规规章,暂行条例等,但是采取分散式的立法模式会引起很多问题和矛盾:一是在宪法层面没有对政府管理应对突发事件制度的明确规定,作为一个国家法律体系根基的宪法没有发挥其纲领性作用;二是没有“突发事件应对法”这样的,作为应急法制基础的龙头性法律,制度实施缺乏核心指导;较多是地方性的行政法规条例的出台,经常与中央部门规定相冲突;三是立法内容过于原则化,没有具体的程序性规范,缺乏实际可行的操作性,在实践中难以掌握实施标准,容易发生混乱;四是过于重视赋予有关行政机关权力,而忽视了对行政权力的控制和监督,没有协调好行政机关各部门之间的横向配合和合作,容易造成各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和矛盾,存在严重的滥用行政权或行政不作为现象;五是突发事件应急制度的运行环境不够理想,大部分群众的认知程度,理解程度,重视程度都远远不够。

申论范文大全: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

申论范文大全: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

申论范文大全: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1500字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近年来,我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社会突发事件等应急事件,这些事件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首先,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

目前,我国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和完善。

在应急事件发生时,往往存在相关部门职责不清、法律依据不明确等问题。

因此,应该加强立法工作,制定出一系列完善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形成一个明确规范的政府应急管理框架。

其次,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需要加强技术支撑。

在应急事件中,科技的作用不可忽视。

应加强科技研发,提高我国的应急管理水平。

例如,可以开展更多的科研项目,研发更先进的灾害预警系统,实现对灾害的精确预测和快速反应。

同时,可以利用无人机、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救援和抢险的效率,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再次,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需要加强应急教育和培训。

应急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应该加大对全民应急意识的培养和普及,提高人民群众对应急事件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同时,应加强相关部门的培训,提高应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最后,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面对灾害和应急事件,国际合作与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应加强与国际组织、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范围内的应急事件。

可以开展应急演习和培训,相互学习和借鉴经验,提高各国应对应急事件的能力。

总之,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只有做到立法健全、技术支撑、教育培训和国际合作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我们才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应急事件,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一个安全稳定的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析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浅析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赣南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公共管理本科专业2011——2012学年学年论文题目:浅析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年级:2011级公共管理本科班学号:*********姓名:**指导老师:***完成时间:2012年9 月12 日目录一、背景二、应急管理体系的相关概念三、我国应急管理发展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与信息化程度五、我国现有应急系统存在的问题六、未来发展趋势浅析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内容摘要:从我国的国情看,我国虽然地域辽阔、物产丰富,近几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与西方国家相比,发展还比较落后,同时有处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受国际全球化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各种重大自然灾害、突发疾病、技术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

从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涝灾害、2003年的SARS 事件、2005年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到每年都有发生的煤矿倒塌事件、每天都在发生交通事件,再到居高不下的万人死亡率、事件经济财产损失率等,都意味着我国目前各种社会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政府面临的任务和压力还比较大,有效地应对和防范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已成为考验我国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甚至执政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字: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一、背景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各级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能,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隶属于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

二、应急管理体系的相关概念1.应急管理的定义应急管理是组织对于突发公共事件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措施与应对策略,该管理措施与应对策略包含应急准备、处理与复原等过程⑴。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制的现状及缺陷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制的现状及缺陷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制的现状及缺陷1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制建设的现状到目前为之,我国现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35 件、行政法规37 件、部门规章55 件,有关法规性文件111 件。

我国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主要有:《防止沥青中毒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血吸虫重大疫情应急处理预案试行》、《疟疾暴发流行应急处理预案试行》。

2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回顾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制建设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它是一个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逐步确立起来的过程。

我国最早的有关调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规范是1956 年劳动部制定的《防止沥青中毒办法》,20 世纪70 年代以后颁布实施的一些法律规范已初步确立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机制。

譬如1980 年国务院批准颁布的《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1989 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1995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对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等。

进入新世纪,公共卫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公民的关注,随着新型传染病的出现和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化学物品中毒事件的发生,我国也相应制定了危险化学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血吸虫重大疫情等的应急法律制度。

2003 年,非典的到来加深了人们对公共卫生的关注,在已有的法律制度和总结前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出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成为我国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指导性法律,标志着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律制度的完善,为今后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指导原则。

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参考题及答案

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参考题及答案

《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习题集第一章突发事件管理概述一、填空题1.危机用汉字表述内涵,即“危险与机遇”并存的时刻,是组织命运“转化与恶化”的分水岭。

2.在紧急情况下,危机以其高度不确定____的前景,给管理者造成高度的紧张和压力。

3.对危机事件或状态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考虑:事件的危害程度、事件的影响方式和事件的影响范围。

4.危机既包含着危险,也包含着机遇。

5.广义的危机,实际上把灾害、灾难、突发事件、紧急状态等全都包括进来了。

6.危机事件决策环境往往是一种非常态的社会情境,是各种不利情况、严重威胁、____不确定因素的高度积聚。

7.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将地震损失的统计指标分为三类,即人员伤亡问题、财产损失问题和对自然环境的破环问题。

8.迅速地从正常情况转换到紧急情况的能力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内容。

9.突发事件发生时,管理者必须在有限的信息、资源和时间条件下,寻求“满意”的处理方案。

10.有学者根据危机情境中主体的态度,将危机划分成一致性和冲突性两类。

11.根据危机事件本身特有的性质,可以将其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及经济危机五大类。

12.每一个危机事件都有发生、发展和减缓的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应急措施。

13.危机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对整个事件处理过程进行调查评估并从事件中获益,其关键在于善后学习能力。

14.从立法的角度,我国先后制定了对付社会动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戒严法________》(1996),对付重大自然灾害的《___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___________ 》(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1998)等。

15.从应急组织网络来看,突发事件管理体系包括敏感的危机意识、健全的制度框架、完备的危机应对计划和综合性的社会与国际应对网络。

P27二、判断题1.危机事件的决策环境相对于政府的常规性决策环境往往是一种非常态的社会情境。

应急法治建设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建议

应急法治建设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建议

应急法治建设:成果、问题与完善建议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对应急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应急法治建设不仅对应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二、应急法治建设的成果1. 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核心,以相关单行法律法规为补充的应急法律法规体系。

各级地方政府也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2. 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各级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制定了详尽的应急预案,明确了应急响应的流程、责任主体和资源调配方案,大大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效率和效果。

3. 应急能力的提升:通过不断的培训和演练,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对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有了显著提升,能够在短时间内做出迅速有效的反应。

三、应急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1. 法律法规的滞后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法律法规未能及时更新,难以应对新型突发事件。

例如,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方面的问题在现有法律体系中仍存在空白。

2. 预案的实用性不强:虽然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都制定了应急预案,但部分预案过于形式化,缺乏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预案的更新和完善速度也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3. 资源整合与调配难度大: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经常出现资源整合不力、信息共享不畅的情况,影响了应急处置的效果。

四、完善建议1. 加强立法工作:针对新型突发事件,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修订工作,确保有法可依。

2. 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对应急预案进行定期评估和修订,加强培训和演练,提高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 加强资源整合与调配:建立高效的资源整合与调配机制,确保信息共享畅通无阻,提高应急处置的整体效果。

五、结论应急法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预案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024年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体系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体系研究》范文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体系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人口流动的加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对于我国这样的大国来说,构建一个全面、有效的应对能力评价体系对于维护公众健康和安全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将探讨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体系的现状、重要性及发展建议。

二、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体系的现状近年来,我国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传染病防治法》等,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法律保障。

同时,国家在各级设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应急指挥中心等机构,加强了应急管理和救援能力。

然而,在应对能力评价体系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如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方法不够科学等。

三、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体系的重要性构建一个全面、有效的应对能力评价体系对于我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有助于提高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和水平,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其次,有助于提高社会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社会整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最后,有助于推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国际形象和地位。

四、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体系的发展建议1. 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以便于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2. 强化基层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加强基层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卫生应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确保基层能够快速、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

3. 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和调度机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和调度机制,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准确地调度物资,满足应急救援需求。

4. 推广先进的评价方法和技术: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同时,加强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和利用,为政策制定和改进提供依据。

5.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提高我国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国际影响力。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概述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概述

LOGO
紧急状态有以下几个特征:必须是现实或者是肯定 要发生的;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阻止了 国家政权机关正常行使权力;影响了人们的依法 活动;必须采取特殊的对抗措施才能恢复秩序等 。根据引起紧急状态的原因不同,一般可以把紧 急状态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灾害引起的紧急状态; 一类是由社会动乱引起的紧急状态。 而根据《戒严法》的表述,戒严是在发生严重危 及国家的统一、安全或者社会公共安全的动乱、 暴乱或者严重骚乱,不采取非常措施不足以维护 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紧急状态 时,国家才实行的。“而紧急状态不仅仅由于社 会动乱,更多的可能由战争、自然灾害、公共卫 生、经济危机等原因引起。”
LOGO
原有中国宪法中还缺乏统一的紧急状态法律制度,也没有 一部统一的《紧急状态法》。尽管中国有包括《戒严法》 、《国防法》、《防洪法》、《防震减灾法》等在内的紧 急状态法律,这些法律都明确规定了政府在不同的紧急状 态时期可以采取的紧急措施,以及公民在紧急状态时期应 当受到限制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但是也存在很 多问题。 “1982年《宪法》中国家之所以没有‘紧急状态’的表述 ,用的是‘戒严’,主要因为当时国家考虑不全面,更多 地考虑社会动乱等因素,况且在计划经济下,国家本来就 可以轻易调配资源,所以最终采用了‘戒严’。但是一场 但是一场 SARS危机的到来, 使国家不得不去思考天灾人祸、 公共 危机的到来, 危机的到来 使国家不得不去思考天灾人祸、 卫生等更全面的情况。 卫生等更全面的情况。”李曙光说。“更重要的是,在市 场经济中,国家在正常情况下不再具有直接调配资源的权 力,公民自治意识正在提高,所以紧急状态下政府权力来 源必须有法律依据。”
LOGO
第一条 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控制、 , 控制 、 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 社会危害, 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 社会危害 , 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 , 保护 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维护国家安全、 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 维护国家安全 、 公共 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 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 第二条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 、 监 测与预警、 应急处置与救援、 测与预警 、 应急处置与救援 、 事后恢复与 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本法。 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本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第一章 总则

《突发事件应对法》

《突发事件应对法》

预案编制
各级政府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确 保预案的时效性和可行性。
预案修订
预案修订应当遵循客观公正、科学民主的原则,对预案进行 全面评估,确保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应急资源储备和调配
资源储备
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当储备必要的应急资源,包括应急救援队伍、物资、装备 等,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
自领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国务院建立应急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 度,协调解决突发事件应对中的重大
问题。
地方层面的组织架构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本 行政区域内的突发事件应对工
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 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各自领域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建 立应急管理议事协调制度,协 调解决突发事件应对中的重大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 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社会 动员机制,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03
突发事件应对的组织架构
国家层面的组织架构
国务院统一领导国家突发事件应对工 作,负责决定和协调特别重大、重大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国务院组成部门、特设机构、直属机 构和办事机构,根据职责分工负责各
目的
制定本法旨在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对法治化水平, 加强应急管理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
历史与发展
历史
我国在2003年“非典”事件后开始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历经多次修订和完善, 于2018年正式实施。
发展
本法不断得到完善和修订,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新修 订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进一步健全了我国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制度。

我国行政应急权法律规制完善问题研究

我国行政应急权法律规制完善问题研究

我国行政应急权法律规制完善问题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行政应急权法律规制完善问题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我国在面临各种突发事件和灾害时,行政应急权的作用愈发凸显。

行政应急权是指政府在灾害、事故等紧急情况下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采取的特殊措施。

然而,当前我国行政应急权法律规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制约了其有效运行和发挥作用。

首先,我国现行的行政应急权法律规制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

存在着法律法规不足、政策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导致应急措施执行不够有力、协调不够顺畅。

其次,行政应急权的行使存在一些隐性的权力滥用和不合理之处。

一些地方政府在灾害和突发事件处理中,存在过度集中权力、不充分尊重公民权利等现象,造成行政应急权的滥用和侵害。

因此,对我国行政应急权的法律规制进行完善和加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通过对现行规定的分析和问题的深入研究,探讨解决方案和提出建议,有助于提升我国行政应急权的规范化、公正性和效力,并为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提供法律支持和保障。

1.2 研究意义行政应急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行政应急权法律规制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对我国行政应急权法律规制完善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我国行政应急权法律规制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帮助政府和相关部门深入了解当前法律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国家应急管理水平。

深入分析问题原因,探讨解决方案,可以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指导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加强国家安全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

提出法律规制完善的建议,有助于推动我国行政应急权法律规制的进一步完善,提升国家的制度治理水平,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研究我国行政应急权法律规制完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2. 正文2.1 我国行政应急权法律规制的现状分析我国行政应急权法律规制在灾害、突发事件、重大安全事故等紧急情况下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我国行政应急权法律规制完善问题研究

我国行政应急权法律规制完善问题研究

我国行政应急权法律规制完善问题研究【摘要】本文从我国行政应急权法律规制完善问题出发,通过对现状进行分析,揭示了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经验提出建议。

文章指出加强我国行政应急权法律规制的重要性,对我国应急管理工作提出启示。

通过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的介绍,引出正文的内容,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论证。

最后总结研究内容,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强调对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义。

文章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我国行政应急权法律规制的现状和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我国行政应急权法律规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行政应急权、法律规制、完善、问题研究、国外借鉴、建议、重要性、应急管理、研究方向、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行政应急管理在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种突发事件和灾害频发,对行政应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对行政应急权法律规制的研究与完善已成为当务之急。

当前,我国行政应急管理法律规定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应急管理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完善,部门职责不清晰、协调不力、处罚不明确等问题突出。

深入研究我国行政应急权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对于提高应急管理的效能和水平,保障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拟对我国行政应急权法律规制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完善我国应急管理法律体系提供参考和建议,以推动我国行政应急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我国行政应急权法律规制完善问题,通过对我国行政应急权法律规制现状进行分析,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行政应急权法律规制经验,提出完善我国行政应急权法律规制的建议,以及强调加强我国行政应急权法律规制的重要性。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旨在为我国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我国应急管理法制建设的进步,从而提高国家的综合应急能力,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安全。

健全应急机制范文

健全应急机制范文

健全应急机制范文首先,健全应急机制需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应急管理法是我国应急管理法制框架的核心法律,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因此,应加强对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研究和修订工作,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其与社会治理和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此外,应加强对相关应急行业的法律法规制定,增强其规范性和适应性,为各行各业的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据。

其次,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是健全应急机制的重要保障。

应急管理是一个多部门、多领域的综合性工作,需各方面共同合作,形成合力。

因此,应加强相关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配合,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联防联控机制,确保应急管理工作的科学高效进行。

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应急指挥体系,确保指挥层级完整、指挥运转高效,能够及时调配资源、协调各方,保障灾害发生时的有效应对。

此外,提升应急管理水平也是健全应急机制的关键。

应急管理工作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和推动,因此,应加强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选拔一批应急管理专业人才,提升他们的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

同时,应加强应急培训和演练工作,提高各级干部和群众的应急意识和应对能力。

此外,应加大投入,提升应急设备和装备的更新和完善,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进行高效应对和救援。

最后,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公众的应急意识和应对能力。

公众的主动参与和配合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公众具备一定的应急意识和应对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

因此,应加强应急宣传教育工作,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培养公众的应急技能,增强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此外,应建立健全应急热线和网络平台,提供及时的应急信息和服务,方便公众获取应急信息和进行应急求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法律体系的完善
2007-7-27
【摘要】:由于近几年我国频繁发生的突发事件,我国的突发事件应急法律体系建设已取得一些成就。

但是,应当看到,我国的突发事件应急法律体系还不完善,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少突发事件应急基本法律的设置、中央立法的立法层次偏低、许多立法内容较为原则,可操作性不强等等。

文章在分析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法律体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完善我国的突发事件应急法律体系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突发事件;紧急状态;应急;法律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突发事件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是自古有之,因此应对突发事件也是由来已久的命题。

但将其上升到法制层次,则是19世纪以来的事情。

我国现代法制建设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将此问题提上议程。

2003年SARS 在全国范围内的爆发和肆虐,充分暴露了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法制的一系列弊端,许多专家学者也开始关注研究突发事件应急法制,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然而,这一阶段的研究多在公共卫生领域,对于其他领域的应急法制的研究并不多。

近几年我国频繁出现环境污染、洪灾旱涝、重大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因此有必要将研究的领域拓展为整个突发事件领域。

二突发事件的概念
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突发事件”一词较为常见,但各个立法都没有明确界定这一概念,而且具体内涵和外延也不统一。

事实上,突发事件并非一个专用的法律术语,我们往往把不曾或难以预料而突然发生的事件称为“突发事件”,就发生的领域和影响范围而言,可分为突发私人事件和突发公共事件,法律(尤其公法)中所指称的突发事件是突发公共事件,即“突发事件”是“突发公共事件”的简称。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它包括四类事件:(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⑵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⑶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⑷社会安全事件。

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三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法律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现行突发事件应急法律体系大致包括自然灾害事件立法、事故灾难事件立法、公共卫生事件立法、社会安全事件法等几个部分。

从总体上看,我国在构建突发事件应急法律体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种分散性的立法体系也存在如下的问题和不足:
第一,缺少突发事件应急基本法律的设置。

突发事件应急法的核心是要解决给予政府特别授权和对公民权利予以适当保护与救济的界限问题。

例如,有谁决定和宣布进入或解除紧急状态?政府为应对危机享有哪些权力?对公民权利可以做何种限制?对这
些共性问题,美国、英国、俄罗斯等一些国家都是通过制定统一的突发事件应急法解决的。

我国没有统一的突发事件应急法,对这种共性问题缺乏统一规定。

在发生紧急事件后,容易产生政府与社会成员、中央与地方的责任不清,行使权力与履行职责的程序不明,应急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影响及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第二,中央一级的立法以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居多,缺少上位基本法的控制,致使法律之间的冲突现象曾出不穷。

而且各部门都针对自己所负责的事项立法,缺乏沟通和协作。

同时,地方之间,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许多立法“以邻为壑”,大大削弱了处理突发事件的合力与合作。

第三,许多立法在内容上较为原则、抽象,可操作性不强。

绝大部分立法重视紧急权力的配置,但却忽视对紧急权力的限制和对这些权力造成的危害结果的救济;重视纵向关系上机构之间的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忽视横向层面上的机构之间的协调与监督;重视应急措施上的实体性规定,忽视对其进行程序上的约束;重视官方机关和上级机关在处理突发事件的领导和强力,忽视了非官方机关和下级机关对其的配合和自治。

第四,一些领域的法律仍不完善。

比如统一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国防法、恐怖性突发事件法,在我国至今仍是空白;事故性突发事件法和灾害性突发事件法虽然在我国发展得较为完善,但也存在过于分散化的现象。

在灾害领域比较可行的立法思路是应对分门别类,就不同的灾种单独立法,并在遵循相同或相似的立法原则基础上,建立部门灾害立法体系。

四完善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法律体系的建议
首先,制定统一的突发事件应急法,对紧急状态制度作出全面的规定。

由于现行宪法对紧急状态制度的规定十分原则,主要涉及紧急状态的范围、决定与宣布机关等几个问题,对于紧急状态下政府的行政紧急权力、公民权利的保护等诸多重要问题则未作出规定,因此,总结各种紧急状态治理的共同规律和经验教训,并借鉴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及早制定一部统一的突发事件应急法,作为我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纲领性法律文件和制度框架,对于提高我国政府应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在一些重要领域制定新的法律,填补此类领域法律调整地空白。

此类亟待制定的法律包括《国防动员法》、《恐怖事件应急法》等;为健全灾害性突发事件应急法律体系,应根据需要出台一些新的灾害防治法,如《台风防治法》、《沙尘暴防治法》等;在对受灾者、殉职者、罹难者等人员进行法律救助、帮助和抚恤等领域,也有必要制定统一的法律,如《灾害救助法》、《灾后重建扶助法》等。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带来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突发公共事件难免会发生。

突发公共事件具有高危险性、高破坏性,而仅靠责任单位或政府难以解决对受害人的救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走法制化途径。

因此,有必要制定《突发公共事件保险法》,通过保险的方式,实现对受害人的救济。

最后,在上述立法出台以前或以后,根据法律规范效力等级的差异和一般法理,对现有突发事件应急法律体系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清理工作,消除同一层次、不同层次应急法规范之间广泛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实现突发事件应急法律体系内部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韩大元,莫于川主编.应急法制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2]吕景胜.紧急状态法立法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5).
[3]于安.制定紧急状态法的基本问题(上)[J].法学杂志,2004,(4).
[4]于安.制定紧急状态法的基本问题(下)[J].法学杂志,2004,(5).
作者简介:
现为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宪法与行政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行政法。

作者:谷传军来源:《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年第7期
责任编辑:萨日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