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刷题单元练: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新题速递》(分项专题)——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解析版)

2020年高考《新题速递》(分项专题)——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解析版)

2020年高考《新题速递》(分项专题)——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理:杨环宇一.选择题“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中的“栈道”是指褒斜古道。

此道始建于殷周,是古代关中通往汉中、蜀地最著名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国最早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的道路之一。

东汉永平年间,工匠采用“火焚水激”法在此道上开凿穿山隧洞。

下图示意褒斜古道线路。

1.甲地古道最可能经过的是A.山顶B.鞍部C.山脊D.陡崖【解析】根据图示,甲地两侧河流流向不同,则甲附近为分水岭;甲地古道直接通过,无栈道,则甲地不是陡崖,D 不对。

古道路穿越分水岭要选择相对平坦的地方,故最可能是鞍部,排除山顶、山脊,故AC不对,答案选B。

答案B 2.与“火焚水激”法相似的外力作用是A.溶蚀作用B.侵蚀作用C.风力作用D.风化作用【解析】“火焚水激”法是先用火烧石,待石头温度较高时突然用凉水淋浇,岩石经过热胀冷缩的变化,导致开裂。

这种因温度变化导致的岩石遭受破坏,产生裂隙,形成松散物质的作用为风化作用,D对。

溶蚀作用指流水的化学反应对岩石的破坏;侵蚀作用往往指外力对岩石的破坏并离开原地;风力作用包括范围较广,即有侵蚀作用,也有堆积作用;ABC与“火焚水激”不相似,排除。

答案D3.小明考察褒斜古道线路时,发现渭河谷地与汉中盆地的自然植被大相径庭,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纬度地带性规律 B.经度地带性规律 C.垂直地带性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解析】渭河谷地的植被主要是在温带季风气候下发育的温带落叶阔叶林,汉中盆地的自然植被主要是在亚热带季风气候下发育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其植被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热量的差异,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即纬度地带性规律,A对。

经度地带性规律指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变化为基础,B不对。

垂直地带性规律是由于海拔的差异造成的水热条件不同而产生的分异规律,C不对。

非地带性规律是指由于受非地带性因素,如陆地形状、地形、洋流、地质作用等影响形成的分布规律.,如绿洲等,不符合题意,D不对。

高考地理真题模拟题专项汇编__07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含解析

高考地理真题模拟题专项汇编__07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含解析

专题07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020年高考真题】(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

图1所示区域有1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

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

据此完成1~2题。

图11.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A.水文、地貌、植被 B.地貌、水文、植被C.植被、地貌、水文 D.水文、植被、地貌2.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A.风俗习惯改变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C.人口迁徙频繁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答案】1.A 2.D【解析】1.地名“河”的命名往往是靠近某河流,以河命名,与相关的自然要素是水文;黄土高原地貌沟壑纵横,峁梁相接,沟梁交错,与地名“梁"相关的是地貌;黄土高原地名可以反映当地物产,如榆林因其多种榆树而得名,因此与地名“柳”相关的自然要素是植被;A正确。

故选A。

2.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而图中乙地河流明显比甲地少。

水文类地名的分布可以指示环境变化,乙与现代河流距离较远,可能与气候变干有关,风沙活动加强,地表水环境恶化,一些河流流量减少甚至消失,这些表明乙地自然环境变化较大,D正确.图中民族没有大变化,风俗习惯改变不大,A错误。

自然环境变化较大,土地利用结构不稳定,B错误。

乙地环境较差,经济落后,人口迁徙不会频繁,C 错误。

故选D。

17.(2020年新高考天津卷)(19分)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贵州省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岩溶地貌广布,旅游开发是当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4)【自然环境对人类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说明川、滇、黔交界处多发泥石流灾害的自然条件.(6分)17.【答案】(4)山地坡度较大(相对高差大):年降水量较大:地表多碎屑物。

2020年高考地理大题精做04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解析版)

2020年高考地理大题精做04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解析版)

1.(2019年北京卷•节选)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断深化。

读图14,回答下列问题。

说明图示区域地震多发的原因和主要危害。

【答案】原因: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被破坏。

【解析】对图示区域进行定位,该地区位于边境地区,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多发地震灾害。

地震本身及常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本身都造成巨大伤害和损失,如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被破坏。

2.(2019年天津卷•节选)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吉林省珲春市(下图)是我国离海最近的内陆城市,辖区内的聚落多沿河谷分布。

该市其他地区聚落很少的自然原因有哪些?【答案】地表坡度大;地势高,气温较低;水源相对不足;森林茂密;土层较薄。

(答出三点即可)【解析】该题属于原因分析类题,关键词“聚落很少”,解题方向“自然原因”。

可以从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的地形地势、气候、水源、生物植被、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组织答案:地表坡度大;地势高,气温较低;水源相对不足;森林茂密;土层较薄。

3.(2018年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答案】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

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

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

【解析】本题以某区域的交通和城镇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需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范围,也是提示性信息——“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

结合图例可判断交通线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因此图中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分布,地处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

地形对交通选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程量的大小以及水文、地质灾害等。

高二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1.“晚稻收割后,郊区的农民又开始大面积燃烧秸秆,秸秆的燃烧,成为最近几日雾霾的头号罪魁。

” 秸秆如何变废为宝,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下列是专家给出的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有关图中秸秆利用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增加能源供应,释放矿物质养分B.②减轻环境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C.③增加当地就业,促进工业产业升级D.①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实现循环再利用【答案】B【解析】①直接作为生活能源,不能增加能源供应,大气污染严重,A错。

②作为饲料,可以减轻环境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B对。

③作为工业原料,可能增加当地就业,但不能促进工业产业升级,C错。

①不能提高资源利用率,③没有实现循环再利用,D错。

【2】图中④环节的优势是A.区域农业投入大大减少B.有效增加土壤肥力C.能源消费结构明显调整D.该地水土流失减少【答案】B【解析】图中④环节的优势是实现清洁生产,可以节省肥料,不能使区域农业投入大大减少,A 错。

可以有效增加土壤肥力,B对。

沼气生产可以补充节省生活能源,对能源消费结构无明显调整,C错。

发展沼气生产,不能使该地水土流失减少,D错。

【考点】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

2.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带来A.极端气候灾害频率提高B.地震、火山活动增强C.全球陆地面积快速增加D.农业生产稳定性提高【答案】A【解析】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带来极端气候灾害频率提高,A对。

气候变化属于地球外部圈层,地震、火山活动属于地球内部圈层的现象,B错。

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全球陆地面积减少,C错。

灾害增多,农业生产稳定性降低,D错。

【考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3.读“我国东部沿海部分省(市、区)耕地、水资源比重对比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反映我国的资源问题是A.耕地与水资源的配置失衡B.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C.资源总量多,人均资源量少D.土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答案】A【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东部沿海地区中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份水资源比重大,而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份耕地比重大,因此,耕地与水资源的配置失衡。

高考模拟文综地理选编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含答案及完美解析

高考模拟文综地理选编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含答案及完美解析

2019届高三毕业年级文科地理模拟精选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选择题,选对得4分(文综格式)(20)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图中河流的总体流向大致是A. 西北向东南流B. 东南向西北流C. 东北向西南流D. 西南向东北流2.该地区拟建一条铁路,有人设计了选线方案(如图)。

方案沿线甲、乙、丙、丁四处中明显不合理的有A. 1处B. 2处C. 3处D. 4处3.若要安排露营活动地点,就地形、水文特征判断,最不适宜的地点是A. WB. XC. YD. Z【答案】【小题1】A【小题2】C【小题3】D【解析】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上河流流向的判断。

首先据指向标确定好方向,等高线凸向与河流流向相反,再结合该地地势特征总体为西北高东南低,故判断河流的流向总体大致为从西北流向东南。

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等高线图中交通线路的合理选择。

读图乙处不合理,因为无聚落的区域应走直线;丙处不合理,因为铁路属于过境道路,一般不能经过市区内部;丁处不合理,因为铁路线应沿等高线走向分布。

因此方案沿线甲、乙、丙、丁四处中明显不合理的有三处。

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等高线图上露营地的选择。

露营地应该远离危险地段:如独立的树下易遭电击、悬崖下方有落石之虑、高凸山区和山谷口易受强风吹袭、草叶茂盛的地方多蛇虫,河谷地区易受泥石流和山洪影响,所以这些地点都应避免。

读图,Z地位于河谷,易出现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山洪等水文灾害,因此最不适宜作为露营地。

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迪拜杰贝勒阿里人工港以棕榈树为设计原型,年货柜吞吐量在1000万吨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港口,建有65个泊位,跨度达15公里。

该港口建设使迪拜的海岸线增加了720公里。

图甲为阿联酋位置图,图乙为杰贝勒阿里人工港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甲乙4.杰贝勒阿里人工港以棕榈树为设计原型的主要目的A. 增加港口码头,提高港口的吞吐量B. 降低周边海域风浪,利于航行C. 延长港口海岸线,扩大领海面积D. 提高港口的美观度,发展旅游业5.该港口进口的货物中所占比重最低的是A. 食品和蔬菜B. 木材和纸产品C. 服装鞋帽D. 皮毛【答案】【小题1】A【小题2】D第1页/共9页【解析】本题考查港口建设的主要目的。

2020版高考地理新突破大一轮刷题单元练: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含解析

2020版高考地理新突破大一轮刷题单元练: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含解析

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3安徽卷,30~31)下图为1959—2009年秦岭山地1月0 ℃等温线位置变化图。

完成1~2题。

1.该地1月0 ℃等温线的位置总体上()A.向亚热带地区偏移B.向海拔较低地区偏移C.向低纬度地区偏移D.向落叶阔叶林带偏移2.根据图中等温线的位置及其变动可知()A.甲地为山岭、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下降B.乙地为山谷、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上升C.甲地海拔低于乙地海拔2.B1题,对比图中1959—1969年与2000—2009年该地1月0 ℃等温线的位置可以看出,该地1月0 ℃等温线向北移动。

该地为秦岭山地,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向北偏移即为向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偏移。

第2题,图中甲地等温线向低纬度地区弯曲,说明该地温度比两侧温度低,海拔较高,应为山岭;根据1959—1969年与2000—2009年该地1月0 ℃等温线的位置的变化可知,其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上升。

图中乙地等温线向高纬度地区弯曲,说明该地温度比两侧温度高,海拔较低,应为山谷;根据1959—1969年与2000—2009年该地1月0 ℃等温线的位置的变化可知,其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上升。

从图上看,甲、乙两地基本在同一纬线上,由两地等温线的分布规律可知,甲地海拔应高于乙地海拔,甲地的年平均气温应低于乙地的年平均气温。

(2018湖南株洲质检)廊桥是在桥上加盖廊屋的特殊桥梁,以石头和木材为原料,多就地取材。

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地区廊桥数量相对较多的是()A.成都平原B.珠江三角洲C.闽浙山区D.祁连山区4.上图示意某区域地形及廊桥位置。

关于图中甲、乙两廊桥,分析正确的是()A.甲更容易受丙地冲沟的威胁B.乙更容易受丙地冲沟的威胁C.乙离河流源地近,更容易受洪水冲击,桥梁较短,桥梁更坚固4.A3题,根据材料及图示,廊桥适宜修建在水旱灾害多发的低山地带,且石头、木材的取用都比较方便的地区,C正确。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6: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附解析)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6: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附解析)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6: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附解析)考向1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真题诊断](2017天津高考)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

地理小组的学生将图8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

1.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图8所示信息相符的是A.海洋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减速上升B.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C.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D.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答案】1.B【解题思路】1.读图可知,海洋表面增温速度加快,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但不是加速上升,火山喷发频率增加。

(2017天津高考)冻土是指温度在0℃或0℃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

我国科学家考察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

2.据图文信息,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A.活动层厚度变小,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 B.活动层厚度变大,春耕播种的时间推迟C.永冻层上界上升,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 D.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答案】2.D【解题思路】2.全球变暖,气温升高,活动层厚度变大,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春耕播种的时间提前,永冻层上界下降,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

[名师点睛]突破全球气候变暖的“2大原因”“4大影响”和“4大措施”(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①自然原因:太阳的异常活动。

②人为原因:矿物能源的使用量加大,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

破坏植被,致使森林等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

(2)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影响①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被淹。

②导致干旱、暴雨和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

③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④大量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最终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3)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①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发展新能源;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排放甲烷等。

2020版高考地理新突破大一轮刷题单元练: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

2020版高考地理新突破大一轮刷题单元练: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单元质检卷第10页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3安徽卷,30~31)下图为1959—2009年秦岭山地1月0 ℃等温线位置变化图。

完成1~2题。

1.该地1月0 ℃等温线的位置总体上( )A。

向亚热带地区偏移B。

向海拔较低地区偏移C。

向低纬度地区偏移D。

向落叶阔叶林带偏移2。

根据图中等温线的位置及其变动可知()A.甲地为山岭、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下降B。

乙地为山谷、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上升C.甲地海拔低于乙地海拔D.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乙地答案1.D 2.B解析第1题,对比图中1959—1969年与2000—2009年该地1月0 ℃等温线的位置可以看出,该地1月0 ℃等温线向北移动。

该地为秦岭山地,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向北偏移即为向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偏移。

第2题,图中甲地等温线向低纬度地区弯曲,说明该地温度比两侧温度低,海拔较高,应为山岭;根据1959—1969年与2000-2009年该地1月0 ℃等温线的位置的变化可知,其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上升.图中乙地等温线向高纬度地区弯曲,说明该地温度比两侧温度高,海拔较低,应为山谷;根据1959-1969年与2000—2009年该地1月0 ℃等温线的位置的变化可知,其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上升。

从图上看,甲、乙两地基本在同一纬线上,由两地等温线的分布规律可知,甲地海拔应高于乙地海拔,甲地的年平均气温应低于乙地的年平均气温.(2018湖南株洲质检)廊桥是在桥上加盖廊屋的特殊桥梁,以石头和木材为原料,多就地取材。

据此,完成3~4题。

3。

下列地区廊桥数量相对较多的是()A.成都平原B。

珠江三角洲C。

闽浙山区D。

祁连山区4.上图示意某区域地形及廊桥位置。

关于图中甲、乙两廊桥,分析正确的是( )A.甲更容易受丙地冲沟的威胁B.乙更容易受丙地冲沟的威胁C。

乙离河流源地近,更容易受洪水冲击D.甲河面较窄,桥梁较短,桥梁更坚固3题,根据材料及图示,廊桥适宜修建在水旱灾害多发的低山地带,且石头、木材的取用都比较方便的地区,C正确。

地理(中图全国通用)一轮复习精选提分练:单元检测五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含答案

地理(中图全国通用)一轮复习精选提分练:单元检测五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含答案

单元检测五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8·温州期中)下图为长江源头格拉丹东姜古迪如冰川,海拔在5 400 米以上,40年退缩1 200米.读图完成1~2题.1.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变暖B.地壳抬升C.流水搬运D.山顶降雪减少2.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A.冰蚀作用增强B.绿洲面积增大C.干旱程度加剧D.流域面积扩大(2017·北京丰台期末)读下图,完成第3题。

3.早期聚落最可能分布在()A.①②两地B.①④两地C.③④两地D.②③两地(2018·湖北七校联考)非洲第一条现代电气化铁路—-连通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与吉布提首都吉布提的亚吉铁路于2016年10月5日正式通车,它是中国企业在非洲建造的第一条及最长一条现代电气化铁路,埃塞俄比亚地形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近3 000米,素有“非洲屋脊"之称。

据此回答第4题.4.修建亚吉铁路面临的最大难题是()A.地势起伏大B.森林茂密C.沙漠广布D.冻土广布(2018·湖北荆州调研)商丘位于河南东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介于114°49′E~116°39′E、33°43′N~34°52′N之间。

下图为“商丘地区1971~2010年气温、降水量和日照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5~6题。

5.该地区1971~2010年气候()A.趋向于暖湿化B.趋向于冷湿化C.趋向于暖干化D.趋向于冷干化6.该地区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农作物是()A.玉米B.水稻C.甜菜D.甘蔗(2017·山东东营胜利一中模拟)下图是“纳木错湖位置示意图”.近年纳木错湖泊面积不断扩张,2001~2009年间,湖面扩张超过50平方千米.据此完成7~8题。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五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五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

()
A.地壳抬升 B.气候变暖
C.下渗减弱 D.河道淤积
答案 B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内陆湖位于青藏高原,湖水主要来源于高山上的冰雪融水,在过去20
年间,由于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冰雪融化量增多,导致内陆湖面积扩大,B选项正确。
易错警示 注意全球气候变暖,短期内因冰川大量融化,内陆湖泊水会增多;但从长期角度看, 山地 冰川不断减少,最后湖泊补给水源减少,内陆湖泊会不断萎缩。
灾害。
答案 气象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灾害的分类。自然灾害按成因划分可分为气象灾害、地质地貌灾害、
生物灾害和海洋灾害,台风属于气象灾害。
答题规范 本题若答气候灾害或天气灾害是不给分的,答题时注意地理名词和术语的科学性和规
范性。
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考点一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下图为107国道邯郸—武汉段及其附近区域简图。读图,回答下题。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1900—2000年主要自然灾害点位图。2015年8月3日,M地发生6.5级地震,震 源深度12千米。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2.(2016浙江1月学考,21,2分)图示地区最易发生的地质灾害有( ) ①地震 ②病虫害 ③洪水 ④森林火灾 ⑤干旱 ⑥滑坡、泥石流 A.①④ B.①⑥ C.②③ D.④⑤ 答案 B 本题考查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等,②③④⑤不属于 地质灾害。 归纳总结 注意区分地质灾害与气象灾害。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岩石圈中,如地震、滑坡和泥石 流等;而气象灾害主要发生在大气圈中,如台风、寒潮、干旱、洪涝和沙尘暴等。
2.[2018浙江4月选考,26(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亚洲部分地区略图。
材料二 霍尔木兹海峡是世界重要的石油运输通道,输油量约占全球30%,80%以上的石油输

2020高考地理实战演练专题系列五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精品

2020高考地理实战演练专题系列五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精品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单项选择题近年来格陵兰岛的冰原面积不断缩小。

研究表明,如果格陵兰岛的冰雪全部融化,地球海平面将上升0.5米。

回答第1、2题。

1.冰原面积缩小的原因主要是A.日照时间增加B.降雪量减少[C.板块运动加剧D.全球气候变暖【答案】D【解析】近年来格陵兰岛的冰原面积不断缩小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

2.若上述现象在地球上普遍出现,其带来的影响可能有A.生物生存环境改变 B.全球淡水资源增加C.海岸线长度增加D.气温下降,蒸发减弱图3为我国两个时段年等温线变化比较图。

读图回答3〜4题。

3.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是A.华北平原B.青藏高原C.南方地区D.东北地区4.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最可能是A.甜菜种植区域南移B.小麦种植海拔降低C.水稻种植北界北移D.油菜开花期滞后【答案】C【解析】气候变暖后,将导致甜菜种植区域北移,小麦种植海拔升高,水稻种植北界北移,油菜开花期提前。

读图3“世界某沿海城市附近预计海平面上升高度等值线图”,回答5~6题。

5.若图示区域海平面上升0.5米,该城市被海水淹没的面积约是( )A.5平方千米B.11平方千米C.21平方千米D.35平方千米6.若考虑到全球变暖问题,在该城市购买住房应该选择在( )A.a地B.b地C.c地D.d地【答案】D【解析】全球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因此在该城市购买住房应该选择在地势最高的d地。

风能资源的丰富程度可以用风能密度来表示.图6是我国陆上风能密度分布图,据此回答7一8题。

7.关于我国风能资源分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盆地多于平原B.高原多于山地C.东北多于西南D.南方多于北方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以得出结论。

8.图6中甲地风能密度大于乙地,其原因是A.甲地纬度低,获得太阳辐射多B.甲地受台湾海峡狭管效应影响C.乙地面对的海域开阔风力强大D.乙地受山脉阻挡作用风力较小9.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0年2月16日2时34分在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北纬24.0°,东经114.5°)发生4.8级地震,烈度为Ⅵ度,震源深度13公里。

2020高考湘教版地理-第五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20高考湘教版地理-第五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2020江西临川第二中学月考)风水盛行的古代中国,人们孜孜追求的理想宜居之地:背倚连绵山脉为屏障,前临平原,两侧水流曲折回环,流汇于聚落前。

无论大小聚落,都要设置“水口”,它是一个村、镇、城的“门户”所在。

下图示意浙江某聚落选址及水口景观,水口处种植的高大乔木林已有200余年历史。

据此完成1~3题。

1.上水口和下水口之间河段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风力侵蚀B.流水侵蚀C.风力沉积D.流水沉积2.风水学中聚落前水流忌讳冲射反弓,而图中水流曲折回环,其作用是()A.便于灌溉、舟楫、养殖B.便于得到良好的日照C.不利于肥沃土壤的形成D.便于接纳冬日的凉风3.该村落在“水口”种植高大乔木的主要目的是()A.防洪护堤B.调节局部小气候C.防止水土流失D.涵养水源(2020天津静海一中月考)下图为青藏高原某高山草甸某坡面的牧草生长季在不同海拔的气温、土壤温度和湿度多年变化情况统计图。

据此完成4~6题。

4.上图能明确反映该高山近年来气候变化的特征是()A.变冷B.变暖C.变干D.变湿5.该高山草甸生态环境脆弱,若当地牧民在此过度放牧可能导致()A.昼夜温差增大B.土壤湿度增加C.气候变得冷干D.土壤温度下降6.图中海拔3 600米处坡面的20厘米土壤湿度相对于其他海拔的土壤湿度明显变大,其最可能的原因是()A.气温较低,蒸发量小B.海拔较高,降水量大C.坡面平缓,径流下渗D.土温较高,冻土解冻(2020辽宁抚顺一中期中)反照率指对某表面而言的总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地表反照率是反映地表对太阳短波辐射反射特性的物理参量。

下图为1980—2012年格陵兰地区7月地表反照率距平曲线图。

读图,完成7~8题。

7.格陵兰反照率变化出现明显的波动下降趋势,其形成原因主要有()①全球气候变冷②全球气候变暖③冰川融化加剧④冰川面积扩大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8.分析格陵兰反照率变化可知,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有()①可以大面积种植亚热带作物②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南扩展③高山针叶林带上限位置升高④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南退缩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019吉林调研)2019年1月以来,吉林省少雨雪,几乎无积雪覆盖,且出现最暖1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评价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2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评价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2

单元素养评价(五)(第五章)(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 )A.③④①②B.①②③④C.②④①③D.③①④②2.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解析】1选A,2选B。

第1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结合四幅图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③④①②。

第2题,图示演变过程最初是由生物因素发生变化,导致水文、地形等因素改变,最终导致整个环境整体发生变化,故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2020·温州高二检测)图1、图2表示两座山的山体垂直自然带分布状况。

完成3、4题。

3. 图1中②自然带与图2中最相似的自然带( )A. 甲B. 乙C. 丙D. 丁4. 图1与图2雪线高度存在差异,体现的自然地理分异规律和主导因素是( )【解析】3选B,4选A。

第3题,图1山麓自然带为常绿阔叶林带,按照垂直自然带的更替规律判断,图1中②自然带应为针叶林带;图2中山麓自然带为荒漠石山和温带荒漠,随着海拔高度升高,水分条件变好,甲处应为山地(温带)草原带,再向上,降水增加,蒸发减弱,水分条件更好,乙处应形成针叶林带,向上出现亚高山草甸带,再向上丙、丁应分别出现高山垫状植被带、高寒荒漠带,由此判断,图1中②自然带与图2中最相似的自然带是乙。

第4题,根据垂直自然带的基带判断可知,图1山地位于亚热带或热带地区,而图2山地位于温带地区,由于纬度差异,导致气温高低不同,从而使得图1与图2雪线高度存在差异,因此这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其主导因素是热量。

明代以来,中国气候转寒,红驼悄然出现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边境间的荒漠草原上。

红驼食性广杂,主要啃食荒漠中的梭梭草、骆驼刺等盐地沙生植物的嫩枝,它属游走性动物,吃一顿要走几十千米,其粪便散落在荒漠中,能起到改善土壤、促进沙生植物生长的作用。

【高考冲刺】专题06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解析版)

【高考冲刺】专题06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解析版)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
专题06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福建省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三5月调研)2020年2月,在南极半岛某科考站附近出现大面积“西瓜雪”现象,引发人们广泛关注。

该现象由雪中的极地雪藻微生物导致。

极地雪藻微生物在低温下保持“休眠”状态,迅速生长时呈现红色,产生“西瓜雪”现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西瓜雪”现象产生的首要原因是
A.光照增强B.气温升高C.降雪增多D.风力减弱
2.“西瓜雪”现象导致该科考站附近积雪
A.存量增多B.反射率增大C.融化速度加快D.厚度增大
【答案】
1.B
2.C
【解析】
1.由材料可知,极地雪藻微生物在低温下保持休眠,温度升高时迅速生长呈现红色,出现“西瓜雪”现象意味着极地雪藻微生物迅速生长,主要原因为气温升高,B正确。

故选B。

2.“西瓜雪”现象呈现红色,与白色相比颜色更深也更易吸收太阳辐射导致升温,加速积雪融化,A、
B、D说法错误,C正确。

故选C。

2.(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三5月质量检查)近年来,在阿拉斯加北部洼地地带,一些浅根系树木倾倒,成为“醉树”,这些“醉树”易被淹死,使顺河漂入海洋的漂流木增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阿拉斯加北部低洼地带“醉树”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人为开发,土壤破坏B.气候变暖,冻土消融
C.海水入侵,洪涝加剧D.暖流增强,降水增加
4.阿拉斯加“醉树"增多的同时
A.植被覆盖率降低B.野生动物栖息范围缩小
金戈铁骑。

高一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1.荷兰位于欧洲西部,是世界有名的“低地之国”,四分之一的土地海拔低于海平面,倡导“人水共生”,海上建漂流房屋成为未来潮流。

下图是荷兰某乡村的水上房屋,该房屋的建设主要防止的自然灾害是A.飓风B.海啸C.气候变暖D.寒潮【答案】C【解析】荷兰纬度较高,没有飓风灾害,A错。

位于板块内部,地震灾害少,海啸灾害很少,B错。

地势低洼,全球变暖,海面上升可能淹没房屋,所以建筑水上木屋,C对。

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没有寒潮灾害,D错。

【考点】区域主要自然灾害类型。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具有较大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平原地区修路的成本较高B.平原地区交通线一般呈线状C.山区地区修路的成本较低D.山区公路大多呈“之”字形分布【答案】D【解析】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修路的成本较低,A错。

平原地区交通线一般纵横交织,呈网状,B错。

山区地形起伏大,桥隧多,修路的成本较高,C错。

为降低坡度,山区公路大多呈“之”字形分布,D 正确。

【考点】地形对交通线路建设的影响。

3.(10分)读下面甲、乙两幅商业网点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幅图中,表示山区商业网点的是______图,表示平原商业网点的是______图。

(2)山区和平原的商业网点大都设置在人口相对密集,对外联系方便的_________两旁。

(3)图甲、乙比较,商业网点密度较小的是______图,其主要原因是:因为那里人口相对_________,交通相对落后。

【答案】(1)甲乙(2)交通干线(3)甲稀少(稀疏)【解析】(1)平原商业网点分布集中,密度较大;山区商业网点分布分散,密度较小。

(2)商业对交通的需求显著,所以分布在交通干线附近。

(3)人口密度决定了商业网点的密度。

【考点】交通对商业的影响。

4.下图为全新世(开始于1.15万年前)以来某省南部局部沿海海岸变迁状况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如果仅考虑气候变化对海岸变迁的影响,则全新世以来该地气候冷暖变化特征是A.逐步变暖B.先冷后暖C.逐步变冷D.先暖后冷【答案】D【解析】如果仅考虑气候变化对海岸变迁的影响,气候变暖,海面上升,海岸线向陆地延伸。

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五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步训练(含解析)

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五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步训练(含解析)

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课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南疆地区沙漠广袤如海,散布片片绿洲。

南疆铁路东起塞外火州吐鲁番,西到丝路重镇喀什。

读图,回答1~2题。

1.南疆地区的村镇、农田主要分布在山麓冲积扇和绿洲地带,影响其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A.地形与土壤 B.地形与水源C.水源与土壤 D.气候与植被2.从地形部位看,南疆铁路的大部分路段经过( )A.河谷地带 B.塔克拉玛干沙漠C.山麓冲积扇 D.吐鲁番盆地读下表,完成3~4题。

表A 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交通线类型最大限制坡度公路7%~9%铁路3%表B 山区与平原、丘陵地区修建普通铁路的工程量与造价比项目土石方桥梁与隧道总长度造价山区/平原 1.5~2 7~11 2.2~3山区/丘陵1以上2~3 1.53.下列说法不是山区交通运输方式优先选择公路的原因是( )A.对最大限制坡度来说,铁路比公路要求高B.山区相对高度大,地表崎岖,修建交通干线,不仅难度较大,而且工程量大,成本高C.山区经济落后,运输需求小D.山区修建公路比铁路不仅难度较小,而且工程量较小,成本较低4.关于山区公路的分布和走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山区的公路主要分布在山间小盆地和山间谷地②山坡上没有公路分布③山坡上的公路走向呈“之”字形,以降低坡度④山区公路为了减小工程量,多呈直线分布⑤山区公路要避开陡坡和陡崖⑥山间谷地的公路多远离聚落分布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⑤C.①③⑤ D.③④⑤读某地等高线(单位:米)示意图(阴影表示聚落),回答5~6题。

5.图中聚落分布在( )A.河口三角洲上 B.山麓冲积扇上C.河岸阶地上 D.河谷平原上6.下列四图为图中从河流上游至下游所捡拾到的河床沉积物,其中最有可能位于河流下游的是( )下图为某地区城市规划图,读图,回答第7题。

7.从城镇规划来看,该地区的地形可能是 ( )A.平原 B.山区C.高原 D.丘陵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8~9题。

2020高考中图版地理-第五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20高考中图版地理-第五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北京市某校地理社团利用2016年暑假期间到门头沟区爨(cuàn)底下村参加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他们在考察报告中写道:“爨底下村以人文景观为主,辅以山水之趣,与自然交相辉映……”“这个小山村本是由古时商路上一个驿站发展而来……随着古道的渐渐没落与破败,爨底下村也陷入了一个举步维艰的境地。

”据此完成第1~2题。

1.下列对古村落建筑特色的描述,最可能出自上述考察报告的是()A.红墙绿瓦的皇家园林B.高低错落,利于采光通风C.小桥流水的水乡之韵D.毛毡制作,利于拆卸搬运2.考察发现,影响爨底下古村落兴衰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B.地形D.政策2.C1题,结合材料分析,最可能出自上述考察报告的是高低错落,利于采光通风,体现小山村依山,B项对。

红墙绿瓦的皇家园林不会出现在小山村中,A项错。

小桥流水的水乡之韵位于平原地区,C项错。

毛毡制作,利于拆卸搬运是草原牧区的景观,D项错。

第2题,考察发现,“随着古道的渐渐没落与破败,爨底下村也陷入了一个举步维艰的境地”,说明影响爨底下古村落兴衰的主要因素是交通,C项对。

气候、地形、政策不是衰落的主要因素,A、B、D三项错。

下图为我国某铁路干线沿线气候资料,据此完成第3~4题。

3.该铁路干线可能是()A.陇海—兰新铁路B.京包—包兰铁路C.京哈—京广铁路D.宝成—成昆铁路4.对图中③地区列车运行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A.地震B.洪涝C.沙尘暴4.B3题,由图示可知,该铁路沿线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并且由①到④降水整体呈增加趋势,说,故A、B错;沿途的冬季气温逐渐增高,说明该线路为南北走向,并且由北方穿越到南方,故选C项,排除D项。

第4题,该沿线主要经过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多洪涝灾害。

选B项。

读长江三角洲海岸线变迁示意图,完成第5~6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单元质检卷第10页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3安徽卷,30~31)下图为1959—2009年秦岭山地1月0 ℃等温线位置变化图。

完成1~2题。

1.该地1月0 ℃等温线的位置总体上()A.向亚热带地区偏移B.向海拔较低地区偏移C.向低纬度地区偏移D.向落叶阔叶林带偏移2.根据图中等温线的位置及其变动可知()A.甲地为山岭、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下降B.乙地为山谷、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上升C.甲地海拔低于乙地海拔D.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乙地答案1.D 2.B解析第1题,对比图中1959—1969年与2000—2009年该地1月0 ℃等温线的位置可以看出,该地1月0 ℃等温线向北移动。

该地为秦岭山地,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向北偏移即为向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偏移。

第2题,图中甲地等温线向低纬度地区弯曲,说明该地温度比两侧温度低,海拔较高,应为山岭;根据1959—1969年与2000—2009年该地1月0 ℃等温线的位置的变化可知,其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上升。

图中乙地等温线向高纬度地区弯曲,说明该地温度比两侧温度高,海拔较低,应为山谷;根据1959—1969年与2000—2009年该地1月0 ℃等温线的位置的变化可知,其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上升。

从图上看,甲、乙两地基本在同一纬线上,由两地等温线的分布规律可知,甲地海拔应高于乙地海拔,甲地的年平均气温应低于乙地的年平均气温。

(2018湖南株洲质检)廊桥是在桥上加盖廊屋的特殊桥梁,以石头和木材为原料,多就地取材。

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地区廊桥数量相对较多的是()A.成都平原B.珠江三角洲C.闽浙山区D.祁连山区4.上图示意某区域地形及廊桥位置。

关于图中甲、乙两廊桥,分析正确的是()A.甲更容易受丙地冲沟的威胁B.乙更容易受丙地冲沟的威胁C.乙离河流源地近,更容易受洪水冲击D.甲河面较窄,桥梁较短,桥梁更坚固答案3.C 4.A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及图示,廊桥适宜修建在水旱灾害多发的低山地带,且石头、木材的取用都比较方便的地区,C正确。

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形平坦,不适合修建廊桥,A、B错误。

祁连山区气候干旱,河流水量小,且森林资源并不丰富,因此廊桥少,D错误。

第4题,由图示可知,甲位于冲沟的底部,且与冲沟流向一致,更容易受丙地冲沟的威胁,A正确。

乙的海拔比甲高,受丙地冲沟的威胁不如甲大,B错误。

乙离河流源地近,但地势较甲高,且位于冲沟的上游,不易受洪水冲击,C错误。

甲处桥梁更易受丙地冲沟的威胁,不坚固,D错误。

(2018山东临沂联考)我国传统村落指民国以前建村,较好保留了历史沿革,村落内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风民俗,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下图示意河南传统村落分布。

据此,完成5~6题。

5.造成河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B.地形C.气候D.文化6.河南省中西部传统村落保留数量多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迁出少B.中原文化历史悠久C.交通不方便D.现代化农业水平高答案5.B 6.C解析第5题,由图例可知,河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差异主要表现在传统村落主要集中于海拔200~1 000米且相对高差较小的位置,这样的位置不仅可以建房生活,还可以防黄河水患,故地形条件是其主要因素,B正确。

第6题,河南省中西部传统村落多位于海拔较高处的山区,由于交通不方便,受人类干扰少,保留数量多,C正确。

(2018福建福州期中)累积距平值是指某要素值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的累积值。

下图示意某区域近50年的年均气温(a)与年降水量(b)的累积距平值。

读图,完成7~9题。

7.该区域气温最接近多年平均气温值的时段是()A.1965—1975年B.1975—1985年C.1985—1995年D.1995—2005年8.1965—1975年间,该区域气候趋于()A.暖湿B.暖干C.冷湿D.冷干9.2005—2015年间,该区域最可能()A.粮食单产增加B.地表径流减少C.土壤趋于干旱D.风力侵蚀加强答案7.C8.D9.A解析第7题,图中曲线是气温距平累积曲线,是年气温与平均值差值的累积值。

反映偏离平均值的程度。

根据曲线判断,如果曲线平直,表示这几年的累积值很小,说明这几年与平均值差值很小,最接近多年平均气温值。

读a图可知,1985—1995年时段年均气温的累积距平值曲线较平直,说明该时段该区域气温最接近多年平均气温值,C正确。

第8题,图中曲线是气温、降水距平累积曲线,是年气温、降水与平均值的差值的累积值。

反映偏离平均值的程度。

1965—1975年间,该区域年均气温的累积距平值降低,年降水量的累积距平值降低,说明该时段该区域气温下降,降水减少,故该区域气候趋于冷干,D正确。

第9题,2005—2015年间,该区域年均气温的累积距平值升高,年降水量的累积距平值升高,说明该时段该区域气温上升,降水增多,水热状况较好,故该区域粮食单产可能增加,A正确。

降水增多,地表径流增多,B错误。

土壤趋于湿润,C错误。

降水增加,地表湿度增大,风力侵蚀减弱,D错误。

(2018广东广州模拟)2017年12月我国成功进行了开发干热岩资源试验。

干热岩是指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没有水或蒸汽,致密不渗透、温度在150 ℃以上的高温岩体,它是一种新兴地热资源,可广泛用于发电、供暖等。

据此,完成10~11题。

10.我国干热岩最主要分布在()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C.西北内陆D.青藏高原11.与传统地热资源相比,干热岩()A.开发难度小、成本低B.埋藏较浅、分布C.无季节变化、污染少D.产业链短、效率低答案10.D11.C解析第10题,根据材料,干热岩是指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没有水或蒸汽,致密不渗透、温度在150 ℃以上的高温岩体,其能量主要来自地下深处的岩浆,因此其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处,岩浆活动比较频繁地区,因此最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D正确。

第11题,干热岩是指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深处,没有水或蒸汽,致密不渗透、温度在150 ℃以上的高温岩体,埋藏较深,开发难度大,A、B错误。

干热岩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因此无季节变化。

其属于地热能的一种,无污染,C正确。

传统地热能和干热都属于地热能,因此其产业链一样。

其温度比传统地热能高,因此效率更高,D错误。

二、综合题(2小题,共56分)12.(2018山东邹城模拟)读我国青藏高原局部地区河流和植被分布简图,完成下列各题。

(30分)(1)分析S沿线由东南向西北的植被变化及原因。

(10分)(2)简述图示地区东北部和西南部河流流向的差异及原因。

(12分)(3)概括该区城镇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自然原因。

(8分)答案(1)由常绿阔叶林过渡至草原。

原因:S沿线东南部地处湿热河谷,向西北高原地区过渡,地势起伏大、气候垂直差异明显,东南部热量充沛,植被变化复杂。

(2)西南部河流以东西流向为主,东北部以西北—东南流向为主。

原因:西南部山脉呈东西走向,河流沿山麓河谷发育;东北部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河流沿山麓河谷发育成西北—东南流向。

(3)沿河谷分布、数量较少。

原因:河谷地区地势较低,气温较高,土壤肥沃,具有较好的农业发展条件,有利于人口和城镇分布。

位于青藏高原地区,气候高寒,城镇分布较少。

解析第(1)题,S附近是雅鲁藏布江,S沿线由东南向西北是从藏南的湿热河谷向西北高原地区过渡,地势起伏大、气候垂直差异明显;东南部纬度低、海拔低,热量充沛,受西南季风影响大,植被茂密,是常绿阔叶林;西北高原是高寒气候,植被以高寒的草原、草甸为主,所以植被变化复杂,由常绿阔叶林过渡至草原、草甸。

第(2)题,主要考查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河流流向主要受地形的影响,与山地走向有关;西南部山脉呈东西走向,河流沿山麓河谷发育,西南部河流以东西流向为主;东北部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河流沿山麓河谷发育成西北—东南流向,东北部以西北—东南流向为主。

第(3)题,主要考查区域聚落分布特征及原因。

城镇空间分布特征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该地山高谷深,气候高寒,河谷地区地势较低,气温高,土壤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利于发展经济,人口和城镇多沿河谷分布、城镇总体数量较少;该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区,气候高寒,总体不利于人口和城镇的分布。

13.(2018福建南平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6分)青海省共和县塔拉地区有三大台地,原为草原,20世纪60年代开始荒漠化,现流动沙丘广布,对龙羊峡水库等产生了不利影响。

2012年,在塔拉滩荒漠化草场地区规划建设太阳能发电园,占地达609.6平方千米,至2017年已建为中国最大的生态光伏产业园,并将太阳能产业、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畜牧业发展紧密结合。

图1示意塔拉滩的位置,图2为光伏板景观图。

图1图2(1)分析塔拉滩荒漠化对龙羊峡库区的不利影响。

(6分)(2)在工程设计中,光伏支架高出地面 1.5米,光伏板的桩基为高矮不一。

说明该设计的合理性。

(8分)(3)光伏板需要不定期清洗。

判断该地光伏板清洗频率最高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6分)(4)分析该地大规模安装光伏板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作用。

(6分)答案(1)塔拉地区以西北风为主,受地形影响风力强劲,将大量沙土吹入水库;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入库泥沙增加,库容减少;泥沙增多,增加了对水轮机的磨损。

(2)地处青藏高原高寒地带,生态脆弱,光伏支架高出地面 1.5米给植被恢复提供空间,并可减少植被恢复后对发电的影响,桩基高矮不一设计避免了大面积平整土地,有利于地面原有植被的生长。

(3)春季。

春季多沙尘天气。

春季大风天气多,植被少,降水少,气温回升快,地表土质疏松,易产生沙尘天气。

(4)光伏板大规模安装后,光伏板有效降低了太阳直接辐射,减小了近地面风速,使得水分蒸发量减少,保持了土壤湿度,有利于植被的恢复和生长;光伏发电厂区形成的大面积草场(植被的恢复和生长)有利于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减轻土地压力。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荒漠化的危害。

塔拉滩荒漠地区以西北风为主,位于龙羊峡西北方向,受地形影响风力强劲,会将大量沙土吹入水库;区域原为草原,土地荒漠化,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入库泥沙增加,库容减少;泥沙增多,增加了对水轮机的磨损,导致水库发电能力和使用寿命缩短。

第(2)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塔拉滩荒漠地处青藏高原,高寒地带生态脆弱,植被以高寒草甸为主。

光伏支架高出地面 1.5米,给植被恢复生长提供空间,可减少植被恢复后对发电的影响;桩基高矮不一设计避免了大面积平整土地,可以根据地势起伏,选择长度适当的桩基,有利于地面原有植被的生长。

第(3)题,主要考查区域风沙活动及其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