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精神

合集下载

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 本"。在灾难面前,人的生命安 全和生存权益是最重要的。这种 "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对人 的尊重和对生命的珍视。在抗震 救灾的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 从领导到普通群众,都把挽救生 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放 在首位。这不仅是责任和担当的 体现,更是对人性、对生命的尊 重和敬畏
抗震救灾精神: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抗震救灾精神还体现出了பைடு நூலகம்学精神
在灾难救援中,科学技术的运用对于提高
x
救援效率、减少伤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救援设备的现代化,到救援方案的制定 和实施,都需要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尊重科学、运用科学,已经成为抗震救灾 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2章
抗震救灾精神: 传承与弘扬
抗震救灾精神强调的是团结协作。 在这场特大地震中,无论是灾区 群众的自救,还是全国各地的支 援,都充分展现了团结的力量。 这种力量来自于对国家和人民的 忠诚,来自于对生命的敬畏,更 来自于对人类文明的坚守。在灾 难面前,我们看到了全国人民心 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壮丽画 卷,这是我们民族力量的真实写 照
5 例如,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等。通
过这些措施的实施,确保抗震救灾精神在国家治理和社会 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和落实
第3章
结语
结语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 的宝贵财富和骄傲。在新 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续 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品质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3
第1章
抗震救灾精神:众 志成城,共克时艰
抗震救灾精神: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灾难始终伴 随着文明的发展。然而,在面对 灾难时,中华民族所展现出的团 结、勇敢和智慧,却成为我们民 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四川 汶川特大地震中,我们看到了抗 震救灾精神的真实写照。这种精 神不仅体现在国家领导人的英明 决策和人民子弟兵的英勇奋斗上, 更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一 心、同舟共济之中

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学习资料抗震救灾精神则是: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抗震救灾的精神是这一切高贵美好的品格在共同抗击自然灾害的殊死搏斗中所形成的交汇点,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交汇点,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交汇点,革命英雄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交汇点。

它使我们看到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次伟大升华。

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抗震救灾精神再次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巍巍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如长江、黄河那样,夜以继日,奔腾不息,这其间流淌的正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魂。

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与民族精神的发源史,就是一部敢于抗争、百折不挠的民族史,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

从精卫填海到愚公移山,从大禹治水到黄帝立国,从革故鼎新到抵御外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的先辈们在同艰苦自然条件作斗争中、在与现实生存逆境的抗争中,逐步形成了勤劳勇敢的开拓进取精神、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并逐步凝聚为一种民族精神,融化到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对这种民族精神的形象表述。

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特质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领域中,愈久弥新,愈挫弥坚,垂范后世。

自强不息精神是我们战胜一切灾害的强大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历经无数惊涛骇浪,在艰辛磨难中繁衍至今,兴旺发达,得益于自强不息精神。

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我们的先人,没有被灾难压倒,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坚韧,一次次战胜自然灾害,一次次浴火重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又以自强不息精神,先后战胜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战胜来势汹汹的“非典”危机,战胜2008年年初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不仅积累了宝贵的抗灾经验,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应急机制,而且,也大大增强了我们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

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丰碑)

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丰碑)

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丰碑)一个多月前,汶川大地震震动中国:山崩地裂,江河痉挛,物毁人亡。

一个多月来,中国抗震救灾震惊世界:全民奋战,万众一心,发奋图强。

汶川作证:声势浩大的抗震救灾实践,砥砺了五千年不卑不亢的炎黄后代的铮铮铁骨,熔铸了中华民族震天动地的抗震救灾精神,铸造了伟大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不朽丰碑!党中央、国务院近期召开的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重申,要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应付行进道路上的各样困难和挑战,建设社会主义中心价值系统,推进科学发展、促使社会和睦,争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成功,拥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万众一心、万众一心,不畏艰险、不卑不亢,科学理性、开放透明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伟大表记中华文明史也能够说是一部与天灾人祸的抗争史。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遭遇过多次大的自然灾祸。

从 1966 年的邢台抗震救灾到1976 年唐山抗震救灾,从1987 年大兴安岭扑救丛林大火到1998 年三江抗洪抢险,从 2003 年抗击“非典”到今年初迎战冰雪,一次次自然灾害的严重考验,一场场人间真情的集中倾注,凝固了中国人民弥足宝贵的精神财产,确定了我们今日战胜特大地震灾祸的意志力基石。

汶川特大地震睁开的声势浩大的救灾践,吐出非常的人大,迸出生所罕的民族真情,照射出世瞩目的中国力量,出新期中民族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

以人本,生命至上。

“世全部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的” 。

当灾突然降,党中央、国院坚决决议,急命令,主只有一个:“第一位是救人”,“救人是重中之重” ,“一希望,百倍努力” !旋即,国之重器,云集灾区;国之精,挽救斯民。

截止 6 月 13 日,各路营救大累挽救和移1403671 人,各政府投入抗震救灾金537.61元,接收国内外各界捐款物455.78元,运救灾篷105.15 万,运渡布置房24.51 万套。

汶川地震和“抗震救灾”精神

汶川地震和“抗震救灾”精神

汶川地震和“抗震救灾”精神一、背景资料1、“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2008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

震后不到3小时,温总理在赶往灾区的专机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抗震救灾第一线,身先士卒,带领广大群众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

亲自到灾区看望受灾群众并作重要讲话,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抢险救灾工作。

2、向“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学习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一大批坚强勇敢的少年英雄和感到中国的模范人物。

2008年6月27日,“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颁奖晚会——《英雄少年》在中央电视台举行。

林浩等20名“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和马小凤等30名“抗震救灾优秀少年”受到表彰奖励。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晚会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

他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质,把他们的先进事迹作为生动的思想品德教材,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颁奖晚会在全体获奖少年集体朗诵《少年中国说》中落下帷幕。

3、2008年10月8日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讲话。

4、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的三个历史之最:中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大、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5、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灾后重建的要求: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要进一步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大力支持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要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显著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大力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切实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内容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内容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内容一、引言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中国人民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灾后救援的及时与高效,更体现在灾区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舍生忘死、勇于担当、敢于胜利的抗震救灾精神。

本文将详细阐述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内容。

二、团结一心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应对灾难。

无论是政府机构、救援队伍还是普通民众,都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齐心协力,共同抗击灾害。

这种团结一心的精神,让人们在灾难面前更加坚定信心,共同度过难关。

三、众志成城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抗击灾害。

无数志愿者、救援队伍和爱心人士纷纷赶赴灾区,参与救援工作。

他们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众志成城的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让人们在灾难面前更加坚强勇敢,共同迎接胜利的曙光。

四、不畏艰险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救援人员和灾区人民不畏艰险,勇敢面对灾难。

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舍小家顾大家,全力以赴投入到救援工作中。

正是这种不畏艰险的精神,让人们在灾难面前更加勇敢坚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五、舍生忘死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无数英雄舍生忘死,为救援工作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前,用生命诠释了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让人们在灾难面前更加坚定信念,勇敢前行。

六、勇于担当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勇于担当,身先士卒,带领群众共同抗击灾害。

他们深入一线,了解灾情,制定救援方案,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正是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让人们在灾难面前更加信任和依靠党和政府的力量。

七、敢于胜利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全国人民敢于胜利,坚定信心战胜灾难。

他们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抗震救灾的胜利。

正是这种敢于胜利的精神,让人们在灾难面前更加坚定信念,勇敢前行。

八、结语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展现出的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

抗震救灾最核心的精神是什么

抗震救灾最核心的精神是什么

抗震救灾最核心的精神是什么今年6月30日,胡锦涛同志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将这次抗震救灾所体现的精神概括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这是对近两个月来抗震救灾实践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最新概括、科学阐述和准确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等的综合反映。

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

民族精神在现当代中国历史进程中得到新的发扬,注入了新的内容。

比如,民主革命时期就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就有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冰雪灾害精神等等。

而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我们党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与高度升华,而且为这一精神宝库增添了新的丰富的时代内涵。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比较抗震救灾精神和十年前的98抗洪精神(当时的概括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我们就会发现,同样是24个字,但内容有了新的拓展,内涵更加丰富。

其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是共有的,中间的八个字和98抗洪精神的后十六个字意思大体一致,而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则是新的发展,新的亮点,使之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是抗震救灾精神的核心内容。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也是抗震救灾的基本理念。

在抗震救灾中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对人的关爱,人的生命高于一切。

具体表现为:其一,把抢救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让我再救一个。

介绍抗震救灾精神

介绍抗震救灾精神
02 全国各地纷纷伸出援手,为灾区 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03 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让我们看到 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
科学决策、精准施策
科学决策、精准施策
1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政府和相关机构科学决策、 精准施策,为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
政府及时启动应急机制,调集大量人力、物力、
财力投入到救灾工作中
全国上下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让人们能够在灾难
3
中挺立不倒
2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1
在灾区救援的过程中,广大军民不畏 艰险、勇往直前,克服了重重困难,
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们冒着余震的危险,奋战在灾区第 一线,争分夺秒地抢救生命
2
3
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们在 灾难面前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和勇气
国的担当和胸怀
01
02
03
04
7
着眼长远、恢复重建
着眼长远、恢复重建
1
抗震救灾精神还体现在对 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视上
2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 施,为灾区人民提供生活
保障和经济发展支持
3
这种着眼长远、恢复重建 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国 家对灾区未来的关注和期

8
启示与意义
启示与意义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人民在历史灾难面前所展现出的坚强与勇敢 的象征
介绍抗震救灾精神
-
目 录
01 团结一心、众志成城 02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03 舍己救人、无私奉献 04 凝聚力量、共克时艰 05 科学决策、精准施策 06 开放透明、国际合作 07 着眼长远、恢复重建
介绍抗震救灾精神
01

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过程中彰显出来的抗震救灾精神,就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一定能打胜抗震救灾这个硬仗,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一定能重建美好家园,有了这种精神我们也一定能开好奥运会,有了这种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有了这种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一定能兴旺发达。
还有,抗震救灾精神再次体现了中华民族仁民爱物、物与同胞的人道主义精神,放射出感天动地的人性光芒。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仁爱是中华民族的性格、道德和风尚,仁爱精神是中华民族道德伦理大厦的基准和标尺,易经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传统文化经典,都哺育了一代又代华夏儿女,并使得这种仁爱思想不断发扬光大。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人性的善与美得到尽情释放,灾区无处不有爱,灾区无处不感人。德阳市中学教师谭千秋,在教学楼倒塌的刹那,紧紧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护住4名学生,硬是用身躯挡住了死神;成都数百名的哥从电台得知灾情后,打着应急灯,冒着余震,浩浩荡荡自发赶往赶赴都江堰运送伤员;一位母亲用身体紧紧护住三个月大的孩子,被发现时婴儿毫发未伤,仍在熟睡中,手机屏幕上一条短信让所有的人都眼泪打转,“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彭州市公安局最坚强的警花蒋敏在爷爷奶奶、母亲、女儿10位亲人全部遇难的情形下,强忍悲痛,坚持战斗在第一线,劳累加悲伤,导致几度晕倒;地震发生以来,抢救人,挽救生命,一直是最强烈的呼声,温总理用沙哑的声音喊到,“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最大的努力”……到处都涌动着亲情、友情、爱情、同胞之情,到处都闪现着互助互爱、大仁大义、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光辉。一幕幕令人热泪盈眶的场景,一个个温暖心田的事迹,真实地展示了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的人间大爱和中华民族战胜灾难的壮志雄心。

抗震救灾精神ppt

抗震救灾精神ppt
,可以推动社会进步。
抗震救灾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可 以激励人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推
动社会进步。
激励人们积极向上
在灾难面前,人们更加珍惜自己 的生命和财产,同时也更加关注
他人的生命和财产。
这种关注和关爱可以激励人们积 极向上,更加努力地工作和生活

抗震救灾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可 以激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积 极向上,追求个人梦想和幸福生
提高公民意识
加强公民教育
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渠道 ,我们可以加强公民教育,提高 公民的道德水平和责任感,从而 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抗震救灾精神

培养公民责任感
我们可以宣传公民责任感的重要 性,让更多人意识到自己在社会 中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更加积极
地参与公益活动。
建立公民参与机制
通过建立多样化的公民参与机制 ,我们可以鼓励更多人参与到社 会公益活动中来,从而更加有效
• 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这种精神可以激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积极向上。经历 :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人们展现出一种团结协作、勇敢无畏、自我牺牲的精神 。经历:在灾难面前不畏惧,勇敢面对困境。经历:为了他人和集体利益,愿 意牺牲个人利益。经历:共同应对灾难,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经历:在面对 自然灾害时,人们展现出一种团结协作、勇敢无畏、自我牺牲的精神。经历: 在灾难面前不畏惧,勇敢面对困境。经历:为了他人和集体利益,愿意牺牲个 人利益。经历:共同应对灾难,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
抗震救灾精神ppt
汇报人: 2024-01-17
contents
目录
• 内容概览 • 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 • 抗震救灾精神的体现 • 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性 •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这种精神
01
内容概览

论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论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论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及意义5·12大地震发生后,中华民族在抗震救灾过程中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促进党群关系、千群关系的进一步和谐: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促进各地区间协调平衡发展,更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标签:抗震救灾精神和谐社会现实意义1抗震救灾精神体现在三方面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

这场历史上罕见的大灾难,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摧毁了无数美好的家园,山河哭泣、草木呜咽。

面对严峻的灾害,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抗震救灾行动,铸就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这就是6月30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行的座谈会上所总结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精神,它体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1.1崇敬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人本精神人本精神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民族文化精神,其要旨在于以人为本位,尊重人的价值,关注人的生存,重视人的发展。

这次抗震救灾,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新闻媒体、各人民团体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生命的敬重、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怀,有三点为证①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生命。

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指示:“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温总理更是在第一时间、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奔赴灾区,日夜辗转在灾情最严重的地方,指挥抗震救灾。

抢救生命成为救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一还是救人,救人的重点是重灾区,地震中心区、联系不到的地区,部队就是要千方百计进这些地区,时间越早越好,早一秒钟就可能多救活一个人。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的努力。

”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希望,一切为了救人,一切为生命让道,“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和民兵预备役部队迅速集结,奔赴灾区:医疗卫生各类救援人员和志愿者日夜兼程,赶赴灾区。

抗震救灾精神素材

抗震救灾精神素材

抗震救灾精神素材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一直以勇敢、坚韧的精神面貌展现在灾难面前。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人民在自然灾害中表现出的一种顽强拼搏、团结奋斗的伟大精神。

这一精神植根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沃土,深深扎根于每一个普通人的心中,传承不衰。

一、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的核心是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

在灾难面前,无论贫富贵贱,都能够心手相连,共克时艰。

大地震发生时,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奔赴灾区,展现出人间大爱。

在灾难中,每一个人都是救援的一部分,每一个援助都是团结的力量。

二、顽强不屈的拼搏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的基石是顽强不屈的拼搏。

灾难发生时,面对巨大的困境,人们并不退缩,而是鼓起勇气,积极投入到救援和重建工作中。

在废墟之上,人们咬牙坚持,挥舞着生命的旗帜,表现出生命的坚韧和不屈。

三、人道主义的博爱情怀抗震救灾精神还表现为人道主义的博爱情怀。

在灾害中,人们能够忘我地为他人着想,关爱他人。

无论是紧急救援还是后期重建,人们都发扬着博爱之情,彰显着人性的光辉。

有人说,灾难中人性的丑陋会暴露无遗,但更多的是那些人道主义者的付出和奉献。

四、科技创新的现代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中还蕴含着科技创新的现代精神。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科技手段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各种先进技术设备如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震预警系统等,为抗震救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展现出科技创新在灾害防范中的重要地位。

五、坚守责任的社会责任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最终映射出的是坚守责任的社会责任精神。

每一个救援者,每一个志愿者,都肩负着对社会的责任,对生命的责任。

在灾难中,无论个人担当多大,每一个责任的肩负都是社会责任的延伸,是对人类生存、发展、幸福的共同承担。

结语抗震救灾精神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坚守。

这种精神在灾难面前被激发、被弘扬,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无穷力量。

在今天,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扬抗震救灾精神,坚定信心,勇于担当,共同构建更加安全、和谐的社会。

抗震救灾精神ppt模板

抗震救灾精神ppt模板

抗震救灾精神是指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人们所表现出的团结一致、不畏艰险、顽强拼搏、 无私奉献的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自强不息、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抗震救灾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
抗震救灾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 容。
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包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等。
抗震救灾精神的影响:抗震救灾精神激励着全国人民在自然灾害面前团结 一致,共同抗击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抗震救灾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风貌 抗震救灾精神激发了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抗震救灾精神鼓舞了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勇气 抗震救灾精神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X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01 抗 震 救 灾 精 神 的 内 涵 XX 抗 震 救 灾 精 神 的 历 史 背 景 03 抗 震 救 灾 精 神 的 实 践 意 义 04 抗 震 救 灾 精 神 的 典 型 案 例 05 抗 震 救 灾 精 神 的 传 承 与 弘 扬 06 总 结 与 展 望
抗震救灾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 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抗震救灾精神提高了社会应急管 理能力,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 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抗震救灾精神激发了社会正能量, 推动了社会和谐发展
抗震救灾精神促进了社会公益事 业的发展,提升了社会文明程度
抗震救灾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抗震救灾精神推动了文化自信的 建设
团结协作:在灾难面前,人们团结一致,共同应对 勇敢无畏:面对灾难,人们表现出勇敢无畏的精神 坚韧不拔:在灾难中,人们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 乐观向上:在灾难中,人们表现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抗震救灾精神ppt模板

抗震救灾精神ppt模板
抗震救灾精神
目录
01 抗 震 救 灾 精 神 的 内 涵 02 抗 震 救 灾 精 神 的 体 现 03 抗 震 救 灾 精 神 的 意 义 04 如 何 弘 扬 抗 震 救 灾 精 神 05 抗 震 救 灾 精 神 的 未 来 发 展
01
抗震救灾精神的内 涵
勇往直前,敢于面对
勇往直前
在面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时,不畏 惧、不退缩,坚定地前往灾区救
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人们不畏艰难,不惧危险,奋勇 拼搏,攻坚克难,展现出顽强的毅力和无畏的精神。
不畏艰难,攻坚克难
02
抗震救灾精神的体 现
灾区救援力量的挺身而出
无私奉献
抗震救灾精神在救援 力量中得到体现,他 们舍弃个人的安危, 不顾自己的利益,全 心全意投入到救灾中。
奋不顾身
救援人员勇敢面对灾 区艰苦的环境和危险, 不畏艰险,奋勇向前, 全力以赴地展开救援 工作。
04
如何弘扬抗震救灾 精神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如电视、广播、报纸、 网络等,广泛宣传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性和
价值。
提高民众意识
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民众对地震等自然灾 害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增强社会整体抗
灾能力。
政府和社会组织积极引导 和推动
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中的角色
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和关爱
抗震救灾精神体现
志愿者在抗震救灾中无私奉献, 关爱受灾群众,展现了人道主义 精神。
社会责任感
志愿者通过参与抗震救灾,承担 社会责任,为受灾地区贡献力量。
团结互助精神
志愿者在抗震救灾中团结互助, 共同应对灾难,彰显了人类共同 体的力量。

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科学理性、开放透明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伟大标识.1.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当灾难突然降临,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紧急号令,主题只有一个:“第一位是救人”,“救人是重中之重”,“一线希望,百倍努力”!旋即,国之重器,云集灾区;国之精锐,拯救斯民。

截至6月13日,各路救援大军累计解救和转移1403671人,各级政府投入抗震救灾资金537.61亿元,接收国内外各界捐赠款物455.78亿元,调运救灾帐篷105.15万顶,调运过渡安置房24.51万套。

以人为本,是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核”。

抗震救灾的一切力量,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行动。

从拯救生命到伤员医治、群众安置、灾区重建,党和政府一系列有效措施,始终彰显着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核心主题,凸显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鲜明的实践特色。

2.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团结就是力量。

这是中国人民战胜各种灾难的坚强信念。

危难面前,各部门密切协调配合,各省份对口支援,社会各界自发动员,各项爱心捐助活动有序进行……全国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一起,显示出空前的团结,再现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动人场景。

一句“我们都是汶川人”,正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动写照。

山崩地裂,撼不动党和人民的团结一心;桥断路毁,挡不住全国人民的同舟共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举全国之力,支援抗震救灾,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3.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长期形成的奋不顾身、一往无前,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抗震救灾中再次得到了集中弘扬。

当灾难发生时,党员干部舍小家为大家,组织群众自救互救;人民教师为了学生的安危,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白衣战士冒着余震的危险,救死扶伤;灾区群众强忍失去亲人和家园的悲痛,积极投身抗震救灾。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面对四川汶川大地震这场极其惨烈的灾难,面对抢险救灾中出现的极其严重的困难,中国人民表现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充分体现了“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概,显示了英雄的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这一场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我们党和军队如此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归根到底就在于,党和军队同人民群众始终保持着血肉联系,始终把“一切为了人民”作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维护人民利益、保护人民生命,就是勇往直前的责任召唤。

废墟下生命的呼喊,就能够激起排除万难的力量和勇气,让他们变得无所畏惧。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对此,抗震救灾斗争已有明证;在前进道路上可能遭遇的风险和挑战,也必将继续证明。

这种精神和力量,更将在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的实践中得以彰显。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夺去了成千上万条生命,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和人民紧急行动起来,团结一心,抗震救灾,有效地减少了灾害的影响。

就反应速度、动员范围和救灾效率来说,中国这次救灾行动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这次救灾行动本身就是一种规模巨大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是百分之一百的维护人权行动。

这次成效卓著、得到世界各国普遍肯定的抗震救灾行动充分说明,中国维护人权的承诺不仅是一种言辞,而且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二这次抗震救灾也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人权观念的巨大进步。

第一,人的价值被摆在第一位。

人的生命是无价的。

人的价值高于一切。

这是所有直接或间接参与救灾活动的人的共识。

政府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每一条生命。

普通群众自发地组织起来,连续多日从倒塌的房屋中挖出被掩埋的生命。

中国社会形成了一个自觉的共识,房子倒了可以再建,财产没有了可以再创造,但人的生命是惟一的,是最宝贵的。

在救灾现场,胡锦涛总书记坚定地说:“当务之急仍然是救人,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要千方百计地抢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震精神
前一段时间看了一部电影《唐山大地震》,根据小说《余震》改编,描述1976年唐山地震中,一位母亲只能选择救姐弟之一。

母亲最终选择救了弟弟,但姐姐却奇迹生还,后被解放军收养,32后家人意外重逢,心中的裂痕等待他们去修补的悲感情节,再一次勾起了当代人们对那一段惨痛灾难的回忆。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的强烈地震,顷刻之间使24万同胞遇难,百年工业重镇毁于一旦。

西方一些新闻媒介曾说:“唐山从地球消失了”。

然而,让世界惊讶的是,历史并没有按照西方一些人的预言发展。

唐山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公而忘私、患难与共、自强不息、顽强奋斗、拼搏进取,在一片废墟上开始了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伟大壮举。

震后第一个十年,我们在一片废墟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新城,创造了人类同自然灾害斗争史上的奇迹;震后第二个十年,我们积极实施国民经济振兴计划,“七五”时期赶上了全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八五”时期超过了全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跨入了经济发展较快城市行列;震后第三个十年,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狠抓第一要务,按照发展成果惠及百姓的目标,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走在了全省最前列。

我们深深体会到,在抗震救灾和快速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抗震精神”是党的历史先进性和时代先进性相结合的必然体现,没有广大党员干部带领人民群众弘扬抗震精神,就不可能有繁荣美好新唐山的
今天。

1996年江泽民同志为纪念唐山抗震20周年题词:“弘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把新唐山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

”这是对抗震精神的高度概括。

在地震灾害面前,唐山人民不怕艰难困苦,用生命、鲜血和汗水铸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抗震精神。

公而忘私,就是勇于牺牲,甘于奉献。

在地震发生后,无数的党员群众从废墟中爬出来,不顾家人的安危,自发组织起来,救人、保护国家财产。

在恢复建设和快速发展时期,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舍小家为大家,把全部的心血献给了唐山的恢复和发展。

患难与共,就是心系群众,同甘共苦。

在地震灾害面前和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党群之间、干群之间、群众与群众之间建立了患难真情。

在震后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数十万唐山人少则几户、多则几十户同住一个抗震棚,组成一个大家庭,互让一碗水,分吃压缩饼干,一起照顾伤员,患难与共。

在恢复建设和快速发展阶段,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同舟共济,谱写了一曲曲壮美的改革发展乐章。

百折不挠,就是知难而进,奋力拼搏。

在毁灭性的大地震面前,唐山人民不是捶胸顿足地哭泣,而是表现出了从来未有的镇定、从容、举重若轻和不屈的抗争。

残酷的命运和无情的灾难,铸就了唐山人坚强的性格,他们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以大无畏的精神向困难挑战,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在震后很短的时间内就挖出了“抗震煤”,炼出了“抗震钢”,发出了“抗震电”,生产了“抗震瓷”,种上了“抗震麦”,
使工农业生产很快恢复到震前水平,创造了人定胜天的伟大壮举。

勇往直前,就是负重奋进,敢于争先。

唐山人民素有不甘落后、勇于争先的优良品格,无论是在与震灾斗争中,还是在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新时期,都表现出了强烈的进取精神。

正是有了体现党的先进性的抗震精神,唐山各级党组织和大共产党员带领人民战胜灾难,才实现了快速发展。

灾难中的日日夜夜,那些坚守、自信、担当,那些真诚、善良、博爱,想阳光照亮了天地,温暖着人心。

灾难,让中华民族迸发出气壮山河、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伟大精神,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互助精神,看到了迎难而上百折不挠、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
多难兴邦、忧患砺党——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锤炼和升华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将激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明天!我们一定要将这伟大的民族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