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
体温的名词解释
体温的名词解释体温是指人体在正常状态下,特别是安静环境下维持的恒定的温度。
正常人体的体温范围为36.0°C-37.5°C之间,一般以37°C为标准。
人体体温的调节由中枢神经系统控制,通过调节身体的新陈代谢和热量的产生与散发来维持体温的稳定。
体温的测量方式有多种,常见的有口腔测温、腋下测温、肛门测温以及额温枪等。
其中,口腔测温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通过将温度计放置在舌下测量口腔内的温度来评估体温。
腋下测温则是将温度计放置在腋下,通过皮肤表面的温度来测量体温。
体温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与环境和身体健康状况有关。
当人体处于高温环境中,体温会上升,这是因为人体在热量过多时通过出汗和皮肤散热的方式来调节体温。
相反,在寒冷的环境下,人体会通过血管收缩来减少散热,以保持体温。
此外,感染、炎症和其他疾病也会导致体温升高,这被称为发热。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是一种保护性的生理反应。
当机体遇到感染、细菌进入体内、外伤、中暑或某些药物作用时,免疫系统会调动机体的生理与生化机制来产生发热。
发热有助于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同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有利于病程的控制和恢复。
然而,高热对人体健康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高温环境中,体温升高过快或过高都可能引起中暑和热衰竭等病症。
严重的中暑会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受损,造成中暑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在高温环境下,及时调节体温,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度暴露于高温环境中非常重要。
准确测量体温对于诊断疾病以及监测治疗的效果也至关重要。
在医疗领域中,体温的精确测量是诊断、治疗和病情观察的基础。
体温的升高或降低能够为医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帮助诊断某些疾病或监测疾病进程,特别是在感染和炎症方面。
此外,体温的异常变化也可以是一种反应,提示身体可能存在某种潜在的健康问题。
无论是持续的发热、低体温还是周期性的体温波动,都可能是疾病的信号。
在日常生活中,及时观察和记录体温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尽早采取相应的措施。
体温小常识
体温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体温英文名称:body temperature定义:机体内深部的平均温度。
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生理生态学(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求助编辑百科名片体温,通常指人体内部的温度,正常人腋下温度为36~37度,测量方法有口测法、腋测法及肛测法。
目录定义具体介绍正常波动体热平衡产热过程散热过程调节方式调节中枢体温测量具体方法发热分度标准相关词体温正常值及测量方法:测量体温注意事项展开编辑本段定义体温是指机体内部的温度。
正常人腋下温度为36~37度,口腔温度比腋下高0.2 ~0.4度,直肠温度又比口腔温度高0.3~0.5度。
编辑本段具体介绍人体的温度是相对恒定的,正常人在24小时内体温略有波动,一般相差不超过1度。
生理状态下,早晨体温略低,下午略高。
运动、进食后、•妇女月经期前或妊娠期体温稍高,而老年人体温偏低。
体温高于正常称为发热,37.5~38摄氏度为低热,38~39摄氏度为中度发热,39~40摄氏度为高热,40摄氏度以上为超高热。
人体温度相对恒定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如体温高于41摄氏度或低于25摄氏度时将严重影响各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机能活动,甚至危害生命。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受神经中枢调节的,很多疾病都可使体温正常调节机能发生障碍而使体温发生变化。
临床上对病人检查体温,观察其变化对诊断疾病或判断某些疾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正常平均体温37摄氏度,来自1868年乌德利希对2500名成年人腋下温度平均值。
美国马里兰州医学院麦克维克检测148人的口腔温度平均值为36.8摄氏度,测定结果表明:个体之间正常体温变动范围可达2.7摄氏度,每个人一天内不同时间体温可相差0.6摄氏度,正常人早晨6时体温最低,下午4时最高。
体温38摄氏度以下一般认为是低热,38摄氏度以上认为是高烧。
编辑本段正常波动在一昼夜之中,人体体温呈周期性波动。
体温
二、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一)机体的产热 机体的热量;来自于体内营养物质 的分解代谢。各组织和器官的功能 状态和代谢水平不同,其产热量也 不同。
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和骨骼 肌。安静时以内脏为主,约占全身 产热量的56%,其中肝是体内代 谢最旺盛的器官,产热量最多。劳 动或运动时,骨骼肌是最主要的产 热器官。
3.对流:对流散热是通过气体的流 动来交换热量的散热方式,它是传 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散热量 受风速影响很大,风速越大,散热 量越多。
4.蒸发:蒸发散热是指机体通过体 表水分的蒸发来散发热量的散热方 式。体表每蒸发1g水分,可散发 2.43KJ的能量,所以蒸发散热是 一种很有效的散热途径。在环境温 度接近或高于体表温度时,蒸发散 热是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
1.辐射:辐射散热是机体以热射线 的形式将热量传给外界较冷物体的 散热方式。其散热量的多少取决于 皮肤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差和有效辐 射面积。皮肤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越大和有效辐射面积越大,则散热 量越多。机体在安静状态下,辐射 散热约占机体总热量的60%。
2.传导:传导散热指机体将热量直 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的散热 方式。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与 其接触物体之间的温度差、接触面 积以及接触物体的导热性能。衣物 是热的不良导体,故穿衣能起到隔 热保暖的作用。水的导热性能好, 衣服被浸湿后,传导散热会大大增 加。
人在安静状态下,环境温度达 30℃时便开始发汗。环境湿度大 时,汗液不易蒸发,体热不易散失 ,会反射性引起大量发汗。风速大 时,汗液蒸发快,体热易于放散。 因此,人在高温、高湿、通风差的 环境中易于中暑。
汗液是一种低渗液体,其中,水分 占99%以上,固体成分不到1% ,主要以NaCL为主,还有少量的 KCL和尿素等。当机体大量出汗而 造成脱水时,常表现为高渗性脱水 ,但如果大量出汗只补充水分而不 补充NaCL,往往又可造成低渗性 脱水。
体温的名词解释生理学
体温的名词解释生理学
体温是指机体内部的温度,通常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在生理学上,体温是指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即平均体核温度,通常以直肠、口腔或腋窝的温度代表体温。
体温的正常范围在36℃\~37℃之间,但也会因个体差异、测量方法的不同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有所波动。
体温的生理波动范围一般在0.5℃左右。
人体通过产热和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产热主要来自内脏器官,特别是肝脏,约占总热量的56%;而劳动或运动时,骨骼肌成为主要的产热器官,约占总产热量的90%。
此外,进食、环境温度和精神活动等也会影响产热。
散热则主要通过皮肤进行,人体通过调节皮肤血管的散热量、汗液蒸发等来调节体温。
体温的异常变化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
例如,体温高于正常称为发热,37.5\~38℃为低热,38\~39℃为中度发热,39\~40℃为高热,40℃以上为超高热。
如果体温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保持正常的体温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非常重要。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具体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
或咨询专业医生。
体温
(二)体温正常值及生理波动
【1】正常体温
直肠温 36.9-37.9 ℃ 口腔温 36.7-37.7 ℃ 腋 温 36.0-37.4 ℃
可信度 :直肠温>口腔温>腋窝温
临床常用口温和腋温。测定腋温时要注意夹紧体 温计和测量时间(约需10min)。
4
意义:体温的相对
恒定是机体新陈代谢 和一切生命活动正常 进行的必需条件。 T < 22℃→心跳停止 T > 43℃→酶变性而 死亡 T = 27℃→低温麻醉
深部温度(受控对象) 体温 温度感受器
32
33
气温下降 散热过多
体温趋于下降
冷感受器兴奋
发汗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
血管收缩 代谢增强
大脑皮层 寒战 行为调节
产热增多 散热减少
温 趋 于 正 常
体温调节过程(以环境温度下降为例)
34
温度习服 • 热习服
热习服(heart acclimation)是指机体长期生活或 者工作在炎热或高温环境后产生的适应性变化。 如长期在热带地区工作的矿工,对高热环境逐渐 忍受。热习服表现为皮肤血流量增加;引起发汗 的体温阈值降低,发汗量增加。此外,醛固酮分 泌增加,汗液中钠盐含量减少,尿量减少。
22
2.生理散热 (2)发汗:
特点: 是指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过程。 通过汗液蒸发带走身体热量,可意 识到的又称可感蒸发 寒冷或温暖情况:无汗液分泌或少量 安静状态:环境温度300C时开始出汗, 速度取决于参加活动汗腺数量和活动强度 影响因素: 劳动强度、环境温度、湿度、风速 劳动(气温200C) 、气温 出汗速度 散热湿度 衣着多蒸发困难(气温250C)出汗 风速 蒸发容易 出汗
人类标准体温
人类的标准体温因测量部位和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正常的口腔温度范围是36.3-37.2℃,正常的腋窝温度范围是36-37℃,正常的直肠温度范围是36.5-37.7℃。
然而,人体的正常体温会因为新陈代谢、生命活动、年龄、性别和生理周期等因素而产生波动,一般体温在晨起时略低,午后略高,在运动、进食后体温略高,而老年人的新陈代谢慢体温相对略低。
当体温低于或高于正常体温范围时,且伴有乏力、心慌等其他身体不适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并明确诊断,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体温测量方法
体温测量方法体温是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正确的体温测量方法对于及时发现疾病、监测健康状态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体温测量方法,以及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1. 口腔测温法。
口腔测温是最为常见的体温测量方法之一。
使用口腔体温计进行测量,可以较为准确地获取体温数据。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测量前应该避免饮食、饮水,以及吸烟等活动,同时在测量时应该将口腔体温计置于口腔深部,闭口不动,等待数分钟后方可读数。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般家庭使用,但对于婴幼儿和口腔不适者则不太适用。
2. 腋下测温法。
腋下测温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体温测量方法,适用于婴幼儿和口腔不适者。
使用腋下体温计进行测量,将体温计置于腋下,双臂自然下垂,等待数分钟后即可读数。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测量的体温相对口腔测温略低,需要适当调整正常体温范围。
3. 耳温测温法。
耳温测温法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体温测量方法,其优点在于快速、方便,并且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
使用耳温计进行测量,只需将耳温计插入耳道,等待数秒钟即可读数。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耳温计时需要正确插入耳道,避免受到外界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以保证测量准确性。
4. 前额测温法。
前额测温法是一种非接触式的体温测量方法,适用于需要批量测量体温的场景,如机场、车站等。
使用红外线体温计对额头进行扫描,即可快速获取体温数据。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前额测温法时应该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受到外界温度和干扰的影响,以保证测量准确性。
综上所述,不同的体温测量方法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人群。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体温测量方法,及时监测体温变化,保障自身和家人的健康。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体温计进行测量时,应该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希望本文介绍的体温测量方法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正常体温范围
人正常体温范围
人体正常体温,根据测量部位不同而有所不同。
临床上常以口腔、腋下和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口腔舌下正常温度为36.3℃~37.2℃,直肠正常温度36.5℃~37.7℃,腋下正常温度36.0℃~37.0℃。
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内部的温度,但测量不方便。
大多时候,采用腋下和口腔测量体温,以腋下使用最多。
正常体温的标准是根据多数人的数值计算的平均值,并非为个体的绝对数值。
通常认为舌下超出37.3℃为发热,37.3℃~38℃是低热,38.1℃~39℃是中度热,39.1-40℃为高热,41℃以上为超高热。
正常情况下,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不同而在狭小的范围内变动。
新生儿和儿童的体温稍高于成年人,成年人的体温稍高于老年人,女性的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
同一个人的体温,一般清晨2~4时最低,14~20时最高,但体温的昼夜差别不超过1℃。
人体体温常识
人体体温常识体温是人体内部的温度,是人体新陈代谢和骨骼肌运动等过程中不断产生热的结果。
通常所说的体温是指身体内部的温度,称为体核温度,该温度相对稳定.所以说,正常体温的正常值是一个温度范围,而不是一个点.体温的调节包括自主性(生理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调节两种方式。
自主性体温调节是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机体守内外环境温度刺激,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调节体的产热和散热,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状态。
行为性体温调节是人类有意识的行为活动,通过机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姿势和行为改变而达到目的。
因此,行为性体温调节是以自主性体温调节为基础的,是对自主性体温调节的补充。
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化临床上测量体温常以口腔温度、直肠温度、腋下温度为标准,口腔正常范围36。
3℃~37。
2℃,平均温度37℃;直肠正常温度范围36.5℃~37。
7℃,平均37。
5℃;腋下正常范围36。
5℃~37。
0℃,平均温度36。
5℃。
前面也说到,体温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因为生理变动而产生区别,如随年龄、性别、昼夜和情绪等因素变化而出现生理性波动,但其变化的范围不超过0。
5℃~1.0℃.年龄:新生儿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发育不完善,其体温容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随之波动;儿童由于新陈代谢旺盛,体温略低于成年人。
性别:女性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
3℃,因女性皮下脂肪比男性厚。
成年女性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出现规律性的变化,排卵后由于孕激素水平上升,体温可以上升0.2℃~0.3℃,月经前期和妊娠早期体温可轻度升高。
昼夜时间:正常人体温在24小时内呈周期性波动,清晨2~6时最低,午后2~8时最高,但是波动范围不超过过平均数值上下0.5℃。
这种规律性的变化与机体昼夜活动的生物节律有关,因而使机体的代谢、血循环和呼吸功能等发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
外界因素:运动、沐浴、进食、情绪波动、精神紧张等因素均可出现一时性增高。
安静、睡眠、饥饿、服用镇静剂后可使体温下降。
异常体温和护理体温过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发烧.发烧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其原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发热较多见,主要由病原体引起,见于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
人体正常体温
人体正常体温
我们正常的温度大家平时的了解应该都是36.5度,也会感觉我们的体温是不变的,其实这是错误的,我们人体的体温在不同的天气下也会不一样的,而且每一天的早上和晚上也会有一些差别,男和女之间温度也是不一样的,那么人体正常体温是多少度呢,不同部位的温度也是不一样的。
每日早晚、人体各个部位及男女之间的体温均存在着差异。
人体正常体温有一个较稳定的范围,但并不是恒定不变的。
正常人口腔温度(又称口温)为36.3℃~37.2℃。
腋窝温度较口腔温度低0.2℃~0.5℃。
直肠温度(也称肛温)较口腔温度高0.2℃~0.6℃。
一天之中,清晨2~5时体温最低,下午5~7时最高,但一天之内温差应小于0.8℃。
另外,女子体温一般较男子高0、35℃左右。
女子体温在经期亦有些许变化。
在健康状态时,如饮食正常,衣着适宜,人体的体温一般是比较
恒定的,即保持在37℃上下(大致介于36.2℃~37.2℃),而不因外界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
人体正常体温平均在36~37℃之间(腋窝),超出这个范围就是发热,38℃以下是低热,39℃以上是高热。
标准体温是什么
标准体温是什么体温是人体内部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人体健康状态的监测和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什么是标准体温呢?标准体温是指在正常状态下,人体的口腔、腋下或肛门测得的体温范围。
一般来说,成年人的标准体温范围在36.5℃~37.2℃之间,而儿童的标准体温范围稍高一些,约在36.6℃~37.8℃之间。
标准体温是通过口腔、腋下或肛门测量得出的,而不同的测量部位会有一定的差异,口腔测量的体温一般会比腋下测量的体温高出0.3℃~0.6℃,而肛门测量的体温又会比口腔测量的体温高出0.3℃~0.6℃。
因此,在不同的测量部位下,标准体温的范围也会有所不同。
那么,为什么要了解标准体温呢?首先,标准体温是反映人体内部环境的重要指标,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
当体温偏离标准范围时,可能会提示我们身体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发烧、感染等。
其次,了解标准体温范围还能够帮助我们正确使用体温计,选择合适的测量部位,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比如孕妇、老年人、婴幼儿等,了解标准体温范围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监测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除了了解标准体温范围外,正确使用体温计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选择合适的体温计至关重要,一般来说,数字体温计是最为准确的,而且使用方便。
其次,测量体温的部位也要选择正确,一般来说,口腔测量是最为常用的方法,但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比如婴幼儿和年长者,腋下测量或肛门测量可能更为准确。
在使用体温计时,还要注意保持测量部位的清洁和干燥,避免因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误差。
此外,测量体温的时间也要选择正确,一般来说,早晨醒来时的体温较为稳定,是最为准确的测量时间。
总的来说,了解标准体温范围对于我们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正确使用体温计,我们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因此,希望大家能够重视标准体温的重要性,正确使用体温计,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状态。
体温知识点总结
体温知识点总结一、体温的测量方法体温的测量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体温测量方法包括口温、腋温、肛温和耳温四种。
口温是指通过口腔中部的温度计测量口腔内的温度,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腋温是通过在腋下横放温度计来测量腋下的温度,这种方法简单方便,适用于儿童和不方便口腔测量的患者。
肛温是通过在直肠内插入温度计来测量体温,是最准确的一种方法。
耳温是通过在耳朵内部放置耳温计来测量耳温,速度快、方便,且不会受外部环境影响,是一种比较新颖的体温测量方法。
除了以上常见的体温测量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体温测量方法,如皮肤表面温度测量、口腔温度感应器等。
二、体温的正常范围人体的正常体温范围在不同的测量方法下略有不同,一般口温在36℃-37℃之间,腋温在36.2℃-37.2℃之间,肛温在36.4℃-37.4℃之间,耳温在35.8℃-38℃之间。
同时,体温的正常范围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季节、日常生活习惯等。
一般来说,体温在早晨较低,下午稍有升高,晚上又有下降。
年龄较小的婴幼儿体温较高,而老年人体温较低。
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气温、湿度等也会对体温产生一定影响。
三、体温的变化规律体温在一天中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主要受到生物钟的控制。
一般来说,体温在每天凌晨4点左右达到最低点,然后逐渐升高,到下午4点左右达到最高点,然后又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生物钟控制了体温调节中心的活动,使体温在一天内呈现出正常的波动。
另外,体温还会受到月经周期、妊娠、各种疾病、药物、运动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
四、体温的异常及其意义体温异常是指体温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是过低或过高。
体温过高可能是由于感染、发炎、输液过多、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的,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症状之一,如发热、中暑等。
体温过高还可能会对人体器官和系统产生危害,如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循环系统等产生不利影响。
体温过低可能是由于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体温调节功能障碍、神经系统疾病等原因引起的,也可能是某些慢性疾病的早期症状之一,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肝功能障碍等。
体温正常值标准
体温正常值标准体温是人体的一项生理指标,衡量着人体的健康状态。
了解正常体温范围,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体温异常,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以下是体温正常值的参考内容:1. 正常体温范围:- 口腔测量:正常体温范围为36.5℃ - 37.2℃。
口腔测量是最常见的体温测量方法之一。
- 腋下测量:正常体温范围为36.2℃ - 37℃。
腋下测量是一种常见的非侵入性体温测量方法,适用于婴儿和儿童。
- 肛门测量:正常体温范围为36.6℃ - 37.5℃。
肛门测量是一种精确性较高的体温测量方法,适用于婴儿和年幼的儿童。
- 耳温测量:正常体温范围为35.8℃ - 38℃。
耳温测量是一种快速和准确的体温测量方法,适用于儿童和成人。
- 前额测量:正常体温范围为36℃ - 37.6℃。
前额测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体温测量方法,适用于婴儿和儿童。
2. 影响体温的因素:- 时间因素:人体体温在一天中会有所变化,通常在早晨最低,下午最高。
-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的人体体温也有所差异。
婴幼儿体温相对较高,而老年人的体温较低。
- 环境因素:环境温度、湿度和个人穿着等因素都可能影响体温的测量结果。
- 疾病因素:某些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会引起体温升高,从而超过正常范围。
3. 解读体温测量值:- 低于正常范围:低于正常体温范围可能是因为环境过冷、体力过度消耗、低血糖或体内激素异常等原因引起的,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表现,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如果反复出现低体温,建议及时就医。
- 正常范围:体温在正常范围内表明身体正常。
- 高于正常范围:高于正常体温范围可能是因为感染、发热性疾病、免疫系统异常等原因引起的,也可能是身体过度活动、药物反应或中暑等引起的。
如果体温持续超过正常范围或出现其他症状,应咨询医生。
4. 测量体温的注意事项:- 测量仪器:选择准确、可靠的体温计进行测量。
- 测量方法: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体温测量方法,如口腔、腋下、肛门、耳温或前额测量。
正常人体表温度记忆口诀
正常人体表温度记忆口诀正常体温在36℃~37.2℃之间,体温分度包括低热、中等发热、高热、超高热。
正常腋下温度在36℃~37.2℃之间,而低热体温是37.3℃~38℃,中度热体温是38.1℃~39℃,高热体温是39.1℃~41℃,超高热体温会超高41℃。
体温受运动、情绪等很多因素影响,所以体温不是恒定不变的,如机体温度会在运动后出现升高,但体温升高不会超过正常范围。
注释:体温定义:体温是指机体内部的温度。
正常人腋下温度为36~37度,口腔温度比腋下高0.2~0.4度,直肠温度又比口腔温度高0.3~0.5度。
体温的概念:接近体表部分的温度称为表层温度,其中最外层皮肤表面的温度为皮肤温度。
表层温度易受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动,特别是皮肤和四肢末端的温度波动更大。
机体深部的温度,称为体核温度。
比较稳定,各部位之间的差异也小。
体温是指体核温度。
体温的调节:体温调节包括自主性调节方式和行为性调节方式。
前者为体温调节的基础。
1.温度感受器:外周温度感受器、中枢性温敏感神经元。
2.体温调节中枢:基本中枢在下丘脑。
3.调定点学说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有体温调定点,体温偏离此点时,反馈系统反馈偏差值到中枢,然后通过产热和散热活动来调节体温维体温的恒定。
表层体温和深部体温:人体的外周组织即表层,包括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等的温度称为表层温度(shelltemperature)。
表层温度不稳定,各部位之间的差异也不大。
在环境温度为23℃时,人体表层最外层的皮肤温,如足皮肤温为27℃,手皮肤温为30℃。
躯干为32℃,额部为33-34℃。
四肢末稍皮肤温最低,越近躯干、头部,皮肤温越高。
气温达32℃以上时,皮肤温的部位差将变小,在寒冷环境中,随着气温下降,手、足的皮肤温降低最显著,但头部皮肤温度变动相对较小。
皮肤与局部血流量有密切关系。
凡是能影响皮肤血管舒缩的因素(如环境温度变化或精神紧张等)都能改变皮肤的温度。
在寒冷环境中,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随之降低,体热散失因此减少。
体温的变化规律
体温的变化规律
体温是人体代谢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变化规律可以反映人体健康状况和生理状态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人体的体温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日常体温波动:人体的体温在一天中呈现出周期性的波动。
通常情况下,早晨起床后体温较低,中午达到峰值,晚上又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人体在睡眠过程中会降低新陈代谢的速度,体温相应下降;而在白天醒着的时候,人体的代谢活动较为活跃,体温也相应地升高。
2. 环境温度的影响:人体的体温会受到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当外界环境温度较高时,人体会通过出汗等方式来散热,从而使体温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而当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时,人体则会通过瑟瑟发抖等方式来产生热量,以维持体温的稳定。
3. 疾病和感染的影响:某些疾病和感染也会对人体的体温产生影响。
例如,感染性疾病会导致人体产生炎症反应,从而使体温升高,出现发热的症状。
而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则会导致体温升高,出现持续性高热。
4. 年龄的影响:不同年龄段的人体温变化也有所不同。
新生儿和婴幼儿的体温相对较高,而老年人的体温则相对较低。
这是因为新生儿的新陈代谢较为旺盛,而老年人的新陈代谢速度较慢,体温相应
下降。
总的来说,人体的体温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体温的观察和测量,可以及时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节和治疗。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体温变化,并密切注意体温异常的情况,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体温的测量医学知识
• 3皮肤护理,主要是退热期的护理,退热过程中 往往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被; 防止着凉,对长期持续高热者,应协助其改变 体位,防止压疮,肺炎等并发症
测量后及时记录清楚
10
体温升高病人的护理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一、降低体温
• 二、保持清洁和舒适
• 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 •
四、饮食鼓励
• 五、安全护理
• 六、心理护理 •
11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降低体温
•降低体温可选择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物理降温有局部和全身冷疗两种方法: 1)局部冷疗采用冷毛巾、冰袋、冰帽 2)全身用冷可采用酒精擦浴、温水擦浴达到降温的目的。
7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测量体温的步骤
口腔测温操作要点:将口表水银端斜放于患者舌下,
让患者紧闭口唇,切勿用牙咬,用鼻呼吸, 3分钟后取出 读数。
直肠测温操作要点:患者取侧卧或屈膝仰卧位露出臀
部,润滑肛表水银端,轻轻插入肛门3-4cm, 3分钟后取 出读数。
8
注意事项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发热过程及表现,一般分为三期
(1)体温上升期:此期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
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甚至寒战。可有骤升和渐生两种方式,骤升是体
温突然升高,在数小时内升至高峰,见于肺炎球菌肺炎、疟疾等,渐生是指体
温逐渐上升,数日内达高峰,见于伤寒等。
(2)高热持续期:此期特点是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主要表
概念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体温和体表温度的区别 ❖ 1.体温相对恒定,而体表温度不恒定; ❖ 2.各器官温差﹤1℃,而体表各部位温
差﹥2℃ ❖ (一般情况下,体表温度﹤体温)
一、体温的测量部位及正常值
测量部位
正常值
腋窝(腋测法)36.0~37.4℃
①不感又蒸称发不:显汗。指体液的水分直接透出皮肤
和粘膜表面,在未聚成明显水滴前蒸发掉的散热形式。
不感蒸发是持续进行的。人体不感蒸发量约 1000ml/日(皮肤约占2/3,肺占1/3)。
∴ 临床上给病人补液时应考虑到由不感蒸发 丢失的体液量。
②发汗:又称可感蒸发。
人在安静状态下,当环境温度达到30℃左右时,便 开始发汗;如果空气湿度大、衣着又多时,气温达 25℃便可发汗;机体活动时,由于产热量↑,虽然环 境温度低于20℃亦可发汗。
⑶作用:温度感受器传入冲动到达中枢后,除产
生温觉之外,还能引起体温调节反应。
2.中枢性温度敏感神经元
⑴分类: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
血温↑→热敏神经元冲动发放频率↑ 血温↓→冷敏神经元冲动发放频率↑
⑵分布: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和脊髓等处
通过对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加温或冷 却(局部脑温变动0.1℃)的研究发现:
水的导热性好,因此临床上常利用冷水袋 或冰袋为高热患者降温
脂肪的导热性差,因而肥胖者炎热的天气 易出汗。
⑶对流散热:
指体热凭借空气流动交换热量的散热方式。
⊙对流散热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 ⊙对流散热量主要取决于气温和风速
因此高热患者居住环境要注意通风 ⊙衣服覆盖于体表,不易实现对流;棉、毛纤维间的空气
4.其他
●肌肉活动时,肌肉代谢明显增强,产热 增加,可使体温暂时升高1~2℃。所以测体 温时,要先让受试者安静一段时间,小儿应 防止其哭闹。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情况,都 会影响体温。
●全身麻醉时,会因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和 扩张血管的作用及骨骼肌松弛,使体温降低, 所以全麻时应注意保温。
第二节 产热与散热
∵汗液流经汗腺排出管的起始部时,有一部分 NaCl可被重吸收,从而使最终排出的汗液成为低 渗。∴机体大量出汗可造成高渗性脱水,要补充大 量的水份和适量的NaCl。
汗腺受交感胆碱能神经支配,发汗中枢位于下丘脑
因此临床上常给高热患者酒精擦浴降温
选择题
A.辐射 B.对流 C.传导 D.可感蒸发 E.不感 蒸发
T↑> 37 ℃ 散热↑产热↓
T↓ <37 ℃ 散热↓ 产热↑
↓
↑
热冷
↓
热冷
敏敏
PO/AH
敏敏
神神
体温调定点
神神
经 经 (正常为37 ℃) 经 经
元元
元元
(+)
(+)
(三)体温调节机制-调定点学说
即体温调节类似恒温器的调节;PO/AH中的某 些温敏N元可能起着“调定点”的作用; “调定点” 所规定的温度值决定着体温的高低。
1.当温度低于30℃且机体处于安静状态下时,主要 的散热方式是 A
2.临床上利用冰袋冰帽给高温病人降温是利用 C 3.当气温超过体温时,唯一有效的散热方式是 D 4.女性皮下脂肪较多,哪一种散热较少 C
3.散热的调节:
⑴皮肤循环的调节:机体通过交感N调控着
皮肤血管的口径,以改变其血流量,改变皮肤
温度,从而影响辐射、对流和传导散热量。 ⑵发汗的调节:发汗是反射性调节。∵支配
⑴寒冷刺激时 ↓
交感-肾上腺髓质 ↓
NE、E↑ ↓
产热量↑ 特点:
作用迅速↑, 维持时间短。
⑵ 机体在寒冷环境几周后 ↓
甲状腺 ↓
T3、↓T4 ↑ 代谢率↑(增加4~5倍)
↓ 产热量↑ 特点: 作用缓慢, 维持时间长。
(二)散热过程
面积大
1.散热部位: 主:皮肤
与外界接触 血流丰富
有汗腺
2.散热方式: 次:肺、尿、粪
加温PO/AH → PO/AH的热敏N元+ → 散热反应↑产热反 应↓ 冷却PO/AH → PO/AH的冷敏N元+ → 散热反应↓产热反 应↑
说明:中枢内存在温度敏感的N元:热敏N元、
冷敏N元。
(二)体温调节中枢
1.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下丘脑
2.调定点: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中的某些温度敏 感N元对温度感受的阈值为37℃,是体温调节中枢整合机构的 中心部位。
PO/AH中
干扰
某些温敏
N元
干扰因素:
致热原使调定点↑ 孕激素使调定点↑
复习思考题 1.体温的测定部位有哪些?其正常值如何? 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什么? 2.根据散热原理,应如何降低高热病人的 体温? 3.解释下列现象: (1)夏季雷雨前为什么感到特别闷热? (2)病人发热前为什么往往会出现寒颤? 4.人为什么会中暑?如何预防中暑? 5.恒温动物在剧烈运动和寒冷环境中是如 何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
皮肤与环境的温度差
因此临床上常给高热患者降低室温。
在高温环境中作业(如舰船、炼钢人员),因环境温度高 于皮肤温度,机体不仅不能辐射散热,反而会吸收周围的热 量,故易发生中暑。
⑵传导散热:
指体热直接传给与机体相接触的低温物体的
散热方式。
与皮肤接触物体的温差
传导散热量取决于 与皮肤接触面积的大小
与皮肤接触物体的导热性
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是在体温调节机构的协 调和控制下,产热和散热过程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
(一)产热
1.主要产热器官: 安静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肌。
此外,环境温度、进食、精神紧张等能够影响
能量代谢的因素,也都可影响机体的产热量。
2.产热形式 ⑴战栗产热: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
汗腺的神经纤维的不同,∴发汗分为:
温热性发汗
精神性发汗
汗腺 全身绝大部分汗腺分泌 手掌、足跖、前额和腋窝等部 (手掌、足跖除外) 位汗腺
神经 交感神经的胆碱能节后 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 支配 纤维
刺激 温热刺激
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
意义 加强散热,对体温调节 与体温调节无关,可能与湿润
有重要作用。
手掌和足跖,增加摩擦力有关。
2.性别差异
⑴成年女子体温平均比男子高0.3℃。
⑵女子体温随月经周期而产生周期性 变动。排卵日最低。
3.年龄差异
新生儿体温>成年人>老年人。
体温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与代谢率降低逐渐有关),大约每增长10 岁,体温约降低0.05℃。14~16岁的青年人 体温与成年人相近。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 机构尚未发育完善、老年人由于调节能力差, 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收缩, 其特点是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不 做外功但产热量很高。
实际上,机体在寒冷环境中,通常 在战栗之前,首先出现战栗前肌紧张,当肌 紧张上升到一临界水平时就转变为战栗。
⑵非战栗产热:又称代谢产热,机体所 有的组织器官都能进行代谢产热,但以褐色 脂肪组织的产热量最大(约占70%)。
3.产热活动的调节
当外界气温<(低于)人体表层温度时,人体主要
通过辐射(主要)、传导和对流方式散热,其散热
量约占总量70%,其次也通过不感蒸发散热。
当外界温度=(接近)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
体唯一的散热方式是蒸发。
机体散热方式有以下几种:
⑴辐射散热:
指体热以热射线形式传给温度较低的周围 环境中的散热方式。
机体的有效辐射面积 辐射散热量的多少取决于
表7-4
第八章 体温
第一节 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波动 第二节 产 热 与 散 热 第三节第三节体能 温 调 节
第一节 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波动
概念: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 度,即体核温度。 意义: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
新陈代谢和一切生命活动正常进 行的必需条件。
体温过高、过低都会影响酶 的活性,导致生理功能的障碍, 甚至造成死亡。如:
第三节 体温调节
体温的相对稳定,是通过许多与体温调节有关 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达到产热和散热相对平衡 而实现的。
(一)温度感受器 1.外周温度感受器 ⑴分布:全身皮肤、某些粘膜和腹腔内脏等处。 ⑵类型: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 皮温≈30℃时→冷觉感受器+→冷觉 皮温≈35℃时→温觉感受器+→温觉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 量 代 谢 第二节 体 温
研究表明,机体能量代谢率与体
重相关性不明显,而与体表面积基 本上成正比。如:以体重为指标,• 身材瘦小者的产热量/Kg显著高于 身材高大者;以体表面积为指标, 则身材高大或瘦小者的产热量/m2 都比较接近。
人体表面积推算: ①公式计算:=0.0061×身高 ( cm) + 0.0128× 体 重 (kg) - 0.1529 ②体表面积测算图测出。
不易流动,因此增加衣着可以保温御寒。 ⊙若在较密闭的高温环境中(如船舱内)或闷热气候,
因空气对流差,易发生中暑。
⑷蒸发散热:(分不感蒸发和可感蒸发)
指体液的水分在皮肤和粘膜表面由液态转化为气 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的散热方式。
每1.0g水蒸发可带走热量2.44KJ。 当气温≥体表温度时,蒸发是唯一的散热途径
1.昼夜节律变化
人的体温在一昼夜中呈现周期性波动, 称为体温的昼夜节律。
一般是清晨2~6h时最低,下午1~6h最高, 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
体温的昼夜节律是生物节律的表现之一。与人 昼动夜息的生活规律,以及代谢、血液循环、呼吸 等机能的相应周期性变化有关。
长期夜间工作的人,上述周期性变化可以发生 颠倒。
炎热的气候,短时间内发汗量可达1.5L/h。
∵发汗散热是通过汗液蒸发吸收体表热量实 现的,∴若将汗液擦掉则不能起到蒸发散热的 效果;汗腺缺乏(如烧伤病人)或汗腺分泌障碍 者,在热环境中就可导致体温升高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