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与沉默的螺旋一种检验和探索

合集下载

沉默的螺旋的实际案例

沉默的螺旋的实际案例

沉默的螺旋的实际案例沉默的螺旋是一种社会心理学模型,主要涉及了一个重要社会现象“沉默的螺旋”现象,它是指一个社会或群体中,体内每个单位都在经历沉默。

最终,当社会上的沉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这个社会或群体中发生的共同行动将会是一种强烈的压力,从而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沉默的螺旋模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一是“蜗壳偏见”,即一个社会或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而其他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二是“劣等感”,即一个社会或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认为自己处于劣势地位,而认为他们处于优势地位的其他人。

三是“沉默”,这就是沉默的螺旋模型所要表达的主题,就是每个成员都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是没有勇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沉默的螺旋在社会现实中的实际案例可以从历史上的事件中观察到,比如纳粹德国、亚集结,以及尼日利亚的活动。

在历史上,纳粹德国是由一个反乌托邦的暴力领导者领导的,他的统治是一种种族主义的统治。

人们是从无为而沉默的状态开始,最终,他们被暴力领导者驱使,对反对派采取暴力行动,从而形成了一种沉默的螺旋。

亚议会是由亚士兵集结而成的组织,他们把上帝的道以及贫穷农民的呐喊当做政治主张。

亚士兵们沉默无言,只有他们的领导者在发言,他们的行为也在螺旋式增强,最终导致重大的政治变革。

尼日利亚在1960年获得独立时,政府让公众沉默,严厉的政府政策使政治社会团体的言论受到了限制,使得公众没有勇气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没有能力来挑战政府政策。

最终,这也导致了政治动荡的沉默的螺旋现象。

从上述历史案例可以看出,“沉默的螺旋”模型是一个有效的社会心理学模型,它可以用来解释一个社会或群体中一段时间内的沉默,最终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沉默的螺旋模型也有其它的应用,比如说,在营销上也可以应用这个模型,即通过营造一种沉默的氛围,来让消费者们自我约束,最终形成一种自发性的消费行为。

根据沉默的螺旋模型,营销人员应该制定出一个更完善的营销计划,从而有效地控制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沉默的螺旋的热点例子(二)

沉默的螺旋的热点例子(二)

沉默的螺旋的热点例子(二)沉默的螺旋的热点例子背景介绍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伊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指出,人们在面对媒体或社会舆论中的意见时,会受到周围人的观点影响而选择保持沉默,进而形成一个螺旋上升或下降的趋势。

这种现象对于热点事件尤为明显,下面将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详细解释。

1. “海豹奶奶”事件海豹奶奶是2010年中国媒体报道的一个热点事件,涉及一位老人在公交车上不让座位给小孩,导致网友的广泛谩骂和声讨。

然而,事情的真相却让人大跌眼镜——老人是因为行动不便而无法让座。

在这个事件中,大部分的网友只看到了一个老人不肯让座给小孩,便纷纷发表批评和指责的评论。

而当一些实际了解真相的人提出辩解时,却被其他评论者呼应了一种“不许辩解”的声音,导致更多的人选择了保持沉默。

这样一来,错误的言论和舆论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对该老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2. “零食炒房”事件零食炒房是近年来在中国媒体和社交网络上广泛传播的话题。

这些报道称,许多年轻人放弃购买房产,转而投资各种零食、炒货品牌,导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不稳定和不公平。

然而,这一报道的真实性受到了质疑。

一些经济学家和媒体人士提出了对该报道的事实核查和观点分析,指出这种描述只是对年轻人投资行为的片面解读,并不具备普遍性。

然而,这些声音往往被网友们忽视或贬低,进而陷入沉默,导致真实的事态被夸大和过度解读,使得公众对该事件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知。

3. “社交媒体滥用”问题社交媒体滥用是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涉及人们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过度分享和传播个人信息、炫耀虚假生活等行为。

这种行为在虚拟世界中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关注,导致许多人都选择了模仿和追随。

然而,一些专家和学者开始提出质疑和警告,指出社交媒体滥用可能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这些声音尽管有理有据,但往往被大众忽略或拒之门外,导致问题更加严重。

打破沉默的螺旋,真理该掷地有声

打破沉默的螺旋,真理该掷地有声

新媒体环境下沉默的螺旋效应存在的原因
4) 网络的特点有力地促进了公众意 见的生成,少数的意见容易被多数 的声音掩盖
比如一个言论观点能引起大量网民的共鸣,其他的意见 观点很容易被相同的顶贴和回复所埋没
如何理解沉默的螺 旋在日常生活中的
表现,
如何理解沉默的螺旋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看看下面这个情况你是否遇到过
数学课上,老师提问,1+1=? 学生A平时学习不错,但由于计算错误举手说道:=3! 学生B学习不怎么样,想着A都说3了,那=3准没错 很多人也没怎么计算,但因为大多数人都回答=3,所以整个班级基本都充斥着=3这样的声音,还有 一群同学也不知道怎么算的,得出了3的答案,看到与大多数同学一致,也很自信的说了出来
如何理解沉默的螺旋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此时学习处于中等的学生C,经过细致的计算,发现正 确答案应该是=2,他很笃定这是正确的 此时他敢把正确答案说出来吗?如果说出来与大多数同 学不一致,会遭到同学的嘲笑或者孤立。C同学想了想 ,还是算了,沉默是最安全的方式
如何理解沉默的螺旋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我们不去区分多数人或少数人哪一方的观点是错误or正 确沉默的螺旋的重点在于,少数人的声音很容易被埋没
◆借助“中坚分子”的力量,优化“沉默的螺旋”所形成的网络意见环境: 中坚分子指的那些态度坚
5 定、不受他人影响坚持自己观点的人,这些人不怕被社会孤立,敢于同多数意见对立,并且愿意为自
己的公开言论付出代价,他们也被称为“意见领袖”
政府如何利用“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新特点
在新媒体时代,“沉默的螺 旋”逐步走向弱化,我们可 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 观点,也可以听到多元化 的声音
中外媒介传播的大量经验表明,沉默螺旋不仅不是普遍规律,而且在意识形态冲突的社会完全失 效,代替沉默螺旋的则是舆论背反模式

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

民意:为了避免被孤立而在公共场合表达的态度 或行为
7
沉默的大多数
• 由于媒介的作用,事实的真相往往被无限 的放大或缩小。很多时候人们无法改变现 实,却又不想向现实缴械投降,沉默便成 了多数人的选择。
• /n/2012/1221/c 212785-19976336.html
对于沉默我是这样理解的
1
男人沉默是金??
此时无声胜有声?
害怕被社会孤立外,“面子”也是人们选择 沉默的原因之一 受舆论或者权力的压迫 为了既得利益忍辱负重 中庸之道的影响
沉默螺旋理论的概念
2
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 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 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 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 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 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 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 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9
凶手:药家鑫,男,22岁, 西安音乐学院钢琴系大三学 生
被害人:张妙,女,26岁, 西安宫子村村民,遇害时孩 子两岁半
关键人物
媒体反应
10
张显,博士,副教授。药家鑫案 中原告代理人,受害人张妙亲属。
在药家鑫故意杀人案中,张显通 过其微博针对药家鑫及其家人发 布了一系列言论,包括称药家鑫 是“官二代”、“富二代”。
(三)沉默的螺旋不值得欢呼
15
一般说来,传播生态平衡的情况下,沉默的 螺旋是不会出现的,因为人们可以公开的不 受限制的表达自己的意见。相反,传播生态 失衡,往往使劣势少数派的意见不能公开自 由地表达,而优势少数派的意见不仅可以公 开表达,而且能够得到无限制的放大,从而 形成优势意见。

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一种用来解释沉默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它指出当一个人沉默时,他会变得更加安静,并在内心深处抑制自己的情绪和想法。

研究显示,当一个人被迫沉默时,他的情绪会进入一个螺旋式的漩涡,伴随着内心的深处越来越沉默。

这种漩涡会让一个人深陷其中,使他更加沉默,从而让他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种沉默的螺旋理论也被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加沉默。

研究人员发现,这种漩涡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背景,他的社会地位,以及他的文化和社会习俗。

如果一个人来自一个更加保守的社会,比如传统的宗教社会,那么这种漩涡的影响就会更加明显。

而在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比如西方的社会,这种漩涡的影响则会更弱。

沉默的螺旋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更倾向于以自我保护的方式来应对困境。

当一个人被迫沉默时,他可能会采取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即不去发表自己的观点。

他可能会把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深埋在内心深处,避免受到其他人的批评或攻击。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最大作用是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更加沉默。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人的行为是如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的,以及为什么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采取自我保护的方式来应对外部的压力。

因此,掌握沉默的螺旋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他人行为有着重
要的意义。

沉默的螺旋三个命题

沉默的螺旋三个命题

沉默的螺旋三个命题沉默的螺旋是一个旨在探讨舆论形成、舆论压制以及少数派沉默现象的社会学研究理论。

该理论由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提出,旨在解释舆论对社会成员的影响力。

本文将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三个核心命题进行详细解析,并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应对这一现象。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简介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舆论是一种强大的社会控制力量,它通过压制不同意见和少数派观点,使社会成员在某种程度上遵循主流意见。

这一理论强调了舆论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力。

二、沉默的螺旋三个命题解析1.舆论的形成与个人意见的关系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舆论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通过个体之间的互动与沟通逐渐产生。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周围人的影响,进而调整自己的观点。

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为“从众效应”,即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更容易采纳大多数人的观点。

2.舆论压制与少数派沉默的现象在沉默的螺旋中,舆论往往对少数派观点产生压制作用。

当少数派观点在公共领域中无法得到表达时,持有这些观点的个体可能会选择沉默,以避免受到舆论的排斥。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观点的多样性被削弱,使得社会观念趋于保守。

3.舆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舆论对个人和社会具有显著的影响。

在沉默的螺旋中,个体在面临舆论压力时,可能会调整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适应主流意见。

这种现象不仅对个人产生影响,还可能导致社会观念的固化,进而影响政策制定和社会进步。

三、沉默的螺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沉默的螺旋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领域。

例如,政治领域中的民意调查,企业营销中的消费者洞察,甚至是网络社交中的言论管理等,都离不开沉默的螺旋效应。

四、如何应对沉默的螺旋现象面对沉默的螺旋现象,我们应认识到舆论并非完全客观公正,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此,我们需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跟从舆论;同时,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为观点多样性提供空间。

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描述人们在个体内部,社会环境中,无论主体多么充满活力,也会出现阻碍自我形象和认同感的沉默的现象。

这些无助和未得到认可的感受常常以积极主动的形式来表现,对形成自我形象和认同感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当人进入个体内部时,以前或期望的自我就会开始慢慢受到破坏。

一方面,有的孩子会受到环境的限制,无法探索自我、掌握自我。

而另一方面,有的孩子会处于安全的状态,受到积极的环境影响,开始尝试建立自我形象。

当他们走到螺旋理论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时,他们会发现自己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父母的责备或早期的经历会带来不少负面的影响。

当他们处于这种无助和压力之下而内心发出“头上受伤时才知穿头甲”的感叹时,他们就会开始寻求内心力量和对抗性,以及多方面的认同感。

沉默的螺旋理论,作为家庭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一部分,一直在被研究和探讨。

例如,它可以被用来分析孩子出现无聊行为,缺乏动力和创造力的状况,这可能是他们社会环境中的源头,也可以用来分析他们未得到认可的对应现象。

此外,沉默的螺旋理论还可以作为一种自发改变心态的重要参考,特别是当环境有限时,可以了解更多自我实现的可能性。

使用沉默的螺旋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改善自我意识。

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

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

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又称“说服——顺从”论,是用来解释社会心理现象的。

它的基本观点是:人们所说的话语并非都出自内心,而且一个人发表的意见越多,就越可能改变他的想法,这种效应被称为“沉默的螺旋”或“沉默的螺旋”效应。

在对自己进行“同化”时,由于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儿童只有少数几种言语风格,成年后也保持着较高的文化水平。

但是到青年时期,却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显示出明显的个性特征。

所以,通过个体言语风格的分析来研究一个群体的整体言语风格是不科学的,必须结合其他研究方法,才能真正反映群体的言语风格。

“沉默的螺旋”理论中,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只能运用于小群体和个别人物身上。

对于相互交流极为频繁的群体或个人则失去了意义。

对于面试、竞争类活动,对于说服、说服——顺从类社会心理学行为,其最佳效果就是以倾听代替说服,用幽默代替批评,用赞赏代替贬低。

沉默的螺旋,也叫做“语言的习惯”。

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话方式,当听者受到适当的语言反馈,就会模仿这种说话方式,这种反馈语言就是“语言的习惯”。

美国有位名人曾经说过:“在人们做某些事情时,他们往往愿意取得胜利。

因为在胜利的时候,他们会说一些令人难忘的话,这就是‘语言的习惯’。

”他举了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例子:“在比赛中我们要面临许多问题,比如伤病、犯规等,我们的教练告诉我们,只要你将你的精力集中在这场比赛上,胜利永远属于你,因此我们在场上都全力以赴。

”当我们在和别人谈话时,都会下意识地学着对方的方式讲话,并认为对方会接受。

当然,即使别人说的话令你感到不舒服,你还是会按照原先的方式进行交流。

久而久之,你的习惯就会成为别人眼中你的标志。

我们常常觉得,只要和自己兴趣相投的人谈天,无论对方是什么人,我们总是能获益良多,并且彼此欣赏对方的长处。

这种愉快的心情会使我们忘记身边的烦恼,继续和对方谈天。

关于性,前几天我看了一个关于关于性方面的书,里面提到,爱情就是性欲的满足。

浅析互联网语境下“沉默的螺旋”“反沉默的螺旋”与“反向沉默的螺旋”

浅析互联网语境下“沉默的螺旋”“反沉默的螺旋”与“反向沉默的螺旋”

浅析互联网语境下“沉默的螺旋““反沉默的螺旋“与“反向沉默的螺旋“胡磊(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上海200433)木■网莎版.吁229年第八期传播视点I传播理论研究摘要:“沉默的螺旋”理论以多学科视角阐释个体意见表达的社会心理过程,其落脚点在于揭示舆论的一致性趋势不可避免。

互联网的发展使该理论的前提假设面临挑战,多种变体模型和概念相继被提出,在我国互联网语境下,学界的探讨诞生了“反沉默的螺旋”与“反向沉默的螺旋”两个概念。

“反沉默的螺旋”与“反向沉默的螺旋”虽基于共同的逻辑起点却各有侧重,前者重在驳斥舆论一致性不可避免的铁律,后者旨在揭示劣势意见逆转为优势意见的过程。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互联网反沉默的螺旋反向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spit of silence)理论引入中国后,我国的舆论传播格局尤其是互联网迅速普及后网络舆情生成演变的新特点,给该理论提供了更为适宜的生存土壤,我国传播学者也抱以极大的热情对其在我国舆论格局视域下的适用性与实用性进行验证性探索。

随着信息传播格局的革命性变化,国内出现了诸多基于我国互联网语境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反沉默的螺旋”与“反向沉默的螺旋”这两个现象便是其中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不过,由于我国学者在分析这两种现象或解释概念时并未有意识地进行语义上的界分,故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概念混用的境况。

本文试从经典"沉默的螺旋”理论所揭示的"舆论一致性”原旨出发,对"反沉默的螺旋"与"反向沉默的螺旋”从概念上加以辨析、并比较二者在逻辑上与侧重点上的异同。

一、争议不休:“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提出与质疑大众传播学效果研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经历了强效果模式、有限效果模式和“重归强效果模式”三个阶段。

20世纪70年代,麦库姆斯和肖发现,大众传播虽然不能决定受众怎样想,但是可以通过安排议题和提供信息来影响受众想什么。

沉默的螺旋三个命题

沉默的螺旋三个命题

沉默的螺旋三个命题摘要: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起源1.理论提出者:诺依曼2.理论背景:大众传播、意见气候、社会孤胆二、沉默的螺旋的三个命题1.第一个命题:个人意见的表明与隐藏2.第二个命题:意见的表明和隐藏与大众传播的关系3.第三个命题:大众传媒对意见气候的影响三、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现实意义1.网络环境下的沉默的螺旋2.我国舆论引导的实践正文: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诺依曼在1974 年首次提出的,该理论主要研究大众传播、意见气候和社会孤胆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深入探讨,诺依曼总结出了沉默的螺旋的三个命题。

首先,第一个命题是关于个人意见的表明与隐藏。

在大众传播的环境下,个人在面对大众传媒所传递的意见时,会根据自己的观点和立场选择表明或隐藏自己的意见。

这种选择往往受到周围环境,特别是意见气候的影响。

其次,第二个命题则是关于意见的表明和隐藏与大众传播的关系。

大众传媒通过传递信息,塑造和改变意见气候,进而影响个人的意见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大众传媒的意见主张会与个人意见产生共鸣,强化或改变个人的观点,从而影响其意见表达。

最后,第三个命题关注的是大众传媒对意见气候的影响。

大众传媒作为社会舆论的主要塑造者,其传递的意见信息会在社会中形成一种气候,影响公众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在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互联网的传播机制下,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这使得大众传媒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也使得个人在表达意见时更加自由,但也更容易受到群体压力,导致沉默的螺旋现象的出现。

在我国,舆论引导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
1971年2月,她在德国大选中展开调查,发现人具有分辨"多数意见"与"少数意见"的能力,而且能够感觉到"支持"与"反对"观点流动的频率,这些因素导致她开始寻求用新的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1973年她发表《累积、和音与公开效果》一文,文中开始出现"沉默螺旋"、"螺旋模式"、"螺旋过程"、"沉默假设"等概念。1974年,她发表的论文《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学理论》,专题论证了"沉默的螺旋",1980年形成她的德文著作《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
2.第一轮关于诺依曼从事法西斯宣传历史的争论
研究中我们发现,潘忠党提供的一组争论文章是第二轮论战的代表文章,关于她历史问题的争论开始于1991年8月的美国《评论》杂志。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纽约大学营销系教师李欧·鲍加(Leo Bogarft)。他在该期杂志上的文章《民意调查者与纳粹分子》揭露说,1940年诺依曼的博士论文出版了,里面激情洋溢地引用了戈培尔的话:"民众将不会再将自己视为一个个体,而是将自己与别人视为一个整体,一个行动的整体。"她在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帮助政治家的建议--通过详尽地表达民意测验来操纵舆论。她说,一份值得信赖的调查问卷不仅可以用来检验其有效性,而且还可以帮助统治者了解被统治者的真实面貌,这样一来,民众对领导的恐惧将会逐渐消失,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将形成良好的关系。在该书中,她还对舆论在美国和在德国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比较:在美国,舆论可以将成千上万的股东联系在一起,为公司的政治服务。在德国,"个人"都是作为"人民"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从这个整体的大脑接受指令,完成任务,通过"头脑"和"手脚"的配合,能形成一些卓越的政治观和文化观,这种情况下,舆论就占了统治地位,其余的则处于被统治地位。书中提到李普曼时,后面特别加上"犹太人"的标注。

新媒体时代下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再思考

新媒体时代下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再思考

融媒论道<4碡论H第4卷第01期新媒体时代下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再思考孙亚烁(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摘要:“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1916.12-2010.3)提出的经典传播学理论,该理论的 出现引发了许多的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沉默的螺旋”理论自身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 该理论更加缺乏适用性。

他们提出了“反沉默的螺旋”“沉默的双螺旋”等观点。

然而,笔者认为,在新媒体时 代“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核心因素依然奏效,互联网环境不仅没有使“沉默的螺旋”理论完全失效,反而为该 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土壤。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意见气候;对社会孤立的恐惧;准感官统计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 (2021 ) 01-0024-03—'引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提出是在报纸、广播、电视等 传统媒体主导的时代,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该理论受 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

一些学者认为,互联网的匿名性 和包容性增加了人们的安全感和信息的多元化,减少 了人们对被社会孤立的恐惧。

此外,数字技术的发展使 人们被赋予了更多发声的机会和权力,大众媒介的权 威性被削弱。

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对“沉默的螺 旋”理论的重新思考是非常具有研宄价值的。

本文首先 对“沉默的螺旋”理论产生的核心内容进行回顾,其次 整合学者们对于该理论的质疑,最后分析该理论在新 媒体时代下的适用性。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核心内容1974年德国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在一 篇论文中首次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

该理论描述了 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如果感知 到自己持有的观点和大多数人的观点一致时,会勇于 表达自己的观点,于是加剧了这类观点的扩散;反之,如果人们感知到自己持有的观点仅有少数支持者时,他们会因为害怕被孤立而保持沉默。

因此,持少数意见一方的会越来越沉寂,而持有多 数意见的一方会“大声疾呼”,甚至持少数意见的人会 迫于压力转向支持多数意见的一方,如此便形成一个 螺旋式的发展过程。

沉默的螺旋理论案例

沉默的螺旋理论案例

沉默的螺旋理论案例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努曼提出的,她认为人们在社交中会受到外部环境和他人态度的影响,从而导致自己的观点和行为逐渐趋于一致。

这一理论在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解释沉默的螺旋理论,并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在某公司的会议上,一位年轻的员工提出了一个新的项目方案,但遭到了其他同事的质疑和反对。

由于年轻员工在公司中地位较低,他感到压力很大,不敢坚持自己的观点,最终选择了沉默。

这一事件引发了我们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思考。

根据理论,当一个人在社交中受到质疑和反对时,他很可能会选择沉默,因为他不愿意与他人产生冲突,也不愿意成为众人的异类。

而其他人看到他的沉默,会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从而加强对年轻员工的质疑和反对,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在这个案例中,沉默的螺旋理论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年轻员工最初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但受到了他人的质疑和反对,于是选择了沉默。

而其他人看到他的沉默,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观点,形成了一种围绕年轻员工沉默的质疑和反对的氛围。

这一案例也反映了在现实生活中,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观点和行为的。

沉默的螺旋理论不仅存在于组织内部,也存在于社会中的各个方面。

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人们往往会受到外部环境和他人态度的影响,从而选择沉默或者迎合他人的观点和行为。

这种现象会导致社会中一种“主流意见”的形成,而边缘意见往往会被忽视或者排斥。

因此,沉默的螺旋理论提醒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被外部环境和他人态度所左右。

在组织管理和领导力发展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了解沉默的螺旋理论来改善团队内部的沟通和决策效率。

领导者应该鼓励员工提出自己的想法,并给予肯定和支持,同时也要倾听边缘意见,避免形成一种排斥异己的氛围。

只有在充分尊重和理解每个人的观点和想法的基础上,团队才能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之,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揭示了人们在社交中受到外部环境和他人态度影响的心理机制,也提醒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沉默的螺旋读书笔记

沉默的螺旋读书笔记

沉默的螺旋读书笔记“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传播学中一个重要且颇具影响力的理论,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

当深入阅读和思考这一理论时,我获得了许多启发。

诺依曼认为,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被攻击的风险),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这一理论揭示了社会舆论形成的机制和特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沉默的螺旋”现象的存在。

比如在网络舆论环境中,某些热门话题下,占据主流的观点往往能够吸引更多人的支持和附和,而那些少数派的声音则很容易被淹没。

从个人角度来看,人们倾向于跟随主流意见,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社会孤立的恐惧。

我们都希望被他人接纳和认可,不愿意成为被排斥的对象。

这种心理使得我们在表达观点时会小心翼翼地权衡,以免因为与众不同而遭受孤立。

从社会环境的角度分析,媒体在“沉默的螺旋”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媒体的报道倾向和舆论引导往往会影响公众的认知和判断。

如果媒体对某一观点进行大量的、积极的报道,那么公众就更容易接受并传播这种观点;反之,如果媒体对某种观点持忽视或否定的态度,公众也可能随之对其保持沉默。

然而,“沉默的螺旋”理论并非没有局限性。

在某些情况下,个体可能会因为坚定的信念或特殊的身份背景,而敢于挑战主流意见,不被“沉默的螺旋”所束缚。

而且,在网络时代,社交媒体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更多表达个性和小众观点的平台,使得一些原本可能被沉默的声音有了发声的机会。

此外,“沉默的螺旋”理论也引发了我们对于社会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思考。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鼓励多元的声音,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而不是让少数派的声音被压制。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促进思想的交流和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

“沉默的螺旋”模式总结

“沉默的螺旋”模式总结

“沉默的螺旋”模式总结沉默的螺旋模式(Spiral of silence Model)一概述沉默的螺旋模式是一个描述有关舆论生成及大众传播媒介对其重要影响的模式,1973年由德国的传播学者纽曼提出,属强大效果论的代表观点。

他于1973年在《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一文中首先提出该理论,并在1980年《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

此观点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方面趋势有强大的效果,但是,由于过去研究的局限性,这种效果一直被缩小了,或未能测试出来:二是在舆论传播中,大多数人都有被孤立的恐惧,个人如果觉得自己的意见是站在少数人的一边,便会倾向于保持沉默,如果觉得自己的观点与大众主流保持一致,便会侃侃而谈。

这样便开始了一个一方日渐沉默而另一方却日渐高涨的螺旋上升过程,并把不断上升的一方的意见确立为主要舆论倾向。

二大众传媒与沉默螺旋的关系由于个人的感受和判断大多来自媒体所提供的讯息,人们常说在媒介面前感到无助,这种无助有两种情况,一是获得大众对某种事业或观点的支持的困难,二是人们在面对大众媒介时的无能为力。

大众传播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螺旋,一是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二是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三是对何种意见可以发表而不会遭受孤立形成印象。

而大众传播只要发挥它的累计性、普遍性和共鸣性的功能来营造意见环境,就能发挥强力的传播效果。

三公众舆论与沉默螺旋公众舆论通常是指公众对现实社会中近期发生的、能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事件或某种社会现象及问题所表达的共同态度、意见和情绪。

纽曼认为,“沉默螺旋”在影响公众舆论上最为明显。

它建立在四个假设上,一是人们知道什么观点流行而什么不流行,这种感觉能使人们对舆论做出知识性的猜测,并且能够感觉到赞成或反对某一见解的人数百分比。

二是人们根据上述感觉调整自己的意见表达。

纽曼作了许多研究来支持这些假设,如“火车测试”的实验、“政治选举”的民意调查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具体到基础理论模型中的各个假设是否能够被接受或 是拒绝,需要参考部分非标准化解的结果。
根据非标准化的数据结果,从显著性可以看出,在基 础理论模型中提出的6个假设中,有4个是可以接受的, 另外的两个遭到了拒绝。假设H1、1-12、I-15、H6都属于被 接受的范围。
假设I-t3和H4:显坐性分别为0.116和0.164,都大 于0.05,因此遭到了拒绝。以上都是从非标准化解的显著 性角度得到的结论。
二、理论假设与模型建立 (一)基本概念及其检验方法 通过对德国大选和一系列竞选的研究,纽曼提出了 “沉默的螺旋”理论,它由以下的几个假设构成: 1.社会运用孤立恐惧来对付偏离的个体。 2.个体感受到持久的孤立恐惧。 3.由于孤立恐惧,个体不断尝试评估意见气候。 4.评估的结果首先在公开场合影响个体的行为,尤其 是透过彰显或隐藏自己意见的方式,例如:发言或沉默。 第五个假设即连结以上四个假设并解释民意形成、辩
被访者会采取什么样的做法,以实际的行为表现作为最终 意见的公开表达。
“面子”这个概念对我们并不陌生,它几乎是无处不在 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交往。被视为是中国人的素质或国 民性的首要特征,是一把“打开中国人许多重要素质这把 号码锁”的钥匙。作为中国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其 “在中国人的人际互动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 也是中国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成分”①。
(二)检验模型——结构方程式模型 在检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时候,采用了一种高级 统计分析方法——结构方程式模型。从传播学角度讲,结 构方程式模型的基本要求是在理论基础上假定要研究的一 些传播模型,并检验和证实这些模型具有统计意义,因此 从一定意义上讲,结构方程式模型是一种证实性(confir— matory)技术,而不是一种探索性(exploratory)技术。这 种实证分析方法在国外的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计量 经济学、管理学、行为科学、市场营销等领域的应用已经 十分普遍,但在国内则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3.“对孤立的恐惧”对个人公开发表意见的影响程度。 4.个人公开发表意见的意愿是否决定了个人实际的意 见表达。 5.“面子”因素对个人意见表达过程的影响。
加到讨论中去?”同时,在这个问题后又加上一个问题, “假如把讨论的环境设成是在你的宿舍,你加入谈话的可能 性是怎样的?”
“意见的公开表达”——在研究者人为设定的情境下,
崔蕴芳沈浩:“面子”与“沉默的螺旋”
‘‘ 面子 "与“沉 默的螺旋"
——一种检验和探索 ■崔蕴芳沈浩
【内容摘要】 20多年前,德国学者伊丽莎白·纽曼将社会心理学机制引入传播学研究并提出了“沉 默的螺旋”理论。此后,该理论备受关注,自然也受到不同程度批评。有研究者认为“对孤立的恐 惧”并不是促成个人发表意见的绝对的常量,而应该是一个受到制约的变量,即“对孤立的恐惧”并 不能成为影响个人发表意见的充分且必要的原因。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借助 高级统计中的结构方程式模型进行分析,以实证的方法检验“沉默的螺旋”理论。研究加入另一个在 中国影响个人意见发表的重要因素——“面子”,探讨这个因素在“沉默的螺旋”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 “沉默的螺旋”;“面子”;结构方程式模型
、-一
.61
,_、
e2
面子问题影响
/ .、迥.45
姜潞瓦■00!4漓焱 对面子的、f 、
H6 O.32
在意别人的想法||担心意见不同l l担心被孤立
—0.18
.54
异样目光
袤鼻冀扶)+———<ci
坌翌.55季155兰<,s
f绝对不会买
百周围没人才买
e5)
(e6)
(e7
(二)修正理论模型
根据非标准化的结果,在加入“面子”因素的修正理
由于以上的变化,因此最终新加入的假设为: 1-17:对“面子”的重视程度越高的个体,他表达意见 的意愿越趋向于呈现极端的方向。 H8:对“面子”的重视程度越高的个体,他意见的公 开表达越趋向于呈现极端的方向。
关概念、态度和观念等的测量。为了保证最终测量量表的 信度和效度,在2月26日和27日两天做了样本量为40份 的试调查。调查对象为中国传媒大学2000级和2001级在 读的研究生,男女比例为1:1。通过试调查,调整了问卷 中部分问题的措辞和部分问题的顺序,检测了问卷中量表 的信度和效度,较好地保证了最终调查的科学性。
图1
图2
H2 H1 H7 H8 H4 H5
三、方案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调查方法设计 1.调查地点的选择 在这次研究中,作者选择了两个城市的大学作为调查 范围——北京和呼和浩特这两个城市,每个城市4所大学, 一共8所大学。分别是中国政法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 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 2.抽样方法 在选中的八所大学中,分别统计了各个大学的学生比 例和宿舍楼分布状况,在随机选中的宿舍楼中按照系统等
我们知道,模型的总体拟合有许多测量指标,最常用 的是拟合优度的卡方检验,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对于基 础理论模型和修正理论模型主要利用三个指数来进行模型 拟合程度的估计。这三个指数分别是卡方值和自由度的比
在检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过程中,涉及到很多有
值、拟合优度指数(GFI)、修正拟合优度指数(AGFI)和
50
现代传播双月刊2005年第6期l总第137期)
万方数据
崔蕴芳 沈 浩:“面子”与“沉默的螺旋”
近似误差的均方根(f洲sEA)。通过这三组指数揭示的数
据结果,对构建的两个模型做出合理的评价和解释。
√蜒基 累础 I=理 0.论94模2,型础标础准=化0.解0的30结,果说显明示模,型G的FI拟=0合.程97度6, 很
一、研究主题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定量地检验德国学者伊丽莎白·纽 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验证该理论揭示的现象在 中国的发生情况。同时,在验证的基础上,加入另一个意 见发布的影响因素——中国人的“面子”观念。具体说, 本文主要是检验: 1.在问卷中提及的两个话题中,是否有“沉默的螺
意见气候的能力)、表达意见的意愿、意见的公开表达。对 这些概念的检验方法具体为:
在修正理论模型中,主要是加入了另外一个影响个人
论模型中,可以接受的假设分别是假设H1、H2、H5、
意见公开表达的因素——“面子”。着重分析第二个议题H6、H7和H8;假设H4仍然遭到了拒绝;由于“对面子
——“在大学校园中安放安全套自动发放机”。运算结果如
的重视程度”这个因素的加入,“个人意见和优势意见的一
图3沉默的螺旋:修正理论模型(标准化解】
—]旷—■矿 一致性(多数)l l一致性(参考组) @蠹囊穴 \、、群体意见一致性/\
安全套火车测试l|安全套宿舍测试
里吣。
\5:
乃2
CMIN/DF=1.867 P一值=O.000 CFI=0.913 AGFI=0.846 RMSEA=0.047
.16
el
重视程度
并没有加入“面子”概念。具体如下图1所示: 相对应的假设如下: H1:如果个人意见和优势群体的意见一致,他将倾向
于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 H2:个人意见和优势群体意见的一致性越高,他表达
意见的意愿就越高。 H3:个人意见和优势群体意见的一致性降低时,“对
孤立的恐惧”就会提高。 H4:惧怕社会孤立的个人。更倾向于不愿意公开表达
从结构方程式的检验结果来看,“面子”因素对个人意 见发表的影响是显著的,先前的假设也是可以接受的。与 基础理论模型相比,修正理论模型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同点 就是三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个人意见和优势意见的一 致陛”、“对孤立的恐惧”还有“对孤立的恐惧”它们之间 是一种相互关联的关系,共同影响着“表达意见的意愿” 和“意见的公开表达”。由标准化解的结果得知,新加入的 “面子”因素与“对孤立的恐惧”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一 些。
图3所示:对基础理论模型的描述相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标准化解的三组
致陛”,“对孤立的恐惧”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因此
指数中,除了修正拟合优度指数没有达到大于0.9的标准,
假设H3也就不存在了,转而成为这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
其他指数的数值都很理想。总体上说,整个模型的拟合程
关系。在修正理论模型中,“对面子的重视程度”如何影响
“孤立恐惧的检验”——量表,用来测量个人孤立恐惧 的程度深浅。
“准统计官能”——在问卷中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认 为和你年龄相仿的大学生是怎么考虑这个问题的?”
“发表意见”——“火车实验”。具体方法为:在询问
旋”现象发生。 2.“对孤立的恐惧”对个人公开发表意见的意愿的影
响程度。
完被访者对某一话题的意见和对意见气候的估计后,提出 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有一次单独一人的几个小时的火车旅 行,身边有人在谈论……的问题,在多大程度上你愿意参
在本文中,面子的角色是作为影响个人公开发表言论的一 个因素。主要是探讨这个概念在“沉默的螺旋”现象中的影响, 和纽曼提出的“对孤立的恐瞑”处于同样的地位。由于面子只是
护及改变的状况。 要想检验这些假设,必须要将它们转化成可以测量的
指标,也就是转化成问卷中的问题。根据这五个假设,首 先提炼出四个概念:“对孤立的恐惧”、准统计官能(感知
度还是很好的。
个人发表意见的意愿和实际的意见发表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现代传播双月刊2005年第6期(总第137期)
51
万方数据
在非标准化解的结果中,相关的假设H7和假设I-t8是 可以接受的假设。另外,“对面子的重视程度”和“发表意 见的意愿”之间的权重系数说明对“面子”的重视程度越 高的个体,表达意见的意愿越高,而且意见的实际公开表 达也越多。
作为影响因素存在,因此本文中并没有去定义这个概念,而是在 问卷中直接提出“面子”这个概念,通过一个问题和一个量表来 测量个人对“面子”的重视程度。问题是:“在你的生活中,多大 程度上你会考虑到‘面子’问题的影响?”接着用量表的形式来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